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诵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诵读范文第1篇

一、走好人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通过经典诵读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它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如孑L丘倡导:“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改过迁善”、“隆师亲友”的德育思想;其在知识教育上倡导“勤于学习,广见于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的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间,可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就从这里开始,诵读的所得,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终身受益。

二、蒙以养正

怎样对幼稚无知的儿童进行启蒙、培养呢?这就需要“蒙以养正”,教育儿童走正道,做一个正直、诚实、品德高尚的人。因为儿童处于幼稚蒙昧的阶段,记忆力最强,可塑性最大。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是增强儿童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可让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我们要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美丽的校园中,撒播在心灵的田野上,让学生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以把人类最好、最精华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其在朗读、理解、诵读的过程中,与一位又一位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培育学生爱国、爱党、立志报国的博怀。诵读篇目中有大量篇幅赞美祖国大好江山,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幽静,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壮观……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还可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品格。我校在学生午餐及课间休息时间,选择了一些关于节俭的古诗文来吟诵,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认识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启迪思维

我校作为德育实验学校,将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尤其是古诗文诵读,启迪了学生思维,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学生也知道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更是因为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类名言警句,而立下了雄心壮志,并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一切是那么祥和,是那么美丽――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美丽。

学生的思想是平和的,这都跟“诵读古诗文、做谦谦君子”有莫大的关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道德素养也在逐步提高。

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

四、纳人悦己

诵读经典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少年习经,终身受益。读经,会鼓舞学生做一个君子,也就是做一个为自己幸福而活着的人。这种幸福是以人格换来的,是永恒而舒畅的。故要让学生有出息,就应当请圣贤来教,也就是让学生“读经”。不然,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小气好争,遇事不敢担当,号称“聪明”,自以为“识时务”,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若社会没希望,我们的子孙还能安稳吗?、

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条报道:某地几名学生私自到一处鱼塘内游泳。在此期间,同学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已上岸的4名同学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故置同学的生命于不顾,任其溺死,并将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而《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这个传之广远的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纯朴善良且接受着现代文明教育的4个孩子,对同伴的生命毁灭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灭迹的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痛反省:是什么样的东西扼杀了孩子“性本善”的天性?这“狼”是不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开设“善良教育”这一课呢?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比如,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其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孝为何物。作为一个教育者,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倾诉孩子不听话的烦恼,有些家长甚至被孩子气得泣不成声。但是自从学生在欣赏课上诵读了《弟子规》,经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弟子规》的精髓,便提升了其文化内涵,陶冶了其情操,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怀,树立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一个社会总需有几根中流砥柱,“读经”,就是期待我们的下一代担负起这个任务――他或她,小则撑起个人,撑起一家;大则撑起一个社会,一个天下。“读经”,就是想让生命的希望常在,让人间的美好流传,纳人悦己。因此,诵读经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经典诵读,魅力无边。古韵缭绕,书香阵阵,令人怡然,经典文化的气息,融入了学生生活之中,使我们学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学生响亮的口号则是他们认真诵读经典、认真做人的坚定决心。

经典诵读范文第2篇

                受益者:   二年级  李文   

                  成功案例(一 )

                       经典让我进步了                  

       在《三字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从这句话中我了解到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让我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做人首先从尊敬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                                 

      以前,每当表弟来我家玩的时候,我总是和表弟争东西玩,争东西吃,甚至还会因为一丁点儿的小事打起架来,妈妈为此不知说了我多少遍,可我就是没办法去克制自己。自从我读了《三字经》以后,我就懂得了上让哥哥,下让弟弟,要尊重兄长。记得有一次周末,姑姑和表弟又来我家玩了,奶奶买了一个我最喜欢吃的蛋糕,我非常开心,看着蛋糕,我的口水直流三千尺,正想凑上去美美地大吃一顿,忽然我想起了“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连忙缩回了手,强迫自己把口水咽回去,等着姑姑和表弟回来,等到他们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姑姑看着完好的蛋糕,奇怪地问:“咦?宏林,这蛋糕你最喜欢吃了,怎么还不吃呢?”我顽皮地眨眨眼,高兴地说:“我要等您和表弟回来一起吃呢!”妈妈在一旁听了,竖起大拇指,高兴地夸我说:“我的孩子真懂事,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比吃了蜜糖还要甜。从此,这句三字经成了我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要尊敬兄长,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经典诵读范文第3篇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我校是政府指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8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而大多数农民工因为没有文化,为了生计,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长,因此,他们既无力也无时间加强子女的养成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为此,我校计划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文素质(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地发展,提高我校(进城务工人员指定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 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 责任分工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年段长、语文备课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教导处、德育处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材料的印发;教导处负责经典诵读方案的确定、诵读课程的安排;德育处负责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落实;语文备课组长负责本年段经典诵读计划的拟定、内容的遴选,以及每月经典诵读的小结,各班语文教师以月为单位安排本周诵读的内容;年段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四、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内容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论语(一至三)》、《论语(四至五)》、《中庸》等,按年级分6年完成。

