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工艺论文

民间工艺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间工艺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79-02

在我国,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真挚的感情和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的浪潮波及全球,西方的强势文化冲击着各国的文化,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赏识则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然而个体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必要。民间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既是影响个体衣食住行物态化的生活文化,同时还会以精神化的形式对个体的行为准则、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中识别、了解、认同以及运用民间工艺,还可以唤起儿童最初的文化自觉,培养出具有文化自觉的国民。另外,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对自身生活的创造,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其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同时,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培养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探索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之中。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的范例,但这些研究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待民间工艺,注重实践层面的探讨,缺少对民间工艺文化特性以及教育价值理论层面的认识;片面强调了幼儿艺术知识的积累、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民间工艺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因此,课程的价值可相应的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笔者认为将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其社会价值体现为文化的传承,个体价值体现为教育价值,下面笔者将这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和归属。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民间文化的毁损、流失已成了不争的实事,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传统的民间玩具产地歇业、品种消失,这些不仅会导致文化的枯竭,还会导致民族个性和人性价值的恐慌和失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为民间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部分学者提出的制度保障、建立博物馆等形式来保护民间工艺的措施,笔者认为固然不错,但文化的接受并不是静止、被动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个体真心喜欢、欣赏以及认同本土文化才能保证民族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作为年龄最小的群体―幼儿,其最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使个体从小欣赏、认同本土文化,就必须为他们营造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而教育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与言语、线条、色彩、律动、造型等符号媒介的接触互动而实现文化的传递,这便需幼儿园课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而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民间工艺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民间工艺所蕴含的达观精神有利于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民间工艺中处处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管物质多么匮乏,生活多么艰苦,劳动群众总是真挚欢欣地制作出表达他们理想的作品,可以说,对幸福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贯彻民间工艺的永恒主题,如民间年画往往以丰收、快乐、幸福、平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红红火火日子的追求;传统的中国结编织成左右对称、首尾相连、无始无终的结饰,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意蕴着平安吉祥,表达了喜庆欢乐、团圆美满,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幼儿通过与民间艺术的接触,必然会受到其积极向上、豁达、阳光的精神所感染。

2.民间工艺中所寄予的真挚感情能润泽幼儿的心灵。情感民间工艺的灵魂,民间工艺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如外婆亲手为外孙做的虎头帽、虎头鞋则表达了对孩子茁壮成长、无病无灾的殷殷希望,母亲送给出嫁女儿的福本子则表达了对女儿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民间工艺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更体现了民间社会的整体氛围,人们可通过感知、联想、理解去领悟其中的“意味”,一旦这种“意味”以适当的方式被幼儿所领会,则必然润泽幼儿心灵。

3.民间工艺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幼儿树立合理的科学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处处显现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民间工艺的造物技术与理念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尊崇与顺应,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奥妙与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使其初步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民间艺术正好架起了自然与幼儿之间的桥梁,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使幼儿在与其接触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不知不觉受到其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观念的熏陶。

4.民间工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民间工艺的装饰直接源于原始艺术,其造型具有简练、古朴、概括的特点,其中蕴含了节奏美、对称美、色彩美、造型美,幼儿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欣赏和创造从感官到全身都能体验到审美愉悦感进而丰富敏锐其审美感。

5.民间工艺的创作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民间工艺是广大民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众慧心巧工的体现,其造物思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与幼儿喜欢想象、不受常规限制的天性是相吻合的,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心灵”,还能培养孩子“手巧”。民间工艺是纯手工地将原始材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会越来越灵活,动作技巧越来越丰富,从而使自己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在探讨民间工艺对幼儿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认为课程的开发包括四个阶段,即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笔者参照这一理论确立了课程目标,以剪纸为例,认为幼儿园中剪纸课程的目标旨在让孩子在接触民间剪纸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并能够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围绕这个目标,笔者为幼儿园中班儿童设计出了“有趣的对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开始,笔者逐一向幼儿展示蝴蝶、叶子等各种对称的剪纸图案,在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先将一幅图的左边遮挡起来,让幼儿观察右边的图案,然后又将左边揭起遮起右边,让幼儿继续仔细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能够发现图案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随后,笔者通过设置问题“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是如何剪出来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接下来,笔者将剪刀和纸发给幼儿,让他们开动脑筋,尝试着剪一剪。通过笔者的引导,孩子的尝试,中班幼儿发现了将纸折叠可以剪出对称图案的方法。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对称图案。活动结束后,笔者认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基本达到了活动之前设置的目标,同时让幼儿探索剪出对称图案和方法,还锻炼了儿童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探索的精神。

