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爱情的成语

关于爱情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1篇

2018英语写作素材汇总

关于勤奋的写作素材与时间有关的谚语素材英语常用谚语素材英语常用名言警句素材关于如何减压的写作素材关于乐观的英语句子素材中考英语作文万能句型两种结尾万能公式如何创造更多时间乔布斯英文名言摘抄常用成语名言警句天气类七大热点话题必备词汇中间过渡篇高考英语写作必背的句式以环保为话题的英语作文素材有关兴趣爱好的英语写作素材10部经典电影的爱情箴言否定句中的非否定现象关于逆境的英语名言警句送给英语学习者的十句经典名言母亲节英语祝福语描写爱情的英语美句世界无烟日英语口号关于友谊英语名言三八妇女节英语祝福语值得积累的英语名言英语写作必背的184个句式在英语作文中常用到的名人名言英语高考作文漂亮句子摘抄高考英语作文常用句子精选英语书信作文万能句型

更多信息资讯请点击:英语写作素材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喻;隐喻概念;认知。

Abstract

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exactnatureofmetaphorfromtheperspectiveofhumancognitionthroughexamplesofmetaphoricalconceptsofloveinnglishandChinese.Itisconcludedthatlinguisticmetaphor,asthetoolforhumancognition,isdeeplyembeddedinlanguage,thoughtandcultureanditsinterpretationiscontext-dependent.

Keywords:metaphor,metaphoricalconcept,andcognition.

I.引言

早在人们开始研究语言的那一刻起,隐喻的本质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直至最近数十年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对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意义.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隐语式表达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也就是说常规语言不包括隐喻.这些传统隐喻理论受到现代隐喻研究的强有力的挑战:隐喻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I.A.Richards,.)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被重新定义为"隐喻表达",它是跨语义场映射的表层实现式.如今隐喻再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也是人类思维现象,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莱考夫和约翰逊()曾经整理出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语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借鉴两位学者的部分例子,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概念,借此探讨隐喻是如何根植于语言,思维和中英文化的.

II.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概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距最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突际中品均没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Richards,.)在描述抽象物体时,隐喻思维尤其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人类已知的熟悉的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语就是这样的例子:

()Wecan''''tturnbacknow.

此例中,爱情被隐喻为旅程.爱人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英语的这一表达强调的是两人一起奋斗的决心.汉语也有相识的表达: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十八春》张爱玲)

不同的是中文的这一表达暗示着说话人的无奈,尽管他们惋惜着逝去的爱情,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类似地将爱情隐喻为旅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Lookhowfarwe''''vecome.

()It''''sbeenalong,bumproad.

()We''''reatacrossroad.

()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

()Therelationshipisofthetrack.

()Themarriageisontherocks.

()Wemayhavetobailoutofthisrelationship.

()Ourrelationshiphashitadeadendstreet.

()情长路更长

()情路艰辛

()坠入爱河

()分道扬镳

()牵手

上述例子大部分都来自于日常语言,这说明传统修辞中将隐喻排除于日常语言之外是不对的.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拟为旅程,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显然,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非出自偶然,但在这些隐喻表达的深层结构中是否存着总的原则,用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中西语言有差异,但其思维的共性:人们在看待爱情时的相似视角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是跨越于不同语义场的语义映射。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domain),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常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旅程)到目标领域(爱情)的映射。在这一映射系统中,各中对应关系是很有逻辑条理:

爱人对应旅行者。

爱情对应旅行工具。

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

爱情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

人们在思想概念系统深处用这些对应关系把关于爱情的知识与关于旅行的知识联系起来。作为已知的常用的知识,旅行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爱情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是人们借用已知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和式。隐喻式思维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

III.中文有关爱情的特色表达

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中文又有不同于英语的描述爱情的式。古诗词中就有大量的例子: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白居易)

()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燕赵多佳人〉〉古诗歌)

()如鱼似水相知。(〈〈驻马听〉〉柳永)

这些例子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我们传统哲学说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生灵,包括人在内的和谐家庭。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不忘记联想起自然界天然一体的和谐美来。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都是和谐美的象征。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世界观中的和谐观。除开这些明晰的爱情隐喻之外,汉语文学中不乏大量的暗含式隐喻表达: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四首》汉苏武)

()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成秦晋。(《西厢记》元王实甫)

()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这些表达皆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人们在婚礼上讲新婚夫妇的头发绑在一起,祝福他们的婚姻能够长久。"秦晋之好"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结盟修好的典故。"糟糠"源于宋弘的故事:汉湖阳公主相中有妇之夫宋弘为驸马,但他宁可杀头也不愿抛弃于自己共患难的结发妻子。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汉语言文化特有的,要了解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读者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说明,隐语概念既根植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式及其表达。

IV.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语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语言隐语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喻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尤其是中文中独特的表达式则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式。那么,对隐喻的理解又常常不得不借助于栽培他的文化背景。

参考书目:

.柬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研究〉〉,第期。

.柬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第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外国语〉〉,第期。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期。

.李子光,,〈〈中外文学名情描写鉴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袁林、沈同衡,,〈〈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

.Lakoff.C.&Johnson..MetaphorsWeLiveb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3篇

“白头偕老”是一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年限,但按照通俗的理解,怎么着也得有个七八十年吧,爱一个人爱七八十年,这长度足够了,真的。所谓千年不死的爱情要么是神话传说,要么是因为悲剧结局永恒定格,那样的“爱”已经成了形容词,而我们要说的“爱”是动词,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

正因为这爱需要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才显得十分珍贵,珍贵到每过一些年,人们便会用纸婚、木婚、铁婚、钻石婚等用来纪念。可是,爱一个人是简单的,爱一个人一生太艰难了,尤其是在“七年之痒”都缩短到了三年的今天。

