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画作品

图画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图画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画作品范文第1篇

二次元是假的不是真实,而漫画是画出来的真实的图画。二次元,来自于日语的“二次元”,意思是“二维”,引申为在纸面或屏幕等平面上呈现的动画、游戏等作品中的角色。相对地,“三次元”也被引申来指代现实中的人物。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作为绘画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作为少数人的兴趣爱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读物,更是深受学生喜爱,有不少人成为了漫画控。近年来的漫画主导作品一般为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

(来源:文章屋网 )

图画作品范文第2篇

俄国着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

一、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这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和源泉,同时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到特定情感的支配;艺术的感染力则能够使欣赏者、作者、生活三者之间互动起来,让人内心产生共鸣。长久以来,许多画家和音乐家都试图从彼此的艺术形式出发,探索彼此不同的创作灵感和激情。美国着名近代画家惠德勒,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如把作品《白衣少女》称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称为《夜曲》等等;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有许多直接用音乐术语和素材命名的画作。

二、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的共通性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点正是对于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的共鸣是相同的。中国古人认为画通音乐、寓乐于画,所以画中有乐是一样的;在一些抽象的绘画中,点、线、面、明暗、色彩等视觉要素的组合会使人产生类似于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音符和节奏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某种音乐感。这种感觉被称为艺术的通感,即艺术地相通性。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月光曲》与印象派大师莫奈《日出?印象》就是艺术互通性的最好表现。音乐家通过各种音响表现出夜晚大海的那种宁静、祥和、宏伟磅礴、变幻无穷的景色,又通过音乐的各种材料描绘出对光色的感觉,制造出一幅大海在傍晚绝妙的美丽图画;而画家则通过运用色彩将自然景色的瞬间印象再现于画面之上,通过景色中的冷暖对比描绘出晨雾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线的折射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使人感受到画面中的那种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如同在欣赏一首优美绝伦的美妙绝唱。

三、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图画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字】大班 幼儿 美术欣赏 能力 培养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注重绘画活动的培养,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发育迅速,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萌芽,创造性想象有所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直感状态,对作品的体验与认知,往往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不能一下子理解那些抽象的形式美构成规律,对美的要素的各个层面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的初探

(一)对抽象化作品进行欣赏能力培养。

1.对抽象化作品欣赏的简单论述。将抽象化作品作为欣赏的第一阶段,是因为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欠缺,思维框框也少。当他们面对抽象化作品时,阻碍就会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2.对幼儿抽象化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的指导。对幼儿进行抽象化作品欣赏可分以下几步:第一、引导他们观察作品的线、形、色,展开丰富的想象。第二、指导孩子与作品进行对话,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第三、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与绘画技巧。第四、试着给作品起名字,加强对作品的理解。第五、试着学习画家独特的绘画方法,学习进行美术创作。

(二)对具象化作品进行欣赏能力培养。

1.对具象化作品欣赏的简单论述。对具象化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但适合幼儿欣赏的具象化作品又应该是幼儿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对于具象化作品的欣赏不必过分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画家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必然受到他们本身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第一阶段对抽象化作品进行欣赏,他们对绘画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抽象化绘画作品欣赏的基础就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具象化绘画作品欣赏上来。

2.对幼儿具象化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的指导。具象化作品欣赏指导方法:

(1)有意观察平时生活,将其纳入生活各环节之中。许多绘画作品来源于生活,如黄永玉的荷花图,任重的花鸟图,刘大伟的人物图等。这些作品都描绘了孩子较为熟悉的事物、情景。他们通过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多去观察这些事物和人物的神态及身体动作更能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为此我们经常带孩子外出散步、旅游,带他们出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看人们的劳动,看看季节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等。

(2)注意分析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感受作品的意韵。根据孩子对作品的观察,我们在每次活动中抽出5—8分钟时间让他们讨论这幅图画的色调、构图如何,作者有何独特作画技法,这张图画有什么特色?对于孩子的回答,此时可采用启发、感染的方法适当加以调整和总结使幼儿容易接受信息,产生一定的心理体验。这是对话法影响美术欣赏教学中比较合适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如对凡高的《向日葵》中成熟的向日葵和未成熟的向日葵的感受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儿童用“沉甸甸”“轻快”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也可以让儿童用自己身体动作来表达。当然也可以让儿童用轻重对比的色彩的描绘来表达。

