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异步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 单相异步电动机 缺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Single-phase Induction Motor
Abstract Studying from thre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 and the design of its open-phase running experimental,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singl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 is discuss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s effective. Not only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been cultivat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Its result is very good.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asynchronous motor; open-phase
电机是所有电相关专业的学生必学的重要设备之一。目前,大部分作者在安排有关电机方面教材的篇章思路基本上是分为两大篇,直流电机篇和交流电机篇。交流电机篇主要是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对单相异步电动机则是一概而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单相异步电动机,例如电风扇、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因此,让学生学好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经过几次教学后发现,按照传统的讲授式的方式分析单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经比较分析多种教学方法,后着重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来设计分析单相异步电动机,效果较好。
1 知识准备
一般,单相异步电动机是在三相异步电动机介绍之后才进行,而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介绍详细,单相异步电动机的介绍简略,所以教学的思路期望能从三相异步电动机来推导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经详细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后,得知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内容:一要产生旋转磁场,二转子在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受力后能转动。产生旋转磁场是关键,这也需两个条件:一是各相绕组在空间上要相隔一定角度;二是流进各相绕组的电流要有相位差。
单相异步电动机与三相异步电动机均属于异步电动机类,从大类上来说工作原理相类似,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供电电源为单相交流电,而后者为三相。经电路分析知,三相交流电若缺任一相后就相当于单相交流电了,以此类推,那么三相异步电动机缺相后的运行情况就跟单相异步电动机相类似了。
2 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2.1 课堂前的实验设计
经上节分析,只要知道三相异步电动机缺一相后的运行情况就能类推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可经过实验设计三相异步电动机缺一相后的运行情况。
主要实验设备:三相交流电源(对称)、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
实验内容:(1)采用三相交流电源将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全压起动,观察起动情况;待电动机运行平稳一段时间后,突然拆出其供电电源中的任一相电源(注意小心操作,以免触电),观察电动机的运行情况;(2)断电待电动机完全停稳后,让电动机在缺一相电的情况下起动,观察起动情况。实验完毕后,得观察结果如表1。
实验可以在上课前单独准备,也可作为学生实验内容的一部分,由于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建议一定需注意安全。需注意的是在实验前需排除三相异步电动机在缺相情况自起动的可能性,可依据文献①进行操作。
2.2 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以上述实验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性、主体性、环境性、方法性、过程性及终结性六个原则,②设计流程如下:
(1)由缺相不能起动①不能起动原因是没有形成旋转磁场吗?②没产生旋转磁场的原因是不是流进两相绕组(不包括缺相对应的那相绕组)的电流不存在相位差?
(2)引入图1③若采用图1电路,仍由单相电源供电,流入A、B绕组的电流是否存在相位差?
(3)画出、的向量图如图2
④、的相位差能否通过选择电容量使其接近90度?
进而分析、相位差为9 0度时的磁场情况,得出单相异步电动机起动原理。
(4)由缺相能运行⑤异步电动机在正常起动后,各相绕组电流不存在相位差的情况下可不可以运行?⑥图1所示异步电动机正常起动后,断开开关S电动机能否继续运行?
分析电容起动式单相异步电动机运行原理。
(5)由缺相运行存在轻微异常声响,可推出此时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不是特别平稳,同时可推断电容起动式单相异步电动机对运行平稳性能要求不是很高。⑦若对单相异步电动机运行平稳性能要求很高,仍需在正常起动后,断开开关S吗?
引出电容起动式单相异步电动机。
由于电阻式、电容起动和运转式等其它单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及运转原理与电容起动式单相异步电动机类似,所以无需再一一分析。
3 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能提高学生实践及理论推导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③④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讲解单相异步电动机工作情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存在以下的不同:
4 总结
本论文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缺相起动及缺相运行出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经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今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继续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仍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更新,才能有利于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① 梅素珍.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源缺相也能自起动的原因[J].电工技术,1995.11:50-60.
② 唐智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5:13-16.
