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1篇

而我觉得这是一件愚蠢而可怕的事。首先,这些所谓的“箴言”,掺杂了多少水分?建造了多少虚幻的海市蜃楼?在思想的含金量上,和“宋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样的大俗话又有多大的区别?要知道,感情是一件非常复杂微妙的东西,个体的差异性极大。就事论事,我确实可以去“爱一个让我心痛的情人”,但是你呢,假如你有先天性心绞痛,你也和我一样不知死活地爱上了那样的男人,那么,你注定只落得一个满地打滚病发而死的下场。

是,我可以努力按照爱情箴言上所说的,一定要忘记“那个让我心碎的旧情人”,但是你却天生记忆力好的可以和电脑相提并论,你越想忘掉却越忘不掉,最后,成了一个刻骨铭心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你又上哪儿喊冤去?

所以啊,“我”是“我”,“你”是“你”,箴言是箴言,现实是现实。箴言只不过是一阵随风而逝的流言,听过就算的东西,轻飘而不负责任,而我们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爱情观点,应该实事求是活学活用,找出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果一股脑儿相信那些所谓的流传的“箴言”,相信一些不着调的过来人的前车之鉴,那就是自己找死自己找墙撞,要知道,情起情灭,亲生爹妈尚且“不能有所助力”,更何况几句只供大家嚼嚼舌头的陈词滥调呢。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2篇

1、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2、我们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可喜。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忘掉岁月,忘掉痛苦,忘掉你的坏。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3、到现在还放不下对方吗?到现在还想着对方的一点一滴吗?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偏偏放不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忘了吧,所有你留恋的,你回忆的,你拥有过的,那些都已是记忆。缺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面对。

4、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5、到现在还放不下对方吗?到现在还想着对方的一点一滴吗?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偏偏放不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忘了吧,所有你留恋的,你回忆的,你拥有过的,那些都已是记忆。缺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面对。

6、一个人以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别人早已忘记了。时间会证明究竟有多少人在意你。不要为回忆昨天而错过今天。我们没有太多的故事,不用说的那么难忘。

7、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8、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9、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10、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有时候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一次犹豫,一次背叛,一次意外,足以让它枯萎。挣脱一切,烟消云散。

11、耳,没有喧闹;眼,没有缤纷;嘴,沉默不语。

12、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13、有些女人。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然而,这个女人。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

14、世上没有不伤人心的感情,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它都会在你的灵魂上留下伤痕的,以伤痕为代价换得感情的喜悦,以感情的喜悦作为回报的伤痕。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是的,回不去了,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往前。

15、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你喝酒为的是求醉;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16、记忆的丝线就像一种咒语,在每个日升月落将我缠紧,它提醒我,不能忘记爱过你,我是记得啊,我记得,所以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笑都觉得愧疚,所以我和别人并肩行走,牵手都觉得沉重,我要怎样,剪断丝线,再不作茧自缚。

17、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3篇

1、不要让那些真正对你好的人,慢慢的从你的生活中消失,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需要经营。

2、昨日渐多,明日愈少,今日还在,不增不减,这就是人生。

3、愤怒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应该警惕它,知道它是无能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直视它,等冷静下来吸取奋斗的能量。

4、在这世间蔓延滋生的“烦恼”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无关紧要的事,二是无能为力的事。

5、人所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张德芬

6、我们都不是随便的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我们都是经过跋山涉水,慢慢长路才找到彼此,在我们的人生长河里,这因缘际会的短暂的一瞬,那不是偶然,那是我们的选择。

7、人生没有那么多莺莺燕燕,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伴侣,无非就是,你饿了,做给你吃,你渴了,端给你喝,你冷了,给你盖被,你病了,给你拿药,哪怕你心烦了,也能骂他几句不是。脚踏实地的,比什么都强。

8、别让对过去的悲催,和未来的担忧毁掉自己现在的快乐。不管过去如何,决定未来的是现在。对自己或生活不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改变所有有能力改变的事情,让未来发生你想要的变化,面对不能改变的事情,就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的适应,可以活的起码洒脱一点。

9、你把幸福捧在手里,看似微不足道,一旦放手,你便立刻感觉到它的重要与珍贵。

10、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伍尔芙

11、我知道你在那儿,你知道我在这儿,想念只是有时,从此不会再相见,不想也不能惹事,就是这样。

12、婚前看大事,婚后看小事。很多女人恰恰反了,婚前被看电影送玫瑰这样的小事感动,忽略了男人在大事上表现出来的性格不成熟不完整,婚后才陷入了老公没长大,婆媳起纷争等抱怨中。那些花点小心思能做到的事,适合在婚后平淡琐碎的生活中加点料,实在不够份量来衡量一个男人适合不适合做老公。

13、但凡死缠烂打的人,大都不是真的深爱你,那只是在跟自己赛跑。真正爱你的人,做不到死缠烂打。因为自尊不允许。我们一直深信,爱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包括尊严。多少浅浅淡淡的转身,是旁人看不懂的情深。——苏芩

14、太不在乎,你会失去。太在乎,你会受伤。

15、做一个温暖的人,可不是叫你活成像面团。面团是没有能量散发温暖的,更多时候,只是受气包而已。暖是放在心里的,可不是叫你看起来,谁都能踩扁你的。——十二

16、电梯里听两个半大孩子抨击土豪金,出去遛孩子又见几大妈嘲讽路过的年轻女子拎某大牌包包虚荣。再联想起我一个苦哈哈的旧同学总喜欢嘲笑开豪车的是暴发,另一个离婚的亲戚觉得网上秀幸福最TM俗气。关于这档子事,我觉得吧,好多东西你至少得到了,或者拥有得到的能力,才有资格瞧不起。——辛夷坞

17、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18、不闻不问不一定是忘记了,但一定是疏远了,彼此沉默太久就连主动都需要勇气。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4篇

十九世纪后半叶,唯美主义运动在英国发起,这一点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此次运动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追求唯美的艺术。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和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起来,可以说是数量相当少。这主要是由几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在文学史上,唯美主义流派的处境比较尴尬,因为唯美主义并不是纯美学上的,没有任何一个美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第二,唯美主义不能完全归属于文学领域。虽然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文人都对唯美主义推崇过,即便是这些作家曾经以追求唯美主义为目标,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段期间持续太短了,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和其他流派的文学作品来讲,时间的持续性不强。第三,后世作家中没有能够将唯美主义这面旗帜扛下来接着走下去的,在文学发展历史长河中,唯美主义文学只是一闪而逝。或许我们可以说唯美主义是借鉴了美学而后应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而后又逐渐和其他的思想理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唯美主义。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唯美主义不能算作是理论,而只能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追求。