(三)对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作品进行欣赏能力培养。

1.对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作品欣赏的简单论述。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的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线、形等方面有突出的特点,由于孩子在前两部分的欣赏中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将会影响这一部分的欣赏。

2.对孩子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的指导。这一阶段欣赏要注意:

(1)充分感受绘画作品的情感,学习用丰富的言语进行对话。

(2)不知不觉中学习某些艺术语言。(3)画创作画,尝试新的创作方法。

如:让幼儿欣赏梵高的作品《星夜》后,由于幼儿经历了对作品的理解、讨论和解释阶段,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构思、模仿作品进行自己的《星夜》创作。可以学习名人的绘画技巧,但画面的动态与效果要自己想象,经过多次尝试创作练习后,他们的作品变得更有创造性了。

图画作品范文第4篇

一、围绕绘画的初步构思培养绘画能力

构思是绘画创作的重要前提,它主要包含了绘画的主题、内容、方法等。但是反观幼儿的绘画,他们的绘画可以说是信笔涂鸦,基本没有经历过构思。所以我们在观赏幼儿的绘画作品时会发现作品的内容天马行空、包罗万象,缺乏一个深刻的主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绘画练习的时候,首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画前的构思。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师:我们看到的那些动物,牛、羊、小白兔、长颈鹿、狮子、老虎、大象等,它们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生:草原上(森林里)。

师:那么我们在画这些可爱的动物时,该给图画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1:可爱小动物的大家族。

生2:快乐的大草原(大森林)。

接着教师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的主题进行绘画,虽然他们画出来的动物并非完美,但却充满了拟人的色彩,动物们和睦相处,让人玩味,趣味十足。像这种练习方式,当持续时间一久,幼儿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画前构思,并根据构思的主题来画出图画。由此可见,对幼儿绘画初步构思的培养是极为主要的。

二、围绕绘画的造型表达培养绘画能力

对幼儿绘画造型表达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幼儿利用哪种造型来呈现出自己所要涂鸦的内容,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由不分化到分化的阶段。而在初期,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案,比如几何图形等引导幼儿利用直线和图形等组成一个图案。这样一来,原本平淡无奇的简单图形经过组合便成为了妙趣横生、让人遐想的图案。其中,这些图案可以代表某件事,更可以代表某个物件。

另外,在引导幼儿利用这些几何图形来构架图画的过程当中,往往可以使用多个几何图形,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称其为构图。不同的构图会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画面,但是构图的方法并非杂乱无章,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序的构图,并通过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构图呢?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物体的大小、上下、邻近等方面进行认知,然后再结合内外、前后等空间效果来强化构图。这样一来,幼儿的好奇心不仅被激发了出来,同时还可以强化他们的构图能力。

三、围绕绘画的情节解说培养绘画能力

情节解说是绘画过程中极为主要的一点,拿捏到位的情节铺展可以有效地强化绘画作品之间主要形象的联系。而在幼儿作品当中往往呈现不出这一点,通常都是由人和物件来构成的,整体却缺乏着必要的联系,因此很多幼儿在表达自己的绘画作品时,都无法完全地诠释出绘画本身包含的意思。所以,每次我们在观赏幼儿作品的时候都会发现画面零散,无法弄懂在表达什么。笔者曾看到一个小女孩画了这样的一幅画:画中一个小朋友望着大树上挂着的风筝,风筝却直挺挺地立在树上。按常理,挂在树上的风筝应该是耷拉下来的。于是便有了下面的一段师生对话:

老师:这个风筝为什么是直挺挺的立着呢?风筝挂在树上的时候应该是耷拉着的吧?

