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高考的句子

关于高考的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1篇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作者:墨翟)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作者:毕淑敏)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作者:周婷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2012年;英语考试说明;命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53—08

我国自2004年大规模实行分省命题以来,各获得命题权的省、市往往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度《考试大纲》再做补充说明,以切合当地的教学实际。湖北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出台针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至2011年已历六载。2012年对湖北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高中课改已推进近三年,与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亦将如期出炉。年关岁末,各种有关考试题型变化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甚嚣尘上。“网络制造”与“黑市流通”的高考英语《考试说明》随处可见,令一线师生无所适从。在现今假货盛行的年代,真假莫辨,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了。龙头翘起之时,正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英语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湖北版《考试说明》)出现在《湖北招生考试》2012年2月号上旬刊上。作为教育大省的湖北这一次一如2007年的题型改革,算是吊足了当地一线师生的胃口。

一、命题改革只在量变

关于湖北省将于2012年实行新高考的传闻早就满天飞了,湖北还在2011年7月份推出过一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但该《意见稿》着力招生考试改革,采用官方文件特有的“宏大叙事”体。对命题部分语焉不详,仅一段两百来字的文字大帽子地说明了一下“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关于2012年湖北省高考方案的说明》还开了一剂“意味深长”的“安定散”:高考方案的制定,突出“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要求。

有趣的是,无论是传闻版还是真实版的湖北2012年英语科考试说明都验证了这句“小心翼翼”的“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命题原则。单就英语科而言,湖北高考改革方案只有量变,全无质变。笔者稍作总结,发现湖北此次改革,量变体现在三个“调整”上:

1.分值的调整。完形填空由30分调到20分,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则分别加5分以使总分圆满。

2.词数的调整。短文写作由100词左右调整到120词左右,与湖南卷接轨,与台湾学测卷相近(台湾地区学测卷英文作文文长要求为“至少120个单词(words)的短文”),但仍然和上海卷、山东卷、广东卷和江苏卷等有30词左右的差距。

3.完成句子题中汉语“提示”与中文“意思”的调整。完成句子仍然是对“句子”的“完成”,但提供的不是某个测试点的汉语提示,而是整句的“中文意思”。因此考生是在整个句子中搜索对应的考点,而这个考点可能是英语的某种结构、某种句式、某种时态、某种搭配等。根据所给样例来看,英文单词提示皆为动词,但若根据历年完成句子题命题情况来看,则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甚至代词都出现过。

新课改必然引发新考改,新考改重在改,妙在新。出新要推陈,改革要改质。从整卷题型配置而言应有全新题型或经改造的题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有新的内涵,且能有效实现测试功能。如果新考改只改形式,只在量上打转,无疑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敷衍。换汤不换药,则改在何处?新从何来?看来湖北这次真是“对接”得“天衣无缝”了。

当前,很多人认为“出新”就意味着难,这显然是误解。新,绝非求异,更非求难。新高考的关键要体现在三个“有效”上,即有效甄别考生英语实际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效反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拓展英语新课程改革思路(有利于推进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

二、测试相对标准化

湖北省2012年正式启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全省高考工作,而将已连续使用了六年的《补充说明》轻轻翻过。2006至2011年的《补充说明》,其行文结构只是对教育部《考试大纲》进行“补充”,没有面面俱到。而《考试说明》则相对独立。整个结构体例也更为充实,更为完整,是事实上的一省之《考试大纲》。应该说,不使用《补充说明》而使用《考试说明》对于湖北省而言是一个进步,是一个逐渐相对独立的进步。当然,独立到何种程度另当别论。自分省命题以来,我国正式使用过《考试说明》的省份有上海、北京、天津、安徽、福建、广东、山东、湖南、江西、浙江、重庆、江苏等地。按理,湖北省早就应该有自己的《考试说明》了,但仔细研究一下湖北版《考试说明》,发现本质上仍然是《补充说明》,只是结构发生了变化。

2012年湖北版《考试说明》包括了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难度控制、题型示例和包括语音、语法、功能意念、话题及词汇在内的5个项目的附录等七大部分。而湖北省连续多年(2008年以后,2007年并无关于“难度控制”部分)的《补充说明》则是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难度控制、题型示例、参考试卷及答案与关于词汇表等七个部分,虽然也是七个部分,但分量大是不同。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3篇

