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水一方诗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在水一方翻译: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2、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的《蒹葭》。通过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的特点,将并非现实的人事,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这首写作背景颇受争议的小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以《蒹葭》为例,探讨了《诗经》的在结构上的独特形式―――重章叠句及其特殊的艺术效果和成因。
【关键词】诗经 蒹葭 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三千多前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的源头;它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诗经》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现在我们以《蒹葭》为例,谈谈《诗经》的在结构上的独特形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⒅。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诵读该诗,我们不仅会沉浸在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的意境中,而且我们还会惊叹于它独特的结构,全诗虽然有三章,但是每章只换几个字: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未已 (形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 (地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道路)
溯游从之:水中央――水中坻――水中b (方位)
蒹葭的这种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诗经》的在结构上的独特形式――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蒹葭》一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有如下作用:第一、三章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调整,产生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第二、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1)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全诗由三章组成,每章分别由“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造成一种迷茫、的氛围。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使诗歌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诗人缠绵情感的抒发,具有委婉动人的艺术魅力。
(2)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诗歌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濉保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b”,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诗人的情感抒发显得更加浓郁。
重章叠唱是《诗经》普遍运用的艺术形式, 对此,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曾评价说:“《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秦风・无衣》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特点,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更能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文的主题。《周南・桃夭》“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诗意既有变化又有层次、意象与蕴涵自然浑成,融为一体。”(吴惠娟《诗骚辉煌》)《硕鼠》中的“硕鼠硕鼠”的首句重叠,产生了一种咬牙切齿的效果,表现了被压迫得活不下去的农民,对统治者的无比厌恶。“誓将去汝,适彼乐土!”的反复吟唱更是表达了广大劳动者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根据夏传才的《诗经语言艺术新编》的统计,《诗经》305篇,其中采用复沓章法的诗歌有177篇,占305篇的58%,可以说重章叠唱是《诗经》的主体。在保持浓厚民歌特色的《国风》和接近《国风》的《小雅》中,更是比较普遍地使用了这种重章叠唱的表达形式。
从历史上考察,复沓的艺术形式是原始文化逐步积淀下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语言产生之初的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正如《淮南子・道应训》所言:“前呼‘邪许’,后亦应之”,应声与喊声往往是同一种声音,而且是反复地呼喊着,如“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这样反复地一呼一应实际上就形成了复沓的形式,这也是最早的复沓形式。《诗经》之所以要大量运用这种委婉平和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与《诗经》产生的时代现实有很大的关系。《诗经》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口耳相传、群体歌诵的时代。重章叠句的方式一是能适应口头文学的记忆,二是方便传播。当然也就较乐于为人民所采用。同时周代的礼乐文化建设需要有能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复沓的艺术形式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
总之,《诗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凝炼着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它以洗尽铅华之美的神韵、朴质含蓄无华的真情感染着后世的读者,并给予后世文人的创作以灵感与营养。重章叠句作为《诗经》中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既形成了《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又为后世诗文创作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作了如下的探讨:
一、精心筛选,打造材料美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效的阅读,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这样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体会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其次,阅读材料还应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如一些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的散文等,这类文章往往语言清新优美,情感真切细腻,哲理隽永深邃,人文内涵丰富厚重。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玉润,可读耐读,感染力强,值得品味的地方很多,一方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一方面又能达到怡情悦志、修身养性的效果。再次,所选材料要难易适中,既不能晦涩难懂,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富有新鲜知识的材料。
二、先声夺人,创设意境美
许多精美的文章,美在其独特而撼人心灵的意境。它们或朦胧奇幻如童话世界,或纯净淡雅如江南水乡,或绮丽壮阔如塞外大漠。要想让学生能迅速地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就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设置相关的意境,这些意境犹如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能够在学生的心底击打出千层浪花,激活他们的思维火花,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的《祖国山川颂》时,课前先配合画面播放了滕格尔演唱的《天堂》一歌,动人婉转的旋律,优美清丽的歌词,天高云淡、草肥水青的绚丽画面,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使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由此帮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柯灵的《乡土情结》时,首先自己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再要求学生背诵曾经读过的反映乡愁旅思的诗词,这样利用旧知识营造阅读的最佳氛围,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更好地拨动了学生胸中的那根易感的“情”弦。促使他们怀着热情带着渴望去充分领悟乡土的精魂与魅力。在学习《诗经》名篇《蒹葭》时,我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FLASH动画,营造意境。《在水一方》是根据琼瑶女士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的主题歌。电影《在水一方》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学生基本没有看过,那首当时很流行的歌曲对现在的多数学生来说,不熟悉,很新鲜,契合这个年龄学生懵懂朦胧的心理。所以,在欣赏这首歌曲的动画时,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这种强烈情感共鸣中,我动情地导入课文:一曲《在水一方》曾经感动了无数少男少女,当年琼瑶的“粉丝”痴迷于她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玉米”“靓粉”“笔迷”“钢丝”。我也因为喜欢琼瑶,所以开始接触《诗经》。接触《诗经》后才发现,琼瑶的成功得益于《诗经》的太多太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动听的旋律,优美的画面,真实的情境,一时间让学生纷纷沉浸于公元前东方文明的灿烂和辉煌中。
三、巧用“读”法,再现文本美
读是阅读欣赏课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读法灵活得当,富于变化,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和谐,学生也容易融自己的情感于作品中。1.朗读。对于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作品美感的途径。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直接对话,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如有感情地朗读《繁星·春水》《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傅雷家书》等作品,可以借助作品的语言文字,使读者置身于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再现形象,跨越时空,跟作家、作品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感悟和体验作品真挚而深沉的思想精髓,感知爱的真谛,从而产生美的体验。2.研读。研读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研究探讨,体会动词、叠词、形容词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技巧美;研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妙处,感受作品的形象美、艺术美;鉴赏直抒胸臆、阐述道理的抒情句、哲理句,领略作品的情韵美思想美。通过这样的阅读,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就会化为涓涓细流,抚慰学生的心灵,激荡他们的胸怀,使他们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升精神境界。3.评读。朗读、研读是理解欣赏,评读则是创造。评读是让学生对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培养美好的情操,这是阅读欣赏课的最终目标。
四、斟酌字句,讲究表达美
晨光微露时分刺破天穹的那缕淡光,照耀出彼岸经久不绝的对伊人的思念。足以席卷黄昏,云霞,天光的力量,带着风雨烟尘穿梭往来于神州之中。
那是人类最原始的欲念。
爱情,劳动,生活,足以放歌于平野之上,在低吟浅唱里品些怡然自得的味道。王刍,苍耳,蕨,薇,荇菜。如同一首连绵不绝的诵念,齿与齿在清脆的碰撞间得以寻求乐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同那潋滟于水波之中的倩影,是何等天生丽质,清容秀美,不出于凡尘,才为后人臆造了光幻淋漓的境界。隔岸观花,正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只是,君在何方?遥望那阻隔万水千山的蒹葭,却想那后世帝王如何痴迷于生色犬马,有情人终难求。唯有追随至那翩然而去的魅影踏足千难万险,至死方休。这是如何令人肝肠寸断,心痛绞结的爱情,若比上玄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不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滋味罢。
如此纯真活泼的年代,无法混杂钢筋与混凝土,温情而娇柔,情窦初开的刹那,天地细微而渺茫的变化,恋人眼中花好月圆,良辰美景,不过几只羽翼丰满的鸟拍打着翅膀匆匆携带走烟尘。亦如同现代社会永远无法抗拒的酒精与香水的冲击,有男人咳嗽时候残留的烟草气息,辛辣精明。
亦如同再也不会有一个诗经中般的女子,采一枝清淡闲雅的药芍花在放牧时偷偷塞给心上人,含蓄而内敛的表达,女儿家柔软细密的心思手艺,即便是多年之后已暮临西山,回想青春年华韶光无限,那一抹各自荡漾在心头的红晕依旧无变。“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如同纯白色棉布碎花裙子,即使走在阳光盛行的七月,依旧安静的,美丽的,沉淀下冗杂晦暗的现代梦想。
类似于此,相比灼热的高喊“我爱你”,荧光屏上白马王子与灰姑娘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直至最后圆满结局的现代爱情故事,中国不断飙升的结婚率与离婚率,岂非成为一个境界?