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至75首和《论语(四至五)、《中庸》。

主要阅读内容为中外经典名著,每个学期原则上阅读两本课外书(一本国内名著、一本国外名著)。

五、活动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六、具体措施

1、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A、晨读: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集体诵读诗文,一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词和三两句经典语录。

B、午读: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10分钟集体阅读经典名著(孩子有什么书就带什么书,不做统一要求,语文教师负责收集书目)。

C、路诵: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以班级为单位,齐背诗文,走出校门。

2、充分利用课堂

(1)充分利用上午、下午经典诵读十分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辅导。

(2)、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少先队活动将诵读经典诗文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经典诵读范文第4篇

一、诵读国学经典诗文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语文课,我经常带领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诵读经典美文,甚至把语文课留一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营造出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发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老师也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利用晨读和晚读的时间要求学生朗诵《弟子规》,我则利用课前与课余时间加强朗诵指导,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领会了意境,引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让学生积累古文诗句素材,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中华经典诗文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可为学生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中学时代是记忆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多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不仅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文章如果诵读得多,其中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明,不知不觉中都会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拓宽了写作思路。经典教育除了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

三、用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弥补课文内容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我经常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很好地补充了课文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诵读国学经典诗文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经典诵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理解;德育

最早由台湾有关专家提倡的儿童经典诵读,近两年来在中国内地引起较大反响。经典诵读又称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就是让孩子在0~13岁这一最佳记忆发展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对它们进行熟读背诵而不需要深刻理解。

在实践中,经典诵读发展得如火如荼。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一理念的倡导者王财贵教授认为,“这种精神性、文化性、人格性的陶冶培养”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用同等的方式对待;对“实用”的理解也应该更加深刻一点;儿童的兴趣不能用单一的方式理解。[1]但是,有学者对他的这些理由提出了异议,认为让儿童读经是置儿童的兴趣、需要于不顾,强迫他们学习不想学的东西,呈现给儿童的都是成人世界的经验,这样,成人成了儿童的“侵略者”。[2]“听由儿童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甚至催逼学生死记硬背”,“给中国文化变革系上了沉重的封建包袱,显然会阻滞中国文化的进步”。[3]那么,经典诵读到底好不好,它的利弊何在?经典应该在儿童阶段学习吗?如果可能,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儿童的经典诵读?

为此,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视角来透视幼儿“经典诵读”现象。“不同视角”指的是家长、教师、专家的角度,并通过他们来了解经典诵读对幼儿的实际影响。

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我们采用了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家长支持孩子的诵读必定有原因,他们应了解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影响。教师是指导幼儿诵读经典的人,因为与幼儿一起学习,他们应最了解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状态。专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我们访谈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儿童语言教育研究,对于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的经典诵读有较多想法的专家。

我们访谈的对象分别为:

A家长:女,某大学04级硕士研究生,孩子在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开始诵读经典。在访谈中了解到,她其实也是教授经典诵读的兼职教师。

B教师:女,某大学04级硕士研究生,教授经典诵读的兼职教师。工作时间是周日上午,时间一般为一个小时,已经做了一个学期的兼职教师。

c专家:女,某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儿童语言教育。在访谈中了解到,她以前在家里曾教年幼儿子学习诗词。

以自然的方式进入现场和进行访谈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访谈前,我们与受访者说明了访谈的目的,语气和态度尽量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认真。访谈地点由受访者确定,访谈时间一般为30分钟,每个人访谈两次。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后,我们找出了被访谈者谈及的共同问题,具体是“经典诵读的影响”“经典诵读的方法”“经典诵读的途径”“对经典诵读中‘理解’的看法”和“家长在经典诵读中的作用”。

一、经典诵读的影响

对这一问题,三位访谈对象的看法有相同之处。她们都认为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A家长认为经典诵读可以使孩子“心情慢慢安定下来”,A家长和B教师认为参加经典诵读使孩子“表现得更大方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其中,A家长特别强调经典诵读在道德上的教育作用。

C专家认为经典诵读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经典对幼儿来讲是很难理解的”,背经是“机械识记”“鹦鹉学舌”,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或者想像能力是不利的;“背经时很少有语言交流,经典诵读对于儿童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没有好处”;“幼儿教育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用几千年前的东西来要求我们现在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

