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莲的诗句

关于莲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莲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1篇

近日来喜欢看旧书,读莲心事,听老曲儿,跟着哼缓缓催眠,夜里的梦变得很沉,折合着这扇门,紧闭不开。许多天连续在做梦,睡梦中醒来有些疲惫,伸出双手要捉住什么,醒来手里依旧空空如也。懵懂亦也清醒,睁开眼睛她们还在熟睡中。定是有人在梦中思念不禁哭出了声,羞红了脸颊隐隐消失不见。

我总不愿如睡莲一般,侧卧的姿势也那么另人心疼,我总不能如莲心一般,把苦涩紧紧包裹在里面,我总不想如莲花离开水一般,蜷缩在一起一瓣一瓣等待凋零。没有怨言,远远的远远的看着也很好,因为青涩因为弱小所以要好好的生长在自己的土壤上慢慢吸收养分。

信手翻开几句,前人描摩莲的诗句,感动着他们的诗意生活。最喜以戏虞欢快的口吻描写莲的那首《江南曲 晋·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划小船,撑竹竿,唱采莲曲,鱼儿欢愉的游走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当你想停下手中的事,抚水与鱼儿嬉戏他们偏偏躲得远远的。关于朔影斑斓的梦,顽童龇牙咧嘴的傻笑,一起引吭高歌,飞火流萤,时常令我想起家乡的夏日的田野,碧绿的稻田中央光怪陆离的长一片荷花。红的粉的夹杂着青色的莲蓬,偷偷探过头,高过稻穗低头俯瞰一起成长的伙伴。

经历这个短促的夏,等待过南苑荷塘荷花生长的一整个周期,赏过遗爱湖别致的白色莲花,摘过家乡丰硕的莲子,开始对莲的韵味有了别样的了解。你是充满灵性的植物,始终怀揣着少女的情怀,来细细摸索这个洋溢着许许多多无知的世界。路人留给你的要么是焦心的等待要么是会心的一笑,你教他们心若绽为莲,何惧尘埃微。观音大士,取莲为坐台,同一个姿势端坐千年,我们便张望了千年。轻轻来去,一阵淡雅馨香。俯瞰尘世间纷扰和繁华,终归飘散落入凡尘,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牧 诗歌 数字入诗 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都使用了数字,特别是在唐诗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创作了较多的以数字入诗的诗作,但在唐代的诗坛中,在诗歌中娴熟运用数字,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的诗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将数字入诗

在杜牧的诗作中,数字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仅很多诗歌中出现了数字,而且有很多诗歌都是在一首诗中好几处出现数字,如:“腾阁中春绮席开,拓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

在这两首诗中,每首诗歌中都用了四个数字。

据岳麓书社集部经典丛刊《杜牧集》,得杜牧诗共计约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数字的约有二百六十五首,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在其他的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唐贤清雅集》评杜牧《题齐安城楼》云:“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关于杜牧善以数字入诗这一特点,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云:“旧称牧之好用数目,如二十四桥之类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莲在《杜牧诗文选注》前言中也称杜牧“善于将数字入诗”等等,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数字应用上的艺术技巧。

二、杜牧将数字入诗的原因

(一)中国早期诗歌中存在的以数字入诗的手法的影响。在诗歌中应用数字,这并不是杜牧的独创,在他以前的诗歌中就有以数字入诗的现象,这种以数字入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就出现了大量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样也存在着以数字入诗的现象。

(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一”是数之始,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始终是它的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象数之学,以数字、图象符号来解说宇宙中万物之变,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数字的表现功能的影响。数字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计数,这就使得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中的有些数字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寄牛相公》)。诗人抓住了数字的准确性特点而加以应用的。

(四)杜牧对数字有着独特的敏感。杜牧作为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运用数字的诗人,他对数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敏感。《韵语阳秋》卷四记载:“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由此可见杜牧对诗歌中的数字是有独特的敏感与体会的,所以一见张祜的诗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诗歌中对数字处理的方式及效果

数字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性、实指性,因而在现代的一些文体中应用数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而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数字往往会使诗歌变得平板、枯燥,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诗歌却相反,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诗歌中处理数字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其诗在数字的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句间并置式。这种方式是杜牧诗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在杜牧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诗句中并置几个数字,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依靠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数字直接组合起来,中间省去了任何的修饰、连接、交代等一切语言。如:“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感怀诗一首》)“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一)。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些数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现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合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三是和典故结合式。这种方式数字中本身就蕴涵了典故。如“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三)“一瓢颜巷”用的是《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诗人在诗歌中将所要描写的对象用数字加以放大,强化诗人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万朝”,当然是一个概数,但是却从数字上放大了一个人的一世,在这漫长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万朝如一日,因而我们也就可以从诗歌的数字上读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浇愁的无奈。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3篇

许是童年的印记在脑海里太深,许是某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总之,好想找一处莲去看看,去重温那儿时的梦.

