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1篇

语文习作培训心得体会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由县教育局在东鲁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专项培训”活动。并认真学习了由东街小学王桂锋老师讲授的写物的作文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要树立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学习的理念,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必要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和对待。我非常珍惜能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对于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既要有为学生、学校服务的意识,更要有服务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王老师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心怀全县小学教育事业,不吝传授她几十年宝贵的教学经验,实为人师楷模,我辈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王老师们的作文课讲解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且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使我深刻地感到自己的认识明显存在局限与不足,老师或幽默或儒雅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震憾,他们精彩纷呈的理论演绎和彰显个性的理念宣扬让人折服。关于写物的文章或者说大部分记叙文,很多学生写不出来亦或凑字数应付,那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关键是要有情感,以写物为例,中心是喜爱,正是因为喜爱才会去写,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确定了中心然后就是内容,那么内容该如何写?这就需要有观察,需要调动五种感官来感受,即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在此基础上可以从物的大小、多少、颜色、形状、味道、声音、质感几方面入手,这样内容就足够充足了。那么以上列举的内容在写作中该如何去排序、取舍呢?要先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方面,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比如从整体到部分,物的外部到内部。王老师以一串葡萄为例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在本例中就是做到细致的观察加上合理的想象。这样可以使语句更加丰满生动。王老师以一串葡萄为例不断启发提问学生,最终学生把一串普通的葡萄形容甚是优美。在想象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出彩。好的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内容确定了,还要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和简短有力结尾。开头可以依据文章中心或者主题来确定,切忌不要太长,结尾可以介绍物的作用或者价值,是文章前后呼应紧扣主题。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写物的记叙文如此,其他的记叙文类推也如此。

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王老师的作文讲授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使生命的礼花得到尽情的绽放。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2篇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作文如何写外貌?)

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同样,在描写动物外貌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如:毛黄白相间,耳朵尖尖地向上竖起……而不是写成:它有一身黄白相间的毛,有一对尖尖的耳朵……。

技巧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不出现“说”的第三句更精彩。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将让

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这他们学会了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技巧三:尽量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 ,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技巧四: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 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技巧五: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记录诞生了!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技巧六:一段话里出现6种标点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3篇

多年从事初三语文研究的陈庭茂老师分析道:关于成长历程的作文内容,可以写的话题有:我明白了(懂得了)某种道理、从某件事情中获得了某种启示等等。比如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要学会欣赏自己;要学会宽容、信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支助;要学会挑战自我、克服自身的某一弱点,显示出成长。也可以写,作者自强、自立、自信;经受挫折时永不气馁、追求目标时永不放弃、面对困难时永不退缩、身处逆境时永不言败,如何在人生之路的成长历程上交出一份完美的答案。这个过程,可以是作者自身的成长,也可以是作者和同学们一起成长。无论写个体的“我”还是群体的“我”,都要写出一种蓬勃向上的风采。这一话题,可能出现的题目形式是:生活教会了我、我懂得了、我们一起走等等。

抒发自己内心真情

关于心灵感受的话题作文,可以写对自己有所关爱、有所资助、有所教育、有所启迪的人和事。写出一种生活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纯真美好的场景和画面;歌颂新时代的新风尚、新气象;歌颂社会的闪光点、生活中的真善美。无论写我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的感触,还是抒发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都必须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催人奋进的。这一话题,可能出现的题目形式是:感恩、关注、那一刻令我感动等等。

最后两天,考生除了关注写作,还要注意文言文复习,不要轻易失分。文言文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考场;高分;技巧;审题;文体;标题;开头;结尾;卷面;心态

一、注意审题

审题是作文成败的第一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准确,作文就有可能踏上成功之路;反之则写得再好,最多也只能得一半左右的分数。就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而言,审准题意就是要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背景语、启发语、话题语、强调语)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具体要做到:一审背景语和启发语,巧借启发语的提示,弄清背景语的隐含意义,弄懂题目要求写的就是话题语;二审强调语有哪些要求,即弄清立意、文体、拟题、字数等要求;三审话题范围,以便扣住话题实质组材、选材,确保符合题意。