一、分析高考口语考试的形式、内容以及评分标准

1.高考口语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考试从2011年开始分别进行笔试与听说考试。其中,听说考试占英语科总分(满分150分)的10%。考试题分为模仿朗读、角色扮演、故事复述三部分,卷面分数分别为20、16、24分,其成绩按25%计入高考分数中,即分别是5、4、6分。虽然“听说测验”分值才15分,但难度并没有降低,实际上可以说,要求是提高了。

2.高考口语考试的评分标准

PartA模仿朗读:满分20分要求发音清晰、准确,语调正确、自然,语流连贯、流畅,按原语速朗读,且内容完整。

PartB角色扮演:满分16分要求语法结构和选词正确,并按要求传递了信息。

PartC故事复述:满分24分要求主题明确,内容涵盖了原文大多数信息点;语言规范;表达流利,语音语调不影响理解。

二、我校的学生情况分析

在我学校平时的早读时间和课上朗读时间里,不少学生都懒于开口读书,而学生离明年高考口语考试的时间不足一年,为了激发他们进行口语训练的动力,让他们可以切身体会高考口语考试的情况,我组织他们考了一次高考口语模拟考,用的是广州一模的口语考试试题。考完后分析学生的录音,发现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发音不准,含混而过。有很多学生连一些简单的基础单词都发不准音,更不用说那些他们不太熟悉的单词。这是因为部分学生的音标知识不过关,平时也很少开口拼读和跟读单词。

2.语音语调不准确,意群划分不当。朗读还检测考生对连读、句子重音和语音语调的掌握。而我们有些学生在朗读时不考虑句子的意群,随意停顿,句子被读得支离破碎;有些学生语音语调不准确,不注意句子的意思,一律使用降调;甚至还有些学生用汉语的语调来朗读英语。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语感和需要朗读方面的系统训练。

3.提问问题时,使用不当的疑问词和助词。一方面,有些学生不懂使用疑问句的语序,这说明学生的基础句子结构掌握得不好。

4.听力获取信息能力差。在回答问题部分时,部分学生由于听不懂计算机的提问而答非所问,有很多学生不懂在听的时候做速记,没有记下相应的具体信息点,所以无从答起,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回答特殊疑问句的问题时也用“Yes”或“No”。这种情况是学生平时听力训练不够造成的。

5.复述时,人称和时态混乱,要点信息不齐。一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不懂速记的技巧,要点信息没办法及时记录;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记录哪些关键词,复述时就无法回忆要点内容;此外,表达过程当中,人称和时态不一致,句子之间缺少转承时的连词。

6.应试心理素质差。虽然这一次不是正规的英语口语考试,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录音时声音颤抖,问问题或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的。这说明不少学生说英语时不够自信,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

三、平时课堂教学上相应的训练对策

高考中的每一分都非常关键,一分之差往往意味着落于千万人之后。我们离明年高考英语听说考试的时间不足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考试成绩,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1.重视课文朗读。在训练朗读时,分阶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该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并给出一个阶段截止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里应该达到的程度。

2.开一些关于语音知识系统训练的小讲座。例如:《单词语音拼读规则》、《语音停顿连读技巧介绍》、《关于语调》等,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测试当中的考试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发音习惯。

3.激发学习动力,并尽可能使之持久。为了使他们的学习动力能够持续下去,有时我会在课前五分钟或课间时播放疯狂英语当中的配乐朗读片断,让他们也模仿配乐朗读,因为音乐可以诱发他们感受朗读的优美,从而使学习朗读训练的动力更加持久。

4.给学生补习疑问句句型,进行专项训练。帮学生复习各种疑问句句型并提点不同疑问句的答题技巧。

5.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热情,就必须创造环境,让学生产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心理需要。

6.加强听力训练。听力训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于记忆的特殊技能训练的过程,首先我利用班上的学习小组落实好学生掌握48个国际音标的正确发音和拼读;除了每周的早读和听力课的训练以外,还布置听力任务让学生尽可能每天坚持听,平均一天听20到30分钟。

7.教学生速记的技巧,并加以练习。听力训练时由于材料内容较多,对所听内容的记忆是短暂的,因此,在平时就应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听写基本的词、句做起,注重学生基本句型的积累,并与听、读和写相结合。

四、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知道具体改善的方法,觉得自己可以操作,而且能够预见自己的进步,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开始非常重视课文朗读及平时的口语训练,已经达到了我最初的目的: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考试中心.英语口语考试指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2].孙东健.先圈后点练听力[M].北京:北航社,2006.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4篇