二、经典诵读的方法

对这一问题,被访谈者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A家长认为,孩子通过经典诵读,“能够掌握它的一两点精华,就很有意义了”;在时间安排上,“不要过多过长”;在教学方式上,“不要强迫孩子”,“要用比较轻松、活泼、有趣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富有灵活性”:对于“何时开始诵读经典”,她认为“早一点好”,最好是从“幼儿园开始读”。

B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先教他们读一段,读得比较熟练的时候就请孩子轮流带读。然后再一起复习,熟练到可以背诵时,就请孩子上台背诵。中间穿插一些游戏。”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采取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时,她说这是跟课程的特点和孩子的特点有关。

C专家认为,诵读经典“不能采用单一的形式”。在呈现方式上,“要有一些能帮助孩子理解的形象一点的东西”;在选择诵读教材时,“家长要订阅一些刊物”;在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孩子能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材料”;“诵读量不要太多”。

三、经典诵读的途径

经典诵读可以在家里通过家长指导进行,也可以通过参加诵读班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学习,那么这两种途径的效果如何呢?

A家长认为,“参加诵读班会比较好”。原因有两点:首先,在家里读既没有“比较”的作用也没有“鼓励”的作用;其次,通过参加诵读班,“孩子的表现会比较大方”。B教师在访谈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C专家则认为,在家里诵读“可能效果会比较好”。原因在于:一是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交往”,他们之间“带有一种亲情”。二是方法灵活。“家长会调整时间”,“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结合幼儿的需要”,“在传授的时候也会稍稍作些解释”。

因此,两种经典诵读的途径似乎各有长处,很难说哪个途径更好。

四、对经典诵读中“理解”的看法

不同的访谈对象对经典诵读中的理解谈了不同的看法。

在访谈开始时,A家长说她不讲解经典。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们发现她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会做一些讲解工作的。按她的说法,她不讲解的原因:一是“这种东西没有绝对的答案”,硬作解释的话,很有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导”。二是她不希望自己的讲解让孩子产生“比较主观的看法”,从而使孩子自己的想法受到“限制”:三是相信孩子读多了以后,自己能够领悟到里面的意思,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四是有些东西很难去解释,比如说《大学》《中庸》,“是跟人生的态度”有关的,如果“现在解释的话,有难度”。当问及是否有需要解释的话题时,A家长说以下几点可以解释:一是“经典的来源”“某些多音字”;二是当孩子“真的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想知道”,或内容关涉儿童的“生活教育”。

B教师主张儿童诵读经典时完全不需要作解释。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目的是从赚钱的角度出发的,当然,她也认为在学前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这些内容。

c专家认为,理解在诵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孩子解释意义。围绕这一点,她说了这么几方面的理由:一是理解的重要性。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知道怎么用”,“才能进行类推”,“才会去讲这些东西”。二是选择理解的内容。可选择那些有关“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经验”的内容,“比较拗口,较难记忆的东西或者幼儿不愿意读的东西”。三是教给幼儿理解的方法。“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转化成儿童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给他以“点拨”“引导”。为此,C专家列举了大量自己以前教儿子诵读诗词的例子。

通过对三位被访者观点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她们的看法(基本上不解释、完全不解释、主张要解释)与她们的目的有某些联系。A家长主要出于德育的考虑,所以她基本上只对《弟子规》之类与德育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意义解释。B教师则是从“经济利益出发的”,并“不是去培养一个孩子”,因此这是她完全不解释的部分原因。c专家认为只有理解了,才能“用”“说”“类推”,因此她主张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意义解释。

五、经典诵读中家长的作用

家长在幼儿诵读中扮演什么角色?对这一问题我们非常关注,而在访谈中听到的说法与我们的设想差不多:家长是幼儿读经的重要外部动力。

我们呈现三位访谈者的所思所想,不是单纯地想弄明白经典诵读的对与错、该与不该,更多的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有关经典诵读的一系列问题。当然,我们的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呈现访谈结果,我们更希望人们能从这些分析中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加深对经典诵读这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2]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学前教育研究,2004,3

经典诵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儿童;教育;《三字经》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财贵教授开始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运动;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掀起海内外儿童经典诵读热潮。支持此运动的有著名学者,如杨振宁、季羡林等老先生;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郭齐家教授、蒋庆教授等。学者们对儿童读经运动的提倡、推广和支持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紧迫感,并相信儿童经典诵读能教化儿童,使儿童终身受益。