小女孩:因为当时有风呀。

小女孩的这番解释不仅让我们豁然开朗,同时在这幅画中我们还感受到了另一番趣味。由此可见,对于绘画情节的拿捏程度和解说能力是绘画过程中极为主要的一点,它不仅诠释着绘画作品是否成功到位,同时也是幼儿绘画能力提高的重要证明。

四、围绕色彩的美感体验培养绘画能力

幼儿天生对彩笔和色彩有着痴迷的喜爱,并喜欢用自己手中的彩笔勾勒出心中的图画。此外,幼儿还喜欢根据色彩的美感来体现自己天真烂漫的童心。所以在培养幼儿绘画能力的时候,老师可以将这一点当作启发的源泉,并以此来强化幼儿的色彩感。另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不同的色彩相融合来表达出更多的美感,进而让幼儿的绘画作品变得更加明亮、鲜艳、充满朝气。比如在表达柔和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暖色的彩笔,如浅红色和浅黄色等。在表达冰天雪地的景观时可以使用一些暖色调的彩笔,如浅蓝色和蓝色等。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因为儿童用错了颜色而去责怪他们,而是要倾听他们的解说,善意且温柔地引导他们。

在一次绘画当中,一个男孩画了一条小河,但是奇怪的是这条小河的河水是五颜六色的,河边有一些小朋友在用小碗取水。

老师:为什么这条小河是五颜六色的呢?小河不应该用浅蓝色的彩笔来画出来吗?

小男孩:因为这条河里面是各种各样的果汁啊,所以它是五颜六色的。

图画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绘本;图画书;插图;创作

绘本是一种运用一组连贯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像故事的主题的书。“绘本”一词源自日本,是日文对英文“picture books”的翻译,即“图画书”。从英文来看就更加清晰,picture books(图画书)就是绘本。如果书里有图,但是图与图之间没有连贯的关系,就叫illustrated books,“有插图的书”。

以下就绘本图书及其与插图的关系、特征进行探讨。

1绘本和图画书的区别

“绘本”和“图画书”翻译成英语都是picture books,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图画书”就是“绘本”,但“绘本”并不完全等于“图画书”。过去不论是绘本,还是英文的picture books,都包含有以儿童为对象的意思,但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少针对成人的绘本陆续出版并受到大众欢迎。绘本分为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类型。如果用“绘本”和“图画书”分别搜索,常常找到不同的书目,“绘本”可以找到儿童图画书,但也会找到相当多的成人绘本;而“图画书”往往就限定在儿童图画书的范畴中,对于国内很多喜欢儿童绘本的人而言,更喜欢用欧美的叫法picture books的直译,即图画书。

2儿童绘本(图画书)和成人绘本

儿童绘本(图画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具有多元涵义的概念,包容性非常强,从内容上来说它包罗万象、视角广阔,涉及的领域有天文、地理、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等。从形态上来说,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广义上的图画书可以把它分为硬纸板/婴儿书(board/baby books)、概念书(concept books)、玩具书(toy books)、无字书(wordless books)等等,其中图画故事书(picture story books)是图画书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儿童绘本专指图画故事书(picture story books)。

儿童绘本(图画书)的题材非常丰富,除了包括亲情、友情、生命、尊严、勇敢、自立等的生活故事之外,还包括幽默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童话故事、幻想故事,此外还有涉及自然灾害、战争与死亡的故事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鲜明有趣的视觉形象,创意独特的画面,生动简洁的文字和风格各异的表现手法让孩子在这些短小的故事里体验快乐的同时,得到情绪的释放和心灵的抚慰。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关注,喜欢儿童绘本。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绘本带我们进入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和儿童一起进入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愉悦的同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成人绘本是在儿童绘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日益加大,现代都市人开始追求一种更为轻松的阅读方式,阅读审美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从“纯文学”的阅读方式转而进入一个“读图时代”。

现代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对绘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挖掘,创作出许多专门针对成人的绘本,以轻松细腻的笔触,诗意而感性的语言,表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深得都市白领一族的喜爱,因此也有人把成人绘本称为小资读物。比如几米1999年创作的绘本作品《向左走、向右走》,画面中隐隐弥漫着一种寂寞和忧郁的气氛,营造出了诗意般的迷人风采,表现了现代人在孤独冷漠的城市中对生活温暖的向往。台湾绘本的领军人物郝广才2003年创作的《好好照顾我的花》以说故事的方式,勾勒出现代人常面临的难题,巧妙融入明喻、暗喻、类比等手法,诠释爱情与人生。日本著名绘本作家崛川波2002年创作的《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在日本创造了6个月内11次印刷的记录,以女孩子的角度,用清新淡雅的画风,描绘了在日常生活中与喜欢的“他”在一起时的小小幸福。

