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1篇

意识;职业规划;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16—01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给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实施人文管理,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

1. 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师资队伍,幼儿园领导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经常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积极创设“专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有利于人才成长及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合作、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

2. 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幼儿园党团组织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素养,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并逐步形成科学育人意识、教法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要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幼儿园管理者还应做到依法办园、民主办园、科学办园,要克服家族式管理,努力开辟普通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渠道,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张有弛、弹性作息的工作环境,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是幼儿园的一分子。

二、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1. 实施名师工程。对于每一位在园教师,幼儿园管理者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缺点,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向“名师”发展,并为每一位教师设立成长档案袋,详细记录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

2. 鼓励教师自我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应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鼓励他们开展自学,通过阅读与思考,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不断地改进保教行为。

3. 鼓励教师之间开展结对活动,共同分享培训体会与心得。幼儿园管理者要积极引导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他们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在外出培训的教师学习归来后,可让他们谈一谈参加培训学习的体会,以达到“少数人培训,多数人受益”的效果。

4. 专家引领。幼儿园可以开通专家扶持热线,建立专家辅导平台,请专家来园讲学,以便让教师与专家进行直接对话,架起专家与教师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 以教研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除了完善现有的教研学习制度和交流汇报制度外,还应将园本教研工作与教师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引导他们参与课题研究,激发他们谋求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管理,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1. 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尽快形成一套有关教师录(聘)用、培训、考核奖惩、津贴分配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以使师资队伍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2. 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加大教师考核力度。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师德”和“业绩”上,考核结果要作为教师聘任、奖惩、晋升、院内津贴分配的依据。幼儿园应尽早地制订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以使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2篇

(1)劳动力供给

从数量上来看,与全国相比,新疆劳动年龄人口增速较快、老龄化速度较慢、学龄人口减少较慢,因而新疆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2010年,新疆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185万人,少数民族占新疆全部常住人口的59.9%。由于少数民族执行更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疆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首位。2010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0.56‰,远高于全国的4.79‰的水平。与此同时,新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稳步增加,从2002年的1384.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593.2万人,年均增长幅度1.8%,全国的同期增长幅度仅为1.3%。0到14岁的人口规模略有减少,从2002年的496.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453.1万人,年均下降速度为1.1%,而同一时期的全国下降速度为3.2%。所以新疆享受人口红利会比较长,但是在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上,却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质量上看,近年来新疆的劳动力素质在逐渐提高,但平均受教育程度仍低于全国。2009年,新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全国平均为12.4年;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为30%,远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根据新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2009到2020年,新疆将不断缩小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特别是大幅提高受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人口的比例,见表1。所以从现在到2020年,新疆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更好更快发展才能使新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快于全国平均速度,才能实现新疆教育及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2)劳动力需求

近十年来,新疆经济发展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来自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新增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01年新疆就业人口总量为685.38万人,2010年增加到894.65万人,增幅为30.5%。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新疆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例从2001年的56.6%下降到2010年的49.0%;第二产业从2001年的13.5%增加到2010年的14.8%;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则稳步增加,2001年为29.9%,2010年增加到36.2%。

从行业分布来看,各行业发展速度不同,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其中公共服务类吸纳能力在上升而传统服务在下降,特色产业吸纳能力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在上升。过去5年间,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行业包括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创造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3%以上;与此同时,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就业岗位数在下降。从未来5年看,以新疆煤炭工业为例,根据新疆《2009-2015年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新疆煤炭工业的发展会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近30万个,其中主要为煤炭煤化工专业相关技术岗位。

2.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开发提出的挑战

新疆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新疆是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也具有相对优势,但由于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布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近10年来,新疆整体经济发展很快,但人均GDP目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达到5000元。新疆“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新疆需要跨越式发展。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疆经济增长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一产要创新技术、转移剩余劳动力;二产要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由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三产要从传统服务业转向技术含量高的特色现代服务业。实现这些变革的基础是高素质劳动力,只有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才能使新疆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得到发挥,使新疆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

技能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制约了新疆经济发展,因此促进劳动力技能开发的职业教育成为新疆实施教育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新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技能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2011年,新疆企业用工调查显示(新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问题调查研究,王贵荣、蒋岳衡、庞岩、黄涛等,2011),71.8%的企业认为当前招工困难,69.0%的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23.9%的企业认为技术工人难招,30.1%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难招。以煤炭行业为例,新疆现有煤矿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煤矿的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2015年煤炭工业发展的要求(新疆《2009-2015年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

为了提供更加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劳动力,新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受到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新疆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同时要改革新疆职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3.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现状

