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鸡的成语

关于鸡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鸡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1篇

搬动这么个不大的设备,居然调来了一台大吊车,岂不是牛鼎烹鸡。知道有哪些成语典故的可以值得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鼎烹鸡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牛鼎烹鸡含义牛鼎烹鸡,汉语成语,拼音是niú dǐng pēng jī,意思是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出处《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二、牛鼎烹鸡典故东汉时期,陈留浚仪有个叫边让的少年年纪轻轻便才高八斗,在当地赫赫有名。当时汉灵帝的妃子何妃的异母兄何进掌握朝中的实权。他听说边让是个学富五车的人,便想召他进将军府当一名小官。边让对阿谀逢迎的十常侍十分看不惯,也不喜欢何进的鄙陋,所以不愿意应召。于是何进用召壮丁的名义强行把他弄进了府里做了令史。此时有个叫蔡邕(yōng)的人认为让边让这样才气无双的人当这样的小官实在是可惜了,于是他对何进说道:“将军,这边让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只让他担任这么个小小的令史,这的确是屈才了,经传上曾经这么说:‘用一只能容得下一只牛的大鼎去煮鸡,汤多了则味道少了,而汤少了又会把汤烧干了却煮不熟鸡。’这说的就是不应该大器小用啊。”何进听了以后也认为蔡邕说得句句在理,于是叫边让去九江做了太守。[2]

三、牛鼎烹鸡造句1.牛马风尘辟路径,牛鼎烹鸡赋新意。

2.牛年初创短信,好像吴牛喘月,本意牛鼎烹鸡,哪料蜗行牛步。

3.二人顺顺利利地取来了他们所需的衣物——完成这项任务对他们任何一个来讲都是牛鼎烹鸡,只不过九成九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对方身上,倒也着实不轻松。

4.杀鸡焉用牛刀或者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做小事情不必用大器械或者费大力气。

5.在日本,即便是从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也无望进入日本大企业,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牛鼎烹鸡。

6.搬动这么个不大的设备,居然调来了一台大吊车,岂不是牛鼎烹鸡。

7.其实,即使在近现代,捕鲨也没象王木木这么样要用大炮轰的,不说是大炮打蚊子吧,却也有点牛鼎烹鸡了。

8..大师到我们中学来授课真是牛鼎烹鸡

9.你来敝公司帮忙,可说牛鼎烹鸡,请暂委屈一下吧。

10.杀鸡用牛刀真的是牛鼎烹鸡。

11.但是就此工作,他们认为我资历过高,牛鼎烹鸡。

12.移民很可能穷困而且就业不足;

有能力的人都被牛鼎烹鸡。

13.恐怕让一位懂得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绅士做这种事有点牛鼎烹鸡了。

14.我父亲是一个著名的钮扣制造商,但钮扣这行就是牛鼎烹鸡了,我很想找一个自由职业干干。

15.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工作上被迫牛鼎烹鸡。

16.在英寸印刷机上印刷名片简直是牛鼎烹鸡,得不偿失.

17.另外,很多人是临时工,牛鼎烹鸡现象大量存在.

18.赵辛楣鉴赏着口里吐出来的烟圈道:牛鼎烹鸡,可惜可惜!

19.雇用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厨师去做三明治,这简直是个牛鼎烹鸡.

20.对付几个强盗那不是手到擒来,牛鼎烹鸡。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2篇

百花齐放 (打一成语)

——(谜底:万紫千红)

足不离松土 (打一成语)

——(谜底:脚踏实地)

五句话 (打一成语)

——(谜底:三言两语)

弃文就武 (打一成语)

——(谜底:投笔从戎)

品 (打一成语)

——(谜底:三缄其口)

上林垂钓 (打一成语)

——(谜底:缘木求鱼)

四 (打一成语)

——(谜底:欲罢不能)

静候送礼人 (打一成语)

——(谜底:待人接物)

空袭警报 (打一成语)

——(谜底:一鸣惊人)

动物做标本 (打一成语)

——(谜底:装模作样)

鱼尾纹 (打一成语)

——(谜底:近在眉睫)

掠 (打一成语)

——(谜底:半推半就)

反刍 (打一成语)

——(谜底:吞吞吐吐)

寸步不离 (打一成语)

