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眼中的鲁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1篇

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开办的。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我还了解到三味书屋的馆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今年夏天,天气很热,在家呆得无聊,我和小伙伴们乘车来到了绍兴的三味书屋。其实我一直都不明白,“三味”是哪三味?后来,我们问了一下那位女导游,她跟我们说“三味” 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

走进三味书屋,我看到鲁迅先生曾经坐过的位置,桌上刻着一个“早”字,每当我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鲁迅先生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父亲又成了有名的“药罐子”。作为长子,鲁迅常常到当铺去当东西拿钱给父亲买药。在这样困窘的生活面前,小小年纪的鲁迅早上上学也常常迟到。有一次,鲁迅迟到了,先生严格地批评他,可没打他。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勉励自己不再迟到。

所以,我眼中的三味书屋是严格的,不允许迟到的。在那次去三味书屋中,我了解到,上学不要迟到!!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2篇

在我眼中,中国农民好像已经成为城市人所歧视和刁难的对象,甚至有些人轻浮地贬斥他们的道德水准。

2002年,一位陈姓青岛市民向当地报纸写信,提议在公共汽车上设立“民工专区”。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的市民素质步步提高,其着装越来越干净,而与此同时,民工却素质低、不讲卫生、衣服上沾满油污,乘公交车时经常碰到市民身上,引起市民的厌恶,时间久了,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公交车上隔出小块区域专门供民工使用,消除双方的隔阂和矛盾。”

对民工来说,再苦再累也比不上城里人歧视带来的伤害。当我们用鄙夷的眼光看他们时,谁又会想到他们的感受呢?

记得一位农民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让城里人瞧不起咱!”我听了以后触动很大。让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竟不是成才、不是建设祖国、不是赚大钱考大学,而是为农民自己争口气、证明农民并不比城里人差。这就是城市里某些自以为“上等人”的优越和偏见所造成的影响。其实这些“上等人”大可不必认为自己现在是城里人就沾沾自喜,因为上溯两三代,绝大多数人的祖父、曾祖父辈都是农民。

现在社会中,歧视农民造成这样一个怪圈:城市人口离不开农民,而又希望农民不要进入城里人的生活圈,有些城里人甚至捂着鼻子从农民身边绕过去。无形中,城里人和农民便产生了一个厚厚的隔阂,这个隔阂好像是一个大圈,把农民死死地圈在这里,他们就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寂寞、无聊、乏味。

在我眼中,中国农民的生活是空虚的。经过调查,工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方式十分单一:无所事事、吃完就睡、找村民聊天、打牌或打麻将等。而城市里的年轻人业余生活中上网、泡吧、参加培训或自学技术、谈恋爱等是主要项目。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瘠,更重要的是精神也相当贫瘠。然而这一切也大概是因为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在各个方面与市民相比都处于劣势,好像农民与生俱来地就得比市民底下。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3篇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归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主要是给学生的阅读以必要的空间和条件。虽然教学需要学生参与设计、积极主动学习,但还是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创设利于学生有效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作为促进者的教师,要求在学生的全部阅读过程中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在阅读之初,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过程中,能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之后,给以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对此,教师就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是课堂教学要注重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应具备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是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是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二、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能主动投入地进行阅读,老师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背景知识的铺垫,或者开设专题讲座。例如,指导学生围绕“鲁迅小说”进行研究性阅读前,可以为学生开设关于鲁迅小说的专题讲座,讲鲁迅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讲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介绍有关鲁迅小说的主要观点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于是,学生们对阅读鲁迅的兴趣大增,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了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如:《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我眼中的阿Q》《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等。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研读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学有效的最好条件是民主。这是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基础。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它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化的教学观念,树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的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超前的、开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有学生提出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如何发展?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研读氛围,课堂上是难以有这样智慧的火花闪现的。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性阅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文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学习主体。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4篇

