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伦理道德观论文

伦理道德观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伦理与道德是西方管理类专业教学的热点,也是近年来我国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中外词源探究,以及理论观念发展与理论要素的辨析,从而修正了管理学界在概念与理论中的一些分歧与误传,并对如何创新管理学教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道德观念与理论 中西比较辨析 教学启发

道德(ethics)是西方管理学中一个比较热点的章节,我国的管理学教科书中,道德(伦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术界一般将道德和伦理混用,不但造成了概念上的模糊不清,而且使目前的道德伦理研究陷入了误区。基于此,有必要对伦理和道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引起管理学专业研究与教学人员的重视。同时对《管理学》教材中的不足做弥补。

一、伦理和道德的中西词源探究

从古汉语开始探究,伦理和道德各是两个字。“伦”原意是“常”和“类”,“常”的意思是“恒”和“久”,这就是规律、规则。在《论文解字》中,“伦”的意思是“辈”,“类”,延伸为顺序、条理。因此,“伦”实际上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则。“理”放在“伦”字后,实际上是日式汉语中同义词复例的结果,现代汉语取其道理、规律、原则等释义,并结合了“伦”与人有关的内涵,形成了“伦理”一词。“道”,在古汉语中是“路”的意思,引申为道理、事理等释义。就“德”而言,古人云:“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也就是说,“德”是对“道”的内心感悟。将“道德”二字放在一起,也是日式汉语的发明,现代汉语的借用。在现代汉语中,道德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北京),“道德”一词则完全改变了古汉语的意思,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词义内涵上看,伦理和道德两个词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果细加考究,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伦理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其他部分不是伦理的范畴。即,伦理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是在伦理基础上的扩展。道德除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外,还规范了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虽然伦理和道德都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道德约束比伦理约束要来得宽松。需要指出的是,伦理和道德作为现代汉语所赋予的内涵进入中国社会时间很短,而且是在中国社会的更替变更期间,所以,其内涵还没有被广大人民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伦和德行等内涵却有比较广和深的影响,这造成了人们对这两个词理解上的混乱。

在英文词源方面,现行教材经常将ethic翻译成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将moral作为名词时译成道德。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4年版)中,其释义:

ethic:“a general idea or belief that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影响人们行为和态度的思想和信念

ethics:“moral rules or principles of behaviour for deciding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用于决定对和错/是和非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moral (n):“principles or standards of behaviour, especially in matter of sex”

名词:好行为的标准或原则,特别是

moral (adj):“connect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behaviour, an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形容词:行为对和错/是和非的原则,也是区别善和恶的原则

从上面的释义中可以看出,ethic和moral的内涵与现代汉语的伦理与道德有相当多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首先,它们都是针对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规范,但英文更着眼于对和错的基点。其次,moral似乎更接近汉语伦理的内涵,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原则,在对和错之外,还增加了善和恶的区别。但总的说来,这两个词翻译成道德比翻译成伦理更符合现代汉语的释义内涵。

二、中西伦理道德观念在经营活动中的比较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观点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主要是“伦”,也就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准则。虽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派思想家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细密的行为规范,但就民众认可并且广为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观点是儒家概括出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也称“五常”。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围绕这种思想学说,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格言,这些格言薪火相传。虽然“仁”、“义”与“利”是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完全忽视利。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图谋利益是正常的,但不能采取违法和不道德的手段牟取“不义之财”。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取予合时,公平交易,善于营。“信”在五常中被认为是立人修业之本,而我们今日所言之诚信,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诚”更趋向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天道和伦理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或者通俗地说,是人的内心道德水准的一种修炼。而“信”则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准则,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国古代的企业在经营中把儒家的“信”演化成一系列经营理念和道德信条即取信于民是万利之本,可以提升企业的口碑。

(二)西方近现代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道德观点

新教道德观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和中期起到了非常大的精神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对物质产品和财富的追求已和天职观念产生了冲突,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相应地发展成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双大道德观(utilitarian concept),其在国内通常译为功利主义观。但是,该词的英文内涵主要是效用、实用和为绝大多数人获取利益的行为。在达夫特[1]的《管理学》第7版、罗宾斯与柯尔特[2]的《管理学》第7版中对其定义都明确地指出:“这是一种能为行为所及的绝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道德观。”同时,在使用这个观点时,主要考虑的影响是直接的行为所及人群。一般情况下,不太多地考虑那些间接受影响的人群。

(2)个体自由道德观(individualism concept)指出,在不触犯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体的自由应该受到尊重,这是西方价值观中的重要元素。在英文中,individualism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不盲从他人;二是在信念上认为人应该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误解个体自由观在鼓励和支持人们获取短期的个人利益,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这种追逐短期个人利益的行为是很难实现的。反之,每个人都追求最佳的长期利益,最终会导致更大的善果。

(3)正义道德观(justice concept)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必须建立在平等、公平和公正的标准上。对于管理者来说,分配公正、秩序公正和赔偿公正三种正义道德观要认真对待[2]。其中,分配公正是指员工待遇的决定因素是和组织目标和任务相关的个人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而不是其他无关的特质;秩序公正是指规章制度应该明确表述,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赔偿公正是指个体如果受到由于团体责任造成的损害,那么理应得到损失赔偿。

三、企业道德责任与管理道德

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以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社会之间诸多关系中对与错、是与非的评定做出行为规范。那么,如何判定对与错、是与非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企业对道德责任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由此产生的行为就会引发“企业道德不应该是企业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附加’,而应成为企业管理素质内在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定位,管理道德才可能也应该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什么是管理道德?在国内外的教科书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道德因素太多,也太复杂,但是,可以借鉴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的“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primum non nocere)给其下一个定义[4]。管理道德是一个组织的管理群体在实施管理职能中将道德范畴内的原则和价值观作为组织进行管理时的强制力量,从而规范组织的内、外部行为。除了应该给出管理道德的定义外,管理教学还应该包括管理道德的特征和主要影响要素的重要内容。

(一)管理道德的特征

1.管理道德是一种制度性、体制性的力量。管理道德的实施者是一个管理群体。虽然违背管理道德的行为常是某个管理者所做出的,但这并不能就定义说管理道德的实施者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体。因为不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还是价值观和领导力风格,都是企业根据法律和道德观念所形成的。

2.管理道德是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虽然,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精神范畴,但在管理职能的实施中,有很多矛盾与责任、以人为本观念有关。在这些冲突中,承担责任可能意味着经济损失。但是,整个企业责任体系是否形成,人本理念是否以各种形式落地,都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道德的标尺。

