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而

学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而范文第1篇

海淀黄庄十字路口东南角,学而思教育的巨大标志悬挂在和盛大厦的外墙高处,与三环主路上出现的学而思公交站台广告同样抢眼。一年前,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简称“学而思”)将总部迁至和盛大厦时,并无任何此类的高调行为,“学而思”三个字更是鲜见媒体。

站在和盛大厦楼上向西俯瞰,不远处便是中国优质基础教育的窗口――著名的人大附中,与之毗邻的巨人教育集团总部也尽收眼底。在中小学课外辅导业务领域,巨人是与学而思实力最为接近的竞争对手。至今,学而思人都对之保持着敬畏。

总裁曹允东也不讳言与巨人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行业只有竞争才有发展,而竞争越激烈,服务才会越好。麦当劳与肯德基便是最好的例证。”曹补充说,“教育行业最怕的就是恶性竞争,好在我们(学而思与巨人)是良性的竞争。”

2003年8月,非典正肆虐地摧残着生命。曹允东与北大同窗张邦鑫创建了学而思。虽然首期只招收到100多名学生,但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二人的预期。他们亲自授课,只是抱着上好每堂课、教好每个学生的想法,对于学而思的未来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

时隔六年,学而思已经实现年均100%以上的收入增长,成为在北京拥有30余个服务中心,在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和广州等地全资拥有近70余个教学点、几千名专业教职员工、年培训数十万人次规模的中国最大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机构之一。

低调地成长

学而思的成长秘诀是什么?日渐宽松的政策环境,给教育培训市场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更使之成为首要的民生话题。曹允东坦承,学而思也是受益者之一。“教育是投资未来。国家近年来也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义务教育免费就是例证。”

在曹允东看来,学而思中小学培优教育的定位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曹允东告诉记者,“培优是招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把他们培养成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学而思走的是大众路线,为社会培养未来的精英人才。”

学而思自成立以来,几乎没在媒体做过广告,而每次招生都异常火爆。在学而思,中小学生家长报班排队现象已经传为佳话。这些完全依靠家长的口碑传播。对此,曹允东的解释是,“我们追求的不是知名度,而是美誉度。”而现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需要一定的知名度,以招聘更多的优秀人才。

对许多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师资力量不足成为最大的缺陷,而师资问题并没成为学而思的负担。“教育行业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较高,它不同于科技行业对于技术、专利的依赖,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曹允东告诉记者,学而思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人才招聘、培训流程。

在学而思,招聘一名教师,从面试到最终上岗,最低是96%的淘汰率,有时培训一批合格的教师需要半年时间。对于选拔人才的谨慎,曹允东感触颇多。他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因为误用人才,使学而思蒙受重大损失,这也是曹允东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如果能招聘到合格的教师,我们就开一个班,如果不能,这个班我们就干脆不开。”对于学而思的业务扩张,曹允东也是一贯地谨慎:“在全国的已有的教学点做好的情况下,我们再去考虑扩张,如果现有的都做不好,我们就不会考虑扩张。”

据了解,学而思在成立的前3年基本只做数学培训,3年后开始英语学科的培训,直到2008年暑假,才拓展到语文学科的培训。“仅仅为了上市而盲目扩张,这是不现实的。”曹允东打开电脑又合上,这是个严肃的话题。

在学而思的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是旗下网站(如奥数网、中考网、高考网、英语网、作文网、幼教网、家教网、教育视频网等)的成功运作。如今,网站又有新的定位:为学生、家长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此,学而思甚至一度花费380万元购买了高考网现在的域名省略。在曹允东看来,这笔费用是值得的。

在学而思的办公室,很少能够看到带隔断的员工工位,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使员工在遇见问题时,能够更加方便学习、及时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这与学而思的宗旨“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不谋而合。