——(谜底:如影随形)

铁公鸡 (打一成语)

——(谜底:一毛不拔)

顺航 (打一成语)

——(谜底:一路平安)

百米赛跑 (打一成语)

——(谜底:争先恐后)

做了皇帝想成仙 (打一成语)

——(谜底:贪心不足)

哑巴吵架 (打一成语)

——(谜底:有口难言)

门庭若市 (打一成语)

——(谜底:车水马龙)

三十六计皆用尽 (打一成语)

——(谜底:无计可施)

坐收渔翁之利 (打一成语)

——(谜底:不劳而获)

杀鸡取蛋 (打一成语)

——(谜底:得不偿失)

爬楼梯 (打一成语)

——(谜底:步步高升)

蛀书虫 (打一成语)

——(谜底:咬文嚼字)

言多心失 (打一成语)

——(谜底:祸从口出)

喜获双胞胎 (打一成语)

——(谜底:一举两得)

万年青 (打一成语)

——(谜底:长生不老)

孕妇过独木桥 (打一成语)

——(谜底:挺而走险)

只骗中年人 (打一成语)

——(谜底:童叟无欺)

九千九百九十九 (打一成语)

——(谜底:万无一失)

细菌开会 (打一成语)

——(谜底:无微不至)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3篇

1、猴头猴脑: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2、轩鹤冠猴: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3、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

4、猴子救月:形容没事找事,结果自己反而受到伤害。

5、尖嘴猴腮:腮:面颊。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6、宰鸡教猴: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7、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8、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9、棘刺母猴: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10、杀鸡骇猴: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

11、心猿意马: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12、杀鸡哧猴: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13、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14、猴子搏矢: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15、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16、杀鸡警猴:喻严惩某人,以儆戒他人。

17、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18、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19、意马心猿: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4篇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作为幼儿老师,在幼儿语言、阅读发展的关键期自然要提供给孩子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身有用的东西。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伴有美丽动听的故事,有着神奇的教育力量。大班初期,我们就尝试将成语游戏化,带进幼儿的生活,既能丰富幼儿的语汇,又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受人生。

一、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在进行成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我们大班组的老师一起收集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的相关的成语视频和课件。这样,一是为了更好地挑选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成语,二是为了让自己在进行成语教学的时候有相关的课件、视频等,以便进行传授时能给予幼儿准确的成语定义。经过再三的思虑和筛选,我们选择了幼儿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与实际生活接近的相关成语。如与动物有关的成语:盲人摸象、画蛇添足等;故事性的成语:井底之蛙、三心二意、孔融让梨等;十二生肖相关的成语:胆小如鼠、对牛弹琴、生龙活虎、马到成功等等。这些成语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地进行教育。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成语教学

1.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成语的内容。

如学习成语盲人摸象,先进行游戏:我请几名幼儿上来扮演盲人,然后再拿出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体,请他们摸一摸。在幼儿摸的时候,我让他们摸的部位是不同的,结果他们在说摸到什么的时候,说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就提问幼儿:为什么他们说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他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给幼儿的印象特别的深刻,而且活动中,幼儿们活动的氛围特别的浓厚。于是我再让幼儿们通过看看、听听、说说故事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从而让幼儿明白了观察事物、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又如学习成语“画蛇添足”,先让幼儿动手画一画:请我们的小朋友每人画一条蛇,看谁画得好并且快。很多的幼儿都积极地进行绘画内容。等幼儿画好之后,我表扬了绘画的幼儿,然后问:如果我在这条小蛇身上添上脚的话,会怎么样呢?幼儿们赶紧说:不对、不对,老师,蛇是没有脚的。我点点头说:对的,那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个关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再通过听听、说说故事学习成语,理解了画蛇添足的意思: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同时教育幼儿做事情不要像成语故事中的那位人一样,不要做无中生有的事情,这样反而把事情做得不好了。

2.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成语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寓意。

