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环保的诗歌

关于环保的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1篇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的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山市》等,这些文章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这些文章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让在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对初中生更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地说教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在朗读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利用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包括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属于语文的运用过程,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现他们的知识积累,抒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独特见解,达到教学目的。如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花、草、树等物的观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物的情感,从而深层次的挖掘他们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2篇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一定的影响,健康的环境能够促使一个人取得更大的进步。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模式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尝试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具体操作起来,便要营造一个历史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历史教师从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出发,启迪学生思考。比如在面对崭新的书本时,老师可以和学生探讨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搜集一些资料,通过自己动手来加深对于甲骨刻字、竹简刻字、丝薄写字、蔡伦造纸等知识的了解。同时,老师对于学生身上所穿衣物的布料构成也可以进行探索。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宋代引进棉花、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尼龙制品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接着探讨这些物品的出现于发展,对于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下课以后,老师在与学生一统进餐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辣椒在中国引进与种植的历史,可以探讨葡萄等水果从西?h张骞通西域以后再中国的种植。无形之中,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都见见营造了一种探寻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避免了单纯上课所带了的枯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去发觉身边更多的未知事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历史学习的殿堂。

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出现以后,传统的历史教材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以前的历史教材为了应付考试,各种历史知识都是十分片面的,呆板的唯物历史知识。旧唯物史观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力等苦涩难懂的内容,失去了历史本该有的历史有趣性,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改革之后,新的历史教材则避免了传统历史书的缺点,具有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新的初中历史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另一个方面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要求学生们硬性记忆各种历史知识,必须要认识各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情等要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传统的历史课主要强调老师传授,学生掌握。而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有了转移,不再试单纯的要求学生的掌握,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学生们能够进行历史知识认识和情感的模拟,注重的学习历史的过程,而不是掌握历史的结果。在初中历史课上,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而是在教育的同时,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联合在一起。新的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规定,更有利于历史课的学习。

三、精心设置课程导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是分为很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学小节、巩固新课以及布置作业等环节要想在整个的教学课堂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把握好导入新课的环节赴同学们在课堂一开始就保持着良好的兴趣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故事导入法的实施。针对初中学生的成长阶段规律以及心理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初中学生依然会对故事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多去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有趣的课外小故事去导入新课从而让学生能够融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历史的《西方文明的起源》这一课中老师就可以讲一些有关于西方文明起源的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关于一些当地的有趣的民族习俗或者是关于一些西方名人的故事等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课环节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学生也有兴趣去了解古希腊的一些其他历史知识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为讲课环节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诗词导入法的实施。每一个诗词的背后都肯定会有一定的创作背景不同时代的诗歌都反映出了其历史背景,这些诗歌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诗歌的方式去导入新课既让同学们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会通过诗歌这一有趣的方式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赴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如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就反映出了唐代社会政治的稳定肚会的和谐统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等等所以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盛世经济的繁荣》这一教学章节之中,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入到唐代经济发展的学习之中去,通过诗歌中对人们生活等的反映展现出良好的社会特色,使学生带着很好的学习兴趣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心情去学习整个章节的内容发挥导课的作用。

四、注重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3篇

《美人鱼》是由周星驰执导,由江玉仪监制的喜剧爱情片,邓超、罗志祥、张雨绮、林允等领衔出演。该片讲述了富豪刘轩和为了拯救同族前往刺杀他的美人鱼珊珊坠入爱河,谱写了一段人鱼爱情童话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人鱼高中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美人鱼高中观后感范文1今天我们是这学期第一次观看电影,很是期待,当看到这个主题---小美人鱼时更是期待。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女生的电影。

这里面的女主角是一位执着,勇敢的小美人鱼。

一天,王国里的人,都游上岸玩耍。在这时远处开来一艘海盗船,大家都慌着逃命,而小美人鱼的妈妈跑回去捡那个国王送的音乐盒,因此就牺牲了。从此国王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原本喜欢音乐的他再也不准他的王国有任何关于音乐的。