3绘本和插图的关系

绘本不是简单的“有很多图的书”,它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特别强调图画与文字的互动关系,即图文合奏。日本的绘本研究专家、儿童图画书的殿堂级人物松居直先生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区分“有插图的书”与“绘本”的关系,文字+图画=带插图的书,文字×图画=绘本(图画书)。

绘本和插图的共同点在于:①绘本和插图都以相关的文字为创作背景;②绘本和插图的创作都经过了主观意识转化成视觉图像的过程,都是艺术性的视觉传达形式。

绘本和插图的区别在于:首先,绘本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图书,强调图文结合,与文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而插图更多的是辅助和诠释文字,具有从属性;其次,绘本是以多张连贯的整体形式存在,具有叙事性和连续性。插图则多以单幅、单张的个体形式存在,具有说明性和装饰性;再次,在表现技法上,绘本对画面的要求很高,不提倡电脑作图,多以画家手绘或手工制作(如拼贴、版画等)完成。现代插图的表现手法则丰富得多,电脑绘图应用广泛成为流行趋势;最后,绘本如果去掉文字,一幅一幅拿出来就是插图,插图则不能轻易转换成绘本。

4绘本图书插图的创作特征

4.1好的绘本大多是由同一个人撰写和插图的

在西方和日本,既写故事又画画的作者很多,作者和画者分开的情况较少。绘本作家用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完成一部作品,有的绘本作家,可能一辈子只有三五部作品问世,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可以长销不断,一版再版,多次印刷,成为经典,它不单是一本书,还是一件艺术品。而在国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可以称之为“图画书”的创作,基本上还是延续着作家写好脚本,再找画家合作画上插图的传统模式。作者和绘画作者往往是分开的。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绘画作者在表达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时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做到文图融为一体。

4.2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的关系独特又复杂

(1)图画与文字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图画往往蕴藏着文字以外的内容,没有图画,故事就没有意义,根本无法存在。这时,不管是图画还是文字,都不能单独表达故事全部的意义,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故事得以完整,图画与文字是一种互动关系,如佩特•哈群斯(美)所创作的《母鸡萝丝去散步》。

(2)图画与文字互相衬托,互相协调。多见于成人绘本,图画与文字是一种平衡的关系。

(3)只有图画没有文字的无字书,仅用图画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无字书图画的叙事功能和解说功能被最大化。如世界著名插图大师莫妮克•弗利克斯(瑞士)的代表作无字书系列8册,全书没有一个文字,完全以画面来表现内容。

图画作品范文第6篇

一、由“画”生趣,萌生“写作”欲望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刚开始接触语文,识字量还比较少,有时连一句话都很难写全,让他们看图写一段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我发现低年级孩子非常热衷于“绘画”。于是,我便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绘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能在绘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写话的学习。

一年级的第一节写话课,我一踏进教室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室里一片沉默,学生个个向我投来疑惑的眼神。最终,一个小家伙还是忍不住站起来:“老师,这是语文课。”我神秘地笑了笑:“是啊,老师知道是语文课,可今天老师就是想让大家画画,不过可有一个要求,你画完了就要说出你画了什么,并将其写下来。”很快,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之后,学生又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编起了一个个小故事并写了下来,孩子将自己的绘画用语言表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绘画作为前提,才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了。可见,将绘画引入语文写作教学中,能让学生在画画、说说、写写中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到写作学习的枯燥,而是在无形之中萌生了“写作”欲望。

二、借“画”添“色”,萌发“写作”热情

虽说小学生天生酷爱绘画,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不能将心中所想的都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这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解说”给“绘画”增添色彩,也就让学生在画画、写写中悄悄萌发了“写作”的热情。这样,既避免了枯燥单一的讲解,又让绘画与写作浑然一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描写冬天的景色时,学生先画出了雪地、雪人、雪白的房屋等,然后学生用语言把画中的景色描述出来,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好美的雪景!谁走进了美丽的雪景之中?他在干些什么呢?他又会想些什么呢?”问题一出,孩子们立刻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说:“我要在美丽的雪景中画上妈妈和我,我们两个人一起堆雪人、拍照片”,有的说要添上很多小朋友,他们在美丽的雪景中打雪仗;还有孩子说:“我要画上爷爷,爷爷站在麦田边,开心笑了;因为瑞雪兆丰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借助于自己的绘画作品,再加上孩子们的动“话”,写作热情就这样萌发。