论文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是计算机及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关系到专业理论的深入以及技能的拓展。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电路、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方面获得知识、素质、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知识和高一级的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工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基础。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已成为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我们现行的考核方式是: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显然,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兴趣不高,还有来自文科的学生,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需求较多,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现在的教学主要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粉笔+黑板”或者简单的演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发挥,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便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现有教材内容仍包含有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同时,缺乏本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应用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视野得不到开阔,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教材大多套用知名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理论性强,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第二,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在现代仪器仪表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 转贴于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第二,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第三,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第一,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感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第二,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至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优化教与学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上一级台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臧桂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关键词: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优缺点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学习习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学习,学习的环境也渐渐地由真实的世界转换到网络化的虚拟世界。网络教学的网站兴起,使学生不但可以突破传统学习区域的限制,实现师生间的同步学习,而且可以依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的课程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学者与学习者都在相同的时间及地点进行,因为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仍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具优势之处[1,2,3]。然而,由于网络无远弗届的特性,不同时空的学习者能透过网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的环境也由真实环境扩展到网络化的虚拟学习世界,透过网络进行教学的型态已逐渐侵蚀传统教学的领域[4,5,6],因此,以因特网为基础的教学能否取代传统教学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2.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Convention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校园中或教室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教学者与学习者同时处于同一空间,在教室中学习者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必须遵守某些行为规则和某些沟通型态。大部分的教学者仍然担任叙述者或讯息的传播者角色,学习者通常是被动地接受讯息。在传统的教学型态中,教学者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与经验单方向传授给学习者,如图1所示。
此种教学方式有以下几弊端:
(1)学习者缺乏多元思考的动机。
(2)学习者与教学者或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无法产生良好互动关系。
(3)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多样性。
(4)教材局限于理论且常与现实脱节。
(5)学习者于学习过程必须充分依赖教学者。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进度安排等往往根据多数学生的状况和程度,以及教师本身的经验与习惯而设计,此种教学环境无法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教学成效有限。
3.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一种有系统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与教师可以在同步或异步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教师事先将教材资源设计好并放置于网络平台上,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及动画等教材内容,学习者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利用科技媒体与教师连结沟通,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网络教学的形态中,学习者的学习来源已不限于仅从教学者的知识与经验来取得,学习方式将更多元化,如图2所示。
随着科技媒体的普及化和不断地发明、进步,网络教学方式也随之不断地进步。网络教学演进发展史与传播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其在历史上的演进如图3所示。
根据教学者与学习者间的时空距离与互动方式,网络教学可分为同步交互式远距教学、异步远距教学两种。所谓同步交互式远距教学即利用视讯会议的技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上课:教师在主播教室上课,学生则可以在主播教室或各地的远距教室听课,课程中通过网络将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连系起来,彼此可以互相讨论及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具有跨越空间的特性,但受时间的限制,学生与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上网进行教学活动。而异步远距教学方式则通过网站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不受时空距离的限制,教师藉由网站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课程内容的更新、作业的给予等,学生则上网读取课程及相关的公告,并通过网站所提供的沟通机制来取得教学互动的效果,如表1所示。
4.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
相较于传统的教育训练,网路教学可提供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提供的优点[7],包括降低学习成本、强化业务反应能力、依需求制作一致性的教材内容或量身订制个人化的内容、实时更新教材内容、随时学习与可建构社群知识等,如表2所示。
5.试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研究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我们可以总结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对象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有两个班,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另一个班采用网络教学法。六个班分别采用两种教学方法的人数和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对电子商务专业采用网络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优势明显;对于信息工程专业,采用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影响区别不大;而对于机械工程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反而略优于网络教学方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对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询问调查,并总结出网络教学存在着以下缺点:
(1)对于学生:学习时间不够;难以按时缴交作业;网络学习经验不足;难以参与或回答讨论;网络上传速度慢;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上网费用高;觉得很孤独;不适应网络学习环境;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足。
(2)对于教师:①缺乏网络知识与技术。以网络教学而言,教师需利用网络的特性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其课程内容需经过设计与发展。然而网络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大部分教师不熟悉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并且个人信息能力有限。②课程设计与发展能力不足。教师不仅遇到了网络知识与技术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指出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时最大的障碍在于课程的发展。诸如:发展网络教学之前,教师不了解如何利用网络特性进行教学设计、网页编写问题、评量作业方式,没有合适的教学计划等问题,陷入网络教学教材设计能力不足的困境。③缺乏工作训练。进行网络课程发展时,不能预期教师原本就会设计及教授网络课程,因此,提供教师教育训练、帮助教师实施及支持所需是必要的。
6.结语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方式两者各自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在目前的情况下,网络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应该交替运用,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巫静宜.比较网路教学与传统教学对学习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学为例.台湾淡江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2]蔡振昆.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之比较研究――从教学媒体、班级经营及教学评量来探讨.国立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3]叶道明.网络教学技术应用分析.屏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0.
[4]Davis,D.L.and Davis,D.F.,The effect of training technique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raining end-user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Vol. 7, No.2,1990:93-110.