迟来的风投

9月5日,老虎环球基金携手学而思的首轮投资人KTB投资学而思4000万美元。这是老虎环球基金继投资新东方后,再次以较大投资规模与国内教育机构合作。此时,学而思刚过完六周岁的生日。

事实上,在2008年学而思就与老虎环球基金接洽投资事宜。但是,金融危机这一不速之客的到来,使两者基本失去了联系。随着2009年宏观数据向好,经济回暖迹象的出现,风投又开始频繁接触企业,学而思最终还是从众多垂青者中,选择了老虎环球基金,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达成了投资协议。

如何选择风险资本?对之前已有一轮融资经验的学而思来说,显然这已经不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了。曹允东告诉记者,学而思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寻找志同道合的基金,要看基金的规模、基金的理念,同时也要看主导基金的人。”

在曹允东看来,老虎环球基金的理念无疑与学而思相通。据了解,老虎环球基金于2004年12月率先投资国内民办教育机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出资2250万美元入股新东方,并协助新东方于2006年9月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国内在美上市的民办教育公司第一股。

除了新东方之外,老虎环球基金在中国还有多笔投资,包括:携成旅行网、e龙网、卓越网、当当网等知名上市公司。其曾与晨兴创投共同向互力传媒投资2000万美元,携同蓝山中国、维众创投一起向古山集团投资2500万美元,独家4500万美元投资东南融通,分别涉及教育、新媒体、生物能源以及IT服务等领域。

而主导此轮投资的人――老虎环球基金合伙人陈小红,则是曹允东的北大校友,曹允东更添几分信任。陈小红表示,此次投资学而思与2004年投资新东方秉持了同样的投资理念:应具备行业的领先地位、很强的管理团队、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孔子;学问

“三”这个数字在我国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是说道生一,道是指无极,按现代化来讲就是指宇宙大爆炸前的混沌状态,一指太极,所谓宇宙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由无极化为,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状态;一生二,二指太极的两仪或阴阳,二生三,三指三宝:天、地、人,三生万物,就是其余的万物都有三宝演化而来。

这里的三由道而出,又产生了世间万物,三其实就代表了“道”与“万物”,可见“三”在我国古典文化殊的地位。

而几千年前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也同样以“三”开始说起,并由此引出了整部《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而首篇的首句就是“三说”的问题: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处事之乐。那么在孔子看来,这“三说”具体是如何而得乐的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首先就是学习之乐。

孔子如何说学习之乐的: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经学家程颐解释为:“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恰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在这里,把习释义为重习,温习。将所学的用之于“行”即实践中,常常不断温习、实践,那么所学的为我所用,所以快乐。南怀瑾先生将这里的“学”这样解释的:“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南怀瑾先生所释义的“学”与《学而篇》子夏所说之学相契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亲近贤德之人,以恭敬的态度相待,侍奉自己父母,能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好,言而有信,虽然没有学习学问,但我必谓他是有“学”的人,这里的后一个“学”显然不是指学识的渊博,而是指为人之道,务本之道,是指这个人有德行。儒家品评一个人相对学识来说更注重他的德行,认为有“学”之人必定是品德高尚人。

而这种品评人以德行为主要标准的行为逐渐演化成中国古人品鉴人物所遵循的一种传统,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任侠之士,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些侠义之士往往是因为他高尚的品性的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效仿。战国时期的任侠之士朱亥,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重信守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后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名垂千史,受到后世人的敬仰,诗仙李白更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高度赞赏这位侠义之士。

不管是子夏,还是这些侠士,都告诉我们敬重一个人,并不只在于他是否有渊博的学识,令人艳羡的职业,只要他的行为,他的德行有值得我们敬重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人生的旅途之中,与我们相伴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师从的对象。而我们自身也会在向美好人格无限地靠近中获得一种提升的快乐。这就是孔子“学”字讲给我们的简单道理。

当然,除了子夏的“学”,学而篇还有一处提到“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前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很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其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即是:君子不厚重就会显得不威严,那么所学也是不牢固的。做人必须要以忠信为基础。

