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语翻译

成语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语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语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汉成语 谚语 翻译 漫谈

英语和汉语中的成语、谚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都是语言千锤百炼的精辟,带有浓厚的民族特性,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域特色、心理状态等,一般都有出处。成语、谚语有些甚至只能意会,很难言传,这就给英汉成语、谚语的翻译制造了相当大的障碍。

有一句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有专家将之译为“爱屋及乌”,大概意思到了,也不失某种巧妙,但仔细琢磨,其间却大有异趣。这种对译,随便用用无妨,在严谨的场合却要谨慎,特别在教学中若不对此详加辨析,以致学生认为两者可以互为注释,就大大不妥了。

我们不妨分析两者的逻辑含义和文化底蕴。“Love me, love my dog”,其逻辑含义如下:前提:爱一个人就要爱得彻底,连其喜欢的东西也要爱。条件:我爱张三,张三爱狗。结论:我也爱狗。

“爱屋及乌”这句成语出自汉朝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

中国人素来不喜欢乌鸦,认为其乃不详之物,落到谁家屋上,谁家就要倒霉。故很少有人喜欢乌鸦,欲展爱心的你和“爱屋及乌”的屋主想也不例外,这和“love Zhang San”的西方人和“love dog”的西方人可是大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如上也列一个三段论:前提:爱一个人,就要爱和他相关的一切。条件:我爱张三,张三屋上飞来一只乌鸦。结论:我爱那只乌鸦。

不难发现,这两个三段论实在大异其趣。“Zhang San”是真“love dog”,换什么都不行,你看在“Zhang San”的面子上也喜欢上了它,这点颇能让人理解。这就是“写实”,探讨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喜好问题,很符合西方人求实的性格。

但“张三屋上的乌鸦可不同,因为这只不吉祥的乌鸦,张三可能正气得要命,说不定还和妻子吵了一架,弄出了一些家庭纠纷。”张三不喜欢乌鸦,你也不喜欢乌鸦,而你却“及乌”了(真不知道这是爱朋友还是害朋友?)似乎不能理解的关系中却表达出了至情至义含义。这就是“写意”,就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就像中国画里和“空白”,不着一墨而尽得风流!试想,若用写实方式来表达“爱屋及乌”的含义,不是一本书才写得完?

又如“捷足先登”和“The early bird gets worm”。“捷足先登”出自《史记·淮阴侯传》:“……蒯通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如此一个慷慨激昂,具有浓烈悲剧意味和智辩色彩的故事,岂是童谣“The early bird gets worm”所能解释的?!

又如“班门弄斧”和“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朽木不雕”和“One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if a sow?蒺s ear”,可以说文化含量和美学意义都极不对称。

冰心女士曾对成语、谚语的翻译提出质疑和忠告,认为必须考虑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绝不能草率为之。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译文:约翰恭敬的跪在乔治面前,朗声说道:“祝泰山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又或者在一部美轮美奂的外国名著中读到这样的句子:“简,你既然有钱了,一定不会献身于像我这样瞎了眼的断肠人的。”“我跟你说,先生,我不但有钱,而且还很独立的,我自己可以做主了,我对你的感情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你会做何感想呢?

再比如英谚“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被译作“说曹操,曹操到”,英谚“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被译作“张飞遇张飞,杀得满天飞”,硬给外国人着上中国古代服饰,读到这些译文,你又做何感想呢?

有一种情况,英汉“对仗”工整,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A snow year, a rich year”和“瑞雪兆丰年”等等,似乎无可挑剔,但仍然留下了彼此具像、僵化的缺陷。这样说可能有点苛求,但站在严格的语言研究的角度,笔者认为应该具有这种永不满足、追求真理的精神。

翻译界泰斗博雷就反对硬译和死译,在《高老头》重译序中,傅雷这样说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就好像临画,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梁实秋也言:“中国文和外国文是不同的,……翻译之难即在这个地方,假如两种文中的文法和句法完全一样,那么翻译还能成为一件工作吗?”

