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吕碧城诗词

吕碧城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吕碧城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吕碧城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吕碧城;民国才女;睿智豁达;悲悯淑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1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一名女婴在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中呱呱坠地,恰逢堆青叠翠的盛夏时节,生命的蓬勃引得父亲吕凤岐灵犀一动,给了她这个充满生机的名字――碧城。此时的碧城如寻常人家的女儿,安逸顺达地从混沌的婴孩长成清朗的。幼年的碧城聪颖早慧,锦心灵通,被父亲吕凤岐视为掌上明珠,亲自教诲,吕碧城也是天赋异禀,工诗文、善丹青、刻文篆字、精习音律,垂髫之年,便是才艺双馨。

九岁那年,吕碧城和同乡汪氏议婚,原本她会沿着这条既定的命运默默走下去,却不想一朝风雨忽至,由于吕凤岐突患恶疾,大有去势,吕家一时风雨飘摇,父亲的各房妻妾算计家产,族人们也来侵占,内忧外患。父亲去世不久后,母亲被迫饮鸩,命悬一线,年幼的吕碧城眼睁地看着这一切,少年失怙,家产被夺,无家可归,万般无奈之下,她求救于父亲的故友樊增祥,泣血陈情,才得以一家脱困。

屋漏偏逢连夜雨,吕碧城还未全然从这悲痛中走出来,汪家见吕家变故,与她退婚。一时间污蔑她的言论铺天盖地。才不过十三岁的豆蔻年华,却饱尝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纵是她心底坦荡,但人言可畏,为避是非,母亲与她搬离了旧宅,投奔舅父严凤笙。

舅父是塘沽盐课司大使,家境宽裕,待严氏母女谦和有礼,吕碧城才得以有过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可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还是要以自己的力量来谋生活,方得随心自在。所以,吕碧城在舅父为她说亲时,断然拒绝,带着积攒的路费,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逃离这任人摆布的命运。

第一次离家出走,吕碧城形单影只,孤身面对生存现世的艰难,不知前路,只得四处奔波找工作,一日偶然在《大公报》上看到舅父的秘书方君刊发的招聘启事,忐忑不安地斟酌词句,给方夫人寄了一封求助信。方夫人将她推荐给《大公报》的总编辑英敛之,英敛之赏其才华,怜其身世,聘请她到报社做见习编辑,她愁云惨淡的生活就此开始明朗起来。

初来乍到,英敛之夫妇对她颇为关照,她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勉刻苦,笔耕不辍,对待每篇文章都是精益求精,她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中,强调君民、男女的平等地位,提高国民素质,共同走上自强不息之路。她的文章往往能够准确地找准采访的切入点,恰到好处地处理采访信息,笔锋直逼时代主题,引人入胜,深得英敛之赏识,自此,她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随后,吕碧城的《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韧之志》等文章相继刊出,旗帜鲜明地倡导女子解放和女子教育,呼吁创建独立、民主、文明的时代新风尚,她的诗词亦是格律谨严、文采斐然,多哀叹神州陆沉,抒怀悲愤沉痛,宣泄新女性追求解放的愿望,这些观点引起激烈的反响和热议,深受时人尤其是新女性的倾慕、推崇。吕碧城也随之崭露头角、广为人知,一时间名贯京津。

社会上的声名鹊起,文坛上的崭露头角,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友人――“鉴湖女侠”秋瑾。“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两位卓尔不群的女性惺惺相惜,相互激励,立志要一同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在仅仅出版的两期中,均刊登了吕碧城的文章,宣扬民主思想,鼓动社会变革和女权运动。后来秋瑾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吕碧城闻讯,冒着断头的风险派人去收殓秋瑾的遗体,葬于西湖边,亲自拜谒。

后来英敛之在、唐绍仪等人支持下,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年仅23岁的吕碧城积极参与,并出任总教习、监督,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正如英敛之的评价:她“能辟新理想,思破旧锢蔽,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独立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于天演界中”。诸多女杰,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等,都聆听过吕碧城授课,深受其教育理念的影响。

人格完整,经济独立,睿智豁达,这些皆是吕碧城在当时晦暗的男权社会立独行的标志,严复盛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成为名人才俊争相追慕的对象。追求者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也有之子袁克文。许是早年那一连串的打击让她过早地堪破了世事与繁华,对于伴侣一事,宁缺毋滥,最终还是“只有以文学自娱了”。

后,吕碧城应的邀请,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随着称帝的野心日渐显露,吕碧城冷眼旁观,终是洒脱离职,翩然南下,迁居上海,同海外巨商进行股市角逐,获利巨丰,变成上海滩显赫一时的富豪。

乱世之中,天灾人祸竞相肆虐,贫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吕碧城怀揣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她在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赴美前,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十万巨金,并奔走各界劝募。她将对人的情怀推广至万物生灵,在维也纳万国维护动物大会上,吕碧城用英文发表了长篇“废屠”演说,呼吁以佛家慈善之心,戒杀护生,提倡素食,得到与会代表的热力响应。