而根据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古注引用“孔注”,把“固”解释为“蔽”。这个“蔽”字与《论语·阳货》中的“蔽”意思相当: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学习君子的美德,而不好学,则有六“蔽”,那么,如果好学,则“不蔽”。那么“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解释成:君子不敦重,则无威严;学则不蔽,即其学则通明而不滞于一隅。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则在这里把重解释为自重,他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我认为这里的“重”与南怀瑾先生所释义的“重”是一个意思,就是指自重的意思。而这里的“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则是指学问,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学习美好的品德,游酢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认为学之道,首先要以忠信为基础,把“学”与“忠信”联系在一起,即首先君子必须学会忠信,这样“学”才能弥加坚固。

《学而篇》中孔子所说的“学”大多时候的意思就是学习为人之道,所谓:“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学习效仿品德仁厚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归正自己的行为品德,在提高自己修养中获得一种快乐。

孔夫子认为君子之学要向仁德之士看齐,这个道理和现代提倡学习雷锋精神是一致的,从人生经验中获得学问,像贤德之人一样去做事做人,提高自身的修养,思想境界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高,以此而获得更加坦荡的快乐,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可以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自然就不会因不惑而不快乐了。

孔子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人生之学快乐的根本之道,也是学者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先务之本也。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图书馆,2012.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学而范文第3篇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被喻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面对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用汗水与心血研究杂交水稻技术,一次次观察,一次次实验,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就了社会主义的新农业。显然,学习是需要辛勤和智慧的。手握帆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骤雨搏击,帆起桨落,傲然航行于学习的海洋。但唯有学会观察,用心体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孤单劳苦,不会畏惧单调反复,让自己在学习中升华自我,提高能力,向成功迈进。

学而习之,在反复中思考,在酝酿中领悟,成功才不会与你失之交臂。

苹果落地,这个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让青年时的牛顿开始思考,或许当今有很多青年对牛顿的机遇满怀羡慕,却对他的思考和实践不屑一顾。正是因为牛顿会思考,并不断在实验中领悟,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震惊全世界。诚然,思考是学习的基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倘若学习没有了思考,那就如没有前行的方向,摇摇摆摆,不知归宿。守护好自己人生的航船,用学习的智慧起航,成功的彼岸就在不远处。

学而习之,在质疑中坚守真理,勇于实践,成功才不会与你分道扬镳。

面对宗教的压迫,面对众人的不解与质疑,布鲁诺坚信自己的真理。熊熊烈火烧得尽他的躯体,但永远烧不死他捍卫真理和勇于实践的心。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知识是智慧的,是不可能被打倒的。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而为了获取这股力量,学习是唯一的渠道。在学习的旅程中,他人的质疑,道路上的艰辛都会成为你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勇于实践真理,不畏质疑与艰辛,努力学习,超越自己,深化自我,一定能取得成功。

学习,常常平淡,又往往纷繁。正因为观察与体验,平淡才得以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正因为思考与领悟,纷繁才得以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质疑声与实践,我们的学习过程才丰富并体现出智慧。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学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过程 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 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01

一、“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数学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并最终以改造、拓展学生的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最终旨归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落实“四基”,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作为教育的目标,并明确提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强调教育要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为对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回顾日常的教学,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分数至上的教学观,检测的多是显性的知识点,因此教师不愿把时间花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上,使学生缺乏积累经验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经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启迪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困惑与顿悟,以及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数学学习更为关注的方面。

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首先,任何知识的形成,最初一定是基于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像一条河流的源头,可以把河流的流淌过程看成直接经验的传播过程,直接经验在传递给其他人时,对被接受者来说就变成间接经验了。因此,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间接经验,而丰富的知识储备(直接和间接获得的经验)又进一步推动下一个直接经验的获得。这样人类的认识才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的水平,而是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导致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都不是很丰富,那么他们在数学学习的初期,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等积累直接经验就显得更加重要。