二、王尔德作品中的语言之美

根据对唯美主义精髓的探索,可以发现其主要的追求是文艺的美感,正符合王尔德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利用精美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纯净的语言能够完美地体现出作者的精神,契合了当时的流行的文学写作手法。这个理念强调了读者的思想与经历对于文学作品非常重要,强调了作品需要与读者之间建立桥梁才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著名的文学家哈里斯对王尔德的语言评价为优雅而纯洁,并且从性格方面剖析王尔德的艺术表达手法与优雅的语言措辞。王尔德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的文流比较提倡文字考究,崇尚贵族文学。所以王尔德作品当中流露出许多方面该时代的文化印记与潮流。在维多利亚时代语言往往要求高雅而不是纯洁,这也在当时民众的生活方式当中有很好的体现。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更需要文学作品当中的语句生动形象,体面委婉,特别是针对粗俗的词汇会很少利用,在不得不采用一些诅咒等阴暗的情节时,在维多利亚时代往往都被婉转地表达出来。在维多利亚历史背景之下,王尔德将贵族语言运用得灵活多变,对于语言纯洁的苛刻要求近乎偏执,最终成为了唯美主义的著名文学家。语言的美与内心的美关系紧密,王尔德认为语言的美没有具体的界定,是一种仁者见仁的评价。文学家只能利用最优美语句点燃读者,寻求某种与读者共鸣的优雅文字,最终实现美的创作,让读者享受唯美主义著作。语言美感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产生的,通过语言可以在没有任何场景的条件下,通过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就是文学作品感性美的一面,王尔德将这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已经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完全融合在作品中,成就了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应当将语言美放在首位,是超越语言构架的存在。与此同时,读者的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王尔德的著作当中不能够发现对生物的描写,因为自然是一种具象的事物,会打破感性的意境,是对于美的艺术最大亵渎。王尔德针对语言的把握炉火纯青,甚至可以将他称为语言学家。

在对美丽的独特理解基础之上,王尔德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修饰着所有章节。通过多种艺术表达手段不断地转变文字表达形式,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语言表达当中词汇的选择是王尔德最优秀的一部分。王尔德较多运用丰富华丽的辞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道连•格雷的画像》这部著名小说当中,形容价值连城的宝贝是这么描写的:“美第奇的卡特林吩咐为她准备的灵床铺着洒满新月和太阳的黑丝绒,帐幔是花缎的,金银衬景上绣着绿叶冠环,沿边垂着珍珠流苏。”这句当中完美地展现出了王德尔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复古的写作风格。王尔德擅长的词汇包罗万象,特别是对于优美动作、声音、场景、形象等方面较为熟练,一些古典名著当中优美的词汇也引用在他的作品当中。不可否认,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通过极为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是王尔德的作品创作风格。在创作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注意到很多的细节,并抓住细节进行无限地放大和夸大,与此同时,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进行缩小化,无限制地缩小,在大众的心中产生夸大和缩小之间的强烈对比和反差。

在王尔德众多的作品当中,描写人物通常会利用交流优雅的事情等情景,即便是一些风流的场景当中,人物也会体现出优雅的一面,没有一丝的粗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就是王尔德唯美、优雅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这部著名的戏剧作品对当时的上流社会家庭与婚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人公认为丈夫是一个好色的人:“他一刻不停要寻死觅活地来恐吓我,我才接受了他的求婚。可是不到一年,他就追求起各种各样的裙子——各种颜色、各种式样、各种质地的他都追求。”作者运用裙子、颜色、款式等词汇十分优雅地描写了不同的类型女人,所以即便主人公对丈夫有很多不满的情绪,但是仍然运用指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勾引丈夫的女人进行描述。可见王德尔在写作当中对文学词汇的精益求精,印刻在生命中的优雅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作品当中。这些优雅恰恰展现出了高超的讽刺批判手法,更能够展现出作品主题。此外,在王尔德的著作当中也会采用“悖论语言”的手法,这是他作品成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的著名作品当中看似有很多与现实相悖的理论,但是却在表面上完全合乎情理。一般的读者甚至认为是语言逻辑的错误,摸不到任何合理的头绪。但是仔细推敲才发现这些悖论是有深意的。这就是王尔德作品的艺术特点,创建了相悖的语言表达方式,发展了“悖论语言”的艺术写作手法,这是后人对他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比如在《认真的重要性》这部作品当中,悖论语言艺术表达手法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小说当中的剧情看似有悖于常理,人物形象与情景根本不相符合,但是利用悖论语言的表达方式完美地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通过这样的独特表现手法,王尔德对当时社会中婚姻、生活等一切事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获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

三、结语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5篇

法国文化也如此。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中法文化之春”项目,一直包含着多种文化艺术项目,

今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7个,共计160场演出。

作为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艺术节,以及在中国境内最大的外国艺术节,此次“中法文化之春”将从4月开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全面展示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绘画、摄影、文学、马戏、街头艺术、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演出来说,除了都具有法国风情,充满活力和创造性或许是它们最大共性。

马戏的新玩法

《新马戏》一直是这几年中法文化之春里的热门项目,在2011年和2012年大获成功后,这个源于传统马戏技巧,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段为观众带来无限新奇的新门类再度归来。这次“颠蹈”剧团将在北京和广州与“绳子先生”联手,带来一场充满想象力和幽默感的杂耍表演。

这次表演的主角是“绳子”:有生命的绳子;活泼鬼马的绳子;扭扭捏捏的绳子……它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硬有的软,突然就有了生命,合着音乐跳起舞,然后开始讲起了关于人与绳子的故事。

对于法国艺术家金·于安和吉夫·富里来说,只有会玩绳子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人生。于安和富里曾各自在很多剧团和演出中献艺,为了制作出百分百原创的艺术,他们于2006年共同成立了“颠蹈”剧团,杂耍手技与舞蹈融合,配上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在马戏团练就的幽默,炮制出世界唯一的“非典型性马戏”。

以一条白色的绳子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如真理般绝对的存在。当绳子具有了生命,它就能成为任何东西,时而打结,时而挣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惹人大笑,又出其不意地令人感动。两位艺术家的创意演出更是让人惊讶:“绳命”如此精彩,原来一根绳子也能这样玩!

先锋现代舞

除了常规的古典芭蕾,此次艺术节上最引人注目的舞蹈项目是来自编舞家穆哈·莫苏奇的《有机体》。穆哈·莫苏奇作为嘻哈运动的领军人物,曾经在马戏学校学习,并从武术中汲取营养,将他的创作定位在多种门类的交叉路口。

在2008年为北京现代舞团重新改编的剧目《独舞》巡演过后,他带着《有机体》再次来到中国,这是一支从东方和西方汲取营养的编舞作品。

悬空的小提琴手抓挠或者抚摸,奇幻的景象,生羊毛的藤蔓……舞者的身体编织出让人产生幻觉的形象。舞者变成了光线的演奏者,带来嘻哈舞蹈、腹式呼吸以及新古典的精湛技艺之间的华丽结合。

在穆哈·莫苏奇的创作意图中,他认为与“他人”的相遇是一种永恒的灵感来源:“与‘外国人’的关系必定而且从本质上说是不同的—语言的障碍迫使我们用另外一种方式思考,于是身体语言优先于任何其他的交流形式。面对这个他人,我们所感受到的谦逊与含蓄最终被互相充实、互相混杂的各种文化造就和塑造的身体动作构成的一种新语言超越。”