1930年,吕碧城在瑞士正式皈依三宝,法名“宝莲”。其间,她编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法华经・普门行愿品补佚》,编撰以欧美佛学动态为主要内容的专著《欧美之光》。1933年冬,她回国后在上海完成了《观无量寿经释论》等佛学著作,还在北京将毕生词作进行编订,定名《晓珠词》刊行。

后,她再次出国,在欧美传播佛学慈善,期望以此阻止野蛮的战争,并与叶恭绰等人创立中国维护动物会。二战爆发后,她向国内赈灾组织捐出款项,帮助抗战中流离失所的难民。1940年,她由瑞士辗转返国,准备取道香港返回内地,但因归途受阻,只好在香港住下。

1942年,吕碧城因旧疾发作,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她,逐一交代自己的后事,将自己的积蓄悉数提取,用于弘扬佛法、护生等慈善事业,并嘱托好友,“遗体火化,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1943年1月24日,时年六十一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溘然长逝。

吕碧城诗词范文第2篇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法号湛然居士,晚号玉泉老人,元代的朝廷重臣,为成吉思汗、窝阔台两朝做出重要贡献,官至中书令(宰相)。

耶律楚材出生于燕京玉泉山契丹贵族家庭,世居金中都,是辽代东丹王突欲的八世孙。父亲给金世宗做过尚书右丞,取《左传》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意为楚国虽有人才,但被晋国所用,为耶律楚材取名。耶律楚材也曾为金章宗当过官。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金史》上说他:“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释、老、医卜之说。”下笔写文章,文思泉涌,犹如事先构思好了一样。

元太祖成吉思汗听说他的才气后,召见耶律楚材,见此人“身长八尺,美髯宏声”,称赞一番后说,辽与金是世代仇敌,朕替你雪恨。耶律楚材说,我的祖辈在他们手下做事,即为君臣,怎敢仇君呢!元太祖觉得他的话合乎情理,很是喜欢,便把他留在身边,不称其名,只叫“吾图撒合里”,即长髯人。

耶律楚材自此辅助成吉思汗,并随其西征,经常献计献策,有机会便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几年后,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那时每攻下一地,将领们纷纷抢夺金玉财宝。他曾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收敛。当时他却收集、保存了许多文集,以及大量的药材。后来军中疫病流行,这些药材救活了好几万人。

有个人叫常八斤,是造弓的巧匠,经常自恃地对元太祖说,国家正在打仗用武,耶律楚材一介书生何用!耶律楚材说,治弓当然要用造弓的匠人;图谋天下的人,岂能不用治天下的匠人呢!元太祖听后,非常高兴,日渐重用。一次,元太祖指着耶律楚材对元太宗说,此人是天赐给我们家的,以后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委托给他来办。

元朝规定:攻城时,帮助城内放箭扔石的人,攻下城后,一律处死。元太祖征战南方。汴梁即开封城即将攻克。大将速不台上奏:攻城这么长时间,将士多有死伤,攻下城后,全城的人都应该杀死。耶律楚材得知后,马上进见元太祖说,将士在外风餐露宿十几年,图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只有地而没有人,打仗还有什么意义呢!元太祖犹豫不决。耶律楚材进一步说,能工巧匠,收藏大户,都汇集在人民之中,如果全都杀死,将一无所获。元太祖终于同意了他的建议。当时,汴梁城的人口共有147万之多,全城免于一劫!

他奉命到京城整顿秩序。当时京畿之内,许多权势人家的子弟,一到黄昏就驾着牛车出来结伙抢劫、行凶杀人。耶律楚材不畏,不为利害所动,秉公而断,公开斩首16名这类罪犯,为社会除了大害。

有人诬告耶律楚材,说他违法。元帝大怒,把耶律楚材绑了起来,之后,立刻后悔,命令松绑。耶律楚材不肯解绑说,陛下绑我,是我有罪,应当在百官面前说清楚,罪在不赦。现在松绑是无罪,怎能这样轻易反复,如同儿戏一般。今后国家有了大事,又当怎么处理!文武官员听后,大惊失色。元帝马上说,朕虽是皇帝,难道就没有过错吗?又用好言相劝一番。

这样的君主也十分难得。耶律楚材接着陈述了国家应该做的十件事:“信赏罚,正名分,给奉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十项政策,切合实际,元帝全都实施。

元帝嗜酒,每天与大臣畅饮不止。耶律楚材劝过多次也不听。一次,耶律楚材找到一个酒槽的铁口对元帝说,酒曲腐蚀器物,铁都不例外,何况五脏?元帝立刻醒悟了,对身边的近臣说,你们爱君忧国之心,谁能比得上吾图撒合里呢!

