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孔子的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1篇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1今天,我们到常州春秋乐园秋游。虽然下着牛毛细雨,还夹杂着丝丝寒意,但我们仍收获颇丰。

刚步入园内,我们就奔向了游乐场地,这里游乐设施很多,让我们玩得很尽兴。我们从一个场地奔向另一个场地,虽然淋着雨,但觉得很享受。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些疯狂的上午。

闲游时,路过诸子百家园,不禁驻足于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孔子的雕像。中国曾有一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所以我特别尊崇儒家。当看到孔子的雕像时,我不禁肃然起敬。孔子的左右各坐立着儒家另两个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孔子诞辰已有两千余年,他十分有君子的风度。这尊雕像,象征着当时儒家地位之高。孔子的雕像双手当心,身体微微前倾。这种姿势,古代叫做“磬折”,与趾高气扬相反,体现了他的“温良恭俭让”。

孔子作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不分贵贱的收取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词就出自孔子。孔子修订过的“六经”至今仍广为传颂。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论语》,这些无不使我敬佩。

当然,诸子百家园里不只有儒家,这里还展示了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只觉得现在时间太少,不能阅读所有的“春秋十二大家”的经典著作,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汲取它们所有精髓,更多地了解历史,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驻足于百家园,心中有万千感慨,中国曾有过一段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却没能够一直辉煌到今天。很多国人崇洋媚外,冷落国学经典文化,令人心痛。而今我国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没有像当时那样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我们仍须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次春游,我们不仅玩得尽兴,而且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会记住这次春游,会记住春秋时期的辉煌。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2今日的郑国依然风雨凄凄。东门外的栗树虽没能使民战栗,但高大笔直的树显得驼着背站在一旁的那个腿比大禹短三寸的老头子格外矮小。他刚经历了陈蔡之困,听到丧家狗的评价,豁达地大笑道“然哉,然哉”,便挺直腰杆,继续踏上了征途。

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是一个另类。他所推崇的,是已经被霸主践踏粉碎的周礼;他所笃信的,是已经被世人割舍抛弃的仁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深信将周文化传递下去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为此他不惧桓魋之辈的刀剑,孤身在广袤的平原上洒下一筐又一筐土,要筑起一座大山。他隳三都,诛少正卯,十四年漂泊周游列国,所为的,是重建被破坏的秩序,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不义而富且贵,对他如同浮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顺便把巍巍泰山融入了人格,使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使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楚狂接舆高歌凤兮笑他,长沮讽刺他“是知津也”,桀溺否定他逃避恶人却不逃避社会的行为,丈人斥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连看门者都知道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怎么会还需要靠这些人来点醒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虽终生不得志,明知所做都是徒劳,仍以一人之力与时代相抗衡。虽然颠沛流离,坚毅的人格却从未改变。即使不再从政,他也坚持编纂诗书,倾尽所学教授三千弟子。他的谆谆教诲保存在《论语》中,两千多年来仍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书呆子。那股韧劲,便从春秋流传后世,万古长存。

崔嵬岱宗屹立如故,孔子与他的精神、人格也永远屹立于我们心中。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3孔子,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霸道,谦虚而和气,他收弟子三千,我正是其中之一。要知道,孔子是我国受人敬仰的孔圣人,能做他的弟子,真是三生有幸!

一日我同子路与他坐车出游。我正与孔子谈天论地,忽然牛车一个急刹车,把我摇得够呛。我不由得有点鄙夷:是谁胆子这么大?竟敢拦孔夫子的路。只听见车夫跟我们说:“前面有一个名叫项橐的孩子挡路。”我赶紧下了车,同孔子一起查看情况。

就见一个比我小不了多少岁数的男孩,蹲在车前,把弄着沙子和碎石,我凑近一看,原来他用沙子做成了一个城池。我也不敢多话:先静听孔夫子之言吧!