有朋友说当涂的太白生态园今年有个荷花节.得知这个消息,我急忙上网查找证实.果然看到了荷花节即将举办的有关帖子.按照帖子上公布的时间,我约了几位同事今天去太白生态园赏莲.

我们几个谁也没去过太白生态园,听说还在开发中.司机也是估摸着往大青山方向开.靠近太白乡,路边的关于荷花节的广告多了起来.我们沿着广告牌一路走,终于看到公路边太白生态园的大门楼.顺着路牌的指引继续往里走,在大青山北面,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生态旅游园展现在我们眼前.透过路边的树丛,我看到对面一个蛮大的水面,大概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吧,里面满是翠绿的荷叶,点缀个星星点点的红.在一个错误的指示牌的指引下,我们的车开到了湖边.我们一下车,就赶忙想更近距离地看荷花.看着对面湖里竹筏搭起的栈桥,好想立刻走在上面.但我们过不去,只好顺着水边找入口.

入口处停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车辆.看来今天来玩的不只是我们这一拨.因为已是中午了,我们赶紧找了门口的那家饭店把肚子的问题先解决掉.反正荷花也不走,我们有一下午的时间好好与她亲近.

吃罢午饭,同伴们在休息,我望着窗外那一池热热闹闹的莲实在是抵挡不了她的诱惑,拿着相机,一个人先走上了栈桥.栈桥把湖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正午的太阳很厉害,我虽打着阳伞,可露在外面的皮肤还是有灼热的感觉.湖上的风也是温热的,立起来的荷叶上干干的,没有雨后水珠滚动的样子.我弯腰捧起水洒在荷叶上,于是水珠又开始晃动起来.

打开相机,我寻觅着那红色的倩影.这个,哇!完全绽放,花瓣尖尖的红逐渐向下淡开,渐渐消退,变白,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透亮的光.那朵,尖尖的,鼓鼓的,仿佛等我一走过她就要涨开似的.还有几片飘落的花瓣,随意撒在水面,残存的几瓣叶子还挂在那已长成小莲蓬的花托上.俯视水里,有极小极小的鱼,三五成群地在水里游着,这使得我想起古人所说"鱼戏莲叶间"的诗句来.

我拿着相机不断寻觅湖中仙子.独处的,群聚的,开的,不开的,或开和不开组合的,都成了我捕获的目标.近处的我不放过,远点的,调近焦距也要把她抓到我的相机里来.就这么在栈桥上东也寻西也找,似乎忘了这是太阳最烈的正午.许是看我玩得起兴,在休息的同伴们也不顾炎热跑来了.不时有其他游客从我们身边走过,湖面便更热闹了.

上了岸才发现刚才的不过是个小池,南边还有个更大的呢!而南边的水多于莲.挂着红灯笼的栈桥和长廊把多个水面连成一个稍大的湖面.东面的水面种植着莲花,而西面呢,水多莲少.游人沿着栈桥来到长廊.长廊是竹子搭建的,有顶可遮阳,左右两边错落有致的摆放着长竹椅.游人可坐下眺望不远处的小亭和大青山,享受湖面微风带来的凉爽.坐在长廊往东看,仿古式的凉亭下坐着三三两两的游人.莲池中央有一组洁白的雕塑,我想那是荷花仙子在跟几个童子在水中嬉戏吧.不时有游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很好奇,难道水里有路?

走到凉亭,看游人从被水淹没的栈桥走了上来,我们立马来了兴致.脱下鞋也走下水去.一条笔直的水道通向湖中的雕塑.刚下水,我们光脚走在水下的竹筏上.不过二十米远,竹筏没了,水道变成了一个一个左右错开的圆形的水泥块,一直延伸到荷花仙子那.我光着脚在水里走着,那个爽啊,真是回到了童年!水清清的、凉凉的.长大以后,我们有过几次这样光脚在水里走的经历呢?而且是走在这清清凉凉的莲池里,两旁有圆圆绿绿的荷叶和圣洁的荷花,空中还弥漫着莲的清香.没有!绝对没有!如果我们不来这里,如果我们不往这里面的莲池跑,我们便错过了这最曼妙的一刻.我们的脚在水里一步一步踩着,时而踩在圆块上,时而踩一片荷叶在脚下,时而踢几下水,时而把脚故意往水深处探探,个中的滋味只有走过的人才感觉的到啊!