就这样,原本欢声笑语的王国突然变得死气沉沉的。

十年后,小美人鱼长大了,因为冒犯了自己的姐姐而被国王罚去清理。就在这时,她结识了一位小鲤鱼,这位小鲤鱼居然唱出了音乐。再一次要睡的时候,小美人鱼看到那只小鲤鱼偷偷摸摸的,于是就跟踪他,跟踪的成果就是这里布满了歌声,小美人鱼因为歌声的缘故自己也随着音乐跳动了起来。这里的鱼发现了小美人鱼的存在,惊慌失措,都躲了起来,小美人鱼被这些乐器所吸引,就唱起了歌来,就这样她被大家认可了,大家一起欢歌载舞。

回到自己的房间后,他的姐姐们发现她在哼歌,于是便开始询问起来。小美人鱼也把他的姐姐们带来了这个音乐的“国度”,可她没想到这被巫婆给发现了,巫婆还禀告了国王,国王派人来把她们都铨禁了,小美人鱼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就计划着跟他们一起逃走,逃到有音乐的地方。

离开了王国,他们来到了一个不知道的地方,并在这找到了十年前国王亲自丢掉的音乐盒。他们要把这个音乐盒送回去,可是途中却受到了巫婆的阻碍,最后还是邪不胜正。最终,这个王国还是回到了当初音乐的天堂。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勇敢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美人鱼高中观后感范文2下午看了周星驰的《美人鱼》,虽然拍得不是很好,情节也不够新颖,但是内心还是被触动了。电影主题环保,金钱,爱情,哪一个都是永恒的话题,都是有争议的话题。

关于环保,我一直都很关注,可以很自信地说我就是个提倡环保的人,连起码的环境知识都没有,谈什么发展,谈什么进步。看看周围的许多人贪婪,好吃,懒惰,一心只为自己的满足,不顾大自然的感受,不顾及人家的感受。人类自己折磨自己,到处圈地,到处占领,还自以为的强势,可恶的人类,到头来会成为可悲的人类,没有清馨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水源,到处留下垃圾,把垃圾制造给周边的地方,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多么舒适的环境。

关于爱情,更是永恒的追求,凡有思想有灵魂有文化的人都想追求爱情,爱情之花虽然美丽,但是更娇嫩,一不小心就会枝折花落,落下一地的忧伤。什么是真的爱情呢,我或许是经历过的,但是现在感觉那距离真的好遥远,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了,也或者从来没有过,没有过真的爱情,到了今天我质疑了,我质疑我的那些所谓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我不懂,我迷茫了。从来没有真的爱过我,也许是爱得不够多,不够久。我理解,我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关于爱情,累了,没有心情就纠结,去深思,就这样吧,不好不坏地淡淡地活着,艰苦地活着。期盼下辈子能有一次深深的爱恋,该有的情节都有,哪怕很短很短,哪怕是为此失去生命。

关于金钱,也是永恒的话题,尽管有的人对它唾弃,对它鄙视,但是我想金钱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是我们无法权衡金钱跟其他的关系,是我们往往在追逐金钱的同时达到了疯狂的境界。很佩服能够视金钱如粪土的君子,是修到了神的境界,是追逐胜利后的空虚,还是吃不成葡萄的心理,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想要都给我吧,我很缺钱,超级缺钱,把这粪土都留给我,让我种上树,种上花,种上草,让糖衣炮弹来轰炸我,看看我会不会沉浸在金钱的奢靡中不愿醒来。

很久不愿意写东西,不愿意碰唧唧歪歪的诗歌,是因为我的确是没有心情,没有一点心情,满满的负能量,让我把这些负能量消化一些,自己给自己打气,愿自己能保持一颗单纯的心,能充满理想的生活。亲人尚在苟且,我凭什么说远方,说诗歌?坚持奋斗,你现在能做的就是自己让自己开心,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奋斗!