语文水平与语文考试成绩不完全是一回事。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感悟和锻炼,而语文考试成绩有某种特殊的要求,因此有某些特殊应对的方法。如果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掌握某些规律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成绩提高一步是完全可能的。那么怎样复习才最有效?我给大家五句话二十个字:回顾展望,列表织网,知彼知己,死去活来,简练沉思。

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

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考了些什么,哪些内容是必考的,重复了几次,哪种题型只出现过一二次,哪些内容是课标中要求的可还没有考,从而推知将来可能会考些什么。这个梳理工作十分重要,在梳理的过程中你也会明白某一类题目该怎样回答。

这个梳理其实也花时不多,即使以二十年的试卷计,也只需要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完成了这一步,心中就有了底,这比零打碎敲做习题不知好多少!

列表织网:最有效、最明晰、最便于记忆的方法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列表和织网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它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应对方法。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过去考卷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表,可以是有大有小,大表是总的框架,在总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上,再有更细致的要求和例题。

比如,现代文阅读有一个必考的内容,就是对文章主旨、要点、段意的把握与揭示。这就要熟练掌握文章句群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君臣关系”。在“表”中列出区别“君臣”的要点:“君(中心句)”往往是1、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型句子;2、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性句子;3、“总分”句群中的“总”句;4、“举例说明”所要“说明”的道理,“比喻句”所要“喻”的内容;5、各种复句关系中所强调的分句,等等。“臣”则往往是相反,即引出话题的句子,议论性文章中“描写”、“抒情”、“说明”、“补充”的内容,形象化的阐释性文字,各种复句中非强调的分句,等等。在现代文一般要求的下面,又可列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要求与考点,每一项后可附上历年高考的例题和经典的题型。

知彼知己:从历次考试的错误中了解自己

第三句话是“知彼知己”。“彼”是指课程标准和历年高考题,“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了解自己的方法是为自己编一本“错题集”,你可以从历次考试的错误中了解自己,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难易不同的练习发现自己。我曾经让学生理解不同难易度的句子。或者将同样的句子,进行一步步的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领会的先后便不相同。学生们不妨标点、翻译孔子的这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古今异义,意动用法等等。学生们可以自测一下,看看自己能回答到什么程度。(答案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正确的翻译为:“古代的人,不轻易地承诺,因为他们以做不到为耻辱。”)

死去活来:不能忽视背诵默写等死功夫

“知彼知己”后,就该真刀实枪地干了。怎么干?我觉得还是要强调四个不太好听的字:“死去活来”,就是要下一点苦功夫。不过如果方法不对头,即使下功夫也只会很忙乱,结果劳而无功。这叫做“下了功夫未必成功,不下苦功则必然不成功”。一百多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能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完全可以跨进一大步。列表织网找缺陷的过程,本身就是下功夫的过程,网络织好了,表列出来了,那么该记的就要记,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该写的就写,这是个死功夫,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比如古文这一块,古代的作家作品文体等常识,要按朝代、体裁、作者,由整体到局部,结合课文,认真仔细地进行复习。考试内容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不要小看这一分两分,考试成绩就是这样一分一分加起来的,而且这些看似零星的知识会转化为能力,从而使你在回答大题目时豁然开朗。因为很多题目看上去是能力题,其实还是识记题。

还有文言文100多个虚词,20多个实词都要一个个记。特别是课文下面的注解,更要一个一个记,该默的课文名句也要一句一句牢牢记住,并会默写。时常有学生在考试时,明明背得出,但某个字写错了,结果前功尽弃。现在学生电脑用得多了,很多基本的字都会想不起来怎么写,因此默写这一点要引起充分重视。

各种句式,固定结构,以及语段翻译、分析、综合、评价、鉴赏的一般的方法规则都要牢记于心。比如文言翻译必须注意“留、换、调、删、添”,宁可句子不很自然,也要“直译”。可是,很多学生往往大而化之。我曾要求学生谈谈有关“资治通鉴”的作者、编写体例,并将这四个字翻成白话,很少有学生说得完整准确的。其实大家都接触过,都懂它的意思,但就是答不到位。不信,你试试看。(正确的翻译是:“帮助皇帝、官员治理国家的一面完整的镜子。”)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使脑子处于“活水”状态