雕塑前有一大块稍宽些的竹筏,可供游人停下拍照.我们采了几片荷叶倒扣在头上,摆起姿势照起相来.这里许是刚开发,还没有这样那样的限制,荷花离我们远了点,我们够不着,要不也能采朵荷花了.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4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爱莲说读后感,请您阅读。

爱莲说读后感1自濂溪先生写下着名的《爱莲说》后,莲花一夜间名声大振,成为了端庄高雅,廉洁自爱的代名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争先恐后地买莲,种莲,赏莲。北宋掀起了一股“爱莲热”。

再说牡丹,已被遗弃在一角。在没有人喜爱牡丹。没有人愿意被人称作“富而不贵,哗众取宠”。牡丹,不得不承受着世俗的骂名与人们的唾弃,在阴暗的角落独嚼苦寂。

莲花的风光可谓高绝一时。朝臣权贵争着拥有它。一边借它以表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一边暗地里贪污受贿,玩弄权术;迁客骚人争着吟颂它,按照《爱莲说》如法炮制,依葫芦画瓢,写下了大量诸如《爱荷说》、《莲花铭》等等堪称“一绝”的诗篇;一般商贾搞不懂《爱莲说》,更不会写诗,但他们竞相高价购莲,在家中开凿数亩池塘种莲,邀请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财力;就连街头巷尾的食肆客栈,也争着借莲的名义大开什么“莲花阁”、“爱莲楼”、“赏荷馆”,天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老板挣钱挣得笑不拢嘴……莲花,已成为了走红的“明星”,风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当年濂溪先生笔下默默无闻的花之君子了。

几年后,一文人路过一片荒原,吃惊地发现了在繁盛绽放的牡丹。花团锦簇,鲜艳夺目,雍容华贵。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在花云香气缭绕中,挥笔立就《牡丹赋》,把牡丹比作高贵的象征,却把莲比作伪君子。不久,《牡丹赋》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爱莲说读后感2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

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一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每次品读,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爱莲说读后感3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只顽皮而可爱的小猫咪,在窗台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脚印。燥热的天气连吹来的一小阵风都是热的。太阳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变成了一个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变成火的王国。鸣蝉也躲在树叶后,躁动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发出一阵阵哀鸣,听得人心烦意乱。

唉,这该死的天气!打开身旁的小风扇,期盼得到一片清凉。然而她却像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如火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关掉风扇,漫不经心的翻开语文书的首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开学时心血来潮写的诺言:努力学习!现在想起来,我实现这个诺言了吗?苦笑。翻开第二页,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为《清风荷影》。心顿时平静下来,燥热感也不见了。看着这幅彩页:淡白的荷花体现出她的朴素与美丽,浅绿的荷叶映衬这洁白的花朵,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翻开课本《爱莲说》,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荷塘中,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水润的荷叶,走在荷塘边,便会被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所吸引。不经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望着满池的荷花,不经感慨万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涟而不妖;像一位声名远播的名人,香远益清;又像一位洁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净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洁,让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与那些娇艳的花儿比起来,显得更加朴素与美丽,你用你的高洁征服了所有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却能“进墨而不黑”,世上还有什么花能做到这一点呢?现今世上,有许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最终变得一无是处,还为国家,为集体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他们应该像荷花学习!

荷花还有一种君子情怀,他们不会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气节。现今很多人为了升官发财,做一些违背人性道德的肮脏龌龊的事,让人们对之恨之入骨,而他们却能理所当然的,他们应该深刻反省!

荷花,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随波逐流;

不因为环境顺利,而张扬炫耀;

他通达公正,没用歪的斜的:

她越远越香,有一种禀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

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纯洁!

合上语文书再次看到首页上的那句话。对!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质;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荷花,是你让我得到清凉,学会努力!你所散发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爱你,荷花!

爱莲说读后感4首先,从文章来说作者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来表现莲的品质的。

君子精神中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没有达到他心目中君子的地位,孔子对他称赞最多,虽然称赞他“好学”,但只以“仁人”相许。他甚至觉得自己也达不到这个标准。孔子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这么九个要求,却十分的难以达到。九思总结起来无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把乾当作马,坤当作牛,君子在常人眼中就是龙象,就像刘老师说的欲为龙象,先做马牛。莲在淤泥中已经做过马牛,出来后才被认为是龙象,人在成为君子前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天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他一样坚强。所谓地势坤,就是君子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大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高山峡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运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君子就像大地,学会包容理解。一个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一个自强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并像天和地一样,学会坚强与包容。

这么看来,莲,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呢,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可是四君子里为什么偏偏没有莲,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莲既已得人心 就不须有排名了,君子不为身外之物所动,即使没有排名,莲作为君子人们也不会有意见。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则是君子方正质朴的优雅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君子庄重的仪表。莲可以接住水却不沾染,正是有包容万物之胸怀。莲在风雨里屹立不倒就是有天的坚强、劲健。