三、由“画”生情,“写作”水到渠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课都有插图。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通过绘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于图画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图画,让学生由“画”自然生情,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自然地产生想“说”、想“写”的欲望。有了写作冲动,学生的写作就不再是头疼的事,他们也就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了。

在安排写景的练习时,要求写春景,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出来。学生们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春天的美景也在孩子们的彩色水笔下诞生了:有嫩嫩的柳芽,粉红粉红的桃花……“孩子们,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想法,感受都写出来吧!”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但他们看到美丽的图画,心中的话语也自然的多了起来。有孩子这样写道:“悄悄地,春姑娘来了,它吹绿了大地,吹醒了柳树。”

图画作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西方人;绘画;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人士在各种绘画中所表现的东方人物形象自然是有所变迁的,这其中有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因素,也有随着双方相互交往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而增进相互了解的原因。笔者稍微整理了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之特点,撰文拟浅要解析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一、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综述

西方绘画有线描、素描、版画、水彩、油画等多个画种,作为西方艺术绘画的主流,油画作品中所出现的东方人形象不多。中国明清时代曾有少量皇室成员形象出现在西方传教士的油画作品中,如中国明代后期即有在华西方传教士用油画记录下了一些中国官员、皇族的形象,清代宫廷画师中即有西方传教士,留下的以中国人物为主角的油画作品更多;也有少数东方人因为各种际遇来到西方社会,其形象出现在了油画作品中,例如大英博物馆中有一幅十七世纪中期的油画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是一名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油画作品的表现通常较为写实,人物相貌、服饰的东方特征十分明显。此外还有一些日本人、东南亚人形象出现在西方艺术家的油画作品中,长期以来西方文明对待东方文明仅尊重和仰慕古代中国,在油画中表现的中国人物多端正得体,而对待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则较有自我优越感,油画中所表现的人物就显得小气一些。因为与古代中国的交往相对较多一些,故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还是以中国人形象居多。

除了艺术作品外,更多的西方L画是以新闻和书刊插图的形式出现的,绘画方式多为线描和素描。西方工业革命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人、传教士前往东方寻找商机和传播上帝福音,东方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各种官方和私人记录中;而近代以来东西方交往的过程中因为文化信仰习俗等种种差异,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国际秩序尚未确立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丛林,东西方之间的战争和各种冲突时有发生,也时常登上西方报刊的头条,西方随军画师和记者即时记录的图像和插图,就成为当时绝大多数西方人认识东方和东方人的基本素材。在大量的报刊插图中,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安南(越南)人等东方人物的形象,是普通西方人对东方黄种人印象的基本来源,也是西方人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喜好所描绘的带有倾向性的图形表述,这是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的综合印象。

二、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特点

西方油画艺术作品崇尚写实,对东方人物形象的表述基本符合当时现实和文献记载,但在报刊和各种书籍资料中的插图中,东方人物形象则呈现出了与油画作品完全不同风格。这首先是因为表现方式的不同,在没有照相机记录场景的时代,记者和画师用素描、线描的技法来快速绘制图画时,必然在造型上有所取舍,对造型和色彩的还原也不具备油画艺术创作的时空和心境。其次是因为画师的技法修养和主观认识问题,尤其是后者,记者和随军画师通常没有在东方长期生活的经历,因此表现东方人物形象时更多带有西方人的表达习惯;而长期生活在东方的传教士,在用素描、线描技法所绘制插图中的东方人形象,则更符合实际一些。例如时期,报刊插图中所出现的由西方随军记者所绘制的清军将士、太平军将士等中国人形象,除了服饰较为中国化之外,人物姿态和相貌却具有西方人特征,这大概是因为作者对东方人缺乏了解所致;而在中国各地旅行的传教士因为熟悉了中国风土人情,所绘制的描绘中国人文景观和中国人形象的图画也更写实、更具有中国特色一些。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十八世纪关于安南(越南)的法国插图中,在画家笔下的安南人形象显得矮小猥琐、相貌高鼻深目,显然不符合东方人物形象特征;而当法国在越南确立殖民统治后,法国报刊中关于越南人形象的插图才逐步趋于现实。这种现象也在其他西方国家的新闻绘画界存在着,直至十九世纪后期照相技术逐步推广普及。

