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父子文

经典父子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父子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父子文范文第1篇

这是第三次年度童书排行榜揭晓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榜单里是否有您和孩子的一票。

上篇:揭晓2007 年度童书排行榜10+1

TOP1《勇气》

文、图/ 伯纳德・ 韦伯(美) 翻译/ 阿甲 南海出版公司

故事简介:

勇气是什么?是骑自行车不装辅助轮,是留下一根棒棒糖明天享用,是向陌生人问好,是勇尝不喜欢的蔬菜……

上榜理由:

这是一本既辛辣又有趣的小册子,作者采撷生活中小小片断,用优美的语言和活泼的画面,教孩子用源源不断的勇气面对未知的下一刻。

用一种小孩子都能接受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对大人都很难讲清楚的概念。能够荣登榜首,看来《勇气》绝对获得了父母与孩子的共同青睐。

TOP2《花婆婆》

文、图/ 芭芭拉・ 库尼(美) 翻译/ 方素珍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故事简介:

一位叫艾莉丝的女孩,从小就决定长大后去旅行,年老了像爷爷一样住在海边,并且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于是,当她真在海边住下来的时候,便开始在附近的公路、学校、教堂及所有自己能走到的地方撒满鲁冰花的种子……

第二年春天,原野上开满了蓝色、紫色和粉色的小花朵,人们都把这个撒花种的人叫“花婆婆”。

上榜理由:

这是一个唯美的、让你听完就想讲给别人的故事。而且,故事中的“花婆婆”已经成了所有播散故事种子人的代名词。

TOP3《月亮的味道》

文、图/ 麦克・ 格雷涅茨(波兰)

翻译/ 漪然、彭懿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故事简介:

香蕉,吃过;苹果,吃过;纸……吃过;妈妈的手指……也吃过。可是,那高高地挂在天上的月亮是什么味道呢?它圆圆的、黄黄的,是像饼干一样脆脆香香的,还是像橘子一样甜甜酸酸?于是,小动物一个叠一个,开始搭起了天梯,想上去尝尝。

上榜理由:

吃,恐怕是一个小娃娃最感兴趣的事了。吃的诱惑和叠罗汉的趣味,会让您的宝宝成为这本书的忠实读者。

TOP4《小蓝和小黄》

文、图/ 李欧・ 李奥尼(美)翻译/ 彭懿 少年儿童出版社

故事简介:

小蓝和小黄正好住在对门,是对非常要好的好朋友,每天同进同出。有一天,它们见面时太高兴了,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结果两人都变绿了。回家时彼此的爸妈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小蓝和小黄急得哇哇大哭。怎么办呢?

上榜理由:

这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抽象派作品。在这本图画书里,作者完全摈弃了我们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抽象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

TOP5《我爸爸》

文、图/ 安东尼・ 布朗(英) 翻译/ 余治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故事简介:

我的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

上榜理由:

讲述父子亲情的书籍多如牛毛,但是很少有像《我爸爸》这样的角度和方式,真正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父亲的热爱与崇拜。

TOP6《大脚丫跳芭蕾》

文、图/ 埃米・ 扬(美) 翻译/ 柯倩华 河北教育出版社

故事简介:

一个叫贝琳达的女孩很喜欢跳芭蕾,而选拔会的评委嫌她的脚太大而拒绝看她的表演。她找了一份餐厅的工作,却从没有忘记过跳舞。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终于又回到了舞台上……

上榜理由:

让所有的孩子充满热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多肯定他,多给予支持,不要以过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他们,也许孩子的天空会因我们的改变而拓展开来!

TOP7《鳄鱼爱上长颈鹿系列》3 册

文、图/ 达妮拉・ 库洛特(德) 翻译/ 方素珍 少年儿童出版社

故事简介:

一位小个头的鳄鱼先生爱上了一位大个头的长颈鹿女士,可他们却因为相互间的巨大差异而面临着许多的麻烦;但他们终于勇敢地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了幸福的生活。

上榜理由:

这是那种能让你第一眼就喜欢上的图画书。可爱的形象,柔和的色彩,幽默夸张的动作表情,还有那贯穿始终的浪漫情调……

最关键的是,它是一本幽默而特别的爱情、婚姻启蒙书,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人。

TOP8《克里克塔》

文、图/ 汤米・ 温格尔(法) 翻译/ 蒲蒲兰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故事简介:

在法国小镇上,波特太太收到一份奇特的生日礼物――小蛇克里克塔。波特太太把它当做孩子一样疼爱。克里克塔和孩子们一起玩,帮助波特太太抓小偷,幸福地在这个镇上生活着。

上榜理由:

一条大蛇在这里变得如此聪明、体贴,让人不喜欢都难。一些小朋友在读了N 遍之后的宣言便是:我要养克里克塔。从可憎、可怕的事物身上发掘出可爱、可亲的神态,这是何等的想象力!

TOP9《一片叶子落下来》

文/ 利奥・ 巴斯卡利亚(美)翻译/ 任溶溶 南海出版公司

上榜理由:

“我从哪里来?”“我会到哪里去?”一片叶子回答了孩子们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它温馨简洁,充满智慧,是一部生命教育的经典著作。

TOP10《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6 册

文/ 克利斯提昂・ 约里波瓦(法)

图/ 克利斯提昂・ 艾利施(法)

翻译/ 郑迪蔚、漪然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上榜理由:

“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情!“这个系列的故事讲的是母鸡卡梅拉的她的儿女们卡梅利多和卡门的历险故事。卡梅拉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敢于幻想,更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情。

这套书的特点是那种小口袋式的,既轻松、便携,又惊险、幽默,让不阅读的孩子很容易独立自主地从中获得自我的乐趣和读完全篇的成就感。

TOP10《苏斯博士双语经典系列》10 册

文/ 图 苏斯博士(美)

翻译/ 王晓颖、李育超等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上榜理由:

这些图画书在讲述有趣故事的同时,更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即通过这些故事来使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并轻松地学习地道的英语。从简单的安母,到短语、句子,再到一个个故事,苏斯博士的图画书,亦是一套循序渐进掌握英语的优秀读物。

中篇:亲子阅读实用分布图

现在,做儿童阅读推广的人群越来越多了。看一看,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人也在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故事的种子都撒向了哪里?

【扬州】

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

下设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少儿培训中心、少儿书吧3 个机构,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儿童阅读教育论坛。

你能得到什么?

* 参加亲近母语阅读培训班等社区读书会。

* 在亲近母语少儿书吧里,体验阅读推荐和导购服务。

* 参加各种关于儿童阅读的学术研讨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更新阅读理念。

* 获得各种推荐书目(各年段的推荐书目、班级书架、亲子共读书目、大声朗读书目、亲近母语图书馆书目、读书成果展示的VCD 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淮海路165 号

电话:0514-5106116

网址:省略

【济南】

小海豚旗舰店现场版故事会

每周末举行一次现场故事会,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阅读。

地址:济南市中区佛山街棋盘六区12 号楼1 楼

电话:0531-86020999

【苏州】

苏州市阅读节

由苏州市政府组织倡导的一项大型综合性读书文化活动,从2006年开始,每年1 次,每次历时1 个月。届时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活动。

你能得到什么?

* 参加“父母大讲堂”系列活动。

* 参加经典图书书画创作竞赛活动。

苏州阅读节组委会办公室地址: 苏州市体育场路4 号

电话: 0512-65217851

网址:省略/ydj/default.asp

【武汉】

小海豚读书俱乐部

每个月举行两场以促进儿童阅读和亲子共读为目的的活动。

地址:武汉市雄楚大道268 号湖北出版文化城C 座15 层

网址:省略/index.asp

电话:027-87677276

【杭州】

公益小书房

由“小书房――儿童文学网”推出的持久性的阅读推广大型活动,将在10 年内,在国内100 个城市建立成熟的公益阅读平台,在至少1000个社区开办免费阅读场所,推荐至少1 万册以上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使0 ~ 14 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能够从早期阅读的体验中一生受益。

你能得到什么?

* 和孩子一起去公益小书房,享受阅读的快乐,学习早期阅读的知识。

* 参加公益小书房的义工队伍。小书房选择试点城市的首要标准是根据当地义工报名数量来决定的,义工数量超过5 名才有可能被纳入建站城市。

* 向公益小书房捐赠,以便公益小书房能更好地为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服务。

网址: 省略

邮箱:

【深圳】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故事妈妈团”

一个由图书装饰的学校。一楼的快乐书廊、二楼的童话屋、每个班的快乐书架及一到四楼近百个走廊书架,满眼都是图书,孩子们在课间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来读。

你能得到什么?

