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范文第1篇

一、灵活运用语文教材

教要从实际出发将语文教材进行优化创新和改编,使其更好地适用于聋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语文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运用。教师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并着手统筹规划,对于不适合聋生语言学习的内容可以进行删减,而教材中缺少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补充。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有大量古诗词内容,但就聋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而言,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语言内容,在学习上也存在极大困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删减,加入简单易学的儿歌如将教材当中的《咏鹅》一诗换成与鹅相关的儿歌。第二,依据聋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对语文教材进行合理排序。聋校的语文教材大部分的内容是拼音学习,难以满足他们想要学习字词的需求,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将识字和字词学习提前,让学生边学拼音边练习汉字,从而促进聋学生语言发展。第三,根据语言教学的需要合理扩展语文教材。目前适合聋学生阅读的书籍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语言的进步,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和日常积累合理创编教材,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或者学习实践生成语言教材,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成长经历作为依据,将语文教材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扩展语文教材的涵盖内容。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涵盖语言文字、语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聋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教学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和优化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聋学生词义、句义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聋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不少聋学生难以理解四季的含义,从而影响到对本课语言内容的吸收和消化,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关于春夏秋冬季节的图片,并将图片和文字一一对应,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四季的含义。教师还可以运用实践的形式帮助聋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例如,在教学冷、热、温的文字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准备三个杯子,杯子中分别倒入冷水、热水和温水,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聋学生语法的学习,规范学生对语法的运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法时,切忌孤立单一地讲解语法知识,因为聋学生的语言基础很差,而语文语法对于他们而言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表演以及图画等形式来讲解语法,并鼓励学生自觉运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语法意识,提高其语法运用能力。

三、重视加强生活教育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范文第2篇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年复一年,当时间在每一样东西上刻下年轮,“年”字已经与时间密不可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也许就是过年。为什么人们感叹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我想是因为“年”原本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少,慢慢地只剩下了时间。其实,“年”字所表达的意思中,与时间无关的那些才是更重要的,那就是:收获、希望和诗。

不过还是要从时间说起。

在现代汉语2400多个常用字中,“年”字的使用频率排名高居第27位,超过了“着”、“就”、“那”等常用字。而带“年”字的词语、成语超乎想象,仅是以“百年”二字开头的成语就有十多个。而在这些词语中的“年”,几乎都是表示时间。

“年”字用于表示时间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一年为“载”,表示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一年为“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一年为“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又曾一度将“年”改回“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如今在书面语言中,有时还会出现用“载”字表示一年的情形,显然是受了古时称谓的影响。

实际上,虽然商代称一年为“祀”,但“年”字至少在商代已经存在。这个结论并非后人臆造,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甲骨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在甲骨文里,“年”字就已经出现,而且还是频繁出现的。

甲骨文被契刻在龟甲、兽骨上,是专门用于占卜的文字,所以甲骨文的另一个名字是“甲骨卜辞”,也就是说,甲骨文中主要表达的事项是先民对于上天的祈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留下了许多“年”字最早的身影,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其受年”,翻译过来就是“收成好吗?”――这里有一个完整的卜辞例子,原文是“甲午卜宁贞 北土 受年 甲午卜宁贞 北土不其受年 二告”,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为我们直译出了这看似天书的文字:“甲午这一天,主管贞卜的宁进行贞卜活动,北土能取得大丰收吗?北土不能取得大丰收吗?祷告了两次。”

“其受年”在甲骨卜辞中频繁出现,表明了商代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当商人一次次在龟甲、兽骨上虔诚地刻下“年”字祈求丰收的时候,似乎已经注定了农耕文明也将深深刻在中国的历史中,再也无法抹去。

古代四大文明,惟一没有中断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就是中华文明,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贯穿了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耕文明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具有质的不同。

在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收获,人们对此寄予了无尽的希望。在甲骨文中,“年”字是一个人背着一捆“禾”的样子。这是一大捆“禾”,沉甸甸的,把人的腰都压弯了。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此刻这个先民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喜悦。

