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内心独白

经典内心独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内心独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1篇

创造别样精彩

《小城之春》的剧本改编

作者...玄武

1948年费穆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文艺片的杰作《小城之春》。五十多年后,田壮壮翻拍了这部电影。新版本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演员和拍摄技术,只有剧本是和费穆版一脉相承。费穆版《小城之春》故事简单,人物不多,却有着非常精彩的心理刻画。这种刻画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用带有象征性的场景加以烘托,使得人物压抑的情绪在缓慢中爆发,又回归平静。田壮壮在保持剧本原有特质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构思,拍成了新版的《小城之春》。在这里,我们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异同,借此来探讨改编经典剧本的方法。

…………………………………………………………………………⋯⋯1,2

费穆版的《小城之春》作为经典影片,也作为田壮壮本人非常欣赏并作高山仰止状的作品,翻拍时编剧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来的剧本。新版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与原作没有太大出入。原作剧本中那种层层递进又极其细腻的故事推进方式也被新剧本所采用。对于经典精华的承认和吸收使得新版影片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玉纹、志忱和礼言同处时关系是微妙和尴尬的,玉纹和志忱独处时内心又是激动和矛盾的。

…………………………………………………………………………⋯3,4

编剧捉住了原剧本的精神气质,老版影片中那种“发乎情,止乎理”的人物情绪得以保留和传神的再现。我们在实际的DV创作中如果翻拍经典剧本,改编的力度和幅度究竟怎样把握,这是编剧需要深思的。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的关键是对原作的深刻理解,以及自身要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从《小城之春》的翻拍中至少可以感觉到导演非常想用今天的电影语言重现当年的经典。同样,我们也可以用DV来重现经典剧本的精彩部分,这并不是如今流行的恶搞,而是让美好的东西在自己的手中重现。DV创作在这一点上具有自身的责任和优势。

…………………………………………………………………………⋯ 5,6

费穆版《小城之春》一开始,通过郊外的荒凉和战后小城的残破来反映女主人公玉纹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除了影像,还有编剧为女主人公设定的内心独白

…………………………………………………………………………⋯⋯7

应该说,正是独白和荒凉破败感十足的镜头完整地交代出了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而新版影片却在剧本改编时将独白去掉了,只剩下表现人物活动环境的镜头(图7)。

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变并非是费穆版独白写的不好,实际上这段内心独白被认为是非常经典的。笔者认为田壮壮的改变不是要否定费穆,而是表达自己的电影理念。那就是尽可能地用影像来叙事,把语言的直白变为画面的含蓄。由此可见,翻拍经典并不只是把别人的好东西再现一遍。对于DV创作者而言,也是同样。我们完全可以将经典电影或DV的剧本变成新的影像,而翻拍经典不是抄袭和照搬,而是一次再创作过程。在承袭的同时能有所改变和舍弃,甚至是对公认经典的部分,这才是翻拍的最大亮点。可以说,没有改变的翻拍是失败的。实际上,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不仅拿掉了开头的独白,甚至整部影片玉纹也没有一句内心独白。没有了独白的田版《小城之春》更加静谧,也将人物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的深沉,而视角则是更加的客观(费穆版通过女主人公的独白其实是采用了玉纹的视角),拿导演的话讲就是造成一种“距离感”。通过剧本的一个改变,导演在翻拍时对于原版影片的态度得以显现,同时,田壮壮本人的沉郁安静电影风格也在新版电影中凸现出来。

…………………………………………………………………………⋯⋯8

改编经典剧本一定会有得有失。比如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中有一个场景,在生日宴会之后,觉察出玉纹和志忱间感情的礼言独自伤心难过,以致痛哭流涕。

…………………………………………………………………………⋯⋯9

导演用一个正面的长镜头来表现这一过程。而在费穆版的影片中礼言只是怅然地坐在椅子里,老版的《小城之春》中人物的情绪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隐忍和克制的。田壮壮版的影片之所以加入这个段落,无非想变现礼言的痛苦和内心煎熬。但是,却给人画蛇添足之感,与整部影片沉静克制的风格不符。当然,改编的得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也是对编剧智慧和把握故事能力的考验。我们在对剧本进行创作或改编时,不能因为考虑得失而畏首畏尾。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可视化;角色化;仪式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增设“我读书 我快乐”板块,配合单元课文推荐名著,巧妙衔接课内外阅读,旨在让经典深入人心。然而,面对推荐,学生的阅读欲望并不强烈,大多数表示“早就读过”或者“曾听说过”。在他们看来,报得出主人公的名字、说得出故事起因结局、列举得出几个故事情节,就算读完一本书。因此,名著在手中还没捂热就被束之高阁,成为“文化的摆设”。