当然,笔者在探索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时,绝不仅仅局限于剪纸,笔者还积极探索将陶艺、皮影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个艰难的摸索过程,我们将继续前行,探索实现民间工艺对幼儿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玮.基于蒙古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2篇

一、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简介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脉搏,是文化和艺术的共同体,是一其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海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边陲之要冲,塞上之咽喉,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遗留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甚为丰富。春秋战国时期以动物纹样饰为主的北方系青铜文化和精美的北朝漆棺画、壁画、石雕等艺术为典型代表。西海固人民质朴的生活态度培育出质朴的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在农家小院的窗花上、门帘上、手帕上、肚兜上随处可见它的踪影。这平平常常的流露是西海固人民内心世界的诉说,是根植于当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民间工艺美术之花。对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及整个地区文化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审美风格表现

1.鲜明的地方特色

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实用性与审美性同时存的原因与它直接产生于民间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人们内在的情感。西海固工艺美术诞生于西海固这个特殊的环境,因此工艺品中渗透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西海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聚集了诸多的回族群众,且属于六盘山区,因此,伊斯兰文化、六盘山历史文化和黄河文化是其创作诞生的主要土壤,成为它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很自然,对这些文化的表达,也形成了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大特色。隆德县的剪纸艺术以造型生动、剪工精湛而负有盛名。隆德县剪纸艺人张伟艺术作品博采众长,创作出了“访问”“敬老爱幼”“回族赶集”“太阳灶”“幸福家庭”“过六盘”、十二生肖、神话故事、、戏剧人物、传统风俗、农耕等高质量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型优秀作品。西海固民间回族雕刻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雕工精湛、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因此闻名西北地区。回族雕刻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它多见于伊斯兰教的拱北、清真寺,以及某些官宦宅邸之中。雕刻艺人多为回族匠人,伊斯兰教禁止人物崇拜,回族雕刻艺人力求以花草树木创造出清净无欲的意境,表达了西海固地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情趣的形成,深受伊斯兰文化和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根植于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2.浓郁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一种萦绕在人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情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反映在各种文学艺术中。无论在何时,乡土情怀都满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这种情怀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因为现代社会的极速发展,难免造成人内心的焦虑,因此,对故乡的追忆也成了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民间工艺,没有在现代商业潮流的冲击下,改变其作为民间工艺品固有的本质地点,亦是满溢浓浓的乡土情怀。在农闲时期,西海固农村妇女常聚在炕头或在村口,三三两两扯着家常,手里却都忙活着各自的绣品,巧手绣出了精美的香包、鞋垫、烟荷包、布青蛙、肚兜、耳帽、挂瓶、壶帽、门帘、枕套、电视机套、洗衣机套等。这些绣品的针脚整齐而严谨,色泽鲜明、造型生动,在选材和花色图案的搭配上都显现出古拙朴素的艺术特点。另外,寓意深刻的刺绣作品表现了西海固地区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向往,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美好追求。如西海固刺绣典型代表人物周子叶,从民间传统故事中汲取创作源泉,推陈出新,把传说中耳熟能详的《九色鹿》《精卫填海》《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情节融入到刺绣当中,譬如鞋垫、枕套,大都绣在褙子做的贴面上,图案设计得十分紧凑,针脚多是来回走线,形成双面,细密的针脚为的是使绣品结实耐用。如果在软布上制作绣品,一般多用掇法,针脚也是十分结实细密,即使贴面的布料都破了,绣花依然完整鲜艳。总之,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实用性方面都注重融合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体现出了乡土世界中农民质朴的乡土情怀。

3.异彩纷呈的工艺品类

西海固地区,文化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古人类遗址、人文名胜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且此地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异彩纷呈、品类繁多。如皮影、口弦、回族雕刻、泥塑、剪纸、刺绣、民间绘画、花灯、民间编织(草编、竹编、柳编)等,种类颇丰。对于所占地域面积甚小的西海固地区来说,拥有如此之多的民间工艺品,实属民间文化极为繁盛。近年来,民间工艺品在带动群众文化的繁荣方面也是日渐收效,如隆德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有全国四大画乡的美誉,当地有关部门对全县13个乡镇、126个村的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时发现,以前被忽视的社火、泥塑、砖雕、木雕、篆刻、刺绣、皮影、祭祀等民俗重新被挖掘探究,发现他们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如温堡乡,因有雕塑家杨栖鹤及其家族多位雕塑艺人,被称为泥塑之乡;沙塘镇,因有农民画家靳守恭的带动,成为农民画之乡、花灯之乡;凤岭乡,因有以魏世祥为代表的砖雕艺人,被称为砖雕之乡。总之,宁夏西海固类型丰富的民间工艺品,以独特的风姿彰显着文化的魅力,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品 传承 保护 经济市场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9-01