最后讲“简练沉思”。简练,就是要操练,但不必多,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功,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

比如作文这一块,可以把历年考试的内容大致框架为“读书做人”四个字,下面再可以分为几大块,如关于读书与成才、关于人品与修养、关于社会与自然、关于思辨与想象等等。读书成才又可以再细分,如何看待理想,对待挫折,《我想握着你的手》、《必须跨过这个坎》其实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在准备时还要把每一个问题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分门别类准备材料,思考观点,还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

其次,不妨看看历年来高考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想想它得高分满分的原因何在,而自己作文的缺点是什么,特长在哪里,与那些文章对照一下,选几个题目进行热身赛,写出几篇样稿,最好再请有经验的老师批改一下。

好的作文里必须有“我”,为此考生们还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现在当然不可能去博览群书,但至少要“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以便在作文时,引用自由,如数家珍,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英语 完型填空测试 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01-02

1.引言

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考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而完形填空是英语测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测试手段。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高考英语试题型產生了许多变化,然而完型填空却作为一个单独的考查项目一直运用于高考试卷中,而且,其分值比重也比较大。现在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均采用单项选择题型,共计20题。Bachman(1990)提到,“在教育规划中,测试的基本用途是为做出决定提供信息,那就是评价。”同样的,在高考英语中,完型填空测试可被视为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准。

信度和效度是测试应该具备的两大基本要素。而效度是设计、解释和使用语言测试最重要的指标(Bachman,1990)。Heaton(2000)认为,测试效度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而不是其他的。内容效度依靠对被测语言和特殊课程目标的仔细分析。Hughes(2000:27)认为,一份测试卷的内容效度越高,越能准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内容。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高考英语试卷进行了分析,如元鲁霞(2007),Dong,M.X.(2008)等。但是,这些研究对英语完形填空测试的内容效度进行分析关注不多。因此,本研究对浙江省近5年的高考完形填空测试进行内容效度分析,以期为高考英语完型填空命题和高中英语完型填空教学提供建议。

2.研究问题

在本研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

1)浙江省近5年中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测试题有哪些特点?

2)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的内容效度如何?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2008年至2012年的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为研究对象。由于内容效度涉及试题与大纲的关系,本次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内容效度分析主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尽管《课标》中没有对完形填空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是它对完形填空所需测试的语言能力有仔细的描述。同时,本研究还结合了Bachman&Palmer的考试任务特征框架来进行分析。

4.结果和讨论

4.1测试环境

根据Bachman and Palmer(1999),测试环境包括语言使用或语言测试的实际环境。它包括“任务时间”,“参与者”(参加任务活动的人),“物理特征”(座位,吵闹程度,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和个人的准备等)。以下是对浙江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环境的简单介绍。

浙江省高考英语在每年6月份举行。具体的考试日期每年有所变动。英语考试时间一般为2小时,从下午3点到5点。所有符合要求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通常在当地学校的教室里举行,以书面形式为主。

4.2解题要求

完型填空测试题,作为浙江高考英语试题的第二部分,占考试总分的16.7%。在试题前有一段引导语“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卷上将该项涂黑”。文章一般有20个空格,测试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内。尽管20分钟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简言之,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结构简单,指示语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符合《考试大纲》对完形填空测试的要求。

4.3输入特征

完形填空测试题包括篇章和选项。就语言的本质而言,如Bachman所说,当语言以输入的形式出现时,它的特征影响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这些特征可以用文章长度,命题内容,组织特征和语用特征来描述。在本文中,笔者将关注可读性、体裁、话题、句子类型等。

1)可读性

可读性也叫易读性,即材料容易阅读的程度。阅读语篇的难度系数应该适合读者的水平,难度要适中。利用Microsoft Word 2003可以简单计算出文章的可读性。可读性的统计结果由两部分组成,Flesch Reading Ease分数、Flesch Kincaid Grade Level分数。Flesch Reading Ease分数越高,说明文章的可读性越高,越容易理解。

Flesch可读性标准对可读性分数和难度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分数在0-30的被认为是“非常难”;30-50为“难”;50-60为“较难”;60-70为“标准”;70-80为“较容易”;80-90为“容易”;90-100为“非常容易”。

笔者发现2008年-2012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材料的可读性比较稳定,但都比较容易,只有2009年为标准。所以,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的可读性难度水平可以适当提高。