成语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语;比较;翻译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这是汉英民族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成语具有形象鲜明、音节优美、韵律协调、肓简意赅、表达生动等特点。有的成语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言在意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准确熟练地运用成语可以增强表达能力,也可看出一个人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因而成语为人们所喜闻乐用,广泛流传。

由于中英两国语言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不同。各有不同的成语色彩和特点,翻译时就应当尽量保持这些特点。也就是说,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成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成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从翻译的角度看,要把具有这些特点的成语译成同样优美的外文是最难翻译的部分之一。

1.汉英成语的比较

成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种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点。汉英成语的若干差异正说明了这点。现从三个方面略加比较。

1.1 民族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是通过词汇反映出来的。我们在翻译成语时。不仅要注意到成语本身的所指意义(即外延意义),同时还应考虑与成语所指意义有着紧密联系的文化、历史等因索,即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成语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英语中的dog被视为一种宠物,英国人对狗有好感,很多家庭都养狗,并把它视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来对待,由此产生了一些与狗有关的成语。如“Love me,love mydos”(爱屋及乌);“a lue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day”(人皆有得意日)等。而汉语中的狗则多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A cor-nera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狗胆包天”(mon-strons audacity);“狗腿子”(lackey);。狗养的,狗崽子”(son-of a bitch);“狗嘴里长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decent language)。

又如:“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与滴水穿石。在汉语中,滴水穿石常常表达褒义,一种良好的结果。用以引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个成语却通常用来表达不利的结果。如一对夫妇经常争吵,这样下去最终可能导致感情破裂,因为“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the soft drops of rain piercethe hard mar-ble”,再硬的石头也经不起滴水的不断侵袭,感情再坚定也会被不断争吵而催跨。所以,对应的比较恰当的汉语成语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2 历史背景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因此,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例如:斩草除根;柴多火焰高;瑞雪兆丰年;解甲归田;拔苗助长;枯木逢春;顺藤摸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源于航海事业。例如:To know the ropes(懂得秘诀,内行);To tide ovor(顺利渡过);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无主意);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keep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又如:“Beauty is the eye of the beholder”——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汉语中美女的代表。在这个成语中,“出西施”的意思十分显然,而“情人”的意义却缺乏,主要指“美”因人而异,强调主观性。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书中,有一句表达也体现了此喻义:“Love is blind”。这句成语中,“love”包含了“情人”的意思,可是却没有“美丽,西施”之义。但是它体现了一种西方民族的色彩。它提示,爱神丘比特射出的爱之箭是盲目的,深陷恋爱的人也是盲目的。

1.3 忧喻上的差异

形象相似的汉英成语,喻义却常常并不一样,这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各自语言的不同民族文化特点。

例如:中国人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则用“just llke mushroom”来形容同样的意思。竹子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词。因此,英国人不可能以竹笋作成语的形象来比喻。

“Empty vessels the most noise”(一瓶子不晌,半瓶子晃荡,日常生活中,汉语常用“半桶水,半瓶醋”来指那些学问不多,一知半解的人,所以以上述成语来对应这个英语表达。但从喻义来看便会觉察到其中的差异。因为“empty vessels”(空铁桶)指的是“ignarant,stupid people”(无知识而愚蠢的人),而“半瓶水”指的是学问不多,一知半解的人。当然,两者都有相近之处,都指那种喜欢显示炫耀的人。暗示;真正聪明有学问的人就不会如此。

“狡兔三窟”和“It's a poor mouse that has only onehole”,尽管比喻不同,表达方法不一样(一用兔喻,一用鼠喻;—从正面讲,一从反面讲),但含义却相似,都是指“为了安全,就要多找隐蔽处”。英语由上述谚语引出另一成语“like a rat in a hole”表示“陷于绝境,无法逃脱”,汉语与此相当的却是“瓮中之鳖”,不是用兔而是用鳖来比喻。

2.成语的翻译方法

现代翻译家Eugene A.Nida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上在译文中用最切近而且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我国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给译者指出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故而林语堂译《浮生六记》后叹曰“译事难矣”,鲁迅先生在论及翻译时也曾说过“为求一字,绕室终日”的话。然而,倘若我们细加研究起来,却会发觉其中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在此,笔者将通常应用的有关成语的几种译法分述如下。

2.1 直译法

对形象生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成语。只要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一般都采用直译的办法把原来的形象和色彩保留下来,这对于传达原文的风格具有重大的意义。好的直译又往往是一种新的创造和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只要意思清楚,读得上口,就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在《选集》英译本里,采用直译法的铡子不少。

(1)“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主席借用这个成语来说明我们决不能承袭的作风。这个比喻生动地道出了的坏作风。给人极深的印象。英语里有“Kill the goosethat lays golden eggs”的成语,意思和“竭泽而渔”差不多。但《选集》英译本没有采用。译文“draining a pond tocatch all the fish”,既保持原来的形象,也极明确易懂。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译文“How can one get tiger cubs withoutentering the tiger's lair?”虽和英语成语“no venture,no gain”意思相似,但形象却生动得多。