“你看车马经过,为何不避开?”就见那孔子也不生气,微笑着指了指他,一脸道貌岸然的问道。

那男孩倒也好生奇怪,见了孔夫子也不立刻避让,反问道:“您看我建的是什么?”我正欲阻止他说那狂妄自大之言,孔子却朝我摆了摆手,示意我不用去阻止他,笑盈盈的回答项橐:“是一座城池。”

那项表姨夫很有道理的样子:“自古至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池,哪有城躲避车的道理?”听他这一番话,我竟然都无言以对。随后他又说道:父子如能答对我三个问题,我便让城让路。”

我不由得一笑:这个项橐可真是自不量力,你不会不知孔夫子之智慧吧,这岂是你能比?孔夫子点点头,于是他就问了三个问题,可是孔夫子摇摇头,竟然是一个都不知道,我仔细听项橐所言那明明就是脑筋急转弯,能答出来才怪。

我正思索着,孔夫子去向那孩童鞠躬作揖:“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呀,没想到孔夫子竟是如此谦逊。随后我们回到了车上,孔子随后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我等几人都是感慨万千。

孔子真不愧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从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做事的风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牢记在我心中。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4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困难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过他那坚持下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也没能阻挡住他思想的升华!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为中华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孔子是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学过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知其意的缺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几句而已。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他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5孔子,为人温和、善良,并且十分谦虚好学,他有弟子三千余人,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身为他的弟子,我感到骄傲和荣幸。

一回,先生带上我、颜回、及子路一起去东方游学。路上我们经过了一个小村庄,突然,看到村口有两个小孩在那里不知为了什么争辩的面红耳赤。我与先生便一同上前去,看个究竟。

孔夫子上前问道:“你们两位在争辩什么呢?”

一儿答曰:“我们在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还请先生来给判断。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最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到中午的时候就像盘子那么大,难道太阳不是离我们越近就越大

我摸了摸下巴,点了点头:“嗯,有道理。”而这时孔夫子并未作出判断,而是沉默不语,听另外一个小孩讲完。

“我觉得不对,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还很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就感觉手像伸入了热水中。这不就是离太阳越近就越热,离太阳越远就越凉吗?”另一位小孩摇了摇头说。

我听着两个小孩觉得都有道理呀,那到底是谁对谁错?”我同那两位小孩的目光一起转到了孔夫子的身上。只见孔夫子也是一脸疑惑,说道:“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回去我得思考思考。”两个小孩听了孔子说的话,笑道:“没想到孔子先生也有不知道的问题呀!”

我刚想斥责这两小儿无理,不料孔夫子笑着对我说:“宇宙无限,知识无穷,看来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接着他对这两个小孩说:“你们真棒,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路上我问先生:“他们两个是在耻笑您,您为何还这帮虚心接受?”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君子观,为了便于总结,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的观念来叙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国语》)。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那么,这种内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不过,单说智、仁、勇,还是抽象了一些。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是有论述的。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虽然孔子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的“知”,就可以理解为智。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的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不过是聪明的另一种说法。其实不然。知是知,智是智。知至多不过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来的机器、武器。智却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生的困惑,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读了上面两句话,什么是“义”我们应该有些清楚了。按照儒家的理解,义与利相对,利是指个人的事,相反,义就是指众人的事,或者说是对众人有利的事,所谓“义者宜也”。所以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义是需要学习才能了解的,因此好勇必须好学,因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显然,三达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养。智和勇既是达到仁的手段,又必须依赖于仁方可正确运用。这一点,无须我多说,孔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关于三达德的话中,还有三个重要的词:不忧、不惑、不惧,我只解释了不惑,这里再把不忧和不惧稍加解释。孔子所说的不忧不惧,实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这就是不忧不惧。孔子与学生司马牛有一段关于“不忧不惧”的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用今天的话说,不忧不惧就是坦然。坦然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是君子所拥有的,小人无法坦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儒家并不提倡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既然如此,孔子强调君子仁、智、勇的内修工夫是为了什么呢?关于这一点,在孔子与学生子路的对答中即能了然。“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何为君子?孔子答以严谨的态度内修。子路再问就是这样吗?孔子再答内修的目的是为了“安人”。子路又问就是这样吗?孔子又答内修的目的是为了“安百姓”。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君子,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程度呢?最为关键的可能有两条:“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首先来看“博学于文”。在《论语》中,一般说到“文”都是指孔子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里所谓的“学”,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化知识而言。结合整本《论语》来看,孔子所谓学,应该是指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是性与命之学,是仁学。那么,为什么要提到“文”呢?孔子并没有把诗、书等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而是把它们当作一种性命之学来研究的。我们以《诗》为例,孔子就直言不讳地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在其写作的“诗经传序”中开篇就说:“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地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3篇

这一夜,全世界40亿观众在文化、艺术与美的感官震撼中陶醉。

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激情与惊奇之中,感受古老东方的中国独特的欢迎仪式。

2008名乐手,2008面缶,组成宏大而庄严的缶阵。在中国古老的计时器“日晷”影像反射的光芒中,滚滚春雷声霎时席卷缶阵,响彻全场,响彻全世界。整个缶面闪现巨大的倒计时数字,全场观众一起呐喊,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撼人心魄的缶乐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豪迈高歌声,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耳膜,透着好客的中国人无比的热情而真诚:今天,此时此刻,欢迎全世界宾朋来到中国!