2)体裁

“体裁”指的是“发生特定场景中的一个语篇类型,具有独特的,可识别的模式和组织结构的规范,并具有特定的、独特的交际功能”(Rechards,2002:224),一般来说。体裁可以分为四类,即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深入分析近5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测试题体裁,笔者发现近5年的试题中使用的都是记叙文,没有其他体裁的篇章。所以,命题组在选择完形填空材料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文章的体裁类型。

3)话题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要求“有关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话题”。《课标》中也要求话题应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中所选材料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表1)

根据表1,笔者发现大多数的话题都跟日常生活相关,这能引导学生用英语充分接触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句子类型

句子通常被分为三类:简单句,并列句,复杂句。章振邦(2008:13-14)认为:简单句指只包含一个主谓结构而且各个分均由词组构成的句子;但若某个句子成分直接由从属分句表示,那么这种句子便不是简单句,而是复杂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由并列连词或其他并列手段连接起来便构成并列句。众所周知,复杂句比并列句难理解的多,而并列句比简单句难理解。所以,复杂句和并列句越多,完形填空的文章就越难。也就是说,简单句和并列句占的比例高了,文章的难度水平就相对低了。根据句子的分类,笔者把近5年的浙江省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中三类句型的数量和比例做了一个统计。(如表2)

从表2中,笔者发现近5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题中三中句子类型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难度水平很难保持。

4.4预期回答特征

所谓预期回答,就是测试者希望考生在测试时作出的反应,而不是考生在测试中实际作出的反应。Bachman and Palmer(1999)提出,在语言测试中,预期回答包括语言的使用或试图通过已编写的指令、设计的任务、输入的信息等引起的身体反应。然后,这不适用于完形填空测试。在此,笔者将把预期回答的分析放在问题类型和功能上。(如表3)

从表3中,笔者发现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测试题中词汇、语法平均比例为4:1。试题中强调词汇而有些忽略语法。说明高考完形填空测试对学生的词汇要求比较高。而且,近5年的试题中,词汇考察范围比较广,包含了基本的词汇类型。

4.5输入和预期回答的关系

根据Bachman(1990),输入和预期回答的关系分为三类:关联性(reciprocal type),非关联性(nonreciprocal type)和适应性(adaptive type)。关联性就是“考生的答题对输入内容在范围和数量上的要求”。适应性就是指“考生在答题时主要依据输入内容,还是需要依据其他知识”。完形填空测试没有对测试者的直接反馈。测试者在阅读篇章的过程中,或在阅读完之就完成了完形填空。语言使用者之间也没有交流互动。所以,很显然,输入和预期回答之间的关系属于非关联性。而考生在答题时需要依靠语言材料本身,还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背景知识和对文章的理解来答题。所以,输入和预期回答之间的关系属于适应性

5.总结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6篇

“信标”即信息标准,指题干对筛选句子提出的的核心要求。如“以下几句话中,全都表明某人豁达或洒脱的一组”中的“某人豁达或洒脱”即为信息标准。一般而言,高考文言文题中的信息标准,多是浅易的文言词汇或极易理解的现代词语,命题人通常不会在“信标”表述上设置“门槛”。但是,由于大多数“信标”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的,其中很可能出现较难理解的词语。因此,同学们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信标”内涵。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书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该题的信息标准为“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直言”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所言内容多为错误、缺点、不足等,因此A项第二句“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是特殊情况下的建议,该建议从科举取仕角度看不合要求,当然不属于“直言”。关于“行义”内涵,个别考生从字面解释为“行为符合正义”,从而误选B项。其实,仔细审视“行义”的语境“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可知“行义”是“有”的宾语,为名词;并且“行义”要吻合“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的语意,所以“行义”的意思是品行、道义。B项的第一句只是张养浩的一般执法行为,不属于“行义”。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看清“信标”限制

要快速准确地题,除了正确理解“信标”外,还要看清“信标”的限制语:要求选出的句子,是直接表现“信标”,还是间接表现“信标”。高考文言阅读材料中,经常要求表现出“传记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个性等。所以,直接表现“信标”的句子,就是对传记人物进行语言或行为描述的语句;间接表现“信标”的句子,则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语言或行为来侧面展示的语句。例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11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