(1)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概述

新疆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政策体系也已经建立。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管理和资源保障都相对滞后。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更为薄弱。

新疆自治区正规教育体系与全国和其他省市一样在学前教育(3-6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之后,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初中后普通教育有三年制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含三年制大专和四年制大学)。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含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和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这些学校主要分属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也同时提供非学历的短期培训。但非学历的短期培训还主要是由正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供。相关统计数据较少,仅有培训机构总数及培训人员总数。

新疆职业教育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 9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明确了职业教育法律地位。之后新疆职业教育开始进行调整,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开始快速发展。

在中央政策指导下,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健全政策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例如,2001年《关于加快发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2003年《关于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通知》、2003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200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等。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列入了《新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职业教育规模在过去10年有了较快发展, 从2001年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数从16万人增加到26万人,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 11.2万人。然而,与同级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仍比较薄弱。从数量上来看,2010年,新疆职业教育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少于相应阶段的普通教育。按在校生数计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普职比分别为62∶38和55∶45。从学校管理来看,职业教育教师合格率低于普通教育,且教师负担偏重,生师比略高于普通教育。从投入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收入中的比例,职业教育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职业高中和高职高专均低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

(2)职业教育的提供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不匹配

新疆当前的职业教育的提供还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小学和初中净入学率分别为99.73%、97.26%),但是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的学位数还远不能满足适龄学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需求。

我们分析了2010年初中后教育毕业升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除以初中毕业生数),发现新疆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4.5%,低于全国90.9%的水平;新疆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及高职高专招生数除以当年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仅为54.2%,远低于全国83.3%的水平。这表明新疆有15.5%的初中毕业生、46.1%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去少量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鉴于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基于升学导向而不提供就业导向的培训(杨爱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憾的原因反思》,《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毕业生缺乏职业培训和对职业的了解,使得普通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缺少过渡,这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然不利。

从职业教育对技能劳动力的供给来看,新疆职业教育在新增劳动力资源供给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加大但仍需加强。

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将我国各省份每年城镇地区单位新增就业人数按照来源划分为“从农村招收”、“从城镇招收”、“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调入”和“其他”(在每年新增就业人员来源中,“从农村招收”和“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主要是普通教育应届毕业生)。如图7所示,5年来,新疆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中的比例有较快提高,从2006年的7.6%上升至2010年的14.2%,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这反映出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向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足的技能劳动力,新疆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需要给更多新增劳动力即初高中毕业生提供正规的职业教育和短期岗前培训。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政府 

 

一、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到本世纪初,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已跻身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对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增加、以及设施的齐备,为我国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路径的推进,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生产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主旨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当前社会现实生产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职业教育在量上“粗放型”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职业教育在质上“集约型”的提高,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是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给“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造成重大的影响。表现为职业教育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职业教育内部存在高职院校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社会需求职业人才认识不足,对自身发展不能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实效性特点与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的矛盾;师资力量素质与职业教育需求不相称;高职院校规范化程度较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等问题;职业教育外部环境问题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上远落后于普通教育,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肯定程度不高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缺陷 

1.职业教育定位不准确,趋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定位偏失于实效性和应用性,致使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而简单将办学宗旨和办学模式归靠普通教育,寻求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定位。普通教育的严格定位应该是以基础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注重理论性的教学和实践,这导致职业教育错位并陷入尴尬境遇:相对于普通教育的优势而望尘莫及,相对于职业教育又缺乏自身特色。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由此引发的相关性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何定位?基础性、理论性的教育应该占据教学内容的多大比例?学校管理模式如何制定和运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什么标准?以及毕业生就业定位等相关问题。 

2.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前瞻性专业设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最终指向于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前瞻性,这往往也是职业教育所面临最困难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设置的专业没有把握市场的需求和教育投入产出周期长的特点,根本无力应对人才市场变化需要。为应对无法适应的市场变化,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普遍性的“大众化”教育方式替代专业化的“(职业)精英化”教育,将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定位在“适应”而不是“对口”上,但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培养失力,面临被普通教育排挤的困境成为必然。从根本而言,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都缺乏市场导向而滞后,这是导致职业教育被动落后的重要原因。 