[5]Webster,J.,Heian,J.B.& Michelman,J.E.,Computer Training and Computer Anxiety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990:171-18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以任务为明线、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起引领作用,启发学生,提出任务,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实施,知识点和技能包含在任务当中,学生完成任务也就完成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正所谓"教学生十遍不如让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会有很强的满足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力。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结构设计中增加一定量的生产工作情景和实践环节,并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融人到实践当中,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二、任务实施的过程
实施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针对学校的教学条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设计出 "任务",让学生来完成。
2、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研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任务提出后,首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得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如果任务涉及到已经学习的旧知识,教师可以简单地回顾复习,对于新知识则应由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再由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协作完成任务。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好若干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让他们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小组之间可以开展竞争,让学生在任务中体会到合作与竞争的快乐。
4、总结评价。评价过程很重要,可以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评价时,采取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对完成任务不好的学生应促进其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反思,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重要问题:
1、任务应具有可操作性,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通过完成"任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任务的目标要明确,任务不宜太大,一个大的任务可以拆分为几个小的任务。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2、每个小任务所对应的知识点应该是由易到难,因为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逐步递进的,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能积极讨论、互助协作,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
三、具体案例
电工类专业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仅是简单地学习电工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实际的电工操作能力。其中不少内容比较适宜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比如:照明电路的安装、配电柜的接线、电机的点动和连动控制电[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路、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等;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在"做"中"学"的目的。
案例:"自锁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测"
任务应用的背景: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知识,手按下启动按钮,电动机转,手一松开,电动机就停了。而现实生产中经常需要电机连动,就是手按下启动按钮,电动机运转,手松开以后,电动机仍然继续运转,直到手按下停止按钮为止。
任务实施的目的:
1)掌握使电机连动的原理——自锁原理
2)掌握自锁线路的安装
3)掌握控制线路的判断与排除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任务一:画出自锁控制正转电路的电路图
任务二:安装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的安装:为方便检查,在导线两端线头套上标有与电路图相一致编号的编码套管
任务三:对控制电路进行检测
分段电阻测量法查找故障点:根据被测电路的电阻阻值大小来判断该电路的通与断,从而判断存在的故障点
(其中:R为接触器KM线圈的电阻;在进行3-4检测时需先按下按钮SB1)
分段正常的值不正常的值实测情况存在的故障
1-20∞
2-3R0或∞
3-40∞
4-50∞
2、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研究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自锁正转控制线路能控制电机长时间连续工作,利用交流接触器自身辅助触头闭合的这把"锁",来维持线圈通电的作用称"自锁"。
自锁触头选择——接触器的常开辅助触头
安装位置——并接在启动按钮两侧
实训设备:电工考核配电柜、导线、剥线钳、螺丝刀
3、任务的实施
1)学生小组分配任务
2)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在配电柜上接线
3)检查接线,经教师检查允许后通电测试
4)教师设置故障点,由学生进行检测
4、总结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时间、接线的工艺要求和走线规范、安全用电规范。评选出优胜小组,不仅对工艺进行点评,而且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协作精神进行点评。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技能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操作,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四、小结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加强巡视指导,特别注意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并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对于他们完成的任务或作品要多给予鼓励;同时,要利用好总结评价这个手段,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 电类专业的电工实习 教学法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电类专业的电工生产实习是在学生通过进校学习一年或两年文化课和理论课后,对电类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何实施电类专业技能的教学。怎样才能使这些从未接触电类技能的学生能较好得掌握这门技能,本人在长期的电工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学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学习一年至二年文化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后, 都有一段时间的电工生产实习,实习课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技能的形成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来重复教师所演示的动作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根据教学目标,电类专业学生在三年内要掌握的技能应达到高级工应知应会标准,都要通过生产实习教学来完成。由于诸多困素,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良莠不齐,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尤其是电工课程,因为学生本来对电就有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而对学习电工课程的高职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感情,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实习训练的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他们既复习和巩固所学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提高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呢?本人在长期的电工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呢?《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把启发式教学的含义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其方法有:直观演示启发、表情动作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设疑启发、激励启发等等。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宽广的教学手段。下面就谈谈启发式教学的几种方法在电工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直观演示启发教学
学生刚到电工实验、实训室或实习场地。对场地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陌生、很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此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各种电工工具的使用,实习指导老师讲解时,力求对每一样工具的使用做出正确的直观演示,如电工刀剖导线的角度,各种导线的连接方法,电工登高操作的具体动作,电烙铁焊接的正确方法等等。直观演示启发教学是电工实习教学中入门指导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身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正确的姿式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否则,会贻害学生,造成误导、产生人身或设备损害事故。
2表情动作启发教学
