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画图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电子技能;课程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技能,电子技能课不仅是培养学生动作技能的基石,它还是丰富学生智力技能的土壤。电子技能课程的学习,要经常装配、检测和调试电路,而读图是做好这些的前提条件。其整个学习过程融入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读图能力是各种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借助电路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元器件的连接情况,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原理。
职业教育的核民和优势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举力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平台,对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电子技能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记住元器件符号,为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路图由开关、电源、电子元器件符号和表示它们之间电气连接关系的导线组成。电源有交流和直流之分,元器件有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集成块等等,种类繁多,型号各异。比如电容分为极性电容和无极性电容,在电路图中用“+”表示有极性电容的正极。各元器件的参数也不同,电阻有阻值大小、功率等因素不同,所以电路中各个元器件所起的作用不同。在电子技能教学中,结合实物和符号让学生认识,同时注意标称值,弄清楚参数,反复训练。
二、练习画电路图,为读图迈出重要的一步
记住了各元器件的符号,还要能灵活运用,并且要清楚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1、让学生抄画电路图,教学中要求学生每次上课都带上练习本,把本次课要学习的电路图抄画下来,并仔细检查,注意质量。刚开始一些学生不能接受,认为这是没必要的,通过实践发现,这样为后面的装配和调试电路带来了方便,因为自己对元器件及连接情况都很清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都能自觉画图。
2、让学生设计电路图,在教学中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练习设计简单的电路图。通过练习画电路图,学生熟悉了元器件的符号,既练习了读图,又为读图能力的提高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三、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巩固读图
技能实训是电子技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要根据原理图和装配图进行。在电子技能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画图,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重点知识,增加学生对电路图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学生看图的良好习惯,并有着较强的读图能力,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四、以电子技能大赛为航标,推进一体化教学
技能大赛比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通过总结技能大赛的经验和不足,改革技能训练的内容、方式、方法,使其与企业实际接轨,更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教学的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
五、以电子技能大赛为舞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课程教授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参加电子技能大赛,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的历练,会使参赛选手终身受益。以电子技能大赛为契机,组织不同的学习组织和团队,让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团结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以电子技能大赛为抓手,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们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契机,千方百计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为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基地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岗位实践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为专业技术课程开展实际项目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际项目案例。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科研开发、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培训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教通讯教材教法,2009
[2]何先英.略论“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
关键词:汽车电路;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55-02
面对汽车的社会化普及和汽车电控化的出现,部分高校的汽车实训教学不只限于对汽车专业学生开设,也延伸到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但目前教学的单一、枯燥等问题制约了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发展。汽车电路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教材内容涉及汽车电路控制知识技术和实习技能课题很少。特别是汽车电路实习课本没有将电路实习内容、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完整编写,教学时没有针对性,仅靠教师指导学生实习,造成毕业生就业时工作能力差。信息反馈,汽车电路实习教学需要我们加强探讨,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汽车电器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落后。汽车电气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再好,讲解得再生动,也只是在黑板上开机器,只会越来越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短时间教学中传授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操作技能仅靠原有教学手段,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教学工具使用不足。目前的教学仍然用挂图讲解,或用圆规、三角板、粉笔在黑板上画图,然后根据图讲解。而汽车电气课程实物图多,线路图更多,仅画图这一项就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导致复杂电路无法讲解、个别部件的结构讲不明白,用多媒体、幻灯片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教学的少之又少。实训台架使用频率也因课程安排而使用较少。
3.理论课时与实习课时比例失调。课时分配的状况是这样的,理论课时太多,实习课时太少,有的实习课一学期只有一两次台架参观机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实习设备少、电器实训开发较少、实训用电安全等问题,还有教师的主观意愿在起作用,认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学生才能实习好,毕业后的实习机会很多。