为避免在成语教学的过程出现枯燥无味的现象,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教育活动,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让幼儿有个直观、生动的画面,促使幼儿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成语故事所含的意思。因为这些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的动画,孩子们能轻松地理解成语所蕴涵的意义,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能事半功倍。如学习成语闻鸡起舞,活动前,先让幼儿观看这个成语的视频,由于大家观看了这个视频的内容,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们班的幼儿对古时候人们通过听鸡啼的声音起床这种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我们老师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在古代,由于人们没有闹钟,所以只能听鸡打鸣来起床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很现代化了,生活条件比古人进步了许多,我们有闹钟提醒起床,所以更加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争取时间学习。并对班内最早来到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表扬,大家表示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3.多读成语,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找出成语之间的共同点。

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望梅/止渴 、亡羊/补牢、闻鸡 /起舞、刻舟/求剑”等。大班孩子有一定的文字基础,我们把这个学前所学的成语制成了字卡,让幼儿复习,通过让他们反复朗读,启发大家找出所学成语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三、灵活运用巩固成语

光说不练,那是不行的,除了懂得说成语还得会用成语。将学过的成语灵活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是巩固成语的有效措施。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5篇

那天晚上,我睡下后,正做着美梦。楼下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惊回了我的千里梦。我一看闹钟,才3点,便又侧身入睡,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年纪尚幼,如此之久不能入睡,便放声大哭。父母闻之,马上起床。掏出食物为我压惊,惟恐惊醒了邻居。我见是食物,又哭。父母无意之中掏出了书。我一见,两眼有光,速夺。一翻遍哭声渐消,父母这才放心,回了卧室。我却拿着书爱不释手,直到早晨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书,转身起床。从此,我与书打上了交道。

往后几年,我回家一完成作业便看书,萧规曹随,雷打不动。作文成绩从二年级的中游一跃到高年级的上游,甚至前三!可见书是一种多好的东西,是它增长了我的知识,也是它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它真是我的好伙伴。

还有具体事例呢!一次,我做完作业,闲来无事。便拿出一本成语词典,一翻,便翻到了“无的放失”这个成语。我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意思。第二天,期末阅读卷就有关于这个词的填空式选择,我轻而易举地做了出来。老师在讲卷子时,只有我能说出这个词的意思,真让我“鹤立鸡群”了一回。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6篇

一、互文见义法。即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竭”与“殚”相对,根据“竭”(使……尽),可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

(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离骚》) “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二、成语求义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联想到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三、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如: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就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四、字形推索义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

(1)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啮”即“咬”。

(2)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引”,会意字,从“弓”从“|”,本义是拉开弓,只能是向后拉,再加以联想,“引”当然是“后退”“退却”之意。

五、因声寻义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如: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

六、分合分析法。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词,一些貌似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其实在古汉语中是单音词的连用。它们同形异义,极易误解,不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对应关系简单化,而应根据文言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分开来解释。如: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是两个单音词,“无”意为“不要”;“论”意为“说”;“无论”意思是“不要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是“里面”,“间”是“夹杂”;“中间”意为“中间夹杂”。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所有的双音词都分开来解释,该合的也要合起来解释。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参差”,只能合起来解释为“参差不齐”。

七、修辞觅义法。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意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要考虑到修辞的因素。如: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7篇

1、写出不同意思的关于手的成语

示例:形容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聪颖( ) 形容高兴( ) 形容勤奋( ) 形容凶狠( )

形容顺利( ) 形容卑鄙( ) 形容高明( ) 形容利索( )

形容惊慌( ) 形容冷漠( ) 形容专横( ) 形容无能( )

形容亲密( ) 形容没有办法( )

2 、下列词语是广告设计中的谐音仿词。请改正故意用错的字,恢复其本来面目。

1 )衣衣不舍(某洗衣粉广告) ( ) 2 )闲妻良母 (某洗衣机广告) ( )

3 )鸡不可失 (某烤鸡店广告) ( ) 4 )万室俱备 (某房地产公司广告) ( )

3 、选出的有语病的一项( )

A .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B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c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当英语教师。

D ,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4 、下面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你加以修改,使句子只有一种明确的意思。

原句:学校收到了许多出版社送来的图书。

答:

5 、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汉字是

关于鸡的成语范文第8篇

关键字:汉语成语;本土性;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78-01

一、引言

语言的本土性具有普遍性,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二者无论从语法结构还是词汇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语言的本土性也就是从这些差异中体现出来的。但是有关语言的本土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对汉语成语的本土性进行研究,并且根据成语的不同特点提出翻译策略,使翻译的作品更为准确。本文对汉语成语的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本土色彩很强的成语的翻译指导作用会更为明显。