一、名著阅读需提升“挑战指数”

1.提升儿童化指数。

首先,书目选择尊重儿童需求。如阅读《西游记》原著有难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青少版或将两种版本对照结合读。其次,任务布置顺应儿童天性。儿童喜欢在游戏中探索发现的感觉,教师要顺应这种天性,将枯燥的阅读任务设计成有意思的游戏活动。第三,询问运用儿童接受的语气。英国当代作家艾登?钱伯斯建议教师用“说来听听……”替代“为什么”,这样询问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探寻和邀请。[1]

2.提升系统化指数。

阅读名著是以增进理解、获得发展为目标的,而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系统地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2]这四个层次的阅读是渐进的,教师应引领学生超越基础阅读,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一般来说粗读一本书后还要经历“信息选择加工―语言品味揣摩―主题分析讨论”三个阶段。教师若循着这个步骤系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能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层次。

二、提升名著阅读品趣的“儿童化活动方案”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立足儿童本位,探索出一系列提升儿童名著阅读品趣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在系y化指导中获得看得见的阅读力。

1.可视化方案――玩转信息深加工。

名著阅读中引入“可视化”,意在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取的信息以目录、表格、卡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1)以目录为支架,把握整体内容

读完一本书后,学生交流“书中主要讲了什么”时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教师可依托目录,指导学生进行概括训练。如初读《鲁滨逊漂流记》后,笔者按以下四步引领学生把握整体内容:一览,即浏览目录,对全书的框架再做整体了解;二忆,即根据标题,依序回忆各章节主要情节;三联,即串联目录,适当做好“加减法”,如次要的标题可以减掉或相近的合并在一起,情节起伏的地方加些连接词过渡;四说,即记住框架,用通顺的语言概述全书主要内容。

名著目录的拟定方式虽有不同,但都为读者获取、筛选、整合信息搭建了有力的支架。如以人名或地名为题的,可看目录回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以人物话语为题的,可围绕目录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教师可充分利用目录这个支架,引导学生在“浏览―回顾―串联―概述”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加工能力。

(2)以表格为媒介,梳理重点情节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中指出:“图解式引导是一项有效的记忆策略,因为它们帮助强化从阅读而来的最重要信息……改善读者对已经阅读过的内容的记忆。”[3]而表格梳理是图解式引导的一种形式。在交流《鲁滨逊漂流记》的过程中,笔者正是借助表格(如表1),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主人公一一化解困难的重点情节。

以表格为媒介,能省去重复的信息,集中呈现重点情节。经历“深入阅读―绘制表格―提炼语言―填写表格―比较分析”这一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后,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发散性同时也得到发展。

(3)以卡片为展示,评价人物形象

为集中展示名著中的人物风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深入阅读故事,全面了解人物,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述评价,绘制“人物卡片”。如阅读《上下五千年》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卡片的形式概括评价人物形象。

卡片的绘制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制作系列人物卡片,由显性主题到隐性主题,由同一平面的人物群像展示到立体层面的梳理展示。这种形象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轻松地进行深度阅读,愉快地学习深度加工,主动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

2.角色化方案――体验语言深揣摩。

经典名著中往往有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学生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作者虚构的世界里。因此,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揣摩品味语言。

(1)想成文中“我”,演绎内心独白

《鲁滨逊漂流记》有大量的独白,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为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笔者选取一组内心独白,引导他们进行多层次的“我”体验。

自由读,理出心情变化。教师出示鲁滨逊刚流落荒岛上的一段内心独白,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理出“我”从“悲伤绝望”到“坦然应对”的心情变化。

入境读,想成文中角色。当学生读到“忍不住流下泪来”时,教师深吸一口气,用手势提示“可是――”,把他们拉到乐观的心态中。批文入情的朗读,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我”的心情变化。

迁移读,找出表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存在类似表达的段落进行阅读赏析,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可是”一词反映“我”心态的转变。而发生转变的关键是“多想自己拥有的,少想不幸的”。 创作读,实现言意共生。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情境,仿照书中“……可是……”的表达形式写一段内心独白,写完后读给同伴听。学生真实地剖析自己的内心,将鲁滨逊的精神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2)转型“编”和“演”,再现精彩镜头