二、注意选文体

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中的文体自选,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而是为考生提供选择最擅长文体的空间自由。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写出来的文章就应该具备这种文体的特征,从而做到符合文体要求,而不是四不像。那么怎样选择文体呢?这就要根据作文的提示语和要求来考虑。若需要通过自己忆、记、闻,或涉及写人物、事件、景物、场面时,一般应选择记叙文;若需要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时,就应选择说明文;若需要阐述主张、表明观点,自然选择议论文。如果有的内容兼用几种体裁都可以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采用的文体。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因文、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便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同学,则可选择议论文。

三、注意巧拟标题

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好题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阅卷老师慧眼为之一亮的第一点。遇到题目自拟的作文话题,最好不要直接引用话题做标题,一般要在话题之下斟酌出更具体的标题,一方面能尽量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展示个人才华,这样的标题确实能为获取高分奠定基础。好的标题应该是准确、简洁、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怎么拟题呢?拟题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巧用修辞,如“老师是太阳”。2、巧用诗、词、曲、名言、成语等作标题,如“田家少闲月”。3、巧用名著标题,如“技巧是这样炼成的”。4、巧用谚语俗语,如“喊破嗓子更要做出样子”。5、巧用数字,如“九练上高中”。6、巧用公式,如“天赋+汗水=成绩”。总的来说,不论怎样拟写,都要注意锤炼词语,切合主旨。

四、注意巧写开头

看人是否标致首先是要看头脸的,所以整容业才会这么火爆。看文章也是这样,前人把文章开头称做凤头,“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因而,开篇必须精心涂彩,力求让阅卷老师一见倾心。作文毕竟是个认识美、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及其具体的体现,阅卷老师只有从你文章的开篇中获得审美意趣,才能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给出高分。开头方法常见的有:1、开门见山,开宗明义。2、描写环境,引出人物。3、特写镜头,勾人心魄。4、设置悬念,引人入胜。5、编述故事,饶有情趣。6、设疑发问,促人深省。7、欲扬先抑,步步为营。8、巧引名言、歌词、谚语等。无论哪种开头,都要以新颖独到、别致小巧的简约文字,提纲挈领,自然引起下文。

五、注意巧写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也一样,前人把文章结尾称做凤尾,不可轻视。结尾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散,黯然失色。反之则使文章结构严谨,大添异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总的来说,文章结尾应简明有力,留有余韵,让人流连忘返。关于结尾方法,就内容而言,可采用启迪人心的结尾、诗情画意的结尾、促膝谈心的结尾、照应开头的结尾、激励号召的结尾、卒章显志的结尾等。就形式而言,可采用问句式、引用式、抒情式、点睛式、呼告式、比喻式、反复式、排比式等不同形式的结尾。具体要根据文体、内容和需要决定。但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结尾,都要使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富有文彩、更有创新意识,使文章更具魅力、更吸引人。

六、注意卷面清爽

卷面是给评卷老师的第一感觉。作文卷面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评卷老师的情绪。潦草的卷面难以赢得评卷者的好感。书写规范,文面整洁,本身就是对阅卷者的尊重。有的考生文章写得不错,就因为卷面东涂西改,甚至牵线搭桥,让人见了就没有好感,无形中加大了失分因素,所以在写作中必须注重文面质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卷面清洁,字迹清楚,汉字要均匀写在方格中间,不写错别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忌写潦草字,字数达到规定要求为宜,文章整体分4-6段为好,最好别少于3段,标点符号要正确运用,忌讳一逗到底。

七、注意心态好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5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文体特点不明,思路散漫、内容单薄的文章很多。600字的短文宜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不妨采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策略,具体做法是:

(1)写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时间跨度不能太大,空间场景的转换不能太多,尽量写好一两件事,尽量避开大家都有可能涉及的人或事,对一些自己非常欣赏的“雷同的取材点”则要从结果上或内容上改头换面,给阅卷者以“会借鉴”、“会拿来”的好印象。在写作时要多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表情,细腻的心理,具体的动作,生动的细节等描法。

(2)写散文,则相关的联想要多一些,纯抒情的东西则尽量少写或不写,要在描写中融入抒情或议论,做到情景交融。

(3)写议论文,中心要集中,要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特别要联系实际,举例不要太多,两三个即可,举例后应进行说理,力求将观点论深论透。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从各种文体中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文采飞扬,方显佳作本色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说:“言以文远,诚哉斯言。”语言是否有文采,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在“发展等级”中单独列了“有文采”一项,这对考生在语言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考生能获取较高“发展等级分”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更富有“文采”呢?