3.在管理职能实现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明知其害而不为”。管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规章制度和各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在使用各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时,都要有“明知其害而不为”的道德观念。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求企业的管理群体和全体员工自律,还要求企业管理群体和全体员工要互相他律。

(二)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

管理道德的具体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大类:人和组织。人指的是参与管理的管理群体和与其一起工作的人,组织则是指管理群体所在的组织。

1.个人的因素。首先是道德层次发展阶段。在个人处于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中的较高水平时,其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2]。管理者的道德层次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诚信经营程度。当下属认为做好工作是“天职”,勤业敬业是自己职业应有的道德时,授权管理和团队管理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是个人品质因素。一个管理者为人正直、尊重他人、遵守规范,具有社会公德,他就不会因个人情绪和其他想法而影响组织利益。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是诚信和道德的自觉性。诚信和道德自觉性越提升,其和道德层次较高的管理者的匹配度就越高。

2.组织因素

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组织机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巨大的。试想,一个组织内如果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没有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考核和薪酬制度,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将道德作为内在素质?组织文化中,有关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和普及,也是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减少不道德管理行为的重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因素应该必须成为管理道德建设的重点。

四、相关结论与教学启发

一是把ethics和moral译成道德比译成伦理更符合这两个词的现代汉语内涵和人们对这两个词的传统理解。因而,在教学中要明确,ethics和moral只是强调行为的规范和原则,而没有强调行为的主体和行榈姆段АU饩褪窍执汉语道德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内涵。

二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但在历史上而且在近现代对经济活动都影响巨大。由于儒家长期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道德理想而存在,离现实太远,大多数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做到。因此,这种伦理道德就成为一种需要长期教化和修炼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大多数商务人士很难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践行。

三是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将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宗教、个性自由、权利等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较好地缓和了道德、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但不可否认,西方伦理道德观念在经济发展中常常被人们对物质产品和利润的追求所冲破,曾出现“企业非道德经营”的流行期。虽然这种价值观不再是主流,但常常会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看到它的影子。

四是管理道德来源于企业对道德的认知和态度,它的本质是“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作为概念,管理道德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定义在一个组织的管理群体在实施管理职能中将道德范畴内的原则和价值观作为组织进行管理时的强制力量,从而规范好组织的内、外部行为。

参考文献:

[1]Daft R L. Manag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Robbins S P,Coulter M. Manag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家庭道德观上对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有强烈的诉求,“非道德化”倾向明显,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8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物质上相对丰裕,却要在过多的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下生存特殊的历史年代使他们不用背负过多的传统文化记忆及历史负累,能够忽视“社会钟”而关注自我发展。人为的社会隔绝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日渐淡漠,使他们在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面前倍感困惑。

他们心中疑惑颇多,一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一边在思考助人为乐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们接受着集体主义的教育,却也受着各种西方思潮尤其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大学.却发现大学已经不是心中的“象牙塔”了,大众就业使得“天之骄子”的心理优势感消失殆尽;他们追求自由,却迷失于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原有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都相对削弱和紊乱.网络生活的虚幻化使他们脱离了社会,惧怕现实。

一、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现状及分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在人们生活、消费和延续后代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至关重要。家庭道德观在我国历来倍受重视,比如治国先治家,认为“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80后“新新人类”思维敏捷,又是在改革开放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接受新鲜事物快,受西方道德观念影响,价值更新加速,个性意识突出,在家庭道德观上与父辈们明显不同,有了较强的现代意识。本文重点考察当代大学生在传统家庭观、婚恋观、第三者、离婚、婚外情以及性观念等问题上的观点及做法。

如今,大学生恋爱不仅有着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更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性。但是恋爱不仅涉及爱情。而且是行为道德活动,“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3]76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男女两性关系可作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判断。浙江大学学生对“一个人同时对几个异性产生好感。并与其谈恋爱,您认为这种做法是?”的调查.回答“脚踏两只船.不应该”的l0年前有47%~1.10年后为49.2%;不过,l0年后对于这种“多角恋爱”的近乎离经叛道的认同竟然高达49.8%。常识告诉我们:择偶需要比较,但不是“恋爱自由”;爱情区别于友谊.容不得“多元选择”:感情不是儿戏.没有理由为排除寂寞而“假恋”;忠贞专一的道德原则使“自私之爱”根本不具有“普遍性”。

浙江大学学生在颇具现代性标签意义的婚外情和第三者问题上,表示反对的比例分别为58.5%和52%.远高于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很看重忠诚义务对于婚姻生活之必须。比较而言,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日显,他们不再允准婚后享有婚前恋爱方式的相对自由。至少有1/4的大学生对于无论婚前婚后的情感方式都相对放任自流,凸显时代精神之印记。

对于问题,如今有27%的学生不再视之为妇女之性命及传统道德对人性的压抑。旧习俗历来有偏见,认为它只对妇女而言。其实,作为坚定、有节操的自律性德行,它是人内心的一种品质,能够自觉抑制人们的情感欲望,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热恋中的男子应当正确认识其意义:最直接意义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并把握自己在恋爱过程中的行为的价值。避免盲目冲动;而间接意义则是帮助人们提高和深化爱情。

离婚问题在过去倍受道德舆论的约制.也被人为设置了许多道德枷锁,可如今浙江大学学生有76.2%认为“离婚是私人的事,难以用传统道德来评判”。不可否认,现代人追求自我,在更大程度上将婚姻问题划归私人生活领域.婚恋自由度前所未有,只是在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点寻求确是我们道德之所求。离婚有时是必要的,能给婚姻当事人应有的解脱.并避免婚姻中的不道德现象。同样,在现代性的洗礼及舶来观念的强烈冲刷下,未婚先孕这种本来在传统习俗观看来归属道德的问题,现在却在更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技术问题。

在调查中,有69.5%的学生对婚前财产公正表示认可.95.6%的学生对独身生活方式表示“可以理解”或“个人私事无从评价”,73%的学生认为婚姻是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不认同婚前的由lO年前的10%降至5.2%。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有别于“熟人社会”的传统人伦观念.追求道德宽容以及个性自由倾向显而易见

二、新闻事件分析

如今,在反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冲击下,大学生的婚前“道德失范”虽谈不上泛滥成灾,却也不是新鲜事。他们不再认为这是“越轨”行为,不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而认为学校对这种“私事”不宜干涉,更不应惩罚。2002年10月重庆邮电学院发生的“女生怀孕被开除”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