角色化体验的最佳形式就是向“编”和“演”的形式转型,再现精彩镜头。高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戏剧常识,对剧本创编既有兴趣又有信心,教师只需提醒三点:首先,选择的剧目要具有故事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点。其次,创编剧本要将阅读的视角延展到文本外。唯有知道背景,熟悉主题和内容,才能全面塑造人物形象。此外,改编名著的目的在于揣摩文本语言、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深度阅读,所以道具之类辅的东西只需略有神似,点到即可。

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文本、编写剧本时会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如《上下五千年》中一些平铺直叙的故事经过学生创编之后变得一波三折,形象可感。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学生在表演时会结合情况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特征。

经过创造性角色体验之后,名著中经典的语言、人物、情节深深地印在学生心底。当他们再读其他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加入想象、造,进入到深层立体的阅读状态。

(3)变成穿越者,展开深度对话

学生对“穿越时空”较感兴趣,教师不妨“投其所好”――创设情境,让他们穿越到故事中,和主人公展开深度访谈,在心灵沟通中切身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笔者引导学生和鲁滨逊进行了一番时空对话(节选):

“那么,是什么支撑您从困境中站起来的呢?毕竟您开始只是一个人呀?”我好奇地问道。

“是信念!坚强不屈的信念!”鲁滨逊激动地说,“我告诫自己不能听天由命,坐以待毙。我要靠双手、靠智慧去与大自然斗争,开创美好的生活。”

“穿越”是互通的,读完《海蒂》,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创编海蒂穿越到自己身边的故事,不仅要注意海蒂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风格和原文保持一致,还要用她的纯真、善良来温暖、改变自己。习作中,有的学生描写海蒂帮助自己解决学习难题的情景,有的借海蒂的示范引领学会了礼貌待人,有的则和海蒂一起给孤寡老人讲故事……

“穿越”的角色体验,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打开心扉与书中人物对话,在深度阅读、深度对话中内化文本语言,获得精神洗礼。

3.仪式化方案――分享主题深探讨。

心理学研究表明,仪式感越强,人们就会认为这件事越重要,越值得认真投入。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时,可以开展一些仪式感较强的活动,使深入的阅读探讨变得别致又有情趣。

(1)隆重颁奖礼

为了点燃学生的分享热情,教师可精心设计PPT背景,配上音乐,营造隆重的仪式氛围,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对人物的深度剖析。如读完《草房子》,笔者让学生从“最英俊”“最善良”“最勇敢”“最坚强”这四个方面评选出“我心中最美的少年”,并撰写、宣读颁奖辞。为了让颁奖礼更具仪式感,教师还可出示人物图片,让学生进行“大众投票”,从而扩大阅读分享的效应,加深对文本主题的感悟。

(2)正规辩论赛

阅读交流时,遇到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可引入辩论赛的模式,引导他们聚焦重点,规范表达。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笔者围绕“如果你是鲁滨逊,能够重新开始,还会选择出海吗?”让学生展开辩论。辩论前,要求学生紧扣自身立场,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从经验中搜集事例,列好提纲。辩论时,组织双方依次陈述观点和理由。自由辩论阶段,提醒学生认真倾听,结合对方发言进行反驳,结合本方发言给予补充。结束时,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双方观点和理由,然后发表总结陈词。如此正规的仪式,为的是促进学生深入地阅读思考,精心准备腹稿,有序有礼表达。在思维碰撞、言语交锋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必然向纵深发展。

(3)趣味会

教师还可举行每日“趣味会”,固定时间段,固定运作流程,让学生形成仪式感,对阅读分享充满期待。笔者借鉴艾登?钱伯斯的观点,列出四方面――“喜欢的”“不喜欢的”“不明白的”“注意到的重复的固定模式”供学生选择会内容。刚开始,学生对“固定模式”摸不着头脑。于是,笔者以《西游记》为例进行引导,如关注“妖精往往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最终结局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这样引导,让学生明晰了方向,发现了许多模式――“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等数字表现了困难的磨砺;孙悟空打败妖精总能得到神仙的帮助……阅读对学生而言就像一场探秘游戏,他们的阅读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探究与思考文本秘妙的过程中。

实践证明,可视化、角色化、仪式化等儿童化活动方案的实施,提升了名著阅读的品趣,使学生品味到了经典的深滋味,获得了受益终身的阅读力。

【参考文献】

[1]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蔡宜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3篇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邓丽君的声音甜美圆润,温婉动人,这与生俱来的完美音色演绎出无数传唱至今、余韵绕梁的情歌,聆听她天籁般的歌声是种美妙的享受,在她的歌声中思绪也会随之起舞。