甲骨文的“年”字在当时怎么念,我们已无从知晓。也许念ren,也许念he,是什么时候变成nian的呢?到了金文,“年”还是老样子;而到了小篆,“年”写作“■”,《说文解字・禾部》对此的注解是:“■,谷熟也。从禾,从千声。”这想必就是“年”字读音的来历。此时,它的含义没有变,还是五谷成熟的意思,至于“人”变成“千”,“千”字本来表示“有装饰的人”,所以这一次从“年”到“■”的变化,可以理解成年年丰收使人变得富裕,开始穿金戴银了。

“年”字演变为时间的代名词,还是和“人背禾”的字形有关。

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一种非常可能的情况是,“年”字不会由最初表示收成的意思演变为时间的代名词。为什么?禾在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语言学家黄现在其著《古书解读初探》一书中说道:“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这就是说,没有禾就没有“年”。

《说文》中对“禾”的解释是:“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的生长成熟过程从春到秋,跨越时间很长。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水稻的发源地,稻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最快三到四个月,就能完成从发芽、开花到成熟的过程,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设想一下,如果“年”字最早不是“人背禾”,而是“人背稻”,那么它应该不会有机会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这样漫长的一个轮回。

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先民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来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历法的出现,促成了“年”字的演变,“年”就这样从五谷成熟到了四季更替,在历法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究竟一年从哪一天开始,需要历法予以明确。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史料证实,夏朝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历一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直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阴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与今天相同。

汉武帝之前的人们,不确定什么时间过年。而今天的中国人却要过两个年,一个是公历新年,一个是中国年。这两个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截然不同。公历新年分量很轻,即便是在千禧年这样千年一遇的时刻,人们虽然喜悦,然而也就仅仅是喜悦而已,因为new year对中国人来说,除了时间的交接,没有别的特殊含义,吃什么无所谓,也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中国年的分量却很重,它承载了太多文化,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很多。

公历的新年准确地表示了地球公转的时间,地球绕太阳一周后又回到了起点。而中国新年则在人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人们期盼着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播种的季节即将到来。所以中国人的年,不是地球公转一周,而是四季轮回一遍。虽然二者是同一件事情,或者说是因果关系,但两者的差异却表明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事物上的根本差别。有些人说西方人是直肠子,而中国人说话做事总是喜欢绕几个弯,体现在这里,就是西方人看问题,看它的自然属性,中国人看问题,看它的社会属性。这是不是西方发展了自然科学,而中国人的人文科学达到了巅峰的一个原因呢?从这个角度解读“以人为本”,那么可以说,中国人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河水的泛滥、鸟类的迁徙、植物的开花、第一次的结霜,这些都是地球公转、四季变化带来的后果。自然科学家会说,结霜是因为气温下降到了摄氏多少度,空气中的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水珠。而中国人会说,啊,又到一年“霜降”时,进而更写出如“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这样绝妙的对联。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科学都蕴含在哲学和诗中。中国人的学问都带有诗意,中国古代的科学家都是诗人,他们不会用物理和化学的表达方式,但他们却用诗的语言来描述万事万物。中国文化就在诗中,中国的科学也在诗里,这和汉字是分不开的,因为汉字就是诗意的文字。

“年”这个字,本身就有淡淡的诗意,当你写下“年华”、“年轮”、“似水流年”这样的词语时,想必你已有所体会。而过年时,你看那大门上张贴着大红对联和威武门神,你看那漫天飞雪中星星点点闪烁的红灯笼,就已然是一派诗情画意。

关于中国年的来历,有很多种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一个是说“年”是头可怕的怪物,它害怕火光和巨大的声响,人们放鞭炮就是为了赶跑年。另一个说法里也有一头怪兽,只不过名字变成了“夕”,人们要除掉它,所以才有了“除夕”一词。一个聪明的小孩想出了燃烧竹节的方法,帮助大家吓跑了“夕”,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年”。两个故事相比,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和希望的开始――它怎么会是可怕的怪物呢?