美人鱼高中观后感范文3《美人鱼》这部大年初一上映的商业电影,只是看起来有一个热热闹闹的搞笑外壳,但实际上它的内核是一个在成人眼中看起来或许有些可笑的童话故事。周星驰作为一个成年人,执拗地向所有成年人喊话,他希望听到的回应是,“你笑着对我说,童话里还真不是骗人的”。

《美人鱼》的设定有着标准的童话原型结构,人类世界是邪恶且贪婪的,人鱼世界是美好而无辜的,这首先满足了标准的黑白对立;人鱼姗姗是一个纯良的角色,有着单纯的复仇欲和纯粹的爱情观,邓超扮演的是一个外表坚硬但内心柔软的角色,代表着那种终将注定会被良心感化的人物;而张雨绮则近乎相当于邪恶皇后。这个三角关系由最初的,邓超和张雨绮结盟演变成了邓超和姗姗结盟。前者的盟约建立在金钱和野心之上的,属于侵略形态——所以,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填海造地;而后者的盟约是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属于守护形态,所以他们最终选择把财产捐给了环保机构,二人几近隐居。邓超身份和内心的变化,完成了一次洗礼,他与姗姗之间几乎等于互相拯救了彼此。让善战胜了恶。这就是标准的童话,几乎连变形都没去做。

从题材本身来讲,这部电影无比幼稚,无论是开场的那些破坏环境生态的纪录片片段,还是后来延展出的人性贪婪的主题,都是如此。但周星驰很聪明,他明白,如果躲躲闪闪或者彻底庄重地呈现这些,就注定遭遇嘲讽。所以,他干脆选择大张旗鼓地展现一次童话。因为童话本身只要内部自洽,它就可以形成一个独立于甚至高于现实世界的隐喻,人们不会用衡量俗世世界的标准去研判童话故事,反而会接纳童话中所阐释的道理,哪怕那个道理如此直白、简陋且不切实际。

所以,当人鱼族中的老人阐述着族群的历史,与人类的分离、互助与交恶,说着人类是邪恶的,我们也都不会感到幼稚;当我们看到姗姗从仇恨突然陷入爱情,倒戈的一瞬,看到色厉内荏的霸道总裁和一个纯情灰姑娘的拥吻,我们也不会发出嘲讽的声音,因为我们觉得童话是需要用另一种眼光去对待的.。

从观看这几重童话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真奇特,在一个绝对崇尚实用主义的世俗化氛围中,一群尽力摆出势利的表情以求最大程度避免被人看作幼稚的观众,却在90分钟里浸入了一次最理想主义的童话。某种程度上说,这算是周星驰式的小小阴谋。

美人鱼高中观后感范文4大年初三,老大遥遥买票张罗全家在华彩兄弟看了一场电影《美人鱼》。

周星驰指导的喜剧片《美人鱼》,讲述了富豪和美人鱼在填海工程的开发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富豪刘轩(邓超)和美人鱼珊珊在影片中上演了一场“人鱼恋”,诠释了跨越种族的爱情,更深入人心的是人与鱼物种之间相处斗争的思考,映射了当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话题。

周星驰一贯善于描写爱情戏,尤其是人与异族之间,不管是人和神、还是人和妖。在他看来,这种跨越了种族的爱恋很值得书写的。因为不论身份是什么,感情都是相通的。

美人鱼珊珊,单纯善良,由于人类对大海及生态的破坏,只能被赶到一搜破船里艰难的生存。于是背负着家族秘密,乔装进入人类世界,杀害进行填海工程的刘轩。却在两人博弈中产生情愫,爱上刘轩。若兰(张雨绮)是刘轩前女友,无敌霸气,以金钱至上,为了利用不惜杀掉所有人鱼,也反映人类另一面丑恶的本性。最后刘轩保护珊珊,阻止了人类的杀戮和珊珊在一起,一个圆满的结局。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分钟,假如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你们最想干嘛?”《美人鱼》这部电影告诉人类:金钱不是所有,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保护地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到时候了,横下一条心吧!打一场改善环境、保护地球的攻坚战、持久战,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宜居、更加美好。