一、引言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在传统手工艺中代表有: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纤维工艺、刺绣工艺、木工艺、漆工艺、各类材料的雕刻工艺、玻璃工艺、皮革工艺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见证,千百年来为各族人民所喜爱,也是中国人民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文化内容。

目前,尽管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保护已经获得社会、政府各方面认同,但随着城乡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发展趋势,民间手工艺品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浓缩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深邃。民间工艺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宗教礼节传统特色,同时政治、经济、文化也对它有一定影响。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顺应时代的需求,通过不断开发民间手工艺品,激活农村旅游经济市场的活力,是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研究的课题。

二、民间手工艺品类别及传承保护

中国民间工艺分布于全国各地,因地域、风俗、情感、气质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种类和风格,各民族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劳动之余创造的。手工艺品由自然材料制成,就地取材,此类产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同时具有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和重要性。民间工艺品的特点是:形象古拙、概括、简练,即抓住了形象的主要客观特征,又进行大胆的取舍、夸张、变形。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如:陶瓷、泥塑、、雕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东阳木雕、丽江木刻、土家族黄杨木雕、桦皮工艺、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织绣、壁画、图腾、蜡染、黄平泥哨、纳绣、剪纸、钧瓷,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唐三彩、汴绣、麦烫画、傩面具、春联、花灯、扎纸、服装饰品、龙舟彩船等等。内容大都是赋予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得以承传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目前,大多数工艺大师,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而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高级工艺师出现断层,年轻人不愿意学传统手工艺,导致部分工艺将面临失传。如享有盛名的东阳木雕、黄岩翻簧、仙居无骨花灯、西湖绸伞、萧山花边等,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主要缺乏资金扶持和市场。从民族工艺品发展前景看,在全球信息化日益扩大的形势下,现在人们追求时尚、复古,民族之风悄然兴起,尤其在农村这块富饶土壤中,更有自己的资源潜力可挖。只有对民间工艺品的不断保护传承和发展开发,才会给村民带来安定、幸福、充实、欢乐,同时还有更实在的就业问题和经济收入。艺术正在流失,保护民间手工艺刻不容缓。

三、工艺品开发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通过创意开发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必须。如利用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产品变为艺术品,让“乡土文化”成为市场上的特色抢手货。(如北京大兴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琉璃西瓜摆件等)。同时,利用农闲,组织巧妇制作农村手工艺产品,为当地农村生产服务,激活农村市场,可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废弃物,诸如麦秸、玉米壳、蛋壳等变为工艺品,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与审美,拓展创意的想法,打开农村经济市场,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农村产品、创造财富。(如北京顺义“巧娘工作室”,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延庆的豆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全国有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上海金山的农民画等)都逐渐走出地域甚至走到了国际市场,开始赚取外汇。

从农村旅游发展持续性看,发展农村的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拉长农业产业链,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发展创意农业,提到创意的高度才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任何民族工艺品如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同,都是无用的。市场策略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内涵,市场推广也不会持久。激活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经济,虽然也有许多手工艺品已经确立其品牌的地位,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但还是感到市场生命力不够强,尤其农村文化产品目前还是没有得到积极面对市场,接近消费者,满足生活的现实需求目的。要让农村文化产品在强大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断提升自我,依托市场需求进行文化定位、形象包装和营销推广等多方努力,把产品实现为商品,把商品价值附加文化价值,达到了完美的商业运作。它是资源、技能、创意、资金、市场等多方协调必然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化的收益结果。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民族工艺品虽然说是在发展和进步,但是仍摆脱不了手工作坊的工作条件。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必须顺应着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市场可做。那么,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法规,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级民间艺术协会作用,以弘扬优秀民间艺术为宗旨开展研究和实践,促进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推进技术改造,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的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满足市场大众消费需求。要用精品的声誉为大众产品树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打开市场销路,实现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展览以及手工艺的比赛、评奖等渠道和方式,来普及宣传民间手工艺,吸引广大群众和中外游客参观、购买,扩大民间手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们开始追求“田园乡村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生活,农村手工艺产品已经在城里市场上开始升温热销。

四、结束语

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民间工艺品对于我们当下生活及打开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中国的民间艺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弘扬。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发展,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本文为2009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SM200910020004),课题名称:《北京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京郊农村手工艺(纸贴画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董晓萍著.全球化与民俗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云主编.品牌学―原理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郑军,乌琨编著.民间手工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4.张丽君著.中华工艺.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5.朱文华.浅谈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中手工艺流失问题.2011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吴文化 幼儿园一日活动 幼儿教育