链接・汉字释义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构建品牌

教书育人是个永不会老的话题。一所学校交给校长,校长的生命也就和老师、和学生绑缚在一起了。怎样让教师高高兴兴地走进课堂,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让学校富有生机地发展,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推行“导学互动”教改工程。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地深化教研、教改工作,创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淅川教育大力推广“导学互动”教学,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县教育精神,学校结合校情制订科学详细的《“导学互动”改革方案》,通过竞赛式的交流课、研究式的示范课、预约式的汇报课、随机式的调查课等一系列听评课形式,掌握最前沿的第一手课堂素材,研究“导学互动”教改实效性,把个体教师教改的经验变为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创造性的“导学互动”教改实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2、实施百千万读书工程。学校以“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主题,大兴读书之风。“百”就是从一年级起,读儿歌、读童话,积累背诵百首古诗词,百个优美句段。“千”即从三年级开始,背诵积累千个成语、千条佳句等,形成语文素养。“万”则是高年级通过大量阅读,做万字以上读书笔记,背万字以上古今名篇诗词。

3、深化养成教育“151”工程。认真落实我校的办学理念“培育良好习惯,塑造成功人生”,提升我校的品位和形象,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少先大队部联手推出我校关于评选优秀学生的“151”工程,即“十佳学生”“五十名优秀学生”“百名模范标兵”。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读书、写字、安全、卫生、礼貌五项行为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拼搏,创新,奋斗,发展。近三年,全校有百余名学生获国家级书法绘画作文大赛金、银奖。教师先后有100多人,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有80多人在省市级CN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95篇。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示范学校”,河南省“特色学校”、“校园文化艺术先进单位”,南阳市“示范性学校”、“百佳校园”,淅川县“示范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营造氛围。培植文化。丰富内涵

(一)让书香气息充满校园

1、营造氛围。

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牌子会歌唱,让每一株花木育情感,让每一处景点孕意蕴,真正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运动场,场橱窗设计“学校概况”,展示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还有“校长寄语”“教苑风采”“童年欢乐”等内容,让每一个驻足淅川实小的人全面认识实小,坚定对实小创办淅川一流教育的信心。漫步校园,班级文化、走廊文化、长廊文化、橱窗文化、花木文化,尽收眼底,随时随地都能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读出为人师表的真谛,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学生的快乐。

2、演艺阅读。

①开放图书。学校读者俱乐部、阅览室藏书五万多册,若干种优秀读物确定为必读书籍,正常开放,随课程表进入课堂,专职教师指导,保障阅读书籍,保障阅读时间,保障阅读质量。②编辑学校阅读读本。学校组织各年级语文学科组长,集中研究,筛选古诗词、名篇佳作等经典作品编辑成册,每个年级都有必读必背的内容,重在养成、重在积累。学期初,免费发送学生,人属一本。根据阅读情况,集中学生、老师、家长意见,暑假再次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优化,提质保量,目前已经发展为学校的校本课程。③开展读书节活动。每班将自己的阅读积累内容以歌舞、小品、情景剧等形式不拘一格进行展演,评选“书香班级”。只要给他一个舞台,就会展示无限的精彩!读书真正成了学生的精神食粮,以书养人,以智慧育人,锤炼了学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读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实验小学的教师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必读“十本书”,选读“百本书”,阅读“百科书”,提升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订阅一份业务期刊,研读新课改理论书籍,及时与学科前沿接轨,写出心得体会,提升智慧,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

2、学以致用。每周都安排专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的理论,观看有关新课改的录像资料片,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了读书带来成功的甜头。

三、开展活动.规范养成。长足发展

1、建章立制。

我校相继制定了《实验小学五大行为习惯“明星班级”评比制度》、《实验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实验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实验小学环保小卫士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近三年的实施,我们逐步完善内容,实现了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从小事和细节做起。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育人之事;学校无闲人,人人是育人之人。我校立足实际,改进教育教学细节,充分发挥重心下移、纵向管理的优势,让教育无处不在。上学,校门外,红领巾监督岗、值周教师、值班领导,坚守路口,监管学生的安全,检查仪容风貌,三人一队,自然成行。一声声甜美的“老师早!”“同学们好!”传递着浓厚的师生情。放学,以班为单位,授课教师徒步护送到交通路口,班牌不倒,队伍不乱,歌声不断。课间,校园、楼道均有安全责任教师值班。红领巾广播站播放校园乐曲,播报校园新闻,点评校园事例,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给学生的学校生活带来了感动,带来了愉悦,更带来了成长,这将牢牢封存在他们的记忆里。几度春夏秋冬,几度风霜雨雪,学生呈现出的文明、文静、文雅,处处彰显着学校教育有方、训练有素、科学管理的办学理念。

