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第1篇

1、人生无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有逆流,可谓悲喜交织,苦乐参半。品味了苦涩,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经受了苦难,才知道坚强的美丽。压抑了,那就换个环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转个角度思考;没路了,不妨回头,路在脚下,哪个方向都可以走;只要你不冲动、不放弃、不烦恼,其实天湛蓝、路很宽。

2、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得不真实。现实才是最真的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难得糊涂,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3、有些人事,看不清会纠结,看清了会心痛。人生如一粒尘埃,表面是自己做主宰,实际上却被天地、人道主宰着。很多人事的变迁,你无法左右,只能随缘。要想活得快乐,要学会清醒地做事,糊涂地做人。本来就没有完美,什么都看清了,污点也昭然了。优点越多,污点越显得刺眼。活得太认真,所以很痛苦。

(来源:文章屋网 )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第2篇

(二)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三) 生活就是如此,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平坦,是后悔,是坎坷,有了这些回味,你就会在之后的书页中找到真正值得鉴赏的句子。

(四)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五) 什么是路?就是说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不的。

(六) 人生坎坷,风雨,永不停息。努力拼搏,战胜自我,无怨无悔。

(七)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应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就应自我把握!

(八) 树立高远的理想,持续不懈的拼搏,支持自我的位置,才会将人生的平衡点不断拔高,才能在人生的平衡点上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九) 人生之路,荆棘遍地,坎坷泥泞不可计数,唯有坚强者才能披荆斩棘,扫平坎坷走到路的尽头。

(十) 困难永远是坚强之母。

(十一) 如果想要人生中的坎坷变少,那么就放平自我的心态吧。人生的际遇,并不是能预料到的。

(十二) 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

(十三) 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

(十四)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十五)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十六) 路再长也是会有终点,人生几何,总有些坎坷需要跨越,总有些职责需要担当,不断的跌倒,才有不变的顽强与收获。

(十七)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十八) 怕走崎岖路,莫想登高峰。

(十九) 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

(二十) 石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要被人蹬来踩去?佛像:当年你只挨六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今天的坎坷,都是为未来塑造着形象。

(二十一) 不走千里路,难知马之力,不经坎坷难,难知兄弟情,富贵不曾相忘,患难互助共帮,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兄弟携手,天涯任走!

(二十二) 逆境展示奇才,顺境隐没英才。

(二十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十四)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二十五)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二十六)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二十七)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二十八)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第3篇

1、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2、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3、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4、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6、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7、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8、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9、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10、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11、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2、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3、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4、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15、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16、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17、斜坡上的杂化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18、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9、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20、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21、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22、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23、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24、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25、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26、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27、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28、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29、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30、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31、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32、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33、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34、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35、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36、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37、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38、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39、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40、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41、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42、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43、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44、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45、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46、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47、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48、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穆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词汇障碍 情境教学

一、英语阅读中词汇的重要性

对于英语非母语,但是将英语作为主流外国语进行教学的我国来说,英语的学习在初中、高中乃至更高的学府深造都有重要的作用[1]。关于阅读,很多老师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福建自2016年开始采用全国Ⅰ卷,全国卷最大的变化就是考纲词汇量的增加,这给阅读带来不小的挑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词汇掌握量不同,使得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和自信,也导致英语阅读教学陷入僵局,最终导致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都得不到提高。

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的词汇障碍问题

具体到学生的英语词汇障碍,首先,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词汇的内涵理解范围比较狭窄,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切换不够精准,常用汉语释义片面或歪曲理解英文词汇的意义。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短语缺少反复的接触,因此掌握得不牢,活用能力弱。其次,大多数学生对单词的掌握只是一词一义,所以对一词多义的单词出现在英语阅读中往往不能恰当的理解[2]。在词汇的积累上,不会运用技巧来根据上下文和一些构词法猜测词义,而是一味地查字典,浪费时间,分散阅读注意力,查出来的意思不符合原文意思,从而影响阅读效果。另外,熟词生义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难点。例如:2016年全国卷Ⅱ阅读理解A篇“Come and see Gee Whizz perform.He is the funniest stand-up comedian on the comedy scene.”,关于scene,学生最熟悉的释义是“场景;风景;情境”,而此处scene意为“活动领域;圈子”。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解决词汇障碍的方法