莲和君子像天和地一样,都学会坚强与包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标准中走向成功。

爱莲说读后感5牡丹受人追捧,因为它富贵有余;水仙使人家养,因为它亭亭玉立;甚至于玫瑰,都让人采摘,因为它娇艳欲滴。花开千朵,莲,似乎被人遗忘了。

莲,穿着白衣,静静地卧在水面上,纵然有人走过,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离去——他们嫌莲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贵,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种不羁的带刺之美。当所有人都在爱别的花时,莲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没有报复,即便有淡淡的羡慕。但,它却连淡淡的羡慕都是洁净的,从不沾染世俗。

莲,孤立凡尘,远离那喧哗的尘嚣。可谁又知它的内心丰富多彩呢?可谁都不曾细细观看,不然,莲也不用默默无闻了,人们都只爱看表面,都喜欢一看便知的东西,却不知那些东西其实是肤浅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虽如一位天真少女,却从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赏。她,又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不懂争夺,不懂世故。莲,却又更像一位壮志难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迹的出现,一如刚出生婴儿的瞳孔:黝黑,干净,平静。

默默里,也不知默默里流逝了多少岁月!

莲,等来的是一位诗人。

莲,等来的是一个知己。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抓住诗词鉴赏题有效分

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词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抓住核心得分点。那么,一首诗词中,哪些是核心点呢?

1.诗词题目。做诗词鉴赏题,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词题目往往给考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核送别》,暗示了诗词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可见,读诗词题目是进行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2.诗词作者。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等等。

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鉴赏诗作。

3.诗词背景(文本下的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词背景,考生不易把握,所以要格外注意文本下的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另外,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4.诗词体裁(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不同类型诗词寄托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弄清体裁(题材),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5.诗词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鸟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象征游于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6.诗词内容。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作品,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作品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将其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联写了诗人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其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7.诗词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体现在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如李白的诗自然,王维的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8.诗词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使用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考生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诗词情感。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考生要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0.诗词主题(思想内容)。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生活杂感类,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二、抓住文言文章鉴赏题有效分

鉴赏文言文时,读懂是解题的基础。针对此类题型,考生要注重积累知识,提高推断能力。

在知识积累中,文言实词最为重要。此外,在推断时,要围绕关键点,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具体来说,要抓住有效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注重课本复习。阅读文本虽然来自课外,但是具体的文言基础知识都来自课内。唯有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点,方能应对自如。

2.强化语感训练。考生要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揣摩文言实词的意义。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查漏补缺。以强化语感,夯实基础。

3.转变阅读观念。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因为文言文也是“文”。从高考试题来看,强调根据语境作答,自然就要求不能只把文言文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和工具来对待。

另外,《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夹杂一点议论或抒情:从运用的词语上来看,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难、怪、偏的知识点;从内容上来看,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务必注意如下两点:

1.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标记文中的重要信息。仔细阅读文章之后,了解全文所写的主要内容。高考题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具有故事性,围绕人物展开情节,所以应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为什么”的问题默读文章一至两遍。“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准确答题,就要耐心地把文段看懂,从整体(中心、大意)到局部(关键字词句、层次等)透彻地读懂。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6篇

[原文]

精黑三华①自不衰,清空紫气②仰成规③;金丹九转④元君⑤炼,寿似黄安⑥坐宝龟。

“清空紫气”之文,元君之所授也。黄安,坐龟人。问几时坐起,答曰:“此龟畏日月之光,三十年出头一次,我坐是龟见三出头矣。”

[注释]

①精三华:即精厢神三种精华,此皆指先天元精、元、元神而言。

②清空紫气:即指先天混元一,实为三元之物混沌不分。

③仰成规:仰,依靠之义。如《后汉书・邓禹传》:“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规,圆也。此指浑圆之象。“仰成规”,即依靠它即成浑圆之象。

④金丹九转:古之丹家借用外丹烧炼之术,形容内丹修炼之法,言为“九转丹成”。此“九”既有概括为九个步聚者,也有指为最大阳数者,不可执著于一端。而应理解为一个复杂艰辛地化阳炼阳的修炼过程。

⑤元君:此似无专指,泛指前代修炼成功的女仙真。古代称女仙为元君。如玄武大帝的师父是紫虚元君,道教北七真之一的孙不二称孙元君。

⑥黄安:真人其事不祥。据本文可知为古时修道高人,打坐于巨龟之上能静修数十年,可谓奇罕之人奇罕之事。

[文译]

有一首诗句,讲的是这样的意思:

先天元精、元气、元神这三样精华之物,若在人生命中存在,生命自然不会有衰败的时候;修炼中要把这三样精华之物化为混融不分的清空紫气,并持续维护它依靠它,使之成为一种无内无外的混圆状态。