曾经的一切想彻底忘记,但却越陷越深,像一只大象陷入沼泽地,生不如死,但它必须活下来,因为太多的太多,它放不下……

带着曾经的风景来到雨后的公园,正前方是儿时的乐园,它不像鲁迅的百草园一样,有动物植物栖息,不像李白的庐山一样,有壮观的画面更不像孩童的游乐园一样,有各种玩意儿,而是孤傲在黑与白之间的假山,直站在风雨之中。记得曾经在假山上嬉戏,一会儿爬到这儿一会儿爬到那儿,总闹个不停,像一只失了控的小狗,到处乱窜,但那时伴着欢笑与天真,而现在这一切只能也只有在那相册中感受到,它们都被那小小的相机、廉价的相机锁定在那薄薄的相册中,难道我的曾经、我的童年就值这么点儿价值吗?一个机器、几张纸?……

回忆,一切都只是回忆,现在不愿想,因为他们一秒都会降温,渐渐冻结我的心,然后再现实的照耀下慢慢融化直到我长大,他会慢慢蒸发覆盖整个心城。从而让我成为冷血无情的怪物。

向右方望去,让我渐渐缓过神,也许这就是现在,一张石桌、一张石凳、一棵柳树、几只鸟在鸣唱。

自己经常在那儿写作业,在那儿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窃听草儿们之间的悄悄话,放听鸟儿们的心情,细听现实的水声,苦听时间的升华,回忆的铁链在那儿断开,剩下的只有下一秒,没有上一秒,伴着现实随风记下现在的一切和未来想要的。

前方是欢乐天真的曾经,右方是真实却又残酷的现在,虽然想回到儿时,但“过去的永远都只会是过去”,只有抓住当下的一分一秒的真实惬意的生活就够了,它“无须剪红刻柳,无须粉黛雕饰”,只需你付出真情实感,属于你的它终究会使你的,回忆链在时间面前断裂洒满曾经就像秋季树叶与大树分离的场面,一败涂地,零零散散的飘到每一处,我不愿去收场,因为害怕它真的会变成沼泽地中的大象,越陷越深……所以现在的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放弃曾经,伸手抓住现在走向那梦幻般的现实过完下一秒、明天、后天、这一辈子……

天黑了,回家吧,那些不存在的不存在遗忘吧!接受明天,想英子一样闯过去!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什么想像……”是甜的滋味,是美的想象!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 空间

一、宽泛又激趣地问题设计,期待多点激活

阅读教学中,探究点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问题设计过小、过死,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当我们有意将问题设计得宽泛些,有启发性些,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自由发挥联想的余地就有了。学生会从小说人物不同性格、人物性格细微差异、人物之间思想感情不同等多方面纵横比较,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还能主动地结合课文整体感人物,这样讨论一定会很热烈,围绕人物中心展开讨论点很多,这就有可能出现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共鸣点的问题,再展开深度探究,探究效果会令人满意,这完全归功于问题的设计中,预设了“多点”思维角度,这样探究性问题(师生共同趣味点)就能被发现、激活,期待的妙境会随机出现。

二、探究点不预设,求随机生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形象地揭示了阅读教学教学中浓郁的气氛和环境的营造对探究对象、问题的机缘偶遇之间的契合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能敏锐发现学生灵光一现的问题价值。并能随机展开有效讨论的教学技能和意识。笔者在教《故乡》一文时,也遇到探究性学习随机生成的情形,真是难忘,当时阅读进入拓展延伸环节,笔者让学生欣赏课本中“故乡新貌”插图,有意地问学生:“看着美丽的图片,想想现在小说中我“我”希望的新生活实现了没有?学生纷纷说实现了!笔者又追问:“如果鲁迅看到你们拆迁户,走进城市生活,是否和你们看法一样呢?”讨论中,学生真切感受到新社会比旧社会巨大进步,站在历史角度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就在这时,有一位同学却用低低的声调说到:“不一定呢,我们现在的故乡鲁迅见了可能仍有悲凉?”讨论中学生发现农民希望进城市小区,但文化素质差,文明习惯没有,一些农村陋习仍在沿袭,这对鲁迅先生这一贯用解剖社会的眼光看,确有悲凉,讨论结束,我感到思维的广度深度拓展到了新境界。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偶遇的有价值的质疑问题,把学生探究的课堂开放搞活。