3.职业教育自身培养能力不足。职业教育自身培养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职业教育评估能力的不足。首先,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所享受到的国家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远不如普通教育,这使得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社会和投资经营者,由此导致教学设施不齐备、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众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水平。其次,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学历水平,忽视教育水平和实践培养能力,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能力培养。再次,在培养和评价培养能力标准和检测手段上,高职院校并没有较为合理和完整的评价检验机制,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标准都不明确,对学生培养的准确定位出现游离的状态,这是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1.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都是游离于教育系统的非主流教育形式,也因此不被政府所重视,在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上,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缓解升学压力的一种措施而进行推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为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这才使得职业教育正式进入教育系统而日臻成熟,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首先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上,与普通教育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其次是政府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上,远不及对普通教育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因素而最终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从根本而言是职业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的衍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着“职业教育是末流的教育,是高收费的教育、是双差生的教育”的误区,虽然在客观评价上有所偏失,但客观现实也不容我们忽视。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纵向维度为例:首先,职业教育的生源大都是经过普通教育筛选后“剩余”的学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并确立接受职业教育群体的知识水平能力构成;其次,经过两三年职业教育后的毕业生,并不能在人才市场上顺利就业,相当部分的用人单位并不给予职业教育毕业生充分的肯定,这使得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加之以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职业教育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式。从长远看来,职业教育这种“马太效应”式的弱势地位将存在恶性循环的可能。 

三、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措施及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角色,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核心竞争力是“长时间形成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在市场中获得独具特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实现,要以其独特价值性、创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为特征,在学校运行、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上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1.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运行管理、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市场需求,坚持办学地方性、社会性的特点,培养实效性和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定位应摆脱向普通教育定位趋同,不应该是普通教育的“压缩版”,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摆脱普通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只是讲授为主、偏重学术性和理论性取向,而应以岗位需求为旨趣,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最终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 

此外,建立对职业教育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因素的参与。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职业教育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应充分介入劳动力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当中都应积极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因素,将其定位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型人才,并以此作为评价职业教育水平能力的最终标准。 

2.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教师队伍存在高学历和低实践能力的状况很容易导致职业教育偏离最终旨趣,而在基础学科和理论上停滞不前,从而减弱学生对技术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高职院校普通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外,许多国家大力倡导“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他们都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能力标准有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来制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应变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注重前瞻性、实效性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应面向劳动力市场,摒除理论性强、实用性较弱的专业设置,主动将其让位于普通教育,以从事专门的职业性,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学校应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充分考虑专业发展态势和劳动就业需要,并根据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特长,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的专业,尤其应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跟随。专业课程设置上,职业教育应避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相互争夺的矛盾,准确区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向协调,寻找两者间的均衡点。 

(二)发挥政府积极功能,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1.提升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撑。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来引导职业教育发展,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此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规划者,而不是实施者,其主要功能是合理引导和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职业教育具体的运作模式,只有让职业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 

2.调整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调整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调整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做到统筹兼顾;在资金投入上,政府应对职业教育投入进行适当倾斜,调整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这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调整职业教育内部资金投入比例,坚持“抓大放小”。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存在急剧膨胀的趋势,整体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良莠不齐,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发展是非良性的。以2008年我国1184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例,真正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形成自身品牌的职业院校寥寥无几,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明确的定位,从众现象在高职院校内部盛行,千城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在针对这些各类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上,应坚持“抓大放小”,政府只有综合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两方面的调整,职业教育才能逐步健全发展,做大做强。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加坡 职业教育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国土面积仅 710 平方公里,新加坡人口约400万。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天然资源匮乏,深水港和人是新加坡最大的资源。尽管如此,它的实力却不容小觑,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培养高效率的劳动队伍等策略扭转劣势,成功运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主要航道上的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名列世界第二位,国民人均年收入约5万美元。

来到新加坡,一定会留意到这里的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特色。为了彰显多元种族特色,新加坡分别以四大民族的一种代表性语言为官方用语,在宪法中把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定为国家的四种官方语言。马来语是国语,而英语是商界、政府和学校教学等方面的通用语言。

新加坡能取得现在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新加坡政府的务实、高效、创新作风是分不开的,政府以全球为竞争目标的发展方针,恐怕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种族和谐自然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

2新加坡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相通,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大多数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具有浓厚的东方教育色彩。新加坡的教育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自成一体。在短短40多年间,新加坡一跃成为现代化发达国家,重要原因就在其发达的教育体系。新加坡教育升学体系:

2.1新加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1-4年级、定向教育5-6年级)六年制――通过小六会考(PSLE)――两个方向

(1)普通班(5年制中学教育)――通过剑桥N水准考试――进入新加坡工艺学院(――或者在通过O水准考试――进入新加坡理工学院――新加坡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也可以直接通过工艺学院进入――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

(2)快捷班(4年制中学教育)――通过剑桥O水准考试――直接进入新加坡理工学院(――或者进入2年制初级学院――通过剑桥A水准考试――直接进入新加坡理工学院或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