法式小清新

法国流行音乐军团将依旧登陆五一各大户外音乐节。Pony Pony Run Run将唱响北京、上海两地草莓音乐节。Manceau、Agency和Sydney Valette也将在北京与上海的迷笛音乐节和成都的热波音乐节现身,带来热力四射的精彩演出。

除了这几个电音、摇滚组合,中国乐迷最熟悉的应该还是小清新民谣歌手Keren Ann。Keren Ann是法国乐坛最受瞩目的民谣才女,她出生在以色列,从小学吉他时就开始扒Joni Mitchell的曲子,11岁举家迁往巴黎后竟然得到了Joni Mitchell的赏识而结识了著名制作人Benjamin Biolay,后者的古典音乐背景为她的作品带来更丰富的编配层次。

有人说Keren Ann的东西适合作为全世界任何一家咖啡馆的背景音乐,她的民谣实在太“清新”了,声音清澈,编曲简单,直接承载于简陋的乐器声中。

喜欢重口味的观众则不要错过在北京和上海巡回演出的法国现代摇滚打击乐团音乐会Les Tambours du Bronx,他们的豪放节奏定会让观众们热血沸腾。

视觉音乐化

在连续三年与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摄影节在北京硕果累累的合作之后,摄影之约依然继续,。一场名为《阿尔勒:一所法国学校》的展览将会介绍阿尔勒摄影的精英人物。北京还将举行一场关于马塞尔·杜尚对于中国艺术影响的盛大展览,将有多件大师的微缩作品参展。上海举行的展览《从手势到语言—转型中的艺术表现实践》,则会呈现中国和西方之间艺术与文字之间的关联思考。

除了高阶的杜尚,视觉艺术这次还引入了年轻人喜爱的漫画。在北京会有一场漫画现场音乐会,音乐会围绕着一个舞台空间进行,在这个舞台空间当中,既有音乐家,也有连环画的作者。音乐家和他们的乐器位于舞台的中央,而十几名漫画家围在两张在舞台两边面对面摆放的大绘图桌周围轮流作画。音乐会的进程按照一部在前期排练好并用作演出提纲的原创剧本指示进行,作者们则直接轮流地在故事的某个格子中作画。他们的一举一动,被安装在每张绘图桌上方的摄像机实时拍摄下来,同时投射在俯瞰舞台的巨大屏幕上。

艺术现场

《松之物语》须田一政个展

时间:2013年3月16日~4月16日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亦安画廊

须田一政评为最被低估的日本摄影大师。在与日本传统文化深刻连结的同时,他的作品视觉性却非常西方,这让他的摄影即使在今日看来仍非常新鲜。无论白天与否,须田一政随时都用闪光灯拍摄,他的作品中“距离”是一重要关键,他在迅速、直接以闪光灯照亮被摄体的同时,也运用闪光造成的硬式的停顿,让被摄体像被逼迫到死角,那种感觉就像突然暂停的音乐、或突然被停哽的语句,在我们心中留下难受,却又让我们好奇。他与被摄体绝对不是亲近的。须田一政说,“摄影这个行为乍看像是捕捉什么,但同时也进行着从自己身上切离着什么的作业”。

音乐舞台剧《贾宝玉》

时间:2013年3月5日~5月7日

地点:北京保利剧院

导演林奕华认为他的音乐舞台剧《贾宝玉》和《红楼梦》是非常不一样的,舞台版的《贾宝玉》是想讲宝玉的初衷,他的纯真、他的自我。此次他找了十二个女孩子,这是一团刀马旦,能够以全女班的姿态,来展现原著对于女性、对于生命、对于自由的提问。这部作品依然承袭着历来他作品中的“林奕华精神”:对“青春”的依恋,探讨“女人”在男权世界里的命运状态与抉择,始终关照的是生命的“成长”,以现代观点与语言,重新解构这部两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经典。他也不忘将现代城市娱乐生活元素套入剧情模版里,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间看见自己;或者说在原有的古典章回盛宴中撒入辛香调料,让观众正忘情咀嚼赏味间,冷不妨尝出苦涩,双眼噙泪。

《化身世外》

时间:2013年4月14日~4月28日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6篇

《雷雨》是先生久演不衰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雷雨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雷雨 读后感1《雷雨》,这部家喻户晓的话剧的问世,使先生开始了创作生活的第一步。

《雷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性格冲突,笔下的人物都具有真实性。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语都由人物的内心发出,而每一句话中,必然充满着个人的情绪色彩,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特征。

故事的根牢牢地系在30年前周朴园对侍萍(鲁妈)始乱终弃。那时的侍萍还是个天真美丽、贤慧的少女,在周公馆当下人,身份是卑微的,地位是下等的。可是周公馆的少爷却偏偏给了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姑娘希望与幻想,她幼稚地违背道德与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无名无份,默默煎熬,像周朴园这般身份的人是不会把一个下人正式的娶进门的。当时的社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也造就了无数桩构筑在金钱与利益之上的婚姻。

也许侍萍很清楚这一点,但她只有最浅显的要求,哪怕当个妾也好,可是周朴园没有这么对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在侍萍生了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公馆把她逼进了漫天风雪中。手里抱着的,是危在旦夕的婴儿。这时的侍萍绝望到了极点,她更悔恨自己,恨自己的无知与幼稚,于是,她绝望地跳河自尽。故事发展到这里,很自然地让我想到《家》里的鸣凤,一样是大户人家的下人,一样博得少爷的爱,可结果都是同一条自杀的路。为什么?这也正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封建家庭的没落与腐朽,社会制度的冷酷与自私,从她们身上,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当时中国家庭的、社会的罪恶。

然而,侍萍的求死却没有如愿,这也注定她仍要在残酷的现实里挣扎,一个女人,带着个重病的孩子,流落他乡,孤苦无依。为了生活,她嫁过两次。干过各种杂活。可在当时的社会里,她遇人都不如意。是的,有钱有势的,对她不屑一顾;好人家又会嫌她的不清白。周朴园带给她的,是三十年无休止的痛苦与恨。

故事在三十年后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中发展到了。面对昔日的爱人与仇人,侍萍经历了痛苦的矛盾斗争最终勇敢地与他相认。她并不是用这种方式来敲诈他,面对周朴园搪塞打发的5000块钱支票,侍萍不屑一顾地撕个粉碎。也许她只是觉得“我三十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可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骨气与自尊,她表明身份,也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子之心,想为门外候着的鲁大海争取说话的权利,也是了为见一见三十年未曾谋面的大儿子周萍。周朴园对于侍萍的出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喜,他只有恐惧、担心、害怕,害怕自己一直以来苦经营的好名声会毁于一旦。那个时代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本性就是在这种虚伪的外表掩盖之下的冷酷、自私,对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遭遇是凄惨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甚至对于亲情的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不是吗?周萍面对眼前的亲生母亲是冷漠的,无情的,虽然没有相认,但丝毫的血脉相连都感觉不到。还亲手打自己的弟弟。侍萍的心在滴血,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残着她的身心,阶级地位的悬殊又使她不能认回亲生儿子。鲜明的阶级对立,有着天壤之别的等级待遇,这是侍萍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社会毕竟是现实的,残酷的。