(2)“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这成语可意译为:If two parties fight,a third party willreap the advantage,也可直译为:If a snipe and a clam arelocked in fight,it is only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fisherman,但直译却比意译更形象生动。何况snipe和clam又是极普通的东西,不是中国所仅有,译文绝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

2.2 套用法

在汉英成语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汉语成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其对等或基本对等的成语,对于这部分成语英译时我们可采取套译的方式来处理,以给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如对汉语成语“驴年马月”英译的处理。汉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中没有“驴”,属于“马”的月份也无从谈起,因此所谓“驴年马月”就是指根本不存在的那一天。如果我们按照直译法。把这条成语译为“the yearof donkey and the moath of horse”。英文读者未免如云罩雾,百恩而不得其解。其实,英语中的“at(on)the Greek cal-ands”就相当于汉语的这种说法。“calends”是古罗马人对每月的第一天的称呼,而在希腊古历中却没有“calends”这个概念,所以,如果说把事情拖到“at(on)the Greek calends”,那一定是要拖到“驴年马月”的,永远别指望实现了。

在借用英语习语时,必须注意两种习语各自的特点,避免在时代、地点、条件、民族习惯、色彩等方面与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现举例如下:

(1)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曹雪芹《红楼梦》)

Well,it's too late to hide now,I must try to avoid suspi-cion by throwing them off the seent……

成语“金蝉脱壳”借用“to throw(put)somebody off thescent”,形象虽不同,但喻义相近,都含有“用计脱身”之意。

(2)我没想到他对同志们的批评竟充耳不闻。

I dldn't expect him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crit-icism。

“充耳不闻”,这里借用英语同意习语“to turn a deaf earto”来表达,也很妥贴。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意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英译汉时我们如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To praise to theskies"(捧上天去);“To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A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2.3 意译法

我们知道成语和一般词汇不同,有它独特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很多时候直译或借用外国成语都难以达意,此时就只能意译。这种例子在《选集》荚译本里也是很多的。例如: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生吞活剥”地谈外国,这话很形象,但如直译为“theytalk about the foreign things they have swallowed raw and whole(见1960年版单行本)”显然过于夸张,好象留学生都是生番野人似的。1962年版单行本译文改为“they Call only parrotthings foreign”,意思就清楚了。

英译汉时也同样如此。如果不可能用直译法保留英语成语的表达形式,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套用。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成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to rain catsand dogs”(倾盆大雨);“have a beeinone's bonnet”(胡思乱想);“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说得中肯。击中要害);“to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

2.4 直译和意译兼用法

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可以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1)“怨声载道”

Voices of discontent are heard everywhere,

“怨声”可直译为“voices of discontent”,但“载道”却不能直译为“fill the road”,只能意译为“everywhere”。

(2)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雷雨》

But this girs Mei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without asingle relatl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含义,使全句述意完整。

(3)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吴敬梓《儒林外史》)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Wang Mian traveled day afterday past large pasting stations and small,till he came to the cityof Jinan。

汉语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成语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超额翻译 欠额翻译

一、引言

汉语成语是汉语民族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而提炼、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和语言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记载和反映。汉语成语一般结构严谨、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生动,具有完整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完整性是指成语的含义并不是各个词义的简单叠加,而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被孤立地分开、截取使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固定性是指成语的形式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换,即使是同义词替换也不行。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成语折射出汉语民族所特有的历史地域、民俗典故、宗教心理、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使成语本身蕴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汉语成语的过程中要想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样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便成了汉语成语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拟从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表达及超额欠额现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

超额翻译(over-loaded translation)通常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增加了原文没有的内容;而欠额翻译(under-loaded translation)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少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译文没有完全、充分地传达原文内容。这种信息的超出或缺失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因为许多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色彩,文化上的差异在所难免地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可能超出或丢失某些东西,造成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

1.语义信息的超译和欠译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将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除了表示逻辑、认知和外延的理性意义,作为语序、强调手段的主题意义和表达说话人态度的情感意义之外,Leech还区分了和语言运用社会环境有关的社会意义,以及与其它语言成分共现时所产生的内涵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这些意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翻译中很难把握,通常是造成超译或欠译的原因,如成语“望子成龙”,一般意译成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但汉语中“龙”的意义就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因为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象征着吉祥,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邪恶。因此在这里,我们没法将这个“龙”转译成dragon,造成反映意义的欠译。