然而学术界对此也多有争论,如方克立先生,薜涌先生,陈晓东教授都对儿童经典诵读运动提出过尖锐的反对意见,大致有二:经典诵读不能区分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经典诵读的方式不符合现代儿童教育理论。

儿童经典诵读自有其意义,但是,反对方的批评也非常尖锐和一针见血,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发扬光大本身即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对于填牛式、强迫式诵读和对经典的一味肯定,都不是符合辨证法的科学态度。在此,笔者将以《三字经》为例,对儿童经典诵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儿童有亲近传统经典的必要

1、经典具有文化功能。经典是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根源,中国的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格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认识自我、脚踏实地,才能放眼世界、发扬光大。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普及的启蒙读物之一,数百年来,为历代儿童耳熟能详,长诵不衰,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三字经》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生活、人伦的常识,如传统国学知识的简介,如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些做学问应该有的习惯,甚至包括一部中国简明通史纲要。《三字经》在海外也颇有影响,早在16世纪《三字经》就被译为拉丁文,后来还被译成俄、日、英、韩等多种文字。《三字经》在历史上,在海内外的地位足以说明:《三字经》对于当今的时代精神和儿童启蒙教育仍有重要意义,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经典具有道德功能。我国古典教育的精神,不仅在于传授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洞悉人情、明辨是非。儿童诵读经典,最根本的意义是希望儿童能够体悟民族精神的厚重、人性的光辉,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人格品质,增进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全篇劝善、劝学,例举了许多著名的好学、向善的人物事迹。有窦燕山、孟母的重视教育,有黄香的孝、孔融的悌,有上至圣人、学者的虚怀若谷,也有下至女子、小儿的勤学好问。这些形象,在儿童诵读的过程中,逐渐鲜活,从中得到向上的、正面的积极意义。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入选《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现代文明世界的认可。

3、经典具有审美功能。经典除了文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经典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结晶,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空的锤炼、文化的整合而生成构成的。这就是说,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它在不断经受时间的考验中,给人开启文化与精神的智慧。”[1]

“《三字经》文字浅显、琅琅上口,却又义理颇深;文笔自然,朴实无华,却又深入浅出;形式上为三字韵语,便于儿童记诵。”[2]清代贺兴思曾评论:“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数百年的积淀,《三字经》流传广泛、长盛不衰,它的形式之美让儿童欣然接受,并在世代的诵读过程中得到一种近于乡愁的情感。

对于现代社会的儿童乃至成人来说,《三字经》有着传统文化普及的意义,有熏陶品性的意义,有阅读审美的意义,亲近、了解《三字经》及更多民族经典对当代的民族文化仍有积极意义。

二、经典诵读必须在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范畴下进行

1、刘晓东先生一再强调: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3]填牛式的诵读,把儿童的思维视为容器,用一种僵死的方式去逼迫儿童死记硬背,这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和发育阶段,违反现代儿童教育理念。试图通过填牛的方式将儿童打造为学富五车的经学大师,没有这种必要,也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尊重儿童的客观规律,在诵读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形式来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儿童亲近、喜爱经典,愉悦的精神方能铸造健康的人格。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对历史和祖先的了解是其旺盛求知欲中的一部分,相信儿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对历史的传承本身具有浓厚而强烈的兴趣,相信儿童对善与美有直觉的、本能的渴望。

2、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读物。儿童有自己的敏感期和生理、心理的发育规律,如果只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而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读经只能成为枯燥无趣的苦差。儿童读经,一定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尊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安排好读经的内容和顺序,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理解力的读物。

《三字经》形式上为三字韵语,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诵。言浅意深,发人深省,为大师心血凝聚,从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三字经》也是有益于儿童的读物,可用于启蒙阶段诵读。以这一原则为指引,合理安排诵读读物,不仅不会超出儿童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还能加深对经典中文化的理解,体味到经典阅读中的崇高与美感。

3、反对一味崇古,不加分析、不明意思地诵读。学习任何东西,都必须理解、消化,都应有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学习经典也不能例外。

在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国学”基本包涵了当时全部知识,所有成体系的教育都以此为中心,很多典故、知识、文化背景都是常识,随儿童的年龄增长,常识逐渐充实,逐步明白书中的道理,所以从当时的客观来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定的道理。在现代的知识体系中,传统国学成为一个专科,经典所包含的典故、文化背景、历史知识等不再是无需讲解的常识,而必须经过专门学习,如果不求甚解,书读一万遍,其义也现不了。《三字经》作为一种古代蒙学读物,对古代知识框架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介绍,但对现代的儿童乃至成人来说,阅读和理解起来,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不仅要读,而且要学习,而且要求甚解。