2002年12月3日,《中围青年报》以《“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折射高校管理法律盲区》为题报道说:近日,社会广泛关注的“女生怀孕被开除”事件中的事双方——重庆某学院和李静、张军(均为化名)分别接到了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驳回李静、张军要求学校撤销处分决定的。

2002年10月初,重庆某学院大二女生李静突感腹痛去校医院治疗,被校医怀疑为怀孕,她自费住进地方医院,经诊断是宫外孕,于1O月9日做了手术。学校以严肃校规校纪、正确引导学生为由,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该校《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等相关规定,给予两名学生勒令退学处分。

此事经多家媒体披露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实,2001年4月底,江苏南京某大学就发生过此类事件,校方认为两名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同居致女生怀孕后又做“人流”手术违反了校规.开除了两名学生的学籍。

重庆某学院开除两名学生的理由是“品行恶劣,道德败坏”,在社会上很快形成了对立的两派观点。代表马父观点的媒体认为:校方将其女儿的行为定性为“不正当”是错误的,剥夺了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性权利。应当承认,学校不应放任自流,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苛求19岁的孩子如此理智。而代表管理机构一方的观点认为:它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如何培养健康向上的性道德观的严肃课题。该院有关领导指出,社会上产生的性解放错误思潮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关,也与一些媒体有关,其报道一味迎合学生,利用涉及青年人性关系和高校管理等有争议的话题来吸引读者,不顾自身社会责任。我们社会主义高校需要引进的是先进文化和思想,但类似台湾校园内所出现的“还我权”的性解放绝不是先进文化。公开谈论性问题是因为社会显著开放进步了,不是要脱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范畴而重走弯路,更非提倡和纵容,媒体应发挥唱响主旋律的作用。更有网友认为,“学校不是婚介所,更不是乐园。既然选择读大学,就必须接受学校的约束。”

滞后的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缺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得高校未能有效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依法管理和依法治校。但是,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学生在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其在校期间应尽的义务。教育部对已有20多年历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修改.以确保更好地维护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四有新人。

鉴于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教育界人士坦言,新形势下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伦理道德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和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171。高校管理改革要与时俱进.因为法治社会本应当是一个选择的共和国,要给人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权.2003年,苏州大学出台了《苏卅l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其中一项内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已婚女学生因生育需要者.由本人填写休学审批表、并提交有关证明,经学校审核、主管部门批准,可办理休学手续。“已婚女大学生怀孕可休学”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只要对社会无害、对个人有利.高校就不应该管.这也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教育部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表示不予干涉。专家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个人权利意识强化的标志,如同放宽上大学的年龄一样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禁止。婚姻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教授认为,大学生因生育需要“休学”并不享受工资待遇等福利,不等于“休产假”,这是高校实行的一项灵活措施,但并不存在“允许”的说法。为数不少具有伦理道德“非道德化”倾向的学生欣喜于校方终于把他们当作一个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来看待,这是对他们作为一名成年人行使自身权利的理性与能力的尊重与信任。家长则担心滥用此种权利会影响学生学业,导致“校将不校”。

三、基本结论及建议

伦理道德领域的“非道德化”过程还将继续.青年大学生仍是该过程的实践主体。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的以道德为主宰的生活模式向现代法治生活模式的转换.但不是否定道德的作用和地位,而是划清道德领域的边界.抑止“泛道德化”,有利于其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社会将道德作为约束人类行为规范的功能唯一化,这与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儒家思想是正统意识形态的特点是相呼应的。因此,当今法治社会不再诉求于“德治”、“仁道”的“软手段”,而由法律规范来划定人们活动的界限,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此过程在我国已初现端倪,主要表现在个人生活领域,比如说婚前、离婚、独身主义等,在当代大学生看来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是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应给予道德评价,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没有道德上的义务去对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习俗负责。此外,还包括将一些由道德评判连带引发的判断驱逐出道德领域,公私环境的划分最为明显,私人生活领域的不检点、不道德,并不能连带出对这个人在工作能力上的否定,挑战着以道德来评判一切的极端做法。

当前,高校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以人为本.在不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情况下,给大学生适当“松绑”,制定并执行与现实相符的新规;另一方面应当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现状,整肃校风,加强大学生的家庭道德观教育.严格限制在校学生的。

参考文献:

[1]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上海:光明日报,2001.10.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雷渡桥.混沌初开:来自当代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5]曾盛聪,等.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4篇

设计伦理是一种基于设计工作、专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之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它通过理性来调节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设计道德观念,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优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为与精神生命凝合成一个整体,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是人与人,人的心理现象不能被编码、量化.良心到底值多少钱?设计者的道德价值何在?关键在于修身立品.建立信任品性。论语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信任品性自心中出发,是命令不来。就等于宁静:我们不该以为逃避吵闹就能得到宁静,真正的宁静是来自内心深处.由心中创造。由此发展起来的设计经济活动必须满足: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需求、改善生活要求、提高人们文化水平。这是一种伦理职能,亦是一种社会责任。

其次是人与物,人要设计一个物件的时候,其最初出发点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刻服“痛苦”,“痛苦”是我们设计的前言,解决“痛苦”的方式就是将自身(包括身体构造、身体属性、人类感情)以各种方式投射于物件之中,即所讲的“设计”,由此建造出一个“合成”的世界,并期望它服从于人们.对人们负起责任。然而,被设计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却是双向的.我们每天与不同物件接触的经验中,物件将你心目中的东西转化出来.反映了你的内心和感觉,正如丘吉尔曾说:“当你与物件发生感情的时候,物件同时正在改变着你”。从所谓的“不朽的芯片”的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体会:科学家们致力于设计的一种电脑芯片.将它植入人的眼睛之后就能记录下人一生的活动。据这些科学家介绍,这种芯片可以提供一部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的视频13记。这一未来色彩浓厚的幻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它丝毫没有考虑到伦理道德的问题。这一技术的发展除了“娱乐”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社会”作用?科学家们所持的乐观态度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集合知识、勇气、热诚、真诚、学习和超越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愉快、成功的经验。

再者是人与自然,人类历经数千年发展创立了现代文明,依然在不断寻求突破寻找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完美的世界,在这个认知的过程里,我们该怎么去生活?设计师该建造怎样的世界?设计师的态度又是怎样?设计师通过融和各层次的关系.最终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创造令人愉快、满意的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素质。我们回顾历史,反省现今,放眼将来,眺望过去也是对未来的预测,人们在现在与过去的循环中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用学习的态度思考并运用生活中看似不能融合的矛盾,化危机为转机,发展出属于未来新创造的生机,这正是设计伦理所要建立的价值和态度。

设计伦理进一步完善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及其知识的完整性,使设计师们正确认识到设计伦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时空对设计、生活进行自我的反省和讨论,普遍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去分析、判断社会中存在异议的现象.学会敢于表达个人鲜明的观点和见解,并从伦理德性的角度,提出较为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图发掘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清晰明白到长成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努力寻求“直觉思维”仓I意的启发,亦需要谨守职业操守和德性的价值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由直觉感性到理性判断的递进.最终能够超越直觉思维到达理性思维的判断和选择,将该学的知识理论努力内化为个人修养,其伦理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自身、对专业、对业界、对社会、对自然、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辨.这种态度的转变将影响彼此的行为成为负责任的行动!