三年和七年,都是时间的刻度。从前那些成功越过七年门槛的人总会得到大家的祝福,好像刘翔终于跨过了最后一道栏,奖杯就放在前面等于探囊取物了。可“幸福婚姻”这尊奖杯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甘苦自知。如果我们的爱情只是为了获得别人一些廉价的称赞和掌声,那么也算是悲哀的一种了,可的确有一些爱情是表演,这种表演的爱情,通常会得到鼓励和肯定,被制定成后来者效仿的对象。

爱情和婚姻是否是一对矛盾体,是相辅相成还是各自生长,无爱婚姻的存在是否是不道德的……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没完没了也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在时尚杂志取代爱情杂志占领报摊的时候,“爱如烟花只开一瞬”成为流行一时的爱情论调,朴素、简单的爱情观和爱情故事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各种新奇、古怪的爱情形式大行其道,有人说这才符合爱情的本质,可大多数人并不认同,他们还在维护传统,认为爱情不在于瞬间的辉煌,而在于涓涓细流般的持久和隽永。

由此又会扯出一个让人永远糊涂的话题:爱是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人为爱情写出过五彩斑斓的佳句,但没有人能够给爱情一个完美的解释。很多年轻人也总会用一句“爱情是没有道理的”来对抗这个给爱情制定了无数标准的世界。弄不清楚爱情是什么,再讨论能爱多久便毫无意义了。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4篇

隐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修辞到认知的演变过程。莱考夫和约翰逊在 1980 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隐喻的本质在于依据某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新的和抽象的事物。植物是人类非常熟悉的事物,因此关于植物的隐喻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但是由于对于植物的不同认知,英汉语中关于植物的隐喻会表现出一些差异。本文在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1980),对英汉语中的植物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植物隐喻方面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应的原因。

关键词:植物隐喻;概念隐喻;英汉对比

1.引言

引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积累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Lakoff(1980)将隐喻看作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植物隐喻是概念隐喻中常见的一种,在这个隐喻过程中,人们通过植物的某些特质来理解人类的某些特征和行为。植物隐喻具有文化性,不同的文化中,植物隐喻的内涵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有相同之处是因为人类在获取知识经验方面具有共性,有相异之处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会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西植物隐喻的差异,并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

2.英汉植物隐喻对比

2.1隐喻意义相同或相似

由于认知相等,英汉植物隐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如:lily―百合花,隐喻纯洁或纯洁的少女。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有一首歌曲,歌词是这样写的“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就隐喻了纯洁的少女,而英语中也有用“as white as lily”表示“像百合花一样洁白”的说法。

Rose(玫瑰),隐喻爱情、青春、美女。英国诗人RobertBurns就以“A Red,Red Rose”为题写过一首爱情诗,第一行就是:“my love's a red red rose”(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在Austin Dobson 的“The Rose and the Garden”中,玫瑰成了一群年轻学生的喻体。而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他也用花来刻画少女,例如写探春如“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Peach(桃子),中文形容女子的美貌会用到人面桃花,粉面桃腮。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二)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岸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在英文中“peach”也可指美人,如“She is really a peach.”一句形容漂亮有吸引力的女子。

2.2隐喻意义相异

2.2.1 同一植物,不同的隐喻意义

在英汉语中有很多植物名词字面意义一样,但其隐喻意义有很大差别。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来寄托离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隋代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而英语中的柳用来表达忧伤,是由死亡造成的,有“垂泪”之义,这是因为从前英国人戴柳枝编成的帽子表示哀思。如成语sing willow 或wear the willow garland,指“痛失心上人”、“悲叹爱人之死”、“服丧”等。

红豆:在汉语中红豆喻为相思。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也确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与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与此相对的是在英文中,红豆(red bean)却使人会想起《圣经》中Essau为了一碗红豆汤(red bean stew)而出卖长子的故事,成语sell one’sbirthright for some red bean stew 表示“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见利忘义”。

2.2.2不同植物,相同的隐喻意义

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条件差别很大,相应的植物的品种与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别,从而导致不同地域人们对周围植物感知和认识也不一样,对同一喻义不同地域里的人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植物词汇来表达,反过来同一植物词汇表达的喻意也能存在差异。英国是典型的岛国,气候湿润多雨,非常适合蘑菇生长,于是英美人一般爱用mushroom 比喻事物发展迅速或勃兴旺之状,而在中文里却用“雨后春笋”来表达相似的喻义。这种喻指对象的差异源于竹子在英国不常见,而中国江南大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却很适合竹子生长,竹子被广泛种植,同时中国文人爱竹、喜竹,使其成为汉文化中活跃的喻体,“胸有竹”、“势如破竹”等以竹来表达隐喻的成语不胜枚举。

2.2.3汉语中独特的植物隐喻

众所周知,荷花、、兰花、桂花、松树、柏树、竹等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名树,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汉民族的喜爱和重视。如松与柏,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松柏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信念。粟:重农贵粟(粮食的通称),渺沧海之一粟(喻物之微小)。葱:启齿呈编目,弹丝动削葱(喻妇女纤细的手指)。竹子,高耸挺拔,质地坚硬,中空有节,在汉语里具有坚定、正直的含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历代文人赏竹、咏竹、慕竹,成为历久不衰的高雅风格。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5篇

2007年4月21日,在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小黄江源广场,“第二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隆重拉开了序幕。在活动的开幕式上,有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代表“山盟”景点的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代表“海誓”景点的海南省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山盟”、“海誓”两大精品爱情景点首度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爱情精品旅游线路。多家新闻媒体对这一旅游盛事进行了报道。

“山盟”、“海誓”虽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景点,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海南,它们是怎样走到一起来的呢?它们的结缘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坚贞的 “山盟石”