三、种好课外阅读“自留地”,开放自由讨论空间

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双翅膀,缺一都无法语文素质教育的天空翱翔。但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课外阅读是放任自流的。老师们知道课外阅读极其重要,但在现实中网络文学、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局面下,呼唤重读经典,走进经典变得尤为迫切。笔者尝试了推介书目,专题讨论的阅读方式。课外阅读后再进行课内交流。

学生有了一段时间阅读积累感悟、思考,再就发现阅读的热点开设专题讨论。如韩寒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就开展“我眼中的韩寒”为专题的讨论会,大家热情很高,有的同学说太偏激:有的同学欣赏作者的深刻、真诚和睿智,这一部分人群量大,认同比例高;还有欣赏韩寒的大胆和叛逆。大家交流、争论、辩驳……其中一位同学的一番话让大家心中一亮:“读书不是做书橱的,而是通过阅读增强判断能力。”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而不预设讨论走向,这样开放、自由地空间,往往会收到比教师预想得更佳的效果。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6篇

可能你会问候我一句吧:“哦,原来你也在这里。”用你独有的样子。

那个时代,我一直不能记得很清楚,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天空一直都是灰暗而混沌的吧,战火纷飞,国土沦陷,整个民族莫名其妙却又好似被注定了陷入低沉之中;那个时代,似乎是摇摇欲坠,却又只有一个鲁迅先生“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雄词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而他的笔,似乎已是困倦了。于是只留个灰天,剩不下几分颜色,但我一直依稀记得,灰天的一旁,是有一米阳光的。

我想那一米阳光便是你――张爱玲。

可以说,你是个孤独的人,一生飘飘摇摇,几经大起大落的兴衰沉浮,到最后,却也只剩个孤独终老。但我一直认定,你亦是个伟大的人,你的身边一直不曾少了它们的陪伴――信念、梦想与文学。它们伴着你,义无反顾地走上那条许多人已经逃离或者跌倒过的路上。前面有一座桥,你迫不及待地上去看风景,却不知,无数人正在桥下看你。张爱玲,你可知道,你自己便是那个时代里最艳丽的一道风景!

你笔下人物很多,无不折射着你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对现状的不满与厌恶。是《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让我看到旧社会对一个女子的摧残折磨;是《十八春》中的曼桢,让我看到了污浊社会中自强不息的力量;是《多少恨》中的家茵,让我看到了独立之人格的魅力……你从不孤芳自赏,因为那样太过愚蠢,聪明的你只是固执地做了编织阳光的人,把未来和希望一点点编进那一米的阳光中。阳光很少,但却足够冲破那个混沌而低沉的天空,给那些苍白的青年们些许的安慰。一米阳光的温暖,总是被漫天飞雪覆盖,但它却从未消失过,一直坚持而固执,和你一样。或许花朵最美时不是绽放,而是凋零后化作的春泥。

你走后,春天的颜色淡了几分。

看似不经意,却又是有意的邂逅,让我无比温暖。你的世界很美,是那种温婉却不失刚烈的美。行走在你的世界里,那个冬天,不太冷。

张爱玲,请再对我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用你独有的样子。因为我愿意像你一样,为世界涂抹色彩,编织阳光。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实验中学

吉吉工作室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现状;创新教学;兴趣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已根深蒂固,且教师为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已经被老师逼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模范生。于是,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就成了素质教育环境下进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一块失守的阵地。

一、农村中学作文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一直难尽如人意。细究起来,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中学生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生怕写

对待作文,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作文功底差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害怕作文,常常面对文题长吁短叹,挤牙膏般地编写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语句枯燥,内容苍白。因此,他们不能从作文中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经常得到的是失败的消极体验,而这种体验更会让学生对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2.老师难教

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把教材看做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家长校长的期盼,使老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知识点的讲解和训练上,因为这些内容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效果。而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则是一个漫长的、庞大的、系统的工程。