又如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其实这里汉语中的“天”和英文中的“God”是不能等同的:“天”指中国人信奉的天神,有时候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泛指万物的主宰者,并不指哪一个具体的神仙;而“God”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世界唯一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和“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译文“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里,一方面丢掉了中文“天”的含义,造成欠译,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里God的内涵,造成超译。

“世外桃源”(Shangri-la)也是如此,Shangri-la一词源出James Holton小说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马拉雅山山谷名,那是一个偏僻怡人的理想乐园;而“世外桃源”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与世隔绝、不受战祸的安乐美好之地。因此将“世外桃源”翻译成Shangri-la,造成其源语内涵意义欠译的同时,也导致译语内涵意义的超译。

再如成语“红运当头”(have a spate of good luck),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因此,包含“红”字的词语一般都有繁荣昌盛、受欢迎之意,如“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红光满面”等,而英文red却不具备此意,所以在翻译时也只好采取意译的方式,形成欠译。

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例子如“鱼米之乡”(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未雨绸缪”(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害群之马”(black sheep)、“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守口如瓶”(as close as an oyster)、“繁文缛节”(red tape)等,都由于词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反映意义或搭配意义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超译与欠译。

2.文化背景的超译和欠译

英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包含广泛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尤其是汉语成语,要想在翻译时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实地、恰到好处地传译出来,绝非易事,欠额或超额翻译在所难免。

比如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说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东施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着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所以“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因此,不管是将其意译成imitate awkwardly,还是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杨宪益译),无疑都会要么丢失原文背后的文化典故,要么使译文晦涩难懂。而如果采取地道的英文表达法,将其全部道来: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译),则又如讲述一段故事,损坏了“东施效颦”作为汉语四字成语的结构特点和概括力,是典型的欠额翻译。

“名落孙山”(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也是如此,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范公《过庭录》:宋朝孙山考了末一名回家,有人向他打听自己儿子考中没有,孙山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婉言应考不中。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但在源语的风格、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些包含有典故的成语如“三顾茅庐”(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 sb.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叶公好龙”(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退避三舍”(give way to sb.to avoid a conflict);“请君入瓮”(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愚公移山”(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塞翁失马,焉知非福”(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邯郸学步(learn the Handan walk――lose the ability one already has in trying to acquire a new trick; attempt to walk like a swan)等,它们都存在同样的欠额翻译情况。

还有一些成语采取归化的译法,就是以译入语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依照译入语的文化习惯来处理汉语成语的翻译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比如“致命要害”(Achilles’ heel),“画蛇添足”(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足智多谋”(as wise as Solomon),“不辞而别”(take a French leave)等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其优点在于以英文中现成的形象和比喻来转达汉语成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喻义,通顺简练易懂,但它们都存在欠额与超额同时并存的现象:欠缺的是源语的文化背景,超出的是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三、结语

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汉语成语恰到好处地翻译为英语绝非易事,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欠译或超译现象。综上所述,为了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传达成语及词汇本身概念之外各种不同的联想意义,译者首先应充分理解成语的内涵,尤其是文化内涵,其次通过大量翻译练习和实践,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根据不同情境、具体的上下文及读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风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原文的忠实,同时也增强译文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成语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成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89-01

一、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随着现代传播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新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从微观语言结构的对比研究到宏观语言文化背景的探索,从单一方向向多层次、多角度和跨学科方向演进。译者不仅仅要研究两种语言的音、字、词、句的不同,注意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话语习惯、文化制约、社会习俗、宗教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超语言困素的异同,以及这些因素语言互译的影响,并能以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为此,笔者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性别差异、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阐述跨文化交际与成语翻译这一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与成语翻译

(一)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画蛇添足,是一个来自于《战国策》的成语,一般我们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但是不能锦上添花甚至弄巧成拙。英文可以翻译为to paint the lily或者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 译本一,lily的意思就是百合,而百合花是白色的,往往代表纯洁,洁白的意思。如果再去paint lily(给百合花涂点颜色),那就是给白色的百合花,涂上颜色,不管涂上什么颜色,都是一种多余,就是多此一举。译本二,直译。给一条蛇画上脚。故事来源于中国古时候的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他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看到酒不多,于是想了个办法,说大家都喝这壶酒不够,这个酒就够一个人饮用的。于是大家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结果有一个人的蛇最先画好,于是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但是突然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给蛇画上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的时候,正巧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然后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无脚,你怎能为它画脚?”然后一饮而尽。 而西方文化中虽然自古以来没有这么一种传统的说法,但是译文二的直译却可以让西方人毫不费力的接受。因为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一种很形象而且也很通俗易懂的说法。蛇本来是没有脚的,而给它画上脚,就是一种画蛇添足的累赘。