侍萍其实很可悲,这么多年,她始终未能清醒,而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让时间与辛劳一点点地消磨自己的愤恨与痛苦。而她苦难的一生也正是对周朴园的控诉和那个万恶社会制度的宣判。

雷雨 读后感2名家毕竟是名家,经典毕竟是经典,这是年龄和阅历都无法动摇的。在读完先生的处女作《雷雨》后,我心中只剩下了这样的感慨。若是不看简介,谁能想像得到,写这出戏剧时的他才二十三岁,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

还这么年轻,他就让这部剧的思想到达了一个至今少有人及的高峰;还这么年轻,他就雕琢出了这样个性鲜明,真实生动的人物;还这么年轻,他就刻画出了这样纠缠的嗔痴爱恨。比起充斥着粗制滥造的流行小说的现在,他的作品不得不说是让人强烈地怀念那个大作辈出的过去的。现在的小说,人物正派反派分得分明,要么是一无是处,要么是浑身散发着正义的光芒。而《雷雨》不是,周蘩漪、甚至是周朴园都并非生来阴鸷,心狠手辣,他们都曾有过发自内心的爱情,心中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这里的人物几乎没有善恶之分,美丑之别,正所谓由爱生恨,最初的爱偏移了轨道,自然会扭曲成后来可怕的模样。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

我相信他们之间的的确确是存在过爱的。只不过,爱得太脆弱,太容易动摇,太不负责任。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在侍萍生下孩子的第二天,便把她扫地出门,又接连着搬了两三次家,唯恐她找上门来。然而,他却说自己把侍萍当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在新宅里保留她用过的家具,珍藏她的照片,甚至连她夏天爱关窗户的习惯都原封不动地继承了。

他原想修葺一下她的坟墓,却在知道她没死的时候惊愕无比。当他真真实实地见到侍萍的那一刻,他严厉地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与他前面的所作所为简直判若两人!原来,他爱的不过是三十年前那个弱不禁风,顺从乖巧,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威胁的侍萍。也许,他的追忆想念都是发自真心,但他却无比害怕这个活着的她来破坏自己现在的生活。他心中仅仅残存着一份愧疚,却不愿面对活着的她和她造成的麻烦和痛苦。说直白些,他宁愿她早就带着过往一同死去了吧。

这份爱的扭曲,或许来自于周朴园对名利不顾一切的追逐,他是个典型的可以为了事业放弃家庭幸福的男人。也正是他的这种极端,这种封建家长的性格,造成了死气沉沉的铁笼子般的周府,造成了性格压抑而扭曲的一群周家人。

周蘩漪对周萍的爱

周蘩漪是作者最喜欢的角色,作者这么形容她:“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

在周府,她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的附属品。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贫困如洗。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于周府之内,她爱上了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周萍。在他人眼中,这自然是有辱门楣之事,但压抑许久的她越来越不在乎这些了,情热烧疯了她的心,她如一匹执拗的马,进行困斗的反抗,她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而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她是惹人爱怜的。剧本中,她有许多不顾一切的反抗台词,“我不是你的母亲,我是见着周萍又活过来的女人。”这些台词无不彰显着她的敢作敢为,她追逐幸福的坚定勇敢。是周朴园逼她的心灵一步步扭曲,是他命令她喝药,命令她看医生,命令她上楼,一道道如铁的命令,使她慢慢绝望,到决心反抗。

作者说,她的生命遇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地短促。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这样美丽又这样妖冶的女人,为什么会拥有这样跌宕的命运?

周萍对鲁四凤的爱

这份爱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会激发出来。如果没有心里藏着一份对父亲的愧疚,对与后母私通的负罪感,周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爱上四凤的。他对四凤的哥哥这么说道:“(后母)叫我恨一切受过好教育,外面都装得很正经的女人。过后我见着四凤,四凤叫我明白,叫我又活了一年。”因为深入骨髓的压抑,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想要接触外面世界里纯净的事物,所以四凤让他一见倾心。

我不能够说,这是不是源于一种新鲜感,这种爱情是否牢靠。但经历了这么多的家庭变故,而这份爱又是位于层层压迫、层层阻挠之下,这时候的爱再也不能够是最原始的、没有功利性的爱了。在我的想象中,这与若干年前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一定是异常相似的。只有叹造化弄人了,《雷雨》这出戏的设计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侍萍不但自己没能逃出周家的牢笼,连女儿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更可笑的是,自己的女儿怀上了自己的儿子的儿子!悲剧从一开始便注定要发生了。

读罢《雷雨》,内心越来越纠结,许许多多的问题,翻来覆去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网上有朋友说,这部书里面的每个人,其实都有着强烈的生的欲望。周朴园尽力去维持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周蘩漪抓住周萍不放手,周冲向往着冲破这污浊的世界,鲁侍萍只是不想让女儿步自己的后尘。然而,在故事的结局,每个人都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终于,压抑而闷热的天气,终于迎来了一场雷雨,在那个撕碎一切的夜晚,所有的年轻人都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傻子和一个女疯子······

《雷雨》是二十三岁的为我们编织的一个谜一般的世界。

雷雨 读后感3一个人一生只死一回,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天死了,明天就不必等死。(《亨利四世》)

——题记

读《雷雨》,我只用了半天时间。应该说能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感受其神韵的文字魅力和行云流水的情节,本就是一种非凡享受。而其中最玄妙,也是最出彩的地方,无疑是结局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死亡,它会让人们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复了那些纷乱的情绪,定神浅思,也许“死亡”,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本就是一种痛定思痛的解脱。抛离爱恨的纠葛,解系世俗的仇恨,最终我们还是要把灵魂交还给上帝,经历审判,得到救赎。

“死亡”一词,可以说贯穿了整部《雷雨》,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绪,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引子,通络了一个家族的命运。

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神鬼,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的忏悔或执着,最终直指那些无知青年的咽喉,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或多或少弥漫着对死亡的叹息和恐惧。然而面对这一出悲剧,真正可怕的到底是死亡,还是爱情的盲目?