二、文献回顾

关于语言的本土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甚至是一项空白。南治国(2005)曾提到“一般来说,本土性往往是相对于‘外来性’的,这里讨论的新马华文学的‘本土性’的参照对象自然是中国文学传统无疑”。那么本文讨论的本土性就是以汉语和英语互为参照对象进行的研究。朱崇科(2003)曾指出“本土性就是指本土特质、本土特色、本土立场与本土思维。本土性按层次划分为如下几个方面:a 本土色彩;b 本土话语;c 本土视维。作者认为本土视维是本土性的最高层次,是因为这种视维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自然反映”)陶莉(2007)在《浅谈设计语言的本土性》一文中提到:“‘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虽然这篇文章是对艺术语言的本土性进行的研究,但是语言都是相通的,作者十分赞同本文作者对“本土语言”的定义。

在上述本土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出“语言的本土性”的定义。语言的本土性就是指语言在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特有的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

本文将对的汉语成语的本土性进行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本土性必将在语言中有所体现,因此语言的本土性是在文化的本土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汉语成语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语言。

三、汉语成语的本土性体现及翻译

汉语成语之所以具有本土性特点是因为他们的由来都具有文化和历史背景,而这些文化和历史背景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不具有的,因此这些汉语成语的本土性更为明显。出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或者诗文语句的成语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历史背景,本土性较强。这类成语如果只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话就会使读者产生困惑,因此采用意译,直译加意译,注释法为妙。

(一)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语言故事的成语很多,如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这类成语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只有本民族的人们才能对其有完整的理解。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宜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这样能够使成语的含义得以充分的表达。如:叶公好龙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然后再用简短的英语对这个成语故事加以注释就会让译文读者更准确的理解这则成语。

(二)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传说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黄帝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在中世纪“dragon”是凯尔特人崇拜的对象,地位很神圣,凯尔特人和中国人一样崇拜龙图腾,但是他们的龙图腾具有本土性,外形差别较大,称为凯尔特红龙。然而基督教诞生以后,“dragon”的含义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了Satan的代名词。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由此产生的成语都各具本土性。中国含有“龙”字的成语都一般都是褒义词,如“龙腾虎跃、鱼跃龙门、凤子龙孙”等。而“dragon”在欧美国家又多含贬义。如果将这些带有浓厚中国本土色彩的成语中的“龙”翻译成“dragon”的话就会给说英语国家的人造成很大的误解,所以译者就要根据成语的内涵意义为基础进行意译。

(三)出自文化典籍的成语

“呆若木鸡”的意思是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此成语出自《庄子・达生》。作者认为此则成语的本土性体现在“木鸡”二字。形容一个人发愣的样子用“木鸡”二字是汉语中所特有的。但是如果将这则成语翻译成“dumb as a wooden hen”虽然译文读者可能会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还会有些疑惑,为什么要用“木鸡”而不用其它的词语呢?如果知道这则成语的出处,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这则成语承载了中国文化,具有本土性,如果对中国文化不是很了解的话,那么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因此对于这类成语的翻译可采用文化借用法,在有利于表达作者思想的条件下,英语同意成语的借用是必要的。如“入乡随俗”出自《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英语中有这样的俗语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跟“入乡随俗”的内涵意思是基本对等的,如果这样翻译就非常恰当了。

(四)出自历史事件的成语

出自历史事件的成语与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几分相似之处,都具有故事背景。但与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相比,出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这类成语也具有很强的本土性。在翻译的时候宜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如:赵括的“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译为“armchair strategy”然后再对这则成语故事加以注释。尽管运用注释法翻译篇幅过长,但是这是这是尊重本土性的需要,而且这样译文会更为准确。

四、结语

各国的语言都具有本土性,本文对本土性的定义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语言的本土性是指语言在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特有的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语言之所以具有本土性是因为他承载了我们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如果在翻译的时候不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的话就会导致译作本土性的丢失,导致翻译作品与原文内涵意义有所差别。

语言的本土性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因为汉语成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本文以汉语成语为例从一个侧面对汉语语言的本土性进行分析论证,并且以来源为依据对成语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的翻译策略。汉语语言的本土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只对言语中的成语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因此具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