* 参加后海小学每年一度的阅读节。

* 带宝宝加入全国第一个“故事妈妈义工”、“故事宝宝”团队。

* 让宝宝参加创作兴趣班,体会创作图画书的乐趣。

* 新书推荐。

* 和学校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阅读专家面对面交流。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大道

电话:0755- 26815327

网址:省略/

【汕头】

蓝袋鼠亲子文化网

以亲子文化为特色的网站,2006 年举行了“阅读嘉年华”系列活动。通过《亲子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儿童阅读现状调查》关注亲子阅读现状、关注儿童阅读现状,指导父母跳出“实用”、“功利”阅读的误区。

2007 年联合众多媒体共同发起成立“图画书推广联盟”,提出推广联盟倡议,期待社会各界对图画书的关注和助推。

你能得到什么?

在蓝袋鼠冲浪,阅读妈妈读者的读后感言,通过与众多“准专家”的交流互动,肯定会让你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网址:省略

邮箱:

【广州】

红泥巴妈妈读书会

由广州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分部)举办,每次由不同的故事妈妈主持。免费参加,需要预先报名。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10 号

电话:020-38377997

【涿州】

涿州市第一幼儿园“爸爸妈妈读书会”

你能得到什么?

* 在公共的幼儿阅读室借阅图书。

* 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课程,帮助你实施家庭亲子阅读计划。

* 邀请亲子阅读方面的专家来园为教师和家长做讲座。

* 爸爸妈妈读书会定期开展分享精品图书阅读活动。

* 分享其他会员和家长推荐的优秀图书。

地址:河北省涿州市开发区育英街1 号

电话:0312―3850133

网址:省略

【北京】

蒲蒲兰绘本馆(KID's REPUBLIC)

国内首家专业绘本书店。借鉴日本成熟的绘本理念和绘本馆经营模式,在中国积极开展绘本的推广与普及。

你能得到什么?

* 快乐的阅读氛围。温馨的活动室,彩色地毯……孩子和大人都能够舒适地阅读、尽情地玩。

* 参加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

* 读者俱乐部会定期提供有关早期阅读方面的最前线信息。

地址:北京建外SOHO 小区13 号楼1362 号或802 号

电话:010-58690673

邮箱:

网址:省略

【北京】

红泥巴读书俱乐部

网上妈妈中影响最大的童书俱乐部。2000 年,为了给孩子搜集更多的书,并向其他的爸爸妈妈推广教孩子阅读的方法,由萝卜探长和阿甲兄弟二人欣然创办。

2007 年,他们和首都图书馆共同推出“播撒幸福的种子”少儿阅读推广计划,招募讲故事志愿者,进行免费的讲故事培训。

你能得到什么?

* 参加每周末举行的主题读书会。免费参加,但是需要预先报名。

* 参加“种子故事人”的志愿者活动,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由首都图书馆授予“种子故事人”证书。

网址:省略

电话:010-64934774/64934784

邮箱:club@hongniba.省略

【上海】

上海儿童文学阅读馆周末故事会

卡卡乐园与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共同创办的早期阅读推广场所,由著名儿童文学推广专家梅子涵教授主持。

你能得到什么?

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讲故事活动,让小朋友参与其中,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不妨在周末带宝宝去看看吧。

地址:上海市宋园路61 号(上海儿童博物馆二楼)

电话:021-54387942

邮箱:

【台北】

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

非营利机构,旨在散播儿童哲学的理念及做法。

点状式地在台湾一些幼儿园及学校散播了它的“种子”。

你能得到什么?

* 毛毛虫月刊及书籍。

* 妈妈读书会及儿童读书会。

* 故事妈妈与书香活动。

地址: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216 巷33 弄14 号7 楼

电话:02-27715799

【台中】

小大读书会

由台湾儿童文学工作者林真美发起的家庭读书会。小在前,大在后,提醒大人们要放下身段,以赤子之心与孩子交流,孩子才是大人与绘本之间的引岛者。

在台湾已推行10 余年。目前全台湾共有近20 个“小大”,遍布台北、台中、淡水、花莲、高雄等13 地。

你能得到什么?

* 2000 年,小大绘本馆在台中成立。无论年龄大小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可以“没大没小”地,或坐或卧,静静地拥抱绘本,或说与人听。

* 馆内定期的活动有:中外绘本作家主题展、绘本下午茶会、周六说故事、绘本讲座、研讨课程、亲子读书会、妈妈读书会等等。

小大绘本馆地址:台中市五权西四街55号5楼,电话:04-23711720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10:00 ~ 16:00 (周日、法定休假日休馆)

小大读书会网址:省略/

下篇:做个播撒故事种子的“花婆婆”

3 位“花婆婆”,勾勒出故事妈妈的几个侧面,她们是热情的,也是幸福的。她们为分享图画书所做的一切努力,只因为这是一件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想讲故事,就一定有办法

人物档案:

姜晓燕,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中心小学教师。儿子一树,2 岁。

最得意的一件事:

孩子们都喜欢我。有时还会把他们的心里话告诉我,我成了他们的知心人。

终于和我所在社区物业的吴小姐说好了,今天早上去给外地民工的孩子朗读故事书《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是我的" 讲故事记录":

时间:2007 年7 月12 日

地点:博陆社区

听故事的对象:

外来民工子女――共5 个人,3 个女孩子,2 个男孩子。姓名全部未知,我高兴得忘记问了。

故事内容: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

感动:

1.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2.讲故事的时候,门口围了许多来看热闹的人,大家没有把我当怪物。

3.吴小姐答应下次还让我去。

4.回家后老公没有数落我,只是温和地笑笑。

愿望:

1.下个星期我还要去。

2.希望下次孩子们能多一点,哪怕多一个也好。最好前面的5 个还能来。

3.下次讲完故事,一定要留10 分钟和孩子们一起聊一聊。

“坚持”的背后

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快乐

以前,我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弄得学生和自己都很累,生活像是一团灰色。自从开始做故事妈妈,我对原来那些似乎过不去的坎都看淡了,开始积极地生活。每天,我会分出30 分钟给儿子读书,留40 分钟给自己阅读、写作,为讲好故事做准备。生活像是走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快乐。

自己快乐,宝贝快乐,大家快乐。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努力和坚持,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

人物档案:

熊玲燕(子颀妈),广州红泥巴读书俱乐部负责人,儿子7 岁。

最得意的一件事:

第一次去子颀的幼儿园里讲图画书时,他提前一个星期就乐颠颠地满园宣扬:“我妈妈要来给这里读书了!”他的得意,让我更加得意。

2 年:去幼儿园当“故事妈妈”

去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想法,在2003 年子颀刚上幼儿园后就萌生了。可是尽管我三番五次跟班主任和园长要求,他们都没给我机会。

2005 年子颀换了新幼儿园。让我高兴的是,这所幼儿园有一位同样喜欢图画书的园长,我被邀请到园里当“故事妈妈”。

从计划到实现,用了2 年的时间。

3 年:妈妈读书会

第一次尝试做故事妈妈读书会是在3 年前。当时我读到一本台湾的书《读书会》,很受鼓舞,也想试一下。花了几天准备,打了好多电话给会员和朋友,最后只来了3个人,还不愿意读。这样,妈妈读书会做了三四次后就夭折了,从此不敢轻举妄动。

2007 年9 月,搬家后有了场地。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在网上了准备开展“妈妈读书会”的消息。这次我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很多妈妈都愿意一起来讲故事,报名的人远远超过限额的20 人。

3 年后,妈妈读书会终于开始活动了!