比如,某个学生在拼图形的过程中,获得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对这个学生而言,此时的经验是直接经验。而当他告诉另一个人这一结论时,另一个人获得的就是间接经验。表面上看,直接经验的获得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间接经验像是不劳而获的,但是这个直接经验的获得对于学生而言是记忆深刻的,而且积累这个经验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归纳、推理等各种能力。而获得间接经验的学生就缺乏了对数学本身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就教学而言,如果只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学生获得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知识,缺失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等直接经验的积累过程,就容易导致死记硬背,而机械训练只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别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数学活动经验的丰富,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基于间接经验的数学学习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与直接经验互相补充,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换一个角度看,学习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积累的科学知识,如果全部依赖于直接经验的积累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有的知识也不适合探索,通过书本或教师讲授获得更为合适,且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少。比如,“认识数”的教学,不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古人用石子计数的过程,但是可以把这个过程用“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可以说,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各自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灵活转换。

三、尊重经验,循学而教

1.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积累经验

“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的呈现方式,更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因为在获取具体数学知识之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更为重要的目标,而数学思考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更依赖于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的参与,对于数学对象所具有的直接经验。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操作:请学生用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准备的个数不同),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并填在表格中。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和面积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摆的3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一样,但是面积都相同,因为用的正方形个数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长和宽可以用数的办法,面积只要看一排摆几个、摆几排,相乘后就得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摆的正方形的个数。

(2)再次操作:请学生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先和同桌交流想法,再量一量。

(3)观察推算:让学生根据摆长方形数面积和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追问: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一个可以通过自学,也可以教师讲授获得的间接经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就是采用告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背熟后直接运用,省时省力。那么,案例中为什么要让学生经过几次操作呢?首先,第一次操作中不同小组的正方形个数是不同的,但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获得的是不完全归纳的经验。其次,第二次操作是建立在学生思考基础上的验证性操作,学生获得的是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三次是学生通过观察推算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教师或书本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经历了丰富的数学活动过程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这个案例体现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获得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体验和认识的背后是更为丰富的观察、想像、实验、思考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可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必不可少的过程。

2.关注已有知识水平,丰富经验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学生在校内外已经接触或学习了数学的一些知识,积累了一些原始的或初步的经验。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把这些经验作为背景,进行“数学化”处理。把学生带到知识任务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新知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将这些背景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就是丰富经验的过程。

【案例】互联网的普及

师: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你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呢?

(学生交流:阅读新闻、学习知识、与朋友交流、购物、理财……)

师:你知道互联网的普及到了什么程度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对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也就是说,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需要知道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数据。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10页“阅读与讨论”,思考下面三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什么是互联网的普及率?

(2)这段文字和统计表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读了这段文字和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本案例中,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对互联网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对互联网还相当熟悉和感兴趣,于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引发共鸣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问题,并带着任务进行自主阅读,这样,在学生自我的思考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能使学生的自我认识得到深化和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即时根据“学”的情况,作适当的组织、引导与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认知差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同时,教的活动应该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展开。循学而教,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融于学之中,教师的引导适时适度,以此丰富学生的经验。

3.重视回顾反思,内化经验

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过程,但是这些经验也许是模糊的,或者是零散的,只有及时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具体回顾学习活动的过程,再现学生活动时的情景,并通过交流互补,才能让学生模糊的经验清晰化,零散的经验系统化,知识和经验在回顾的过程中才真正得到了内化。所以说,回顾反思是积累经验不可或缺的环节。

【案例】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思考的,怎样找到解题方法的。我们找到了哪几种解答的方法,可以怎样检验?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1: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应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找到联系的条件看能得出什么新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2:有些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要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就能发现不同的解答思路。

生3:对于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问题,可以用一种解答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解答对不对。

如果说一节课某个环节处或一节课结束前,阶段性的回顾反思能内化经验,那么在每个单元或整册教材教学后回顾反思,则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案例】百分数整理与练习