(1)精心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第一个接触点。可以巧用成语、俗语,诗文名句,符号公式,流行语、专业术语等来拟写标题。如《“诚信”漂流记》、《守住心灵的契约》、《黄河需要诚信》、《我愿与诚信一生相伴》、《佛爷爷的宝典》等,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给人以美感。

(2)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若能适当地引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仅能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能增加文章的品位,这样更容易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3)讲究句式,构段整齐或整散结合。由于受文化和审美渊源的影响,中国人一般偏爱匀称的形式,因此,我们在行文时也应注重句式和段落的匀称美。多用整句或整散结合,段落排列多用排比段,对比段等。

(4)创新形式。如运用题记,在文首写上“题记”,或说明写作缘由,或揭示作品内涵,或提示主题内容等,可让读者从中透视到作品的亮点,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总之,文章只有出“亮点”才能飘逸出“文采的馨香”。

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

在2005年的《考试说明》中新增了“感情真挚”的条款,这是针对前几年中考佳作的“可信度”问题而提出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应注意:

(1)要想打动他人,须先打动自己。行文在选材上要选择那些“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激动的事件”来写,借用王蒙的话就是“亏他想得起来”。

(2)不妨与阅卷者“促膝谈心”,写作时要敢于以心换心,把阅卷老师当知己,试着与他(她)畅谈自己的忧乐甚至隐私。这样,阅卷老师就会觉得你真诚率直,可亲可爱。当然,千万不要去刻意取悦他人,忌用阿谀奉承之词。总之,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灵魂。让学生写真实自我,写自我对人生的真实感情,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佛要金装,文要包装

中考作文目前还是靠阅卷老师的“主观印象”来评定成绩的,要获取阅卷者的好感,文章也离不开“包装”,因此应该注意如下环节:

(1)字体要端正、美观;

(2)字迹要清晰一致;

(3)字的墨色要统一,浓淡适宜;

(4)标点要清楚规范;

(5)卷面要整洁,不要在卷面上乱涂乱画,乱增乱删;

(6)字数控制要合理;

(7)修改要规范。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小”循序渐进兴趣

“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就拿自己的文章来说吧,当自己看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写的文章,总会觉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改一改。许多大作家,他们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耳边经常闪现关于贾岛的 “推敲”的故事,关于杜甫念诗给老婆婆听的故事;现代的叶圣陶在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改文章时,都那么的仔细。这些都不言而喻:修改在好的文章的形成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是成长的时候,不仅阅历不如成年人,而且更容易犯错误。要想让他们创作出好的文章,除了要引导他们对生活进行深刻的体会以外,修改显得更为重要。

现在的教师,挑战与压力并存。一方面,课程改革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定位。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师不如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和学生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

小学生对作文修改的态度来源与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让我体会到,对小学生的作文的修改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作文修改应注意“三小”

第一“小”,是指“小时候”。也就是学生刚开始写话、写句子的时候。

这个阶段,是作文要求比较低的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字,恰当用词,用对标点符号。学生写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是句子,字数与标点数都比较少,修改起来比较容易。此时教师修改作文的时间也相对充裕,可以比较仔细地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仔细把握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少写错别字,不写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为以后的作文打好基础。

第二“小”,是指“小错误”。也就是学生修改作文应从小的错误开始,首先是错别字,不恰当的标点,再到词语、句子。

古语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形成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把它用到作文修改中,就变成了“不以错小而不改”,这是形成良好作文习惯的有效途径。这样,从小就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品质,好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选择了一条良好的路。

第三“小”,是指“指导细致”。教师对学生修改作文的指导,在开始时应该注意细致。

细致地分析,细致地设计,从每次的作文修改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制定解决的办法,小结作文方法,并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有所提高,促进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而且还是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心急喝不得热粥。”修改作文也是一样的。作文修改的教学应注重安排的合理性和安排的阶段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次修改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的时间的长短;完成一项后在进行另一项,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

只有制定的目标、内容符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既有难度,又能够解决,能够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乐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制定的目标、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有可能让学生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太简单,会让学生掉以轻心,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难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不利的。