习惯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都市炎凉,一群怀抱所谓梦想在阳光下挣扎撕斗的人们,阳光所给予的温暖一无所有地消耗于心死的哀凉。而那些曾经如此鲜活存在于世界的生命,即便历史烟尘与层层黄土埋没了白骨,灵魂却是可幸的,缠绕在诗经的字里行间,依旧吟唱着几千年前的歌谣。
只是,他们不知。
时光足以泯灭所有未来灵魂,它是睿智而冷漠的天平,亲手摧残后只为再塑造出称心如意的物品。无所谓是非成败,红颜佳人,铮铮铁骨,英雄鸿业,霸王江山于现代,于城市,也只是终其一生走不出的墙壁设置的牢笼。人们的一生所触及的道德,礼教,规范,梦想,爱情,生活,远比他们所津津乐道的要为丰富。
只是,时光终究是公平的。
给予了物质的丰富,却不肯施舍一些想象于人类。所有现代诗人依旧快乐地歌颂着爱情,青春与梦想,但是绝非能有一人将“蒹葭”描写得如此肝肠寸断,绝非有一人,能罗列出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更单纯透明的诗句,展望最纯洁的心地。
最害怕的一种情绪是孤独。
孤独袭来的时刻,并没有剧烈的疼痛噬咬心灵,却像一缕气息,那么轻轻柔柔的萦绕,把你包围起来,像如水的月光,像华美的锦缎,像素淡的荷香——又像,一副枷锁。
是的,像一副枷锁。在那种种如梦似幻的外表下,它像一副枷锁,把心灵牢牢禁锢住,你不知道打开心锁的钥匙在哪里,只是茫然四顾,却于茫茫四野之中,只见一人独坐,满腔的心事,如荒野里一场繁盛的花事,热闹的绽放中,隐藏着无穷无尽的落寞。只待时光把那花的容颜尽皆虚掷,仍不见一人来赏。
偏偏的我的情绪,偏爱了那孤独,孤独成了灵魂的常客。既注定与孤独为友,便也只好着了那飘渺如梦的衣,在这片苍茫的小洲上,舞起生命本该有的姿色。
曾经,也是厌了那冷清的。席慕容在文中说:
“小径的两旁漫生着野花,细致的草本是一些细致而又自足的灵魂。为什么只有我们要苦苦地在书页里翻寻?为什么只有我们要在暗夜里独自思索,思索那永不可知解的命运?为什么我不能只是一株草本的花朵,随意漫生在多雾多雨的山坡?”——《眠月站》
是啊,为什么?为什么呢?多少次,我也是怀着那样一颗急切的心,急急的追问岁月,你可能告诉我,现在为我安排的种种相遇,种种悲欢离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到底它的谜底,藏在哪一个未知的角落,会在我一转身的刹那里,呈现给我知道呢?
然而,岁月无语。它仍像一条河,守着不变的波浪,不变的步伐,无言流去。而我的急切并不能改变它的一丝一毫。他又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用那双似乎通晓我前尘后路的眼睛慈爱的望着我:“孩子,一切自有结果。”
于是,我又一次有了耐心与希望,既然这条路,只有我自己走,那就且先享受这一路的风景吧。是啊,一切,自有结果。
…………
缓缓的夜色落下来,坐在那轮月影之下,风中带着夜晚独有的气息,萦绕在发梢,让我想起了那个女子。时光穿越千年凡尘,那个白衣飘飘的女子,在一片雾气的清晨,素衣如雪,眉目之间,澄明如溪水。就那样娉婷而立,在水一方。远处风儿带来梦境一般飘渺的歌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想,这个女子一定是孤独的,孤独把她变得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美丽,孤独让她如此落寞,却又进不得红尘。想来也只好心清如水,安心的做个镜花水月了吧?
暂且做个镜花水月又何妨呢,在孤独的时候?我想,在孤独的岁月里,我愿意做那样一个简单安静的女子,在一尘不染的那盈盈水间,与云鸟为戏,伴花蝶共舞,让我的歌声随风飘散,伴云朵走遍万水千山。
1、女朋友:由于自由恋爱的发展,女朋友在人们心中的概念也从单一的女生朋友发展到了做妻子之前的对象的代名词。人们对“女朋友”的理解:“她是和你有恋爱关系的女生”,如今人都开放了,男女之间也有友谊这种关系了,人们将之称为女性朋友,相差一字即为不同情感。
2、来历:古代中国并没有“女朋友”这个名称,从前男性会以“佳人”、“伊人”,“伊人”本义是“那个人”,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国少数民族摩梭人奉行走婚制,男女一般终身不结婚,男性会称女为“阿夏”。
(来源:文章屋网 )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亲朋好友的声声祝福里,我看见美丽的新娘笑颜如花。“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看见城楼上那个忠贞的背影一次次地徘徊,来来回回地张望。“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我听见卫国人们对庄姜夫人的赞美之声,微笑醉人笑靥美,秋波流动蕴情意。淳朴的民风,在远离喧嚣浮华的乡野,真挚的表达一次次触动了我向往的心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诗句唤醒了数千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也勾画出平凡的人类俗世中动人的风景。洁净的汉字,描述了千年以前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礼仪道德,仿佛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科书。
那是华夏文明的少年时代,也是我们祖先的精神起点。
以诗为经,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祖先们的精神生活已然栖居在诗意之中,这是当时社会的风尚。而且,这种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而在物质生活极度膨胀的今天,《诗经》里所描述的美好,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吗?
多么了不起的祖先,多么了不起的《诗经》!
每每抚摸着《诗经》里清丽的诗句,除了对美的动容,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刺痛。因为这些动人心魄的诗情将渐渐无法走出书页,属于诗词的时代正一步步挥手远去。
沿着华夏文明的血脉,《诗经》从千年走来,却没能挡住新文化新思潮的冲击,人们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渐渐迷失自我――你我都是迷途的少年。
作家余秋雨曾说:“每一次吟诵《诗经》,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需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