耶律楚材常说,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若减一事。人们认为是至理名言。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还是一位有名的学者,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的人。耶律楚材少年时受金代文化影响至深,在赵孟\扭转金及南宋末午书法流风之前,他的书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元史》称其:“善书,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他的书法,雄放刚健、硬拙挺拔,有“河朔伟气”,与后来赵孟\提倡的晋人韵味迥异。

耶律楚材追述随军生活的《西游录》,记载了新疆和中亚西亚的见闻,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散文存世不多。他酷爱诗歌,写过不少诗作,他的诗文集《湛然居士集》流传至今。有一首《鹧鸪天》诗词,可见文笔之妙: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春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耶律楚材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

情钟玉泉山

为什么耶律楚材要以玉泉为号?

他自幼生长居住在北京玉泉山一带,毗邻风景优美的西山。西山又名小清凉。春夏之时,晴云碧树,鸟语花香;深秋季节,满山红叶;冬日晴空,积雪皑皑,气象万千。这些足以令人赏心悦目。更有那山中诸多的庙宇,深深吸引了他,以致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

玉泉山,山水兼备,景色优美。山因泉而得名。泉水之盛,随地而出,十分丰沛。玉泉山的泉水逶迤曲折,自上流下,宛若长虹,金章宗年代定名“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

玉泉山的主要泉源有三个:一在山西南,泉水深浅莫测;一在山脚,泉水甘冽;一在山南,有巨穴,泉水自石罅中出,喷起3尺多高。泉水涌出后,形成3丈多宽的池水,又名玉泉池。据《日下旧闻考》于敏中等人的实地考察,泉水喷出水面还有半尺多高。喷泉有如千万颗珍珠涌起,散落水面,十分壮观。人们又称之为喷雪泉。泉水的声音如同许多玉佩相击,传出悦耳动听的美妙音响。泉水清澈碧透,就连水下的沙石水草,皆可一一辨认。在泉边,全身心都能得到极大的享受。据目击者讲,上世纪60年代,山上的泉眼还有水,至七八十年代以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便消失了。

如此美妙的景色,自然会引来许多人文景观和传说。玉泉山上有观音阁或称观音寺。寺随山势而建。进寺门后有石洞,又称为观音洞。洞上有吕公岩。岩下有一深潭,一丈多宽,水净苔深。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经常往来玉泉山,岩洞便是他晏坐休息之处。仙人飘然而去,又留下了吕公洞的名字。因为这里的景色,或是沾有传说的仙山,金章宗的行宫芙蓉殿便建在这里。山上还有看花台和卷幔楼。“玉泉”二字就刻在山崖上。

玉泉山脚下有崇真观。观外小涧环流,清澈见底。前面垒石为台,下面用砖砌成方池。池上建有小屋,名灵渊斋。玉泉山下还有元世祖建的昭化寺。

玉泉山的著名景观是华严寺。它分上下两处。据《长安客话》载,华严寺曾有3个旧地基,都是辽金元几代皇帝游幸之地。到了明代的正统年间,又进行了修建,形成上华严寺、下华严寺。寺的匾额是明英宗朱祁镇敕赐。到了明代嘉靖庚戌年,蒙古族入侵北京,上下华严寺遭到毁坏,成为一片平地。

华严寺有两个石洞:一个叫严寺洞,在半山腰,窄小得如鼠穴一样,里面的道路非常险要。一个为七真洞,有人又称翠华洞,在寺殿的后面。洞有数十步深。洞中石壁上镌刻着耶律楚材的《鹧鸪天》一词:“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明代大学士夏言也有《鹧鸪天》一词和于石壁上:“人世沧桑有变迁,灵岩玉洞自岿然。朝衣几共游山日,佛界仍存刻石年。嗟岁月,惜风烟,等闲花发又啼鹃。只将彩笔题僧壁,玉带长留向日边。”登上玉泉山之巅,下望华严寺,如在烟云缥缈中,神秀苍郁,为玉泉山增加了灵气。

华严寺右边半里,为金山寺。山上有玉龙洞。洞里涌出泉水,前人用砖石盖上,成为约5里多长的暗渠,流入西湖。人们称它为龙泉。山上建有望湖亭。华严寺北边的石壁非常高险,有泉水喷出,声如撕裂布帛,俗称为裂帛泉。

吕碧城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北宋 文同 近体诗诗韵 韵例 韵字

一、文同及其诗歌简介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又称“锦江道人”,“文湖州”,或“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幼年笃于学,发奋读书,二十岁左右已经“博通经史诸子,无所不究”。

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初仕邛州判官。至和二年(1055)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祜四年(1059)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汉州。三年,还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历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1078)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宋史》卷四四三有传。文同肯定熟悉宋代通语。三十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家乡,后亦曾在四川供职。必定通晓家乡永泰方言,梓州永泰方言一定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

文同是北宋中期诗赋书画全能的大家,苏轼在《书与可墨竹并序)冲说:“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四绝”中,诗列首位。可见苏轼对其诗歌的赞赏。现存文同诗歌856首,其中近体诗283首。我们将古、近体诗分开考察,本文在对其近体诗用韵进行穷尽考查基础上,试图对其用韵情况做出浅析,调查时笔者主要依据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第八册所收二十卷文同诗作。并参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二、韵部说明及特殊韵例韵字讨论