该题“信标”的限制是“全都说明”,意味着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都符合要求。句子①明显说明“王戎聪明睿智”;句子②是写王戎“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吼震地,众皆奔走”而他“独立不动,神色自若”,这是写镇定不慌;句子③的具体语境是“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通过王戎的行为描写直接表现他“聪明睿智”;句子④写王戎清正廉洁;选文第三段为“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所以句子⑤通过“议者以为知言”来间接表现“王戎聪明睿智”;句子⑥写王戎“庶绩修理”,政绩很高,不合“信标”要求。符合筛选要求的句子有①③⑤,故选B。

三、细辨句子含义

理解“信标”内涵,区别“信标”限制,是准确选择的必要条件,但具体分析哪些句子符合题目筛选要求最为关键。所以,同学们必须仔细辨析所给出的句子在内涵上是否符合“信标”要求。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B.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

D.颍川公卒,哀毁如礼//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A项第一句符合“孝道”标准;第二句是写先祖治家有方,与“乐善好施”不合。B项第一句讲先祖对待兄弟心地淳厚,可算为“悌”,非“孝道”;第二句为先祖“乐善好施”。C项第一句吻合“孝道”;第二句写写先祖施粥,符合“信标”。D项第一句先祖因其父“颍川公”丧而悲“哀毁”,体现“孝道”;第二句的“慷慨”是情绪激昂之意,从“不避艰险”可以看出,不是“乐善好施”。所以,答案是C。

有的备选句子因为具体语境的影响,会使考生难以作出选择。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10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该题“信标”限制是“直接表明”,间接表现的句子自然不合要求。A项二句指地方户口减少、军队人员空虚,不符合“吏治混乱”的要求。B项第一句是府库空虚、官无俸禄,不属于“民生维艰”。C项第一句叙述冗官冗员太多、朝廷奢侈无度,虽是“民生维艰”的原因,但并不是直接表明。D项第一句是“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咳”的结果,文中用此句主要是表现“吏治混乱”,但“鬻贩穷民所在骚然”却直接表现了“民生维艰”,因此D项正确。

四、关注句子语境

有时候,试题所给的备选句子,从字面意思看,表现了题干的信息标准;但结合语境,细心考察,便会发现与“信标”相差甚远。故而,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层意思,从而出现无法弥补的失误。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it;高考英语;代词;强调句;形式主语;形式宾语

It,两个字母组成,在历年全国各省的英语高考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分析了近几年的英语高考题(包括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中对it的用法考查)发现在全国卷及各省的高考题中,it都是高考的热点.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了高中阶段it的句法功能,并以高考试题为例,给出关于it用法的解题思路。

一、It用作代词

It用作代词,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于表示时间、距离、自然现象等;也可指代前面所提到过的事物、群体、想法等;性别不明或性别不重要的人或物;未指明但谈话双方都明白的事情或情况.由于在英语句子中,有时为了避免重复,可以用it、one、that等代替上文出现的名词或谈话内容,但 it、that、one三个代词的用法不一样,因此it作为代词与that、one的用法区别就成为了高考考查的热点.

It特指并代替上文中提到的同名同物,即可代单数可数名词,又可以代不可数名词;that用来特指并代替前文出现的单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相当于“the + n(单),the one或the+不可数名词,that的前面不能有前置定语,但其后可跟后置定语,其复数为those;one泛指并替代前面提到的同类事物中的一个,但不是同一个,即“同类异物”,相当于a/an+单数可数名词,既可以替代人,又可替代物,其复数为ones.

It作为代词的用法常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做此类题也是有思路可循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做了如下思路总结,分四步解题:

step1.读懂句意; step2.找准需指代的内容;

step3.弄清各个代词的具体作用;

steep4.根据以上步骤进行精确选择.

以下呈现部分高考试题,结合以上思路加以分析解答.

例1【2002全国卷,35】 Meeting my unc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was an unforgettable moment, ___I will always treasure.

A.that B. one C. it D. what

Step1: 该题的句意是:多年后,和我叔叔的见面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时刻,我将永远珍惜这一刻;

Step2:找准指代内容:该题需一个代词指代an unforgettable moment ;

Step3: 弄清每个选项的具体作用:that=the one ;One 则可为同位语,可做moment的同位语,表示的是一个难忘的时刻;it应该指同类同物;而what没法在此处和an unforgettable moment构成同位关系;

Step4: 结合以上步骤,进行精确选择B.

但此题易误选C.为了让学生对one和it的用法更加清晰,老师可以把该句改为:

Meeting my unc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was an unforgettable moment,and I will always treasure it.(=the unforgettable moment )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例2【2009四川,3】I like this house with a garden in front,but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____.