一、论题解读

(一)论题背景

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而苏州是吴文化历史形成的中心。我园作为一所苏州乡镇幼儿园,周围存在很多社区,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多彩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历史悠久的人文风景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些在幼儿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吴文化资源往往会被幼儿忽视,没有真正体验这些吴文化的内涵。因此,需要我们将吴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

文化,即“人文教化”,一直以来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规范着人的行为,培养着人的身份认同,陶冶着人的性情,造就着人的品格[1]。维果茨基说过,社会文化不仅影响人的认知发展,更影响正在成长的儿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2]

教育的精华,不仅是帮助幼儿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灵魂的升华。而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苏州吴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儿童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吴文化自由互动,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吴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吴文化有哪些资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何实施吴文化教育,对于吴文化的传承及幼儿品格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选择这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概念界定

1.吴文化。

无锡市鸿声中心幼儿园课题组老师认为,吴文化是泰伯奔吴所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和江南本土“夷民”文化融合而成的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谦和、礼让、务实、创新等精髓内涵[3]。吴文化广义的定义是:地域特色浓郁的文化、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土语十足的吴语文化。

本研究关注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某乡镇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所实施的吴文化教育,是根植于本地居民的吴文化。

2.幼儿园一日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即要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照顾个别差异。”“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因此,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定义是:幼儿在园的全部教育过程,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

(三)研究现状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的顾旅明在《幼儿园吴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中提出用丰富、独特、优秀的本地乡土――吴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尝试,陪伴幼儿成长,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从幼儿的兴趣和环境创设等方面提出指导策略。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的黄树生在《以泰伯的名义:创建以吴文化为内核的园所文化》中提出,幼儿园以吴文化特色园所文化建设为目标,探索园所文化发展的目标、实施途径、操作策略等,以“吴风雏燕”才艺节和体艺节为活动载体,创新幼儿园文化,鼓励幼儿在富润的吴文化情境中积极体验同伴成长的快乐,激励幼儿在文化感悟中健康成长。

二、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及杂志,检索各大网站等获取吴文化教育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践的现状研究。同时,提高论文的科学性。

三、讨论与分析

(一)吴文化资源的类型

吴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的民间舞蹈、戏曲、民间工艺流派纷繁,吴文化蕴涵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而庞杂,综合各类文献,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民风民俗。

(1)地方节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等;

(2)吴地生活:纺车、石磨、石臼、农具等;

(3)饮食服饰:水乡特色传统小吃、蓝印花布水乡服饰等。

2.景观文化。

(1)吴地富含典故的山、水;

(2)特色建筑如苏州园林、直水乡。

3.民间艺术。

(1)吴地民间工艺:如扇面画、苏州蛋画、苏绣、稻草编织、蓝印花布印染等;

(2)吴地民间文艺:如童谣、民间传说、昆曲、评弹等。

(二)吴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1.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

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而挖掘吴文化教育资源,就是把富有美的地方色彩事物呈现在幼儿面前,通过说说、看看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吴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吴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2.丰富儿童人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发展。

吴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化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朵奇葩:扇面画细腻,吴语甜糯委婉,房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花窗翠竹、古街雨巷……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浸润在绝美画卷中的吴地人民礼让谦和、开拓创新,并创造出极富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馥郁的乡土气息的蛋画;精细雅洁的苏绣;粗犷质朴的稻草编织;以及竹刻、剪纸、彩灯,等等,是不可多得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置身在吴文化的情境中,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更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5]。

(三)以吴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施方法

1.以主题活动展现吴文化的民俗民风。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凡是人群居住的地方便会有节日。民俗节日主要指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苏州节日民俗之多彩,除了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如春节的拜年、守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外,苏州民俗节日如四月十四轧神仙、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七月七日乞巧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也有着丰富、生动的文化艺术形态,轧神仙更是其中至今盛行不衰的一种民俗节日活动。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以苏州轧神仙为主题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轧神仙”主题活动。鉴于庙会是各种表演形式、各种买卖、各种思想呈现的地方,在班级开展“轧神仙”时就要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如乞丐、小贩等,教师应让幼儿自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并鼓励孩子合作卖自己画的漂亮画、合唱一首歌曲、一起在“火宫殿”卖小吃、展示自己做的民间工艺品等,同时还可以邀请其他班的教师和孩子参加“轧神仙”。在班级有了组织“轧神仙”的经验后,幼儿园可以在全园搞一个大型的“轧神仙”活动,激励所有教师和幼儿都来参与,以此深化幼儿对庙会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其次,幼儿园可以开展以“轧神仙”为主题的墙饰活动,如组织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在主题墙上反映庙会活动的场景,在活动室门厅和窗台展架上展示幼儿手工制作的用于庙会活动的各种工艺品和小吃品模型等。最后,各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设置曲艺说唱、剪纸、绘画、小吃、杂耍等特色活动区,让幼儿在丰富的庙会民俗节日文化环境中亲身感受长沙民俗风情的魅力,愉快地创作,自由地交往,自主地学习。