二、汽车电器课程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路。因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面较广,不仅要求学生懂电工电子和机械原理知识,还要求学生对化学等学科也要有所掌握,这样教师就必须考虑到如何综合这些学科的知识,把内容简单化、明了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汽车电气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笔者总结了汽车电气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改革思路如下:一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重新设计教学系统,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利用声音、图像等信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制定教学计划,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然后根据阶段的成果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式。
2.课程教学实践的方案。根据汽车电气技术发展的特点,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汽车因电气引起的故障的判断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行了以下几项对策:
(1)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课教学。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了教师的共同智慧,以计算机作为工具,运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来传授知识,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大量的信息,还可以把无法在传统课堂展示的内容用模拟的动画演示出来。
(2)采用分组小班式教学,加强实训课的训练。汽车电气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该课程中设计了3种类型实训模式,一是结构原理,二是故障检测与排除,三是整车仪表线路的检测。每一模块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动手拆、装、检查测量,这样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实物,研究其结构、原理,等于把课堂知识进行二次回炉,加深印象;对故障的判断与排除实训采用人为事先设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找出故障所在,直到解决问题;最后集中一周的时间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整车的电气设备检测。
(3)增加实训内容操作考试。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课程结束后就进行实训操作考试。操作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国家劳动部的考核标准,贴近岗位实际,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实训项目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有统一的考核评分标准,使学生获得了较好的实操锻炼。
三、实训考核方式的改革
1.汽车电器实训考核准备。新的考核方式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在整个实习训练中的整体表现,突出了学生个人能力在考核中的作用,避免了“大锅饭”或“小锅饭”现象。适应了汽车电器实训的教学特点,从多方面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教学。利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必须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准备好理论考试试题库和实践操作考核题题签。理论考试题要与《汽车电器》课程考试有区别,主要考查学生汽车电器故障诊断和分析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前后进行实习的班级出现试题重复,要构造一定数量的试题,形成题库。在每次考试前随机抽取。
(2)设计合适的考核项目。学生实践操作考核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度,主要以汽车电器部件拆装检测为主。工作量一般在1h内完成,一个班4个组学生,利用4~5h就可以考核完毕。
(3)器材、仪表、设备的准备。实践考核项目涉及汽车电器的各个部分,使用的器材、仪表和设备种类较多,考核前指导教师要逐一检查,避免因为器材短缺、仪表和设备的损坏而使考核无法进行下去,保证考核顺利进行。
2.汽车电器实训考核方式。根据汽车电器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考核方式:
(1)平时表现(20分)。主要考查学生实习纪律和平时实习操作时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团队意识。该项内容由每天指导实习训练的值班教师点名考核纪律情况,巡视检查学生操作情况并作相应纪录。实习训练结束后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分。
(2)理论考核(3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汽车电器故障分析一般规律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技术积累意识,督促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技术习惯。该项内容由实习指导教师从《汽车电器实习理论考核题库》和《汽车修理中级工等级鉴定试卷》中选择试题,供学生笔试。
【关键词】广西导游基础知识 兴趣培养 导游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5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旅游需求不断上升,广西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市场对导游人才需求量大。然而,严格的旅游专业考证制度、繁杂的考试内容,成为旅游专业学生踏入导游行业的“拦路虎”。在广西,要取得导游职业资格证书,必须学好“广西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广西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需要牢记的知识点多,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记忆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笔者总结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通过利用简单的图形、旅游宣传视频和微课、游戏抢答、模拟实训教学法、顺口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简单的图形,将枯燥的文字变为便于记忆的有趣符号
在《广西导游基础知识》一书中,首先讲述的是广西地理。该书的开头就是大段的地理位置描述,例如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段是这样描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疆,位于东经 104°26′-112°04′,北纬20°54′-26°24′,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本就不太扎实,面对这样的描述,很多学生马上就对这门课程产生畏惧的学习情绪,不仅背得艰辛,而且常常张冠李戴,把云南放到东边,把广东放到北边。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笔者要求学生先熟背地理学上的八字箴言:“上北下南左西右|”,必须把方位弄清楚了,再去解决其他问题。等学生记熟了方位以后,笔者才开始根据这八个字画图,让他们直观了解广西在中国的地理方位。
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书中描述所的各省方位,在相应的地理方位用文字标注出来。
学生自行在图形上进行地理名称标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方位意识。这个方法效果显著,在介绍广西各景区概况时都能发挥作用,学生不再为地理常识问题烦恼。
在讲解广西主要地貌类型时,同样可以运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