九转而成全丹,十分复杂艰辛,但古之女仙真就是这样炼成的。先有苦后才有甜,先下苦功练功,而后才能获得像古代仙家黄安那样,坐在宝龟上一坐就是九十年的长寿奇迹。

以上这首谈及“清空紫气”的诗句,是古之女仙家所传。诗句中提到的黄安,也即坐龟人。当年人们看到他在巨龟上坐得很久很久。就问他:“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坐到这只龟身上的,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他回答说:“我坐的这只龟害怕见日月之光,经常把头缩在肚子里,三十年才会伸一次头,我坐在它身上只见它伸过三次头。”

[孔德按]

文章起首用的是引诱的手法,既把金丹大道的理法作了概括介绍,又用奇人异事诱人进入修炼之门。

[原文]

汝①等不明老阳②无生息,吾有一譬③,如月之初三是蛾眉,到十五六日乃圆者也④。妇人修炼如男子一样,难得者是皎洁⑤。须知妇人之欲过于男子,或到经水已过之后,其心如莲之初放,乘天之雨露才结其实。妇人若无男子,是孤阴矣。孤阴不生,莲花若不受雨露之恩,纵得之沃土,终归无用。天之雨露,非为万物发生计⑥,不虚此一举乎?雨露不受⑦于万物,是孤阳不长矣。夫道即物可证,随事可通。浅谈云为,皆具至理,无如人不思而通之耳。

[注释]

①汝:古语“你”之义。

②老阳:阴阳学说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阳气已经达到貌盛实衰的状态。例如,在一天中,上午八九点钟阳气虽未强盛,但已呈现出勃勃朝气,此称为少阳;而到下午四五点钟,光线倒还十分充足,但黄昏即将来临,这个时候就称为老阳。

③譬:即譬喻,打比方。

④到十五六日乃圆者也:引文原为“到五六日仍圆者也”。经断引文原有校对或排版之误,文中少一“十”字,错一“仍”字。因为初五初六月亮不会圆的,只有到十五、十六日月亮才会圆。用“仍”字,说明以前就是圆的,显然是不合实情的错字。而“乃”为“才”义,说明只有到十五、十六月亮才会圃。故此二处加以纠正,免误后人。

⑤皎洁:此处用月光的明亮皎洁来比喻修炼者需造就安静纯洁的心境。

⑥计:此处作“着想”理解。

⑦受:此处实通“授”义。

[文译]

练功为的是去阴留阳,化阴炼阳。但阳之所炼所采当不嫩不老,正当其时。我看你们许多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一炼就炼过了头,不知温养沐浴,偏于老阳。要知老阳是缺乏生机的,炼之无益呀!

我给你们打个比方。例如,阴历每月的初三,这时月亮为一线月芽,称为蛾眉月,这是少阳之态。而到了十五、十六的晚上,月亮又圆又亮,这才是正阳之时。若再往后,那就叫老阳了。

功态下的阳气生发也跟月亮一样,只有类如十五、十六那个时候才是正阳之候,才当炼当采,当蓄当养。但也需知道,要得到类如十五、十六月亮般的阳气,也需要有类如十五、十六月光那般皎洁明净的心境作保障。因为,只有人心除,方能天心现。只有天心现,元阳才能生发壮旺。

妇女的丹功修炼,虽有下手的些微区别,但在总原则大方法上都是相同的。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心性很难修炼到像十五、十六月光那样明净皎洁,一尘不染。尤其要知道,女念,特别是,往往超过男性。当然,从人的后天关于性的阴阳现象上,也可以悟出修炼的道理。比如,女性在月经刚刚过去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强的性需求。这个时候的心理生理,就像莲苞初放,如果这时与男子发生性关系,就像莲苞受到天上雨露的滋润,就会怀孕,就像莲苞会结莲子。这就是阴阳相配才能结丹的道理。如果一个女性她始终没有能与男子发生性,她永远不会怀孕生孩子。因为,那是孤阴,孤阴是不能发挥“生”的功用的。就像莲花,若没有雨露的滋润,纵然生于沃土之中,也不会结出莲实来的。天地之间,地之沃土为阴,天之雨露为阳。如果属阳的天之雨露,不为生养万物着想,而飘洒在毫无生机的荒漠之上,岂不是毫无意义的虚空行为吗?天上的雨露不授予万物,这就是孤阳不长。

由此可知,修道的道理,接触到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中证悟,都可以触类旁通。以上的语言看起来很浅淡,但却句句都是至理。无奈世上人大多都不愿动脑筋把这事想明白。

[孔德按]

本节文章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其一是女丹有关法诀。这里披露出的阴阳相配,既可视为清修法诀,也可视为男女双修法诀,甚至对于后者已经把关键挑明。愚所见此是首见站在女丹法上论阴阳双修。其二是谈及修道者的悟性问题。这也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修道者谈到悟性都是一知半解,以为某些法诀书上未说破,师父未说破,靠自己拼命地猜测把它猜测出来,这就是悟性。这却是大错特错。悟性反映的