其实我一直在想,鲁四凤——这个揣着小幸福蠢蠢欲动的女人,这个在爱情与道义的挣扎中活脱出来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运的捉弄,她是否会得到最终的幸福呢。也许会吧,带着母亲临终的祝福,携着爱人私奔海角,从此摆脱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绑和束缚,从此过上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更也许不会吧,因为她双手紧紧挽着的是一个背负罪责,终生处于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们可以背离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寻他们想要的幸福,然而无论足迹印留在多远的彼处,他们的精神里却始终会残留另一个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鸣的雨后,她恶毒的诅咒,那低低的呜鸣声竟会如此四壁回荡。四凤的悲哀并不在命运玩人,而在于她本就选择了一个担不起责任的男人。

所以说周萍的死,在我看来到并不算意外。感情用事地讲,我很不欣赏这个男人。周萍的一生应该可以用极其卑微潦倒来形容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前世深陷在与继母的情事中,后世又投入了鲁四凤的爱恋纠结。此人活得实在不够坦荡,属于淡薄尊严,丢弃理想,泯灭自由,只把结余的生命留给“情”字,死不撒手。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女人的怜悯下,只有懦弱的男人。

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死得很不值当的二少爷周冲。(m.diyifanwen.com)相比而言,我觉得周冲是《雷雨》里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最终他还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残酷的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从死亡的——阴——霾中走出来,我看到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说,周蘩漪并不算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却尽显了一个女人最刚烈最隐忍的一面——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而我的同情,最终停留在先生没有给周蘩漪一个超脱的权利,死亡对于她来说是甜的,但却不可得,她将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终结。

在我看来,《雷雨》里这几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交织相容,命运之手把他们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也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释解,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那么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雷雨 读后感4大风呼啸把树木压弯,天空黑压压一片正是“雷雨”的到来,读完它的篇章由此我有感而发。

《雷雨》毁谤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家庭。其中周朴园是个封建地主转化的资本家,他为了达到目的是可以不惜一切的代价;鲁侍萍是一个被迫害的封建妇女,她善良,刚强;但他俩的恩怨牵连到了下一代。她的女儿与她的儿子成了恋人,到后面却成了悲惨可笑的结果,他们是无辜的,但由于周朴园他自己的自私

想过要把过去抹去则没有揭示过去,而鲁侍萍则是自己不想与他有牵连则不弃与他断绝关系。使得他们的儿女受到了不可抹去的伤害,导致他们最终也不能从后悔中走出来,使得自己背负着巨大的石头呼吸不过来。这两个家庭反映的是就中国家庭的矛盾导致他们下一代的矛盾与痛苦,也反映了旧中国的动荡与不安。社会的和平与家庭的和谐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诠释了一个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雷雨》反映的是人的善与恶,其中周朴园一直以一个坏的资主义资产家的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但他再怎样自私和冷漠也是父亲,在多年后再见侍萍时(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其中还故意提到“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你三百块钱!”不管他是如何的冷漠与贪婪,他最好还是把事情都告诉了子女们,认真的悔过了,但命运就是如此,他的悔过并没有换来一点的幸福,这就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先前做了那么多坏事却没有受到惩罚不过是:“报应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所以现如今他必须默默承受失子的痛苦。

鲁侍萍有错吗?不,他只是一个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她善良、勤劳、爱自己的子女,但在那时的社会容不得这样的人存在。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因为万恶的资本家容不得如此存在,他们必须把这些人毁掉,才能让他们觉得世界都是应该这样子的,他们无须为道德沦丧而懊悔而改过。当今社会也不会有这种现象,为自己的一己私欲,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恶有恶报,最终落入法网接受法律的制裁,也许当时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也许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雷雨》中困难最让我感动的便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保护侍萍多年未见的儿子萍儿,她有多思念她的儿子我们都可以从文章细节看出来:在旁边痴痴的看着,在儿子被打了走上去也不是破口就骂而是说:“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想要认儿子的心情也难言于表。“我是你的—你打这个人的妈。”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母亲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幸福他便死而无憾了。在鲁家,周萍去找四凤幽会被抓了个现行,她看出来了但她没有去追,还有女儿四凤,为了不让他们而不惜让她发下毒誓,无一体现一个为人父母的无奈与痛苦,但又如何呢,子女才是自己存活的牵挂—侍萍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了躺下还没的爱子之心,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只有周朴园最后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把前因后果都告诉了他们,这也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为何周朴园能做到杀人扣体恤金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难道仅仅体现了他的贪婪么?不,他也是有原因的,为了子女活得更好,因为作为当今社会的我们更应该孝敬我们的长辈,正因为他们是父母亲人,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与孝敬他们。现有“孝先立”的人人传语为的就是提醒现代的年轻人多爱的他们的父母,动物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之情,更何况我们有血有肉的人类呢?

先生曾说“《雷雨》是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这部《雷雨》戏剧是他在旧中国时期为了发泄被压抑的愤懑;也是在旧中国的黑暗中孕育的。当时旧中国遭到列强的严重迫害伤害。当时的文人大多数起来反抗,但大多数也被残害致死,这很是让人痛惜,而我则为了表现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愤懑之情才写此篇,为的是点醒人们让他们知道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有才能的人区拯救中国。”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中国人的了热血为了反法西斯而去战斗最后赢得了胜利,而我后辈则要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险中国是不会随意破坏这和平的社会,但是有人来侵犯我们,我们的中华儿女也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们的。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则代替现如今强大的中国对侵略者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居安思危,时刻承担起做中国儿女的责任,时刻为国家着想。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矛盾是优先考虑国家利益,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让没有阳光的产物在阳光钟暴露。

我读《雷雨》的感触很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的,它使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感到人世间的种种情感不是我能想像的,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雷雨 读后感5我与《雷雨》相识,媒人是电视台播出的话剧。时值春节,一边在各屋跑来跑去感受节日气氛,一边随意地给正吸引着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电视屏幕送去几瞥的我,左耳充斥着鞭炮声,右耳不时地捕捉到这样的语句——“在这间屋子里……”。我从不知关于《雷雨》任何细节和信息,所以当时以为这只不过是一部有着无聊透顶的情节还稍稍充斥着一丝恐怖气氛的剧本。然而当我实在无所事事也坐下来观看这部由众明星出演的话剧时,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也开启了“我‘读’《雷雨》”之路的大门。

其实仔细想来,在电视上主要用耳朵“读”的那遍是完全没有读懂。年少的我对于任何有关爱情的事物都不用家长提醒地有所排斥,而《雷雨》的第四幕,也就是最后一幕,更因此让我似懂非懂。我只依稀记得演员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场景的单调和乏味,还有句中人物的痛苦生活,其他的内容是完全没有印象的。就这样,初“读”《雷雨》就这样谢幕了。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又为什么想到捧起《雷雨》的原作好好读上一遍了,只记得这一看就怎么也放不下。不过其实最初的只用眼睛“读”的那几遍还是没能让我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从没想过“闹鬼”这个情节是什么意思,还有我曾一度认为“大少爷”这个可怜的人物为什么不能得其所爱。虽然我还沾沾自喜地认为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但是我还是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完全没有理解作者写此书的用意。相比之下,巴金的《家》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不知是不是由于读《家》时已经长大的缘故,仅读一次就大致明白作者的用意,而《雷雨》可让我费了不少“心血”。

闲话少说,这就进入了最后一段的路程——真正的用心去读。不是说之前没用心,而是即使用心读也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根本读不懂。而之后越看越顺到能背出其中不少句子的几次,我是真的对其有所感了。至此,我才想要将《雷雨》的大意以我自己的理解,用我自己的方式概括一下。其实情节很简单,不过是讲述了周家及其身边的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关于更多的细节,这个很难说。因为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之后的见解就只能算是个人的愚见了。