要说“山盟”、“海誓”结良缘的故事,还得先从我与阳明山的结缘说起。

2005年4月,我作为省旅游局的一名处长到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挂职担任了一名县委副书记,我的主要职责就是把双牌县的旅游搞上去,而双牌县旅游的龙头是阳明山。

阳明山文化

阳明山位于永州市郊,地跨永州市的双牌县、宁远县、祁阳县、零陵区等县区,数百座山峰起伏连绵,主峰海拔高达1624米。阳明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周边地区的朝佛圣地,鼎盛时,山上有大小寺庵108座。

阳明山又称万和山,与“和”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阳明山之“阳”为“丘”与“曰”之组合,象征了天地之“和”;阳明山之“明”为“曰”与“月”之组合,象征了阴阳之“和”。

更为神奇的是阳明山有十万亩红杜鹃,每年4月底至5月初,山下百花凋谢之际,阳明山的杜鹃却开得正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作家潘岳游阳明山后,曾称赞其为“天下第一杜鹃红”。杜鹃在中国民间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大多和爱情有关。

根据阳明山佛文化、“和”文化及十万亩红杜鹃与自然风光的特点,我第一次上阳明山就动了这样一个念头,觉得应该赋予阳明山十万亩红杜鹃以文化的内涵,而这个内涵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爱情。

红杜鹃的爱情故事

为了凸显阳明山爱情的主题,我首先为阳明山编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故事的梗概是:相传王母娘娘身边有一个美丽的侍女名叫杜鹃,因厌倦天宫的冷清而偷偷下凡,迷上了阳明山一个叫二牛的后生并生育了一对子女。王母发现后杜鹃被责令回宫,临走前,杜鹃对二牛说,今后见花如见人,解下自己的红色披肩随手一扬,红色披肩就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后来,二牛就带着子女以砍柴为生,终日与杜鹃花为伴。二牛的诚心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在每年的杜鹃花季,王母娘娘都会恩准杜鹃仙子下凡与二牛团聚。

杜鹃仙子与二牛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于是,在每年的杜鹃花季,许多人会来到阳明山,在观赏杜鹃的同时,祈祷自己的爱情。我所编写的这个爱情故事很快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杜鹃花的花期毕竟只有一个多月,靠这样的爱情故事去吸引人,每年也只能是花期那一个多月,花期之后怎么办呢?我认为阳明山还需要有一个关于爱情的硬性承载物。

“山盟石”出世

终于,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山盟海誓这句成语。大家都知道,“海誓”指的是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景区,那里有“海誓石”。可是,“山盟石”在哪里呢7有“海誓”而无“山盟”的山盟海誓是不完整的。我立即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广泛的搜索,让我窃喜不已的是,居然没有发现哪个地方有“山盟石”这个景点。旅游策划尤其是旅游景区、景点的策划要敢于突破,要一题多作,小题大作、无题自作、他题我作。我认为根据山盟海誓这个成语和阳明山的爱情传说,完全可以在阳明山打造一个“山盟石”景点。

说来也巧,当我跟县长张智勇同志说了我的想法后,他立即告诉我,阳明山山顶杜鹃花海景区正好有一块巨石形似一对相亲相爱长吻不分的夫妻。他以前每次经过时,总觉得可以以这块巨石为题打造一个景点,可总是没有想出个好名字,那个地方就是天生的“山盟石”。我不久即与张县长专门去寻找了那块石头,当我看到那块石头时,也大吃了一惊,深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呈现在我眼前的那块数十米高的巨石正是我想象中的“山盟石”。为了抢得先机,第二天我就去了长沙,请到了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为“山盟石”题字。紧接着,我们将颜先生的题字放大成几米高的字刻到了巨石之上,以颜先生的题字作为标徽,注册了“山盟石”商标。

当这一切全部到位之后,由我牵头策划在2006年4月举行的“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上,重点推出了以“红杜鹃见证爱情”为主题,有100对新婚夫妇和99对金婚、银婚、铜婚夫妇参加的阳明山婚庆大典,让这些夫妻们面对“山盟石”进行爱情盟誓。“山盟石”景点首次向世人亮相,就得了满堂喝彩。

当山盟遇到海誓

“山盟石”景点在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上首次亮相之后,即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注意到媒体在报道“山盟石”时,只关注其现状与传说,而对其真正的来历却并不关注,多年的策划经验使我意识到打造“山盟石”景点的第一步,即造景阶段已经大获成功。

攀高亲

造景并不是目的,造景的目的是“引”,即吸引客人。要更好地引客,就必须更好地为景点“造名”。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新的景点要造名,“借势开路”是最好的路径。“山盟石”景点借谁的势最好?想来想去,我认为还是“海誓”好,因为“山盟”与“海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成语,讲起“山盟”,人们很自然会想起“海誓”,而讲起“海誓”,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想起“山盟”,如果“山盟”与“海誓”能够合作,一定可以迅速提升“山盟石”的知名度。可是,“海誓”所在地三亚已是一个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而阳明山的“山盟石”才刚刚起步,从知名度来看,是明显的门不当户不对,人家会同意“结亲”吗?