这是一个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开始,让世人更加期待这一席文化盛宴,将给人以怎样的视觉听觉冲击与精神文化享受。

在鸟巢的中央,在声光电火烘托的艺术氛围中,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徐徐铺开。五千年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与勃勃生机,在这巨大的画卷中集中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在悠扬古朴的《太古遗音》古琴声中,上古至先秦的文化符号在画卷上流淌。在行云流水般的变幻中,“孔子周游列国”的诵读情境、“活字印刷版”的文化意象、“丝绸之路”的大漠风情、“郑和下西洋”的壮丽景观、中华礼乐的盛大气象、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依次演绎。造纸、飞天、长城、昆曲、和平鸽、鸟巢、太极拳、瓷器,各种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艺术地再现。

中华文化的精华就这样展现给世界。而在诸多文化奇观的视觉冲击中,在绚烂的色彩和声乐震撼中,人们获得了中华文化的艺术与美的享受。更在诸多文化元素营造的中国意境中,领悟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这便是和平与和谐。开幕式把当代中国对这一文明价值内核的坚持发扬做了进一步的艺术表现,使人们惊异并忘情于中国人民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的意境。

奥运会开幕式历来是举办国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短短一小时的文艺表演中,让世界充分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不仅把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了世界,更将有力地推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了解与交流。

作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地表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本质。在奥林匹克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交融中,开幕式艺术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彰显着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找到精神契合点。

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式都是一次伟大的文化创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着中国人文化创造的智慧。它的成功举行,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而它营造出的崇高而神圣的奥运氛围、奥运意境,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奥运盛会的有特色、高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奥运开幕式英语作文 ·奥运开幕式作文 ·观开幕式有感作文 ·奥运开幕式小学作文

·我看奥运开幕式作文 ·有关北京奥运开幕式的作文 ·奥运开幕式感想作文

·开幕式观后感作文 ·29届奥运开幕式作文 ·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作文

·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作文 ·关于奥运开幕式作文 ·奥运会开幕式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29-01

现代班级教学的方式客观上无法对学生实行单一、个别教学。教师主体地位过强,统得过死,牵得过多,渐渐地,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对班级教学弊端的反思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培养的可贵。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普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多年来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中,仍然只按照自己主导的模式去进行教学。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知甚少,完全不顾学生的性格、兴趣、需要、天赋的不同。提相同难度的问题,布置相同难度的作业,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偶尔让学生自主发挥也是表面上的赶时髦,一刻不忘介入指导。这样做的结果,致使个性化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能收到实际效果。

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施教,孔子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有一个关于孔子释“仁”的故事:樊迟、司马牛、仲弓、颜渊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这四位学生居然都向老师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问仁。孔子听了,对樊迟答日:“爱人”;对司马牛则日:“仁者,其言也仞。”对仲弓则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对颜渊却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四个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给出了四个深浅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呢?原来樊迟较鲁钝,孔子认为对他只讲最基本的含义――“爱人”也就够了,多讲无益;司马牛则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孔子的目的是想通过教育让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做到慎言慎行;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却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妙和独到。这为我们培养学生个性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能长成相同的两片树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认知风格等自然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教学中不能把全班学生看作同一个人,应该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不能都用一种教法去教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沉静喜思的学生可以多让其思考问题,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有表演的机会就给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布置相应层次的练习,作文题不要只是一个题目一种选择;要像孔子那样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学生:对程度差的学生能理解掌握五六成就可以了;对程度好的学生虽然理解、掌握得很好。但还要指出不足。

启示之二:不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对问题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对课文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我们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以彰显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意识。那种认为老师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意志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他们看成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永远只有服从和遵守的陈旧观念会贻害学生一生,是十分危险和必须摒弃的。