2.创设专用活动室展示吴文化的民间工艺文化。

苏州的手工艺品主要有苏州玉雕、苏绣、檀香扇、苏州丝绸等。这些手工艺品主要是静态的物品,不易引发孩子的注意与兴趣。教师除了要对这些工艺品多加介绍,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它们的美之外,还要注意多为幼儿营造自发欣赏、自主创作、展示交流民俗工艺品的区角活动环境。为此,各班活动室可专门设置“小小手工艺坊”,摆放各式各样的苏州手工艺模型、插图,以及图文并茂的文化背景与操作流程介绍等。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工艺品如苏绣等悬挂或贴在活动室、楼梯、走廊等处。如有条件,在幼儿园内建立“民俗工艺博物馆”,展示精美的苏州玉雕、檀香扇等实物,以及历届幼儿利用画笔画的扇子等手工作品,并在这些手工作品上贴上幼儿的照片及说明,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

在民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融入民俗工艺文化,如在大班“我是民间小艺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的“民俗工艺博物馆”,欣赏苏州工艺品实物和历届幼儿仿制的手工艺品,接着让幼儿讨论制作这些工艺品的材料和方法,而后鼓励幼儿大胆制作。如可以向幼儿提供手帕,让幼儿在上面绣花,以此装饰主题墙,或者作为送给教师的节日礼物;可以向幼儿提供T恤,让幼儿在上面彩绘苏州檀香扇,而后将T恤衫送给来访的客人,或将其悬挂在楼梯、过道上作展示;可以向幼儿提供扇子等半成品,让幼儿和父母一起利用这些半成品制作自己喜欢的民俗工艺品,参与“民俗工艺博物馆”的展示,加强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其制作民俗工艺品的乐趣。

3.在班级内开设区域游戏展示吴文化的民俗饮食。

苏州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除苏帮菜自成一大菜系外,还有苏州小吃,历史悠久,亦闻名天下。如卤汁豆腐干、松子糖、玫瑰瓜子、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尝。还有苏州的碧螺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更是茗中佳品。为创设以苏州民俗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环境,幼儿园可以在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搭建一个区角,而后在其中设置很多活动区,如小吃区、苏帮菜区、饮茶区等。每一个区设置代表各种饮食的图片、模型或实物,以方便孩子们了解各种小吃的具体名称、种类、制作材料与风味,并借助这些材料进行买卖游戏或者角色游戏等。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加深幼儿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苏州童谣开展游戏活动,如“卖糖粥”等童谣不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还有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意味,幼儿十分喜欢,边游戏边自由吟唱。

参考文献:

[1]沈春英.苏南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运用吴文化资源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8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0.

[3]无锡市鸿声中心幼儿园课题组.吴文化传承视野中的园所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实施方案,http:///webs/articleRead.aspx?ID=654,2014年2月12日查阅.

[4]朱全英.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间的研究,http:///ViewInfo.asp?ID=82,2014年2月12日查阅.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项目 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工作室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就“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效果进行了探讨。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为例,在此就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何谓“工作室制”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高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从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1.1“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体现在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并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

1.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工作室制”项目以专业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职业型、任务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和多个项目课程模块构成。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岗位要求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通过项目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以虚拟项目为载体,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进行职业素质、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通过项目自主开发,以真实项目引导,典型产品为载体,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内容虽然分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或不同项目教学中,均通过各个不同“工作室制”教学贯穿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旨,即融化职业素质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包括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课程),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1“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开发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探寻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规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秉承课程开发原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绘画造型教研室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专家深入探讨,在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专业中开设了面向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中的工艺品设计师岗位中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礼品设计、陈列展示工艺品设计工作的《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特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培养职业技术型设计人才。课程通过针对性项目训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制作的精髓上,进行工艺、材料、设计的创新,同时进行生产性制作,推进艺术语言与造物技艺的创新和实践,从而填补能画、会设计、会制作、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型人才的空白,促进湖南旅游纪念品设计向高层面发展及向产业化方向的不断完善。

2.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适时地寻求真实的实践项目、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呢?