美人鱼高中观后感范文5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美人鱼》。

《美人鱼》是周星驰导演的一部喜剧片。主要内容讲了小美人鱼捍卫家园的故事:小美人鱼的名字叫做珊珊,是人鱼家族中的一员,他们住在青罗湾断头崖边的破船里。为什么美人鱼不在深海里呢?原来他们的家被强大的声纳破坏了。声纳把他们伤害得遍体鳞伤。人鱼家族誓要杀害声纳的.发明者—刘轩。于是挑选美人鱼珊珊做间谍以谋杀刘轩。

我觉得人类不应该大规模破坏环境,我们应该和动物和平共处。正如电影里所说的“如果世界上连一口干净的空气,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了,有再多的钱也是死路一条。”如果我们大肆破坏环境。世界上的环境都会遭到破坏。要么人和动物都死了,如果人类还苟且残存,那么我们作为祖先又给下一代人留下了什么?漂满油污的海洋?不干净的空气?被开采得精光的山脉?填埋着垃圾的土地还是防毒面具?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4篇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条,有效,即能实现预期目的。

当前,“有效教学”这一口号喊声已久,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导入语文学科领域,目的在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状况。“有效教学”认为,教学既是艺术,更是科学,它不仅可以对教学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判,而且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教学的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增强其效率。从这一观点中,我解读的是,强烈呼吁的“有效”,他就不仅仅是现代汉语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更应该是高效实现预期目的。

关于有效教学,首先在教者有明确目标的有效设计,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达成,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收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或者大家所追求的高效教学的目标。

然而,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响应“有效教学”,那就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就能是课堂的有效达成,教学过程的有效达成带给学生的是真正的有效收获。以杨洁老师《大雁归来》与林晓老师《竹影》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观摩教学为例,做自己一点理解。

案例描述:

一、教学的有效设计:没有你绝对不可以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是驱动教学进程,促进课堂对话,提高学习效率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是展开学生思维活动,涵育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的载体。教学的有效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石。回顾《大雁归来》与《竹影》,两堂课都达到了教学的有效设计,上课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一节课或者步步为营直指

靶心如《大雁归来》,或者是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如《竹影》。

比如《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是从“野性”(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吃就吃)到“诗歌’’(大雁世界――美好境界的发现与创造),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实现了杨洁老师“浅阅读,深感悟’’的课堂定位。

比如林晓老师的《竹影》,突破点在感受丰子恺童趣、诗意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达到“文中有画,趣中有味”的体验。

一堂课只有40分钟,可是堪比一场战斗。古人行军作战,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位老师都能有效切实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可堪比大海的教学内容里,确定有效教学内容,或者是对课标的熟悉,针对突出重点、难点而设计问题;或者基于教材,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把握文本所抓住的重点难点《大雁归来》;或者立足学生,设计的问题切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针对学生在理解重难点时可能存在的误区和盲区而进行,如《竹影》。

二、教学的有效达成:有你绝对不一样

教学的有效设计是否等同于教学的有效达成呢,这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探讨有效达成,就有点苛刻的味道,可是还是讲吧,为了我们的认真。

比如《大雁归来》,根据学情反馈(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生:我们对“野性的诗歌”的理解有问题,本文的主题不太明确。所以教师做以下设计;品读――聆听雁语心曲。

出示PPT总问题:对“在这种每年二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中“野性的诗歌”的理解。(板书:野性的诗歌)

此处的“野性”是何意?

得出的结论,“野性”就是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吃就吃。个人认为狭隘了“野性的理解”,弱化了主题,无助于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有效达成。而且费时较多。

在教学的有效设计中,关于“我们”的设计和解读其实是很出色出彩的一环。

在“感悟――走进美好境界”一环,读读文中的“我们”一词,体会作者思想――创造

谁给了大雁如此美好的境界?“我们”。出示PPT11资料“人不仅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到了此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学生已然脱口而出,教者无需局限在自己设定的教学流程。一水到渠成,比之否定之后的肯定要自然。

三、学生的有效收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的就是你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重点是什么,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所得。