就先从主人公入手吧。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初读雷雨时,我一直认为主人公是周萍,因为他有才华,又是纠缠了很久的感情戏的男主人公,还把他视作得不到幸福也得不到施展空间的大英雄。当然这种相反不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而我现在则认为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周萍是这样一个人,或许他和周朴园一样,爱上了本永远不可能属于他的仆人;或许他比父亲更甚地与自己的“后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感情;或许他没有承担起家中完整的职责,没有做出榜样反而在家中时时显得无精打采,但他的本性从不是恶的。或者说,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周萍为何与繁漪产生感情?是因为他在缺失双亲的爱的情况下终于有了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母亲”,当然两人的感情会日益加深。周萍为何爱四凤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在这个家中,他既要充当孝顺的儿子,又要充当辜负感情的“前男友”,还要承担作为兄长的责任,而自己从没有过依靠,被压抑得太久。而这时,开朗活泼、勤劳大方的四凤就像他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能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能理解他渴望自由的心灵,能无所顾忌地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情,于是二人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周萍又是为何精神萎靡?这是最容易解释的,每个人在压力面前都有想退缩的念头,而在重重压力之下无法脱身的他当然不例外。由此可见,周萍的种种做法,我们都能一一找出原因。

本剧真实的主人公是周朴园。或许他不是戏份最多的,或许他不是个性最鲜明的,整部戏的所有人员都和他有某种关联。由此,就涉及到了本剧的构思和主旨。作者是想通过写周朴园和他身边的人之间的一些事情,来影射到所有当时的有权有势的富商家族的领导者。周朴园或许不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他在商海乘风破浪、运筹帷幄,但他是个普通的父亲、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男人。他实际上有三个儿子,但每一个都是他的心病:周萍无法变得刚强起来,自己也只能为止提供经济的支持而非精神的沟通和鼓励,同时,还要眼看着他爱上四凤,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而无能为力;鲁大海属于从小就没再见过,终于相见却是以敌人的身份;周冲也是令人不放心的一个,思想太过单纯天真,而且无法很好地进行亲子间的交流——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说起他的丈夫职责,只能说他只有一个妻子,就是繁漪。或许因为商业或名誉上的原因,这两个十分不和的人成了一对,周朴园于是只有以忙碌和工作需要为借口,做一些看似“荒谬”的事情。一旦他拥有了以上两条烦恼,他怎不是个普通的在家里受双方面压力的男人?在外,他面临着更多的困扰:为了企业的利益,要狠下心来做任何事情,包括牺牲工人的生命;为了企业的声誉,要“敢于”采取任何手段,束缚任何人,包括妻子和儿女;为了所谓的“忠义”,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作为人最基本的感情,包括爱情。所以,作者从周朴园的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生活在网中,看不清生活,看不清世界。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7篇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看到孔子除了谈论《诗》《书》等古代文献之外,他自己恭行礼仪、整理音乐、并且擅长射箭、御车,所以他主张“立志于大道,据守于德行,依凭于仁义,游憩于六艺”。这说明在孔子时代,儒学传承的文化传统尚且包括技艺与文献两部分。可是从《孟子》一书中就看不到孟子娴熟或传授六艺的场景。前面讨论过,孟子更多地将礼解释为道德自律,他也能精确地解释古代的礼制及其中的意义,但他似乎不再教学生演习礼乐,而射、御之技已成了他谈辩时的譬喻。比如他说:“实践仁的人就好像射箭一样,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身体再放箭,如果射不中,绝不会抱怨比自己射得好的人,只会反躬自省。”再如他说:“《诗经》里面说‘驾着马车有节奏地驱驰,车上的射手箭箭射中。’御车的人尚且羞于和不守规矩的射手搭当,即使他射得禽兽堆积如山也不去载他。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原则去讨好诸侯,那算什人呢?自己不正直的人从来不旨让别人正直。”因此,孟子处在一个礼乐彻底崩溃的战国时代,他所传承的文化传统更多的是文献、传说等更为遥远的精神遗产,而不是器物或技艺,这个传统更为抽象,解释的难度更大,当然,创发新义的空间也越大。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尽管也称道《诗》《书》,推崇道德,但他们以功利作为道德和礼乐的根据,并不顾及礼乐文化中的精神价值;道家和法家则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否定者。只有儒家对西周以来的礼乐传统和古代文献表示出极大的尊重和热爱,并以整理、阐释、传授古代的礼乐典章作为自己的事业。孔子说:“我只阐释、传授古代的礼乐典章,并不创始制作,是个‘述而不作’的人,因为我‘信而好古’,相信并且热爱古代。”他还说:“《诗》感发了我。礼树立了我,乐成就了我。”一个人从受到道德的感召、确立自我并有所成就的整个过程都在享用着传统文化的资源,文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但是如果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推崇理解为复古守旧就大错特错了,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的而获得新的,就能做别人的老师了。”所以,“温故知新”指出了人类新的经验与智慧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已经具备的经验与智慧,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在儒家学说中几乎是一回事。所以,孔子主张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能够“举一反三”、“告诉他怎么去就知道怎么来”,能够有所创发。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习古代文化的目标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了解人、学习做人,学习更多的是礼乐训练与道德实践。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说:“学了以后时时复习,不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烦恼,这难道不是君子吗?”在孔子看来,学习礼乐文章与知交朋友,相互理解的过程紧密相关,或者说,寻求知音与朋友也是学习的内容。曾子也说:“君子用讲习礼乐文章来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依靠朋友来互助仁道的推行。”

孟子发展了孔子知言而知人的思想。孟子认为,研习古代的文化,是与贤人交往范围的扩大,是自我道德境界的扩充。他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他教导弟子万章:

能算得上是一乡之中的善良君子会和那一乡的君子们交朋友,能算得上是一国之中的善良君子会和那一国的君子们交朋友,算得上是天下的善良君子会和天下的君子们艾朋友。如果结交天下的善良君子还不满足,只有再追溯古代的贤人。吟诵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却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此要探讨他所处的世道。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

此时,孟子已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即古代的《诗》《书》等我们阐释的文本对象是古人精神和生命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我们的阐释过程,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活动,正是我们通过自身的体验返回古代,进入到古人的精神和生命之中,体验他的经历,知其为人,知其社会与时代。从而丰富自我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通过自我来复活、延展古人的精神和生命。历史就存在于这样的阐释过程之中,传递于人的生命之间,因而就超越了制度、器物甚至文字、符号等物质载体,孟子之所以声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之所以拈出一个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直至他自己的道统,正是基于他这样的阐释理论。

那么,人为什么能够通过文字和符号来体验别人的精神和生命经验呢?孟子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和生命之间存在着共同性与普遍性,这正是我们理解、阐释古人的基础。所以,在孟子看来,能够解读古代的经典、礼仪、制度、文字等符号,乃至于理解了其中的意义和思想,这并没有达到理解的终点。只有进一步理解了古人的心灵世界,并且让自我的心灵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交流与融合,自我与古人才能相知、同情,结为朋友。