“坚持”的背后

收获信心与成长

有一次子颀爸爸很生气,因为有一件事情让他觉得子颀“不爱他”。第二天的故事分享,我选择了《我爸爸》,这是一本讲父子关系的书。读完以后,我请孩子们描述自己的爸爸。有的说:我爸爸像老虎,好凶;我爸爸像猫头鹰,因为他天天工作到很晚,没时间陪我玩……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领悟到,要让孩子靠近你,“爸爸”需要先靠近孩子,让他感受到爱,而不是“好凶、没时间”。

成为一个“花婆婆”,除了会得到快乐和认同,得到肯定和信心,有被人需要的感觉,有助人的满足,同时,也会收获一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机会。

故事种子发芽了

人物档案:

马烁雅(marina),在“中国翻译热线”网工作。儿子童童10 岁。

最得意的一件事:

历时1 年,终于得到“种子故事人”的证书,而且成为下一届“种子故事人”的领队。

美容院里的“故事大王”

一次去美容院,有几个美容师正好没事。给她们讲讲绘本吧。招呼几个人坐在我身旁,从包里拿出来一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开始讲起来。图画书的魅力呀真是挡不住。听完后有一个人哭了,另一个妈妈说以后你教我讲故事吧,不,教给我怎么让爷爷奶奶学会讲故事,我的孩子在老家。

以后再去的时候,她们除了关心我的脸,还关心我的包里到底带了哪本图画书来。

小小种子故事人

儿子的学校是寄宿制的。那些一年级的新生,每周日返校那天都要哭个一塌糊涂,有的怎么都不愿回来。儿子是学校的志愿者,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个从小喂故事书长大的小孩,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办法。几个星期过后,这些孩子们都能按时回来,因为,他们期待着小故事哥哥给他们讲《巧克力工厂》、《三个强盗》、《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故事。你看,不止是我在讲故事,我的儿子也可以,这种传承是无形的,但你又看到了很多有形的结果。这让我更有勇气。

“坚持”的背后

书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桥

怀孕的时候,一个法国人就开心地和我说“please enjoy yourb a b y”, 深有同感。有机会给更多的孩子讲故事后才发现,这里的b a b y,可以是所有的孩子呢!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有灵性, 比我们单纯, 比我们更能说出直指人心的感受,比我们有更细的发现和不一样的解读……

现在我很“享受”孩子们的“天马行空”,而书,则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可爱的桥。

结语

优秀童书排行榜T O P10 已经是第3 次和父母见面了。算下来,从2005 年开始,我们的优秀童书TOP10 已经有32 种,推荐书171 种。它们感人的故事、精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已经融进了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孩子童稚的心田。

我们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父母必读》自己也成为一个播撒故事种子的“花婆婆”。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爱孩子,爱读书,愿意改变自己,我们就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抽时间打开书,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收获幸福。

经典父子文范文第2篇

上海本来应该有许多古镇,老上海扳扳手指脱口而出的就有七宝、虹桥、大场、漕河泾、北蔡、高桥、周浦、罗店、新场等。后来在城市化的伟大进程中,大多数古镇都旧貌换新颜了,要么与市中心欣喜相接,房价高得吓人,要么地处都市一隅,慢慢地被边缘化了,当然,当地政府也会对此改造一番,粉墙黛瓦的老屋拆了造起钢筋水泥的新楼,与市区的风格一致。如此一来,古镇不古,风情也黯然无存。

近几年来,古镇游的人气颇为高扬,是一个闪亮的经济增长点,加之一班文化人一直写文章呼吁保护文化遗产,也诱发了城市人的怀旧风潮,到了双休日撒腿往周庄、同里、朱家角跑,于是有关部门醒悟过来,认识到古镇可以大做文章,便投入资金大兴土木,动迁居民,遍设商铺,要将古镇打造成一个旅游新景点。七宝古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旅游热点的。接着是新场镇,据说也幸运地保留了一条老街,当地政府正在加紧装扮之中。

前不久去高桥镇,发现那里也动起来了。前几年,为适应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与格局,高桥镇加快市政建设,拆了不少老街老屋。在高桥镇中心地带,我看到道路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有些商厦的气派一点也不输给市中心。但同时,镇政府中有些见过世面、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也认识到高桥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与中心城区的关系源远流长,是应该好好保护的。在改造老街的过程中倒也抢救了一些老宅,接着对镇内一百多幢老宅进行查访登记挂牌,还准备对残留的600多米长的一段老街进行修整,在街上开辟绒绣陈列馆、营造陈列馆、高桥人家陈列馆、钱慧安纪念馆等。目前,绒绣馆和高桥人家馆都已完成,不日即可对外开放,营造馆和钱慧安纪念馆正在筹建之中。需要说明的是,海上画派代表人物钱慧安是高桥花园浜村人氏,虽然他后来是在老城厢定居并出名的。营造业应该是高桥的特色之一,今天的建筑公司在一百年前叫营造公司或打样公司,高桥就走出了如王松云、钟惠山、谢衡秉、周端庭、陆鸣升等一批优秀的营造匠。上海有许多传世经典建筑――比如和平饭店南楼、爱俪园、外白渡桥、俄罗斯领事馆、住宅、宋子文住宅、上海煤气厂等,这些优秀历史建筑都出自高桥人的一把泥刀,何况还有一大批经典的石库门。

高桥现留有树德堂、敬业堂、庆誉堂、钟家祠堂等老宅,但要数位于界浜以南、三祝桥堍的仰贤堂保存最为完美。在老街改造的当口,隆隆作响的推土机已经逼到大门口,幸好有一位懂得文物保护的纪委干部挺身而出,将此保护下来。现在仰贤堂已辟作高桥镇历史文化陈列馆,里面以600余件实物和文献梳理着高桥的历史。还有相当珍贵的永乐碑拓片,原碑竖在一所中学里。永乐皇帝钦立此碑,确定了高桥作为海防重点的地位,同时,在人海口堆土设“烽堠”为给船只导航。后来,清政府在宝山与高桥两地建立了东西炮台,共同扼守黄浦江人海口。

这个仰贤堂很值得一看。它建于1931年,是“五洋店”(指当时进口的面粉、煤油、火柴、肥皂、蜡烛)老板沈晋福的豪华住宅。这幢典型的石库门也是西风东渐后中西合璧的结晶,运用了刚刚传人中国的建筑材料和技法。客厅内铺着漂亮的马赛克,东西厢房内还有精致的大壁炉,北面是很长的阳台,可以凭栏俯瞰界浜,远眺三祝桥,阳台下面还有两个私人码头。这条界浜可不得了啊,在两百年前它还是黄浦江连接东海的交通要津。后来黄浦江改道,才由今天的吴淞口入海的。

绒绣,上海外滩与奥巴马

浦东人,一百多年前靠“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到市中心来讨生活,并名扬天下,如今这几门手艺都成了浦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桥,值得夸耀后人的就是泥刀与菜刀,还有一针。照理说,

“一针”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花边绣、刺绣和绒绣,而高桥出名的是绒绣。

绒绣是一种外来文化,与今天流行于小白领中间的十字绣堪为姐妹艺术,但绒绣的技艺要高超得多。绒绣起源于意大利,本是天主堂里修女打发光阴的劳作,后来成为贵族妇女消闲的女红。据高桥文史专家施秉尧考证,这门手艺约在1924年通过通商口岸传入我国。1930年传到高桥,当然它到了中国就不是消闲的游戏了,而是养家糊口的劳动。外国商人看到中国的劳动力便宜。就开始最早的“来样加工”,让浦东的妇女依样绣好坐垫、拎包、壁挂等生活用品带回国牟利。1937年,外国老板在高桥开办了绒绣习艺所,免费辅导农家妇女学习绒绣技法,绒绣逐渐在高桥兴起。后来,英美商人发现高桥的绒绣品质最优,就在高桥寻找商。四川路谦利洋行的老板杨洪奎开始与老外合作,找到高桥从事网花、花边刺绣的张秀涛、张鹤鸣父子,嘱他在高桥发展绒绣业。

那天,我在高桥绒绣陈列馆就见到了88岁高龄的范碧云老太太,她是绒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代传承人,也是张鹤鸣的媳妇。“当年,杨洪奎交给我公公两麻袋五彩绒线和一批麻袋布,回家后嘱我学习绒绣……”老太太回忆起七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后来,高桥几乎家家都有人绣“麻袋花”,成了改善生活的一种副业。来不及加工时,还发货至江浙地区。“当年小姑娘的零用钱甚至嫁妆也是一针针绣出来的。”范老太太说。

建国后,绒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后来还请来高桥镇上一位名叫施毓秀的画师任工艺美术设计师,与工人们一起创作了《向最坚强的人致敬》、《上海外滩风景》等巨幅作品,高桥绒绣得到了蓬勃发展。后来高桥绣品厂成立了,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经济封锁的背景下,还不断有外商找到高桥下订单,产品行销全世界。《万里长城》曾获得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还挂在人民大会堂展示,并到香港、日本等地展览,其他作品也曾多次获奖。并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国家元首。改革开放初,高桥绒绣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连阿拉伯皇室也远道而来订货。后来,高桥绣品厂在改制后效益滑坡,但高桥绒绣还是在民间深深扎根,以家庭作坊形式生存下来了。现在高桥绒绣已成为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绒绣陈列馆里,我看到从民间征集的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镇馆之宝是一幅张挂于客堂外壁的《上海外滩新貌》,长三米多。据范碧云老太太说,用了六百多种颜色的绒线,细看之下,每一针都由几种颜色组成,色块过渡自然,质感细腻饱满,几乎与油画的着色原理相仿,更非十字绣所能望其项背。