我是一个想到的事情从不轻言放弃的人。2006年10月,我开始策划“第二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于是,我在活动方案里大胆提出了“山盟”、“海誓”结良缘的活动,将“山盟”、“海誓”的结缘活动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引起三亚方面的兴趣,我将这次结盟上升到“中国爱情精品旅游景点结盟”这样一个高度,给它确定的主题就是“精品景点一线牵,山盟海誓结良缘”,并确定结盟活动就放在阳明山“山盟石”景点举行,除“山盟”、“海誓”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外,结盟活动的内容还包括宣读中国“山盟・海誓”爱情精品景点结盟宣言,为中国“山盟・海誓”

爱情精品景点纪念碑揭碑,19对新婚夫妇面对“山盟石”进行新婚宣誓。我的方案很快得到了县里、市里、省里和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一致肯定。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结缘的“绣球”抛向三亚方面。

抛绣球

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景区已经划归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管理,这使我意识到要使“山盟”、“海誓”走到一起,首先要跟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系上。怎么跟他们联系上呢?我认为不能轻举妄动,因为这项合作明显双牌县是“占便宜”的一方,如果按正常途径去找,万一被三亚方面拒绝,再来修补关系那就很难了。我决定从他们的高层找起。

我毕竟是省旅游局的一名处长,先是打电话向我的同事咨询,看他们中是否有人跟三亚方面熟。我的好友刘汉洪先生在对我的咨询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之后,又打来电话,说他隐隐约约记起两年前曾与我省旅游局副局长熊健同志一起陪过三亚市一个旅游公司的客人。我立即找到了熊局长,熊局长听我一问,立即对我说,确有这么一回事,他们接待的是三亚市旅游投资公司的老总杨其元。我已从网上知道我们要找的就是杨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我立即将我的意图毫无保留地跟熊局长汇报了,并请熊局长帮我联系一下杨总。熊局长一个电话打过去,简单说明了一下合作意向,杨总就在那边叫好了,并叫我们赶快把方案传过去。原来,杨总除了是一个管理专家之外,也是一个旅游策划专家,对于我们的意图,他一听就懂。杨总在电话里对熊局长说,三亚虽然是个旅游发达地区,但同样需要借活动来进行营销。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十分佩服杨总的远见卓识与胸怀。我心中暗暗地庆幸,我代表阳明山“山盟石”所抛出去的“绣球”终于被海南方面接住了。

结良缘

通过熊健副局长跟杨总接上头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顺利了。县旅游局迅速将活动方案传给了三亚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杨总看后,立即告诉我们,他对方案很满意。

2007年2月底,永州市人民政府首次向媒体公布了中国爱情精品景点“山盟”、“海誓”即将结盟的消息,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2007年3月初和3月底,永州市人民政府又分别在长沙和广州召开了新闻会,媒体均作为热点新闻进行了报道。

缘分天定

因为挂职期满,2007年春节之后,我就回到了省旅游局工作。虽然不在双牌工作了,但我的心仍系着双牌,系着“山盟”,“海誓”的结缘活动。广州新闻会之后,在我的积极联系下,促成了“山盟”与“海誓”两个景点管理者的“第一次握手”。

2007年4月21日,“第二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隆重开幕了,应组委会的邀请,我参加了这一活动,有幸目睹了中国两大爱情精品旅游景点“山盟”、“海誓”结缘活动的盛况。当来自“海誓”方――三亚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代表姚劲松与来自“山盟”方――双牌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局长周新华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之后,双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我的内心也有抑制不住的兴奋。是啊,“山盟”与“海誓”终于结下了良缘,我这个“红娘”也算是尽到责任了。

“山盟”与“海誓”的结缘活动,对于三亚来说,是一个有中选优的活动,而对于阳明山来说,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活动。我庆幸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使阳明山有了“山盟石”这么一个景点,而且,通过“山盟・海誓”结良缘这个活动的策划,使阳明山“山盟石”这个景点一下子站到了“中国爱情旅游精品景点”的高度,据了解,2004年,阳明山年接待游客不足5万人次,而2006年达到了20万人次,今年“五一”长假,“山盟石”景点接待的游客就达到了3万人次。

“山盟・海誓”结良缘活动的成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旅游策划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宽;创意有多大,收获就会有多大。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汉德熟语 植物 联想意义 比较 跨文化交际

任何语言中的词汇都与它所在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这一因素就很难理解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由于汉德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习俗各不相同,两种语言中通过植物词汇引起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本文从熟语的角度谈谈常见植物词语在汉德文化中联想意义的异同。

一、熟语的定义

从古至今,关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语言源于文化,也有人持反方向意见,认为语言造就文化。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如争论“到底先有鸡蛋还是鸡”的问题一样,永无休止。这个问题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是单从这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远,足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在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象时,必然要研究这个民族背后的文化。

语言中的熟语,随着民族内部成员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日久天长更能反映出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从这个定义看,我们可以发现熟语的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熟语是经过加工提炼且已定型的语言形式。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熟语大都是已被全社会接受理解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动。

第二,熟语既可以是词组形式,也可以是句子形式。[1]-[2]

熟语在外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都是难点,因为要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语并非易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生活的及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例如,汉语里有成语“胸有成竹”,对于一个汉语初学者或是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中的文化内涵,即使他知道了字面含义,也猜不到原来“竹”与“充分准备”居然有着如此紧密的对应关系。德语中的惯用语“Das ist Binsenweisheit.”(芦苇智慧)意为“自明之理”。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很难理解。但一旦我们了解到德国人在剖开芦苇时,发现芦苇的内部纤维并不像一般植物那样交错纵横,而是“直上直下”,芦苇的茎甚至可以当吸管用,如此“直上直下”的思维模式在德语中引申为“不言自明,显而易见”的意思。

在德语中,“熟语”一词对应的词是Redensart,它主要包括惯用语、谚语和格言。而中文的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德语中汉语的成语缺少对应,因为汉语中的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而这种结构在德语中并不典型。

二、德汉植物熟语异同比较

在汉语和德语中,以植物来作喻的熟语都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为丰富自身语言,人总是不自觉地引用周围熟悉的事物来作喻。不难发现,在各民族语言的熟语中,总会有几种植物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这些植物通常就是本民族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中认识最深的植物。