师(回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教师板书)

师(梳理):

(1)举例说说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说说你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百分数的理解。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3)简单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你运用这样的数量关系解决过哪几类典型的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学生都可以联系具体的例子说明每个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揭示所学知识的实质及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经验传递的过程,在交流、思考、碰撞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经验将得到积累与完善。

学而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96-02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公开的东西,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溶合在一起的。”“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学科的意义与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注重情感,讲究情感,使整个教学弥漫着一种和谐、融合、振奋、饱满的情感,才会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谐化。

关键词:兴趣;学习;乐学;而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公开的东西,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溶合在一起的。”“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学科的意义与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注重情感,讲究情感,使整个教学弥漫着一种和谐、融合、振奋、饱满的情感,才会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谐化。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启蒙教学,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音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学习特点,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就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创设和谐的情感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小学生对学习的性质和意义缺乏理性认识,其活动的目的性,坚持性,自制力都较差,而又天性好动趋乐。小学英语课采用愉快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愉快教学给学生带来的那种愉快的体验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且主动,从而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一主要目的。 

1 愉快教学要充满爱,伴随美

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着爱的教育。爱又是儿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儿童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交流的最佳方法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赖,首先要将心交给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着的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感受“学乐”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这样做: (1)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风要民主,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在进行口语操练时,不能只关注先进生,应面向全体学生,应给后进生更多的训练机会;又如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到所问对象的各个层次。 (2)教师应注意教态自然亲切,眉宇间发自内心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喜爱。这样,学生情绪自然活跃,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乐学精神。

一般情况下,美的东西总能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地就表现在教师的语言运用、情境创设,板书设计等方面。例如教师在训练“What''s your name?”时,可以使用升降调向学生发问,也可以转换角色进行操练,由于老师注意了语调的变换,设问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另外,板书设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字体,所以老师的板书应规范,设计要合理,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恰到好处地运用彩色粉笔、简笔画等,增强美感。

2愉快教学要形式活,内容多 

学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习任务单 语文课堂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23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讲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有效的教要以有效的学来体现。在教学中运用学习任务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两种学习任务单:“预习任务单”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助推器”,能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导学任务单”用于第二课时,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辨,帮助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训练语文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1 助学为乐,“预”罢不能

预习很重要,是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前奏和铺垫。精心设计好预习任务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预习。

1.1 巧用填空:深入浅出,让预习变得高效

传统的预习方法无外乎要求学生在课前多看看教材,而且老师总是强调要学生运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做上标记,标注出自己学到了的新知识、新词语等,还可以是标注出预习过程中存在疑问的地方,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往往流于形式。有效的方法是改用“预习任务单”的形式,为学生高效预习提供一个看得见的可操作的载体,将预习变得目标明确,也让老师对学生课前的学习程度一目了然。笔者使用的任务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就是“填空”。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强化和凸显知识点,使课文内容核心要素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使教材内容的重点更突出,训练更有针对性,长期训练还能培养学生把握任何新课文、新材料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用“填空”来进行预习会更实在。这样根据课文内容的填空,促使学生更关注文本,学生不但了解了课文大意,基本摸清了文章的结构,还能够举一反三,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从而逐步掌握方法并内化为能力,这种方法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方法。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预习任务单的时候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必须能准确把握文本材料的灵魂和根本方向,要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本领。

1.2 巧用“提问”:学贵有疑,将预习变得“有我”