黄粱美梦,翻译为fool's paradise或者a dream/a fond dream黄粱指的是小米。在中国的文化里,这个词是来自于古时候的一则故事。有一个叫做卢生的青年,来到一个客店,遇到了道士吕洞宾,向他诉说自己贫困的境况。于是吕洞宾给他一个枕头,说这个枕头可以让他荣华富贵。这时店主在煮一锅小米饭,饭未熟,所以卢生就枕着枕头睡了一觉,而且做起了美梦。在梦里他子孙满堂,福禄齐全,寿终正寝。然后他醒来,发现这一切不过是短暂的梦境。吕洞宾笑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荣华富贵要靠双手创造。这个时候,下锅的米还没煮熟。原词意思是在煮一锅小米饭的时间内做了一场好梦。译本一,英文借用“愚人的天堂”来比喻某人置身于虚幻的幸福假象中。这个词语用来讽刺人生的荣华富贵就像黄粱美梦,随时可能幻灭。这个英文翻译,跟中文成语看起来相去甚远,其实指示的意思及其相似。所以,翻译这个词的时候,直接以借用译本一的英文俗语。译本二,直接省去了“黄粱”这个词,而保留了“梦”或者“美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直译。而且,不论从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来考虑,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二)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for a task 或者to recommend oneself。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兵解围。在召集门客的时候,有个叫做毛遂的人自我推荐前往。后来毛遂让楚王心悦诚服地出兵援赵。这个成语比喻某人不经别人介绍,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类似的这种俗语或者成语与之有关。毛遂,这个人名也只能出现在中国。如果这个英文译本把毛遂这个人名放进译文的话,那么译文的后面必然要加以人名注释,要不然西方读者完全不能理解“毛遂”是何方圣神。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三)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倾国倾城,One's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 或者说to be extremely beautiful。成语出自汉武帝时期,音乐家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而诗中的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汉武帝闻此曲后,遂纳李延年的妹妹为妃,史称“李夫人”。古代学者在剖析我国历史时,曾列举“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四大美女倾国案例。商纣王、周幽王、汉成帝、唐玄宗四位君主分别被苏妲己、褒姒、赵飞燕、杨玉环的美色迷惑。不爱江山爱美人,骄奢逸,最后导致国家灭亡。以此说明“女人是祸水”,她们足以“倾国倾城”。 后来,人们约定俗成,用倾城倾国来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原本并无贬意。这种释意就恢复了这个成语的历史的本来面目,女人的美丽何罪之有!译文一,略带有贬义,说明女性的容貌美丽到了要倾覆整个国家的地步。而译文二,只是形容极其美丽,是个褒义词。从形式上来讲,译文一比较符合中文的成语形式。从意思上来讲,译文二比价符合中文成语的内涵。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翻译为an apple in one's eye或者a pearl in the palm。译文一,直接看意为:某人眼睛里的苹果。在《圣经》里有这么一句话"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意思是,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一样。后来,由于这个典故,人们有时候用“苹果”来指代“瞳孔”。但是,掌上明珠,这个成语在中国一般是指女性。比喻受到父母疼爱的儿女,尤其指的是女儿。而在西方"an apple in one's eye"这个成语不论男女均为适用。这就是中西文化成语翻译后的一种性别差异。而译文二直译为a pearl in the palm,掌上明珠,跟中文成语非常贴合。这种译文就没有文化角度上的性别差异。但是中文强调女性,而直译为英文的时候就没有偏向任何性别。至于这两种译文,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三、结论

中文成语的翻译现在正经历着跨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中,我们既不能盲目排外,要注意吸纳异域文化中对民族文化有用的精华,又要强化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使民族文化在与异域文化进行对话式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增强民族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依据“差异共存与相互尊重”的原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人类文化的共存和发展,真正做到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共有,这是跨文化交际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Basil Hatim.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成语翻译范文第5篇

河北省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成语典故的汉英翻译研究

摘要:成语典故是汉语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现象。经典的成语典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时代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众所周知,河北省有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资源,这些成语典故以其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历史文化各方面信息,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语 典故 文化传播 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燕赵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成语典故的翻译研究》课题(课题号200802055);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科研发展基金课题《河北省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成语典故的汉英翻译研究》研究成果。