2.2在新加坡进入大学教育(公立大学)有两条路

(1)通过剑桥A水准考试,直接进入公立大学;

(2)通过剑桥O水准考试,直接进入新加坡理工学院,从理工学院进入公立大学;

2.3在新加坡进入理工学院有两条路

(1)通过A水准考试或通过O水准考试:

(2)通过N水准考试进入新加坡工艺学院(ITE),再从工艺学院进入理工学院。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形式灵活,升学的机会很多。其各个层次学校的硬件设施绝对都按照国际一流水准设计,而且学生家庭只需支付教育费用的16%,其余的84%由国家支付。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一种不断分流的教育制度,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教育,注重因人、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能力、兴趣等多种因素,有利于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加坡是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的较好的国家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学生成功分流,切实做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并接受适合的教育。这种分流使得学生能够依照智力、语言能力、兴趣、潜质等因素分别接受学术性教育或职业技能教育,既重点培养精英又保证普遍就业。虽然多次分流,但是各类课程又都注意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将学科课程与职业课程融合,从而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而且允许学生适时调换课程,从而体现了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自主性和适应性。

3新加坡工艺教育特色

3.1政府重视职业教育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加坡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关键。为此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新加坡教育维持在世界一流的水平。新加坡常年的财政预算开支最高的是国防,目的是让别国知道新加坡是有力量防卫自己的国家,第二就是教育。目前,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GDP的4%,今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新加坡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严厉的冲击,但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降反升,不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的力度。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公平,尽管学校之间各具特色,但政府对各校的硬件、软件的基本配置还是一样的,在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投入下,新加坡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得非常完善,而且所有专业课程都实现了教学一体化。政府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都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3.2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科学合理

工艺教育学院共有三个院区:中院、东院、西院,每个院区专业设置和特色不一样,但管理模式却是统一的,被称为“三院一制”。各个分院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由工教局统一安排。各个专业的开发和发展由工教局课程兼教育发展署专门负责,发展署分别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企业培训主管、学术咨询委员会、往届毕业生、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处获取信息,然后定期把所有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业务范围、需训练的内容点及涉及的技术标准,进而分析这种需求适合哪些学生,将会有多少学生来学习,接受专业的培训,分析的结果由学术与课程发展总署确认后进入新课程的设计阶段,包括课程大纲及训练方案的编制等。由于与企业需求联系紧密,且顶层设计科学合理,构建和谐平台,各院系既有良性竞争,也会通力合作。

3.3与企业需求联系紧密

在新加坡,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与融洽.各类学校都有一个董事会,董事有国家主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还有相关企业的企业主。 每个专业都有咨询委员会,聘请教育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专家以及相关企业主担任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他们关于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意见。企业主也无偿地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不仅如此,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主都主动支付学生的补贴。有的高达学生就业后薪金的95%以上,企业主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既是支持了教育,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可以训练出企业和行业所需要的熟练技工,还可以起到宣传、展示、推销本企业产品的作用。

3.4师资培养体系完善

在新加坡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仅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科类的教师尤其必须具备后一能力,工艺教育学院的专业教师必须由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三年以上的人担任。工艺教育局设有专门的师资培训学院,对新引进的教师实施教学法的培训、交际的运用、学生的辅导、考试,教学的理论、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等内容的培训,一个月,在最初的两年,会有资深的老师会带新老师,并为他写报告。每位老师每一年要参加100小时的培训学习。在从事三、四个月的教学后,了解老师对工作的想法。每隔3年还是5年专业老师必须回企业再实践再学习。新加坡还十分关注国外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先进前沿的科技知识,支持教师关注,并参加专业展览会,搜集信息,更新知识,支持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派遣教师到本地或国外学习。保证教师的知识及时得到更新,永远走在科技的前沿,并要求教师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校本教材。

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剂和动力源。新加坡的做法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有很大启示。

4对武汉职教改革的建议

4.1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在自治以前,新加坡国民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是,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新加坡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政府把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摆在显著位置,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且不断采取措施,在行政领导、经费投入、证书制度等方面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达到使新加坡成为“科技智慧岛”的目标,新加坡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将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排头兵。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职教的战略地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必须在法制、机构和经费上给予保障。

4.2做好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当前我市职业学校专业繁多,校校间专业重复率高,造成恶性竞争,硬件和软件资源分配不合理。建议教育局能够从宏观上进行专业统筹规划,合理调配各校专业设置,充分发挥各校专业特色,优化整合硬件和软件资源,科学合理做大做强各校的品牌专业。