文同近体诗283首,共283个韵段,全部押平声韵,共分25韵部,其中阴声韵11部,阳声韵14部。

(一)歌戈部

含《广韵》歌戈两韵,共入韵5次,其中戈独用2次。歌戈同用3次。《广韵》规定歌戈同用,实际押韵亦歌戈同用,没有借韵、出韵的情况,故将歌戈两韵系合为一部。

(二)麻佳部

包括《广韵》麻韵和佳韵,共入韵11次。其中麻独用6次,借出韵字是蟹摄的佳韵字,共有5次。七绝《约春》6344(题后的数字为《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页码,下同。)叶“赊涯花”,原文为“去岁相违恨已赊,今年相遇喜无涯。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七律《明教院》6346叶“斜加花涯华”,原句为“两岸烟云闲景物,一轩泉石静生涯。”七律《邛州东园晚兴》5352叶“纱家花霞涯”,原句为“向晚双亲共诸子,相将来此乐无涯。”五律《晴步西园》5407叶“霞斜沙蛙”,原句为“稚土贫亦乐,一部奏池蛙。”七绝《过青泥》6433叶“加涯花”。原句为“铁山正月雪交加,欲探东风未有涯。”“涯蛙”为佳韵字,其余皆为麻韵字。文同近体诗里没有佳韵字押入蟹摄灰哈部的,也没见佳韵独用。按《广韵》规定,假摄麻韵字不能与蟹摄佳韵字相押。假摄麻韵字与蟹摄佳韵字相押这种现象起于何时,颇难断定。到唐代,诗人用韵中,佳韵字如“佳涯崖柴”几个字都偶然押入麻韵(刘晓南2001年),到宋代,佳韵字押入麻韵系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音变现象,同为四川籍诗人苏轼的诗作中,麻佳互押就有2例。研究表明,宋代山东、江西、福建、江浙诗词韵都充分反映了这种语音演变现象。

(三)灰哈部

含《广韵》灰哈两韵,共入韵7次,其中灰独用1次,哈独用2次,灰哈同用4次。《广韵》灰哈同用,实际押韵亦灰哈同用,没有借韵、出韵情况。故灰哈两韵系合为一部。(四)齐西部 含《广韵》齐韵,共入韵2次《广韵》规定齐独用,实际押韵亦独用,无借韵、出韵,故齐韵独立为一部。

(五)微依部

含《广韵》微韵,共入韵16次。《广韵》规定微独用,实际押韵亦独用,借韵1次。七律《金桃》5363叶“垂衣归唏稀”,原句为“雨染烟蒸万实垂。丹殊为骨菊为衣”。“垂”属支韵。“衣归唏稀”属微韵。

(六)脂之部

包括《广韵》支脂之三韵,共入韵25次,其中支独用2次,支脂之同用4次。支之同用16次,脂之同用2次,支脂同用1次《广韵》规定支脂之同用,实际押韵亦支脂之同用,故支脂之三韵系合为一部。本部借韵6次,其中齐韵2次,微韵4次。七绝《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5408叶“溪枝迟”,原句为“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其中,“溪”属齐韵,“枝”属支韵,“迟”属脂韵。七绝《寄景孺提刑按武兴》6408叶“西驰诗”,原句为“夹栏虚栈武兴西,使骑翩翩晚夕驰。”其中,“西”属齐韵,“驰”属支韵,“诗”属之韵。七律《送李野夫兼简公择学士同年》5330叶“归时诗思卮”,原句为“吾友野夫官满归,峡中风物正春时。”其中,“归”属微韵,“时诗思”属之韵,“卮”属支韵。七律《洗竹》538011十“稀篱枝池时”。原句为“斤斧从来到此稀,为撩疏密绕藩篱。”其中,“稀”属微韵,“篱枝池”属支韵,“时”属之韵。七绝《斋宫》5424叶“霏枝之”,原句为“玉龙喷雾碧霏霏,钿枕珠衾照百枝。”其中,“霏”属微韵,“枝”属支韵,“之”属之韵。七绝《飞仙石溪》5434叶“衣时迟”,原句为“爱此潺谖任溅衣,独寻幽石坐多时。”“衣”属微韵,“时”属之韵。“迟”属脂韵。