在展厅里我还看到一幅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绒绣肖像。绣得惟妙惟肖,神完气足。

以前绒绣在全国有三大基地:高桥、徐家汇和青岛,现仅存高桥一枚硕果。据负责高桥老街开发的周敏发先生透露,政府有意在高桥辟建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绒绣大卖场,不仅为高桥及周边地区的家庭手工业提供一个良好平

台,还望重振绒绣的辉煌,推动高桥的旅游业,提升古镇的全国知名度。

本帮菜,借了杜月笙的威风

游访高桥,松饼是不可不尝的。以前市中心有一家高桥食品店,但与高桥没有关系,是借名气做生意而已。不过在不少食品店里都能看到高桥松饼,圆圆胖胖煞是可爱,豆沙馅与百果馅也很甜蜜,今天在城隍庙还有卖。松饼是沪式糕点特色品种之一。其实用料很简单,面粉、猪油、豆沙或百果,以酥皮做成小圆饼烘烤而成。外观有点像月饼,但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是高桥人居家或走访亲戚的必备。现在松饼也成了浦东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老街上看到有卖,每只不过六七角,真是便宜到想不通。吃口松软,甜度适中。不亚于苏式月饼。在我走访高桥时,适遇2009上海盛夏农副产品大联展暨浦东新区第一届农产品博览会在上海农展中心举办,前方传来消息称:高桥松饼在会场里“卖疯了”。

在高桥还可以看到不少本帮菜馆,比如德兴馆,原先开在十六铺,现在开到高桥来了。算是回故乡吗?不算,高桥的爷叔――一位姓吴的老先生告诉我,德兴馆不算正宗的高桥本帮菜。本帮菜的源头在川沙和高桥两地,德兴馆是以川沙本帮菜为主的,正宗的高桥本帮菜,要算长必馆最出名。

长兴馆是高桥的老字号。1903年,周悦卿在西街陆祥泰的东壁间开了一家小饭店,后经营得法,致富而扩建成长兴馆。长兴馆的发达,据说还与高桥海滨浴场有关呢。上世纪30年代,高桥海滨浴场是上海富裕阶层的消夏之地,长兴馆为满足他们的需要,顺势而为推出一批本帮菜,并改善了就餐环境,到30年代末,长兴馆已名声大振,楼上楼下有24张八仙桌。老板还包了长江口捕鱼队四条大船,为他捕鱼捞虾,当天用不完的河鲜则用竹篓盛着潜放在厨房后面的活水河浜里,鸡鸭和猪都是定点饲养的,肉质非常鲜美。

长兴馆的看家菜有炒三鲜、八宝辣酱、扣三丝、生炒虾仁、蟹粉炒蛋等,尤其是红烧鲴鱼,是客人的必点佳肴。直到上世纪50年代,长兴馆一碗阳春面还是用鳝鱼骨吊的汤,异常鲜美。

2002年,长兴馆在高桥港整治时拆除了,非常可惜。但现在镇政府准备通过招商恢复长兴馆的老字号与特色。

高桥的本帮菜源于农家菜,最有名的是“四盆六碗”;冷盆有白鸡、白肚、爆鱼和海蜇头,六热菜有红烧肉、红烧鱼、全鸡或全鸭、咸肉水笋、肉皮汤等,“四盆六碗”是高桥人家婚丧喜事的“格式菜色”。后来高桥也出了孙炳、张和尚等名厨,成为本帮菜中的领军人物。

但是,让高桥本帮菜名气大振,走出高桥的,还得靠杜月笙。杜月笙是高桥人,四岁丧母,六岁丧父,靠外祖母抚养,落难时还吃过百家饭。杜月笙后在十六铺“潘源盛”水果行发迹,并得到陈世昌和黄金荣的提携,靠三鑫公司暴富,在上海市区定居。杜月笙对本帮菜情有独钟,每有重要客人到访,常以本帮菜招待。他最爱吃的是高桥风味的炒虾仁和炒鸡蛋。有时他也会去十六铺德兴馆,尝尝那里的糟钵头、炒圈子、炒鳝糊等。成为72家企业董事长的杜月笙对高桥还是有感情的,1931年他在家乡买地建成杜家祠堂,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但后来在抗战中被日机炸毁大部,现仅存藏书楼,被部队所用。我两次前往高桥,都无法进入察看。杜月笙在祠堂落成之时,曾请各地梨园界名角演堂会,集一时之盛,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其时还大摆筵席,每天吃饭的人在千人之上。四邻八乡可随时来吃流水席,一醉方休。酒席由上海著名的杭州饭店操办,高桥厨师孙炳主理厨政。就此,本帮菜给社会名流留下深刻印象。

杜月笙在少年时得到乡里的接济,发达后对家乡人一直是知恩图报的。有一次,一位高桥人遇到难事,辗转来到市区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杜府,看门人见是乡下人打扮,不耐烦地赶他走,正巧杜月笙送客人出门看到:“这不是高桥爷叔吗?快快请进里面坐。”并吩咐下人,以后凡有高桥爷叔来,一律请进,不准怠慢。从此,“高桥爷叔”成了家乡人的代名词。至今高桥人遇到口角,就会说:“算了,我不跟你多争了,你是高桥爷叔!”

经典父子文范文第3篇

一、中西方传统思维艺术的基本特征

1.西方传统思维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

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思维艺术,其整体有机思维是相当发达的,以致“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2][1]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除了运用整体有机思维艺术外,更发展了形式逻辑思维艺术,形成为西方传统思维艺术的基本特征。这种思维艺术的特点,按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的解释:“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说而不只是单纯的处理客体,”[3][1]从仅仅可能的真实性中“抓住各种可能的变换,并且只凭想象或演绎的事件去同化现实,”[4]③并引出必要的结论,从而构成假说——演绎推理程序。西方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在几何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揭开了这种思维艺术的序幕。英国著名希腊数学史家希思在总结泰勒斯在几何学上的发展的贡献时指出:“几何学开始成为建立在一般性命题之上的一门演绎科学。”[5][1]毕泰戈拉及其学派推进了这种思维艺术,而亚里士多德在制定形式逻辑这门学科的同时,制定了以形式、分析、演绎为特征的思维艺术。后来欧几里德又进一步把这种思维艺术贯彻和运用到几何学中,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思维艺术。

这种以形式逻辑为主要工具的思维艺术,对西方、特别是对西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的发展基础之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的伟大成就。正由于这种思维艺术的强有力的影响,即使进入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奴婢;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并末能从根本上否认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它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艺术,从外在的权威,即教会所肯定和解释的圣经出发,演绎、推论出事实。这种思维艺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继续发挥着其特有的重要作用。

总之,西方思维传统中既有整体有机思维艺术,也有形式思维艺术,但后者长期以来占着主导地位,并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特别是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当这种思维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时,就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向更高一级的整体有机思维艺术,即辩证逻辑发展。即便这样,这种形式分析思维仍未丧失其价值。它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以往古希腊和15、16世纪以来,西方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就是明证,因此今后还可以继续作出贡献。就西方来讲,当前更为需要的是运用辩证思维,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已进入需要进行广泛综合的时代。正像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学会辩证地思维的自然科学家到现在还屈指可数,因此“不仅哲学,而且一切科学,现在都必须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6][1]只有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逻辑,才能做到这一点。

2.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

与西方传统思维艺术一样,中国传统思维艺术在人类思维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西方传统思维艺术特征,正确概括和科学评价我国传统思维艺术的长处和短处,探索它在现时代的转换趋向,使其更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实践,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思维艺术,是指自古代延续下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或思维定势。其基本特征,在于经验整合型的主体意向性。就基本模式及其方法而言,它是经验综合型的整体辩证思维;就基本程序和定势而言,则是意向性的直觉、意象思维和主体内向思维;两者的相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思维艺术的基本面貌。中国传统思维的经验综合性同西方的理性分析思维相对立,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析;它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却又同经验保持着直接联系;它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系统及其动态平衡,却忽视了主客体的对立以及概念系统的逻辑性和形式化,因而缺乏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中国传统思维的意向性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模式出发,导向自我反思而不是对象性认识。它突出了思维的主体因素,而不是对象因素;突出了主体的意向活动及其价值判断,而不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实体的定向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有点像西方的现象学,但却没有现象学那样的意识“还原”和“悬搁”;它不仅承认对象客体和本质、本体是存在的,而且把自我和自然本体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经验综合的最终结果,把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表现为整体辩证思维。李约瑟认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7][1]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最显著优点在于辩证思维。这种辩证特性,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整体思维。中国传统思维艺术强调整体观点,认为世界(天地)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构成一个整体,想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天人合一”是这种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人和自然界不是处在主客体的对立中,而是处在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两者可以互相转换,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系统,即人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亦有待于人的调整安排。这表现在思维艺术上,虽然有形上与形下、体和用之分,但形上不离开下,本体不离作用,浑然一体,不能区分。二是相反相成思维。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就要注意所研究的对象的两个方面。同时认为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被看作是重要的思维原则。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提出了“无独必有对”、“物极必反”和“一”与“两”的命题。