邓丽君的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如涓涓细流般缓缓地涤荡着听众的心扉。邓丽君的曲风多以温婉见长,不拘一格雅俗共赏。

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百岁的老人都爱听!《恰似你的温柔》《漫步人生路》《月亮代表我的心》《北国之春》《我只在乎你》《甜蜜蜜》,还有许多许多,这些邓丽君演绎的经典歌曲,被一代代地传唱着,人们在经典中感受流行,在流行中体悟经典。

邓丽君的歌正印证了一句话:唯有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邓丽君的歌声遍及全球有华人的地方,不管是在台湾、香港地区,还是在东南亚、日本、北美,她的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这样一个歌者的内心独白。

邓丽君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温文尔雅、亲切可人的,她的笑容就像她的歌声一样令人回味。她典雅甜美的外形、温柔细腻的内心、她的一颦一笑都融入到每一首歌曲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她轻柔的歌声漂洋过海来到祖国内地,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让我们很难忘记!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个掌声依然倾城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可是,佳人已逝,人们现在只能循着她的歌声,追忆她的绝代风华。1995年5月8日,这个天才的艺术家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在生命的美好时光遽然离去,永远离开了喜爱她的歌迷,一个艺术家,逝去在艺术和生命的顶峰,如一首柔美动人的旋律在处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之情。就如她的歌《恰似你的温柔》唱的: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4篇

1、大事man《それが大事》(李克勤-红日)

李克勤的《红日》是很多都听过的一首粤语歌,翻唱自日本大事man乐队的《それが大事》,发行于1991年,也是该乐队销量历史第四位的单曲,李克勤在1992年翻唱,凭借轻快的节奏和励志的歌词,广受欢迎。

2、近藤真彦《夕焼けの歌》(陈慧娴-千千阙歌)(梅艳芳-夕阳之歌)

近藤真彦的这首《夕阳之歌》被前女友梅艳芳翻唱成粤语版,同样也被陈慧娴填词成《千千阙歌》,但充传唱度来说,《千千阙歌》在内地更受欢迎,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是感慨人生,而《千千阙歌》是对恋人的不舍,两者各有特色。

3、河合奈保子《ハーフムーン セレナーデ》(李克勤-月半小夜曲)

李克勤在1987年的《月半小夜曲》也是翻唱自河合奈保子在1986年发行的《ハーフムーン セレナーデ》,用一种悲壮而典雅的形式来诉说一段恋情。

4、中岛美雪《ひとり上手》(邓丽君-漫步人生路)

中岛美雪的作词作曲的《ひとり上手》也在1983年被的邓丽君翻唱,由其独有的音色演奏成《漫步人生路》,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粤语歌曲。

5、中岛美雪《银の龙の背に乗って》(范玮琪-最初的梦想)

被称为日本十大歌姬的中岛美雪的众多歌曲都被国内歌手翻唱过,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翻唱自《银の龙の背に乗って》,《银の龙の背に乗って》是作为日剧《小孤岛大医生》的主题曲,饱含着众多情感。

6、原由子《花咲く旅路》(陈慧娴-飘雪)

十大被翻唱日本歌曲之一的《花咲く旅路》是由日本南方之星乐队键盘手原由子演唱,陈慧娴翻唱的《飘雪》也成了一首经典的粤语歌曲。

7、UA《水色》(莫文蔚-盛夏的果实)

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同样也是宜搜翻唱歌曲,翻唱自UA的《水色》,还有粤语版的《北极光》,曲调轻快没有对爱情的伤感,让人对爱情另有一种体会

8、大桥卓弥《ありがとう》(筷子兄弟-老男孩)

由筷子兄弟演唱的这首《老男孩》,让很多人都感慨不已,获得了2011年度十大华语金曲奖,但其同样是翻唱自日本歌曲《ありがとう》,表达年少对梦想的追逐而对亲情的愧疚。

9、中岛美雪《口红》(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

中岛美雪的第三首上榜歌曲《口红》被翻唱成《容易受伤的女人》,凭借这首歌曲奠定王菲的歌后地位,哭诉着一个为情所伤女人的内心独白,也与王菲本人的经历有关。

10、Kiroro《未来へ》(刘若英-后来)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5篇

如今提到越剧《红楼梦》主要有两个版本,一部是经典版越剧《红楼梦》,由剧作家徐进1958编剧,徐玉兰、王文娟主演,为越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另一部是交响乐越剧《红楼梦》,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经典文学、戏曲艺术相结合,由赵志刚和方亚芬主演。暂不论后者,徐王流派《红楼梦》自1958年首演后,从此在越剧舞台上谱写了半个世纪的传奇,一姿一态、一颦一笑成为嫡传弟子无法超越的经典。