(七)豪包部

含《广韵》濠韵。共入韵8次。《广韵》规定豪独用。实际押韵亦独用,无借韵、出韵,故豪韵独立为一部。

(八)萧宵部

含《广韵》萧宵两韵,共入韵3次。《广韵》萧宵同用,实际押韵亦萧宵同用,没有借韵、出韵的情况,故将萧宵两韵系合为一部。

(九)尤侯部

包括《广韵》尤侯幽三韵,共入韵20次,其中尤独用10次,尤侯同用9次,尤幽同用1次。《广韵》规定尤侯幽同用,实际押韵亦尤侯幽同用,故尤侯幽三韵系合为一部。

(十)鱼居部

含《广韵》鱼韵。共入韵9次。《广韵》规定鱼独用,实际押韵亦独用。无借韵、出韵,故鱼韵独立为一部。

(十一)虞模部

含《广韵》虞模韵,共入韵6次,其中模独用2次,虞模同用4次《广韵》规定虞模同用。故将虞模两韵系合为一部,借韵1次。七绝《寄永兴吴龙图给事(之二)》5399叶“虚图炉”,原句为“见山楼迥倚晴虚,看展终南百幅图。”“虚”属鱼韵,“图炉”属模韵。

(十二)侵寻部

含《广韵》侵韵,共入韵10次《广韵》规定侵独用,实际押韵亦独用,无借韵、出韵,故侵韵独立为一部。

(十三)真谆部

含《广韵》真谆韵。共入韵14次,其中真独用7次,真谆同用7次《广韵》规定真谆同用,故将真谆两韵系合为一部。借韵1次,出韵1次。五绝《骢马》6305叶“云银神”,原句为“髦鬣拥如云。西人号乞银。”“云”属文韵,“银神”属真韵。七绝《读史》6360叶“秦人斤”,原句为“不得荥阳遂失秦,始知成败尽由人。可怜一掷赢天下,只使黄金四万斤。”“秦人”属真韵,“斤”属欣韵。

(十四)文欣部

含《广韵》文欣韵,共入韵10次,其中文独用10次,欣出韵1次,占总数的10%。当合为一部。五律《吕惠穆挽诗四首(之四)》6456叶“勤君闻云”,原句为“自出公门下,常蒙礼意勤。相看如子姓,交政为郎君。”“勤”属欣韵,“君闻云”属文韵。

(十五)元魂部

含《广韵》元魂痕韵,共入韵13次,其中魂独用3次,元魂同用8次,元魂痕同用2次《广韵》规定元魂痕同用,实际押韵亦同用,无借韵、出韵,故将元魂痕三韵系合为一部。

(十六)寒桓部

含《广韵》寒桓韵,共入韵12次。其中寒独用3次,寒桓同用9次。

《广韵》规定寒桓同用,故将寒桓两韵系合为一部,借韵3次。七绝《闻陈山人定命丹成试以诗乞》6379叶“还干丸”原句为“水火相交养大还,已闻神汞满炉干。”“还”属山韵。“干”属寒韵。“丸”属桓韵。七律《题兜率寺》6460叶“闲峦宽安残”,原句为“簿领迷人喜暂闲,聊寻古寺陟孤峦。”“闲”属山韵,“安残”属寒韵。“峦宽”属桓韵。五律《宿云屏山寺》5446叶“端蟠看寒栏”,原句为“翠岭耸云端,嘘峨走复蟠。客从尘外入,僧向画中看。”蟠,《广韵》“附袁切”,又扶干切。元韵字与山摄相押,文同近体诗仅此一例。元韵本属臻摄。但在《韵镜》、《七音略》等韵图中,属山摄。在苏轼的诗作中,在反映口语里已并入山摄。

(十七)先仙部

包括《广韵》先仙两韵。共入韵24次,其中先独用5次。先仙同用19次。《广韵》规定先仙同用。实际押韵亦先仙同用,故先仙韵系合为一部。借韵1次,五律《弄珠亭下柳》5423叶“前烟绵舡年”。原句为“远外分晴岛,深中泊暮舡。”其中,“绵”属仙韵,“舡”属江韵,其余属先韵。“舡”。《广韵》许江切,“解舡船完”《集韵》“艐舡舟名。”其反切是枯江切。又“《博雅》解舡舟也。”其反切是虚江切。“船”,查《集韵》食川切,“《说文》舟也。《方言》自关而西谓之船。俗作舡,非是。”寒先部与江阳部混押,上古中古直至唐代诗文用韵极少,但在宋代四川诗人作品有11例。(刘晓南2006年)今盐亭方言中。江摄舒声与山摄舒声韵尾不混,不能印证。但在今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和官话区的江淮方言中却很普遍。在宋代四川通语音系中中尾并入尾。即真文部、庚青部合并。是一种普遍音变现象。江窗部押入先仙部,江窗部尾韵与先仙部尾韵相押现象反映了文同口语中尾并入尾的倾向,当是方音现象。