电工生产实习教学,最大的隐患是学生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令人头疼的大事,所以实习老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总是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把安全生产实习放在第一位,而刚到实习场地的学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你说电老虎厉害,我偏偏要摸一摸,碰一碰,什么都不怕。所以本人在讲授安全用电和安全操作的实习教学中采用“触电”表情动作启发,“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尝试一下“触电”的滋味(当然有绝对的安全保障),用自己或他人的切身感受和表情动作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是用一个500伏的兆欧表,本人用双手捏住两个接线端,让学生由慢到快摇动手柄,一直到自己触电,发出触电的动作表情,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双手捏住接线端,我轻轻摇动手柄,让学生“触电”,让其他学生观察触电学生的表情动作,如此“触电”几位同学,并让触电部位各不相同,“触电”同学的表情动作丰富多彩,然后让“触电”的同学谈谈触电的感受,启发教育其他同学在电工实习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生产中发生触电案例,使学生知道“电击”“电伤”的危害,脑袋瓜里时刻绷紧“触电”这根弦。
3图示启发教学
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学校的电气实习场地没有教材上给出的各种机床电气设备,而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往往是和机械的、液压的系统一起配合运动的。由于没有实物,讲解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可采用各种机床的结构和原理挂图进行图示启发教学、如讲X62W万能铣床就是利用挂图讲解两个操作手柄,如何实现工作台六个方向的运动,讲解工作台的单程自动控制和半自动循环控制,这样,尽管没有接触到实际机床,但对机床电气控制与机械部分的配合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机床电气维修的实习教学中,采用图示启发教学加上机床电气模拟板的实物教学,效果较好。
4类比启发教学
在电力拖动线路安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安装接触器控制单向运转电路,当该电路安装完毕通电试车后,再进行接触器控制的正反转线路安装,这时候采用类比启发教学,启发学生,能完成电动机正转方向电路的安装,那么电动机反转方向控制电路是否也是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主电路上改变电源相序,在控制电路上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学会了在电动机单向正转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实现电动机正、反两个方向的控制电路的安装。再用类比启发:如果要实现电动机正、反转自动往复运动电路的安装能否行?让学生比较一下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结构原理,学生即明白,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动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安装在板内,一个安装在板外,因此原电动机正、反转电路不动,增加两只限位开关,在控制电路上采用常闭触点串联,常开触点并联的接线方式,即可达到电路的要求,因此,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线路的教学都可采用类比启发。学生通过装接一个简单电路后,采用类比启发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安装较复杂的控制电路。 5设疑启发教学
在电工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在书本上找不到(或没有讲解)的疑难问题,如“用电池——毫安表判别变压器与电动机绕组同名端时指示为何相反?”,“钳形电流表测量交流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电流时, 测量值与铭牌值实际相差为何很大?”等等问题,利用实际操作中出现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一个人的经验,就是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碰到疑难问题又不断动脑筋想办法加以解决,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没有经验,就是因为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很少碰到疑难问题。本人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操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原理,公式、法则、定律等解决疑难问题。倡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只有做到教、练结合,特别是电工实习教学中的电机修理、机床电器维修、电子线路的调试与排故等课题时要多设故障、多提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课堂教学、实习训练相互协调,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6激励启发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及实操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辉,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确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的人际氛围,激励他们形成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爱护集体的优良作风。众所周知,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须考取本专业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这对每一个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优先推荐,择优分配,获取较好的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实习中我们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宣传栏和学校广播宣传本校优秀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取得的荣誉,获取的工作岗位 ,使学生形成竞争观念,危机观念。在具体电工实操教学中根据考证内容或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课题考核制,进行严格的模拟考试,淘汰极少数学习不认真、实际操作中不认真的学生,把他们转为试读生,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读后,还不能改正,则不予毕业。同时重奖那些在实际操作中认真的学生。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一专多能,获取多种证书。如我们电类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还取得计算机等级证,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高级工等级证,为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实践证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都获得了较理想的工作。总之,通过各种激励启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自身活力,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并将他们的活力与潜能转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培养了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精神,使学生明白了要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勤恳扎实的工作,就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就一定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我们努力地把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下,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都变得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个个动手,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在人格、意志、身心、体魄等方面健康发展,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编,知识出版社,1993.4月
【关键词】技术;教学;技术促进的学习
一 引言
近10多年来,数字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建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工作、交流和娱乐。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冲击更是有目共睹,电子白板、智能操作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教育等已经走进校园,促使传统的教学转变为特征更为鲜明的“数字技术的”教学。然而,许多教育研究者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促进的教学,已经与电子时代的大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在技术前进的每一次浪潮中都会出现,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在教育史上,技术的进步对各个时代的教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郭提出的“媒介技术史”框架为基础,分析了5个媒介技术时代教学要素的演变,试图从中找到“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二 本研究中“技术”的含义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技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哪一类技术与教育密切牵涉?这类技术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以往的“教育技术”视角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这一术语到从引进国内之初到现在,引起不少人对教育技术是定位于“教育”,还是定位于“技术”的曲解,甚至误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哪一类技术会对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产生影响呢?北京大学郭…从技术哲学、传播学的视角而非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对人类历史上有关教育的技术史资料进行了梳理,提出媒介技术的定义,强调媒介技术是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她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媒介技术包括:口头语言、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木牍、羊皮纸、活字印刷、造纸术、黑板、粉笔、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带、计算机、互联网、平板电脑等等。媒介技术支持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具有符号表达、载体运输、复制方式和传播方式等4个关键特征。
我们在本文中采用了郭的媒介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将媒介技术发展史划分为口传时期、书写文字时代、印刷文字时代、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5个阶段(图1)。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三 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迄今为止,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经历了5个阶段,下面我们将梳理这5个阶段中技术发展促进教学的史实,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 口传时期