通过以上对学生中存在的词汇障碍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是传统的看-读-翻译-背记的词汇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脱离鲜活的语汇环境,忽视词汇的网络联系,造成词汇的激活率低。单纯地用让学生记忆、背诵英语单词、短语、句子的方式来增加词汇量储备的教学模式是刻板和短效的。这种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认识不到词汇各义项之间及词汇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只能孤立、盲目地背记词汇。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创设语境,构建话题,将词汇融入生动的语境,进而促进词汇网络式的输入和输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巧妙地将书面词汇、短语、句式与生活联系起来,将单纯的书面英语转变为在具体的场景下的体验。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学生感觉到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加强对这些书面词汇、短语、句式的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词汇量的储备,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日常口语能力十分有利。具体到高中英语阅读情境教学的运用,即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3]。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情境中,其中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快地参与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借助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注意确保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突出教学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等,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情境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英语阅读包括的范围非常宽泛,风土人情、时事英语、人生感悟、国际风云等[4]。限于高中学生的词汇掌握量和知识储备,一般选择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英语,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词汇量和知识储备、经典句型等,不断开阔语言文化视野。

如在阅读中遇到“host”,在下列两个句式中的意义完全不同:“When do you think China will host the World Cup?”“She was away,so her son acted as host.”前者的意思是举办、承办,后者的意思是主人,如果进一步引申可以作为“她出去了,所以她的儿子招待大家。”。再如:“A:What about next question?Do you compete for prize money too?B:No.We don’t. It’s still all about being able to run faster jump higher and throw further.”在此处,further的表面意思是距离或时间上更远的,但是在语境中,further的意思是抽象化的更高、更远。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有效地记忆词汇,而且将词汇的含义融会贯通,彻底解决词汇障碍。

四、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情境之中,以自己的情感认识、领会、掌握、感悟,进而去运用、去创造、去创新。词汇只有在一定的语言中才有具体的含义,语言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它的意义。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和语言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要想让输入与输出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创设一种适宜的语言情境。离开语境的输入与输出是毫无意义的。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输入输出是最有效的,在进行语言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需要[5],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积极的情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注意善用情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语境进行英语会话。通过创设语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知识储备、经典句型等,不断开阔语言文化视野,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扫除词汇障碍,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汤玲.激趣是“活动单导学”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5):24-25.

[2]周东妮.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85-86.

[3]赖庆发.高中英语拓展词汇的教学实践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5(5):86-88.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本;对话;归一

“九九归一”在古人的眼中是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我看来这“一”,是归结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面对着文本解读的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不妨从“一”出发,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疑问,甚至从一个错误,去用心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字里行间慢慢地徜徉。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要与文本的对话是:嗨,你写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写?你是怎样写的?我怎样让学生学会写?

一、一“眼”洞悉文本

文章中的“眼”就是“文眼”,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聚焦“文眼”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涵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五课《古诗两首》里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他们的作者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游”。“游”是辐射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反映两位诗人共同心声的切入点。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在“游”中诗人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中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我们只要抓住一个“游”字,让学生比较阅读两首古诗,就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诗人的心境,去玩味诗的味道。

二、一“线”牵动文本

“线”指文章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的线索有以人物、事情、时间为线索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明,什么是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自由出入文本,整体把握,重点探究。还有另一类线索就是情脉,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有的是比较内隐的,我们可以从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文章的主旨来把握文本情感的精髓,用文之情点燃生之情,用生之情回应文之情。就像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以“送别之情”牵引着《赠汪伦》的以歌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以目光相送;《别董大》的以语言相送;《渭城曲》的以酒相送,以情凝聚,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三、一“法”窥探文本

其实,文本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是作者字斟句酌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写下来的。王尚文认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我想只要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能从文本的解读中获得体悟文中语言表达的亮点,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就像虞大明老师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让学生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后,就引导学生比较分析1~4节的结构特点:这四小节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适时铺垫如下:

铺垫一:默读这四节诗,找一找,每一节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如果去掉每一小节的第二行,感觉一样吗?

铺垫二:如果少了最后一行,感觉一样吗?这四个“究竟是为什么?”该怎么读?(出示四句话的重新排列让学生读)。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注:字体越来越大)

这仅仅是诗人的疑问吗?如果在问号后面再加一个标点符号,应该加什么?

铺垫三:自由读读诗歌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你发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将“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换成“大海、湖泊、大江、大河”行吗?为什么?