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解决不了学生的疑问,重复他们已经从文本中所获取的信息,漠视学生渴望了解的陌生之地,这势必会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

林晓老师设计的《竹影》,看似随意,实则精致,表面散淡,却环环相扣。

如第一环节导入简介作者,适时板书“名、时、地、评、作”,强调作者身份:简介中把“现代画家”放置于“散文家”之前,对此你有什么理解?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不急着加以评论,这一环节很是精彩,为整篇文章的解读找到了抓手,也为整堂课奠定了基调。

其次在填一个动词概括部分“――竹影――竹影――竹影”,教师有预设,但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咀嚼的时间,大胆放手,学生得到了有效收获,收获是多方面的。

接下来以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出丰子恺的“文中有画”,“作为画家的散文家”,请同学们找到文本中丰子恺“文中有画”的依据。就学生找到的句子分析品味后,师生达到共识。“画中孩童之趣实乃作者童心之“趣”。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感受作者诗意的生活情趣,体会趣中之“味”。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分析品味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

整堂课,也有偶尔的尴尬时,但是学生的状态是轻松的,收获是显然的,教师提供的解读方式是匠心独运,巧妙精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教者苦恼的是什么,是花了大量时间,大量心血之后学生的兴趣索然,这对我自己而言,是打击。望断高楼,衣带渐宽,学生能有效收获,此乐何极!

案例反思:

其实一直有思考,语文到底要怎样教,学生才会喜欢,学生才会获得滋养。网上看到一位署名阿蚊的人说: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有点断章取义)不想追究他的哀叹,至少语文很美。

是呀,语文这么美,可是我们为何总是教得心力交瘁。

言及至此,我豁然发现了我们一般语文教师常犯的一种意识:我们教得。是的,我们经常关注我们教的人,却忽略学的人;我们经常关注我们教的内容,却忽视学的情况;我们经常关注我们的预期,却忘记预期与达成之间可能藏着很多很多美好的意外。老生常谈,可是总是死穴。

一、由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的自我定位,实质上影响着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记得王荣生老师有过这样的强调:学生不喜欢什么,我们让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我们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我们帮他读懂。我们的教学有效设计,在设计之前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策略。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都很重视这一点。

我们当然会参与解读文本,善于钻研文本,适时适当传达思想和价值观,这才有我们语文教师组织课堂的有效设计,可是我们一定也会记住,新课标下,我们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者;我们语文教师当然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一般情况,我们读的比他们多,我们阅历比孩子丰富,这点我们没必要谦虚,而且相比较我们比孩子有时间,我们只钻研一门语文,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文本,恰当解读文本,加强教学中的信息供给以促发学生的能力开发;更主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欣赏者,要善于关注学生,寻找机会肯定学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他人的欣赏,是每一个人的内心渴望,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激发人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心灵涌动,孩子更加需要。

二、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说话的空间

因为有了反复琢磨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踏进课堂往往是胸有成竹,驾驭课堂是得心应手。为了教学设计的有效完成(不是有效达成),丰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其实这是顶遗憾的一件事情。目标的有效达成不是以教学设计的全部呈现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的有效收获为依据。在这种急切的完成教学设计想法驱动下,教师往往会越俎代庖,忘记引领学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嫁接自己的理解或观点;有时候,学生意犹未尽,有表达的欲望,可是因为时间问题匆匆收场,种种情况,有点强学生所难。

我们费尽思量的教学设计为的是谁,就是学生。如果只是教师设计的演练场,那就失去了意义,那就无从讨论有效设计了。我们教学有目标,才能达成有效,可是我们更要大胆放手,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我们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之后,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说话的空间,去实现有效达成,期待学生的高效收获。

三、聆听学生,重视课堂意外生成,使有效达成火花璀璨

很多时候听课,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精彩不断,可是教师置之不理。为什么?是没听见。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学会聆听,聆听老师,聆听同学,可是我们自己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里。此时的教学设计,就成了教学陷阱。教学设计,美则美矣,缺少了学生互动,少了灵魂,有效设计也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明亮闪动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富有个性的阐述,是最令人心动的场景。我们期待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达成,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的解读,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阐释他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有效收获。