设计伦理教育一定会在设计学科建设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设计思维教育、设计方法教育、设计技能教育一样,成为设计艺术学科中的一个稳定组成部分。它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讲授,更将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生活态度。更健康地看待自己、心怀祖国、关爱地球和人类。

论文关键词:设计设计伦理设计教育道德价值

论文摘要:设计伦理是一种基于设计工作、专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之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它通过理性来调节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设计道德观念,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优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为与精神生命凝合成一个整体。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散文体;菲尔丁;《汤姆·琼斯》;伦理观

一、菲尔丁及其“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从事戏剧创作,尤其致力于喜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希望像以往的喜剧大师那样,以喜剧的形式达到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他的剧作虽然广受好评,却由于抨击朝政而被禁止上演,菲尔丁本人也由此遭受迫害,结束了他的戏剧生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为了养家糊口,菲尔丁曾经从事律师、编辑等职业,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也更加奠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

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史上,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由于这一点,菲尔丁不仅开创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小说创作,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同时,这部作品也恰好体现了他所谓“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意蕴。

与其他文学巨匠一样,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种将叙事文学归类为史诗的做法,并不是菲尔丁的首创。十七世纪以来的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对人类生活的任何叙事形式的模仿,都应该尽可能的同化于由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无数阐释者为历史制定的原则。”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在其第一部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传》里,菲尔丁就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从史诗的构成要素、史诗所具有的“教益或乐趣”,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严肃与滑稽的区分标准,来说明他所创作的这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史诗特点,从而得出了小说是史诗这种叙事文学的延续这一结论。然后,菲尔丁又把严肃史诗与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相区别。在他的论述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归类,在于寻找理论的根源;后者的重点在于对这种新兴文体的特点进行解释——现实主义小说其实就是一种以散文体写的喜剧史诗。

尽管在英国文学史上,菲尔丁的史诗理论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一种小说诗学,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这一理论对他创作的实际影响。事实上,这种史诗理论只是菲尔丁为自己的虚构作品所找的理论依据罢了。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

二、“善”与“仁”的自然伦理道德观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全书的中心情节是描述弃儿汤姆·琼斯的生活遭遇。该书刚刚出版不久,英国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就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部作品将邪恶的主人公描绘得富有魅力,使人无从分辨是非。然而,约翰逊的这一见解却是出于对小说的误读。实际上,菲尔丁并不赞成主人公汤姆·琼斯的荒唐行为,但他所持的是另一种与约翰逊不同的道德观。正如伊恩·瓦特所指出的,菲尔丁只是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道德观:“他相信道德决不是根据公众舆论而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果,道德本身乃是一种向善或仁爱的自然倾向。”因此,菲尔丁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品性优良,但却难免过失和荒唐的主人公,并且试图向读者表明,与琼斯形成对照的布利非才是人们应当反感和唾弃的。

与十八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一样,菲尔丁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美德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善。因此,正是通过汤姆·琼斯与布利非之间的鲜明对比,菲尔丁充分肯定了发自天性的“自然道德”,而反对虚伪做作的“文明道德”。琼斯从小虽然淘气顽皮,但是,从他对待黑乔治一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优良品性。他和黑乔治一同偷猎,然而,所得的大部分都给了黑乔治一家,若是被人发现,琼斯又总是独自承担罪名。他还不时地给贫穷的黑乔治一家以各种照顾,用奥尔华绥送他的礼物卖钱来救济他们。琼斯这种宽厚的心肠,在乡村里受到了很多穷人们的称赞。用苏菲亚的话来说,琼斯的为人堪称“英雄般的高贵和天使般的善良”。琼斯的天性中就带有优秀的品质,这一直是作者所强调的,同时这种品质也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来。

作品中最能突出他的高尚道德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他前往伦敦的途中遇到强盗抢劫;二是他帮助耐廷盖尔先生和南锡完婚。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情,菲尔丁向我们展示了琼斯超于常人的高尚品质,也充分肯定了那种出自天性的“自然道德”。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走出巴尔涅特不远,琼斯和巴特里奇遇到了一位样子文雅的陌生人与他们结伴同行。当听说琼斯身上带有一百英镑时,这个人突然掏出枪,向他们索要那笔钱。琼斯准备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三个多畿尼交给他,可是当强盗要求要那一百镑时,琼斯坚决地拒绝了他,因为那一百镑不是他的,而是苏菲亚遗失的。于是,他们打斗了起来。最后,强盗不敌琼斯,被琼斯制服。受了惊吓的巴特里奇这时要求干掉这强盗,可是当琼斯听说这个强盗是因为妻子要生孩子,家里困难迫不得已才抢劫时,不仅将他放了,还把自己仅有的几个畿尼的一大半给了他。那位行劫的汉子对他感激不尽。琼斯来到伦敦后,借住在密勒太太家。他听说她的表妹夫家里生活困难,就慷慨地将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让密勒太太用来资助那家穷人。最后,密勒太太的表妹夫亲自来感谢这位恩人时,琼斯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安德生先生就是他在途中遇到的强盗。由于琼斯的帮助,这家人有了床睡,有了面包吃,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很多。安德生对琼斯感激不尽,琼斯也把能够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慰。这件事集中体现了琼斯的诸多高贵品质。在遇到强盗时他勇敢而果断,在钱财上他仗义疏财,对待弱者他富有同情心。