其次,植物熟语由于抓住了植物的典型特征来比喻其他事物,因而可以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达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效果。

再次,很多植物熟语来自特定的典故、传说或者寓言,因此植物熟语的使用为语言平添了一层深远的语境美。由于汉德植物熟语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它们反映的也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3]-[4]

而汉德植物熟语来源的不同,也恰恰反映了其在两种文化层次上的差别。

第一,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华民族与德意志民族在不同的大洲、不同的环境中面对着不尽相同的外部条件,通过与不同的外部世界接触,从而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同样是表示某种事物突然大量出现,汉语熟语会用“雨后春笋”来形容,这与汉民族平日接触的自然条件相联系。而德语熟语中则会用“Ausschie en wie Pilze nach dem Regen.”(雨后蘑菇)来作喻。

第二,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从文字的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中与植物有关的熟语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比如汉语熟语中的“桃”或者“桃李”就有这样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有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培养出众多人才的;也有根据桃李的外形特征来借喻女子美貌的,比如“艳如桃李”;也有用桃李来指代“青春年华”的,比如有这样的诗句:“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谚语中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实至名归、有真才实学的人,其含义是,桃李本来是不能言语的,但它们以自己的花卉果实来赢得信誉,招引友人,大家不期而至,树下自成蹊径。相比之下,德语中以桃(Pflaume)来喻事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的,比如:“Knaben stammen von Pflaumenbumen.” 在德语中,这种Kinderbaum的借喻可以追溯到施瓦本的儿童诗集中――“Jetzt steig ich auf den Feigenbaum und schüttel Buben runter...”主要是用Pflaumenbaum来暗喻私生子,晦涩地表明他们血缘方面来历不明,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能明说,只能用Pflaumenbaum来隐含这层涵义。

三、汉德植物熟语对比分析

下文主要从植物与植物的联想意义出发,分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汉德植物熟语。

(一)同一植物表达同一联想意义。

桂 vs. Lorbeer

在德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桂树和荣誉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封建社会的举人若高中状元,人们便形容他为“蟾宫折桂”。现代汉语沿用了“折桂”的说法,比喻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无独有偶,德国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的花环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后来桂枝渐渐成了荣誉和成功的象征,人们就把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称为“桂冠诗人”。德语中的短语有:

Lorbeeren ernten:因卓越的成就而被加冕。早在古代阿波罗时代就用桂枝编成的皇冠来比喻荣誉(Ruhmeskranz)。

Mit Lorbeer bekrnzt wurden die Sieger bei den Pythischen Spielen in Delphi,die r?mischen Feldherren,wenn sie im Triumph in die Stadt einzogen.Die Sitte,Dichter mit Lorbeeren zu schmücken, haben in der Renaissance die Kaiser aus dem Altertum übernommen.[5]

(二)同一植物表达不同联想意义。

1.百合vs. Lilie

在中国人看来,百合花意味着“百年好合”。结婚时,新娘子头上要么戴玫瑰,要么戴百合,就是图这个兆头。德语中的Lilie则象征着纯洁、美好。对西方人而言,Lilie几乎是完美的代名词。

Dastehen wie eine geknickte Lilie:表示伤悲、希望渺茫。geknickte Lilie表示失去了原本骄傲、完美的姿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ei den R?mern war die Lilie ein Sinnbild der Hoffnung und der Juno geweiht;bei uns und bes.im christl.Bereich gilt sie als Zeichen der Reinheit und Unschuld,aber auch als sichtbarer Beweis g?ttlicher Gnade und Vergebung,wenn sie auf Grbern erblüht.Die Lilie wird deshalb auch in der christl.Kunst hufig als Attribut der Jungfrau Maria u.vieler Heiliger und Mrtyrer dargestellt.[5]

Die Lilien im Garten sind verwelkt:表示女孩丧失了纯真,相反,die blühende Lilie可以追溯到Schiller的诗中,用来代表“尊严”(Ehrenhaftigkeit)。 他在作品“Kindsm?rderin”中提到:“Weinet um mich, die ihr nie gefallen.”

百合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纯真,在很多诗歌作品中百合成了诗人歌颂的对象之一,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玫瑰。而在民谣中,百合则是死亡的象征。从民间歌谣中可见一般:“Drei Lilien, die pflanzt ich auf mein Grab.”

2.竹vs. ?

在汉文化中,竹是“花中四君子”(梅、兰、菊、竹)之一。竹高耸提拔,质地坚硬,中空有节,因此中国人还常用它形容高风亮节、谦逊坚强的品质。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赏竹咏竹的佳句,比如欧阳修的“竹色君子德,漪漪寒更绿”,李和的“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等。在中国成语中“竹”也不鲜见,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等,这些都表明了竹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竹”(Bambus)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联想意义,甚至这个词本身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因为在德国并不生长竹,所以德国人并不像东方人那样熟悉竹,在多数情况下,“竹”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而已。

3.? vs. Kirsche

由于地理原因,樱桃(Kirschen)这类植物在汉语熟语中很少出现,因此,德语熟语中出现的“樱桃”使得母语为非德语的人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

“Mit ihm ist nicht gut Kirschen essen”表示与某人难打交道,难相处。从“Mit gro en (hohen) Herren ist nicht gut Kirschen essen”中更能看出这层意思――与大人物来往并不简单。该熟语起源于中世纪时期:

Der Ursprung der Redensart fllt in eine Zeit, wo der Anbau der Kirsche noch auf die Klostergrten und die Baumgrten der vornehmen Herren beschrnkt war; und so warnt die Redensart vor dem vertraulichen Verkehrt mit den übermütigen,launenhaften Herren.[6]

(三)同一植物,既有相同联想意义,也有相异联想意义。

语言是开放的,德语和汉语对某些植物有着相通的联想,最突出的代表当属玫瑰了。

玫瑰vs. Rose

毋庸置疑,玫瑰象征着爱情和美丽。德语中借玫瑰歌颂爱情的诗歌很多。汉语中常把漂亮而又不易接近的女性比作“带刺的玫瑰”,在德语中的对应表达是:Wo Rosen sind,da sind auch Dornen.

