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浦歌

秋浦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秋浦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秋浦歌范文第1篇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晨起,我挽拢几丈长的发髻,插上一只橹束发,轻撩灰色的长衫,出门。一步跨到青藏高原,我来这里濯面,顿时惊愕,青海湖原只是挂在高原上的一滴眼泪,怎能濯洗我的颜面?怎能映照我的容貌?

秋天不知趣的虫鸣扰我心扉,枯黄的叶子被秋风追杀,思春的草儿撵春而去,白白的秋霜挂在高处,是为春招魂的纸幡,还是向秋招安的小旗?天苍苍云卷西风,野茫茫鸟啼干枝,我默坐山岗,遥望萧杀的秋,近看凄凉的景,悲从心起,眼眸泛泪,任小溪流泻,溢了青海湖,满了长江水,涨了东海岸,我在伤秋的思绪中,用我的悲泪浸湿了自己的罗袜,竟浑然不觉。

倏然,我站在水的中央,宛如一片孤岛,诗经的堤岸和我掬手作别,采桑的妙女何时凋了容颜谢了花魂?雎鸠鸟悄然飞越了关山,邶风的小舟了无踪影。

掬一捧清水洗我蒙尘的面,抚一下水波照我疑惑的容,抻一抻衣整我朴素的装,水中的我怎地是鹤发童颜?我五千丈的身躯竟能成倍的翻长?我的长衫被缘愁截成了短褂,衣难遮体羞煞颜面。我站在水之中,是想在水湄的深处打捞起一粒快乐的珍珠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吾儿,吾儿......吾儿不在?水茫茫的世界上只容得下我一个人的悲呛,只留我满目不老的沧桑,好吧!我把这滔天的水统统做酒,饮下,能否消除万古的忧愁???但我这饮者一定会留名丹青。

秋霜,秋霜!你不动声色地漂洗了我的长发,你这鼓动黑发谋反的叛贼,你这卑鄙小人,你是......我不和你废话,倚天拔剑,直刺你的心窝。

秋浦歌范文第2篇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9、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1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1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秋浦歌范文第3篇

荒山的茫茫无际是一种美。

城市的喧嚣是一种美。

湖面的水波荡漾是一种美。

人物也是这样。一个人要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这样,人生才更加有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中,李白,就是一个独特的人,特别是他那浪漫主义精神,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顶上的这座楼高达百尺,站在楼上可以摘下星辰。我在楼上不敢高声言语,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读着读着,那夜中的静寂便在我心中荡漾开来,空旷的感觉回旋在脑中,久久不能忘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时何等的壮观!庐山上的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好似升起一缕缕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如一条长河悬挂在山前,从天而降,让人怀疑是银河落入人间。庐山的壮观景色顿时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又为我们展现了作者理想得不到得忧愁。此人清晨醒来,对镜梳头,乍见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心,原来是愁恨啊!多少年来,在人生道路上的失意和悲愤都涌上心头,这又让我们在清闲的李白身上看到了一丝丝忧伤。

秋浦歌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推荐了80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这些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由于其特殊性,它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重视古诗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古诗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1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古诗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得的渠道是单一的,背景材料获取均由教师获得,学生不作参与,因而获取角色是唯一的。结果教师提前抄教参,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背景的诸多功能发挥不了。我们知道,开放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须把背景的开放作为古诗教学开放的重要内容,重视古诗背景的全方位获取,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重视背景的全员性获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1.1 从学科教材中获取。古诗教材中,不少诗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古诗内容来说又往往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对相关古诗进行重读沟联。也可抓住古诗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获取背景材料。

1.2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背景获取的重要渠道,对以古诗有关的背景,可引导课外阅读,尽量拓展背景空间,以促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旗亭画壁”、“安史之乱”、“张骞探源”、“王安石改字”、“苏轼与惠崇”等。

1.3 从广播影视中获取。现代通讯媒体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背景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介绍听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浪淘沙》可分别引导观看电视风光片《西湖风光》《庐山美景》《九曲黄河》等。

1.4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为此可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如教《咏鹅》,可引导学生到河里看看鹅戏水的情景;教《梅花》,可引导学生去花坛看一看花儿,闻一闻花香;教学《枫桥夜泊》,可引导学生去看看枫桥的景色。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多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要通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虽然与教学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认真指导观察,使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稍加引导,其背景材料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复现,这比单靠教师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1.5 从因特网上获取。因特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背景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通道。。如在锦绣中华网上,学生可以获取诗人和诗歌的有关背景材料、历史掌故、疑难解释等。

2 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目的在于借助背景材料引导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以发挥背景的多重功能。

2.1 引趣功能。为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可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赠汪伦》可作这样的介绍: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可是你们知道他曾经上过一次当吗?据说,安徽有位名士叫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曾写信邀李白去泾县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见汪论便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离城十里,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他得知后又携酒赶来送行,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赠别。这样的介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解疑功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于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认识与实际往往存有差异,对此,可通过背景介绍,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如教学《七步诗》时,学生对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知之甚少,特别不理解兄弟相残的惨剧,为此,阅读前,可向学生介绍曹丕和曹植争做太子的一段经历,曹丕对曹植深怀猜忌,横加迫害,于是就有七步做诗的故事。