另一件事也发生在密勒太太家。她的女儿南锡爱上了房客耐廷盖尔,南锡怀上了身孕,耐廷盖尔却迫于父命,要娶一位富家小姐。眼看南锡的名誉就要毁在这件事上,琼斯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他为南锡和耐廷盖尔奔走,终于促成了二人的好事。与琼斯的高尚品质形成对照的,是布利非的虚伪阴险和自私自利。这位富家少爷,表面上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他的一切行为都出于自私卑鄙的利害考虑,其一举一动刚好和琼斯构成了巨大反差。琼斯是不饰雕琢的天然质朴,布利非则将自己的自私本性掩饰起来,装出一副笃信宗教,老成持重,循规蹈矩的模样。他早就知道琼斯的真实身份,因为怕危及自己的利益,一直将这件事隐瞒起来。他之所以追求苏菲亚,也完全是因为看中她家的财产。琼斯被捕入狱后,他竟然派人制造假证,企图置琼斯于死地。然而,在乡绅奥尔华绥面前,他却伪装成一个正人君子,骗取他的信任。这样的人物恰恰使得琼斯略带瑕疵的美德更加得以彰显。

三、“灵”与“欲”的人性伦理道德观

小说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道德问题,是汤姆?琼斯在对待异性上的有失检点的态度和行为。不可否认,琼斯的确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他已经爱上了苏菲亚,却与别的女人多次有染。在得知奥尔华绥有望病愈的消息后,琼斯喝醉酒与布利非发生了争吵,随后他来到树林里散步,满心想念的都是苏菲亚。但是,当他看到了旧情人毛丽,两人说了几句话后,他就忘记了刚刚对苏菲亚的一片痴情,即刻与毛丽钻进了树林的深处。另一次是在琼斯流浪的路上,他遇见了沃特尔太太。这位太太爱上了琼斯,并竭尽全力地勾引他,琼斯终于在酒足饭饱后经不起诱惑,与她发生了。而在伦敦,琼斯也曾因为生计无着,而与贝拉斯顿夫人暧昧不清。不得不承认,这些行为都是对他纯洁爱情的玷污。但是,菲尔丁仅仅把这种问题处理成一种年轻人一时冲动的过失,而这种过失并不影响琼斯的优秀品质和纯良的天性。在对待毛丽的问题上,作者从一开始就强调琼斯对毛丽的慎重态度。他们相好以后,琼斯也一直怀有高尚的道德,将毛丽的幸福看作自己的责任。即使当他发现真正爱的是苏菲亚时,他也对毛丽怀有深深的内疚,甚至也曾经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觉得自己应该对毛丽负责。只是由于最后他发现了毛丽的放荡行为以后,他才有所释然。然而,即便此时,他也仍然把毛丽堕落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在与沃特尔太太的关系上,琼斯似乎也是出于被动。一方面,琼斯在酒足饭饱后经不起诱惑,另一方面,他与苏菲亚的结合看来也希望渺茫,便一时糊涂而犯下了错误。事后得知因为他的不检而失去了与苏菲亚见面的机会,他痛悔不已,并且立即追随苏菲亚的行踪前往了伦敦。因此,即使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本性的纯厚。对于贝拉斯顿夫人,琼斯之所以犯错,多半是由于对苏菲亚的行踪感到焦虑,错把贝拉斯顿夫人当作引路人而造成的。虽然这种不正当的性关系对不起苏菲亚的爱情,但是比起前两次的错误,这次过失的大部分责任应当归咎于贝拉斯顿夫人的阴谋。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伦理;财务行为;道德推理

伦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已经成为各国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所以。伦理必定影响行为。西蒙曾说过:“一切行为都包含着对特殊的行动方案所进行的有意无意地选择”。论文百事通不难发现,人们的价值倾向已渗透到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财务领域亦是如此。由古至今,不论是中国的德、义、礼,还是西方的康德理论,都开启了德法并重的治理先河,并将伦理理念融入财务实践。对企业而言,如果缺乏伦理道德,就可能会选择“不道德”的财务行为,发生财务舞弊现象。但如果以正确的理论道德作为指导,那么理智的行为主体一般都会选择符合伦理道德的财务行为。所以。伦理道德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财务行为,并为隐性财务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价值根基和精神支持。

一、财务伦理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关于财务伦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寥若晨星。目前,对财务伦理的界定尚无权威的说法。笔者试图从伦理的基本内涵入手,考察财务和伦理相耦合的层面来界定财务伦理。

伦理,按照徐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论,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立,治立也”。所以,“论”是区分人的辈分、长幼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规范和秩序;“理”,原意是玉石的纹理,意指事物内在的“纹理”,也就是事物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伦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和规范。即为“论”;二是事物本身内在的规律、规则,即为“理”。二者合一,即为“伦理”,就是事物交互过程中根据各自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规范和准则。所以,任何事物或学科的伦理都要基于自身规律去考察相互关系的某些特质。

企业是一个“不平整的游戏广场”(UnlevelPlay-ingField)。这个广场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中运作的,而伦理道德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活动在其所有层面都与伦理道德相关。但是如何考虑财务——这一微观管理领域的伦理呢?笔者从其本质属性来进行分析。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组织一系列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具有双重特性。从自然属性来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根据“成本一效益”分析,实现“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从社会属性来看,财务管理不仅受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技术层面的制约,还要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即企业必须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伦理用来反映和调节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一方面,企业作出某项财务行为时,都要自觉地考虑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伦理也可看作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它决定了“企业行为主体受制约的道德参数,规定企业目标行为的伦理界限,成为制定和实施各种管理规则的价值参考”。为此,笔者认为,财务伦理是企业在财务运行过程中,整合和调节各种财务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伦理理念和伦理特征。它既是财务主体把握财务活动运行的规则,也是协调各种财务关系之间的义与利、利己与利他、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

具体来讲,财务伦理展现了财务伦理化和伦理财务化两个方面。从财务伦理化来看,企业开展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都必须符合伦理道德。也即从财务的本质表现中引出了道德规范和伦理理念。并把伦理道德作为一个尺度和标准。对企业的财务行为作出伦理评判。财务伦理化实质上是在财务原有技术层面的基础上,增添了人文色彩。换句话说,财务在基本价值管理之上铸造了一条伦理底线,形成了“技术+道德”的双重行为准绳。从伦理财务化来看,它是将相关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应用于财务领域。一则,财务活动中遵循的伦理道德是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财务运行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合作环境;二则,在一定程度上,伦理的选择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之所以遵循伦理道德就是为了减少在财务运行中的风险性和无序性,降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摩擦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效率。所以,伦理财务化实质上是企业将“以德理财”为基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

二、财务伦理内容的架构和解说

财务伦理是企业在其财务活动中涉及财务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企业财务的道德体现,它包含诸多内容。究其根源,财务活动是形成财务的行为表现,也是研究财务伦理的本质内容。基于此,可以按照不同的财务活动将财务伦理划分为融资伦理、投资伦理和分配伦理。