显然,传统思维艺术并不都是保守、落后和消极的,它不仅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对整个世界历史都具有价值和意义。除上述辩证思维对我国古代科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外,经验整合型的整体思维同当代的系统论整体思维也有某种相似,它不仅在人体生命科学如中医学中具有生命力,而且对于其它综合性科学也有启发意义。再如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不仅在伦理学、美学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同当代符号学有某种联系。它是科学思维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至于主体意向思维,对于确立认识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中国传统思维毕竟是前科学的直观性思维,而不是建立在近代工业社会及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思维。因此,必须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论及其思维成果,彻底改变传统思维的模式。

首先,必须补上形式思维这一环节。正如在经济的发展上,我们不能跳过“商品经济”这一环节一样,在思维的发展上,我们也不能超越“形式思维”这一阶段。而且,历史的辩证法还在于,经济上的“商品化”与思维上的“形式化”,在西方几乎是同步产生的,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形式思维把人类思维从笼统的整体性推向细节性、定量化,体现出思维的精确性。黑格尔把思维的形式化过程称为“知性思维”或“理智”。辩证法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知性有限性的否定。可以说,没有发达的知性思维过程,就不会产生作为对知性思维的扬弃的辩证法。现代的辩证思维之所以不是古代的直观的朴素的辩证法,原因就在于它是在知性思维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用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来对照我国传统思维艺术,不难发现它的要害之处在于缺乏知性思维的充分发展这一环节。它的优点是整体性、系统性、辩证性,但却是立足于直观性、类比性的基础上,因而只能是朴素的辩证思维。而“扬弃”这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只能是它的否定方面——知性思维。明朝徐光启意识到了中国思维艺术的这一弱点,认为西方科学的长处在于严密的逻辑体系,并把这一思维方式比喻为绣鸳鸯的“金针”,而中国人没有掌握住这一“金针”。因此,加强我们思维中的形式化、定量化、确定性和程序化、模式化的因素,是提高中华民族思维艺术水平,把朴素的辩证思维提高到科学的辩证思维的必经环节和阶段。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技术知识。严复在比较中国传统思维艺术与西方思维艺术的差异时,认为就思维对象或内容而言,中西方思维艺术的差异就在于以“古纸堆”为对象与以“自然界”为对象的区别。西方科学技术在明代以前并无超越中国人之处,后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了,其原因是西方科学叫人面向自然界、宇宙,而中国人则皓首穷经。中国人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无论多么高明总不过属于“艺”和“器”的部分,这部分本属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不为可耻;只有“真心诚意”的大道理,“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纶,才是最有价值的大学问。于是造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畸形状态: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被鼓励,它只能自生自灭,循环迭现;知识分子很少有人以全副精力致力于此,结果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始终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尽管四大发明源于中国,但却没能引起科技变革,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关系、思维艺术的巨大变革。约克多·雨果说:“在欧洲,一有一种发现,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中国人要改革自己的思维传统,提高思维艺术水平,必须要从“古纸堆”中跳出来,改变轻视、打击和冷遇科学技术的恶习,要象西方人那样,面向自然界、宇宙、努力钻研和认真学习科学技术。

我们要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取西方思维的成果,以发展、改造中国传统思维艺术,使之更为科学化、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改造传统思维过程中还必须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要站在现代思维的水平上对思维传统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对思维艺术的调整改造,无需简单重复西方曾经走过的路。我们必须运用的观点,站在现代思维和现代实践的高度上,对西方已经走过的思维道路以及现在的思维趋向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实践和现代思维水平上,自主地展开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思维艺术的交流。在现代的信息条件下,人类思维正不断趋于同步化;但这种同步性、统一性是以多样性、差异性为基础的。我们要形成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的现代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具有世界意义的作用。

第二,要把思维艺术的变革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活动方式的变革结合起来。思维艺术的变革决不是单项的,而是社会整个变革中的一项。现代思维的特点之一,便是它与行为、生活和活动的紧密结合,并具有较快的转化节奏和周期。马克思指出:“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8][1]思维艺术的变革本身,就是人们要求变革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体现;思维艺术只有与活动方式结合起来,才展现出变革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形成,已有五、六千年的光辉历史。挖掘埋藏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宝藏,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开放性的现代化思维,不仅需要同世界上其它民族的思维进行交流,也需要吸取传统思维中的精华。可以确信,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中,完全能挖掘出可供借鉴的珍品,并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放异彩。

二、中西方思维艺术的差异及文化背景

1.西方思维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艺术的比较研究,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任何一种思维艺术,都是一定时代的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因而都具有某种合理性,同时也都具有某种局限性。从纵向来看,后起的思维艺术,并不能全盘否定、先前的思维艺术,正如高级的社会运动的出现并不能否定低级的机械运动的作用一样。从横向来看,不同地域的思维艺术,在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中,都只是一个方面或一个侧面,不宜硬去比较孰优孰劣。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种思维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之间的结合和互补,开辟了人类科学思维的道路。因此,在中西方思维艺术的比较研究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思维艺术的特点、历史作用及发展趋势。

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中西方思维艺术的差异,有必要将中国与西欧两种学术思潮及思维艺术变迁的基本路线作个粗略的划分:

在中国,公元前2000-221年,即由殷周的巫史文化到春秋战国诸子文化的兴起,为中国学术思潮与思维艺术开源的第一阶段,这是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的时期;大约公元前206-公无1644年,即由两汉儒学经术的发展经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的斗争,直至宋明思辨“儒学——理学”,为中国思维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以带神学色彩的儒学与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公元1644-1919年,即由清代古文与今文经学至对儒学的批判,是中国思维发展的第三阶段,这是西方近代民主思潮与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期。

在西欧,从大约公元前3000-100年,即由古希腊英雄神话时代到古典希腊哲学、科学、艺术的启蒙兴盛,为西方思维发展的第一阶段,这是由原始宗教到理性的觉醒的时期;从大约公元前100-公元1000年,即由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基督教的融合,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形成,为西方思维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僧侣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神学的时期;从大约公元1100-1600年,即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导致的文艺复兴到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为西方思维发展的第三阶段,这是理性复活和科学兴起的时期。

上述中西方学术思潮与思维艺术变迁的脉络基本上是相似或相同的。只是在中国,带宗教色彩的儒学——理学统治时期比西欧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更长(约长800年)。不过,就中西方思维艺术的具体内容来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一,中国传统思维艺术以人伦为中心,呈现出以天道与人道相结合的主客体互溶的致思倾向;而西方传统思维艺术崇尚自然,呈现出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致思倾向。

中国古代的灾难性气候,象梦魇一样压抑着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人们无力战胜自然,于是在幻想中寄希望于人间的英雄。随着原始英雄的崇拜。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人伦、轻视自然的倾向也由此而萌发。这种轻自然、重伦常,反天道、重人道的社会思潮,在春秋时展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在古代思维中,这种以人道、伦常为视觉焦点的特征,经过长期历史的积淀,以逻辑的格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一种致思倾向,成为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显著特点。愈到后来,这种思维艺术就愈成熟,愈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说,思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与中国人文文化是互为表里的;从狭义上说,由这种思维艺术所建构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是致意于做人的“明智之学”。

中国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特点。但这种人文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注重社会的人格,而不是注重个体的人格。人们习惯于从关系中去体验一切,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群体的角色,而不是单个的个体,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的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练就的思维艺术,必然深深地打上此种文化的印记。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致思倾向,多侧重于向内探求,认为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因此十分注重“修身”,即认识自身、完善自我,由此出发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伦理原则是第一位的,“善”与“不善”是一切社会行为和科学活动的准绳,“内圣外王”是修身、内省的最高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的功夫。