老师老师,请您听一听……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拓展链接原则;文本;能力;迁移

在近年的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都有课外链接部分,它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产物,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它体现了新课程中“回归生活”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考试方向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活动中,都会相应设置“拓展链接”环节,或将所学过的文章进行类比,将新旧知识融汇整合,或将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课堂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增加语文课的内涵。但是,在“拓展链接”这个环节中,有许多教师处理不是十分恰当,使语文课变了味,变成了思想教育课、环保课、探索课,甚至幻想课,导致语文课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曾听过一节语文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升级公开课,讲的是《死海不死》。整节课是说明文知识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探讨都很少。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合文章结尾那句“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来进行拓展:面对死海水位日益下降,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如何来拯救死海?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观点也很新颖,极富挑战性。有的学生提出为死海扣大棚,减少死海的蒸发量。有的提出把死海冻结,然后运到异地保护。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老师也不纠正和引导,而是一味地肯定和鼓励。我曾多次对那节课进行反思和推敲,但总觉得那是一节“变味”的语文课。它缺少的是课文本身具有的文体知识和文章内容,它的拓展也不是充分利用生活、社会资源,而是引导学生“胡思乱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拓展环节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原则

这一原则多运用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中学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多是传统名篇,而且内容多有交叉。所以课后链接多以新旧知识的融合、巩固为目的。《三国演义》是初中新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学生只要粗略读过,或者看过电视剧,其中的很多典故都会知道: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学生知道的相对较少,老师可以借这次拓展来引导学生积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妄自菲薄;苟全性命;欲擒故纵;作奸犯科等等。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学生或多或少知道些,可以发挥大家的力量来收集。第二题,是第一个题的加深,不但要知道关于诸葛亮的相关知识,还要能在框定的范围内答题。第三题,是文言文和诗歌的整合联系。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属于此题的拓展范围。

学习《岳阳楼记》时,可以根据本课写出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天下忧。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醉翁亭记》的课文内容来对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从而达到新旧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学过《爱莲说》,让学生积累和“莲花”“”有关的诗句,都属于此类拓展。

二、以文本为基础的原则

拓展应该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对文本所设计的内容纵向或横向延伸。不能信马由缰,脱离文本。一中考议论文《心系一处》最后一题: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也属于这类拓展,学生答题,必须联系文章心系一处,并获得成功进行论述,否则就是无效答题。可见,平时的课堂拓展是脱离文本的,是远离语文教学的。我们的课外拓展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优美的特点来设置:从生活中找出能表示时间的脚印(大自然的文字)的事物,模仿文章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三、有利于能力迁移的原则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能力最终要回归到生活应用中去,变语文能力为社会实用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的拓展链接应该注重语文能力的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语文教学通过拓展这一环节真正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以设置一个拓展链接: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从其他资料上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写一段导游词。这个拓展题的设置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也是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契机,还是语文实用能力的训练,可以说一举多得。一中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一道有新意的拓展题: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把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名词和生活连接起来,让语文课切实走进生活。

当然,语文课的拓展链接要遵循的原则还不止以上三点,还要遵循适时、适度、共鸣性等原则,力求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稿;设计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向每节课要质量就成了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我校自前年春季推行“四步导学”教学法以来,在这变革的三年中,有成绩也有不足,为使这种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后我们设计导学稿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四步导学”教学法推行三年以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研讨,实践证明以前导学稿问题设计出现了遗漏,也就是说导学稿设计游离了课本。如在七年级第一次月考中,有一道题是:“昏睡了一冬的枯藤醒了。体会该句的妙处。妙在哪里?”这一问题实质是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课本第一单元第四课涉及此问题,由于备课时脱离教材,根本没注意到这一问题,导致课堂虽忙,却收效甚微。月考过后认真分析了考试情况,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备课依据大纲要求。比如讲授古诗时,诗词鉴赏已成为考题类型之一,这其中“断句、赏析名句、诗词中心”是必考内容,针对此情况我们在备课、设计导学稿时就加大力度对上述内容的练习,学生在掌握答题方法之余,鉴赏能力、情感教育也得到提高。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中,考的就是鉴赏《过零丁洋》,学生掌握得很好。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对过程中各个因素进行优化调控,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今后的导学稿设计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以确保忙而有效。