德语中用“Auf Rosen gebettet sein, auf Rosen gehen, auf lauter Rosen sitzen”来描述幸福的场景。相反,“nicht auf Rosen gebettet sein”则表示某人处于不安当中,为烦心事忧心。这一点在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看出,比如在婚礼或是基督教仪式等大型盛会中,玫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用来点缀盛况的装饰品。与此相反,“Da blüht ihm keine Rose,das wird ihm keine Rosen tragen.”则理解为“郁郁寡欢”。

在德语熟语中,Rose常让人联想到少女的形象。比如,“Die Rose ist zu früh gepflückt”表示堕落的少女(ein gefallenes Mdchen)。

Pflücket die Rose,

Eh’ sie verblüht![6]

另外,诗人Joh.Fischaft曾在他的诗歌中用“Ehezuchtbüchlein, die Rose küssen und nicht daran riechen”来暗喻那些在婚姻中只在乎外貌而不在乎内在的人。

“Unter der Rose reden, etw. sub rosa sagen”比喻沉默。在古希腊时期,玫瑰代表着沉默与爱情。在修道院的桌上或者摆着玫瑰或者摆着画有玫瑰的画来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玫瑰(Rose)在德语中和汉语中都象征着美丽与爱情,但是德语熟语中,Rose的形象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广泛,它的有些含义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

(四)相同联想意义,不同代表植物。

松vs. Eiche

只要一提到松树,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马上便会联想到“长寿”或者“坚韧挺拔的性格”。给上了年纪的人祝寿时,人们常常会送上一副“松鹤延年”的画卷。另外,松树还常被用来喻指志行高洁的君子。德国人则无法产生类似的联想,因为在德语中表示“坚韧”之义的植物是在汉语中不能引起任何联想意义的橡树(Eiche)。

德语中用“Gesund wie eine Eichel”来表示某人身壮力健。在西方文化中,橡树是力量的代表,自然而然地,橡树的果实(Eichel)就被隐喻为健康。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以下这些带有Eiche的德语熟语的含义了:

Aus alten Eichen lsst sich viel Holz schlagen.

Eine stumpfe Axt fllt keine Eiche.

Es ist keine Eiche so stark, das Beil dringt ihr ins Mark.

Gro e Eichen machen gro e Schatten.

Je gr? er die Stürme, desto fester wurzelt die Eiche.

Pilze wachsen schneller als Eichen:Das Solide braucht mehr Zeit.

Von einem Streiche fllt keine Eiche.[7]

四、对比分析结果

汉德两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外部条件,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不可能一致的世界观,因此,两个民族考察万事万物的态度、想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通过上文四个方面汉德植物熟语异同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风俗、文学发展路径的不同,植物在汉德熟语中的联想意义“异”大于“同”。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人们常用植物等外物来托物言志;而在德语熟语中,植物词汇的运用往往是用来喻事而非喻人,因此,在使用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语时就要注意考察熟语的来源及日常用法,不能想当然地对应使用,这样往往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2-55.

[2]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404.

[3]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2-95.

[4]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205.

[5]Lutz R?hrich.Lexikon der sprichw?rtlichen Redensarten[M].Freiburg im Breisgau:Verlag Herder GmbH&Co.KG,1973:608,602.

[6]Horst und Annelies Beyer.Sprichw?rterlexikon Sprichw?rter und sprichw?rtliche Ausdrücke aus deutschen Sammlungen vom 16.Jahrhundert bis zur Gegenwart[M].München:Verlag C.H.Beck,1985:475,120.

[7]Wolfgang Fleischer.Phraseologie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97: 96.

基金项目:浙江省外文学会2011年专题研究项目(ZWYB2011075)。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一朵红红的玫瑰》 汉译本 翻译技巧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举世著名的苏格兰诗人,生于苏格兰阿罗微(Alloway)一个贫寒的佃农家庭。少年时就下地干繁重的农活,彭斯边在田间劳动边广泛阅读,熟悉古老的苏格兰民谣,对诗歌有着强烈的兴趣。15岁开始诗歌创作,将古老流行的苏格兰曲调配上新的歌词,不久后便以诗名闻于邻里。178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出版,以后共出6集。彭斯由于劳累过度而早逝,一生仅活了37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作。由詹姆斯・金斯莱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彭斯诗歌全集》(Burns Poems and Songs)中所收的诗作共达632首。

彭斯的诗歌主要以苏格兰方言写作,他的作品主旨鲜明,纯朴自然,语言“喷发着土地芬芳”。彭斯具有强烈的民主进步思想,关心美国、法国人民的革命,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有关的诗歌包括《不管那一套》、《苏格兰人》、《自由树》;他创作了大量歌颂友谊、爱情和大自然的抒情诗,如我国人民熟悉的《往昔的时光》、《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心呀在高原》等;也写了不少的讽刺诗,如被公认为西欧讽刺诗的顶峰之作的《威利长老的祷词》;还写了不少的咏动物诗、诗札及叙事诗。

二、译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翻译家。13岁时,因父亲在湖北谋得一职,便随父亲来武昌就读于“文华中学”――颇有名望的教会学校。5年的中学学习给王佐良以后做学问的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他对英国文学的浓厚兴趣。1935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与许国璋、李赋宁、周钰良、查良铮这几位后来都成为我国外语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同在一个班学习,而且他们的老师:金岳霖、贺麟、吴宓、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文人。而后,爆发,学校内迁,他随同来到西南联大。1947年,王佐良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49年,得到北平解放的消息后回国,从此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担任英文系主任。