我们尝试以《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具体在课程内容上以实际项目(如:为张家界或湘西凤凰特色旅游品进行研发)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室(由民间老艺人、教师、设计大师共同组建的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项目的工作流程解构为(资讯收集设计、审核方案画稿、放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制作生产后期加工产品评估)然后按照教学认知规律重构为若干个项目任务(旅游纪念品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设计元素的提取与设计图表达工艺手段的选取;新工艺的实验与应用样品的制作后期装饰项目学习团队的产品分析报告),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课程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校企共建是实施 “工作室制” 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项目来源的有力保障。每个工作室必须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企业作为依托。在真实性职业场所或仿真性教学环境里将项目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在以开发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任务、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真实的设计策划和推广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特色民间艺术工作室,构建“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民间老艺人+学生”四位一体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其形式为: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并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及任务分工,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由指导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大师、民间艺人)根据项目学习团队每一位成员,完成任务过程所体现的能力给予任务考核的基本分值,在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最后的成绩评定。在基于“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中,尝试将湖南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步引进到专业课程中,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特别是本地域民间工艺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研究,并邀请民间老艺人亲临学院实地教学,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技艺授课,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掌握技艺,亲身感受到民间工艺的魅力,并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手段保留资料,在仿做中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引入大师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给学生以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高层次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则从宏观、整体和系统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设计制作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积淀中广泛吸收营养,并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转化成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艺术作品。

2.4“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项目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工作室制”项目教学以能力评价社会化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考核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普通班与实验班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会了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学生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习和创造。通过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准就业形式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这种举措超越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和常规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必尊,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J]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guangztr.edu.cn 2008-1-22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民族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作为二维空间创作的创作形式,平面设计主要是将一些不同的基本图形组合字一起,当然这些组合必须要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想法进行,并且还要符合相应的规则。它不仅对画面的平衡感有着一定的要求,并且对于画面的比例、节奏等元素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力求保持整个画面的和谐感。常见的平面设计的主要类型有:POP广告设计、海报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等等。但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种类多样,形式各异,当然民间艺术的这些表现方式也与平面设计的需求也十分贴切,这极大的促使民间艺术的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而且这也使得平面设计可以更好的取材于生活,完成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更好的完成平面设计与民间艺术的结合,才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

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中国的民间艺术更多是代表家庭圆满、儿孙满堂、吉祥如意;从材质上看,主要有木头、陶瓷、布艺等等;从工艺上看,主要有大理石工艺、兽皮工艺和竹编工艺。当然民间艺术也存在着中国的一些民间习俗。例如对图腾的信仰和对自然物的敬仰等等。

二、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剪纸艺术的应用

中国的剪纸艺术起始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主要应用的材料有皮革和纸张等等。因为剪纸艺术相较而言是一种较为通俗的民间艺术,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也较为丰富。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表现为:第一,剪纸艺术中十分的强调阴阳观念的结合,而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也一直重视“虚形”与“实形”的结合。这样通过剪纸观念来引导平面设计,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的设计理念,达到双倍的效果。第二,是时空造型方法的影响,因为在平面设计中很注意思想的自由开放、随心所欲。不论是在位置的设计上,还是造型的设计上都十分注意视觉效果的转换,而在剪纸艺术中,能够体现出人们的一些思想与意愿。将这种理念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获得更好的组合效果。第三,独特的思维视觉的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十分的强调这一点,同时在剪纸艺术中也是十分的注意这一点,这样促使两者的结合。

(二)民间的美术色彩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美术色彩主要是根据较为传统的五色观来进行调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来进行颜色的凸出,这样更好的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与西方的色彩学不同之处就是,西方色彩学更多的注重从固有色到条件色的选择,而中国的民间美术色彩学则不太一致,它更多的是强调自由理想的色彩,更加的贴近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将这种色彩理念应用到平面设计中,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创意,而且还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符合大众的精神追求。例如当时的奥运五环,就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五环与中国的五行交相呼应。

(三)民间艺术形象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对艺术的真实性做过多的要求,没有人质疑过民间艺术是否符合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应为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形象将更看重的是作品的“神”而非“形”。齐白石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他作品中的“似”一直都是在“不似”的基础之上累积出来的。这种民间艺术形象主要是传递一种思想,将这种思想应用到平面设计的教学之中,可以更好的体现出表现主义与文化艺术的主要特征。这种思想在海报的设计中表现最为明显,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更好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将文字的内涵表现的更加具体和贴切。

(四)民间吉祥物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还且在形式上也是十分多变的。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之中,可以考虑吉祥物的应用。一方面不仅需要提取吉祥物较为核心和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打散、错位等现代化手法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够保留住作品原有的神韵,还能给作品赋予更多的时代感与现代化特征。另外,通过对民间吉祥物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将其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扩展设计产品更深层次的含义。总而言之,在应用民间吉祥物时,必须首先了解其深入的内涵,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挖掘,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吉祥物的启发意义,赋予平面设计更多的生命感和时代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响平面设计的好坏的因素有许多,不仅包括概念、实用性能、还会包括关系组合、实用性能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完全的符合平面设计的要求。正是这一点,就更好的推动了民间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剪纸艺术、 民间的美术色彩、民间艺术形象 民间吉祥物等四个方面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希望对现实的操作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当然,目前在平面设计中民间艺术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仅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些许的缺陷,但是我们相信其应用前景是十分广泛的,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越,于媛媛. 民间年画艺术特色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A]. 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2011:4.