启示之三:不能总是一句“你真棒”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在评价和激励学生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样是一句“你真棒”,对于优秀的学生,更加受激励,可在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听来,或许会感到老师是言不由衷,甚至有讽刺的味道。充满个性化的评价和激励语言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是非常有益处的。比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说:“你不要紧张,再来一次好吗?”而对于胆子大的学生可以说:“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对容易自满的学生可以说:“不错,希望你下次再接再厉!”而对谦虚的学生则说:“太棒了!相信你以后一定能超越老师。”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5篇

1."读读?写写"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曾有教育专家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上课时,思维处在清醒与半清醒之中,原因在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上,很多学生上课翻开书?下课合上书,手里握笔却不着一字,有些学生干脆连笔都没有,更有甚者连教材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只"听?说?读",不"写",老师讲的内容无异于耳旁风,稍纵即逝。只"读"不"写"的教学方式,也会使一些得过且过的学生读书时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疑会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读读?写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神奇的促进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笔者在执教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讲读完课文之后,设计了一副上联"借来项链风光一晚",让学生来写下联,或仿写对联一副。学生兴致高昂,都认真在纸上"写",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那节课就收获了"枉做仆役痛苦十年"?"筹措债款苦闷半生"等诸多妙趣横生的下联。

自从将创作对联引入课堂之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吸引着学生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完李煜的《虞美人》后,有学生拟出了"颜如明月随风老,愁似春水向东流"的妙联;学完的《雷雨》后,有学生拟出了"父兄妻子爱恨情仇纠纠葛葛留孽债,白昼黑夜风雨雷电飘飘荡荡雪辱耻"。如今联系课文创作对联,已经成为笔者语文课堂的一个保留节目。除了对联,学生还喜欢上了仿写打油诗词?名句名言等。可见"读读?写写"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3."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可见阅读的意义深远。关于阅读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读读?写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时常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写段文字,从课文体裁?主要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所学课文。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牵动着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要点,而实际上是让学生深入课文?熟悉课文,进行概括性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一"读读?写写"的环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课文的某个段落,让学生写出小标题,则能培养学生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自己写出郁达夫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就起到了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效果。

4."读读?写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宝便是多写,多练。可如今的学生普遍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甚至面对作文题心生畏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读读?写写"相结合的方式,则能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6篇

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1.理想教育的含义

理想教育简单说就是,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正确的理想,并树立起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它能引导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语文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强化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人格目标,领悟人生意义,这对于理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取得成功很是重要。

2.当今中学生理想现状

笔者曾连续几年在中学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中做过关于理想这个话题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多数表现出一片空白和茫然。有些学生理想贫乏空洞,胸无大志。对于“你的理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想干嘛就干嘛。”有些学生理想过于功利化,理想与物质追求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对于实现理想的途径并无所知,处于迷茫之中。

3.当前语文教学中理想教育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家长和社会往往把成绩当做评判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导致了学校唯分数为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未来成长重要因素的培养。许多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学生要苦读来迅速提高成绩。长期以来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也对知识本身太过于注重,忽略了语文中所具有的对塑造学生人格价值的传播。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也曾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未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中学生成长的需求,导致理想教育形同虚设,理想教育只被看成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理想教育

1.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1)以文章作者为例。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十分的考究,而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往往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物。通过对作者的介绍,能给学生对未来理想的确立以启迪。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入选了中学课本。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刚开始在日本留学时,理想是能够救助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诊的人。通过生活体验的不断增加,他渐渐明白,医人先医心,于是弃医从文确立了以文救国的理想。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教育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以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结合来确立自己的理想。

(2)以文章中人物为例。走进《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一种内心的修养、定力与信念。绝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圣人的理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安贫乐道”的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君子形象。

《炼金术士》中的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他可以在埃及金字塔附近找到一批藏着的财宝。男孩为了追寻他的梦,他卖掉羊群,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一路奇遇迭起,历尽艰险。后来,他在一个能把铅变成金子的炼金术师的指引和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见到了金字塔、虽没找到财宝,但却悟出了藏宝的真正的地方。强烈的象征色彩,启示人们如要实现理想,则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

2.以写作为表现形式

通过作文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来影响自身。

首先,通过让学生写关于“理想”的作文,并点评学生的优秀习作,表扬作文表现的特色,注意他们在作文中表现的思想内涵,让那些优秀的作品在同学中传阅,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一起进步,营造一个积极奋进的良好氛围。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写随笔、周记和日记之类的小作文,及时发现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根据所表现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久而久之,这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不断断成功的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塑造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尽力完成作文的过程,也是自信心不断得到满足和强化的过程,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活 创作 兴趣 激情 个性 美