3、靠活动推动。

行为规范教育只有与活动相结合,才会走进童心,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实验小学的学生的生活就是用活动编织的,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们生活的乐园。开展节假日活动、突出主题教育活动。如学期初的安全教育周,三月学雷锋,四月书写训练,五一全校运动会,六月个人风采展示,等等,做到了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参与。孩子们在活动中交流进步,在活动中快乐成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4、靠文化熏陶。

习惯养成离不开育人环境,离不开校园文化。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出既体现传统文化又融入时代气息的良好育人环境。学校绿化面积达到80%以上。学校每棵树、每面墙、每个景点都成为教育资源,让自然优美、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真正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5、评比表彰同步

学生中,各个班级都有每月的“五大习惯”单项明星学生评比,他们的事迹张贴在教室的评比栏中。学校根据每个班主任推荐的各单项候选人,结合政教处、教导处、少先大队部的考评规则,评选出校级明星学生——“十佳学生”“五十名优秀学生”“百名模范标兵”。学校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进行颁奖,在宣传窗里展出他们的明星风采。班级中,实行“五大习惯明星班级”评比,由值日行政领导、值日学生共同计分,对各班的情况进行打分,每周公布一次得分,每月评比“五大习惯”各单项先进班级,授予“明星班级”称号,颁发“明星班级牌”。一道道实施措施,一项项评比竞赛,一个个趣味活动,如春风细雨人心田,滋润学生,使五大习惯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成功教育是从习惯培养开始的,而习惯又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四、校本研究。优化课堂。精致管理

1、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旨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总结与研究的平台,体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让教师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实际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总结和研究,提升老师的教学理念和素养。①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固定时间统一安排在级段主任的办公室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做好考勤记录。集体备课由“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个案”即个备——集备——个备三个环节组成。各教师领到通用教案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及各自的教学风格,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发挥个人特色。②开放课堂。我们实验小学倡议教师敞开教室大门,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每位教师的课堂向领导、教师、家长开放。同年级学科组进行“同课异构”、“异课同堂”研究,开展教研组“一人备课,循环上课”活动,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写好教后感、听后感。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这样的连环反思开阔了老师们的胸襟,成就了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故事和独特体验。③捆绑评价。学校组织校级优质课竞赛,按“教研组集体备课—一组内两人作课——作课人自我反思——本组总结——全学科组评课——评委公平打分”程序进行。(全校共分为数学、语文、常识科三组)。由于授课教师代表的是本教研组的思路、设计,所以评课针对的不是授课教师一人,而是一组的教学水平。这种捆绑式评价,极大的调动了组内教师的沟通、合作、交流、探索、创新。而全校这种大规模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事求是的评课,更是给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经验共享、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④观摩研讨。针对评选的校级优质课进行全校性的观摩研究,研讨会上共展出了语、数各两节课例,课堂上教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与学生同疑同思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导学互动”教学的实用与高效。集体备课、开放课堂、捆绑评价、观摩研讨是我校校本研究的一大亮点。向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效益,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1O年春,县教研室组织调研,我校五年级语文、科学成绩获全县第一;11年春,县教研室组织调研,我校三年级数学、五年级语文获全县第一。09、10、11年连续三年,我校六年级毕业质量评估均获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迅猛提升,涌现了一批明星教师团队。2009年5月,我校陈会梅老师参加南阳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她主讲的《索溪峪的野》获得一等奖。2010年10月,我校王艳玲老师参加全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主讲的《分数的意义》获一等奖。2011年4月,县教体局组织“导学互动课堂大比武”,我校教师凌群芳获英语教学冠军、王燕获社会教学亚军、刘晓获数学教学季军。还有张占会、赵显霞、张娜等15位教师获南阳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