作为我国英语界的著名学者,王佐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他在英国文学、中西诗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他著作和译作甚丰,仅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间,他出版的专著就达16部之多。著作包括:《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英国文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翻译:思考与试笔》、《英诗的境界》、《莎士比亚绪论》、《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心智的风景线》、《中楼集》;译作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林》、的《雷雨》(汉译英)、《彭斯诗选》(1959)、《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1985)、《苏格兰诗选》等。

三、原诗简介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爱情诗中的名篇,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彭斯诗歌之一。该诗作于1794年,彭斯根据苏

格兰的古民歌进行加工,以苏格兰方言写成,配有曲调,可以吟唱。作者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以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调和所爱的人相比,以大海干枯、岩石熔化和永不变心的爱情相比,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而清新,加上易于唱诵,吟绕耳际的韵律,深得各国读者喜爱,是英语抒情诗歌中的精品。

四、译文赏析

1.译文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表达

王佐良先生作翻译,多为英译汉,他认为:“对于中国译者来说,他的主要工作只能是外译中。特别在诗歌翻译方面,外文特好的人虽然也不妨偶尔一试将中国诗译成外文,但他的真正成就必然在外译中。”在诗歌的翻译中,他也有所选择,他的主张是:“我觉得一个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风格。”彭斯是他译得最多的一位诗人。

彭斯的抒情诗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了很大的部分。《一朵红红的玫瑰》,如原诗简介里所说,是他爱情诗中的名篇,是他最为广为流传的诗作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该诗的不乏其人,如苏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等,就译品的质量而言,以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标准来衡量,王佐良的译文可称得上是上佳之作。

《一朵红红的玫瑰》内容简单明了、主题鲜明,它表达的是对心爱的人坚贞不渝的爱。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真挚动人的情感、质朴清新的语言、强烈的音乐感,以及浓郁的苏格兰气息。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语言的特别凝练,在于它形式和内容的截然不可分,以及形式和风格的截然不可分。这就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特殊困难。因为诗歌的翻译要求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内容和风格,还有它的形式。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形式,特别是诗歌语言的形式,往往是不可传达的,而且形式一走样,风格也会跟着走样。能否译好诗,首先,如林以亮所说,要看译者和原作者能否达到心灵上的契合,这种契合能否超越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能否打破种族上和文化上的樊笼。其次,便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和补偿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王佐良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些。

首先,王佐良的译文《一朵红红的玫瑰》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内容,做到了意美。原诗对坚贞不渝的爱的表达,主要通过几个形象:“red red rose”,“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the sea’s gang dry”,以及“the rocks melt wi’the sun”。本篇译文完好而又恰当地保留了这些形象:“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这第一节译文以“呵”保留了原诗开头的感叹词O,形象“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子”一如原诗,连明喻的标志“像”(译like)也照样移植。至于“the sea’s gang dry”和“the rocks melt wi’the sun”这两个形象,汉语中的“海枯石烂”似乎正好与之完全对应,但王佐良没有简单草率地套用这个四字成语。他是这样考虑的:“这里的形象――海水枯竭,岩石熔化――在原诗是新鲜的、有力的,而如果我们根据直接的反应,不假思索地用‘海枯石烂不变心’来译,那就不是忠实,因为‘海枯石烂’这组四字成语在汉语和汉语文化环境里已经用久用惯了,不再使人感到新鲜。”他的译文“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把岩石烧作灰尘”既完全保留了原诗的形象,又妥善传达了原诗清新锐利的风格。

其次,他的译文和原诗一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一样富于节奏和音乐感,做到了音美;译文的形式也和原诗接近,做到了形美。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这样说:“从翻译本身来说,我自己想要努力做到的,首先一条是:以诗译诗。彭斯的诗音乐性强,所以译文要保持脚韵(不仅押大致相近的韵,而且要照当代普通话读音),形式也力求接近。”本篇原诗为四行诗段,一三两行每行八音节(第一节有例外),为四音部抑扬格,二四六行每行六音节,为三音部抑扬格。脚韵的排列头两节为abcd,后两节为abab。本篇的译文也是四行诗段,每节二四两行押韵,如“尘”和“存”、“离”和“里”。对音部的处理,译文每行的字数多为九、十个字;为了分别和原诗四音步行和三音步行对应,译文中也有长达十二个字和短至七个字诗行的区别,每行包括四个或三个词组,这样读起来时,既保持了与原诗大致相同的节奏,又像原诗那样长短错落,不致因节奏过于整齐而给人单调的感觉。

从原诗的风格来看,质朴、清新、通俗、自然、浓郁的苏格兰乡土气息是它的特点。王佐良的译文,由于完好而恰当地保留了原诗的形象,也同样保留了原诗清新的气质。至于通俗和苏格兰方言问题,王佐良认为,“通俗首先见于方言的运用”。如果译者用中国某一地区的方言来译,例如四川方言:“且不论译者本人是否有此本领,那样做的结果会带来一种与原作不一致的四川情调,而且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种外加成分。王的做法是:把苏格兰方言当做苏格兰国语,就象我们译任何国家的语言一样,用汉语普通话来译,而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看情况尽量通俗,亦即尽量采用民歌的调,不只在音乐性上,也在句式和用词上,宁用较老较土气的说法,而避免现代化。”王佐良的选词的确遵循了以上原则:译文中“红红的”,“甜甜的”,“永远爱你”,“大海干枯水流尽”,“暂时别离”,这些表达方式都朴实自然,语言通俗而意义不俗。