目标要从易到难,这是众所周知的。

目标要一项一项地完成,不能只顾急着完成任务,而草率地结束前一项目标或开始一项新目标。这样会造成基础不牢固和脱节。让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感到吃力。

不注意合理安排和循序渐进,不仅对学生的作文修改没有好处,更对学生的能力、习惯的养成不利,甚至给学生带来压力,使学生对作文教学产生厌倦的思想,逐渐变成厌学,影响整个语文科的教学。

三、有计划性

要使作文修改教学更加合理,切实做到循序渐进,这就要求在教学前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指导教师把握每一阶段教学的重点,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指导教师调整目标的实施情况,督促教师运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修改作文的指导。

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和学生一起作文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材 整合 高效 课堂

课革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材。该教材从内容、体系及习题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少老师存在着质疑:单元话题涉及面太广,学生知识面达不到要求;内容编排太多,课时不够;部分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无力完成等等。这些老师没有意识到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师才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操纵者。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的编排、重组,使其适合具体的学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笔者以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为例,阐述自己对单元教材整合、保障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拙见。

一、吃透教材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教材。该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关于一个独立的话题,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浏览教材前提供的信息了解单元主题、语言材料、文化内涵及其彰显的人文精神以及单元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输出训练形式及目的。接着,对提供语言输入的阅读文章及听力材料和语言输出的说写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如词汇量是否适中、语篇结构是否容易理解等等。

二、摸清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情,否则教学活动的设计就会没有实效。因此教师在把握住教材内容后,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有关信息?学生是否会对语篇材料感兴趣?难度对于学生是否适中?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碍和困难?哪些材料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从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教材整合

在摸透教材和学情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整合,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轻松、积极地参与进去。

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主要讨论全球变暖、污染和环保的重要性。共有三篇语篇文章,分别是关于能源,环保组织和活动。说的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如何表达同意和反对以及责备和抱怨;写的训练是要求学生围绕环保进行说服性的写作。经过分析,学生用书Reading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阐述地球温度升高的事实及原因,以及人们对全球变暖的不同态度。文章内容集中呈现了本单元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话题不陌生,但文中专有词汇较多,影响学生的理解。学生用书Reading 2关于日常生活中如何环保,减少全球变暖的影响。书信体裁,信息量一般,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学生不会遇到阅读障碍。学生用书中的听力材料介绍了各种能源以及如何节省能源,而说的训练旨在训练学生表达同意及不同意。练习册中的两个听力材料都是关于环保组织的,分别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呈现了听力信息,话题相对陌生,信息量较大,对学生来说听力难度较大。此外练习册中的Reading与环境保护话题有关,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呈现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而练习册中的writing要求学生参照这种结构,仿写文章。此篇阅读文章涉及的塑料袋和烟头的话题,学生在生活中深有感触,信息量充足,而且文章结构明显,易于把握,因此写作任务完成起来问题也不大。练习册中talking是关于与抱怨有关的短语表达的训练。本单元提供教学材料丰富,难度不一,而单元课时有限,要想每个版块都处理到,那效果一定不会理想,必须有所舍弃,并进行版块整合。笔者对本单元教学内容做了以下整合:利用学生用书中的听力材料Part 1部分导入话题,对听力中的习题进行改编,以选择和判断正误题的形式,目的是降低难度,调动学生兴趣,并开展关于reading 1的精读课处理。将练习册中的两篇关于环保组织的听力材料原文发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What do they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引入泛读篇章学生用书Reading 2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进行文章处理后,过渡到学生用书中的听力材料Part 2的处理,看看听力文章中的人物如何节省能源。围绕Reading 2和听力材料Part 2中节约能源的措施,要求学生利用学生用书speaking部分的短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训练有关agreement和disagreement的短语。写作部分重点关注练习册中的writing练习,要求学生阅读练习册中的reading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文章的结构,并仿照结构,用本单元掌握的信息写出自己的文章。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四、结束语

合理地使用高中新课标英语教材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了解学生实情,进行内容取舍,对教材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进行单元整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保证。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6(选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关于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8篇