三、结语

西方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逐步相遇、相识、相交、碰撞并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直至照相技术推广普及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才逐步平稳并进入了纯艺术的范畴。笔者简要梳理了西方绘画中关于东方人物形象变迁的知识,或有行文不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阅读中加以改进提高。

图画作品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连环图画“语-图”历史演变

中国连环叙事艺术的历史演变可谓源远流长。它建立在图像叙事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古代叙事文类发展而衍生。在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规律。

中国连环画的起源,连环画家陈光镒认为:“类似连环画的画。例如汉代武梁祠石刻壁画《出巡图》等,敦煌唐代壁画《舍生图》等,宋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明代《文姬归汉图》以及清末吴友如画宝等等,尤其是明代《文姬归汉图》(现存南京博物馆)是多幅册页组成,非常类似连环画。这些可以说是连环画的前身,它们都具有连续故事画的特色,这说明连环画出世不是偶然的,是源远流长的。”美术史家林树中对连环画的起源也有独到见解:“今天来探讨连环画史,要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即以1925年为分界线,其前是连环画孕育的历史,其后是发展与成熟以至繁荣的历史,《辞海》认为‘中国古代的故事壁画,故事画卷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性质。’基本是说对了,但还不够全面。因为这种连环性的图画应该上溯到汉代壁画以前战国的铜器画,而且古代故事壁画与故事画卷并非都具有‘连环图画’性质,有的只表现瞬间发生的事物且有空间的限制。例如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鸿门宴》及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故事画,但却是独幅的,并无‘连环性’,严格地说,不能归之连环画史的范畴。”②林树中这里指出独幅画虽然也叙事,但是不具有连续性,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他的观点为多数连环画学者接受。

本文以叙事学原理,从图像和语言叙事关系转换的角度,来考证中国古代连环图画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古代连环画从萌芽期到雏形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两节进行分析研究。

一、“以图言文”的萌芽期――古代雕塑、壁画及卷轴画

远古时期,语言文字还不完备,多用图像来叙事。在古代石窟、寺庙壁画及卷轴画里,可以看到中国连环画的早期萌芽。赵教授在《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口语时代的图像即原始社会留存下来的原始图像。就现有的考古学成果来看,原始图像包括人体装饰、陶器纹饰、史前雕塑和原始岩画等,题材涉及自然和社会、天文和地理、狩猎和农事、祭祀和礼仪、生殖和战争。它们和语言的关系明显地表现为‘以图言说’的特点,即用图像表达人类的所见所闻、所知所行、所想所信。也就是说,图像应当是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语言符号(并非所谓。结绳记事。)。这就是‘语-图’关系在口语时代的基本体态――‘语图一体’。例如原始岩画,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始语言,是原始先人以图像表达他们的认知和信仰的语言符号。”③这种“以图言说”的特征――即图像代替语言文字叙事,是中国连环图画萌芽阶段主要的表达手段。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石窟雕塑及壁画

北魏开始修建的山西云冈石窟,有许多连续性的故事画面出现。如第6窟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画面。该窟墙壁绘有佛传壁画(据考为明代壁画),是一组连续的经变叙事画。第10窟的佛传浮雕,叙述的是经变故事,人物较多,造型各异,有骑马的、撑伞的、礼佛的,画面的情节完整,故事内容一目了然,堪称古代石窟石刻叙事作品中的代表。

四川大足石刻画面叙事性很强,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画面较小,在龛窟中属于次要的部分。有的是巨幅的摩崖造像。有的一龛为一幅,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龛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佛传故事。有的是一套连环画面统一在一龛的造像之内。如有一“长卷”形式的《牧牛图》,雕出10个牧人和10头牛组成的农村生活画卷,其叙事特征十分明显。

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的石刻连环图画《圣迹图》,描述了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动。它一石一图,为浅浮雕,刻工精细,虽因年久风化,但人物形象仍清晰可见,每图皆有简短的说明文字,刻在图的空白处,显得既醒目又有概括性,是一套较完整的古代叙事性连环图画。