[2]石剑峰. 白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变异过程中的艺术人类学研究[A].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玉溪师范学院.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论文集[C].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玉溪师范学院:,2011:9.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7篇

每一种传统文化所形成的视觉形态都各有特点、千差万别,要使它们重新焕发艺术魅力,就要对其艺术形式进行清晰的梳理与整合,并加入现代设计手法,让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源泉,帮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展下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增加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优势

1.研究机构支持在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持续关注着赣傩面具艺术,有不少研究人员深入田间乡野对傩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赣傩面具工艺进行了详细纪录,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些为保护赣傩面具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也为赣傩面具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智力保证。

2.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保护传统赣傩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逐步开始重视和投入,并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比如:2010年中国最大傩文化主题公园在南昌建成。这些都是十分有利于未来赣傩面具的创新发展。

二劣势

1.缺乏保护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地区的傩庙和古傩面具都缺乏完善的保护,因为资金和人员的不足,有些村寨甚至出现偷盗面具现象。整个江西地区的傩面具资源都缺乏系统化的发掘和保护整理。

2.人才的匮乏江西是一个文化创新产业刚刚起步的地区,赣傩面具创新与传承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需要新颖的设计概念和市场运作,目前尚缺乏创意迭出的创新人员和既通晓赣傩面具艺术又擅长市场经营的运作者。

(二)、探索赣傩面具的新发展

傩面具形式的创新赣傩面具文化分散在江西各地,整体显得零散而没有自身特色,必须树立品牌形象,创立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傩面具文化品牌,这就需要研究人员、设计师的合作努力,去发掘提炼赣傩面具中一些地方特色,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傩面具文化进行区分。如何创新赣傩面具,并让当下的年轻人接受喜欢,这就需要把面具图形进行改良设计和品牌包装。要想在市场吸引人眼球,必须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图形,成功的设计可以让品牌与产品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市场竞争力。如:1998年乔布斯将苹果iMac电脑设计成外形呈现半透明的、果冻般造型圆润的蓝色机身,出色的设计使得这款电脑3年内售出了500万台。这款利润率达到23%的外形创新的产品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亏损的苹果电脑如出一辙。傩面具元素图形是经过千年的演化的古朴民间艺术,但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文化却很难从视觉审美上吸引现代人,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陷入困境的传统艺术所面对的共同难题。没有好的创新形式设计,即便是再优秀的民间艺术失去了昔日赖以生存的土壤,仅仅作为学术研究来进行保护和探讨,是很难再焕发出闪亮艺术生命力。

(三)赣傩面具内容的创新

傩面具是兼具功能意义与审美价值的,简单地去谈论傩面具的审美价值,便会陷入误区,以为这些东西只是传承下来的艺术品。其实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傩面具含义中这种精神祈福、驱灾的文化内核,来源于古代的巫术祭祀文化,所以赣傩面具文化带有一些古老的神秘色彩,我们可以吸收赣傩文化中人们祈求幸福平安美好的含义,将这种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融入赣傩面具的创作。

(1)按厚薄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极薄、中厚、厚口。

(2)按帘纹分有罗纹、龟纹、棉连、蝉翼等。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其用途也呈多样性与适用性。“龙游佳制艺称殊,挥漉云烟笔自如,移得后山名句赞,南朝官纸女儿肤。”这首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书画大师启功先生在1989年初夏为龙游县宣纸厂题赠的,是对龙游寿牌宣纸艺术特色的最高评价和激励。同时一批书画名家对龙游皮纸进行过诸多的评价,诸如:陆俨少、谢稚柳、沙孟海、郭仲选等用过此纸后而大发赞赏之词。通过此反映了龙游寿牌宣纸在当时已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赢得了广大书画人士的钟爱。

(四)、结语

民间工艺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陶瓷艺术,学院派,创新精神,否定传统

一、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概述

学院派陶瓷艺术的产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国瓷”的烧制。以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祝大年,高庄等为代表,设计制作了一批即继承传统装饰纹样,又融入西方雕塑造型观念的实用型器物。此后形成了一批专业艺术院校,艺术院校陶瓷专业以及陶瓷艺术研究所等,并影响了一批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教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韩美林教授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学院派的发展经历了与民艺派风格的融合,受西方现代艺术与陶艺的影响,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感受,不受传统,地域及创作形式的影响,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陶艺作品。