(一)融资伦理

融资伦理是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在处理受资与授资关系中所形成的自律性的行为准则。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要具有合理性的融资理念。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筹措资金,无论企业采用何种方式取得所需资金。都是要付出成本的。从经济理性上讲,企业追求资本成本最小化无可非议,但是这种体现经济理性的行为。就应该审视其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如果企业是通过科学的融资组合或者税收筹划等方法实现的资本成本最小化。就是合理的;如果利用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恶意“圈钱”、虚构财务信息、偷税漏税等途径追求企业资本成本最小化。则是缺乏伦理基础的融资行为。所以,企业在融通资金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则。

此外,融资活动还要具有合规性,即融资过程要符合有关规定,并要保护授资者的利益,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伦理环境。授资者让渡资金使用权给企业后,就丧失了对资金的控制权。企业获得资金的使用权后就可以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授资者的利益,如改换投资高风险的项目、未征得债权人同意发行新债导致负债率升高增加公司破产风险、在高负债的情况下发行大量的现金股利等。为了保护授资者的利益,除了在契约中增加限制性条款外,还要使受资者遵循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企业体会到融资伦理作为不明确契约在资本市场中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功能。如果筹资者的信用度比较高,及时按原先约定归还资金,那么授资者就可以给企业优先贷款、优惠贷款等特殊待遇。使得企业省去以后融资活动的寻租费用和潜在搜寻成本。这体现的正是“信用就是金钱”的伦理准则。

(二)投资伦理

投资伦理是立足于社会伦理道德,旨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投资活动与行为。投资伦理的基本意图在于增进社会效益,力图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运作产生正的外部性。同时,投资伦理的兴起使投资者不再单纯追求投资的高回报而唯利是图,而更多地考虑投资的社会责任,使其投资符合个人良知与社会公德的需要,实现投资的可持续回报。所以。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并付诸于实施时,要追求利己与利他的和谐发展,并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

1、投资行为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寻求平衡。

企业在投资之前,会针对所选项目按照“利己”原则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如果项目对企业有利,则选择投资;如果无利,则选择放弃。可以说,企业形成了一个投资行为的数量边界,即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正是基于这个界限,企业在投资活动中,出现了随意改变募集资金使用投向、投资的短期性和投机性等滥用资金的现象。所以,企业投资行为的边界并不总能用数量标准来确定,从伦理的角度出发,需要给企业增加一条伦理边界,即投资行为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这里的“他人”不仅指与投资主体处于同一空间的他人,也指与投资主体处于不同时空的他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寻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惟一的目的,在投资一些稀缺性资源时,企业还要考虑人类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见,财务伦理要求企业的投资行为要在利己不损人的前提下追求投资的最优化。

2、投资效率受制于经济与社会双重价值尺度。

投资是财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投资效率来体现投资效果的好坏。按照一般的理解,效率就是投入产出之比。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企业融于社会这个网络结构之中,两者必然存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即社会服务于企业、企业服务于社会。所以,企业投资行为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要具有社会价值,也就是企业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目标的行为才是有效率的。如果企业仅考虑单个方面。就是不经济或不道德的,都谈不上投资效率。因此。企业的投资行为要求在社会声誉最优的背景下实现投资效率的帕累托最优。

(三)分配伦理

利益分配是一项经济行为,在分配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但如何实现分配的“公平”与“正义”问题。绝非是一个能够用抽象或单一的经济学原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家指出,“公平并不是经济学概念,它从来都是含有伦理学的意义。公平或者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财产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获取收入与积累财产机会的公平,它们全都涉及价值判断问题”。所以,分配伦理是指“人们在从事产品分配和收入分配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以及作为分配行为的准则基础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并将“公平”和“正义”作为分配的伦理原则,要兼顾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实现财务效率性和财务公平性的统一。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分配,这才可以充分体现分配过程的公正,使经济资源处于最优的配置状态,实现企业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提高。但是,一味强调效率就会使分配结果丧失普遍的伦理价值——公平,造成整个经济活动的不和谐。同时。以劳动的“值”进行利润及收益分配是评价分配公正的客观标准。这个“值”可以是一般劳动、资本的投入数量、无形资产的投入等等。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按资分配都是一个相对合理、公平的制度安排,这种分配能够反映企业效绩层面的分配机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分配过程的公正。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劳动、资本、知识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很难精确地加以区分,这种依赖公正的分配过程也会出现分配结果的负面效应。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企业在重视效率的前提下,要“兼顾公平”,体现分配结果的公正,需要用伦理规范作适度调整或修正。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对弱势群体有利的分配方案,或对初始的分配结果进行补充性的规定来进行调整,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标准。

三、企业财务伦理的培育和完善

财务伦理是财务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财务活动遵守的隐性规范。财务伦理的培育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企业理财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有效融合,从根源上遏止财务败德行为的发生。

(一)提升财务伦理的思辨能力

人们的选择中既有积极的价值也有消极的价值,但这些价值都会于无形中渗透到人们的行为之中,使人们作出的选择倾向于某些方面。人们对行为的选择过程就是伦理思辨的过程,是选择伦理原则的过程。提升财务伦理的思辨能力,要考察伦理思辨与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选择高尚的动机,一般就会导致高尚的行为;反之,就会导致不良甚至邪恶的行为”。可以看出伦理思辨的过程(即道德推理的水平)和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所以,培育和完善财务伦理首先要提高财务伦理思辨能力,以使其能够更合理地把握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运用某些伦理原则最终决定企业的财务行为,在原则的推理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和发生作用的领域,通过建立伦理思辨框架进行甄别。

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了“波特图式”来进行道德推理,他将道德分析的定义、价值、原则和忠诚四个方面纳入其中(见图1)。波特的道德推理图式正是将行为主体所面临的伦理冲突以清晰、直观的图式展示出来,便于行为者进行伦理道德选择并作出恰当的行动决定。在应用中,“波特图式”不是一组随意放在一起彼此孤立的问题,而是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因此,应该从表面的第一印象转向其他方面解释同一事物。

将“波特图式”用于财务伦理思辨时。定义是对具体情景的描述,在此代表财务管理中的控制事件。如筹资、投资、利益分配等具体决策活动;价值即财务方面的价值观,如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筹资的目的是资本成本最小化等;原则则是适用的伦理原则,它用来帮助进行行为选择;忠诚是财务服务的对象,对企业而言。财务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第四步忠诚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费思量的一步。冲突往往发生在对忠心的权衡之上,这由于各个方面对忠诚度的要求事实上不一样而且相互间可能会有冲突,这就给企业财务留有可以操作的空间,随之而来则是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所以。要培育企业财务伦理,必先培育企业的忠诚度,必须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中心,这样才能耦合各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促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避免出现财务伦理冲突。