在口传时期,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口头语言为符号,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口述、记忆等方式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同步的、双向的。口传时期最初可以追溯到哪里?从一些现存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些我们先民在口传时代的影子。个别学者认为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但是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时期,人类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已经非常娴熟。这一时期延续到历史哪一个阶段?在古代中国,在象形文字产生的最初期,文字被掌握和使用的范围是极有限的,掌握起来也极为困难,学习的人少之又少,无论是甲骨、兽骨还是后来的竹简、木牍,都是不易书写的材料,而且甲兽之骨、竹木笨重且难以制作,凡此种种原因,使得口传时期至少延续到公元后3或4世纪。
2 手写时代
在手写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通过手工抄写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口传时期相比,手写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产生了文字。首先,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保存在时间上的局限,使信息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较为长久的保存,使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文字产生之前,前人的知识只能靠口教心受、代代相传,后人不可能直接了解和感受,很多历史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变异,成了“传说”、“神话故事”。文字产生以后,前人的知识可以通过书籍的形式世代相传,使得后代能直接与前人进行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其次,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在空间上的局限,使知识得以传到远处,使社会群体的活动范围和交往飞跃性的增大,异地人们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
3 印刷时代
在印刷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人造纸为载体,通过印刷机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书写时代相比,印刷时代有两项技术突破: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文字产生后,方便、耐用、材料易得的载体就显得极为重要。纸草、羊皮、甲骨、竹简、木牍和绢帛曾是手写时代主要的文字载体。但是纸草、羊皮取材受到限制;甲骨、竹简比较笨重: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受拘泥,迅速传播开来。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有了充足的可供阅读的书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空前暴涨。
4 电子时代
在电子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模电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录像带、唱片、电视等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印刷时代相比,电子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信息传输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2)声音和影像可以被长久地保存。电子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传播手段十分简单,只要有一台接收装置,即可得到电台或电视台发出的信号;信息的内容大大丰富,种类也大大增加了,人们不仅可用听觉代替视觉,而且用视觉可以看到真实的画面。
5 数字时代
在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电子脉冲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硬盘、光盘、移动设备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或同步的、双向的。数字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用01数字信号代替了模电信号;(2)用开放的互联网代替了封闭的电视网络。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几乎集中了所有媒介技术的优点,强有力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四 技术何以促进教学
在梳理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们时时会窥见技术促进教学的影子。下面将重点考察教学系统的几个核心要素随着技术进步的演进历程,从中找寻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1 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人体本身就是技术。教师不仅要见多识广,还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加工能力,他们通常采用有韵律、有节奏的韵文形式来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易于记忆,易于传诵,易于传播,可以弥补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口耳相传容易走样和淡忘的不足。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诵为主,师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与学生是不分离的。师生的交流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师生间少有互动。
在手写时代,文字的产生使教学活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进入手写时代的很长时间内,口述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但是因为文字的出现,羊皮纸、竹简、木牍等可将教学内容较长久的保存,教学的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面对面学习,演变为既有面对面学习,也有自学的方式。学习者学习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口传时期的强调吟诵、记忆,到手写时代的死记硬背为主,并开始重视阅读和理解。师生间双向交流多了起来,演讲、问答、论辩成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印刷时代,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原来由教师独占的、稀缺资源的教材,变为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资源。书写资料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师开始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成为教师考虑的一个突出问题。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成为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量书籍的出现,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初步分离成为现实。
在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发明,除了面对面学习,远程学习成为另外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磁带或录像带上,学生在家通过电视机、录音机等就可以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丰富。在这一阶段,师生彻底地分离。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远程教学各自难以克服的缺点,使得混合学习作为新兴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技术引发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由此而生。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柯蒂斯·邦克在其编著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中曾对混合学习作过一个界定: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与学方式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面对面教学一远程教学一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
(2)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发展趋势
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美国教育技术学教授罗塞尔(Russell)对远程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考察了时间跨度为70年(1928-1998年)的355篇远程教育比较领域的论文、号题报告和教学试验总结。通过对学生的测验分数、等级、学业表现以及学生满意程度的比较,罗塞尔发现所有这些研究几乎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接受远程教育课程的学生和课堂面授的学生相比较,其学习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2009年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开了一项大型调查报告《对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评价:对在线学习的元分析与评论》。这份报告报告对1996-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有关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是在线学习;而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一种。有学者预言,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技术和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好地融合在一起;混合学习的不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地区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交流互动;混合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以以任何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师是“知识的仓库”、“知识的集大成者”,教师拥有的这些知识的类型可以称之为“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在手写时代,文字的诞生随之出现了教材。教师是教材的拥有者,同时他们还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文字书写技术的熟练人员。