除以上学生和老师方面的主要原因外,学校资源和家长素质也是造成农村中学作文现状令人担忧的原因。

二、农村中学作文创新教学尝试

现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正是因为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高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尝试。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明月装饰自己的窗子”

卞之琳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体验、社会体验,不论是情感上还是认识上,都不可能发表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内容空洞、言语苍白,可先借“他山之石”来弥补,这种“先借明月装饰自己窗子”的做法是迈开创新之路的第一步。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鲁迅、巴金等名作家行文之时之所以能挥洒自如,也就是因为他们在精读方面下了苦功的缘故。由此可见,老师应该让学生多接触文学著作,对其中的精彩段落甚至可以摘抄背诵。为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缺憾,教师可发动班上的学生每人买两本书,大家把书带到教室建立一个图书角。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还可通过朗诵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积累,鼓励学生创新。

2.“让我们眼中常含泪水”

艾青说:“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只有对生活有深入的感知、品悟,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也在反复强调要说真话,抒真情。

3.“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舒婷说:“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树和橡树各有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作文创新,也需强调个性,尊重学生自主。实际上,要让学生作文有所创新,老师需要狠得下心放得开手。即使有些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只要大胆让学生去理解、思考,久而久之,等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有较大地提高。只要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就应得到老师的鼓励。鼓励学生创新,张扬学生个性,是创新作文教学不可抹杀的一笔。

要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一大步是不可能的,总之,创新作文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抓住时机,抱定“是铁终会炼成钢”的信念,多找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对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则要委婉提出。给学生以写作的信心,小心呵护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促进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道德.从一片作文说开去.语文教学与研究:上,2007(9):33.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第8篇

第一名 《奥运,我来了》

原创DV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拿手好戏。“我眼中的奥运”高校DV优秀作品每晚都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主创人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首都高校。展播作品《summer is coming》记录了一位70岁的北京志愿者孜孜不倦学习英语、喜迎奥运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真实刻画了北京体校体操小队员追求奥运梦想的苦与乐:《我不孤单》、《水生奥运》、《唱歌的人》、《体育狂人》、《自行车的传递》等作品,更像是大学生的宣言:“奥运,我来了!”

第二名 《买买提的2008》

新疆边陲的村落一群热爱足球的孩子,每个人都球艺出众,梦想成为罗纳尔多、贝克汉姆,但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足球训练,不懂得团队合作。而一个名叫买买提的体育老师改变了这一切。

他给孩子许下去北京看奥运会的愿望,只要获得县足球比赛的冠军,就能去奥运会。所有的孩子还真团结起来,坐上了冠军的宝座。

这部色彩明亮,让人又哭又笑的励志片,当之无愧成为2008年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片。

第三名 《国际导演拍北京》

《国际导演拍北京》中的五部短片是2008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夺人眼球的参展影片。五位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度,作品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主题直奔北京和奥运。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执导的《飞扬的五环》,沿用导演最擅长的手法,用孩子的视角去展现北京的风貌、北京的清晨。跨进校门,在白色的鲁迅雕像下,穿着黄、蓝、绿、紫、红五种颜色校服的少年们抬头仰望着鲁迅雕像,清澈的眼神中凝聚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少年们欢呼雀跃,手中拿着五种不同颜色的气球,飞向天空的气球慢慢汇聚,组成了一个奥运五环的标志……

曾执导过《天堂电影院》的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此次执导的电影片叫《重聚》,讲述的是一个温馨感人的师生重聚故事,袁立和姜武在短片中客串角色。

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斯・勒孔特此次在《北京印象》中展现了“莫奈浪漫派油画的风格”,全片没有演员,也没有故事情节,甚至没有一句对白。

英国导演达瑞恩・古德里奇此前曾执导英国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宣传片,协助伦敦获得主办权。深爱体育的他以《信念的力量》为题,通过邓亚萍等运动员赛场上的拼杀表现,讲述了中国人对奥运的期盼与执着。