(二)建立财务伦理的监督体系

财务伦理建设除了培养和提高伦理思辨能力以外,还需要建立财务伦理的监督体系。它是用伦理原则来观察、描述和记录财务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判断某一财务行为是否符合伦理提供客观依据。

1、设立财务伦理委员会。

企业对员工如果没有任何约束,那么员工就不会有责任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在企业中设立财务伦理委员会,将伦理道德这种“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企业伦理态度从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财务伦理委员会致力于企业伦理规则、伦理执行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推动企业开展伦理计划、声誉管理,引导企业关注“我们的财务目标是什么?”、“财务行为的准则是什么?”、“社会责任是什么?”等伦理问题。企业通过设立财务伦理委员会,将伦理道德问题放于公司管理之中,逐步形成企业管理伦理化的发展态势。

2、建立财务伦理评价体系。

道德是从内在价值上自然地规范人的关系的原则。它更多地依赖人的自律而发挥作用。人们虽然具有道德好坏的评判标准,但是人性的复杂化决定了很难用简单而易操作的量化指标去度量。但是,并不能否定道德量化的作用,因为对财务道德的培养仅限于自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可行的道德量化标准来加以衡量。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硬”约束。从而约束财务行为的选择。目前,西方国家已推出了多米诺400社会指数(DSI)、道指可持续板块指数(DJSGI)、Calvert社会指数、FTSE4GOOD等道德指数,这些道德指数以金融数据的具体化标准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道德选择的支持力度。笔者借鉴这个思路,试图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财务伦理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对财务伦理进行评判,通过推行道德量化考核,使得原本复杂、抽象的道德伦理变得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但是,道德量化使道德教育可能达不到道德教育和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在化的目的,反而可能会把道德建设与功利动机联系起来,从而诱发道德虚伪和道德双重人格。所以,建立财务伦理评价体系仅是一种监督手段,企业还需要将道德规范内在化,用教育的手段构筑企业的道德人格。只有同时运用这两种手段,实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铸造出完美的财务伦理监督体系。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律约束;伦理道德

一、实利的追逐、势力的依靠、灵魂的缺失

不断追逐利益为人类的本性,近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对经济利益进行追求而违背道德及法律进行疯狂的犯罪行为。在涉黑团伙进行违法犯罪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了降低成本和提高隐蔽性,故将黑手深入校园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进行非法犯罪引诱并达到利用其犯罪的目的,作为青少年犯罪的外因之一。家庭成员缺失或无法在成长期得到家庭的正确教育也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形的种子,人生从3-16岁为关键的成长年龄,在此阶段会不断吸收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也为终身的教师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家庭成员确实便会对子女幼小的内心造成一定损害,另外一位家庭成员在谋生与教育两方面担负往往力不从心;如家庭不够和睦便无法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更不要谈到良性影响。这样孩子往往内心空虚无所依靠,只得去寻找“相同”的“兄弟姐妹”作为依靠,这便为日后走向犯罪奠定了基础。家庭关系混乱促使子女对学业产生厌倦,对一切都觉得无所谓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一些应该有学校通过教师传达给学生的基本教育和法律法规无法传达,同样也会使青少年成为法盲或使其无知犯罪。

二、伦理道德与健康人格

父母最为青少年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将在其意识萌芽阶段将伦理道德等健康因素通过言传深受产达给子女,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更通过家庭气氛对子女进行影响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家庭成员的缺失会对此造成重大的影响。此处的家庭成员确实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因病去世、父母感情劈裂离异、父母因外出务工由单方抚养子女或双方务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子女。2003年贵州19岁王姓大一男生因表白未成功将同年女生深刺19刀,该女生当场死亡;2006年4名湖南籍青少年对某电脑公司进行盗窃,获得赃物价值50万人民币;2007年5月浙江省18岁高三学生因无钱去网吧参与联合对战硬逼迫其单亲母亲索要钱财,后其母亲自杀身亡;2006年杭州市一女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后将该同学活活勒死并纠合其它“道上”朋友将同学分尸,这均让我们深入思考家庭、学校对于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转贴于 这些犯罪人员大多数均处于花季或是刚刚进入大学的美好时段,这个阶段应该是好好读书吮吸知识的大好阶段,但因为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无法使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各种各样的缺陷就像一个漏洞百出的电脑系统在网络中的状态随时可能遭受病毒的侵害。家庭成员的缺失或变相确实就像内脏的损伤,内脏的损伤必将危及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其成长。所以教师应多对家长进行宣传和教育必须要正自身言行才能对子女产生良性影响,一个温暖的家才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温床。

伦理道德观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爱比克泰德;好(善);神性;宗教色彩

占代希腊晚期斯多业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在思考的角度上几乎完全转向了伦理学,他思想中表现出了对主神崇拜的宗教热诚。由于历史过去的时间已经很久远,又加上爱比克泰德本人也未曾留下自己的专著,所以只能从他的学生阿里安的记载来分析爱比克泰德的伦理思想。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爱比克泰德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他谈不上名垂千史,但是对研究伦理学的思想家们和早期基督教的影响却难以估量。爱比克泰德是晚期斯多亚学派哲学家,生平不详,大约生于公元55年罗马帝国东部赫拉波斯的一个奴隶家庭,幼小为奴,父母早亡。所谓“爱比克泰德”其实只是他那奴役身份的表示,在希腊文中的原义就是“买来的”、“获得的”意思。他的老师,在尼禄政府中当差的埃法弗洛迪修斯非常器重他,使他能够跟随当时非常著名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鲁弗斯学习深造,并从奴役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民,其后一直在罗马任教。

罗马皇帝多米利安统治期间,斯多亚派因为卷入反对的政治活动而被逐出罗马。约公元89年(或者公元92年).爱比克泰德被驱逐到希腊西北山区的尼科波利斯,并一直在那里生活,直到公元135年(有些观点说是公元120年)离开人世。爱比克泰德与其他许多“斯多亚主义者”不同,他一生中都在真正地践行着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可谓达到了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他虽然在当时已经闻名于世,但一生清贫,一直住在一所简陋的小屋子中,他的整个“财产”除了一张床、一盏油灯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并且他的身体一直不好,腿终身都有残疾。