教师拥有的知识的类型仍然为“内容知识”,但是相比口传时期,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为丰富。在印刷时代,大量书籍的出现,使得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手中也可以拥有教材。在这一时期,显然,教师不再完全是知识的权威,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知识”需要教师思考教学的效率问题,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自然实物、图片、模型等实物教材,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旅行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取知识。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多了“怎样教学的知识”,也就是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在电子时代,视听技术融入教学,技术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潜在”变为“显在”,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教师开始运用包括视听技术在内的电子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知识,即“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在数字时代,互联网集中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技术的优点,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更深的层次思考技术,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教师要适应数字时代,其的知识体系就不仅仅是“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或者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而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对TPACK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该框架建立在舒尔曼(Shulman.L)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潜在的”技术知识一“显在的技术”知识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2)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
从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进路,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增加对技术的关注程度。由技术的“日用不知”、“习焉不察”到觉察到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再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乃至将其作为教师知识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探索TPACK已经形成一种热潮,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研究。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丰富TPACK的内涵,将更多新兴的技术以技术知识、技术教学法的性质融入TPACK中。就像电子时代的人们不再将写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人们不再将打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的技术知识也会不断更新,人们已经掌握娴熟的技术会被人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新的技术会不断融入TPACK中。
其次,探索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有效形成TPACK的途径。TPACK实际上包含了具体教学情景定的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具有情景依赖性。因此,TPACK不能脱离学科情景、采用孤立的技术课程来传授。由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主编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一书,详细地介绍了TPCK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外语、艺术和体育等学科领域的运用。该书指出,TPCK框架的构建,将有助于我们融合教与学中大量的复杂性和张力,以共同发展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进而改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师的培养方式,促进从技术中心的视点转向真正的、针对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的技术整合。
3 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学内容几乎全部保存在教师的大脑中,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教材。在手写时代,人们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刻在金石、龟壳、竹简、木牍等载体上面,产生了最初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已经具备了现代教材几乎所有的性质,通过教材人类的知识得以长久保存,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教材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简牍、金石等都是笨重的东西,不易携带,不易在上面做笔记;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是较难的事情。在印刷时代,教材可以批量印制,而且携带方便,在纸质教材上很容易做笔记,所承载的信息容量也大增,更新也变不再那么难。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手写时代,还是印刷时代,教材还只能储存抽象的文字信息。到了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提升,使得知识的储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象的、生动的影音教学内容开始进入课堂。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给传统教材带给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教材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课堂,云书包也将在不久后诞生。电子教材把文本、学习资源、虚拟教具、虚拟学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等几个方面有机的融成一个教学系统来满足无所不在的学习需要,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在媒体资源方面,它把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媒介进行整合,并且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材演变的进路:
教材的重量:笨重的——轻便的——没有重量的
教材的数量:数量极少——数量较多——数量丰富
教材的容量:容量小——容量较大——容量极大
内容的更新:极其缓慢——更新较快——即时更新
(2)技术促进教材的发展趋势
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的优势巨大。电子教材的优势体现在:它突破了纸质教材只有文字、图片的限制,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从视觉、听觉、动态等方面将信息充分传达给学生。它突破了纸质教材无法更新信息的限制,利用存储技术可以随时更新、自主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利用链接技术随时随地从网络平台上寻找学习所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电子教材还具有交互性,电子教材具有笔记功能和作业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教师、家长可以通过电子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电子教材还具有携带轻便、环保、节能等优点。电子教材的信息容量前所未有的大增、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加快、教材更容易携带。
在电子教材未来发展中,随着云教育技术的推广,云书包有望问世。这种书包将各类教材汇入其中,这种未来的云书包不需要携带,只要有个账号,在可以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教材和完成作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持式智能终端的性能必定更加优化,会使得电子书呈现出新的优势:电子教材内容制作趋于简单,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更新方式快捷,出版周期缩短:呈现内容多媒体化,且媒体具有可操控性;阅读软件提供笔记、书签、查询、分享等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互动式的电子阅读等:阅读内容可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
4 技术改善学习环境
(1)学习环境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山川湖畔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学习的空间范围狭小、时间范围有限。在手写时代,古代学校渐次诞生,并经历了庠序、私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形态。教学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里。在前两个阶段,包括文字的发明等技术对于学习环境的支持是“潜在的”,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印刷时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学活动变得秩序化,教学场所变得“标准化”;由于大量书籍的出现,学生可以脱离教师进行自学,学习的时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在这一阶段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电子时代,学习环境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延,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远距离的形式进行,师生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学习。现在技术的概念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数字时代,电子书、网络技术和云书包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学习环境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智慧型学习环境。
(2)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不远的将来,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智慧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智慧学习环境可望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更好地顺应个性化的学习理念;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支持混合学习。从技术支持学习的视角来看,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过程记录、情景识别、社群联接、环境感知等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轻松、专注和有效的学习。