通过动手画图,学生有参与感,注意力得到集中,印象会更为深刻。而且图形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往往比文字更容易印入脑海,有助于加深记忆。
二、利用广西旅游宣传视频、PPT、微课进行教学,多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进行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旅行社实践期间多收集广西各地的旅游宣传视频,在进行广西景区概览授课时播放这些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各景区内的主要景点,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并记忆背诵景区的主要讲解要点很有帮助。如果无法找到旅游宣传视频,那么可以制作 PPT 来进行教学。使用 PPT 进行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兴趣性强、生动活泼等特点,可集声、像、文字、动画于一体,使教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处理某些教学重点、难点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收集整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一些资料、图片、关键知识点等,通过制作高质量的 PPT 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讲授的内容。例如,第七章第二节“桂林漓江景区”中提到主要景点有九马画山,尽管在课文中对九马画山有很多生动的描述,甚至还加入了“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状元郎”的民谣,但是对于从来没有去过桂林的同学而言,课文中的描述是空洞、抽象的,这时利用 PPT 直接提供图片,让学生自己先看一看能数出几匹马,对于这个景点的知识点记忆就很容易了。
此外,微课也是重要的授课手段。例如课文第三章“广西经济”中所描述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微课视频,将知识由死变活,由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魅力所在。
三、利用游戏抢答的方式,分组比赛记忆知识点,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图与测绘深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1-02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且重要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课程。而零部件测绘技术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机械制图课程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融合制图与测绘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读图、画图和测绘基本能力,是目前高职学校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教改课题之一。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分立课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分别设置“机械制图”和“机械制图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和测绘基本能力。学生先完成理论课程机械制图的学习后,再进行为期1至2周的实训课程“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学习。分立课程独立教学,课程之间衔接突兀,学生往往因前者课程未及时消化理解,就仓促进入了“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测绘环节,时常出现对所测数据不知如何处理的情况,导致不能按进度完成实训计划。因此,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二)沿用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设置,未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一直仿效本科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按“画法几何基本结构-投影法基础-基本体的三视图-组合体的三视图-剖视图-零件图-装配图-部件测绘”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虽然内容全面、系统性强,但难以突出“少而精、实用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特点,对高职学生实施本科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重传授轻参与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按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灌输,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再现式”学习,缺乏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且教学过程中缺少项目的贯穿和任务的驱动,制图理论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缺乏了“质”和“量”保障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无法进一步消化理解知识,越发觉得课程难学,学习效率不高,进而制约了读图、画图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画图和测绘能力的培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借鉴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实施教改,具体如下。
(一)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传统的理论课程“机械制图”与实践课程“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独立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同时引入职业岗位要求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重新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模式,将机械制图与测绘实训内容有机融合到典型项目和任务中,强调“学中做”和“做中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理实一体化”。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教师既进行理论讲解,又进行操作示范,随后学生进行操作实训。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不符合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为了加强学生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对接,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与有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积极探索和改革高职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的知识体系,按照“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大大删减课程中理论偏深而实际应用较少的知识。适当补充徒手绘图、测绘工具与方法等工程实践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图样的读图训练,特别是图样的表达方法、相关标注的识读和理解等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职业岗位和行业企业实际,更加符合高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认知规律。