(十八)删山部

含《广韵》删山两韵,共入韵12次,其中山独用1次,删独用1次,删山同用10次。《广韵》删山同用,实际押韵亦删山同用,没有借韵、出韵情况,故删山两韵系合为一部。

(十九)江窗部

含《广韵》江韵,文同近体诗仅入韵1次。《广韵》规定江独用,实际押韵亦独用,故江韵独立为一部。

(二十)阳唐部

含《广韵》阳唐韵,共入韵20次,其中阳独用5次,阳唐同用15次《广韵》规定阳唐同用,故将阳唐两韵系合为一部。

(二十一)庚青部

包括《广韵》庚耕清青韵,共入韵23次,其中,青独用14次,耕清独用各1次,庚清同用5次,庚耕同用1次,庚耕清同用1次《广韵》规定庚耕清同用。青独用,但青14次独用就有9次借韵庚,庚清借出韵青3次,故庚耕清青四韵系当合为一部。例多,此举4例,其余从略。七律《汉州王氏林亭》5363叶“扃清英名缨”,原句为“短干勺疏篱入野扃,竹烟松露满襟清。”其中,“扁”属青韵,“英”属庚韵,其余属清韵。五律《野迳》5377叶“晴名行营”,“行”属庚韵,其余属青韵。七绝《可笑口号七章》之七55384叶“城生”,原句为“可笑山州为刺史,寂寥都不似川城。若无书籍兼图画,便不教人白发生。”“城”属青韵,“生”属庚韵。七律《晚泊金牛》5422叶“清行声精征”,原句为“一襟初觉晚霜清,短鞋垂头任马行。斜日敛回疏木影,急风收断落泉声。望穷好景番番别,题遍新诗阕阕精。终是教人伏潘令,许多才调赋西征。”其中,“声精”属青韵,“清征”属清韵,“行”属庚韵。

(二十二)蒸登部

含《广韵》渫登两韵,共入韵4次,其中登独用2次,蒸登同用2次《广韵》蒸登同用,实际押韵亦蒸登同用,没有借韵、出韵情况,故蒸登两韵系合为一部。

(二十三)东钟部

包括《广韵》东钟冬三韵,共入韵26次,其中东独用21次,钟独用4次,钟冬同用1次,东钟借用4次。《广韵》规定东钟同用,冬独用,但冬用韵1次就与钟同用,故东钟冬三韵系当合为一部。

(二十四)覃谈部

含《广韵》覃谈韵。文同近体诗仅入韵1次。《广韵》睨定覃谈同用。故覃谈独立为一部。

(二十五)盐添部

包括《广韵》盐添衔严韵,文同近体诗仅入韵1次。七律《江原张景通善颂堂》6396叶“岩髯帘添严”,原诗为“庭前云盖碧峻岩。堂上先生雪满髯。说药客来聊下榻,谒斋僧去便垂帘。种时法好花难谢,买处钱多石易添。子舍光荣身壮健,只将香火事华严。”其中,“岩”属衔韵。“髯帘”属盐韵,“添”属添韵,“严”属严韵。《广韵》规定盐添同用,成衔同用,严凡同用,故盐添独立为一部。

三、结语

吕碧城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诗谶;禁忌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诗谶,即指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用诗歌的方式A测未来。《说文解字》把“谶”解释为:“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 [1] 61 《四库全书总目》则解释为:“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2] 189 我国传统文化相信宿命论,既然一切皆命中注定,自然就能预测未来,“将谶的神秘性、预言性附会运用于文人的诗作中,以谶释诗,于是出现了诗谶。” [3]

一、我国的诗谶传统

诗谶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即已出现。《世说新语》就记载过诗谶现象:

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诗集》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4] 493-494

潘岳的诗歌中曾经有“白首同所归”一语,原意是指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用来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但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世说新语》评价为“乃成其谶”。

《南史》也记载有诗谶:

初,简文《寒夕诗》云:“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又《咏月》云:“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后人以为诗谶,谓无蒂者,是无帝;不安台者,台城不安;轮无辙者,以邵陵名纶,空有赴援名也。[5] 2007

用今人眼光来看,如此解释诗歌未免牵强,但时人却深信不疑,以至于到了唐代,诗人创作诗歌时,因为考虑到诗谶现象,经常会有所禁忌,如尤袤编撰的《全唐诗话》中就记载:

刘希夷……尝为《白头翁咏》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一联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又叹曰:“此句复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即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6] 74

刘希夷心存顾忌,后又偶然巧合,但时人便以为难辞其咎,将之坐实为诗谶。

“诗谶说与古人的语言禁忌观念有关。” [7] 宋代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曾说:“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人谓之诗谶。” [8] 42 可见,诗谶无非是人自己的一种语言忌讳,但古人却将其神秘化。有宋一代,文人对诗谶现象更加关注,无论是仕途的穷达,还是寿命的长短,都成为诗谶的叙写对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故徐铉吴淑而后,仍多变怪谶应之谈。” [9] 106 阮阅编撰《诗话总龟》收录整整两卷诗谶门:

王元泽少时作《白苎行》,有云:“君心莫厌频欢乐,请看云间日西入。”议者谓美则美矣,然日西光景无多,近乎谶。果不永寿。[10] 336

诗岂独言志,往往谶终身之事。范仲淹做小官时咏《十四夜月诗》:“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世期以为相,而至于参知政事。[10] 329