4.3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

目前,我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独立,各行其是、相互隔离。在普通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不能体现出职业培训的要素,所以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较差,从而不能学以致用。而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一味强调职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所以职业学校给许多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种误解:只有文化成绩差的学生才到职业学校。所以,首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系统之间一方面都要加强合作和联系,形成一种合力,组成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各个组成要素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其次,可以在中等普通教育课程中适当加入职业教育课程,不完全让职业教育课程绝对独立于普通教育课程之外,而把它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加强职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学,从而消除家长和学生认为职业的教育就是失败者的偏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去平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尤其在生源安排上适当压缩过度膨胀的普通中学规模,让一部分学生分流到职业学校。而且对于第一志愿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对薄弱的职业学校给予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4.4加强职业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新加坡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实用性,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适当的超前性,使职业教育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非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外在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市场意识、实用意识、超前意识,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学体制,多元的办学模式,多元的办学思想。由于学校对新兴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有一个3~5年的周期,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开发课程,使课程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现代社会,消费者对教育消费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在需求层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需求类型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职业教育投入活动必须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需求来进行,必须重视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职业学校是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只有深入到企业,才能把握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的专业,把握企业岗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与企业联办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企业的利益、操作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政府应主动充当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纽带,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承担起企业优质人才的培养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5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5篇

 

计划内容主要包含课程的设置、资格认证、师资培训等。该计划在印度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下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平等意识,强调对计划的管理监督。

 

1976年,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颁布了题为《高中教育及其职业化》(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ts Vocationalisation)的文件,这标志着印度中等教育职业化的开端。起初,只有10个州和5个联邦区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教育[1]。

 

到了1986年,中等教育职业化项目开始扩展到其他州;1988年,印度政府正式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该计划主要在高中十一、十二年级提供职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降低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性[2]。该计划只在高中阶段设置职业课程,因此也称为“高中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为更好适应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十一五”(2007-2012年)期间,印度政府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并于2014年3月正式颁布了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

 

一、背景

 

(一)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显露

 

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一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该计划共提供了150种职业课程,完善了9619所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3]。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该计划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对正规教师培养的重视、资金分配不均、与企业缺少联系、学制不够灵活、缺少良好的监督机制等[4],这些因素致使该计划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1995年,印度学者戈尔(J. Gore)就指出:“虽然实施了职业化教育,但是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而这正在阻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5]。为了更好推进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良性发展,继续为印度输送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酝酿,印度政府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即2012年初,开始着手修订此计划。

 

(二)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技术的革新依靠人才的培养与创新。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提高印度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印度政府需要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多类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据统计,印度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平均为2800万,但每年只有250万人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印度每年有12.8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90%的工作都需要相关职业技能。[6]

 

此外,印度高中存在着辍学率过高的问题。据统计,2008-2009年,全印度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达到了1660万[7],这部分学生在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涌入劳动力市场,势必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因此,将职业化扩展到初中阶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为初中毕业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学生提供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从而帮助印度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

 

(三)印度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2012年,印度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VEQF),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划分成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的10个层次,从最低级的国家就业证书(National Certificate for Work Preparation,NCWP)到最高级的国家能力证书(National Competence Certificate,NCC)[8]。印度“十二五”(2012年-2017年)计划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修订需置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之下,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突破原有职业教育遏制学生发展的弊端,使职业教育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终点[9]。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行有利于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在实施中将建设学分体系,学生完成特定的课程后可得到相应的学分,而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发展需求与时间安排灵活选择课程。因此,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拓宽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以此,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整合成一个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出台了新修订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以消除原有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适应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并在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推行下为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广阔的渠道,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容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结合印度“十二五”发展需要,设立了其特定的目标: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competency based modular curricula),以提高青少年的就业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渠道,以增强学生竞争力;缩小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降低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并减少高等教育的压力。[10]

 

(一)新的课程形式:引入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印度将在实行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中学中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这种课程强调课程设置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再通过学分累积获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可以作为学生就业或升学的凭证。在中学实行职业教育的4个年级中(九、十、十一、十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4个等级(Level 1-Level 4)的课程大纲、学生手册与教师手册。课程大纲规定了总课时与每个单元的具体学习课时。如九年级的汽车专业课程大纲中,规定课程共包含200个学时,具体内容包含汽车的历史与演变、种类、汽车的系统与构成等7个单元,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具体学时分别为10学时、35学时、60学时。[11]

 