教学内容设置上,选用企业典型产品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六个教学项目,分别是轴套类、盘盖类、箱体类、叉架类四种典型零件的工程图样,以及铣刀头、齿轮泵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编排进行优化时,把课程相关知识点都编排在各教学项目中,每个教学项目包含若干个识读和测绘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以具体零部件为对象,根据每个教学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循序渐进地将机械制图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测绘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按照“知识引入一相关知识―任务实施”的顺序来组织各任务的教学,力图使学习者在“教学做”的同时,尽快提高制图与测绘技能。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教师设置教学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较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开拓进取的能力。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难度适宜的任务,依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任务设计针对性强。对每个教学任务,精心选择企业典型产品作为任务案例,案例的教学既包含旧知识点的运用,也包含新知识点的学习,便于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知识技能要求,对学生的表现、操作方法以及完成任务效果,组织小组交流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和学生“再现式”的学,而是教师提出任务,学生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真实的案例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能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末笔试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课程考核方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实际教改情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其中,平时考核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实践考核根据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协作能力、任务公开演示情况、任务答辩情况等)来评定,期末考核以卷面成绩来评定。课程的总评成绩按平时考核占25%、实践考核占15%、期末考核占60%来计算。通过实施上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现更充分地、全面地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拓展教与学空间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让学生充分消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难度不小。
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既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教学文件库(含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库、试题库、制图国家标准、资源库论坛等多项教学资源信息。很多课堂上不易消化掌握的知识,或是课堂上来不及介绍的拓展知识,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加以学习和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课程的教与学。
(五)开展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高校招生的迅猛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重点,随之而来的形式各异的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和触动着人们的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各类环境设计作品也屡见不鲜,但能够代表地域特色,在全国范围内积具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见。但艺术设计教学对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全球经济和贸易一体化,使得国内和国外的设计产品在共有的消费者平台中展开竞争,在商品质量差别不大和使用价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谁的商品设计含量更高,谁的商品在竞争中就会占据极大的优势。目前大量国外知名产品之所以能占据着国内相当大的商品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设计水平较高、具有文化地域特色、更具国际设计时尚和潮流,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是由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着专业方向设置不够细化、知识结构僵化、教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意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脱节等现象。在世界各国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使设计和文化相结合,成为摆在当代教育者面前的一向重要
课题。
“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以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着海内外的眼球,充分展示了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智慧,体现了左江流域壮族先民在长期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情怀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本文从花山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影视多媒体设计等三个方向入手,阐述设计教学中传承和吸收花山地域文化的方法。
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花山文化”由左江一带的自然山水、壮族人文景观及其历史文化所构成,并以广西崇左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因此,花山地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切合点离不开花山岩画。从花山岩画中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图形符号,运用现代构成教学的方法,创作和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是广西视觉传达设计实现地域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对于花山岩画中的1800多个岩壁画我们不能单独停留在图形本身的拷贝和变形上,更应该通过岩壁画来传承文化、分析提炼、开发转化、应用得体等大的思路,在平面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用平面的图形和符号去传承和映射文化,脱离了对岩壁画图形中暗含的故事传说、巫术文化、图形典故等研究,就不能真正认识岩画图形的真正含义,很难作到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视觉设计作品和花山文化相得益彰。比如日本的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对歌舞伎这一日本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深刻解读,在将歌舞伎表演的视觉要素运用在海报设计中时,并没有直接“移用”表面形象,而是用现代构成设计语言对于传统形象进行了提炼和加工,所以,最终作品呈现出来的既具有现代感,又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特征。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人才遍布大江南北,我国的视觉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几乎很少能获得国际平面类评比的大奖,我国整体视觉设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不突出。