黄荣怀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目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和技术还远未成熟。技术的发展将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望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学习情景的识别,传感器技术可望实现对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感知,通信技术可望实现学习者的有效联接,网络普及可望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群众基础,富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会强有力地支持智慧学习环境。
技术的发展除了对教学系统的4个核心要素产生影响外,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形态、学习评价的走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翻转的课堂成为全球教育者讨论的热点话题。翻转的课堂是在强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正在有力的挑战传统课堂。
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学习评价的改进,学习分析引起大家的关注。学习分析是指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智能数据、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解释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以及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智能学习平台技术支持的、即时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正在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五 “技术促进的教学”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
我国当前教学领域存在的诸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都可望通过“技术促进教学”来解决。
1 利用技术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在学校的主观、客观条件,将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融合在更多的课程中,充分的挖掘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的各个层面,最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以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增强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当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应及时将新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胜任新的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资源
通过网络技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支持的在线课程、电子教材,已经突破了“弱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种种限制,已经可以实现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可以随处、随时进行。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应积极探索微型课程、在线课程、电子教材的使用与研发,处理好电子教材、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Blended Learning;网络技术;教学设计
1.问题提出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所有网络课程的基础课,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概论、局域网原理和组网、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互连基础、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等。最基本的内容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学生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日常管理和维护。最基本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并了解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应侧重培养学生对组建网络,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等实际技能,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简单局域网的组建,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与管理网络的设置与管理等。针对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在课程设计中灵活运用课程模式,如何安排实验教学保持正确的方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可以适应知识日新月异迅速增长的趋势。本文进行了混合学习在网络技术课中的实践应用。
2.Blended 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
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的描述。但一致的观点是都认为混合方式比任何单一的传递方式都有优势。混合式学习体现了教学原理的混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学策略的混合、教学媒体资源的混合以及倡导一学生主体的思想。我理解的定义是“混合式学习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
下图是BL教学设计模型:
3.研究目标、工具、方法
3.1研究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态度和价值观,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团队意识,研究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在高职教学中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混合式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他们利用对各种资源进行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比如学完本课程后,使学生既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编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
3.2研究工具
利克特量表
网络学习平台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网络平台工具是由教育实验室开发的凌波教学软件(http://)。平台教学支持模块包括“远程遥控”、“屏幕广播”、“网上聊天”、“多人会话”。
3.3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访谈法等,访谈法主要是通过对比班教学,来检验过程的可行性和结果的优劣。从对照班学生成绩来看也是有效果的。
3.4学习活动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其中有课堂讲授、协作学习、项目教学、实训练习等方式。
项目教学法,强调 “教、学、做”相结合,解决技能学习与职业素养训练脱钩的难题,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实验内容包括网络组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络应用系统的配置与安装、网络设备 ( 路由器、交换机等) 的安装与配置等方面的实验项目。高职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融理论知识于实际,促进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以行动的经验整合并反思其社会效果。学生通过行动制定、实施、评价项目,全面参与整个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目标。
课堂讲授法要备课充分,特别是明确讲授内容的目标;控制好时间;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
协商讨论是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先确定哪些是学习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自己的兴趣点,教师把学生的这些问题汇总,把相对集中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整理出来(即构建集体学习契约),拟定讨论题,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上紧紧围绕讨论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讲解。
协作学习是课堂扩展的重要模块,通过该模块,学生不仅能将课堂知识扩充和深化,而且网络同步和异步交流功能,还为学习自定步调提供了条件。
在线解答学习模式主要用在学生自己练习过程中,而它又贯穿于任何教学模式,比如上机课,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己操练,第二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每讲完一章内容后,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先提问题,再把所有的问题汇总后,分别找同学演示,实验班用的教学软件其中有学生演示模块,只要一个学生演示,其他学生都能够看见,那么其他同学就会仔细的看操作是否正确,由教师确定学习提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进行选择,选择探讨的问题可多可少(即学生构建个人学习提纲)。
4.教学后的反思
当然混合式学习应用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此就问题的存在进行反思。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不充足。
网络学习提供的资料合理取舍,因此,要较好地完成任务,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网络自主学习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的学习技能还比较欠缺。
虽然混合式学习有导入课指导,课程进行过程中也会有不定期的专门针对学生学习部分的指导,学生有时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平时习惯于课堂上听教师讲授,接触一些新的模式的学习,可能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人员的协调、对新的方式的适应等诸多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很快的进入状态。
评价的标准、信度、效度和作用