五十年前精雕细刻

1958年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等在舞台上首度演出《红楼梦》,一天日夜两场,轰动一时。从1958年至1962年五年中演出了335场,观众16000多人次,并先后赴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演出。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一上映就风靡全国,后来实现了2亿多元的票房收入,而该剧唱片一直不断出版,发行数逾300多万张,成为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但是经典背后是怎样的精雕细刻啊!“演不好林黛玉就杀我的头”,当年外表柔弱的王文娟为了出演林黛玉立下了此等豪言壮语。为了符合多愁多病、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形体要求,王文娟足足节食了一个多月,还为林黛玉精心设计了动作和唱腔。而徐玉兰为了演好贾宝玉也是煞费苦心。当时越剧团要去苏联和东德访问演出,徐玉兰充分利用火车上半个月的时间,把《红楼梦》原著通读了三遍。“不大不小的孩子很难演,一开始贾宝玉才14岁,而我当时已经30多岁了,怎么塑造好贾宝玉呢?”画册、泥人等,徐玉兰在各种与红楼梦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最后将泥人张和小时候见到的大地主儿子的形象结合起来,将外表听话、心里不服气的贾宝玉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通过精读原著,徐玉兰将贾宝玉的性格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开始天真无邪,理解爱情时成熟一点,到最后发生悲剧后思想的升华,贾宝玉每个阶段都是有变化的。在对待不同的人物时,贾宝玉的表现也不同,在贾母面前,他是任性的,与林黛玉是心心相惜,对薛宝钗是可敬而不可亲,即使同是丫环,贾宝玉对袭人和晴雯的态度也是有差异的。就是在这样的精益求精下,徐玉兰、王文娟塑造了传载史册的贾宝玉、林黛玉的经典形象。

五十年后经典再现

郑国凤、王志萍是徐王流派的嫡传弟子,达到了一定的表演功力,出演经典角色贾宝玉、林黛玉无疑成为她们心中的一个梦想。1999年大剧院版《红楼梦》中郑国凤、王志萍顺利出演宝黛,但是因为新版加强了贾府兴衰的成分,削弱了宝黛的主线,郑国凤、王志萍觉得演得不过瘾。2007年,经典版越剧电影《红楼梦》重新拍摄,以1962年出品的电影《红楼梦》为基础,在银幕上再现了传统越剧特有的古典韵味,郑国凤、王志萍也如愿出演宝黛。虽然有了机会,但是两位老师已将宝黛形象演绎得出神入化并深深地烙在观众心里,郑国凤、王志萍身上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为此,他们找来徐老师、王老师年轻时的影片资料、文字资料进行钻研,在家里跟着两位当年的唱段边听边唱,反复琢磨,并登门拜访向两位老师请教,深切体会老师所说的“演戏不光动作、唱腔好,更要抓住人物灵魂”的提点。只要坐在车里,郑国凤就不停地播放徐老师、王老师的经典唱段,就算在梦中还琢磨着贾宝玉说话的语气、内在的情绪。王志萍为了扮演好黛玉,也在台下做足了功课,通读了三遍原著,还把很多黛玉的内心独白做了笔录。

电影拍摄之后,郑国凤、王志萍主动向上海越剧院提出舞台演出的请求,得到了院方的支持。2008年5月,经典版越剧《红楼梦》再现舞台,虽然是内部包场,但反响热烈,老越剧迷们对郑国凤、王志萍的表演都表示了肯定,不少观众还跟着台上演员的唱腔唱和,一起重温五十年前的记忆。2008年7月1、2日,经典版越剧《红楼梦》正式对外公演,许多越剧迷早早订票等候。

在采访时,我问郑国凤、王志萍,对原版红楼梦是否有所超越?她们坦诚地说,虽然小细节上有一点创新,但是总体还是保留了经典版的原汁原味,徐玉兰、王文娟老师塑造的宝黛形象是很难超越的,她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包括这次舞台演出中,她俩还承担着指点参演年轻演员的任务。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6篇