除了在笔记、诗话中经常记载外,还不时有人加以整理、评论、阐绎,“由此,诗谶由《世说新语》中的个别记载,到宋代的专门著录,从而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诗歌类型。” [3]

二、古代文人对诗谶的不同态度

古代文人对诗谶的态度,无非三类:坚决反对、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洪迈曾经议论诗谶现象道:

今人富贵中作不如意语,少壮时作衰病语,诗家往往以为谶。白公十八岁,病中作绝句云:“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然白公寿七十五。[11] 13

除了洪迈以外,对诗谶深恶痛绝,持坚决否定态度的是胡仔,他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世人之诗,例多禁忌,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谓之诗谶,谓之无气。是大不然。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出,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画雪中芭蕉,诗眼见之,知其神情寓于物,俗论则诚以为不知寒暑。荆公方大拜,贺客盈门,忽点笔题其壁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与寄此生。”东坡在儋耳作诗曰:“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岂可与世俗论哉。余尝与客论至此,而客不然吾论,余作诗自志其略,曰:“东坡醉墨浩淋浪,千首空余万丈光。雪里芭蕉失寒暑,眼中骐骥略玄黄。” [12] 275

因为否定诗谶,朋友不同意自己的观点,竟然写诗明志,表现自己对诗谶的态度,可见胡仔是坚决反对诗谶的观点。

胡仔又记载苏轼的事例以驳斥诗谶的说法:

人之得失生死,自有定数,岂容前逃,乌得以谶言之,何不达理如此,乃庸俗之论也。如东坡自黄移汝,别雪堂邻里,有词云:“百年强半少,来日苦无多。”盖用退之语“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之语。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累帅方面,亦几二十年乃薨,则“来日苦无多”之语,何为不成谶邪?[12] 275

胡仔认为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很多人的诗歌描写和自己的命运并不吻合,可见诗谶并不存在,诗谶说是典型的庸俗之论。

也有古人认为对诗谶当持不可不信、但不可全信的中庸态度,王《野客丛书》卷十九“诗谶”一条云:

王直方《诗话》举东坡、少游、后山数诗,以为诗谶,渔隐以为不然,谓人之得失生丧,自有定数,乌有所谓诗谶云者,其不达理如此。仆谓此说亦失之偏,诗谶之说,不可谓无之,但不可谓诗诗皆有谶也。其应也,往往出于一时之作,事之与言,适然相会,岂可以为常哉!……大抵吉凶祸福之来,必有先兆,固有托于梦寐影响之间,而诗者,吾之心声也,事物变态,皆能写就,而况昧昧休咎之征,安知其不形见于此哉!但泥于诗谶则不可。[13] 272

当然,对诗谶深信不疑者也不少,委心子即是一例,他在《分门古今类事》中不断记载诗谶:

王沂公布衣时,以所业贽吕文公,卷首有早梅诗云:“雪中未问和羹事,先向百花头上开。”文穆曰:“此生次第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咸平五年,公果状元及第,遂相真宗、仁宗,非富贵前定而此诗为之兆乎![14] 215

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又说:“夫兴衰,运也;穷达,时也;生死,命也。委心子F天任运,修己俟时,谓命有定数,不可以智求。” [14] 1 很明显相信生死由命,认为诗歌是命运的前兆。

黄仲则曾说:“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纵观古人对诗谶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发现表面上大家的观点截然相反,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只是立足点不同,而结论是一致的。委心子认为生死有命,诗谶是无意中泄露了天机;胡仔则认为生死有命,诗谶与命运只是偶合。换言之,双方都相信命定论,都认为诗歌并不能改变命运,区别仅仅在于诗歌是否能够预测命运。

三、《阅微草堂笔记》的诗谶

纪昀对诗谶现象也很感兴趣,所以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不断加以记载,他在《滦阳消夏录一》中记载:

事皆前定,岂不信然。戊子春,余为人题《蕃骑涉猎图》曰:“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是年八月,竟从军于西域。

诗谶无非两类,或涉及生死年寿,或涉及仕途穷达,但和以前诗谶不同的是,《阅微草堂笔记》中此类记载穷达的诗谶极少,绝大部分诗谶都是表现生死的。“即便在宋代,谶纬已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其内容仍然是关于在民间显现的当权者的符应或寒门弟子的官僚仕途、科举应考。《阅微草堂笔记》及其后来标榜追摹纪昀的志怪小说则大相径庭。” [15]

《滦阳消夏录四》记载蒋编修菱溪突然创作两首诗歌,其中一首七夕诗:“一霎人间箫鼓收,羊灯无焰三更碧。”另一首中元诗:“两岸红沙多旋舞,惊风不定到三更。”他父亲看后大吃一惊,认为这两首诗太过阴森恐怖,极像鬼诗,果然不久蒋菱溪即下世。