但是这种内倾性,并不突出独立个体的地位,相反,群体是包括个体的;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其价值标准是伦常秩序。“崇善”的极境,一方面是内心、本心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外在行为(视、听、言、动)必须符于“礼”,即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成了修身、内省的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是,伦常秩序(“礼”)不是由外面强加给个人的,而是个人通过修身、内省自然地推出来的,因而个人也就自觉地、诚心地服从它。人们既然以伦理道德为纲常,自然界、功利等等就都在视野之外了。思维的中心内容,便只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这是农业——宗法社会里思维艺术的典型特点。

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内倾性,也不是完全排斥自然,除了少数唯物主义哲学家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一般来说,主导方面是将自然包容于心,“万物皆备于我”,以人为天,天人合一,还原为心。西方人把自我意识与意识对象(自然界)的界线划得很清,因此他们有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中国人则基本上不在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之间划出鸿沟,在传统的思维艺术中,这两个世界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当然,在中国思维发展史上,也有将两者分离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艺术,从反天道、重人道,发展到将客体自然(天道)化为主体人心(人道),使主客体互溶,这样,自然也就失去了感性的形式,而被人化为具有伦理本质的东西。这是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一个基本倾向。

在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由于受到自然的恩赐,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却不象中国原始民众那样始终受到灾难性气候的威胁而产生对立情绪。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了探索自然知识的学术传统。古希腊的文献记载和哲人们的著作残篇都说明自然界是这些思想家研究的对象。恩格斯说:“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9][1]古希腊文明衰落以后,其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思维传统却一直在西方延续下来。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作为自然科学的哲学家比比皆是。到了现代、当代,这个特点更加突出。爱因斯坦说过,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几乎都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本人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极少有的。自孔子以降,到近现代以至当代,思想家兼自然科学家的廖若晨星。中国古代的人们当然也研究自然,但大都把自然与社会的政治伦理相联系、相附会,从现实的利益需要来看待自然。而西方的人们大都是为了纯粹的追求知识而探索自然的奥秘,把自然界视为比较独立的研究对象。显然,中国传统思维艺术与西方传统思维艺术的视觉焦点是不一样的。中国近代以后在科学方面的长期落伍,固然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有密切关系,但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视觉焦点不在自然界这一重要原因。

崇尚自然,研究自然,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发反过来促进了思维艺术的发展。在古希腊,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世界被看成是从某种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在思维艺术上,就表现为天然的纯朴的形式,表现为整体上的朴素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到15世纪下半叶,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一直到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力学和数学,各门自然科学正处在材料的搜集阶段。这种状况影响到思维艺术,就形成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18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各学科互相综合和渗透的阶段,自然科学系统地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在这种背景下,“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的和循环中运动着。”[10][1]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

西方思维艺术中的崇尚自然,以自然为视觉焦点的致思倾向,是十分重要的特点,它不仅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

第二,中国传统思维艺术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特点;而西方思维艺术则具有实证性、局部性和精确性特点。

人类思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一般说来,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源于原始的生产方式。原始人类的生产实践水平和科学认识水平都极低,原始人对自然未有精细的认识。在原始人类面前,自然界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战胜的整体力量。同时,原始人分化主客体的水平非常有限。因而这一时期的思维就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笼统素朴的整体性和朦胧猜测的模糊性。

这种特点,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思维艺术中都存在。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天然纯朴”的“天才直觉”的思维艺术,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15世纪以后逐渐被一种追求局部性、精确性、实证性的思维艺术所代替。在中国,自然科学在古代取得辉煌成就之后,到近代却没有获得长足的进展,即没有象西方那样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以及农业型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大一统”宗法社会的不断加强,使中国传统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反却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维艺术有代表性的特点。

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思维具有内倾性;而直觉性则与内倾性有密切的关系。内倾性强调向内寻找,如“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等,这种内省的方式往往不能用明确的言语表达,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人们也就只能靠感觉、体验、意会、领悟来把握它,而毋需理性逻辑思维的成分,因而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直觉虽然直到现代仍然是人类多种思维艺术的一种,在认识世界中不可缺少,但如果片面加以夸大,把它作为认识的唯一源泉,否定推理思维和实践活动在认识的作用,这样就歪曲了直觉思维的本质,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笼统素朴的整体性。在中国,自然科学没有发展成为近代形态,没有一个分门别类作精确研究的阶段。进入近代以后,也就一直保持了整体性思维特点。整体性思维对世界的把握是笼统的而不是精确的。整体性思维把世界看成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一个整体,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流转的过程。它注重自然和谐,习惯于融会贯通地把握事物,而不主张从局部、细节上把握事物。它把人同自然界结合为一体,主张人参与自然界;自然界渗透于人“心”,所谓“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现代思维虽然也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但它是在认识各个细节的基础上对整体的科学把握。而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观并没有经过对整体的剖析,其思维水平依然停留在早期朴素的认识阶段,因而有待向现代思维靠拢。

朦胧猜测的模糊性。以整体性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思维往往固执于对事物的质的判断,而忽视对事物作量的分析;描述事物不求准确清晰而往往带有朦胧的猜测成份;其思维范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在方法上,则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而疏于推理、鄙薄形肖。这种思维艺术只能给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模糊整体图景,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由于历史的局限而存在着很多缺陷,但综观人类思维发展的全景,这种思维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也可以向更高水平发展。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在某些相应的场合有它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其它思维艺术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多数哲学家注重对事物的总体把握,注重事物的运动和联系,与这种思维艺术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思维艺术的发展历程,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基本上是一以贯之地渐进发展;而西方思维艺术的发展历程却不一样,古希腊思维传统和西方近代思维传统有明显差别。近代以后,由于经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西方思维艺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古希腊时期形成的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思维传统,在近代科学冲击下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以实证性、局部性和精确性为特点的思维艺术。

以古代科学以经验为主不同,近代科学以理性为主,十分重视实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这个方法的创始人是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在他看来,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实验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本身就是实验的科学;任何可靠的真理都必须用大量事实作依据,然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材料,把单一的、个别的东西上升到一般,上升到理论。培根开创的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例证和归纳的科学方法论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代,它依然是西方思维艺术的主流。

近代以后,西方思维艺术除了突出实证性以外,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影响,还形成了局部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特点。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西方自然科学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发展得最快、最成熟的是力学,它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后的第一门独立科学。所有这些学科,都是孤立地、静止地进行研究的,每个学科都只看到自己领域里的局部材料,而没有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运动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又使得机械力学规律被片面夸大并用来说明一切自然现象。自然科学发展的这种状况,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艺术。培根和洛克最先把这种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带到哲学领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运用和发挥,积淀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成为西方思维艺术中一个重要方面。

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和量化发展,也带来了思维艺术上的精确性特点。近代数学的巨大发展,正是由近代自然科学对精确性的要求所致。天文学、力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领域,都需要精确的计算。近代的力学家几乎都在数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同时,由于实证思潮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某一理论的建立,必须有精确的经验事实支持。这种对于精确性的追求,在西方思维艺术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直到今天,对于无论什么结论,西方人几乎都会问:有没有数字根据?统计是否精确?

西方思维艺术的实证性、局部性和精确性,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它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特点却难免暴露出局限性,如实证性和精确性原则在许多科学领域里(特别是在微观物质领域里)就得不到支持;对局部性的片面夸大,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从而阻碍对世界全貌和事物间总体联系的把握。

第三,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疏于逻辑推理,忽视理论体系;而西方思维则强调逻辑推理,重视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思维中意会体悟的直觉性、笼统素朴的整体性和朦胧猜测的模糊性,蕴含着系统思想的萌芽。“大化流行”、“万物化生”,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这些都是对对象世界的比较正确的描述。中国传统思维虽然能系统地整体地思考对象,但却不注重逻辑推理。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思维对事物的把握,往往通过体验、意会和领悟,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而不注意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诚然,在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逻辑思想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如先秦时期的辩者派和正名派,特别是辩者派中的墨辩逻辑,就曾兴盛一时。在先秦逻辑思想中,不仅有形式逻辑的内容,而且有较发达的辩证逻辑思想,同时还有数理逻辑和语言逻辑的萌芽。墨辩逻辑的“三物”(故、理、类)理论,可与西方的三段论和古印度的因明相媲美。但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终究是不发达的、低水平的。其一,中国的逻辑思维不象西方那样有关于思维形式和论证方法的系统完整的理论。《墨辩》虽然是一部逻辑的著作,其中有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但在公理化形式方面是薄弱的,未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演绎系统和方法论体系。其二,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艺术,往往与伦理的规范和政治上的刑名法术思想紧密相连,并屈从于伦理和政治,这样就削弱了对逻辑思维艺术的探索。其三,先秦的逻辑理论,大都偏于对某些概念、命题的论争,如名实之争,关于“白马非马”、“离坚白”的争论等。同时,在说明一些逻辑观点和方法时,仍然采取“设象喻理”的办法,用生活故事和文艺形式等形象思维方式阐释甚至代替逻辑规则。其四,“设象喻理”的思维方法妨碍了逻辑向符号化、形式化发展。在中国先秦之后,逻辑思想基本陷于停顿,纯逻辑研究几乎没有了,更谈不上如西方那样发展到近现代逻辑,如概率逻辑、模态逻辑、模糊逻辑、语言逻辑等。