每当有人在我面前叙说烦恼时,我就有一种庆幸,也有一种渴望,因为我从来没有尝过烦恼的滋味。可是这几天我总是感觉不自在,老想着那件事。

那天晚上,我向往常一样到食堂去吃饭。就在这儿,我遇见了一件极不顺心的事儿。

我打完饭准备到菜窗口去打菜,便选择了一条人数较少的队伍排队。我刚站在那儿,后面随即来了两个漂亮女生,大概是八年级的吧。她们一到这儿便叽叽喳喳地说过不停,实在太吵啦,我不得不转过身去,对她们说:“你们能小声儿吗?太吵了!”只见她们不屑地看了我一眼,嘀咕了一句。

快到窗口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脖子里有什么凉飕飕的东西,我好奇地摸了一下。咦?这是什么?饭粒!我顿时火冒三丈,猛一转头,却见她们正在往外挑饭粒,而且弄得满地都是,就怒吼道:“你们到底要干什么?”只见她们圆睁双眼,对我虎视眈眈,仿佛要一口把我呑掉。我愤怒又无可奈何地转过身去,随即传来了讽刺的话来:“你算老几?小不点儿!哎呀!你的头发弄到我碗里了,真脏!你怎么不拿镜子照照?哈哈……”

(划线的句子用词很恰当,让读者心中也有和作者相同的感觉)

我知道她们是对我说的,我的心很沉重,我已经无力再回击了。狠毒的话越来越多,我沉重的脚步向窗口移去,我真的很想冲出这个队伍,头也不回地走掉。可是我怎么啦?居然没有挪动步子。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窗口直到打完菜。我突然有一种冲动的感觉,我不想闹出更大的动静,就使劲地遏住自己,头也不回地走了。可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我在不停地问自己:“人真的可以以貌取人吗?以人的面貌就能看出人的善恶?漂亮的就全是美的吗?丑的就全是恶的吗……”

(经典的内心独白)

我再也无心吃饭,我真的好想大哭一场,彻彻底底地哭一场。可是,我却流不出泪来……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7篇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成为了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100年后,中国戏剧界将用精品剧目向话剧百年致敬。4月17日至5月3日,“第五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将紧紧围绕“话剧百年”这一主题为京城观众呈现丰盛的戏剧盛宴。在为期17天的时间里,18台风格各异的中外戏剧精品将轮番上演。

推出话剧交响剧诗《吁天》

今年的“戏剧季”依旧以音乐剧拉开帷幕,一台轻巧的百老汇音乐剧《I LOVE YOU》在首都剧场的浪漫开演将作为揭幕演出。这台百老汇经典曾经在世界各地有过20多个不同语言的演出版本,演出场次超过4000场,没有庞大的演出阵容和眩目的舞台效果,四个演员、一把小提琴、一架钢琴便成就了这台被美国媒体誉为“百老汇史上最浪漫、最幽默的音乐剧作品”。此次由歌手林依轮领衔的中文版,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百老汇亚洲娱乐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歌手林依轮在剧中一人分饰律师、父亲、囚犯、送比萨的小工等16个角色,尝试了爵士、蓝调、R&B等不同的音乐风格。

与开幕式的温馨浪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闭幕式的厚重与大气。为纪念中国首部话剧《黑奴吁天录》,由著名导演陈薪伊挂帅、众多国内一线表演艺术家及明星加盟的话剧交响剧诗《吁天》即将于5月3日晚作为第五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全剧将以中国话剧重要的开拓者和参与者欧阳予倩这一角色作为主持人贯穿全场,以众多角色朗读1961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欧阳予倩根据《黑奴吁天录》改编的《黑奴恨》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中国话剧奠基者的精神世界与心路历程。濮存昕、王奎荣、奚美娟、吕凉等京沪两地众多艺术家将出演剧中主要角色。所有配乐将由北京交响乐团现场演奏。

“戏剧季”向话剧百年献礼

今年的“戏剧季”与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暨第五届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在时间上既有交叉,又相互补充。从此次“戏剧季”的参演剧目来看,既有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复排的《骆驼祥子》这样脍炙人口的中国戏剧史上的原创经典;也有四川人艺演出的《警察》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题材和表现手段的新创力作;更有西班牙独角戏《一个女演员的内心独白》等国外当代戏剧作品。

此外,戏曲板块的三台剧目也是各具看点。由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越剧《赵氏孤儿》由“越剧王子”赵志刚出演程婴一角;青春版黄梅戏《红楼梦》则是一台由青春面孔挑梁的新创剧目;北京京剧院的《武则天》是为“黄金搭档”王蓉蓉、杜镇杰量身定做的剧目,选取了以往“武则天”题材从未涉及过的全新视角。