纪昀不断记载此类表现生死的诗谶现象。《槐西杂志一》记载纪昀自题一挽联曰:“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有人议论道:“上句殊不类公,若以挽陆耳山,乃确当耳。”果然三日后陆耳山即去世。《滦阳续录一》记载纪昀侍姬创作了一首诗:“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透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次年侍姬和奴婢相继夭逝,纪昀感叹,果然两处空花。《滦阳续录一》又记载纪昀先师作一诗:“冷署萧条早放衙,闲官风味似山家。偶来旧友寻棋局,绝少余钱落画叉。浅碧好储消夏酒,嫣红已到殿春花。镜中频看头如雪,爱惜流光倍有加。”后同年夏秋间即谢世。

尽管纪昀对诗谶现象很感兴趣,但同时他又持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不断感叹诗谶现象确实存在:在《滦阳续录一》中道:“遂成诗谶。气机所动,作者殊不自知也。”“古云诗谶,理或有之。”又在《槐西杂志一》中对诗谶现象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事有先兆,莫知其然,如日将出而霞明,雨将至而础润动乎?彼则应乎此也。”另一方面又说不必过于相信诗谶现象。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记载一事:“子美尝作《春睡诗》云:‘身如蝉蜕一榻上,梦似杨花千里飞。’欧公见之惊曰:‘子美可念。’未几果卒。” [12] 219 对此纪昀评价为:“人之穷通,亦往往见于气象之间,福泽之人作苦语亦沉郁,潦倒之人作欢语亦寒俭,不必定在字句之吉祥否也。” [16] 175 很明显认为不必过度解读诗谶现象。

在诸多事件中,纪昀一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说小说是小道,君子弗为,但自己又创作了《阅微草堂笔记》;他在书中不断记载扶乩故事,但又说“乩仙之术,士大夫偶然游戏,倡和诗词,等诸观剧,则可。若借卜吉凶,君子当怖其卒也。”同样,对于诗谶现象,纪昀内心也在不断地挣扎,一方面,他很难否定其存在,但另一方面,理智又告诉他,不必过于轻信。正如他自己在《滦阳消夏录二》中所感叹的:“是果有此种鬼矣?茫茫昧昧,吾乌乎质之?”

诗谶是诗人不经意间预测了命运还是因为作诗而改变了命运呢?如果是前者,诗谶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如果是后者,是否意味着诗歌只能描写幸福生活?纵观古人对诗谶的态度,在理论上往往是前者,而在实践上则又是后者,也即大家都认为诗谶是无意中泄露了天机,但是在写诗时,因为畏惧诗谶,又会故意作富贵语。

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源于对富贵的渴求和对死亡的恐惧,年轻时渴望富贵,年老时恐惧死亡,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人记载诗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时多记载和仕途穷达相关的诗谶,而年老时则多记载和寿命长短相关的诗谶。

纪昀晚年作《阅微草堂笔记》,多年的宦海沉浮令他对富贵已不再渴求,他堂兄曾赋诗给他:“敢道山林胜钟鼎,无如鱼鸟乐江湖。”虽然没有照做,但纪昀心中是深以为然的。再加上随着年岁渐长,死亡慢慢逼近,他深知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尽管恐惧它,想远离它,但又深知它最终会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自然就成了纪昀思考的重要主题,于是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阅微草堂笔记》中表现死亡的谶诗较多而表现穷通的谶诗较少。

四、小结

伍涵芬在《说诗乐趣》中对诗谶现象做出了正确的解读:

诗谶之说,古人原从无意中看出。或者当时不觉,而事后验之,故谓之谶。今人泥此见于胸中,下笔必欲忌讳,特作好语以邀评,又或接人投赠诗,必吹毛索瘢,指出一二疵累字,责为妒害而仇怨不已。不知即此一念,便是其人不祥之气。诗未尝可以为谶,而自己先定为谶矣。[17] 560

“诗谶与预言后事并无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少部分属于巧合及偶然,大部分出于人们的附会。” [18] 301 对作诗者而言,诗谶无非是一种语言禁忌;对解诗者而言,诗谶无非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不是后来文人学子的搜奇求异,忽出惊人之语,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关于那些诗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传闻。” [19] 218 博学睿智如纪昀,岂能不知这个道理?但他还是不断记载诗谶,因为被死亡的恐惧所缠绕,导致纪昀对诗谶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畏惧心理,这是纪昀记载诗谶的真正原因,也是诗谶产生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永,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孙蓉蓉.诗歌写作与诗人的命运――论古代诗谶[J].学术月刊,2010,(5).

[4]徐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吴承学.论谣谶与诗谶[J].文学评论,1996,(2).

[8]释惠洪.冷斋夜话[M]//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1]洪迈.容斋随笔[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3]王.野客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吴卉.从《阅微草堂笔记》的谶纬叙事看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J].人文杂志,2016,(7).

[16]顾实.诗法捷要:中编[M].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26.

[17]伍涵芬.说诗乐趣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8]柏莲子.中国谶谣文化:古代预言全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19]卫绍生.中国古代占卜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Poetry Prophecy and The Notes of Yuewei Cottage

ZHANG Hong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Hangzhou 31123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