是一个人对于事物触类旁通,一点即明的通知能力。因为,客观世界中的有形现象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看起来极其复杂,其实,其中都有相通的规律法则存在。你把这个规律法则找到了,再面对大千世界,你看到的就简单多了,你应对事物就会以不变应万变了。丹道修炼同理。比如,丹道修炼离不开阴阳交合,而这阴阳有后天者,有先天者;有无形者,有有形者。而我们日常目睹身历的无数事物中,都能反映出这些阴阳接触的关系。你要去认识何为阴,何为阳;你要去认识在这种接触关系中阴与阳谁占主动,谁占被动;过程中阴阳关系是如何处置的(即和谐不和谐),结果如何;功过都在某一方或双方……你要把这些都弄明白了,你对阴阳双修的法诀也就恍然大悟了。法诀跟路一样,原本是没有的,都是人开创的。因为,有了目标和方向的追求才会有路,因为有了道理才会有法诀。一个修道之人能既物可证,随事可通,就能由师父领进门而后自修自证,否则,一个没有悟性的人,即便跟着再高明的老师,他也终难修出很高的功夫。因为,功夫不同于世间其它技艺那样直观,可以操作,并且可以重复操作,而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再实践,再印证。所以说,悟性可以点拨,可以开发,但不能代替。一个人具有悟性并非天大之难事,只要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日久天长,悟性自显。但悟性永远不会恩赐予懒惰的人。

[原文]

妇女可以按摩之法用之。当早起静坐一刻①,以右手向内接定心,左手②在腹脐抚摩二十下,随手摩至腰,一揉一拍。左手按心,右手抚摩;右手按心,左手抚摩。两手在腰一揉一拍后,再用两手擦热,面上一擦,两手一擦,两手摩至两耳,一按一弹,弹后随揉至两肩一捻③,运动津液咽下。腰一伸立起,两手一挲④,走数步,再出外做事可也。晚间亦如此做。

[注释]

①当早起静坐一刻:即每当早起还在床上的时候,不慌起床,先静坐一会。一刻,为泛指,适宜时间为30-60分钟。

②左手:原文为“左一手”,其中“一”字实为多余字,今删去。

③捻:指一种来回滚动按摩的动作。

④挲:音“sā”,即摩挲,指一种搓揉动作。

[文译]

女子丹法除行静功之外,还可以加进一些动功导引和按摩之法。现介绍一种按摩方法于下:

每当早晨起床那个时间,可以在床上先盘腿(双盘、单盘、自然盘皆可)静坐一会,安神定心,然后右手曲回按于胸口心窝部位;左手则往下按在肚脐之上,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揉摩(方向以自然习惯为宜)二十圈左右。完毕,右手再从肚脐处沿腰际抹到后腰命门处,做上下、左右或旋转式揉摩,约二十圈左右,然后再用右手适度拍打命门穴若干下。这为第一遍。接下来,换左手按于胸口心窝处(其作用为温照),右手往下按在肚脐上,行与左手相同之法。如此,根据时间情况,两手互换行施按摩之法。告一段落后,两手相合,搓擦生热,自下而上椎摩面部,续推摩至两耳处,先以掌心用力按下耳朵(使耳朵里有轰鸣感),然后猛然一放耳朵(耳朵顿时有清空感。以上按放耳朵的动作可连续做几次)。完毕后,两手掌沿耳朵后推至脑后风府穴处,沿脖颈做滚动碾压式的向下移动按摩,至肩停下。然后,闭口鼓漱,待口中生出津液,轻缓分次咽下。完毕后,做伸懒腰动作,伸腿动作,搓手动作,待一切正常后穿衣下床,在室内踱数步,然后从事正常工作。晚上睡觉前也可做此功。

[原文]

照服丸

[药方]

首乌(二钱),核桃(三钱),麦冬(一两),熟地(一两半),故纸(六分),砂仁(三分),杜仲(八分),天冬(一两),生姜(三分)。

[制法]

上药丸味,共研细末,以猪脂(猪脂者,猪油也。吃荤者用猪油,吃素者用人乳、牛乳与羊乳均可。乳,即酥也,非荤也。西北人所谓奶予茶者,即此。能令人壮精神,润颜色,黑发,延年。当年佛祖在雪山苦行时食之,故今佛门不忌。若假酥油则多羊油矣,不如用人乳为是)半斤,和为丸。服一月精神强健,黑发强健,非它药可比。

[服用法]