成语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汉语成语翻译方法

一、前言

关于翻译,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中国,最流行的理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这些观点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虽然翻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主张翻译必须表达原文的内涵,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是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但不是说原文中所有的表达都同时具有这三种意义。也许有的只有字面意义,但没有形象意义;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缺乏隐含意义。

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就必须服从其寓意。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它不可能完全对等地再现原文的三种含义。有时形象相同,但隐含的意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地表达其寓意,将原文的形象改为该外国读者所熟悉的其他形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不但要彻底地理解这两种语言文字,而且必须深刻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的语义具有完整性,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而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在成语翻译方面,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如果译得得体,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

很多汉语成语的字面意义也就是它们的实际意义,非常容易理解,这些成语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牢不可破――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备――strike somebody when he is unprepared

一语道破――hit the mark with a single comment

史无前例――without precedent in history

有些成语有着和目标语非常相似的生动的形象,可以使目标语读者联想到对等的英语成语,这类成语也可以直译。例如:

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联想到英语成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竭泽而渔――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联想到英语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联想到英语成语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口蜜腹剑――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联想到英语成语Judas kiss)

2.替换法

关于成语翻译,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替代技巧。有时,我们能够找到等效的成语进行翻译,但大部分只是类似,还有一些成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这时,在翻译中用替换技巧就十分必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相同的涵义和文化信息。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比如汉语成语“浑水摸鱼”是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混水摸鱼”。英语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指的是take advantage of troubled or uncertain condition for personal profit,这两个成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是相同的。类似的还有:

赴汤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随波逐流――go with the tide

眼不见,心不烦――Out of sight,out of mind.

充耳不闻――turn a deaf ear

(2)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类似的意义,但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信息。

比如汉语成语“胸有成竹”,如果直接根据字面意思译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的话,势必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要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形象和信息进行翻译,译作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又如“噤若寒蝉”译作as mute as a fish,而不译作as mute as a winter cicada;“瓮中之鳖”译作like a rat in a hole,而不译作the turtle in the jar。类似的还有: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东张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

(3)汉语成语与目标语有相似的形象,但文化信息和内涵不同。

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翻译时译者要注意成语中的动物词汇,其意义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人们往往认为狗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大多数与狗有关的成语包含贬义。但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一些相关的成语也就带有褒义。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就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比如:

狐朋狗友――pack of scoundrels

狼心狗肺――heartless and cruel

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

3.意译

有些成语的比喻形象是目标语读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把“无孔不入”译成get into every hole,势必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像这种如果直译不能达意的成语,而英语中又没有现成的同义语可以借用,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意译的方法,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避免死译、硬译。

因此,意译需要保持含义点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一致,尽管它可能无法显示原文的风格但却是传达汉语成语的内涵的一个好办法。比如:

扬眉吐气――feel proud and elated(死译: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

开门见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死译: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大张旗鼓――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死译:make a great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风雨飘摇――being unstable(死译: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心不在焉――be absence of mind

事与愿违――all your swans are geese

不知所措――all at sea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4.注释法

如果成语的含义不能被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的话,译者翻译时就需要给予更多的补充说明和注释。

“补充说明”是指增加相关的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这种补充说明通常是简洁的。比如:“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最好补充说明一下诸葛亮是何许人,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过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注释”是指添加相关资料和详细的成语的背景,通常是以脚注的形式。成语虽然结构简单,寓意却是深刻的。有些成语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因此,译者不能从一个词的表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并进行翻译。如果直译这类成语的话,目标语读者就很难弄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译者用更多的语句进行解释的话,就会丧失成语本身的简洁性。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最好自由地翻译其实际的意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其文化背景上,简要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应该谨慎使用,避免繁琐不堪。解释性说明通常用脚注。比如:

成语“叶公好龙”可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之后还必须给这个成语添加一个脚注(Y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外国读者才能理解它的内涵。类似的还有:毛遂自荐(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一鼓作气(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等。

5.省略法

汉语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匀称,尤其是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比如:“无影无踪”中“无影”译作without an image,“无踪”译作without a trace,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类似的成语还有:

愁眉苦脸――gloomy faces

天长地久――eternal like skies

五光十色――multicolored

生龙活虎――sting with energy

字斟句酌――weigh every word

三、结语

当然,翻译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成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法。恰当的翻译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进行的。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寓意结构来进行交际。汉语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译成英文时,我们翻译的不仅是外延,还有文化内涵,如果需要,还要调整语义结构,这样,不但可以促进交流,而且能弘扬中华文化。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的目标是打破两者之间的不同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成语翻译范文第7篇