虞老师在教学中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带着学生去发现作者写作技巧上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明白作者选择四个典型场景(即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夜空和绿茵茵的草地)的真正用意。

四、一“读”深挖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显而易见,这“读”是打开语文学门的钥匙。可这“读”绝不是没有理解地读,没有思考地读,没有体验地读,没有感悟地读。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整节课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了人物丰富的个性,让学生读懂了人物的性格,向我们展现了“朗读就是理解”这一理念,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以读悟义的境地。

1.读出内容

窦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指导朗读,“朗读题目”“朗读外貌”“朗读语言”“朗读动作”,通过比较再结合想象和表演,把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到了学生面前,更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会儿自己就是谦虚、知礼、忍让的林冲,一会儿自己又成了狂妄、无礼、骄横的洪教头,既让学生在朗读中狠狠地钻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人物性格,又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读出文法

窦老师在每一个环节的“读”上都不是随性而为,朗读内容的选择上是围绕作者写法上的特色,层层揭开,先是读人物的外貌,再去读人物的语言,然后读读人物的动作,让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这样的“一”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可以是一“言”,一“问”,一“得”……但它们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能力,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起点,立足于学生,尊重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解读文本,还学于生,顺学而导,学生才能与文本真正地面对面,不再纠结。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

经典句子人生感悟范文第6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高考题所选文体大多为散文。本题分值较大,主观性强,答题及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新课标实行后,散文更成为高考大阅读的首选文体。因此,学生有必要依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确定阅读方法,采取有效的解题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生的“伤心岭”。

一、近年高考散文命题的特点

1 选材特点。选文多为文化散文,进一步突出人文性,大多选用课外有关历史人物的、名胜古迹的、文化传说的材料,且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内容上更强调其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印象,语言上注重生动活泼,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表达技法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2 命题重点。散文着重考查的是考生评价鉴赏的能力,重点测试的是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点: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这里主要指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前者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

(2)分析归纳思路和结构。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和行文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外在表现。好文章两者应该相互联系协调一致。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常用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衬托、反衬等。高考对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考查,一般不考辩证,而是考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4)考查考生的探究和运用能力。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又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和一定程度的社会生活。这些题往往与开放性题合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命题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语言材料。

(2)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考生只要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上述命题特点有了清晰的理解、理性的认识。就会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在考前建立起一种亲近感,做到心中有数。

二、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那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等四类。我们要依据其不同特点确定其阅读的一般方法。

1 叙事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丰子恺的《送考》。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叙事散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其解读途径:第一,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人物的形象意义。第二,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对比、映照、衬托等。第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2 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便是写景散文中佳作。

写景散文解读途径: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3 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是抒情散文的名篇。

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为:第一,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第二,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第三,联系文章主旨。

4 哲理散文。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的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他们明白其中包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钱钟书的《论快乐》和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可谓哲理散文的佳作。从近年来高考的选材看,哲理散文比较常见,所以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阅读时要细细品读、细细琢磨,准确把握,既能找到切人点,又能挖掘得恰到好处。

哲理散文解读途径:第一,把握全文主旨。第二,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第三,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第四,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总之,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注意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才能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经典引路]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 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到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粱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

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粱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起伏,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 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信息“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而后我们要对这些信息优化组合,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1)要理解“绿色的海洋”的借喻意;(2)要理解“凄冷”“暖意”的具体内涵以及对比的作用;(3)要明确“哲学家与诗人”这一词语在文中的临时语境意。

答案:(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 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苍凉美”,在文中分层寻找。答案要包含这样几层:路途所见。阳关古城所见,哲学家与诗人的感慨。寻找关键词“荒凉”“凄冷”“清冷”“凄凉悲惋”即可。

答案:(1)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3)古人对生离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郭小川的诗句虽然出现在最后。但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则需要联系前文。只要能扣住阳关在古今人们心中的“变化”,就能回答出该题。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D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些上的月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年四月十号,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

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一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江淮晨报》)

1 文章标题“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有什么含义?

2 本文用词准确生动,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2)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

3 作者在第6段写到“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写下阅读心得和评语。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给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作批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 通过阅读,相信你已经体会到了作者融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感悟。试结合文章第⑦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草堂守望者

①那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到成都杜甫草堂瞻仰“诗圣”。17年前来过这里。对浣花溪畔的这座因子留有很深的印象。如今这里还是那般恬静么?