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希望改变其以往的弊端,比如改变以前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倾向与单一的课程结构,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陈吉林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作文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和集中反映。”作文是当今学生与老师都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我希望从这个方面谈一些关于自己的看法。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是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另外,开展朗读比赛,同学们选择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读既把握了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从中感悟到作品的感人力量,而且还通过朗读别人优秀的文章来激发学生自己的创作灵感,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实现作文课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二、从生活中体味真情,在作品中展现真情

“路上拾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充满套话、空话、假话、废话,究其原因是作品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虚构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疼,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的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三、写作载体多样化,学生个性齐张扬

学生对作文的反感往往不是直接外显的,而是把作文的载体――作文本作为发泄对象,要么潦草应付,要么干脆不写,以诸如“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等理由搪塞。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学生随便用什么本子写的文章总比在作文本上写得好,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吗?不是。是作文本这种外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取消“清一色”的作文本,不对作文本作统一的规定,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写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做过这方面的实践,除了不对作文本作统一要求外,我还倡导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比如做一个精彩的封面,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学生的作文本各个不同,插图风格迥异,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字,如《花季心情》、《心灵对话》等,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刊首寄语”,写的文采斐然。一个微不足道的做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四、肯定学生的水平,激活作文竞争力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缺少成功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一比高低的局面。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的渴望,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活竞争活力的关键,引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让各种方法让学生的作文发表,或在班内、或在学校里、或在报刊杂志上;比如开展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整理作品集等等。我坚持在每节课前为学生读作文,收到了好的效果。把每次日记、随笔、作文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拿到课前来读上三四篇,并予以中肯的评价,学生们马上会行动起来,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能让老师读给大家听,结果是下节课立即就出现更多好的作品。另外,每学期期末我还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作品在班内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潜力得到了更好地挖掘,有的同学利用假期把作品打印成册,并加上了精美的画面、插图等,有的学生还比一比谁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多、档次高。其实,学生的作文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比出来的,越高明的老师越会激发学生比一比的决心和信心。

五、团结协作帮批作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的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老师及时认真地批改、在作文批改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我们又应看到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大都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我们不妨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既可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第8篇

如果追溯教学的源头,原本就是具备了个体行为的特征――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比如孔子的教学就有其自己的教学理论(性相近,习相远)、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和教学目的(学而优则仕),由此形成了自己教学的个性化。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也就需要有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反映出的不同求学心理,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不同(学、思和行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通过自己编选的教材(六:《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孔子阐释“仁”(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定义,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明。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因此孔子就把“仁”的最核心的内涵分析给他听: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仁的规范;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此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仲弓(即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对仲弓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所以对他讲“仁”,就引申到担任公职时的如何运用(凡事都要严肃认真):出门办事如同接待重要贵宾,使唤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仁者,其言也。”又问:“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孔子的回答:“为之难,言之得无乎?”由于司马牛性格急躁,说话嗦,所以孔子在论说“仁”的时候,就告诫司马牛要成为“仁”的人,说话就要慎重,而要做到说话慎重是很难的。樊迟问“仁”,孔子回答是“爱人”。樊迟不如颜渊聪明(曾经想学种田),所以孔子在回答他的提问时,答案就是直截了当的两个字。樊迟打仗英勇,亦有谋略,不过需要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于是孔子向他具体指明如何提高自身领导能力的实际方向:首先要有关爱下属的能力(爱人);其次要有了解下属的能力(知人);再次要有培养下属才干的能力(育人)以及任用他们才干的能力(用人)。

尽管教学有其共同的规律――任何教学都是人的教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教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孔子是这样,墨翟(教学目标: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或贤士)、孟子(教学目标:培养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韩愈(教学目标:学所以为道)和朱熹(教学目标:明人伦)等也是这样。各人的教学宗旨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具体的做法又有差异。墨子的教学方法是主动、创造、实践和量力;孟子的教学方法是教亦多术;韩愈的教学方法是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朱熹的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如此也就有了各自的教学个性化,这种教学的个性化并非是想标新立异,实是因时、因地和因人的需要。如果要做到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思考、理解、掌握和运用,机械地模拟他人的教学方法也许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怎样的教学思想,也就会有怎样的教学方法。只是照搬教学方法,而没有将产生教学方法的教学思想融会贯通,这就是简单挪用他人的成功教学方法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际见效的原因。