A. one B. it C. this D. that

Step1: 弄清句意:我喜欢前面有一个美丽花园的房子,但我没有足够多的钱去把它买下来;

Step2: 第一句中this house中表明在该语境同类同物的用法;

Step3:one指同类异物,it同类同物,this 指这个,近指;that=the one ;

Step4: 根据前面的详解,所以选B.此题容易选one,要注意的是one表示泛指.

二、It用于强调结构中

It可用于强调结构中,用以强调句中的除定语或谓语以外的成分.强调句的基本句式是It is /was+被强调部分+that /who其他成分,强调人,且为句中主语时可用who及that做连接词.强调句的一般疑问句为Is/Was it +被强调部分+that/who+其他部分;特殊疑问句为:特殊疑问词+is/was it +that/who+其他部分。

笔者认为这种题型可用“假设法”解题,即遇见it is/was开头的句子就假设为强调句,再考证假设是否成立.该方法分三步解题:

step1.如果遇见it is/was ...that/who... 的句子,就假设它是强调句,去掉it is/was ...that/who...后,剩余的部分如果还是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假设成立;

step2.就用强调句的思路继续完成解题,即套用强调句的固定句型;

step3.结合语意和语法,精确选择.下面结合部分高考题加以分析:

例1【2011湖南卷,35】It’s not what we do once in a while _______ shapes our lives, but what we do consistently.

A.which B. that C. how D. When

Step1: 假设该题是强调句,即:去掉It’s...和空格,还剩下not what we do once in a while shapes our lives, but what we do consistently.从语法角度思考,此句分析如下:not what we do once in a while(主语) shapes(谓语) our lives(宾语), but what we do consistently(主语).从分析看,句子完整但显得头重脚轻;

Step2: 该题句意是:决定我们生活的东西不是我们偶尔所做的事情而是那些我们自始至终所做的事情;

Step3: 结合语义,和语法分析该题强调的不是人,故选B.

例2 【2011四川卷,15】Was it on a lonely island_______he was saved one month after the boat went down?

A.where B.that C.which D.what

Step1:见到Was it就用假设法,即去掉Was it和空格,剩下了he(主语) was saved(谓语)one month(状语) after the boat went down(状语从句) on a lonely island(状语)此句完整;

Step2:句意:他是不是在小船沉没一个月后在一个岛上被营救的?

Step3:综合前面两步的分析,此处强调的是句子的地点状语on a lonely islond 是强调句的一般疑问句型,was it+被强调部分that+句子?故选B.

三、 It的特殊用法

(一) It 可以用作形式主语,用以代替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由于这类句型的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it在句子中就是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避免句子显得头重脚轻.故解此类题用“还原法”较好即把句子按正常语序摆放后,再考察句子是否完整,正确,具体思路如下:

Step1:还原句子;

Step2:从语法的角度思考还原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Step3:从语意的角度思考还原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Step4: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精确选择.

常见句型有:

It is +adj./n.(+of / for sb.)+ to do sth./that...;

It is no use/ good + doing sth.;

It is said/reported/announced/ (well) known that…;

It is no wonder that…;

例1[2007全国卷II,7]___ felt funny watching myself on TV.

A. One B. This C. It D. That

Step1:还原句子为watching myself on TV(主语) felt(谓语) funny(表语).

Step2:该句的句意:看见电视上的自己感觉很好笑;

Step3:通过思考题干,不难看出,watching myself on TV这部分是真正的主语,可以判定本句需要一个形式上的主语来使句子保持平衡.

Step4.根据以上分析,无论从语法还是从语意上分析,该题属于it做形式主语的句型,故选C.

(二)It做形式宾语

It做形式宾语,用以代替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通常放在下列动词后面,构成:subject+consider, think, make, find, believe, count, declare, fancy, feel, guess, imagine, judge, prove, see, show, suppose, understand, take+it+adj./n.+for sb.+to do sth.的句型.

(三)It 用于指时间的句型中

例如:It is/was + 时间 + since…自从…以来已经一段时间了;

It is + 时间 + before … 过多久就会…;过多久才会…;

It is /was+the first (second/third …) time that …第一(二…)次做…;

It is time (for sb.) to do sth.该某人做…的时候了

(四)考查含有it 的习惯用语

例如:It depends . 看情况而定.