这种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的设置以国家技能委员会(Sector Skill Councils)设立的国家职业标准(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s)为指导,各行各业的标准各不相同,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各学校将结合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职业课程,平均每所学校提供两类职业课程,课程涉及的专业主要有汽车、信息技术、零售、证券、卫生保健等[12]。根据计划,负责课程研发的潘迪特·桑德拉·沙玛中央职业教育学院(Pandit Sunderlal Sharma Central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PSSCIVE)将继续开发其他专业课程。

 

(二)新的机会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正如印度德里大学教育系教授巴瓦(M.S. Bawa)所指出的,只要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横向流动或纵向流动的可能,就不可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有吸引力[13]。为消除职业教育这一弊端,新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依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流,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具体而言,中学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过认证后,可以获得对应的资格证书。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处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起始阶段,即九年级、十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一级、二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就业证书;十一年级、十二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三级、四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能力证书。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每个等级资格证书的总体要求,以及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职责等要求。随着等级的逐渐提高,资格证书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要求难度也会提高。如国家一级就业证书的核心技能要求是会完成常规、基本的操作任务,而国家二级能力证书中的要求是会接收并传达口头、书面信息,拥有个人基本理财能力、了解社会政治与宗教的多样性等。[14]

 

多样化的发展渠道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在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不仅可以凭借在学校学习到的职业技能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既可以在学术领域深造,也可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移动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并获得国家二级能力证书后,可以继续攻读国家八级能力证书,等值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学位。在横向移动上,在取得任何资格证书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凭借掌握的技能与获得的证书等级求职应聘。同时,在学分累积与转换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中学毕业后,甚至是工作后选择回到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轨道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衔接与融合。

 

(三)新的教育对象: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初中阶段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即不仅针对高中阶段的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而且包括初中阶段的九、十年级学生。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吸收那些辍学的初中学生,减少非技能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根据相关统计,2007-2008年,新德里一年级至十年级的学生的辍学率达到了36.04%,而整个国家的辍学率更是达到了56.71%[15]。在“十二五”期间,印度劳动力市场将提供7500万~8000万个岗位,其中75%的岗位需要工作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16]。而那些尚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就辍学的学生就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为确保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该计划还强调对学生家庭的动员,同时为学生提供关于职业教育的咨询服务。依据该计划,印度教育部门还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小学阶段便开始宣传职业教育的理念,以便学生可以及早发现自身就业倾向并选择适当的职业教育。同时,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将陆续开展,使学生了解各种可选择的受教育渠道,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建议。此外,为确保女性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印度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如针对女生设立了特别咨询处。

 

三、特点

 

(一)注重能力发展与灵活性

 

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单元的设计强调通用技能、语言交流技能、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不可或缺的技能,此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二,如上文所述,新计划不仅关注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还将目标人群扩展到初中阶段学生。第三,鼓励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新计划,总预算经费的1%将用于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7],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新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职业需求,灵活选择培训时间与培训课程。第二,学生无论是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是继续求学,都拥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二)增强平等意识

 

平等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资格认证上的衔接。学生在中学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中学生所获的证书的价值是等同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能够得到平等对待。

 

另一方面,关注女性学生与特殊群体的培养。早在2002年,印度就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即开展各类教育项目以促进全民教育,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教育质量。在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印度政府声明,女子在印度中等教育中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校长有义务采取措施消除性别歧视。在保障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方面,新计划将与全纳教育一起,致力于确保特殊人群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如在学习中提供特殊设备与帮助、消除教学楼建筑障碍等。为更好地避免性别歧视,照顾弱势群体,计划还强调培养教师的平等意识。

 

(三)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

 

新计划注重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联系。为避免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出现的学校与企业脱节问题,教育部门将指导相关机构与人员,确保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工业培训学院(Industrial Training Institutes, ITIs)等利益相关方全方面参与职业课程的制定与实施。新计划强调,每所中学都要与一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不仅要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与培训教师,而且要参与课程与学习资料的开发,以使职业教育课程更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保证新计划的顺利实施,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将被用来监管该计划的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参与率、能力发展、就业、升学等情况,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实施该计划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6篇