由于疏于逻辑推理,中国自先秦以来一直强调“实用精神”,而缺乏“理性精神”。这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说明。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思维艺术十分重视“经世致用”,重现实,重人伦,强调理论必须维护伦理纲纪,必须有益于政治,认为探究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眼前的实用。而西方学者往往并不注重学术理论与人们实际利益的直接关联,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希腊人“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11]西方很多学者都是为了纯粹的求知去探求客观世界的奥秘。这种学术传统使很多著名的理论体系得以诞生。而中国学术史上,这方面却是个弱点。从形式上看,中国传统思维不重视宏观、系统的理论表达方式,而是采用“设象喻理”、“微言大义”、“语录体”等表达方式。“语录”需作详细注释、发挥,“微言大义”之义蕴何处也不很明确。因此,中国有一门独特的学问,称之为经学,即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形式是由内容所决定的,理论体系的贫乏导致表现形式上的这种状况。

西方的逻辑思维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为传统形式逻辑的奠基人,提出了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现代形式逻辑的许多重要内容,在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了基本面貌。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逻辑学,在西方思维艺术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到近代以后,英国培根对逻辑学又作出了重大发展,他针对亚里士多德逻辑重演绎、轻归纳的特点,第一个系统地制定了经验的归纳法。他的归纳逻辑运用了“三表(本质和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法”,并以此丰富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简单枚举归纳法。到19世纪,英国哲学家穆勒把“三表法”推广为契合法、差异法和共变法,同时还创立剩余法,发展了归纳逻辑。逻辑思维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于是否达到公理化、形式化水平。在西方,早在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曾试图建立形式的演绎逻辑,并在逻辑的符号化方面作了一些努力,成为数理逻辑的先驱。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布尔创建了以他命名的逻辑代数系统,使逻辑形式化有了重要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第一次表述了具有现代化形式的数理逻辑命题演算体系,即构成了最早的命题逻辑的公理系统。到2O世纪30年代,现代逻辑又取得了几项辉煌的成就。

西方现代逻辑向公理化、形式化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重视逻辑思维的传统在西方思维艺术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拿这种思维传统与中国思维传统相比较,就会看到,在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现代逻辑的所有成果,几乎全是从西方引进的。从中也可清楚地看出中国思维传统和西方思维传统的明显差别。

西方思维除强调逻辑思维外,还非常重视理论的体系化。西方人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以“求知”、“爱智”为目标,追求理性的享受,着重发展知识论。各种理论体系象一个个螺旋上升的圆圈,绵延在西方思想史的长河中。亚里士多德以博学著称,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著作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他不仅把各个领域的知识汇合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且每一领域的知识也自成体系。在他之前,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是人们所熟知的。到中世纪,正统经院哲学系统化,形成了托马斯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再往后,近代西方则是理论体系层出不穷的时代。法国笛卡尔不仅建立了物理学和数学的体系,而且还论证了他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体系,以及以几何学为标本的理性演绎方法体系。英国洛克在巨著《人类理智论》中建立了庞大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理论体系。德国人更不愧是构造理论体系的好手。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著名的先验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人们所熟知的。现代西方思想家也非常重视知识论理论体系,理论自然科学的发达和哲学派流派的蜂起说明了这一点。

2.西方思维艺术差异的文化背景

中西方思维传统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其中经济文化背景尤为突出。任何一种类型的思维艺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人们思想活动的逐步演变和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就是说,思维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是时代精神变迁的产物,其最深厚的基础固然如马克思所说是“尘世间的粗糙的物质生产”,而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等,则是这种精神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层次的中间环节。分析中西方思维艺术差异的背景,我们既要从经济基础出发,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探究思维艺术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又要从思维艺术所依附的社会子系统着眼,透视社会文明状态对思维艺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艺术,产生于这样的条件:第一,半封闭的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与欧洲一些国家的开放性的海洋环境不同,其特点是交通阻隔,信息封闭。自然的隔离带来与外部社会的隔离。第二,既不同于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农业型自然经济。这种农业经济使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包括思维)具有很强的农业社会特征。第三,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这种社会结构使人们注重血缘,膜拜祖先,推崇传统。另外,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正是在上述诸条件下形成了与西方思维艺术迥异的中国传统思维艺术。

在几千年的西方文明史上,思维艺术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多样化,即使在同一时期内,西方各民族、各国的思维艺术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我们分析西方思维艺术的产生条件,只能根据有比较代表性的社会环境对思维艺术的影响,论其大略。第一,西方文明就地域而言,主要是地中海沿岸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海上交通发达,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自然的开放带来向外部社会的开放。第二,在欧洲,从古希腊开始,就以工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虽然存在,但对社会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这种经济类型,特别是商业活动,以其纯粹的谋利性质和流动的生活方式,构成了足以摧毁家族社会的血亲温情和世系组织的强大冲击。第三,在整个欧洲没有形成象古代中国那样的统一的社会群体;而是小国林立,各个城邦国家可以结成同盟,但它们从来没有取消自己的国界而混为一体,整个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松散的个体的组合。相应地,整个欧洲世界观的核心就是个体性。对欧洲人来说,凡是不能支配自己和由人摆布的人都是奴隶。所以,不依附于他人才被当作人的最高品格提到首位。广而言之,西方民族,是以个体为本位。第四,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也是西方思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所有这些,都是与中国历史相异的。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与中国传统不同的思维艺术。

三、中西方思维艺术发展的互补融汇趋势

1.中西方思维艺术融汇发展的条件

古代,居住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艺术上有着奇妙的巧合: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产生过整体的、模糊的、直观的思维艺术,都把世界看成一个混沌的整体,把某种具体的物(或现象)看成世界的始基;都有朴素的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思想。在此之后,中西方思维艺术逐渐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思维艺术发展的轨迹似乎又开始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阶段,中西方思维艺术互相吸引,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了一种融汇合流、协同发展的趋势。

中西方思维艺术的融汇发展,是以现代科学革命和现代技术革命为背景的,是在当今世界开放与发展的形势下形成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使空间距离的缩短,以及广泛的世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中西方思维艺术的迅速接近和共同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换言之,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为中西方思维艺术的沟通和共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世界性的广泛、频繁的文化交流,使中西方在发展自身文化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参照系,因而有可能更自觉地反省自身,博采对方之长,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如果说,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开放、文化交流是当代人类思维艺术融汇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思维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它对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则是当代人类思维艺术融汇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艺术,分别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各执一端。在认识和把握世界过程中,这两种思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它们各自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如果不克服这些缺陷,思维就不能充分地、科学地把握外部世界,思维自身也就停止了发展。可是我们知道,正如人类的实践发展是不会停止一样,人类思维的发展也是不会停止的。思维具有至上性,至上性的本质是综合思维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使人类思维在无限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接近绝对真理。这是一个思维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思维艺术的互相取长补短、融汇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当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2.西方思维艺术融汇发展的内容

中西方思维发展的互补融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文与科学并重。中国思维传统重人文,以人道、伦常为视觉焦点;西方思维传统重科学,以自然规律为视觉焦点;这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两个侧面、缺一不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和科学互相渗透,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不可分离。即:人文领域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然因素和运用科学分析方法,科学领域中则摆脱不了情感因素和价值评判。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是并驾齐驱的,同时也互相对话,互相吸收和互相补充,愈来愈显示出汇融的趋势。注重科学传统的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社会与人的问题也愈益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如关心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研究人和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和自由等。在中国,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深刻反思强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大胆的开放政策使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跨进国门,科学主义盛行起来。中国传统思维艺术一向重视人伦纲常,但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某种理论时,不仅要问:它的社会意义和伦理价值如何?而且还要问:它是不是科学的?它有没有严格精确的论据?