②进入南大门,便赶往草堂旧址。最先来到大廨。为何名之为“廨”呢?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抱负不凡,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他依旧“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代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几天官,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便将这座建筑命名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诗人的良好祝愿。

③大廨为象征性的名称,里面当然没有桌椅几案、文房四宝之类陈设,厅中央惟有一尊杜甫铜像。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惠、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④草堂久负盛名的是清人顾复初的一副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我刚拿出小本抄写,从身后飞来一句话语:“你抄这副对联。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我回首一看,一位身材高大、穿白衬衣的老伯站在我身后。

⑤我回答他:“这副对联很有名,我当然了解它的含义。”

⑥老伯说:“看来你理解还不够深,还是由我来给你讲讲。你了解作者顾复初的身世吗?他是苏州人,曾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入川,在游宦蜀中写了这副对联。为什么不说龙腾虎跃,而说龙蜷虎卧,可知指不得志的龙虎。上联有两层含意,一是称美杜甫亦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未遇明君,无法施展才能只好居于草野。下联同样是指自己也指杜甫都不是蜀地人但都羁旅蜀中,杜甫因诗垂名,总还留下一美好草堂受后世凭吊,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也难展抱负。他是把一腔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借咏赞杜甫委婉地倾吐了出来。”

⑦我承认老先生博学多识,但在这样儒雅的厅堂,我很想一个人默默地看、细细地品,很不习惯有个人在身后絮絮叨叨。于是,我很有礼貌地谢别老先生,紧走几步,穿过庭院,来到第二进建筑――诗史堂,欣赏挂在这里的另一副名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者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刚抄了上半联,老先生又追到诗史堂,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欣赏这副联,一定要注意‘襄阳耆旧’这几字,深妙的意思都包含在这里。”这一句我确不甚明白,索性洗耳恭听。老先生来了劲儿,底气十足地告诉我:“‘襄阳耆旧’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含义。诸葛亮当年在襄阳有很多交谊很深的好友,大多为助诸葛亮治蜀的有功之士。但到他开创成蜀汉大业,故旧大多做古,即使回到襄阳,又能见到几位老友!作者同样以这个典故来比喻杜甫晚年客居成都欲寻祖籍故旧的心情,可谓语语双关,贴切自然。”

⑧我对老先生的讲解很是叹服,好奇地问他尊姓大名,是何方人氏。是不是经常来此闲游?老先生告诉我,他叫胡世俊。是攀枝花市的退休干部。过去就对杜甫怀有崇高的敬意,觉得他具有伟大的人格,在饱经患难的流寓中他始终执著地关注时政、战局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忧伤还是欢乐,都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他的诗歌就是“诗史”。胡世俊退休后经常来这里瞻仰。杜甫草堂文化气息很浓,园内悬挂着很多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匾额,可是有的游客根本不注意,随便转转照几张相就走了,有人认真看对联,但未必能看得懂,他就走过去给人家讲解。听过他讲解的游客早已多不胜数了。临别他把讲解内容的复印件送给我。希望我回去细细品味。

⑨成都的名人遗迹誉满天下。除草堂外,最著名者当属武侯祠和薛涛故居望江楼,三人皆与陕西有缘,薛涛还是长安乡党。三位名士撑起半壁成都,不知成都人历经战乱怎样将三位名士呵护到今天。反观西安,唐朝诗人多如繁星,惟留下几间杜公祠和辋川一棵银杏树,全都烟消云散了。

⑩草堂有忠实的守望者,灿烂的蜀文化才更加源远流长。假如长安也多一些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我们瞻仰到的名人遗迹一定会更多。

(选自《西安晚报》)

1 “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两句概括了杜甫哪些方面的思想?

2 老伯是从什么角度来解释顾复初题写在草堂上的楹联的?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3 文章为什么要详写老先生讲解草堂的两副对联?

4 文章第9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 结合你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与认识,拟写一副赞颂杜甫的对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大山

杨立谦

①这里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影影绰绰的群山像万千睡意未醒的仙女,凝眸不语,含情脉脉。

②山里人爱山。山秀丽丰饶、静谧迷人,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大山有巍峨的山丘、翠绿的山林、叮咚的山泉、深邃的山谷、高峻的山峰、起伏的山脉、葱郁的山峦,全是山里人崇尚的风景。山里人爱山,爱山伟岸的身躯、宽大的胸怀,爱山无私的奉献和默默无闻的付出。

③山里人恋山。育山、钻山、劈山,汗水浇山、心血付山,一生与山为伴。在大山的怀抱里,一个个山里的孩子竞也长得聪明伶俐,虎头虎脑、结结实实。山给了他们一切。山富有他们也富有。山里人从小受山的熏陶,有山的性格、山的豪爽、山的质朴、山的真挚、山的憨厚。山给予了山里人灵气与聪慧,山塑造了山里人的执著、奋进、坚韧的精神,山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创大业、干大事的大山之子。