    1 英语隐喻成语的特点

    英语成语又叫习语(idiom),从狭义上讲,指的是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从使用的角度可分为明喻成语、隐喻成语、短语动词、成对词和谚语[7]。这其中有一类成语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意义,以形象来比喻某个意义,如to help a lame dog over the stiles字面意义是“帮助一条跛足的狗越过篱笆”,用来表示“帮助人渡过难关”是多么传神,这样的成语借助于隐喻,因此被称为隐喻成语。隐喻成语是英语成语的主体与核心,是所谓“正宗”的成语[7]。隐喻成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意思,使语言表达显得形象、传神、幽默,如: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马槽的狗——一个不让别人享受他自己不能享受的东西的人);隐喻成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语义的统一性,即成语的整体意义不是组成成语的各个词汇意义的总和,而是具有了新的意义,如:a dark horse(黑马——竞赛中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2 英语隐喻成语翻译方法

    从理论上讲,对英语隐喻成语的翻译就是把英语文化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汉语传递到汉文化中来的过程,即在汉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上既要产生隐喻的联想意义,又要留住它的形象。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遇到认知方式与语言形式(编码形式)矛盾或统一的两种情况。矛盾是指两种认知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两种语言形式不一致,相反,如果两种认知方式相同,就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统一。因此,翻译英语隐喻成语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喻体形象能否保全,若不能保全,喻体形象该如何表达,是转换还是放弃,放弃形象时喻义该如何表达。以下我们就以一些隐喻成语的汉译为例,对英语隐喻成语翻译方法做一番探讨。

    2.1 直译法

    由于人类生活相似的经历和类似的社会发展过程,人们许多思维和认知方式本身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因此,隐喻成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即用同样的喻体形象喻指同一事物或现象,这时便可采取直译,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生动的喻体形象,使原文中的话语信息和美学价值完整地再现出来,既保全隐喻又“神形兼备”,如:a wolf in sheep’s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英汉两种文化对羊和狼的特点有着相同的认知,因此可以对其进行直译,汉语读者也能明白这一成语的意义是指伪善的恶人。以下句子里的隐喻成语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直译的方法:1) Unless she knows that she’s got the job, all her plans arejust castles in the air.除非她确知她已获得那份工作,否则她所有的计划不过是空中楼阁。2) The loyal soldiers were ready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for their king.忠诚的士兵愿意为他们的国王去赴汤蹈火。3) They started rumors so that they could fish in troubled wa ters.他们制造谣言,以便混水摸鱼。类似的隐喻成语还有如:a thorn in the flesh (眼中钉,肉中刺),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feed fire with fuel(火上浇油),to fish for compliment(沽名钓誉),to pull chestnuts out of fire(火中取栗),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on thin ice(如履薄冰)等。

    2.2 直译+喻义

    许多英语隐喻成语体蕴涵本民族特有的历史事件、文学与典故,地域气候特性,使得汉语读者无法联想喻体的种种含义。有些隐喻成语里的喻体形象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或虽然英语汉语都使用某个事物做喻体,但因喻体的“多边性”,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会有很大的“跳跃”空间,直译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如果译者过于拘泥原文的形式或完全放弃原文的形象都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时我们可采用直译加喻义的办法,充分保留成语中隐喻的民族文化特色,做到既不舍弃形象,又能保全意义,从而达到“神形兼备,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英语成语中的形象逐步介绍到汉语中,这也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个途径。见下例:4)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a Judas kiss出自圣经,说的是犹大以亲吻耶稣的方式出卖了他,喻义为“口蜜腹剑”,若单单直译“犹大之吻”,有些读者无法将本体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和喻体a Judas kiss联系起来。若将此短语的喻义予以明示“居心险恶”,就很容易理解。以下句子中的成语也都可以用这种译法:5)Money may bring you happiness, but sometimes it is a Pan dora’s box.金钱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但也有时是潘多拉的盒子,一切灾祸之源。6)How the massive stones were brought here from hundreds ofmiles away remains a Sphinx’s riddle.这些巨石是如何从数百英里的地方搬到此处仍是个斯芬克司之谜,令人难解。类似的成语还有: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踵,唯一致命的弱点),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内部的颠覆分子), thesword of Damocles(悬挂在达摩克里斯头上的剑,岌岌可危), thefifth column(第五纵队,内奸,间谍)等。