甘肃敦煌石窟壁画在中国连环画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窟龛中保存着历代的雕塑、壁画、装饰画、画卷等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有许多关于佛教故事的连环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叙事特征十分突出,如《九色鹿王本生图》《萨缍那本生故事》《舍身饲虎》《尸毗王本生》等,画面往往详细地叙述了经变中的各种故事,堪为后世叙事性壁画作品典范。

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附属窟库木土拉石窟,在第43窟洞壁上,有着大量关于佛教经变的故事画,且画幅是连续着的,每幅间用廊柱隔开,每幅画上端用古龟兹文作说明,一幅一页相对应,形式颇类似于今天连环画的文学脚本,据考证该壁画是在公元前后出现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具有连环画萌芽性质的壁画。

还有许多分布全国各地的石窟壁画,蕴藏着大量的连环图画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寺庙壁画

中国寺庙众多且分布较广,大都有宣传教义的壁画。其中以山西永乐宫和四川觉苑寺壁画最具代表性。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道教名观永乐宫建于公元13-14世纪,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许多精美壁画,其中有两套描绘道教首领王重阳得道成仙的传记连环图画。(图5)画面上二百八十多位神仙组成8组,在统一中求得变化,以免单调平板,显示了作者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这套壁画虽是一套宗教宣传画,但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人间风俗画图,是现存元代叙事性绘画的杰出作品,在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四川觉苑寺壁画为西南地区具代表性的古代寺庙壁画作品。明代《释氏源流》一书就是根据该壁画整理编撰而成,书里部分画面不受时空限制,将不同场景展现于同一画幅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叙事图像的特点。觉苑寺里的壁画内容为佛传本生故事,每幅既可独立叙述一个故事,同时和上下幅又有连续性,具有早期连环画的萌芽性质。新编《剑阁觉苑寺明代壁画》第88图是这样描述的:

释文88,降伏六师:本故事取材于《贤愚因缘经》,当时佛在王舍城竹园精舍中说法。其时,瓶沙王已皈依佛教,无奈弟弟执迷不悟,不肯听从王兄劝告,并且派人去通知六师,共议如何对付佛。六师悉集,皆口出狂言与佛比试。国王同意,即领六师,并请佛同到试场。这时,佛升宝座之上,左有帝释,右为梵王护持,国王大臣,万众围观。佛徐伸臂,以手按座,即有五大神王,推拉拖拽六师;金刚密迹举起金刚杵,杵头出火,吓得六师惊恐万分,仓皇逃走。徒众求哀忏悔,愿为成沙门。

该释文对相应壁画作描述,故事情节生动完整,叙事性很强,完全可以独自成篇。觉苑寺壁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早期连环画的萌芽之状都尽显其中。

(三)卷轴画

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特别是有卷轴画之后,为画面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使单个人物画更加细致精彩,群像故事画也有了发挥的余地。用连续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画卷成为常见的形式。它们有的是根据历史传说故事或现成作品编绘的,有的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充分显示了连环画可以直观叙述的特点。叙事性较强的有如下几幅。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而画。画家没有将山、水、树、石画成孤立形象,而是倾注着自己的感情,运用散点透视法,力图从原赋内容出发,使人物情景相互交融,有序地展开故事叙述。感人的一段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画家用连续的图像来安排情节塑造形象,充分体现诗人哀怨缠绵的思想情感。该画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套以连续画面形式叙事的长卷画轴。

传为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描述当时生活的纪实体连环画图长卷。该图描绘了五代南唐重要政治家、文人韩熙载与其友在家中宴饮寻欢的情景。图分5部分,疏疏密密,主人公韩熙载始终在场。《韩熙载夜宴图》无论从题跋还是画面来看,都已经具备完整的叙事情节、叙事环境,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性格都烘托了出来。

《晋文公复国图》是宋代画家李唐描绘的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经历了宋、郑、楚、秦等国,后回到自己的国家里做了晋侯。故事描写细致而生动,构图的形式是连环画图式的,情节曲折而繁复,是一幅难得的巨作。长卷共分6段,每段都有文字说明和图画相对应。各段之间以人物车马的行进显示故事的进展和图画的连续性,是非常典型的古代叙事画。