二、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一课时内容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重点,有的教师教学目标(重、难点)虽也有一二个,可在导学稿设计过程中内容面面俱到,重点内容不能重点处理,或者对重点内容涉及的问题研究不够,精力平均分配,导致一节课下来主次不分名,上课成了演课,导学稿成了课堂实录。如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第1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品味语言,培养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设计导学稿时除了体现上述目标的问题外,还设计了拓展延伸:胡杨诉衷肠。假如你就是昔日罗布泊边的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并进行关于环保的诗歌朗诵。通过课堂实践,一节课下来,学生是该掌握的不能清楚了解、掌握,时间上平均分配,导致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7篇

蒙学又称蒙养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对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幼儿进行的教育。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蒙学教学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古代幼儿读物、蒙学教材等。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读物的编写,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编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蒙学读物。西周时,有人编写了《史籀篇》,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幼儿识字课本。西汉时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编写的现象,使蒙学读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将蒙学读物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识字教育类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并掌握文字工具,综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第二类是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侧重于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弟子规》、《小儿语》等。第三类是历史教育类读物,这类读物有的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既向幼儿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联押韵,顺口流畅,便于记诵,如姚广柞的《广蒙求》、萧良有的《龙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学琼林》。第四类是诗歌教育类读物,如清编的《五言千家诗》、《小学千家诗》、孙沫的《唐诗三百首》等,选择适合幼儿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幼儿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不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鸟兽、人事、建筑等,还包括农工商各行各业的实用技艺、实际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杂字”。蒙学读物对常识的讲解大多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类蒙学读物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二、蒙学读物的价值精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虽然大部分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自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有助于启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农耕社会,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大量蒙学读物中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读物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与西方国家的“征服自然”观念有所不同,蒙学读物教育幼儿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大量蒙学读物中都告诫我们,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经》中,就有直接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论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种最基本的东西。这种认识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也一直为人所提倡,仍旧是适用的。幼儿教育中启发幼儿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爱护环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幼儿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观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孝悌”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幼儿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的多数家庭中,成员结构庞大、分支复杂,具有血亲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散见在大量蒙学读物中,例如《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幼儿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的基本原则为“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有的甚至是溺爱,致使幼儿很少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家庭观的引导,教会幼儿懂得亲情、友情,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学读物中所宣扬的个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维护了家庭稳定和幸福,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孝悌观念一直都是蒙学读物所强调的,当前的道德规范仍强调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观能够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约束力。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蒙学读物中,如《增广贤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引导幼儿为人谦和、仁爱、宽厚。如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价值理念虽然具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一些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被剔除,新的内容被增添进来。在幼儿尚未有不良行为之前,就把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灌输给他们,会使幼儿在遇见问题时有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三、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识字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早期识字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蒙学读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识字。基于幼儿的识字目的和语言特点,识字教育类蒙学读物行文多采用韵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齐,符合幼儿期语言的句式特点,适合幼儿语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经》等,都以隔句押韵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便于幼儿记忆。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会使幼儿对各种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种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识字教育类读物内容多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词,使幼儿获得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和历史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学读物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都与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适宜,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蒙学读物认识到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如《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对幼儿在社会礼仪方面所作的细致规定。在历史教育类读物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由于儿童天性喜欢模仿,可利用广为流传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来激发幼儿榜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蒙学读物中,尤其是历史教育类读物中,以榜样故事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个鲜活闪光、形象逼真的榜样示范内容,有利于幼儿通过榜样的模仿习得社会规范,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三)诗歌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包括两方面的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在于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诗歌教育类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进行内容组织。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考虑了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多种文本形式交错运用,读起来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绝句都有严格的格律,只要按照这些格律,顺着音调,幼儿可以进行吟诵,其音乐性特点很适合幼儿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在乐曲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教育类读物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幼儿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内容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令幼儿产生丰富联想,获得了对汉语音律、修辞的美感体验,字句编写斟酌精妙,使幼儿感受中国语言的优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蒙学读物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读物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名物常识类知识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和艺术类等,对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类表述都适宜幼儿接受。多数蒙学读物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事物,利于幼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也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幼儿的知识得到主动建构。通过蒙学读物的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认真严谨的科学活动态度,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关于环保的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目标设计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缺乏兴趣,那么“自主”与“主动积极”都无从谈起。