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延绵五千年,自有其精粹和糟粕,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的局限性。经典中的精神有一些是万世不变的人伦,但也存在不合时宜的糟粕,一味地崇拜和盲从,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没有辨证地分析,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没有宽广的视野,只能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字经》是经典,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如“致君泽民”、“光前裕后”的学习目的,如对其他文明体系认知的缺乏。如一味地崇尚经典,盲目地接受,不加选择地灌输,那只能得到一个封建、迂腐、狭隘、不合时宜的儿童。“今天我们读《三字经》,不仅要明白义理,更要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先贤的局限,开放、包容,吐故纳新,建立真正的民族自信”。[4]

儿童在诵读中缺少这种分析能力,所以家庭、师长的引导非常重要。

三、亲子阅读在儿童经典诵读中有重要意义

儿童因自身的局限在诵读时缺乏对经典的理解,也缺乏思辨的能力,这就需要师长的正确引导。作为家长来说,不必苛求儿童理解经典的深度,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在诵读过程中,家长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用讨论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学习经典、共同成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填牛这种方式,不仅孩子不可能做到,对于理解力、体力甚至时间都更充沛的家长来说,也很难做到。只有自己全程参与诵读过程,才能把握孩子诵读的效果、程度、量。从另一方面看,鼓励孩子经典诵读的家庭,一定是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至少是热爱的家庭,家长抽出时间、精力,与孩子一起学习,重视文化和家庭的传承,与孩子共同成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三字经》中有名句“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强调了公共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共同作用。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相辅相承,同样重要。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给儿童耳濡目染的良好影响和熏陶,是家庭的必需责任。

家长和儿童在空闲时间,采用温馨、随意的方式一起进行诵读,这种读经形式不仅没有占用家长和儿童的很多时间,还丰富了其业余生活,使家长、儿童从经典中受益的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一份学习的乐趣,是家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家长应回应孩子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适当地提问能促进儿童积极地思考,并主动整理自己的思路,进一步逐渐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将对经典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以《三字经》为例:一个家庭,花一年的时间,诵读《三字经》,父母(或其他家长)与儿童一起诵读、吟咏、讲解、讨论。通过共读、讨论、思考的过程,让儿童熟悉并初步了解《三字经》,与此同时,也让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

引导儿童亲近经典,与儿童一起学习、成长,是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和师长的责任与使命。儿童是民族的未来,也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一切的引导都应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大众文化与经典阅读[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2).

经典诵读范文第7篇

中华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直到今日她的魅力仍经久不衰。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黄金阶段。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通过诵读,让学生体味到我国中华经典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让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形式,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而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带来了积极成效。

1.经典诗文教育与学生素养培育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是每个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

毋庸讳言,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自私自利等问题,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对了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首先,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古诗文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让他们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很多诵读文化经典的班级和学校的反馈情况亦表明,通过熏陶涵咏,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特别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其次,学习古诗文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这种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学习古诗文、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便于学生从源头上把握现代汉语,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古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历经考验而依然璀璨的精品,它们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命题立意的丰富深邃令人赞叹不已。另外,和现代文比较,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较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审美、思想等深入学习者的精髓。这样,当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镜、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因而,多读多背一些古诗文佳作,对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经典诗文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们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好引路人,自己首先要先进入角色,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来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诗文的学习不是单调和孤立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注重古诗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方说,我们可以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上,积极引导,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中,乐此不疲。在音乐课上让孩子们给经典古诗配上节奏,或朗诵或吟唱。即使显得稚嫩,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再或者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古诗吟诵擂台赛"、"编古诗小报"和"古诗吟诵展示会"等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同学们广泛地猎取资料,去藏书室搜集,有针对性地到网上浏览。自主研究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古诗文学习内容丰厚了。

经典诵读范文第8篇

第一,在观念上,不能为背诵而背诵,而要认识到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累古诗文,可以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诗词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因此,教师指导古诗文的诵读,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炼、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的心田撒播文化的种子,播撒做人的良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当读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那种不断进取、立志攀登的精神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

第二,在方法上,要突出吟诵,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古诗文经典诵读,意在突出一个“诵”字。中国的诗词一向也是“吟诵”的,而不是“朗读”的,更非机械识记、背诵。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多次的读,在方法上无疑机械了一些,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吟诵起来有口无心。教师也迫于完成任务,缺乏创造性。

学生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对于诗中形象、情味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学生只有真正进入角色,与诗中景、诗中情、诗中人沟通,才可以读得慷慨激昂,读得委婉含蓄,才能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当然,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如字音读错要纠正,停顿有误要指点。教师也可以示范吟诵,更可以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倾听名家大师们的经典诵读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