④山里盛产山歌,山里人喜唱山歌。成人唱、孩童唱、老人唱……只要有山民的地方就有山歌回荡。有一首山歌这么唱道:“前山高来后山高,前山后山两把刀。一把刺进云雾里,一把我的腰。”最后一句“一把我的腰”,原先我不明白它的含义,后来亲眼看到山里人出门肩挑背负弓腰爬山的艰难身姿,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切内涵。

⑤山给山里人留下无穷的乐趣。山泉如细细的玉带飘下来,口渴了就用手捧着喝上几口。沁人心脾。落差大的山泉便成了飞瀑,飞瀑下积成一个深潭,犹如天然泳池,清澈见底。在巍峨青山的掩护下,潭水碧绿,绿得静谧,绿得出奇,绿得神秘。由于大山的阻隔,这里很少有狂风吹过,水面上常常平静得如一块碧玉。偶尔有微风吹来。吹起几鳞水波,又很快恢复了平静,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再繁琐的世事也搅不动他内心的亘古宁静。

⑥山,面对春夏秋冬,默默无语。站在山的脊背上,聆听风与树林交谈的声音,倾听酣畅淋漓的乐符,悠扬悦耳的旋律,纯洁质朴的情感,仰望蔚蓝的天空,思绪随着白云飘向远方……

⑦山用鲜活的绿色滴翠了山野平川,用浩瀚的林海酿造出玉液琼浆:用漫山的红叶浸染着峰峰峦峦,用金秋的收获告慰着炎黄祖先;用博大的胸怀孕育生命的沃土,用甘醇的乳汁哺育生命的颂歌。

⑧山是一部凝固的音乐,旋律是乡情。山是父母辛勤劳作的丰碑,父母功盖青山,山里的孩子个个敬山。沉默无语的大山哺育了一代代山里人,一代代山里人依偎着大山。一座山就是一个神奇的摇篮,山孕育了人,人改造了山。

⑨如今,山那边频频传来喜人的消息:山里村村铺上了水泥路,运输不需肩挑背驮了,孩子们也不用上山砍柴了。山里人用上了煤气,通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也不用交学费啦,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更让山里人欣喜万分!

⑩走出大山是一代代山里人的梦想。聪明睿智的山里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打开山门,走出大山,在阡陌的土地上耸立起了一座座新城,在宽阔的原野中矗立起鳞次栉比的厂房;在悬崖陡壁里凿出了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在江河大川上崛起了一座座进发希望的水力发电厂

⑨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总爱把生活的感叹与大山联系起来。从亲近大山中获得排忧解难的良方;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仁慈的大山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无声地向人们传递着美丽的语言,教会人们欣赏大山:从热爱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性灵,让生命如山脉之坚强。如山花之绚丽,如山风之坦荡,如山泉之清纯,如山林之生机盎然!

(选自《人民日报》)

1 第二、三两段都是描写“大山”,但表现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 第四段引用山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描写了“山给山里人留下”的哪些“乐趣”?

3 第六至第十段作者是怎样“感悟大山”的?请结合有关内容作赏析。

4 从全文看。作者“感悟大山”有几个角度和层次?这样描写有些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1 一是概括全文的写作内容;二是点出文章的主旨。

2 (1)运用比喻的写法,写出月光照射在雪地上的各种图案。(2)“栖息”是拟人化的写法,本是动物夜晚休息,这里形象地写出人睡在床上看月亮,好像月亮挂在树林中,静止一般。

3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也带有辩证色彩。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正如月亮有亏有盈,万物都有生死一样,要乐观地看待,正确对待这些现象。

4 如:“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段话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月亮由于云层和树木等的遮挡,月光照进屋里时的情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

5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不同情景下赏月的感受,从而悟出人生的道理:世间的美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

《草堂守望者》

1 概括了杜甫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

2 第一问:知人论世。第二问示例:对对联,诗歌、文章的理解,要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或写作背景人手,这样才可能理解得全面、准确。

3 赞扬老先生博学多识;说明草堂文化的深厚;突出老先生守望民族文化的执著,巧妙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4 对比。通过将成都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与西安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渴望出现更多的文化守望者的愿望。

5 示例:少陵野老多病忧黎民;盛唐诗圣穷年哀国运。

《感悟大山》

1 第二段侧重于表现“大山”的形状与品质,揭示了“山里人爱山”的原因;第三段着眼于表现“大山”给予山里人一切,点明了“山里人恋山”的理由。

2 第四段引用山歌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以前“山里人”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第五段具体描写了“山给山里人留下了”山泉、飞瀑、深潭、绿水、平静和宁静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