爱比克泰德自己未留下任何著作,他的学生阿里安根据他平时讲课和谈话的内容编辑成《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和《道德手册》。这才得以给后人留下一个古罗马生动、鲜明、丰富的人格形象和高尚的思想境界的美好景象,才使得爱比克泰德的思想能够流传下来。

爱比克泰德是斯多亚学派最著名的伦理哲学家,他用通俗且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其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因为他自己本身是奴隶的原因,故十分强调个人的存在,同时他也协调了个人与集体、生活和道德、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关系,使他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既重视个体,又重视共同体的伦理道德哲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那么,爱比克泰德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从好(善)、神性和宗教色彩来简单的论述。

希腊文中的agathos,英文中的good是整个希腊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翻译成“好”或者“善”都可以,但又都不是完全恰当。从爱比克泰德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角度上看,翻译成为“好”可能会更加妥帖。相对应地,我们可以把bad翻译成“坏”而不是“恶”。在事物之中,有些东西是好的,其他的是坏的,还有一些是不好不坏的。…“好”存在于自由意志之中,“坏”也存在于自由意志之中,只有“不好不坏”的东西存在于自由意志领域之外的事物之中。

什么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爱比克泰德思想内涵的中心概念,在希腊的原文中是“选择”的意思。当人被迫带上脚镣,被流放的时候,他可以选择微笑着、愉快地、安静地被流放;当人被迫说出自己心中鲜为人知的秘密时,他可以选择一个字都不说。因为这在其控制之下,其自由意志就是神(宙斯)本人也无法征服的。但是,人生来只能选择去做我们能够控制之下的事情(也就是说,自由意志之内的事情)。如何去选择和拒绝,欲求和回避的能力,就是一个人运用外部表象的能力。比如,当面临女惑时,“不要被表象弄得急不可耐,对自己说:‘表象啊,等一会,让我看一看你是谁,要干什么,让我考验一下。’不要让表象牵着你走,不要把你要做的事想得栩栩如生,否则你就会受它任意支配。需用另外一个美丽、高尚的表象与之相抗衡,把这个卑鄙的表象排除,”它说,这种表象之间、感情之间的冲突才是真正的竞技。所以说,只有我们的灵魂和意志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事物。也就是表明,我们真正应陔和能够关心与把握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灵。

“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分为道德的好和非道德的好两种。比较而言,非道德的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道德的好是以群体为中心的;非道德的好足以生活本身为目的的,而道德的好是以提高生命意义为要义的;非道德的好是生活的、物质的、利已的、个人的,新道德的好是道德的、精神的、利他的、共同体的;非道德的好使人生活快乐,道德的好使人灵魂高尚。爱比克泰德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是利他的、道德的、共同体的,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称得上是伟大的、高尚的人的心灵。因而,作为人,就应该始终不变的拥有一颗这样圣洁的心灵,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好(善)”的本质以及“坏(恶)”的本质都在于它对感官表象的运用.而在自由意志范围之外的事物既不属于恶,也不属于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心灵之外的东西就是心外之物,既非好也非坏,既不足好的东西也不是坏的东西,它们都是无所谓的。材料无关紧要。。,但是对它的运用却不能说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自然就不能持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只有自己的心灵才能去运用这些心灵之外的东西。所以,只有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和真正属于自己的事物那里,才能寻找到所谓的好与坏。而离开了自己的心灵,也就无所渭好和坏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是去追求一外之物,而是在于,以关注自己的作为人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忠诚、谦恭、高尚这些优良的特征,才能实现内心的平和,才能最终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件,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外界的万变。应该做到“虽病而幸福,危险而幸福,被放逐而幸福,蒙受羞耻而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与外部状况无关的,人的快乐只能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也就是说.好的东西其实质上只能够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

爱比克泰德认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们所能控制的东两,至于其他的,就顺其自然(理性)吧!“自然(理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神之昕愿。在他看来,人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人是神灵本质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并且在人自己的身上也包含了神的某一部分。人应该按本性即理:生活,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应理性”、“人的“主要的善是按照健全的理性根据我们本性所选择的事情去作”。

怎样做才能使每一件事情都合乎神之所愿呢?比如用餐,在爱比克泰德看来,如果能够举止得体、神态端庄、有礼有节地用餐,就是符合神之所愿。如果奴隶没有按照主人的意愿行事,而主人却能强压怒火,这也是合乎神之所愿的。因为奴隶也与主人一样,是神(宙斯)的后裔,只是被安排在高低同的位置上而已。

爱比克泰德认为人的本质足具有“健全的理性”。如果人没有理性,不能自由自觉地活动,那么,我们就不仅与动物没有区别,而且与植物也没有区别…。爱比克泰德直接从宗教的神的观点来解释,在他看米,人世问的万事万物皆是由神安排,神制作出了一切。他让植物自己开花、拙芽、结果、成熟;让动物拥有吃的、喝的、躺卧用的草垫。但在植物和动物身上,神并没有赋予其本质性的东西,因为它们没有思考人类事物的能力。为它们是被制作出来为别的东西服务的,它们并不是头等重要的东西,随时准备着为人所用。而人拥有思考自然的安排以及神圣事物当中各个不同事物的能力;拥有思考人类事务的能力;拥有在感官和理智两方面同时被成千上万的事物所感动的能力;拥有赞美事物,反对事物,或者悬置自己对它们判断的能力。在人自己的灵魂内部,看守着如此多来自纷繁多样事物的表象,正因为受到这些表象的感动,人的心思才落在了和早先形成的相一致的观念上,结果就这样从成千上万的事物当中一个接一个地获得并保持r各种各样的技艺和记忆。而这些理性的东西,植物和动物不曾拥有过,也不可能拥有。它们是神灵的作品,不过不是头等的存在,也不是神灵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存在,只有人才是神灵本质的~个非常特殊的部分,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看到包含着神的那一部分。在人的一切权能中,唯有理性的能力才能既对它自身又对其他一切进行思考、认识、审查和评判。这是灵魂中其他能力做不到的。理性有治理和支配一切其他能力的能力,因为惟有它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

人的本性是神赐予的神性,即一种超越性的道德的好。在爱比克泰德眼里,品德是比其他一切都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品德就是自由。按照希腊人的传统,爱比克泰德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道德品质,作为自由的定义。这是他道德哲学的中心慨念。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要自由地达到一种道德上的好的自由,在爱自己的同时要去爱众生。只有拥有了这样一种“健全的神性”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心灵高尚,也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爱比克泰德最看重自由,据w.a.oldfather统计,“自由”一词在他的论说集里出现了130次。他对自由精神的前所未有的诠释,是对斯多亚哲学乃至整个希腊哲学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