【关键词】观察 说话 写话 积累

语文教学的内容组成无外乎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四个字也正表现了整个的教学过程,由低年级的听和说到高年级的读和写。在这个教学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因此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我就使学生能及时提取脑库中的材料信息的渗透性脑积累谈点看法。首先分析一下小学生现时的写作状况。

一、“看闻问切”――摸准小学生写作难的“病因”

“小学生写作难,难于上青天。”在一些小学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此话大有夸张,但小学生作文实在难,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之何故,便答曰:不会写,也没东西可写。通过对众多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我总结出小学生作文难的几点病因,如下所述。

1.“无米下锅”――没有生活材料。

这是小学生写作最普遍,也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小学生每天的生活经历也不少,大事小事少说也有十件八件,可他们为什么会感到没东西可写呢?其因有三:一是对生活中的小事不留心,不在意;二是认为身边小事不值得写;三是虽曾有过可写的,但当时没有动笔积累下来,事过境迁,无从写起。总之,“脑库”里空荡荡的,写作的那一刻便无可提取。

2.“搜肠刮肚”――没有语言材料。

作家们写东西丰富到搜奇抉怪,而小学生则贫乏到“搜肠刮肚”也找不到词儿的地步。如果说刚入学的孩子没词儿不足为怪,可上学已几年的仍然“满世界”找不到词儿,这就不能不让人奇怪了。那么,他们学的词跑到哪儿去了呢?我想应该是学后未积累下来,或者说积累到了本子上,而不常写常用,久而久之便“肚空肠竭”空空如也。

3.“无所用心”――没有感受的灵犀。

经不断地调查了解所知,相当多的孩子对生活缺乏感受。生活内容的单一导致了他们思维内容的单一,不能用心去感受生活,写作的源泉自然就要枯竭。

4.“说写分家”――没有书面语言组织能力。

许多语文教师除了头疼学生“无米下锅”外,还发愁学生说出写不出。让学生回答什么问题,学生也会说出个一二三,可就是让他们写出来,便不知所云。这种现象说明“说”与“写”之间有相当的距离。“说”时容易,容易在所用语言都是浅显、通俗、随便的,少有严格的语法规范要求;“写”时难,难在书面表达要考虑遣词用语的得当与否,标点符号及句法规范与否等问题。“说”与“写”应该常常地结合起来,而且加强“说”的完美与规范的训练,缩短“说”与“写”的距离,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特有的语感,写作时就不至于那么困难了。

二、“对症下药”――指导小学生进行渗透性的脑积累

经过上述诸多原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造成小学生写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积累。这里所谈的积累并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叠加。积累有两种形式:一是浅层次的书面积累,二是深层次的渗透性的脑积累。浅层次的积累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材料的来源和渠道问题,学生用这种形式积累来的东西只能形成他们的非常浅显的记忆。这种浅显的脑记忆存留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渗透性脑积累则不同,它是要求学生把浅层次积累来的东西经常地“拿”出来运用或者说经常地唤醒脑记忆中储存的东西,使它们不至于在“沉睡中死亡”,如此一来,便可以使这些储存的浅层次的脑记忆进入到深层次的脑积累中。学生有了这种渗透性的脑积累,写作时才会渐渐地得心应手。那么,这种渗透性脑积累该如何实施呢?我试从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两方面予以说明。

1.生活材料的积累。

我们让学生从课本学习、课外阅读和实践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其实这只是给他们解决了积累的渠道问题,必须对他们进行积累材料的方法的指导,而在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

(1)有目的地观察,写作观察片断文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孩子看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所以看过之后大多在大脑里没有留下什么印痕。所以,要让孩子积累材料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定向、定目标的观察指导。江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的教学可谓行家里手。讲观摩课时,一上课他便即兴给学生进行了观察指导。下面是指导过程:

师:听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宗帮东,我不想通过同学们简单地一指就认识他。谁愿意抓住他的外貌特征给我介绍一下,让老师在班里能够找到他?