普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通过表达和欣赏,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自目标。音乐的表达是把思考和感情很美地有秩序地表现出来。通过学习音乐,孩子们能够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锻炼自己的意识行为,丰富感情,还能够顺利地进行新的创造活动。由此看来,学习音乐对孩子的个性成长颇有益处。另外,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能够理解音乐美的价值,能够追求更高的价值。通过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创造性表现也能充分进行,情操也能纯化。音乐表达终究有其限定的领域,与此相反,音乐欣赏有其欣赏本身的特征,能够开展更广阔领域的经验学习。音乐的表达和欣赏,本质上是富个性的,但若个性得到顺利发展,不仅能够安定个人的情绪,也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即能够让生活更加光明更加丰富。由此看来,音乐教学应以以下为目标。即音乐教育是为了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欣赏,努力理解音乐美和创造性,纯化情操,丰富生活,顺利成长。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幼儿园以教育要领,小学、初中、高中用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学习内容。不管在哪个阶段,学习内容分为表现和欣赏两大领域,表现又分为歌唱、器乐、创作三个方面,下面是其大体概要。歌唱以提高歌唱(合唱)表达能力和读谱记谱能力为重点,为了增加歌唱爱好者还规定了全国通用教材。器乐方面为了提高各乐器的演奏技能和合奏的能力而使用各种节奏乐器、旋律乐器和键盘乐器。创作方面首先以即兴表达和创造性表达为基础,然后渐渐地进入旋律创作与和声创作。另外,欣赏方面以培养和提高音乐感觉为重点的同时,加深对乐器和歌声、音乐的种类和演奏形态的理解,而且为了培育音乐爱好者还规定了全国审定通用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数量等。

作为音乐学习的基本指导方针是,根据孩子们的音乐性,根据音乐的本质,依靠孩子各发展阶段确切的音乐经验促进其发展。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7篇

(1)增强体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能是将来从事劳动和技能服务的基础,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所以,职业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应该安排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2)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师应安排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赢得学生的认可:职业学校“好”课的最终评价标准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有最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认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实行“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位体育教师的“名气”就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的课。

2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

取得成绩:就是体育教师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1)坚持参加教学竞赛——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培训和竞赛是教学业务提高的最佳手段,也只有参加培训和竞赛才可能促使自己研究教学业务。现在,职业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省、市、学校都会组织,特别是在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更是业务提高的难得机会。如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加教学竞赛那更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两课”评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2)坚持带队训练——名体育教师不能够带好一支运动队,不是一个“名”教师。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做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原因是运动队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短时间内的训练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他们恰恰犯了训练学中的常识性错误,那就是训练学中要求的系统性、不间断性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讲,做训练工作确实是对他们考验,而只有经受过这种考验,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训练经验,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省职业学校篮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是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能够获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就是通过自己在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比体育同行更好地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自己的同行,并对体育同行的参赛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3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

赢得学生、体育同行的认可,是体育教师操作层面的,但是体育教师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实现由体育教学操作层面向体育教学理论层面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读书写作: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好当,但是当好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难当。体育教师在文化学习上的“先天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师实现质的飞跃的瓶颈,突破瓶颈的唯一方法是体育教师要坚持读书和写作。原因在于以下方面。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但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面临着许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两课”评比中发现,许多的体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必须要更新,体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多读书。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遗憾的是:在第一、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题,甚至在市一级的课题申报中,也罕见体育相关课题。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经验体会,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才会积累起来。因此,做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最后,在职业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理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教材由普通高校的人员编写,按照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编写,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性,必然要求运动项目的不同性。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发体育教材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增强职业体能、防止职业病”目标的必然趋势。赢得专家的认可:在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转换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利用时机,大胆地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教学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体育教材编写等理论观点。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本贯通;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省市实施了“中本贯通”的教育模式,将中职与本科贯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效益来看,获得“中本贯通”资格的中职学校非常乐意,这样能够改善自身的招生情况,提高自己的招生数量和质量。而作为本科院校对于这种教育模式也比较认可,因为生源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中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中本贯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如果中职院校不能抓住这次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中职教学的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上推陈出新,大力改革,势必会让“中本贯通”流于一种形式。再者,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是中职院校“最火”的专业之一,与当前旅游业的兴起以及第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中职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更大的酒店管理专业。那么,面对“中本贯通”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又该何去何从?

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中本贯通”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引擎

近年来,分段培养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不足,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如果说中职学生以前对自己的职业比较迷茫,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会选择自己专业方向的岗位,那么,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等于提前明确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方向,需要中职院校提前最好职业培养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中本贯通”提高了职业技能教育的价值

中本贯通意味着考上中职学校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这就打破了传统的高考制度,将中职教育专业技能作为升入本科院校的重要指标,能够圆许多中职学生的“大学梦”。推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能够为中职学生打开一条全新的升学路径,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价值。中本贯通改变了以往中职学生升学重普通文化知识而轻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利局面,也对广大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中本贯通使得职业技能教育在学历层次上移,保证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持续性,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