比如语文教学,诸多大家都有其各自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阅读的一面来说,就是注重“语感”的训练:“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到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而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文艺作品的鉴赏》)重视阅读的“语感”训练,是因为叶圣陶认为语文(语文一词,由叶圣陶和夏丐尊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提出,之前的语文称为“国文”)作为一门学科应体现其独立的价值:“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对于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从写作的一面来说,就是注重思维的训练:“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记住这两点。”(给南京市《作文选读》的题词)重视写作的思维训练,基于作者的作文教学思想:“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如“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而“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作文论》)

总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植于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即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段力佩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则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支撑这一做法的语文教学思想就是: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

应该讲,叶圣陶和段力佩两位先生在语文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人)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就有不少相似之处,并通过自编教材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不主张“精批细改”,而赞成“多批少改”;同样,段力佩先生也不赞成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主张让学生自己相互批改,教师则做适当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亲自编写《开明国语课本》,以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文章选取了各种文体,都是切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的。同样,段力佩先生也曾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以及语文水平的高低,自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教材(初一学《西游记》和《水浒》;初二学《老残游记》、《镜花缘》和《儒林外史》;初三学《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高中学司马迁《史记》中的列传以及《战国策》等)。即使两位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或出自同源,然而面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生依旧会有各自的思考和选择。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此也就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具有共性的教学思想,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形成人的教学特色。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活动(脑力的和体力的),不会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模版。例如现在的学校教学,一般是依照统一的课程和统一的教材来安排的,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固然方便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师也能在相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教法,但多少也抑制了教师的个体发展,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学实际调整已有的教材,开发新生的教材,也许这样会和现有的考试模式碰撞,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法,提高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运用和拓展能力。

为传承我校一贯拥有的厚实人文素养这一教学思想,笔者曾以《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八讲》为题自编教材,用于实际的语文教学。笔者以为现有语文教材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无论从量还是质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材难以真正成为“学材”,不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在这一领域学习体验的积累。既然自编教材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扭转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如不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将失去其生存空间。只有不被原有的教学思想所束缚,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建立,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造。新的教学方法的建立当然不一定是另起炉灶,可以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适用于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便是:

1.移入。即将一些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方法。就说讨论,不只是让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是与非的简单判断,而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起来,营造出一个探求的气氛,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南宋词人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他曾写过两首北固亭怀,一首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另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用了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我曾就“辛弃疾为何在词中屡用孙权的典故”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选用这一个讨论题目是因为不少学生对三国的历史还是有点了解的,这样容易讨论起来,通过讨论弄清辛弃疾用此典故的用意以及用典的作用。最后大家形成这样几点共识:(1)曹操曾对孙权不以为然,一方面这时的孙权尚年轻,凭靠父兄奠定的基业坐临江东;另一方面,同袁绍等北方劲敌相比,孙权此时还未能显示出他的出众的领导才能。然而,正是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年轻人,日后却成了曹、刘这些沙场老将的强有力的对手,他们都曾被孙权击败。(2)辛弃疾在词中用这个典故很明白,与当年的东吴一样,南宋王朝也是偏安一隅,但能否找得出像孙权一样的人物呢?作者的感慨,不言而喻。(3)用典不只是回忆往事,而是和现实相联系,藉此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心情。

要了解用典的意义,必须要了解故事。或许学生的认识并不能超越研究者的水平,但却是他们自己的所得。诗贵含蓄,用典恰到好处,就会起到耐人咀嚼的作用。因此一般的用典都是要为人熟知的,如果用典过滥过深,就会令人觉得晦涩。教师可以就此适当点拨一下,学生对用典就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2.改善。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议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变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议只是讲答案让学生记忆,为提供一个思路或是一个例子引发思考,学生能从中举一反三,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在自我体验中欣然接受,体验、接受的过程无形中也是一种探索。笔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专题解读中,就没有一味地罗列答案,而是先举例,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熟悉的例子来体会,于是便有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等。对于比喻的作用,学生大都知道有“形象化”的特征,例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本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用“似剪刀”的比喻形象化地描绘出了它的强大威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句以重字“嘈嘈”和“切切”来摹拟琵琶声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用“如急雨”和“如私语”的比喻,形象地揭示琵琶声的粗重和轻细,把本来只能是意会的声音变成了可言传的景象。理论用于实际,完成了一次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