我们知道,无论是了解身边的人,还是了解古人,都要通过语言、行为、文字或遗物等客观表现出来的东西。孔子主张,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因为言、行都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外在体现。可是孟子还有更为直截而敏锐的办法,那就是观察别人的眼睛。他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方法了。因为眼睛没法掩饰他的邪恶。一个人良心端正,他的眼睛就明亮;一个人良心昧失,他的眼睛就浑浊。当你在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看他的眼睛,他心中的善恶之念都无法隐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孟子主张直观人心。可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古人的眼睛,所以我们就要积极地启动自己的心去揣摩古人言行背后的用心。于是,他又提出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另一条重要原理,即“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

有一天,弟子咸丘蒙与孟子讨论了一些古代传说和文献中的问题,都是关于舜和他的父亲瞽叟的。舜是古代最大的孝子,可他恰恰摊上了一个天下最坏的父亲。他伙同后妻以及他们生的小儿子象成天谋划加害舜。舜失去了孝敬父母的伦理与情感寄托,尽管痛苦之极,到田里去向天哭诉,但他仍然不懈地眷恋着父母。后来,舜被尧推荐给上天,成为天子,此

时,他的父亲成了他的臣民,他们之间应该如何面对呢?《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咸丘蒙问道:“俗语说:‘道德极高的君子,君主不能视他为臣民,父亲不能视他为儿子。’我听说舜做了天子,连尧都亲率诸侯向他朝拜。瞽叟也得向他朝拜。此时,舜见到瞽叟,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孔子评论此事说:‘此时此刻,天下岌岌可危啊!’当时的情形,真如这话所说的那样的吗?”

孟子回答说:“不对,这些话不是从君子口中说出来的,是那些齐东野人,也就是齐国的乡下人说的话。因为尧只是在年老之时,让舜代他摄政罢了,不可能率领诸侯向舜朝拜。《书》中的《尧典》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后,尧驾崩。百姓们如丧考妣,三年之内,四海未曾奏乐欢娱。’孔子曾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真如那些人所言,舜在尧死前就做了天子,而他又在尧死后亲率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岂不是有两个天子了吗?”

咸丘蒙说:“尧没有做过舜的臣子这件事,我算是明白了。不过我读过《诗》,其中的《北山》里有这么一句,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属于天子;大地四方,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那么舜做了天子之后,瞽叟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北山》这首诗,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作者是在感慨忙于国事,不能回家奉养双亲。他的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天子的事,可为何都让我一个人操劳啊!’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字修辞而误解作者要说的话,不要拘泥于作者说出来的话而误解作者的心志。要能够以意逆志,也就是用你自己的心意去推测作者的心志,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如果拘泥于文字修辞的话,那么《诗》里的《云汉》说:‘周朝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的。’如果你相信这话是真的,那么周朝就真的没有一个活人了。孝子们孝顺的极至,没有大过对父母的孝;孝子们尊敬的极至,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瞽叟做了天子的父亲,尊贵到了极至;舜拿天下来孝养他,孝顺到了极至《诗》里的《下武》说:‘永远保持孝心,孝道就成了天下的法。’指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书》里面也说:‘舜恭恭敬敬地来见瞽叟,谨慎而不安,瞽叟也受到感动,变得通情达理。’这难道是俗语说的‘父亲不能视他为儿子’吗?”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孟子创发的两条理解古代经典的原理,其实两者是同一个理解过程中的不同方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认为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方法,也就是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能够成为正确阐释而不流为臆断与误读的前提。他认为尽管像孟子说的那样:“解说诗的人,要能够以意逆志”,可是心意在我身上,心志在古人身上,怎样才能使得我的心意不误解古人的心志呢?这就要依循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探讨古人所处的世道而了解他的为人,通过了解他的为人而推测他的心志。果真如此的话,古代的诗很少有不能理解的了。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能力,没有进入古人的生命历程,去体验他的时代与为人的能力,仅仅根据文辞来曲解或臆断诗人的心志,在孟子看来,都是一些可笑的、教条的、死板的解释。下面一则有关诗的讨论,向我们展示了孟子对上述解释方法的批评以及孟子对人性深宏而细微的体察。

《诗》中有一首《小弁》,据说是西周最后一位太子宜臼写的。他的父亲周幽王娶了一位叫褒姒的坏女人,受她的迷惑,幽王废黜了王后,驱逐了太子。于是我们在诗中看见鸟兽悠闲地飞翔奔跑,水草茂密地生长,人民享受着家居的快乐,而诗人却由此想到自己的悲惨处境:因为小人的离间而永远失去了父亲的信任。诗人忧怨伤痛与孤苦绝望之情不能抑制,呼号而出。可是有一位被称为高子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小人写的。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将高于的意见转告孟子。孟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公孙丑说:“高于说这首诗中有怨恨之情。”孟子说:“这个高老先生解说《诗》,真是太死板了!你们试想啊,如果有个人曾经被南方的越国人开弓射击过,事后他可能有说有笑地谈论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越国人与他的关系很疏远。可如果这个人被他的哥哥开弓射击,那他一定会哭泣着诉说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哥哥是自己的亲人。《小弁》这首诗之所以有怨恨之情,是出于亲人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正是仁爱。太死板了啊!这个高老头居然这样解说《诗》!”

这时,能够举一反三的公孙丑想起了《诗》中一首叫《凯风》的诗。诗中说南方的暖风吹拂着荆棘灌木,好像慈爱的母亲辛勤地养育我们这些不能成材的儿子;再深的寒泉都能滋润土地,我们兄弟七个却不能好好地侍奉母亲;树上的黄鸟,尚能唱出清和婉转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兄弟七个却不能让母亲感到安慰愉快。不过古人都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是一位有七个儿子的寡母,她已决定改嫁他人,不再守节。此时做儿子的尽管非常难过,但他并没有抱怨母亲,只是一再地表达自我责备的心情。于是公孙丑问孟子:“《凯风》这首诗里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呢?”孟子说:“《凯风》里的母亲,她的过失属于个人小节;而《小弁》里的父亲,他的过失就大了。父母有大的过失却不抱怨,这就与父母更加疏远了;父母有些小过失却抱怨不止,这就是过激了的表现了。疏远父母是不孝,过激也是不孝。所以孔子说:‘舜真是孝顺到极至了,到了五十岁还那么依恋父母。’”

那么,如何能够像孟子那样具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能力呢?我们知道,西方古代学术史上也有深厚的阐释学传统,这个传统渊源于对《圣经》的解释,其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圣经》的文本理解上帝和真理。阐释学认为,仅仅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意义,解释者具备知识就可以了;而要获得上帝的启示或者真理,除了知识,还需要信仰,所以,阐释的行为就不是对文本的一般理解,阐释也不能停留在语文学的技术层次,而要深入到对神圣的皈依,落实到宗教与伦理的实践。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孔子和孟子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阐释学的奠基者。孔子述而不作,一生删订《诗》《书》,但他决非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信而好古”是他的信仰。孔子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决不停留在客观事实与历史知识的研究之上。而是要把握和履践古人的道德精神。他曾说:“我能够阐释夏代的礼,可是夏人后裔封国杞的礼不足为证;我也能阐释商代的礼,可是商人后裔封国宋的礼不足为证。这是因为杞国和宋国的典籍与贤人都很缺乏,如果很充足,我就将它们作为阐释夏、商礼制的证明了。”