每月逢寅午申亥日,用水一碗,称药三分。早起向东吸生气三口咽下,念曰:“日出之光,本乎真阳,我取东方之正气,炼戍玉液之琼浆。太乙金精贯顶,离宫炼就纯刚。明二气,化北方,原体在中央。”合掌伸七次,以指书“高上神霄长生无量保命天尊”于水碗内,吞服丸药。后向西方吸气一口,吞下之后任凭应酬事件。慎勿轻传非人。若大丹成就,再配药服之。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7篇

李叔同作为在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一代艺术大师,一代艺术教育名家,他的遁世,曾经引起了一片哗然。即使在今天,很多的研究者还将他的出家与王国维的自沉昆明湖、周作人的附逆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三大谜。

1918年夏,李叔同将要结束他的执教生涯。此时,他已经开始对人生的更高的精神境界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向往。他即将开始他人生的又一段崭新的历程。一个文名、艺名“大如斗”的李叔同即将消失,而一位道德高尚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即将走入中国近代佛教的历史,在这里,他又将留下他那无可磨灭的深深的足迹。

论起李叔同与佛教的渊源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从他记事起,他就从笃信佛教的父母那里受到了熏陶。后来,他又跟随年轻守寡的侄媳妇去过庵里,并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尤其是父亲去世时的安详遗容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对他成年之后对佛学思想的领悟奠定了感性的基础。晚清时期,佛学曾一度兴盛,包括当时的改良主义者在内的很多文化人,都对佛学大加提倡。李叔同非常敬仰的“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就曾经说过:“善学佛者未有不震动奋勇而雄强刚猛者也。”梁启超也曾在《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吾师友多治佛学。”当年曾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师”印章的李叔同,对于他所敬仰的人所提倡的佛学应该是也备感亲近的。

在李叔同成年以后的诗文中,时常可以看到佛学思想的影响,比如他附于新剧本《文野婚姻》后的四首诗中的第四首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1908年,他在日本写有《初梦》一诗,诗中也有“妙莲华开大尺五,弥勒松高腰十围。”这样颇具佛教色彩的诗句。在浙一师任教期间,李叔同的修身之道更是精进,并且,他还希望以自己的道德修炼来同时完成对于其他人感化,他以后的遁入空门,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逃世,而以高尚的道德感化民众的愿望依旧深存于他的内心中,并于行动上有充分的体现。

1918年7月,李叔同在浙一师提前结束了学期课程的考试。李叔同离校当日的情形有回忆说是这样的:由浙一师的校工闻玉送他人山。到了寺中,李叔同拿出一件海青换上,对闻玉合掌为礼,说:“闻居士请回吧。”闻玉事前并不知道李叔同此行的目的,见此状况大惊。一时痛哭失声。在房间里,李叔同自己动手整理床铺,闻玉请求帮忙,但被李叔同拒绝了。后来,闻玉只好含泪独自下山返回。

初入佛门。李叔同并未对于佛门戒律有完全深刻的认识。虽然他在出家后的两个月,也就是1918年10月,又到杭州的灵隐寺礼慧明法师受了具足戒,但并没有每天进戒堂。一日,慧明法师发现他没有遵守戒律,对他说:虽然你是读书人,但既出了家,就不可如此随便。李叔同深受触动。以后,他又刻苦研习了佛门在家弟子马一浮居士送给他的《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宝华传戒正范》两部佛学著作,从中认识到戒律对于出家人的重要,于是,他发愿研究戒律,一丝不苟地学做出家人,终于以其卓著的道行成为深受僧俗两界人士敬仰的高僧弘一法师。

1921年,他自杭州移居到温州的庆福寺,第二年,开始编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1927年,这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律学著作出版。这部著作是弘一法师多年潜心研究佛门戒律的成果。

作了出家人的弘一法师对于以往所擅长的诸种艺术门类都视作是俗务而极少再染指,但他的名气太大,不管到了什么地方,总会有人慕名来向他索求墨宝。起初他一概婉言拒绝,后来,嘉兴有名的居士范古农劝他说,可以改写佛语“以种净因”。自此,弘一法师开始大量地为求字者书写佛学语录,以此作为弘扬佛法的一种手段。在他出家后与僧俗各界人士的通信中,常可见到这方面的内容。鲁迅先生也很喜欢弘一法师的书法,某日,他在内山完造家见到了弘一法师书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鲁迅先生很欣赏,内山完造便将自己处收藏的另一幅书件赠给了鲁迅,这是写有“戒定慧”三字的字幅。

多年的修律生活中,弘一法师恪守戒律,过着艰苦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生活对于他身体的消磨也日益加剧。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他也只有更加执著地念佛以抵抗身体上的痛苦。1942年10月,劳累使他身体内的宿疾再次发作,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关于弘一法师临终前数日的情况,僧睿有所记载:

阴历八月十五、十六两日,为众讲《八太人觉经》后,极感精神不振。同时为晋江中学学生写中堂百余幅。廿三日渐示微疾,然力拒医药及探问:一心念佛。廿七日完全断食,只饮开水。犹勉强为人作书(因约期已至)。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云:“余于未命终前,临命终时,既命终后,皆托妙莲师一人负责。他人无论何人,不得干预。”并盖私章。九月初一日下午,书“悲欣交集”一纸交妙莲师。此为法师最后之墨宝。至初四晚七时三刻安详西逝。

弘一大师走完了他的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一生。他是带着怎样的思绪离去的?一纸“悲欣交集”,四个字中蕴涵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李叔同的一生经历了世家子弟――上海滩上的翩翩佳公子――旅日留学生――报刊编辑――教师――代佛学大师的人生历程。在他生命的最终,他留下了“悲欣交集”4个字。这大约便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最深刻的感叹。

《苦境》

孙郁著

团结出版社 2008.11

关于莲的诗句范文第8篇

“白”这个色彩词,颜色鲜亮,富于光感,唐代诗人喜爱用这个词的很多,但是各人的生活遭遇不同,入诗后则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李白喜欢“白”字的亮度,喜欢“白"字的皎洁,常把它当作美好的象征。“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錦,白雪耻容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白鹇之白,美如白錦,纯白如雪,赛过白璧。用一连串“白”字,显出对白鹇的喜爱,欢欣之情跃然纸上。杜甫也很喜欢“白”字。他喜欢“白”字的悠闲、潇洒、高雅、恬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天开地阔,万紫千红,令人心旷神怡。“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色彩浓烈,形象鲜明,很有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李贺诗中的“白”字也是屡见不鲜的。常用来表现他悲凉惨切的情怀。“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塞下曲》)“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谈白”(《九月》)。就以那最有名的诗句:“雄鸡一唱天下白”(《致酒行》)来说,光感稍强,但前一句“我有迷魂招不得”,扬幡照魄,呼神喊鬼,悲声见情,哀声见泪,仍然是一种惨惨戚戚的气氛。诗中的“白”字与李白、杜甫诗中之“白”字,表现出情感显然是不同的。

古代诗人还运用互补色对比词汇,使笔下的艺术画面特别鲜明夺目,其中,尤以“红”、“绿”这一对互补色运用得最多。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王维《田家》),“绿杨烟里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等。色彩是明丽的、鲜艳的、响亮的,表现了诗人一种轻松、热烈、愉快的情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准确地表达了词人那种悠闲、风雅、轻松愉悦的思想情绪,反映了她南渡前的闲适生活。“绿杨外晓寒烟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热爱。

有些则多用“紫”和“黄”这组互补色的对比词汇,表现的思想情调相对的安定、蕴籍与含蓄。如王维的“紫梅发初偏,黄鸟歌尤涩”(《早春行》),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里提到的王维和李商隐的两首诗,同样也是写春景,但和宋祁笔下的春景显然不同,缺乏宋祁诗中的那种欢快情绪。王维诗中的春景,透出了哀怨之情;李商隐笔下的春景,融进了作者羁旅他乡的烦愁。

如果说,互补词汇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一种欢乐与热烈的思想情感,那么几种相邻比色词汇排列在一起,则表现作者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如“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脱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

古代诗人还在一些不长的诗篇中运用恰当的色彩词汇,以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如李白的《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我们看到,炉火是红的,天地被照成了红色,火星也闪耀着明亮的红光。而青烟在红光的照耀下成为紫红色,冶炼工人在火光的照映下也映成了“红人”。

一首较长的诗篇,若用进色彩词汇,就能表达更加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幅色调非常柔和幽美的图画。这首诗用美丽的月色作为画面的色彩基调,唱出一曲自然美的歌曲,颇为写出包含欣赏、感慨、哀愁等心理活动造成的愉悦、激动、悲哀、烦恼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与运用色彩词汇也是有关的。

(上接第161页)当客人点菜或订购筵席之后,他们就要立即做出反应,配菜烹调。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菜需要急火烹制,如炒菜类。这些菜点往往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程序,这又要求厨师具有敏捷的思维、熟练的动作和充沛的精力。所以我们在体育课中,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和意志力。

在体育课中我们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体育运动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不要好高骛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的穿插一些体育比赛,例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通过适当的竞争来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明白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让学生清楚,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当团队遇到困难时要有一定的受挫力,要有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准备专项活动内容,如编排徒手操,制作体育器材,设计场地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如动作的象形比喻,动作要领的科学性,动作衔接的必然性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变化需求。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市场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我们除了要为学生打好一定的基本身体素质外,还要给他们打好专门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将来职业的相关性,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职业学校学生在完成一般身体发展的同时,还能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提高了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2]司世明.关于军人体能训练考核的几点思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院报,2008,(2).

[3]张会超.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研究,2007,(2).

[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中式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