二、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现状及个例分析

当今的陶瓷艺术,艺术价值相对较高,有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镇瓷器,既有继承传统的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又有一批新生代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院派青年作品。学院派的代表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何炳钦教授,他的早期作品运用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将中国吉祥的花卉图案经过设计组合,通过浅浮雕工艺进行制作,使用素雅柔和的色釉进行装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自我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后期作品用色泥镶嵌创作花卉素材的现代陶艺,将色泥组合成花卉,镶嵌在泥片造型作品中,保留了创作中泥土的运动状态,将陶瓷材料美感营造到了极至;近期的创作又加入了青花花卉元素,不仅如此,为了作品的稳定性还花消大量时间研究稳定的釉里红,使用到个人创作中。何炳钦教授将继承来的传统当中的精华元素与自己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花卉样式到器皿造型再到亲自动手镶嵌现代类创作,始终都在探索和研究,甚至利用高科技成型手段进行创作,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都是无前例的。立足本土的传统图案花卉素材在他的思维牵引下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创新的“差异化”。汤正庚的青花山水更是独具一格,由于他长期从事国画山水的教学与创作研,有着雄厚的国画功底,其陶瓷作品以中国水墨绘画为雏形,在继承传统国画中对于笔墨神韵意境追求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山水画表现力的理解,从形式上打破传统。他的早期作品致力于青花瓷表现的探索,画面敦厚华滋,水色交融,在典雅精致的瓷韵中蕴含着高洁意境,皴法独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多元艺术语境中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景德镇这片具有极强包容性的陶瓷艺术孕育地上,同时也存在着一批以继承传统为主的民间陶瓷艺术家,他们将优秀的陶瓷制作工艺传承到了极致,例如陶瓷艺术大师彭竟强,他的花鸟可谓将传统的粉彩工艺延续到了极致,他对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只有先继承好了优秀的传统工艺才能既而加入自己的认知进行个性化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他真正做到了与创造经典作品的古人进行交流与对话,从古代作品中学习精髓和技术。他为了看傅抱石的用笔专门跑到南京去看原作,感受原作与画册的区别,从绘画大家那里吸取养分,再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重新面对古彩工艺。他将西方现代艺术以及时代给予他的影响运用形式表现出来,对于空间的表现强烈的反映出他的个人艺术修养。

三、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思考

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存在,就不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和争议的产生,学院派认为,大师们再怎么做都做不过古代官窑,而能代表当代中国人审美思维特征的现代陶瓷还是需要学院派陶瓷创作者们去创造。他们站在不同层面上,代表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向,他们的创新精神也会引领将来陶瓷艺术的发展。现如今,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思想在引领这种“创新精神”呢?不难看出,由于对传统陶瓷艺术的这种排斥,导致现今许多年轻的学院派陶瓷创作者所谓的创新走向了盲目跟风的现状,这股风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而完全对我们的传统工艺视而不见,甚至把继承传统看做是可耻的。

艺术需要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的理念来源于我们个人的艺术感知力,个人的精神感受,而非流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传统”有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一种是指已经成为历史的事物,,而另外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一种贯穿古今的内在联系,甚至还包孕在未来。艺术创新中的“反传统”,对于“传统”的第一层意义上的否定还是言之有理的,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将创新与传统彻底的隔开,彻底地否定传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我们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艺术活动也将返回到原始艺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与排斥也是有历史性原因的,逻辑也很简单,传统的艺术既然产生于过往的封建社会,那理所当然带有落后,封建的影子,因此现在必须否定与弃之。因此由于这种传统艺术的阶级性,使得它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也受到了否定。尤其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以后,加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大环境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许多艺术家们迷失了方向,忽视了艺术创作本身的意义,出现了迎合市场,崇洋媚外的现象,陶瓷艺术界亦是如此。

四、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发展对策

好的陶瓷艺术的创作应该是个人化的,不论表现形式是融合了传统元素还是现代的表现手法,只要出发点是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或是对于艺术的一种探究的态度,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论表现形式是沿袭传统还是借鉴西方的现代艺术。艺术本就是无界线的,更何况工艺性较强的陶瓷艺术。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的不拘一格,因为他们懂得“取其善者而用之”。对于我们年轻的学院派创作者来说,“善者”即是优秀的传统工艺。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纵观历史上的艺术潮流变革,学院派陶瓷艺术才算刚刚起步,像初生的太阳,既然有了优秀的领路人,只要重视自己的艺术生命,相信我们的路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