无论是学生在预习中回答的“填空”还是参与的“整理”,形式上都是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得到了彰显甚至过度张扬,然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遮蔽了,这样在这个预习过程中学生事实上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无我”的状态,“自我”意识被淹没了,缺乏“自我”的预习又怎么能高效呢?我们设计的预习任务单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增强了预习的研究性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所学内容做深入探究,充分展示“自我”的想法和疑问。通过这项预习任务,笔者发现孩子们在记忆字形时无限的想象力,他们经常编写一些简单好记的口诀,来帮助全班同学记忆生字;有的同学还从字的起源分析字形的变化,从而帮助同学们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这样做,教师就能通过对课前预习问题的检查整理,及时把握学情,再结合综合分析处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以学定教了。教师真正做到了针对学生现有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此确定自己教学的基本方向和方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最佳路径,使整个教学提升了品质,充满研究的氛围。长此以往,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的预习更具有针对性,听课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2 教“导”有方,水到渠成

2.1 明确目标,循序渐进

课堂导学单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任务来驱动学习过程的一个“顶层设计”。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通常采用自学、讨论、交流三大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自学教材(包括自备学习材料), 并对照教学目标在教材或相关材料中圈点做标记;第二步,小组讨论,以各个学习互助小组为单位,以学习目标为中心,充分展开自学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第三步,大组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选派代表作班级交流,班级交流要设计好讨论的重点,要考虑组际间的互补性,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江雪》课堂导学单为例,任务一:默读古诗,想一想,这是一幅的江雪图?(用一或两个词语概括)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请用着重号在诗中标出。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并用朗读表现出来。通过一句话填空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先自读自悟,再进行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文本中去进行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画面感。任务设置层层递进,从独学到组学再到群学,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从简单的“寒冷”到“孤独”,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是逐层深入的。

2.2 训练到位,一课一得

笔者在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立刻出示了任务二:①结合插图,反复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这幅江雪图中,极目远眺,你能看到什么?近处呢?②将你脑海中的这幅江雪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组内说一说。让学生围绕上一个任务中总结出的感受,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结合提示,试着把画面转换成语言,这个任务的设计突破这一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言语表达训练点。学生按照任务中规定的合作交流方式来进行小组学习,既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更提升了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小组结成的帮扶对子,开展兵教兵、兵查兵、兵验兵的多样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都能得到训练,得到关注。

导学任务单让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推进课堂教学,将学生置于了学习的核心位置,使得“学”与“导”得以和谐地配合,这也正是“导学”的魅力所在。

先学后导,有学有导,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在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丁非.“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策划与设计[M].新蕾出版社,2009.

[2]夏蔚.构建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的高效数学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64-66.

学而范文第7篇

前不久,我和一位新同事闲聊,他向我道出了这样的困惑。

他说:在教学中经常会为了保持一堂课的完整性,自己也不顾上看看学生能不能跟得上教学节奏,就急忙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的时候,自己已经开始新环节的教学了,却发现还有不少学生仍在思考上一环节的问题,忍不住会勃然大怒。

其实,像这位同事遇到的尴尬在我们的教学中何尝没有呢?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思考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关注什么

现在许多的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自身又缺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上课时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说话的机会,教师也不顾及学生的个人感受,搞一刀切、齐步走。即使有学生参与讨论的环节,也会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离学生的实际较远而流于形式;或者会因为时间不足而导致学生“欲罢不能”却又不得不跟着教师走,使得讨论流半途而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怕学习,厌老师,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成效呢?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的情境是否适宜、教学的容量是否适当、教学的方法是否科学、教学环节是否紧凑……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充分考虑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学习的主体。但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却很少关注学生,教案就是剧本,教学成了演戏,一切都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教,学生从没有自主、自由的权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难以提升。

鉴于此,要想化解课堂教学中的这一难题,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做到心中有学生、因生施教、以学定教、为生而教。

思考二:怎样做到“以学定教”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学生个体的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心态和状态、能力发展等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等,教师在课前都要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信心百倍地开始课堂教学。

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教师也要能顺势而为、随机应变,与学生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下面主要谈谈三点:

1.目标指引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目标来指引,否则就会像无头的苍蝇毫无目标地乱飞。教学活动也是一样。每一节课都需要通过目标来引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有序、有效地展开。这个目标不仅要教师装在心里,还要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明了。这样的目标要像兴奋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像催化剂,能成为推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在动力;要像试剂,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每节课在开始授新之前,笔者通常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孩子们,我们这一节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惯例。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并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自我对照:哪些目标已经实现了,哪些目标暂时还没有实现。就这样步步为营,各个击破,教学环节就能随着小目标的实现自然推进。

2.问题作桨

既然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那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不管是什么问题,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同时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促使教学活动各环节顺利过渡。在这其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它犹如船桨一样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预设上下工夫,要善于引发学生的疑问。例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在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就课文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疑问。孩子的头脑中就会冒出来一个又一个小问号:“太阳不是在白天才能看见吗?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能促使学生想去一探究竟。教师就在课题旁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鼓励学生:“你们真有一双聪明的眼睛,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真了不起。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中,去读一读,把它们找出来就更棒了!”从而由导入新课顺利转入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的学习。

3.点评护航

学而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有效;阐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在“主动有效”这一大的语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并非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因此,主动有效我认为更大程度上是让教师更多地关照“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占有极大比例的时空在课堂之上,所以在探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论题时,我认为必须从课堂入手。而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谈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认为更多精力应该放在“导”字上。

以学定教是从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环节定位为教师的备课环节。然而,这样便直接面临一个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课堂教学完全陷入教学备课环节的预设之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学,学生的主动在何处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所以,在谈论“以学定教”时,我们更多要研究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找到一个真正能唤醒学生的主动的神经的契合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本人从自我教学过程的反思来看,“以学定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做到一个有效的“导”字,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入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成高效的学习。

我认为教师在预设过程中,需要花深功夫的环节就是新课的导入,这里的导入比我们往常所理解的导入环节更为深入,它课堂教学内容的关联更加紧密,是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导入,是能够起到一以贯之的课眼作用的导入。如教学《黄生借书说》时,我在教学预设环节设置了这样的系列问题:“借书”不知道是不是离我们很遥远,不知道你有没有“借书”的经历,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面对一个借书的孩子――黄生。在这个拥有书籍很便利的当下,你和黄生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呢?你又如何看待作者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呢?这一设计中,我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不管“借书”经历的有无,都将使他们在脑海中迅速搜索一番,至少是一些“借东西”的经历,他们会设想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情景,这样的经历,或者说欠缺这样的经历都给他们形成对于《黄生借书说》的阅读期待。而对于图书“不同态度”的设问无疑让学生关注文本,注重细节,同时,在阅读中主动关照这些内容,并与自我进行比较思考。最后的设问则触及文本的主旨问题。学生在把握上可能会因为生活阅历,自我体验的缺失而产生偏差,这样便会产生一些主动思考。事实上,通过这一导入环节以及随后的学生的主动阅读学习,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发言,我在学生主动学习生成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预设。这种教学预设需要教师更多深入地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情学法,从而更好地把学生“导”入课堂。

顺学而导则更为突出地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特点,它更多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是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闪现灵光的时间内因利势导,及时有效地突破自己的教学预设,顺应学生即时的学习需要。当然,顺学而导不能是信马由缰式的无目的无原则的拓展延伸,那样只能是低效率地教学,简单理解成只要学生有问题,有兴趣便顺着展开讨论,无疑是可笑的。我们看到或者经历过很多这样的课例,曾经听过一堂课《爱莲说》,学生在教师设问的你们喜欢什么花这样的问题之下,显得很是兴奋,一时间课堂炸开了锅。教师显然对自己的设问感到很满意,认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便在学生讨论之后,又一一找学生来说,就这样十数分钟过去了。等到文章重点出现时,不想时不我待,只好草草收场。所以,在顺学而“导”不能随意,不能毫无原则,毫无意义。假如教师能够在谈论对于花的喜好这一讨论中引导学生把握喜好的缘由,从而与文章中作者对于花卉喜好的观点进行碰撞,我想将会是另一番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