《清明上河图》传为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全图以汴梁城郊起,步步往城区展开,直到虹桥部分形成。该图虽不是表现连续的故事,却描绘了完整而连续的场面,既有空间感又有时间跨度,是一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风俗叙事图。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无论是古代雕塑、壁画还是卷轴画,都可以图像来地代替语言文字进行叙事,这样的叙述往往具有概括性、直接性和说明性等特征,但是又往往缺少完整的情节性和生动的叙事性特点,这表明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尚处于萌芽期,为后来连环画雏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以图插文”的雏形期――明、清的插图及版画

自隋、唐之际发明印刷术以来就有了木刻版画艺术。如敦煌石窟保存下来的唐代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的扉页插图。到了明代,由于出版事业的发达更促进了版画艺术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市民文学,如戏曲小说等,出版极为兴盛,书商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便在书中附加插图,以利于推销。明清时代的书籍插图,经典的作品常常不限一种,如《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有多种插图,各具特色。由于这些书籍表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不仅有中心人物还有很强的故事性。元明时期,随着戏剧和文学的繁荣兴起,在小说和剧本中插入连环性的插图更加盛行。这一时期所流行的章回体文学书籍,也插入了一些线描插图,一些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因此被俗称为“回回图”。“回回图”不但增加了书籍的观赏性,又使线描插图这种艺术形式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现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平相三国志》、明刻《西厢记》、清刻《红楼梦》就是其代表作。在清末民初连环画形成之前,明、清小说插图和版画就是中国连环画的雏形。代表作品有以下几部。

《西厢记》在明代有多种版本,明弘治年间岳家刊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它有5卷,共161页,每页上图下文,每图都有一个标题。每题所画不限于一页,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有的一页一图,有的多达七八页接连表示一个连续的故事内容。“这种连图,使画面更加开阔完整,也加强了画面的连续性,但也有些是为了凑篇幅而故意拉长的,那就不足取了。作品人物造型、环境背景的刻画都较为成功,是明代中期版画的代表作品。”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插图的确为原作增色不少。不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明确,由于他们是以多幅连续画面将原作故事图画化,用图画来叙述《西厢记》的故事内容,增强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可读性。

《耕织图》属于古代生产题材的连环画图,用连续图像客观叙述古代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形象生动直观易懂。“《耕织图》是中国最有名的绘刻农业生产劳动过程的有连续性的画册。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家,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历代的帝王主要也是依靠剥削农民。所以,不但人民重视农业生产劳动,帝王也着重于倡导耕织。因为倡导,他们就有‘藉田’和‘天子亲耕祀太社’一些制度。有时,还敕命名画家、名刻手,绘刻有关耕织的连环画册,以唤起‘群臣们’注意‘倡导’。”⑩在中国最早出现的“耕织图”是元末王祯的《农书》。日本农学专家天野元之助认为“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农书中)最有魅力的(著作)。”

清代康熙年间,焦秉贞绘、朱圭刻的《耕织图》,耕织各23图。此外还有从播种到拣染的《棉花图》、以描绘盐民晒盐劳动的《熬波图》等。这些生产题材的连环画图虽然缺少故事情节,但却完整地描述了某一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耕织图和小说插图相比改变了图画的从属地位,成为表现生活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图像叙事的功能。在文图结合方面,有的只有标题,有的虽有较多的文字,但也只起简单的说明作用。它的出现为由插图过渡到独立形式的连环画起着奠基的作用,亦为连环画图的叙事功能开辟了新的用武之地。

又如《金瓶梅》《全相平话三国志》《西游记》《天工开物》等,这些都可称之为中国连环画早期雏形的代表。其中明万历丁巳刻本《金瓶梅》每回前皆附插图两幅,对该回目故事内容加以图说,叙事特征十分明显。加之《金瓶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故该书对后来连环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第52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潘金莲花园调爱婿》插图和标题相呼应,达到了非常好的叙事效果。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里利用单幅或者多幅的插图,配上和画面相适应的文字,说明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这本杰出的著作显示古人已在利用连环画图这种形式进行生产技术教育,且达到了颇为圆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