经典内心独白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戏剧性;戏剧行动;戏剧动作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直观的视听表演,在规定情境的构成中,“动作”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

一、剧本与动作

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西欧戏剧的诞生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出现为标志,悲剧、喜剧在古希腊的雅典走向成熟,“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代表了古希腊戏剧的最高成就,对世界戏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07年,欧阳予倩的《黑奴吁天录》在日本发表和演出,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其改编自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话剧”被称为“舶来品”,从西方漂洋过海而来。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国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部剧本是的《终身大事》。在戏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戏剧剧本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被称为“第三种文学体裁”,前两种是抒情文学“诗歌”和叙事文学“小说”。剧本可供阅读,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艺术欣赏,它属于代言体,代表故事中的人物说话,不是言说,也不是喊口号,是舞台上的现在进行时。《诗学》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中对戏剧艺术做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戏剧是行动的摹仿”,悲剧是“摹拟在行动的人”。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说:“行动”是剧中人物的行为与动作,没有行动与动作就没有戏剧,这里的“动作”指“舞台动作”。行动是戏剧的整体,就戏剧整体而言,讲行动;说到戏剧舞台,讲动作。戏剧是写实的艺术,动作具有写实性,林冲夜奔的“奔”,贵妃醉酒的“醉”,花云射雕的“射”都是动作的直观外化,戏剧舞台上的人物有动作的直观外化和内心强烈情感动作的抒发。在以结构完美著称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运用“回顾式”的结构方法推进剧中人物在观众面前所进行的“行动”,集中描写主人公为了解除城邦的灾难而追查凶手的“行动”。我国剧作家先生的《雷雨》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都通过运用索福克勒斯创造的这一结构来构建剧中主要角色的中心行动。所以剧中人物在观众面前所进行的行动,就是舞台上通过演员具体的动作展开的事件,这些事件不论发生在什么时候,只要通过演员用直观的动作表达出来,就成为观众眼前正在进行的事件。事件是戏剧情境三要素之一,事件推进行动,引发冲突,激起戏剧。无事不成戏,没有事件就引发不了戏剧冲突,激化不了戏剧行动。《俄狄浦斯王》的贯串行动是“追查凶手”,《哈姆雷特》和《埃勒克特拉》的贯串行动是“为父报仇”。《俄狄浦斯王》中,城邦遭遇瘟疫,俄狄浦斯王追查发现凶手是自己,刺瞎双眼,独自流浪;《雷雨》中,繁漪在暴雨天不打伞,她精神压抑,思想苦闷,因为周萍抛弃了她。在这里,有人物行动的轨迹,有行动中的动作。动作的产生过程包含外部条件和心理动机,外部条件又包含生活环境等内容。外部环境——心理动机(内)——外部形体动作外——内——外化编剧讲行动,表演讲动作,对于戏剧艺术而言,戏剧动作是戏剧行动正在进行时的基本方式,有了戏剧动作,戏剧作品才表现出戏剧性,成为区别于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立综合性艺术形式。