二、“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显露出的问题

(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实训教学的改革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采用的是“2+1”培养、订单式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体现了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要求突出学生的实习效果。所以说,中职院校通常都是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随着,中本贯通模式的推行,对于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职学生从中职学习阶段开始,就做好职业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然而,当前许多中职学校还是沿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建立和完善以实训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实训环节,但是学科理论知识传授的痕迹依然很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非常明显。中本贯通教育模式提倡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壁垒,加大实训课程的改革力度,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教学融合为一体,并侧重于实训教学,让理论知识为学生实习服务。可问题是,目前还存在许多中职学校满足不了实训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有效开展实训课程,比如设施设备简陋、校企合作能力弱、缺少实训基地等,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平台都有待改进和完善。试想一下,学生在简陋的实训室里如何完成模拟训练,再者,有的学校将校外实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酒店用工的旺季,学生完全转化为忙碌的“劳动者”身份,无法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培养目标的转变

多年来,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一直将重点放在“管理”岗位上,虽然许多学校也将“一线服务岗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定位在酒店高级管理人才上,并且,有的中职学校将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合二为一,教学内容过多、过杂,都不利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一个学校施教的主要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依据培养目标开展,如果目标面过大或者过高,都不现实。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在推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下,完全可以将目标“放低”,把“高”目标留到高职或者本科。所以,中职学校要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目光瞄向社会实际,同时加强和关联本科院校的联系,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和学生择业期望调查,将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和精确化,确保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的专业性技能人才。

(三)“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课程设置的重构

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目标的人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多年来受普通教育的影响,缺少自己应用的“职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价值。首先,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杂而全。中职学校从学生家长期望以及就业前景考虑,希望学生能够多掌握一些技能,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有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还包含许多旅游管理等其他方面课程。尽管中职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行中本贯通模式下完全可以将课程缩减,减少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否则学生短短两年内掌握数十门课程太多,并且实习时间过短也得到不有效的锻炼。再者,以往的中职学校在课程结构上一般采用“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三段式设置,学生一开始都是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并且时间较长,接触职业技能学习时间较晚,不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不是在教室里苦学文化课和理论知识,而课程设置忽略了实训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酒店管理的要求。

(四)“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师资结构的调整

当前,随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推行,中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劣势展露无遗。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在大力开展实训课程方面,更是缺乏专业教师,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偏少。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以文化课教师偏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许多都成了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这样就不利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虽然,“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是有经验、有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师,能够为实训课程的开展提供教学支撑的教师。据调查,许多中职学校都缺乏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岗位能力的提升。二是“双师型” 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有学历又有职业经历,既能指导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开展好实训教学。三是兼职教师比例不高。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性质不同,他们应该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聘请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的校外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便于满足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三、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出路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中本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构教学和课程体系。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模式,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中职学校要尽快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建立足够的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尽量做到多数课堂教学都在实训室内完成,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酒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工作服务能力。其次,大力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强化实习环节。中职学校可以和当地的酒店达成协议,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天定期按协议到酒店学习,由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回到学校后在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弥补学生实习时间的不足。最后,要完善考评办法。对于中职学生不同学年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制定多元化的考评办法,比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重点围绕基础知识与能力来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开卷或者口试的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专业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开闭卷结合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实习成绩进行考核,可以由专业教师以及聘请酒店管理行业的专家来参与考评,同时引进酒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一直将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混合在一起,针对性不强,学生既要学酒店管理知识又要学旅游管理知识,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修改专业教学的标准,重新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作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多数学生都是从事基层服务,高级管理人才可以放到高职或者本科学院来培养。那么,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找准定位,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这个宗旨来确定培养目标。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化办学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一种新趋势,其中“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常见。校企合作能够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实现产学研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够集中社会、政府机构以及学校的力量,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办学组织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办学与经营的双重效益。中职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力度,统筹安排实训教学和轮岗实习,校企双方要达成一致协议,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拓展实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中职学校要健全实习轮岗制度,一旦酒店出现岗位空缺优先考虑安排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与轮岗实习。同时,中职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指导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实习的机会增多,能够得到酒店管理人员或老员工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此外,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中职学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实训教材,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

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一直处于创新发展阶段,不管是课程体系的重构还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都离不开充足的师资力量作保障。目前,打造”双师型“队伍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主流趋势,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中职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深入到专业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才能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信息带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开展专业教学。同时,中职学校也要多安排教师到酒店实践,完善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制度,将教师实践、学生实习以及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社会诚聘酒店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推进,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酒店实习的时间,切实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奇彦.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7)

[2]楼林菊. 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中职教育的启示[J]. 中等职业教育. 2010(06)

[3]陈初.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