孟子也基于这样的信仰,即经典向我们昭示着古代圣贤的心灵和人类的善性。他自己也有“养气知言”的体验,深知必须锻炼自己穿越文字和语言的理解能力,才能理解古人,知晓大道。这个能力决非破解文字和语句的知识能力,而是履践仁义,完善自我的道德能力。因为与古人的圣贤为友,必须先成为“天下的善良君子”,才能体察他们的用心,不然的话就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尽管孟子非常娴熟古代的文献,但是对文字与语言保持着高度的警

惕与反思,甚至有一些反传统的色彩。他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不读《书》。我读《书》时,对其中记载周武王伐商,流血战斗的《武成篇》,只认可其中两三根竹简上的写的文字。试想,仁人是天下无敌的,周武王这样的仁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的不仁的人,天下风从,所向披靡,怎么会像《武成篇》中说的那样:杀得血流成河,连木槌这样重的兵器都漂了起来?”

他甚至对孔子的言行都不拘泥于表层的阅读。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孟子却认为孔子与大禹、周公一样,怀有伟大的用世之心,想要拯民众于水火、扶世道于危亡,决不是一个无所创作的人。孔子的创作就是作《春秋》。他说:“孔子作《春秋》,使得乱臣贼子们惧怕。”我们知道,《春秋》是记载春秋时代的史书,在孔子时代,相当于近现代史。按照古代的礼制,只有周天子才可以设立史官记录天道与人事,不要说是一个士人,就是诸侯王也没有修史的资格。古代的史官是世袭的文化职掌,直到西周灭亡,周天子东迁,史官往往流散到诸侯国,一些诸侯国才有了史记类的文献。孔子所处的鲁国因为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在礼制上可以高于其他诸侯国,分封时可能就设置了史官,因而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孔子晚年编订《春秋》提供了史料。孟子认为,作《春秋》这件事体现了孔子良苦的用心。他说:“当世道衰微之际,邪恶的学说的暴力萌发,有臣下杀君主的事,有儿子杀父亲的事。孔子感到忧惧,写作了《春秋》。作《春秋》本是天子的职责,所以孔子说:‘知道我的,大概就是因为《春秋》了;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因为《春秋》了。’”孟子还说:

王者的政治熄灭,《诗》的时代便消亡了。《诗》消亡了,《春秋》便写了出来。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史书:其中的容都是关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的事迹,其中的文字记录都是按照史官的体例。孔子说:“不过其中的大义,我私下取用了。”

王者的政治是文王、武王、周公施行的仁政。在那个时代,诗人们自发地创作诗歌讽颂政治和社会风气,表达心声。而周天子东迁之后,不能号令诸侯,礼崩乐坏,诗人也就不再作诗。在此衰乱之世,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重新写作了一部《春秋》,尽管在书写上采用了当时的史书体裁,但是孔子更注重从历史记录中“取义”。这个“义”就是褒善贬恶,就是将乱臣贼子们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审判力量。所以,孟子甚至认为孔子具备做天子的资质,只可惜没有人推荐。他说:“一个平民而能够做天子,他的德行一定要和舜、禹一样,不过还得有天子来推荐他,所以孔子做不成天子啊!”孟子虽然不是孔子的弟子,但他是第一个能够读懂孔子的人,从而发明了孔子的精神传统。使之实现了创新的意义,并自觉地担当起这个传统的继承者。

学和教是集于一身的,正如孔子自称的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孔子一样,孟子不仅是一个善于学习古代文化的人,还是一个能够传授古代文化的人,所以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的三大快乐之一,又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像及时雨滋润草木那样感化别人;成就别人的道德;培养别人的才干;解答别人的疑惑;让自己的美德余韵泽被后世之人。”儒家的教与学尽管包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道德实践的启发与训练,因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圣贤君子而不是仅仅成为有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学者。孟子特别强调教师的德行,因为教育别人的前提是自觉然后再去觉悟他人,自己的有所建树然后再去树立别人,如果一个人总是以教诲别人为目的,就说明他自己尚未自觉,以后也会自以为是,永远不会有所长进。所以孟子讥讽道:“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不过,孟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与孔子迥然迥然不同的风格,甚至也有些反传统的色彩。孔子不仅是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而且是一个“有教无类”的老师,不管学生的出身与职业,什么人他都愿意教。可孟子就不一样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他的教诲的,他认为:“教育人的方法很多,我不屑去教诲一个人,这也是一种教诲。”

一个叫曹交的人到邹国来请教孟子:“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有这话吗?”孟子说:“当然!”“呵我曹交听说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汤身高九尺。而我枉长了九尺四寸之高,只会吃饭,怎样才能成为尧舜啊?”孟子说:“这有何虑?只要去做就是了。如果有个人,连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真是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就是个有力气的人了;如果能举起大力士乌获能举起的重量,那他就是乌获了。一个人怎么能担心自己不胜任呢?只是因为不去做罢了。在长者后面慢慢走,这就叫悌;抢在长者前面走,就叫不悌。走慢一点难道不能吗?只是不肯做罢了。尧舜之道做起来不过是孝、悌而已。您穿上尧的衣服,说着尧话,做着尧的事,您就是尧了。您穿着桀的衣服,说着桀的话,做着桀的事,您就是桀了。”孟子明明白白告诉曹交,道德的成就在于自觉地去履践,可是曹交还是不能了悟,说:“我打算面见邹君,借个住的地方,留下来聆听您的教诲。”孟子拒绝道:“尧舜之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您还不明白吗?人的毛病就在于不愿意去寻求啊!您还是回家好好寻求吧!有的是老师!”

孟子还有所谓“五不教”之说。弟子公都子问他:“滕更虽是滕国国君的弟弟,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应该以礼相待,可您并不搭理他,这是干嘛呢?”孟子答道:“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来问这问那。自以为有本事来问这问那,倚老卖老地来问这问那,仗着有功劳来问这问那,借着朋友的交情来问这问那,我都不会回答他们,而滕更在这五条里占了两条。”

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条,即父不教子。我们知道《论语》中有孔子教子的记录,可孟子却有另外的看法,弟子公孙丑问他:“君子不做儿子的老师,这是何道理?”孟子说:“这是因为情理上有些别扭。教育别人一定要用正道,一旦不奏效,就要发怒。一旦发怒,就伤了感情。做儿子的会说:‘您拿大道理来教训我,可您的所作所为也不见得合乎道理。’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这是最不好的事情。所以古人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父子之间如果求全责备,父子之间就不再亲密,父子不亲是天底下最不吉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