二、戏剧动作的种类

戏剧舞台上的动作是丰富多彩的,关于戏剧动作的种类,理论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主张,一般来说,戏剧动作被分为五大类:(一)言语动作。言语动作不等于语言动作,“语言”更加宽泛,“言语”主要指戏剧中的台词。台词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家展示剧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性格、体现剧作主题的重要手段,是剧本构成的重要成分。在世界上最早的戏剧剧本中,台词都是用诗歌的方式写成的,到19世纪中后期,散文体才逐渐成为剧作词的表现形式。言语动作包含以下几类:1.对白对白即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戏剧台词的主要形式,用以展现剧作主题、交代剧作中情节的发展以及揭示人物关系和性格。先生曾说自己的戏剧作品《雷雨》“太像戏”,其中周朴园劝繁漪“喝药”一场戏,充满动作性: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周萍:爸!我——周朴园: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萍走至繁漪面前。)周萍:(求恕地)哦,爸爸!周朴园:(高声)跪下!(萍望着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繁漪:(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在这场戏中,既有激烈的外部动作,也有强烈的内心斗争,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剧中的矛盾冲突,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周朴园资产阶级的专制残酷、周萍的软弱无能、蘩漪的痛苦不堪等,都通过这一集中场面展现出来,呈现出紧张、压抑的戏剧氛围。2.独白独白是内心动作,是人物的自思、自语,是心理活动的宣泄,用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内心愿望,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为剧烈和复杂的场面。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情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成为人类永恒的生命困境和剧作主题的内涵表达;在先生的戏剧作品《原野》中,仇虎无力摆脱现实苦难的折磨和对自由幸福的强烈渴求,描绘出沉重、肃杀的戏剧氛围;在先生改编自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家》这一戏剧作品中,觉新新婚前的内心痛苦与热闹的结婚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他内心的无奈、挣扎与妥协。3.旁白旁白是剧中人物跳出戏剧情境,背着剧中人物直接对观众说的话语,内容主要涉及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和自我的内心抒发。与“独白”不同,“旁白”是他人在场时自己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的展示,莫里哀和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常常出现旁白。中国戏曲中称之为“背供”,即背地里的自供。4.潜台词潜台词是内心深处的隐秘,内心想说又不好说出的话语,展现了人物犹豫、矛盾的心理状态。剧中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但观众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含义,具有言外之意,能准确地传达出剧中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想要表达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先生的戏剧作品《雷雨》中“喝药”一场戏精彩地呈现出了潜台词的魅力。5.内白内白是人物未出场时,场下人物的道白,也是舞台外的人物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剧情发展的补充,在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短剧《早餐前》中有精彩呈现。(二)外部形体动作。外部形体动作有“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一个是身体的,一个是表情的,法国作家小仲马曾提出“动作的三要素”: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外——内——外动因——动机——动作戏剧重在直观外现,合情合理,形体动作是戏剧角色呈现在舞台上的体态语言,不是无意识动作,能揭示人物性格、精神状态、所处环境以及推动剧情发展。在先生的戏剧作品《原野》中,焦母制作了布偶诅咒金子,当焦母咬牙切齿地用银针扎入布偶时,这一形象的动作刻画出焦母内心的阴暗和毒辣;在先生改编的戏剧作品《家》中,冯乐山悄无声息地从阁门走出,喊出一声“婉姑”时,婉姑的反应直击观众内心,一个阴险虚伪,一个柔弱可怜,在揭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刻画出那个冰冷的时代;在北京人艺的戏剧作品《窝头会馆》的结尾部分,苑国钟舍命保护儿子苑江淼,伟大的父爱如山崩般袭来,全然削减了苑国钟先前狡诈、贪财的小民形象。外部动作昭示着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亦揭示出剧作的主题内涵。(三)内心动作。内心动作表现思想内涵,是戏剧作品中异常突出和极富魅力的动作表现形式。在先生改编的戏剧作品《家》中,觉新和瑞珏“新婚之夜”的一场戏,两人激烈的内心活动展现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诉说;戏剧作品《原野》中,焦母、大星、仇虎、金子共处家中,各自预谋一场血腥的厮杀,展示出非凡的戏剧性。(四)音响动作。在先生的经典戏剧作品《雷雨》《原野》中,雷声、火车声、布谷鸟叫声等极富动作性,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作品《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响亮的关门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自由。(五)停顿动作。停顿动作也称静止动作,谭霈生先生说“‘停顿’也是动作”,是即将到来的激战前的停顿,引发戏剧悬念,舞台上不能有静止,只能有停顿,是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宁静。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曾推崇“静止戏剧”,他的观点削弱了剧中人物丰富的外部动作所带来的活力,比如戏剧作品《闯入者》缺乏吸引观众的外部动作,无法维持观众的观看兴趣。戏剧作品中,外部动作和内心动作共同推进,在剧情突然停顿的时刻,观众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整体行动的延续,虽表面停顿,却仍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戏剧作品《原野》中,焦母和仇虎共处一堂,仇虎不断哼唱着“小鬼告状”,引得焦母心烦意乱,忍不住抬起铁拐击打仇虎,力大的仇虎抬手挡住拐杖,外部动作停止,出现了停顿动作,两人僵持着,却关系紧张。

三、戏剧动作的作用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正在进行时,是直观的视听表演,剧中的开端、发展、、结局等一系列行动都由居于中心地位的演员通过动作表现出来,丰富多彩的戏剧动作体现在众多经典的戏剧作品中。戏剧动作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营造戏剧氛围,增强戏剧效果。小说由说者叙述故事,戏剧通过演员展开故事,而演员的表演必须依靠动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没有行动与动作,就没有戏剧。我们应遵循戏剧规律,探索戏剧奥秘。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马丁•艾斯林.戏剧剖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3]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5].经典戏剧选集[M].新华出版社,2010.

[6]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M].译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