Don't mention it. 不客气.

Take it easy. 别急,慢慢来.

Believe it or not. 信不信由你.

Make it. 办得到.

As it is...照...那样

It is hard to say. 很难说.

If I can help it. 如果我有办法.

对于it的(二)~(四)点用法,笔者认为只能用“句型对应法”,即读懂语境,然后采用it相应的固定句型完成解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收集,勤整理的习惯,从而提高对这些句型的敏感度.如:

例1【2006 山东卷,24】I'd appreciate__________if you would like to teach me how to use the computer.

A.that B.it C.this D.you

注:it做某些及物动词的形式宾语完全是英文句法结构的需要,如enjoy,like, hate, see to, prefer,appreciate,等,故选B.

例3【2006全国卷1,26】If I can help______I don't like working late into the night.

A so B that C it D.them

If I can help it “如果我有办法”,表示有办法做或有办法控制某个局面,根据句意如果我有办法,我也不愿意晚上熬夜加班,故选B.

关于高考的句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文今译;原则;标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57-01

古文今译既能增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又是高考对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因而这一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高考必然要考查的要点。在高考阅卷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考生,对古文今译类的试题在答题时要么断章取义,表意不明;要么主观臆断,瞎编乱套;甚而只字不答,白纸空文。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哪一些具体方法可循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研究方面的一点体会,并且经过多年高考备考的验证,对总结出来的这一适用性很强的翻译方法做一些粗浅的解说。

一、古文今译的原则

古文今译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古文今译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去整体感知,切忌割舍肢解,望文生义,似译实未译。

二、古文今译的标准

近代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已经明确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里的“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真实;“达”是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这两条可以说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要求。 简而言之,古文今译的标准就是把古代文言文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来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三、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的方法,自古至今学者著述甚多,但直接与解答高考命题贴近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之,也都趋于繁琐,不易掌握。为此,经笔者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多年的潜心研究,结合高考命题规律,独创出古文今译“三步法”,还望借此能够和各位考生、同仁进行交流,并得到批评指正。

步骤一:对译。就是遵循古文今译的原则,即结合所要翻译句子的语言环境,将古汉语中的字、词按照语境中对应的现代汉语的意思翻译出来,能够对译的要尽量做到一一对译。不能一一对译的,要结合语言环境(甚而上下文内容)考虑该字、该词是否为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同义(偏义)复词等实词、虚词的用法。例如:请将下面这两个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2)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

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句子分别进行以下对译:

例句(1):近日(近日)之(的)事(事情),衅难(灾祸/祸端)将(将要)成(酿成),赖(幸亏)陛下(陛下)英明(英明)速断(果断/快速决断),故(所以/因而)罪人(罪人)斯戮(诛杀/严惩)。

例句(2):贷(借)公钱(公家的钱款)数十万(数十万/几十万)劳军(犒劳军队),没(通“殁”,死了)后(以后),亲吏(亲属和部下)鬻(卖)器玩(器物珍玩)以(来)偿(偿还)。

步骤二:串译。就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已经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其串连起来。在串连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原语句的语气表达方式,尽量使其文通意顺,畅达无阻。当串连受阻时,就当需考虑该句中是否还存在其它文言现象,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介宾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特别是要注意句中的省略现象,串连时要遵循上下文内容,适当增加个别字词或者补充出省略了的成分,从而使句意通顺晓畅,也就是达到严复所说的“达”的翻译标准。

在前面对译的基础上,遵循串译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这两句分别串译为:

例句1: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高考参考答案。译出大意给3分;“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例句2: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高考参考答案。译出大意给2分;“贷”、“鬻”、“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至此我们发现,在文言文翻译中,尤其在高考试题中,一般只需要我们“走完”这两步便就可完成文句的翻译。这两步也就是人们历来所说的“直译”,即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词词(重要采分点之一)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重要采分点之二)的特点,并保持译文句子表意的通顺(重要采分点之三)。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只要严格完成了这一翻译过程,就会使所答答案跟高考阅卷要求完全吻合,直至得到满分。

步骤三:意译。就是在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时候,我们根据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来辅以翻译的方法。特别指出的是,古今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规则的种种差异,使得今人在现代汉语里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只能是根据句意来推断它的意思。只是在表意行文时,还需我们酌情考虑这些词句的文辞藻饰和语言风格,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使文句典雅、优美,达到“雅”的目标。

例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人教版第四册《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