2.翻译技巧评析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之处,其一是形象的问题。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说:“形象是诗歌语言里最重要的成分,古今诗人莫不致力于此,所以需要译文高度的忠实,不忠实就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翻译家们多同意,在译文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对形象的传达尽量采用直译的方式,一来可使译文在形式上和原文更接近,使读者更了解原文文化;二来可以丰富译文语言。在《一朵红红的玫瑰》的翻译中,王佐良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1)直译法

1)原诗第一节中包含两个形象:

O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一是red red rose,一是melodie。王佐良的译文完全直译: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

奏得和谐又合拍。

译文“红红的玫瑰”“甜甜的曲子”,既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原文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译文也照样。

2)Till a’ the sea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 melt wi’ the sun;

这是原诗第三节的开头两行,也含有两个形象:一是大海干涸,一是岩石被太阳熔化,正好与汉语中的“海枯石烂”完全对应――形象相同,喻意也相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民在思维和表达上常有惊人的共性,这是又一例证。可王佐良先生没有采用汉语习语套用法,理由在前面已经论及。他照原文字面意义,再按诗歌语言的需要略为加工,译成“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兼顾了原文的形象和风格。

(2)意译法

许渊冲先生认为:“一般说来,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或者虽能表达,但是形式生硬牵强,那时就要意译。”意译和直译是翻译中互为补充的方法,二者均不可缺少。王在本篇诗歌的翻译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我也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我一息犹存。

关于这一例子,王佐良在译本序里这样说:“这里the sands o’ life就是成语,彭斯用时已不新鲜,也不存在真正的形象,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sands是指过去计时的沙漏,也就无需用形象来译。”他在此倒是套用了一个汉语成语“一息犹存”,意义贴切,富有诗意,且与第二行的“尘”押韵。

五、结语

《一朵红红的玫瑰》在我国如此的受欢迎,应该感谢其成功的翻译版本,其中王佐良、苏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等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论文中,通过从语言和翻译技巧来比较和评析原文和译本,大家可以发现,译本作者都在试图用文学翻译来表达原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阅读这篇论文,大家对文学翻译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有所掌握,也可以简单判断出什么才是好的译本。

参考文献:

[1]陈新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亚同.英译汉名篇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张莉那.新西部(下半月).陕西省西安市,2007,(09).

[4]李春飞.英美名诗赏析.广州: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4.

[5]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8篇

一、李金发诗作的主题

李金发认为,“世界任何美丑善恶皆是诗的对象”,“任何人类的动象,大自然的行表”,都会使诗人发生慨叹。吟咏人生的忧郁和命运的悲哀,赞美梦幻和死亡,歌唱爱情的欢乐与痛苦,是李诗的三个主要方面。

在李金发的笔下,生活是丑恶的,命运是无常的。他在名篇《弃妇》中,以“弃妇”这个意象作为人生和命运的象征。“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为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表现了无法理解的人生孤寂与悲哀。这种悲伤的笔调在李金发的诗篇中反复出现,他认为“生命/叩了门儿/要我们去齐演/这悲剧”(《使命》),他的内心充满了“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琴的哀》)。

既然真实的人生充满悲哀的泥沼,于是诗人转而向梦中寻找,或者直接赞美死亡。李金发认为,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有感》),他赞美“长卧乱石之下/奏自由之胡笳”,甚至愿意做死神“唯一之崇拜者”(《死者》)。他在对死亡的歌颂中,寄托了对生活的失望和感伤。他曾经写过“我梦想微笑多情之美人/仅有草与残花的坟墓/在我们世界里/惟有这是真实”(《心游》)。死亡被诗人看作是惟一的真实,除此之外,都是虚幻的。

在这些主题内容中,透露出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李金发的诗中真实地书写了心灵的苦痛,袒露了灵魂的悲伤,与五四落潮时期众多低迷徘徊的心灵类似,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当然,李诗中也不乏健康积极的诗作。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李金发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微雨》中已经有许多爱情的诗篇,而《为幸福而歌》整本诗集大多都是关于爱情的。例如,在《少年的情爱》中,诗人想象情人前来再会,情侣会面时的羞涩,还未听清说话时,催促的钟声却已经响起。虽然是梦中的情景,却有着真实而浓郁的生活气息。李金发的爱情诗,虽然没有引起像湖畔诗人那样的反响,但是不能不注意的是,他的诗中包含着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色彩。

二、李金发诗作的贡献

李金发在探索路上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于传达意味途径形式的探索,即象征主义的艺术特征。第一,他采用意象奇接的方式,象征、暗示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诗人不会直接描写生活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运用各种手段去表达自己的主观世界。李金发的《弃妇》,既表达了对弃妇(社会底层妇女)的同情,又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深入地看,弃妇其实是象征了无法捕捉的人生和命运。李金发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使人慨叹,所以一切自然景物都能成为他的笔下意象。第二,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段,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表现出一种微妙朦胧的意境。在李金发的创作中,特别注意艺术想象和比喻的运用,而李诗中随处可见新奇的想象和比喻。例如,“我的灵魂是荒野的钟声”(《我的……》),“他们的叫声/多么像湿腻的轻纱”(《诗人凝视》)。

三、李金发诗作深受法国印象派影响

李金发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的音乐美、色彩美中接受启迪,使得颜色有了温度,声音有了形象。例如,《里昂车中》用朦胧飞过的黑影、山谷中疲乏的月光、照耀杜鹃羽毛的浅绿草地、撕碎沉寂的车轮声、远市的灯火等意象,诗人捕捉车厢内外的色彩、声音、光亮,概括自己对生活中事物一瞬间的观察和感受,造成乐意中朦胧的美的效果。

四、李金发诗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