2.3 铺垫功能。古诗远离学生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的介绍背景,可以做好铺垫,降低难度。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可先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和“阳关三叠”的由来。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因为好友就要出阳关向西,那里异域山川,西北大漠,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很难再遇到亲朋故友,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 诱情功能。情感因素在古诗教学中至关重要。为将学生的情感纳入课文的情感渠道,以形成与课文和谐协调的情感基调,对与学生情感差异明显的古诗,可通过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情感。如阅读《秋浦歌》前,可先介绍李白当时的宦途情况。公元743年,李白42岁,诗歌作品已名扬四海。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李白做了两年御用文人,目睹了朝廷上的黑暗、腐败,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无赖受宠,祸国殃民,而自己备受冷落。压抑、苦闷使他辞官而去。此后,他目睹国家日渐衰败,写下了许多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主题的诗篇,《秋浦歌》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奠定基础。

3 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如果古诗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可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但如果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3.1 导入时介绍以定向。如果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可安排于课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在课始介绍“推敲”这一典故。据说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有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长安应试时,为了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字,只顾低头沉思,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问明原因后,没有怪罪他,思索片刻说“敲”字好。此为“推敲”这一典故的由来。学生也从这个典故中了解到贾岛苦吟的特点。

3.2 初读后介绍以解疑。有时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后,往往疑窦丛生,如与背景有关,可随机介绍,扫除障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如阅读《乌衣巷》,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引导质疑,然后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乌衣巷”“朱雀桥”“王谢”等知识背景,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3.3 细读时介绍以深化。对有助于促进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的背景材料,可安排在细读中随机介绍。如教学《夏日绝句》时,可在了解诗意后,向学生介绍“楚汉争霸”和“靖康之难”的故事。介绍项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介绍“靖康之难”,从中理解李清照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秋浦歌范文第5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借助欣赏李白饮酒图片及《行路难》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歌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觉感受,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话题一代诗仙李白,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一座浪漫丰碑,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这样的导入就把学生引进李白的境界里,感受到了李白的潇洒、狂放。

二、学生自主完成解题、了解背景

利用学生手机上网功能,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对文章背景解题类内容,完全交给学生。首先指导学生背诵李白的名诗名句,比如,《行路难》《秋浦歌》《送友人》等十几首诗作,加强文化积淀。然后让学生分组回答《将进酒》的背景。

三、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文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在诗歌教学中尝试多种诵读方法,整体感知全文。首先教师点击课件欣赏配乐朗诵,能够使学生整体把握诗境,感悟主题,感悟审美;然后指名朗读,学生自行探究后,教师指导读法;最后学生自由朗读或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四、带领学生进行质疑、探究、赏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提问方式,学生分组,理清情感变化线索,就会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请举出实例进行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具体分析。方法是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分组对抗赛,促进自主学习

把全班分为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开展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的热情。

秋浦歌范文第6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的千古名句解答了这个难题,阅读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外,必须有大量阅读书籍的嗜好。没有阅读想写好作文,如鸟无翼而欲飞天,树无根而想茂盛,下面浅谈一下我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引领学生研磨古代诗词

我国古代的诗词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尤其是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中国诗歌也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我国古代的诗歌语言凝华、格律对仗,练字精工,意境深远,或巧壮悲辛,或奇诡气胜,或婉转含蓄,或直率英爽,或意微蕴藉;气象万千,不一而足。故应该对优秀的文化遗产做精工的研磨,天长日久,作文自然能够倚马千言,文字锦绣。

1.品析名句,朗朗成诵。古人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故事,也有“推敲”的典故,可见当时人们对诗词锻字炼词的推崇。一首诗词,往往几句,但是却包罗万象,融入了作者的千愁百绪。因此,在赏析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炼字之妙,进而加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比如说,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风暴花残,凄凉满目,仅仅用了四个字风住尘香,惜墨如金,出笔蕴藉,形容精工,字少意多。此与辛弃疾的《摸鱼儿》中“更能消几番风雨”颇为神似而又过之。古人锻字炼句,功夫成片,自此可窥一斑。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最重修辞,懂得修辞,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等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其夸张,愁思无绝,非常形象;《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形容自己前路艰险,人生坎坷,心境毕露。

二、扩大背诵范围

背诵可以打好词句的基础,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之环节,我给学生找来在报纸上已连载十年的《慧人慧语》,精挑细选,让学生背诵。《慧人慧语》中,琳琅满目,内容包罗万象。

针对一些学生考试失利,心态紊乱的句子:

身衰老多在年长之后,

心衰老能在一夜之间。

一位学生家中出了意外,一句慧人慧语可以对症下药:

让奇迹成长起来的是痛苦,

使平庸延续下去的是无忧。

一个学生有点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以慧人慧语告诫之:

宁可贫寒走正轨,

万勿贪婪踏邪门。

一位学生遗传少白头,忧心忡忡,我悄悄地告诉他,使之眉头舒展:

有年少的心不必用染发剂,

会轻松地笑可代替去皱霜。

一些学生整天“口若悬河”,我贴了这样的标语给予启示:

能说会道始终迈不进智慧的大门,

沉默寡言至今统治着思维的圣殿。

一位同学语文成绩平平,有一次却取得第一,面露骄色,我这样告诉他:

意气平和,得失不躁;

经历峥嵘,荣辱不惊。

一位同学想参加征文比赛,又犹豫不决,我鼓励他:

有心艰难能成事,

无心顺境不成材。

《慧人慧语》字字明珠,言言见谛,言简意赅,玉润珠圆,明辨慎思,语言优美,利于背诵。学生们皆大欢喜,有的学生甚至倒背如流,语言德育双管齐下,不亦说乎。

秋浦歌范文第7篇

愁如水、愁如山的比喻最多。李煜的那声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可谓震惊朝野,穿越时空,影响相当深远,便是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尽管是以乐景写哀情,尽管把“越远越淡”变为“越远越多”,但也只能算是模仿。至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纱),前者也用春江流水喻愁,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后者同样融合了一些独特的想象,愁有粗细,不过依然没有走出前人之言。当然李煜自己也没能超越自己,《乌夜啼》就不如《虞美人》出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就不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经典。

更多的时候愁如山、水是连在一起作比。白居易《长相思》词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特别是忧愁堆积成山,该是怎样的深重!《红楼梦》中《红豆曲》有“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句,愁上加愁,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虽不能说将愁写尽写绝,可也把写愁推向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山高水长,水长山重;愁有长度,愁有重量。写愁高手们正是抓住这一点,使“愁重”得以延伸,闯入一片全新天地。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王实甫则把愁装上了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实在太重过沉怎么办,只好让它压下去,“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亭送别》)。不着痕迹,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全都意境完整。

其实说愁道闷,也并非婉约派的专利,李白言愁同样超凡脱俗,语惊天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夸张抒怀,无遮无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可托可走,亏他想得出。谁能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不是对她本家笔法的承继和发展呢?

秋浦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字 翻译策略 直译 对等语

数字在各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数字的作用多是计量、编号和表年份。尤其是在财务和工程等科学领域,数字容不得半点错误,要求准确和精确。翻译者在进行这些领域的翻译时,必须将数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在法汉互译过程中,数字的翻译有两个难点:其一,法语数字从21到60是十进制,61到100是二十进制,与汉语纯十进制有很大的差别;其二,法语数字在书写时是三位一分,称“千”、“百万”、“十亿”……而汉语数字是四位一分,称“万”、“亿”……两种数字的转换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掌握熟练的翻译技巧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数字在表示计量编号等意义的时候,在东西方文化中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文化赋予了数字不同的表意功能,表达某些特定的思想、习俗,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功能。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数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形成了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似的对等语,势必给翻译者造成翻译的阻碍。在法语中,例如“八月”有两种流行的表达:au huitième mois 和en ao?觠t,这两种类型的翻译在何译版本中灵活运用,使法译唐诗的内容更加多样化。

唐诗中的数字与科技材料和数字成语略有差异。科技材料中的数字都表达精确的数目,须直译;数字成语则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须意译;唐诗是叙述性很强的文学作品,诗中的数字表述的含义变化多样。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年龄的数字,我们可以用直译的方法表达。李白的《长干行》中有“十四为君妇”、“十五始展眉”、“十六君远行”三句,在何如先生的《法译唐诗百首》版本中,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魥 quatorze ans,je devins ton épouse”、“?魥 quinze ans,je me suis deride”、“Quand j’eus seize ans,tu es parti très loin”。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数字翻译都能直译,尤其在文学作品当中,数字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意义。对于这类情况,必须从数字的语法、修辞和种类等方面入手,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一、表语法功能的数字的翻译策略

中国的古代文人喜欢在动词前面加数字,以强调动作。比如数字“一”,出现在动词前的比率十分高,没有了原来表示数量的功能。在唐代的诗作当中,就有许多例子:李白的《长干行》中有一句“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讲的是害羞的新妇对墙低头站着,怎么叫她都不答应;崔颢的《黄鹤楼》有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去”就是指消失的意思;杜甫的《望岳》有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就是观赏、看的意思。

中国的古诗词注重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意思,字字珠玑。翻译者要先把古诗词译成白话文,再翻译成法语,其实是两个翻译的过程。准确把握诗词中数字的含义,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在何如先生的《法译唐诗百首》版本中,“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王维《欹湖》)翻译成:“Sur le lac,se retourner un instant:Mont vert,entouré de nuages blancs.”“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启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翻译成:“Qui ne connaissait Gongsun la Grande,beauté de jadis? Lorsque,l’épée en main,elle dansait,le monde était boulversé.”再有“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李白《结袜子》)翻译成:“?魥 son bienfaiteur,il fit promesse de sa vie:Rejetant d’un geste le mont Tai,aussi léger qu’une plume!”这几句中的“一回首”、“一舞”和“一掷”都在目的语中以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既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又比较完整地传达了文本的意思。

二、表修辞的数字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