正如中国思维艺术中不能说完全没有科学主义传统一样,西方思维艺术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文主义传统。但是,欧洲的人文主义注重个体的人格,从个体去看社会,认为社会应以个体为单元和基础;而中国的人文主义注重社会的人格,把个体看作是社会和群体的分子,从关系中去体验一切。前者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最后把人归于自然性;后者强调人的社会本性,进而把自然也人化为具有伦理本质的东西。这两种人文主义,在当代也有融汇的趋势:西方人逐渐重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而中国人则开始强调个体人格。

其二,模糊与精确并重。一般认为,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特征,精确性是近代思维的特征。实际上,模糊性和精确性都是思维的固有特性,无论在古代、近代、现代思维中都是存在的。在古代,思维的模糊性是朴素的、粗浅的,抑或说是不得已的,当时的人们囿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智力水平,不可能对世界总画面的细节作出精确的说明,因而把世界看成是混沌的整体。不仅思维的对象是模糊的,思维本身也是模糊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想精确而不成的时代。现代思维的模糊性则不同,它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精确的基础上,同时客观地反映了外部世界发展的某些模糊过程和环节。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为精确而模糊的时代。中国传统思维艺术的模糊性特征,是思维本性的一种表现,它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它不象西方思维艺术那样在近代受到过精确的扬弃,因而直到今天,中国思维艺术中的模糊性仍带有古代朴素的色彩。

人类思维的本性要求精确地准确地把握外部世界,以便于在实践中改造外部世界。人类世世代代都在追求精确性,试图使认识尽可能真实地接近客观事物本身。没有精确性也就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精确性是现代思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世界中真实地存在许多模糊性,如在程度、真值、关系等方面,很多时候不可能有精确的结论。这种模糊性表现了事物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或差异的中介过渡性。反映在思维中,就必然会产生思维的模糊性。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就是现代模糊思维的两种形式。传统数学竭力追求精确性,排除模糊性,结果遇到很多不可解决的难题。2O世纪60年代模糊数学诞生,使数学获得重大发展。模糊数学精确地描述了事物本身的模糊性,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手段,而这一点是传统的精确数学所做不到的。模糊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扬弃,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维手段。传统逻辑是二值逻辑,它的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它要求对任何命题都作非真即假的判断,不考虑第三值或更多值。而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的界限是不清晰的甚至是很模糊的,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也存在着多值的模糊的判断。因此模糊逻辑便应运而生。

总之,西方人有精确思维的传统,同时又创立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开创了现代模糊思维的新阶段;中国人擅长于模糊思维,同时又刻意吸收消化西方人的精确思维艺术。这说明,模糊性和精确性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特性,在现代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互相靠拢。

其三,归纳与演绎并重。在西方哲学史上,归纳的传统和演绎的传统都是存在的。近代欧洲发生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其焦点之一就是思维方法的问题。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把归纳法作为根本方法,反对演绎法;而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则把演绎法作为根本方法,认为归纳法得出的知识是偶然的,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尖锐对立的两派哲学家由于各自方法的片面性而陷入窘境。但即使在当时,归纳法与演绎法也有互相接近、互相吸收的倾向。洛克把理性演绎隶属于经验归纳之下,对演绎法作出了经验主义的解释。莱布尼茨多少看出演绎法的一些局限性,因而抛弃了“理性直观”的绝对性,容纳了经验归纳法的某些内容。这段历史事实证明,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不可相互替代,也不可彼此分离。归纳法的缺陷在于,从个别的单称陈述推出一般的全称陈述并无逻辑必然性。演绎法的缺陷在于,它得出的结论的普遍性程度总是超不过演绎前的普遍性程度,而且演绎的前提从何而来是演绎法本身无法证明的。因此归纳法和演绎法必须互相补充,同时并重,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

中国传统思维艺术是重演绎轻归纳的。中国哲学史上的“天”、“道”、“气”、“神”、“有无”、“道器”、“阴阳”、“和同”、“动静”、“常变”、“体用”、“本未”、“一两”、“理气”、“心物”、“所能”、“知行”等,都是进行理性演绎的概念范畴。当然,中国传统演绎法与西方有所不同,意会、领悟的成分比较多,不象西方那样重逻辑、形式和公理。因此,中国传统思维艺术在归纳和演绎问题上有两点不足:一是轻归纳法的作用;二是在演绎方面缺乏形式化公理化系统。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思维领域中,片面地偏重归纳或演绎都违背思维规律,现代思维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使两者共同深化和互相融汇。

其四,横向和纵向并重。思维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从时间跨度来说,它的视野向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宇宙和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思维的对象,这是思维的纵向性;从空间跨度来说,它的视野遍布宇宙,宏观和微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可能成为思维客体,这是思维的横向性。

对于任何思维对象,纵向把握和横向把握都是不可缺少的。事物有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前因后果,人们必须从过程中即从时间跨度上把握它;一事物与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各种参照系列,人们又必须从横向对比中即从空间跨度上把握它。纵向思维把思维者提升到历史的高度,能鸟瞰事物运动的全过程,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历史性特点;横向思维则使思维者具有宽阔的视野,能洞察事物之间的异同,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历史性特点;横向思维则使思维者具有宽阔的视野,能洞察事物之间的异同,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共时性差异。

在西方,社会开放和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传统,因此很少有思维的地域性屏障。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西方人思维的横向性特征比较明显。在中国,由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长期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视野局限在本土之内,因此偏向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现代思维正将两者结合,成为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思维。

其五,直觉与逻辑并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艺术。直觉思维是人通过知觉对事物进行瞬时的、直接的选择和判断,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逻辑思维则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在理论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是人类思维艺术的必要环节。就直觉而言,有古代直觉和现代直觉之分。古代直觉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直觉,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现代直觉则建立在敏锐的知觉能力、明确的思维定势和丰富的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现代心理学的成果也说明了直觉的科学性。

在现代思维艺术的发展中,直觉与逻辑的作用彼此不可代替,又具有互相补充的趋势。直觉思维可以在瞬间“恍然大悟”而体验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它的缺陷是偶然性太强,效果难以保证。逻辑思维可以对事物进行严格科学的推理,能有把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论可靠,其缺陷是中间环节太多,不可能得到瞬时效果。直觉思维的长处正好是逻辑思维的短处,直觉思维的短处正好是逻辑思维的长处,两者结合起来,则成为比较完整的思维。

在现代思维中,直觉和逻辑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使直觉思维有了更多的直观形式和渠道,更为完善化。在很多情况下,由于逻辑推理过程高度简化、形式化、自动化,经过反复练习,人们凭直觉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直觉思维进一步完善,不再具有神秘的色彩,它的规律也逐渐被人们所揭示,并被人们作为一种逻辑方法运用到科学发现和生产实践中去。

其六,形式化趋势。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形式化是晚期出现的成果,它是现代思维艺术的重要标准。所谓形式化,就是用人工语言(表意符号)代替自然语言,描述事物的结构及其规律,并暂时撇开符号代表的意义而仅着眼于形式,把对事物的研究转换为对符号的研究。形式化是思维艺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形式化必须有几个基本前提:首先,人们对于思维规律有比较透彻的把握,能用简洁的符号表达它的复杂的本质联系;其次,有高度完善的公理系统,使形式化及形式系统有运演的逻辑基础;再次,有严整的演绎理论体系,以适应推理方法与符号公式之间的转换,最后,有高水平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思维的形式化过程,是思维的抽象、概括、一般化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分解和深化的过程。现代科学要求语言无歧义地表达概念,用最简明的方式表达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形式化则满足了这一要求,它用符号准确无误地表达某个概念,用符号化的公理系统清晰地揭示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越过了自然语言的障碍,使思维更加精确化、客观化。现代形式化思维的一个重大成果是数理逻辑的诞生,它为人类思维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形式化思维艺术由于舍弃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而只着眼于形式,又由于它概括了思维的一般形式,因此能被全世界所接受,从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形式化思维艺术在科学理论的研究甚至科学理论的发现中有重大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现代思维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形式化思维还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思维元素用符号表示,思维过程用形式化的公理系统代替,这样便能输入电子计算机,使电子计算机成为能够“思维”的智能机。人工智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人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自觉地改造和完善自身的思维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思维的社会机制和生理、心理机制被日益清晰地揭示出来,以至于能通过脑电图破译思维语言,能通过射线摄影透视人脑思维的活动过程。人类思维艺术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我们相信,思维艺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展现出新的前景

注释: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页。

[3][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2页。

[5]《希腊数学史》第1卷,牛津1921年版,第12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3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3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