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1篇

孔子自述其志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其中“默而识之”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学而不厌”,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坚持下去;“诲人不倦”的这种教育态度,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精神才行。

(来源:文章屋网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2篇

课堂就像一条船,老师在大风大浪里,满载着知识和力量驶进同学们那一个个心灵的港湾。课堂就像一把锁,老师带了许多适合每一个同学的钥匙,巧妙地用这些钥匙去开启每一个同学的心窍。

老师在课堂里的亲切话语像那早晨的甘露,滋润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潜移默化,铸就了我们的一颗颗诚实、勤奋、善良的心。在课堂里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像那播种机,不断地在我们心田里撒下理想和知识的种子。老师的话儿不多,份量却很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好学生,诲人不倦是好老师。“上课!”老师走到讲台前,一扬头,只听“唰”地一声,全班同学齐崭崭站着,静得连吸气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老师好!”这声音那么自然,那么清脆,那么响亮,在课堂里久久回荡。

我喜欢我的课堂,因为课堂就是我们的知识海洋,每天传授给我们不同的知识,传都传不完。这就是我喜欢的课堂!

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小学四年级:BJD小朋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3篇

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教师节祝福语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老师,您好吗?很想您,但请相信: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您---我最亲爱的老师!

老老实实育人,世(师)世代代受敬,宁(您)愿白了双鬓,好让小树成材。

敬爱的老师,并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别想念您!

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我真心祝福老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永远happy!

老师,您就像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也像吐尽青丝的春蚕,为了让年轻一代得到攀登科学顶峰的“金钥匙”,您煞白了头发,费尽了心血。在教师节之际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工作顺利、开开心心过每一分钟,高高兴兴过每一天!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4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5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5、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6、破釜沉舟,战则必胜。

7、用心做事,诚信为人。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学而不厌,海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巢会后发表的宜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惫。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他看来,要使人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则民不足,民不足则无信,民无信则国不立,国不立,则仁义礼智否矣。”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把仁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家质,从而为‘德治”创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把教育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开放。

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诸侯各国,分布地区较广。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人学,还欲居“九夷”施教,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还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如南官敬叔、司马牛等是来自贵族阶层;颜回、曾参等是来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颜回等人不仅非贵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残,孔子都肯接受为自己的学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给别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践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案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孔子还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哆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经商等),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若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正。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轰梦一种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3、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孔子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把品德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济众、济民,所以他教学生以“忠”与“信”的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国传统的为人的美德。孔子认为“尽己之谓忠”,作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教育学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笃敬”。他认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够“笃信好学、守死普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献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会对好坏行为产生一种爱与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而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有了坚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够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并认真借鉴孔子的重视德育的教育伦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从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使其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从德、智、行全面关心、培养学生。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书”和“六艺”。“六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他认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礼”是人行为的准则,侧重于德育;“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侧重于美育;“书、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侧重于智育;“射、御”是军事课程,侧重于“体”。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还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他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同时认为,这六种因素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务。他说:“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等等。这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见,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鉴之处。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论语;教师观;孔子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66-02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渗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大部分人近两千年。《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为了记录孔子的言行所著,它从学、识、德、业、品、行等方面来论述教师为人师表所要达到的要求,其中也不乏对教师素质和教师言行方面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教师言行等方面是有着深刻认识的。以下就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一种自律的意识和行为。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有着自身的特点。以下就从《论语》中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孔子的一言一行已经对教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大意是说孔子认为自己还没达到圣与仁的境界,只是他能够向着圣与仁的方面努力而不敢厌烦地做,教导别人也不会感觉到厌倦。公西华则认为这是我们大家都很难学到的情操。孔子把坚持不懈努力向前、教导学生不厌其烦视为达到“圣与仁”的境界。从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理想,“诲人不倦”体现的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孔子满腹学识,他的最大理想是从政,但事实上他的从政之路根本行不通。他就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道教人,乐则不疲。于是他穷极一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没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是无法到达预期的要求的,在教育这片芳草上辛苦耕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它规划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积极献身于这一崇高的事业。其次要做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做到倾囊相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是什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2.“有教无类”的职业爱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冲击性最大的无疑是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大意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应该予以教育,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主张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一方面要求教师抛开学生身份上的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地予以对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招生学生不分地域、贤愚、老少,对各种类别的学生给以同等的对待。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如鲁国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但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方面的这种变化,其意义不只限于教育领域。私学的兴起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对于中国社会上士阶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今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提及的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当今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资源公平缺失等方面。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下,如何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有教无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从根本上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才能保障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并且广出人才。

3.“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通读《论语》后不难发现,孔子对他的教育事业有着一种欲罢不能的情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孔子认为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里的它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但我们一般理解为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就道德修养来说,知之而不好,则所学与己无关;好之则会求之,但还有安仁、利仁之别;只有安之、乐之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乐业”就要有扎根学术,培养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追求,这样教育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号召力。因此,教师要以渊博的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赤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的成长,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方乐园,努力追求欲罢不能的忘我工作的至高境界。

二、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影响的一种品质。它主要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素养是教学的基础。以下就通过《论语》来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特点。

1.“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与我有哉?”大意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他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不以圣、仁、君子自居,而是终身不断修养提高自己,强调自己的长处是好学。直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中已丝毫与道相悖的杂念。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和修养是需要终身实践的过程。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从温习已有的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像孔子所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广博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学生的交往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知之为知之”的务实精神。子曰:“由,讳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是孔子在教子路求知的方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对“知”的精辟的解释,反映了孔子对知识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它应该成为一切真正想得到一些知识的人的座右铭。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出榜样,遇到不懂的也千万不要装作很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以一种坦诚的心态面对自己未知的问题。人无完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一定会有自己不会的地方,我们要承认自己的不知,深刻认识到糊弄人就是糊弄自己。对教师来说,只有在学识面前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获得真知,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我们今天教师们学习的典范。

3.“反躬自省”的严谨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概就是说见到贤人,就期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孔子认为凡事要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从自身出发寻求原因,而不要一味责怪他人。“反躬自省”就是要在现实的交往中,随时随处对照反省自己,向他人学习。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千姿百态,人人各异。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与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见人之长,真心欣赏别人的优点,打从心底里赞叹别人的成就,以此来汲取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反躬自省”也要求我们不要热衷于揭人之短,或用自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而应该要多对照自己,多考虑自己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它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细读《论语》仿佛能看到孔子孜孜不倦地教育他的学生的身影。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何为教师以及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论语》中许多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21世纪的教师要以孔子为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M].程昌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0.

[2]论语・子罕[M].程昌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吴结平.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教师形象塑造三要素[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第8篇

2、学无止境。——荀子

3、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西汉学者韩婴《韩诗外传》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6、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7、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