中国香港导演刘伟强则启用了全明星阵容,让梁朝伟推荐美食,黎明则夸茶好。

第四名 《扣篮对决》

第15届大学生参展片《扣篮对决》是国内首次表现“街头篮球”对战的青春励志片,完全不同于早先上映的《大灌篮》,以写实对抗特技。

故事从中考的最后一天开始。主角大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害羞且没有自信的15岁男孩。他和朋友小猴、杰森为了偿还意外受伤的学校篮球队队长、死对头李威的损失,参加了每年一次的三对三篮球联赛,期盼赢得2.5万元冠军奖金来赔偿损失。在联赛中,大嘴和他的队友以非凡的表现赢得了比赛,并与死对头李威达成和解。

多数评审团成员表示,相比《大灌篮》的超现实手法,大家更青睐这样一部小成本的写实片。

第五名 《京舞中原》

在2008奥运官方电影影像风暴大赛的网站上,一部由郑州大学学子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奥运短片《京舞中原》,一直稳居网络投票第一。

短片长度很特别8分8秒,寓意着北京奥运将于2008年8月8日开幕。

《京舞中原》全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网络素材,回顾奥运会的精彩瞬间,1分31秒之后的所有镜头,都是由学生自己创作、自己拍摄制作的。短片中有几个交叉出现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在第一个镜头中,365名大学生组成了“郑大学子”4字;切换镜头,一残疾人剪除“祝福”剪纸;一眨眼,500根水上蜡烛映现出“北京”;最后,一座漆黑的宿舍楼,95间寝室灯光同时亮起,组成一串巨大的“2008”字样。

第六名 《梦之队》

姚之队在众多中国球迷心中,是一支梦之队,它完完整整地造就了中国人的篮球梦。

大学生电影节的参展片《梦之队》也给中国青年人送上了一份“心灵鸡汤”。

活跃在篮球赛场上的运动骄子韩建设在_次篮球比赛中不幸腿部受伤,退役后,他来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当了一名体育代课老师。

昔日在篮球运动队中的辉煌,并没有给他新的生活带来幸运,反而令他屡屡受挫,一度陷入人生的低谷。然而,凭着对篮球运动的执着和对孩子们的热爱,他终于找回了自信和希望。经历了《梦之队》的磨练,他最终登上了冠军宝座,获得了整队参加北京2008奥运的殊荣,实现了孩提时的梦想……

第七名 《闪光的羽毛》

大学生电影节参展影片《闪光的羽毛》,以羽毛球冠军的摇篮湖南省安化县为背景,以唐九红、唐辉、贺向阳、龚智超、龚睿娜、陈琳、黄穗等世界羽毛球冠军以及启蒙教练文臣刚为原型,运用真实的笔调,重点刻画了姗姗、九红等几名世界羽毛球冠军少儿时代在教练文振天慈父般的关爱和苦心培养下,起早贪黑,摸爬滚打,自强不息,艰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讲述了文振天30年如一日培养运动员茁壮成长的过程。

在电影中看看国家队最真实的生活,见证冠军也是老百姓,给奥运主题平添了一抹温暖的阳关。

第八名 《挑战星期天》

尼采说:“生命就是强征服弱。”

职业橄榄球员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印证他的这句话,每个星期天他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输或者赢。当聚光灯亮起,当观众欢声雷动,当四分位一声令下,所有生命的意义都汇聚成了一点:像远古的角斗士一样冲向对方,将对手掀翻在地,保护四分位传球达阵得分――这就是橄榄球赛!

此片是今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外国参展佳片。

第九名 《七彩马拉松》

同为大学生电影节的参展影片,《七彩马拉松》讲述了曾获得国际马拉松冠军的运动员金秋成,面对经济大潮中的种种诱惑,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从而决定退出运动生涯,下海赚钱。但是,他的个性并不适合商场。

历经波折与磨难,他终于悟出:不是跑道需要他,而是他需要跑道。于是,他重返马拉松赛场,为新的目标奋力拼搏,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始了自己的奥运之梦……

影片的影像风格质朴,力求将体育赛场上的拼搏与人生的哲理相融合,突破了纯粹体育电影的范畴,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

第十名《火的战车》

这是一部荣获了1981年的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影片,它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体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