更无法与近邻日本相比,与欧美更是差距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研究型的高校,注重理论学习与培养,实践技能型高校因师资和定位等多种原因,无法挖掘学生在民族低于特色研究上的深层次内涵,直接造成平面设计作品要么简单无内涵,无法引起观者的注意,达到宣传的效应;要么平面创意雷同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意和特色。教学中,挖掘地域民族特色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田野调研,才能使学生的设计做品真正具有民族文化韵味和内涵。地处花山文化腹地的南宁高校区,很多土生土长的壮乡学生对本民族的相关地域文化更是驾轻就熟,在加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田野调查,更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的结合建立坚实的基础。每年一度的宁明花山文化节更是打开花山文化与世界接轨的窗口,各种平面招贴和海报的宣传与制作为花山文化与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政府加强旅游宣传和市场客观需求更使得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相得益彰。
目前的广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也在开展特色教学,实训教学,注重地方特色研究与开发横向课题的研究与制作,但过于零散的vi设计,招贴设计等很难上规模,上层次,导致实训教学与学生课堂教学脱节现象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笔者认为花山文化的开发,宣传与利用,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方案,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前沿阵地,对花山文化的开发、宣传与利用也是理所应当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政府可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花山文化开发与设计直接指定给高校设计和教学,从而一方面保护了花山文化的整体对外宣传形象。另一方面教学中的实训应用,使得花山文化更具传承性。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该在深入挖掘花山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在设计内容、立意创新上结合现代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的形式美构成法则,提高设计作品的层次和内涵。这样才能不落俗套,提高设计的影
响力。
花山文化与多媒体设计教学
多媒体设计,也叫多媒体艺术设计,其主要设计特征就是利用视觉传达的表现和构成形式,以多媒体媒介的形式展示出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多媒体制作软件Ae、Ps等制作影视后期宣传片,主要以动态和静态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前期的基础教学中与花山文化融合主要包括:
1.基础构成教学:主要是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的构成等几门构成课教学,在教学中充分提取花山文化的艺术造型元素,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可以通过采风的形式,进入花山文化的左江流域地带,进行包括民族服饰,特色建筑等的写生练习。3大构成课程和增加的光的构成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图形图像构成而设置的课程,在点、线、面、体的构成要素中,可以充分利用花山岩画的人物造型为设计元素进行提炼,以现代的平面构成设计手法重新创造画面,以静态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
2.专业课程教学:以电脑为主要平台,运用多种媒体软件作为工具来设计作品,用剧本、图形、动画、动态视频和音频特效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媒体后期效果设计和制作。在具体的图形设计课程中,还是要以平面设计的标志、图形创意与联想等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基础训练,达到锻炼学生手脑一致的协同制作和想象能力。在动态视频课程中,虽然还住要以Ae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讲解为主,但会灌输给学生设计好坏是否在于作品具有文化底蕴等设计理念和要求。花山文化因其形成时间久远,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文化底蕴,容易在影视后期制作作品中找到花山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子,因此花山文化因子融入多媒体专业教学,一方面对于扩大和宣传地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花山文化低于与影多媒体设计的教学结合,使学生掌握一种设计与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的只做流程和方法。提高设计品味和层次。
譬如,制作实训项目《印象花山》,从古骆越先民在左江流域繁衍生息的画面到花山崖画的历史遗存,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到空灵俊美的左江沿岸风光,从乡野谣曲到壮族服饰,都具有长期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影视多媒体设计中既要表现原始土著的古朴韵味又要弘扬新花山的现代气息,这都需要学生在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艺术文化专题的课程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花山文化在多媒体设计中的应用是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校的多媒体教学中尚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整体把握,细处着手。简单的模仿和影视图片宣传,不具有深度和内涵,需要在今后不断的教学中加以总结和完善。
花山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
在低碳经济中,环境设计也必须要实现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理念,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样才符合现代环境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环境设计教学中更应灌输给学生的是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生态化设计理念、本民族的特有文化设计理念。日本的设计由于面向现代化,并融入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化因素,从而使其既体现了时代感,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同时由于东方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日本的设计又蕴含了深远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鲜明,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自成体系的干栏式建筑在花山地区大量存在。这样就使得环境设计教学与花山地域特色建筑相结合是具备生长土壤的。