    2.3 换喻法

    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自然反映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隐喻,只是隐喻的认知方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产生隐喻的异形同义现象,即喻体不同,相似点具有共性[9]。这一现象同样反映在对英语隐喻成语进行汉译的过程中,当英汉两个成语表达的是同一概念,用的却是不同的喻体,出现了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时,我们就可以用目的文化的认知方式来代替源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即用汉语读者熟悉的比喻形象来替换英语隐喻成语中的喻体形象,以求“神似”表达,使读者更好理解。如:7)Also, he had money in his pocket, and, as in the old dayswhen a pay day, he made the money fly. (Jack London)还有,当他钱袋里有钱时,像过去发薪的日子一样,他花钱如流水。make the money fly与汉语花钱如流水表达的是同一个喻义:毫无计划地任意花钱。这样即保留了喻义,又易被汉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类似的成语还有:8)Flora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弗洛拉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9)They think they will won, but their opponent has a card uphis sleeve.他们自认为稳操胜券,殊不知对手已是胸有成竹。类似的成语还有一些:a down cat(落汤鸡),birds of feather(一丘之貉), 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 to look for a nee dle in a haystack(海底捞针), to have a wolf by ears(骑虎难下),to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杀鸡用牛刀)等。在用这种方法翻译时,要注意翻译中的陷阱,英语和汉语中有些隐喻成语貌合神离,若用这类汉语成语代替英语成语,有可能似是而非,甚至谬以千里。如:将a walking skeleton译成行尸走肉,而实际上它指的是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的人; the laststraw不是救命稻草,而是致命一击;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不是亡羊补牢,而是于事无补之意;toeat one’s words不是食言,而是承认自己说错话。翻译这类暗含陷阱的隐喻成语时,切记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翻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四字成语 汉译英 英译汉

一、概要

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习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通俗易懂,用起来随心应手,尤其是四字成语,最为多见,数量也最多,约占汉语的90%以上。而英语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语言,最看重清晰明确,最忌逻辑混乱与文字堆砌,不像汉语那样过分借重辞藻来加强文义,烘托氛围,所以将汉语中的四字成语翻译成英文会是一个很繁杂的工程。许多学者都是从汉语的构成结构为出发点,来研究其翻译的。但是这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这也是傅一勤在从《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以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为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因中文的四字成语常具有句子的形态,很容易让人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短句或谓语(即无主语的句子)来翻译,因此常造成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上却格格不入的翻译,完全不能适用,必须另起炉灶,重新翻译。比如明哲保身 use ones wits to ensure one’s own survival(and shirk moral responsibility);be worldly wise and play safe:他一向信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He has always believed in the philosophy of self-preservation.所以笔者认为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会更恰当,更实用。

二、英汉四字成语对照

喉头哽咽:get a huge lump in one’s throat

迫不及待:could not wait for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出乎意料:Against all expectation, Mike finished high school with top grades.

不出所料:The show lived up to all our expectations--- it was so wonderful.

梦中情人:Mrs. Green Fields had hoped for a similar romance when she met her love on the Internet.

衣着得体 仪表堂堂:The man was well-dressed, and she was not disappointed in his physical appearance.

和谐相处 共度一生:The lonely young woman felt she’d finally found the man with whom she can live with in harmony.

如意郎君:Mr. right

失声痛哭:Looking at my mom, I almost burst out crying.

经济拮据:I knew money was tight.

钻石戒指:There was a tiny ring with a diamond chip in the center.

言归正传: 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

点头同意:I could only nod my head in agreement.

百分之百同意:I’m 100% in agreement with you.

温柔和睿智:gentle wise spirit

毫无音信:A few weeks went by with no response.

收支平衡:make both ends meet

毫不例外:I was no different.

反过来讲:In return, tugs brought new meaning to the term adoration.

形影不离:wherever I went, he wanted to be there too,.

病入膏肓:Two men ,both seriously ill, occupied the same hospital room..

时机成熟:As soon as it seemed appropriate ,the other man asked if he could be moved next to the window.

美丽如画:The novelist’s vivid description made us imagine the picturesque and beautiful scenery at the shores.

生机勃勃:I like spring very much because it enlivens all nature.

轻而易举:Michael was broke when he started his business, but now he can buy 10 houses for his mother with ease.

又惊又喜:At this news, the look on his face was a mixture of surprise and happiness.

束手无策:As he was digging, other helpless parents arrived, clutching their hearts, saying: “my son, my daughter!”

三、结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汉语的四字成语有时候相当于英语的一个名词,形容词,动词,或者相当于汉语的形容词短语,介宾短语,或者无主句等等。所以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研究会更方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