该案例提到了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和评价参考,但是这些评价表格、问卷无论从指标的描述还是任务的分解都是十分不完整的,有待在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63-03
国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的标准,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比如,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 2005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提出今后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2010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这些文件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一体化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教育部高教司1997年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2006的“白皮书”,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2009年出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这些文件为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在“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数据调研及分析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新疆5所高校不同年级的750余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了解到当前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在学生学习方式、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广泛征求了各专业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论文针对不同族别的学生作了调查,他们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不相同,30%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36%的学生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23%的学生高中才学计算机,11%的学生大学才学计算机。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异,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都参差不齐,27%的学生水平较低,67%的学生水平一般,只有6%的学生水平较高。
新疆属于边疆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为了解学生族别与其接受计算机普及性教育的起点是否有关联,本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不同族别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起点差异不是太大,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小学就学习计算机的学生都在30%-40%之间,中学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达60%左右,只有10%左右的学生大学才接触计算机。可见新疆不同族别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较为公平。
为了解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晚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完计算机课之后的计算机水平是否有影响,本了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从小学到高中来看,接触计算机时间越早,大学阶段计算机越容易达到一般的水平,但是要达到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却并不受接触计算机时间早晚的影响。而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论要达到哪种计算机水平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与学都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
本次调研了解到,在教学中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的时间分配方面,7.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少,实验课太多;51.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多,实验课太少;只有40.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分配合理。在学生作业方面, 62%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与现实生活不相关,38%的学生认为作业与现实生活相关。分析数据可见,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作业存在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少的问题。
2.2 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
本次调研中当被问及“你所学计算机课的考核方式是什么”的时候,30%的学生回答是上机进行CCT考试;46%的学生回答是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4%的学生回答是仅进行理论考试;20%的学生回答是平时成绩加期末上机考试。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考核的差异性可见一斑。对于计算机课程考核没有标准统一的要求,形式各异的考核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不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看法作了统计,认为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必要开计算机课的学生达到95%;而图3也显示,即使不喜欢计算机课的学生,也有82.79%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此课。可见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都很重视计算机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3.2同步学习,异步练习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尽量实行同步学习,异步练习。老师讲课时学生统一探究学习,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取长补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时分层次布置,在达到最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争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学有所获。
3.2.2 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
为了解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各自喜欢怎样的学习群体,本了相关调查统计。如图4所示,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几类学生选择一个人自学的均不到10%,选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的学生也都只占10%左右;计算机水平一般和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兴趣相同的几个人讨论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习或者与兴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并积极辅导和引导学生规范练习。课堂之外适当组建几个兴趣小组,让那些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分组探讨,相互督促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教与学都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要尽量合理。既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需要分配合理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要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尽量多用案例教学法,而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将生活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贯穿到作业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三,不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3.4计算机考核标准统一化,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系统性教育课,涉及知识点多,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根据该课程特点,需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目标,所以理论考核是必须的;作为应用基础课需要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所以上机考核也是必须的;作为计算机文化的系统性教育课,要考核的知识点较多,在短时间内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践能力,很难做到公正有效的考核,所以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真实水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考核过程,不但要在理论上进行考核,还要在实践上考核;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正在蓬勃发展,新的系统与软件不断更新换代,所以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软件如何使用,重点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便他们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计算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满足新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刘树娴.新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3):75-76.
[2] 龙映宏.浅议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4479-4480.
[3] 朱雪莲.新生计算机水平及分层试点教学调研与分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2(9):42-44.
[4] 郭键,董萍萍,辛向丽. 国内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对比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9):42-46.
[5] 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梁越.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