在环境设计教学上,可以渗透花山地区的干栏式建筑、花山岩画的装饰图案,来引入广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整体设计和装饰定位,在室外的村镇规划建设上,建设以干栏式建筑村落为特色的新农村;在室内外装饰画,小品雕塑中则可以大量运用花山岩画图案造型进行创作和设计。重点启发学生对于花山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花山文化与环境设计作品的结合。既在教学中把浓重的花山文化的乡土气息,建筑文化、生态民俗、民族服饰等为设计因子考虑融入到环境设计的室内配饰品设计、室内外色彩设计、室外环境雕塑设计、城镇小区规划等的应用之中。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是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机械基础、机械制造等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图样的指导,学生将无法分析和选择加工汽车零部件方法、从而无法制造出合格的汽车零部件,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者眼高手低,一接触实习车间的实践机加工就发懵的问题,如何能打破这一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成为当前教学非常棘手的问题,打破常规教学,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习车间无缝对接让呆板的课堂讲解转变为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用较短的时间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要点,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实践促进绘图理论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理实一体化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点线面模块采用"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策略让学生参观实习车间找出四种典型零件,分析其形状找出共性问题并结合"口诀"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分清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及特点为下一步的组合体教学打下基础。例如点的投影可以用机床顶尖为实例以点的"投影永远是点,点的位置是三坐标决定"的口诀加深点的理解。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零件模块采用"参观和测绘"相结合的策略,第一步让学生参观车间内的机械加工顺序,并加以记录,回到教室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记录对比总结出典型零件的几个相关要素;图形、尺寸、技术要求等并最终找出零件的一些共性特点,为下一步同学们学习装配图打好基础,特别注意和已学过的机械类专业课结合让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实习生产强化学生对图纸的理解。例如参观直轴的加工方法注意分析每道工艺的流程卡片及图形中的尺寸,回到教室后观看直轴视频分析直轴的图形、尺寸、技术要求加以提炼简化更容易区别其它类型零件第二步测绘零件通过测量零件的尺寸绘出草图并画出标准图纸体会零件四要素的重要性让理论在测绘过程中转变为实践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分组让同学们测量轴类、支架类、箱体类等几类零件既可以用到绘图知识又可以用到测量技能,通过同学们的协同合作提高工作相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机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二、合理控制理论与实习时间,让学生逐步适应生产环境
由于前面的模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才能有效的转变成技能,结合前面的五个模块制定实习计划,基本比例为1:3即理论为1实践为3,例如在零件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各零件的特点为10课时实践测绘与标准绘图应为20-30课时,通过学生的逐渐认知、了解、掌握等4个层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让同学们撰写实训报告
第一步经过车工与数控实训,同学们从图纸分析到零件加工顺序分析到零件机加工步骤,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攻破了动手能力差的难题。
第二步撰写实训报告,指导学生完成从画图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修正,扎实走好每一步。
四、合理选用实习环境,根据理论课的要求布置
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实习环境,例如在讲点线面的时候以钳工实训车间的工件为目标,便于学生观察零件图可采用机加工车间或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目标,需要时可在专门的绘图室进行练习,在不同的尝试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相应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关键词:工作过程;岗位任务课程;职业能力;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44-03
职业能力就是能够目标明确地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对获得的解决方案予以评价,并继续开发自己的行为能力。实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般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在于知识的积累和练习。学生应该先储备与能力相关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发展来提高职业能力。传统实训课程只关注了这些知识点,而忽略了这些知识点与岗位任务之间的联系,因此,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实训课程中,即使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相关,也是一种模糊性相关,没有围绕着岗位任务组织课程内容。这些课程难以系统地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的相关性。在这些课程中,学生领悟了许多知识点,却没有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点的目的,也不清楚这些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更不掌握这些知识的应用,结果也只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却没有学会做事,训练了技能,却没有培养出职业能力。
通过实训教学,学生不仅仅要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体验,在获得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获得工作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设计与实施把岗位任务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并将其转化为实训课内容,在实训课内容与岗位任务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既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是按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线组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以改变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把实践教学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或孤立的工作任务学习的传统实践教学观。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完整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意义只有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才能获得理解。岗位任务反映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包括任务对象、工具、方法、组织形式、任务要求、任务结果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明确任务、信息获得、制定任务计划、评价方法及标准、实施计划、检查控制、结果评价及总结反馈。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的目的,是把职业训练从过去只关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向关注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做出判断和行动能力培养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工作知识。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