一、在整合中提炼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学科的整合中提炼。

小语课本中,有许多描写春天的课文。春天,我让学生到学校里、田野里、公园里寻找春天,到实践中去发现春天,然后把各科教学组织起来,实现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春天,在语文课中感受“春天植树的快乐”,品味诗人笔下的秀丽春色,领略“春之使者”燕子的风采;在美术课上画“春光”,在音乐课上教唱《春来了》《春天在哪里》;再让学生与春天相约年年相见,为了见证约会,科学课上了解了种子后,让每人回家选择种一棵小树或者一种花、一棵豆,去切身体会春天的美丽、春天的生机勃勃、春天的无处不在!最后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汇报交流,推荐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让大家去饱览春色,为了说服大家,要写出自己推荐的理由,这样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

整个活动紧紧围绕着“春”,综合运用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歌唱、绘画、亲自动手操作、习作等多种形式,这样的学习不但实现了内容的整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益。

二、在人文性上开掘

1.我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根本,因此小学生首先要和大自然进行交际。美丽的大自然永远令人向往,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年四季中,春花烂漫,草长莺飞;夏日炎炎,知了鸣唱;秋高气爽,落叶缤纷;寒冬腊月,银妆素裹;还有那风雨雷电,雾雪冰霜……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太多了,信手拈来,便是孩子们眼神追逐的所在。

秋天来了,到处飘落着树叶,我设计了“秋叶缤纷”的学习活动。首先组织秋游,让学生通过看、闻、听、摸、想等方法观察秋叶,然后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弄清叶名,再自主选择分组,有美术制作组,进行叶画制作;有诗歌散文组,搜集赞美秋叶的诗文;有童话故事组,搜集关于秋叶的童话故事;有自然科学组,了解叶片和叶脉的作用,了解秋叶的颜色变化和落叶的原因,最后积累素材,写成文章,每组合办一张手抄报,全班合编习作集《秋叶缤纷》。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懂得了积累的作用,也培养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2.我与他人。小学生自降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与人交际,不断观察人与人的交际,不断地学习人与人的交际。作为每位语文老师要唤醒学生相互交际中学语文的激情。教育家雅斯贝尔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用心看着可以看到的一切,用情听着可以听到的一切,以一个欣赏者的心绪,以一个建设者的姿态静待花开,这才是教育的境界。

校园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内容。如我曾经组织过的“征集班级格言”活动。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创设模拟采访的情境——在学习生活中掌握言简意赅、精当生动的言论,不仅能使你显得通古达今,明智机警,还能使你谈吐出色、文笔增辉,大家可能都有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我想充当一回记者采访大家……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格言,班级是个大家庭,大家想不想为班级也征集两条格言?然后出示征集格言启事,启事包括集体要求和评奖办法。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五人一小组,选派临时小记者到各组去采访,让学生把推荐的格言及理由讲清楚,再组织评奖,颁发证书。接着,展开写话训练,把没获奖的优秀格言选送给合适的人,并写清推荐理由。最后请班级小书法家把这些优秀的格言写出来进行装裱,张贴在墙上。

这种交际是读取别人的信息,明白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3.我与自已。如何和自己交际,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当今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和隐私,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不稳定的因素,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训练学生与自我交际的能力。如围绕“自尊自爱”的活动主题,在自己生日那天,以一颗感恩的心对母亲表达谢意;说感受,把活动中体会最深的写成作文,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