师:朱梦迪同学,请你抓住宗帮东的特点介绍一下。

朱:宗帮东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脸,白白的皮肤。

师:有好几位这种长相的同学,我找不到呀。

朱:大耳朵。

师:还是找不到。

朱: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于老师指着一位同学高兴地说)找到了……

于老师这种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指导,对学生的材料积累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于老师这种指导方法,可以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观察作业,然后让他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成片断文字。比如说在开家长会之前布置观察父母外貌特征的作业,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写成片断文字,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写辩认学生的家长。这样的观察写作作业,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有了兴趣他们便会认真地观察、描述。这些材料积累下来,以后他们再写有关于父母的文章,便有了现成的材料可以借取了。除了人物观察之外,还可以布置观察自然界的、大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作业。

在布置观察作业时,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要贪多,一次一项即可,以免学生视为包袱;第二要作观察指导目的、重点、顺序、角度都要有所规定;第三对成功的观察片断文字要好好保存,分门别类,汇积成册,以备将来写大块文章所用。

(2)留心身边小事,写观察日记。为了让孩子克服无所用心没有感受的弊病,应该指导他们写观察日记,这与写观察片断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老师在指导此项写作时,要注意选材的指导,告诉学生写作时不必求新奇典型,但得平实真切,只要写出生活中所见所闻即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写他们当天最动心的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此外,老师还应作小事意义的解说示范,把自己身边的小事介绍给学生听,让他们明白再小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寻觅搜集类似于此的小事并思考它们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观察日记积累起来,以后要写成块的文章,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写作要求,择其所需加工而成。

2.语言材料的积累。

据心理学家所说,人对事物的记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识记―遗忘―再识记―再遗忘,知识的记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巩固下来的。我想,这巩固下来的东西便是能够及时提取出来的渗透性的脑积累信息。

小学生在写作的那一刻提取不出来的信息主要是语言材料。如果你问到他们哪个词,他们也知道,可就是写时想不出用不上。这原因是学后运用频率低没有形成主动的语言意识。所学的词语大多是在大脑里“睡眠”着,生命力就不强。写作时词语运用捉襟见肘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赋予词语活的生命力。山东桓台实验小学的学生10分钟内能写出800字的文章,可以想象,如此成效肯定是勤积累、勤运用之功。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时,不能仅仅指给他们积累途径,还应该采用一些办法,让他们把所学词语牢固地掌握住,使所学词语“活”在大脑的信息仓库里。

(1)课前联系实际畅所欲言。课前讲故事、讲笑话、讲大街上所见所闻……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过,说话的目的是进行词语训练,老师最好提一点儿运用词语方面的要求。

(2)课中创设情境训练说话。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有许多老师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于永正老师上课想用彩色粉笔画图,可临时他才发现盒子里没有彩色粉笔,灵机一动便创设了一个“借彩色粉笔”情境说话训练:他首先让学生思考1分钟,各自准备一段借粉笔时的用语,然后组织班上练说,让学生评出说话最得体的一个。

于老师的这种创设可以叫即兴创设。还有一种创设是课文“艺术空白”的捕捉创设,即找出文中作者有意设置或者有意略过的事件过程,让学生加以想象补述。“艺术空白”主要表现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狼和小羊》一课最后写道:“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的性命如何,文中没有交待,这是一个明显的艺术空白,可以让学生描述小羊的反应……

老师若能经常做这样的创设情境的说话训练,这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词语,而且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实在是益处多多的事情。

(3)课后布置说写训练作业。训练可有两种形式:①老师给定词语,让学生联系起来想象说写。即老师给定学生几个词语(不拘词性),让他们把这些词语联系起来,构思想象出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语。例如:公园、高兴、花、文明、气愤、不屑、环境教育……如果能够每天坚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就会慢慢加强。②即兴说词语,训练提取敏捷度。课下老师或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给孩子布置即兴说词语的训练,让他们走一路看一路说一路,看到什么说什么。同伴间可以展开竞赛,说的词语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借用的诗文,还可以用某种修辞格形象化了的句子。总之,看到什么就马上去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比如,说看到了一排排楼房,便去想“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样的词语;看到了花朵盛开的景象便去想“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等词;看到初春的垂柳,便去想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妙诗句;看到街上有人在吵打斗殴,便去想“大打出手”“大骂出口”等词语……

这样的训练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各种事物的语言潜意识和特有的语感便会形成,到了写作那一刻,笔墨触及了某种事物,关于它的词语便会跳跃而出,无须再苦苦唤醒。写作也逐渐自如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搜其肠刮其肚”,遣词用语顺手拈来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能愉快地写作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