任务课程应注意的几个因素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它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对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有深刻的理解,对所属行业有深入了解,具有一定的相关实践经验,对实践的具体细节、工艺要求等有清晰的了解,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着工作任务零散地学了很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后仍然不能完整地完成一件事情。
注重课程过程的设计 实训课程的组织比实训课程的内容重要得多。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设计难度大,以往的技能训练只是让学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技能,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要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改变技能训练课程以技能为参照点的设计思路,以产品(或服务)为参照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设计,避免任务本位课程围绕着孤立的任务进行抽象学习的局面出现。
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工作过程本身是完整的,它构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其目标指向是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完整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意义只有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才能获得理解。并非强调动手操作就一定改变了学习性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由实际案例引出知识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引出理论知识,这些问题既不同于教材上的思考题,也不同于理论研究的学术问题。而是建立在对技术实践过程反思的基础之上,是出于对技术实践过程理解的需要所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技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困境。既然问题产生于工作实践中,当然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考并加以解决,由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实训课程中的知识基本上可划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如何在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中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传统课程中,这两类知识是相互割裂的,而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要求整合这两类知识,以工作过程中的岗位任务为核心;只有在工作任务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才有可能,也有必要整合到一起。关键是要真正实现两类知识的整合,还必须找到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否则两类知识的关系仍然是机械叠加,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教学案例
(一)工作任务——DSC-III直流调速设备检修
(二)工作要求
1.熟悉设备,绘制设备电器元件、部件位置图、接线图;
2.熟练掌握设备操作;
3.完成设备基础数据的测试及记录;
4.写出设备的调试步骤;
5.将设备调试至正常;
6.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检修,恢复其正常功能;
7.撰写报告;
8.填写各种表格。
填表说明:表1——工作计划表,在项目开始前,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填写;表2——设备元件、部件、仪器清单,工作开始时填写;表3——检修材料耗用表,由操作者填写。工作任务单及验收评价标准中各空项,每天工作结束后填写,不能有空项;在评价标准的相应项打“√”,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中填写分数;表4——工作记录表,每天填写,如实记录每位组员的工作情况;表5——维修工作任务单,由操作者填写,每位组员至少填写一次,如数填齐(见表1~表5)。
(三)工作任务实施流程
一般电气维修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四)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展工作任务之前,教师和学生所要准备的工作,如下页图2所示。图中左侧部分中的内容是学生在训练前要了解、知道的内容和了解这些内容的一些途径。图中右侧部分是教师在训练前要做好的工作和要求。
(五)训练中的工作
训练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如下页图3所示。教师向学生明确训练项目的时间、内容,要达到的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标准(见下页表6),训练方式;提出安全要求、环境卫生要求、设备维护保养要求;根据任务的特点,提示学生本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训练开始以后,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六)考核方式
1.选取设备电路的一部分或某一功能单元电路,分析原理(此题只有教师、被考核学生及其同组学生参加);考核点:对设备工作过程的掌握程度,对功能单元电路熟悉程度,分析思路、语言表述能力。
2.填图,分析原理图。选取设备一部分或某一功能单元电路图(不完整),要求学生补齐(此题只有教师、被考核学生及其同组学生参加)。考核点:对设备原理的熟悉程度、画图技能、分析思路。
3.观摩教师操作,指出错误或不规范操作(此题只有教师、被考核学生及其同组学生参加);考核点:观察力、总结能力、操作的掌握程度。
4.“你说我做”。指定操作题目,被考核学生制定操作步骤,按照被考核学生的指令操作(全体参加)。考核点:操作熟练程度、文字表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对设备的熟悉程度。
5.故障排除。设置模拟故障,由参加考核的学生排除(全体参加)。考核点:分析能力、仪器仪表的使用、基本操作技能、综合判断能力、操作规范。
结论
(一)以工作过程中的岗位任务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地整合到一起,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过程体验,使学生在获得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工作知识。这种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践、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多数学生表示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初步知道了“怎样干事”;表示此课程对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有帮助,对自己学习训练有压力。少数学生表示,此课程在内容上过于复杂,没有建立起实际工作情景,对考核没有太大的帮助。
(三)在同一训练项目中,采取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和不同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大不相同。结果是运用此课程形式训练的学生,学习训练的紧迫感增强,训练的气氛比以前浓厚,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训练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Dennis Coon,John.O.Mitterer.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知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