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 CDIO模式 跨文化 应用性

一、引言

根据我国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并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CDIO这一工程教育模式以同样一种系统宏观的视角来培养工程人才。虽然CDIO模式是针对工科专业设计的教育模式,但统观CDIO教学大纲,CDIO理念是一个资源开放、包容贯通的教育理念,它系统地提出了能力培养、实施过程、实施指导和结果检验的标准,在理念上的整体性和执行标准上与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标准一致,其中有五条标准也适用于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综合性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考核。CDIO理念与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教师水平方面的要求和方针是一致的。因此,将CDIO的教育理念引入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健全完善的英语课程培养体系,保障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调沟通合作能力、批判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质的职业态度。

二、研究内容

此项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培养跨文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运用项目设计为引导的“做中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实战为目的,以跨文化实用性素材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学习中的学科交叉、横向知识拓展、实践渠道拓宽、提高学习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跨文化应用能力,其中包括三个构成维度,即文化知识和意识、专业学科实践、交际实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本国和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及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2)能客观公正地描述和对比本民族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3)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并能运用手势语和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交流,同时能运用一些交际策略;(4)能将英语运用在专业学科的信息搜集和学术写作中;(5)能将英语实践于求职过程和职场工作中。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跨文化应用型的人才需要依据课程特点,对应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特定标准,合理设计课堂内容。在这一原则下,以CDIO理念为指导,大学英语课堂中设计的学生项目共分为三级。一级项目是两个课程版块,即语言文化和语言实践。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细化,设定为四个版块,即生活语言交际实践版块、中西文化对比版块、专业学科语言实践版块、职场语言实践版块。三级项目是与二级项目意义相关的具体单元课程,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每个教学单元采用专业教学和项目实训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加大互动教学实践的比例。为了实现英语的实际应用性和交流作用,任务设计中要寻求教学情景与跨文化交际场景以及专业学科场景的自然衔接和相互融合。

l.项目制定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以CDIO三级项目为导向,结合现有教材的具体单元课程内容,在大学英语授课的四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都分别针对二级项目的四个版块之一,分配三级项目给学生完成,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阶段性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以及实践的综合能力。

(1)生活语言交际实践版块

三级项目主题包括交友、家乡介绍、学习规划、社团活动。这一阶段的项目以听说实训为主。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广泛了解英语国家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实例完成项目。项目的完成主要以情景表演、演示文稿、访谈和日志写作的形式展示成果,并辅助以拼写、配音、歌曲等多种方式的活动进行。

(2)中西文化对比版块

三级项目主题目包括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体育活动、教育、节日和风俗。这一阶段的项目以阅读和口语实训为主。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概况,并结合本国的现状,进行文化比较,完成项目。项目的完成主要以演示文稿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并辅助以演讲、辩论、话剧等方式进行。

(3)专业学科语言实践

这一阶段的项目以读写实训为主,配合听说训练。三级项目根据各学科专业而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通过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选取国外典型案例,精细研读国外文献,对相关经济技术评价等进行系统剖析,来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运用能力。例如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邀请了机械学院的教师特别的海外归国的教师选取文献,布置给学生阅读和讨论,并让学生用英文写回馈报告,机械学院的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讲解,英语教师针对学生的英文报告进行语言的润色。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广泛拓宽相关知识面,以适应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机械学科基本内容为纲,进行专业术语的扩充,淡化一些常识性知识内容,该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快速阅读自行掌握。教学形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兼有研讨式教学,以培养锻炼学生使用机械术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针对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与同行专家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因此,系列课程别加强了专业英语的口语强化训练,基本教学思路是采用命题与半命题研讨的方式,循序渐进,初始阶段要求学生做5~10分钟的演讲,伴有讨论和提问,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作全英文的学术报告,达到能够在各级会议上宣讲论文的水平。

(4)职场语言实践版块

这一阶段的项目以写作和口语实训为主。三级项目主题包括个人简历、兴趣爱好、模拟面试、商务信函。这一阶段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职场英语的实际案例,深化学生的英语职场运用能力。项目的完成主要以场景模拟表演、演示文稿、案例分析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

2.项目规划和实施

确定项目任务之后,学生被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各个项目小的工作计划中,最终通过各个三级项目所要求的不同方式进行成果展示。此过程中按照CDIO模式分为四个阶段:(1)任务构思阶段(conceive),教师给各组分配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项目实施计划。(2)方案设计阶段(design),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汇总和讨论分析信息,按照分工完成各自任务。(3)任务实现阶段(implement),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4)运作即成果展示阶段(operate),小组合作,通过不同主题项目的要求方式,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和执行者,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

3.项目评估

根据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掌握情况、项目的完成情况、应对场景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对项目进行评估。突破百分制评价模式,建立五级等级制和绩点制的成绩转换认定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由结论性终点性的评价模式向过程化的评价模式转化,并将阶段性的考察和听说读写结合的考核方式组织在一起,为多元化人才评价系统建立保障。

三、研究成果

通过改革,突破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了以考试为目标的观念。而是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基础,借鉴建构主义、二语习得及合作学习等理论基础,把教学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通过设计课堂内外的教学任务借助项目进行实践,辅助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及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同时兼顾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教师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通过课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采用交际法、听说法、等多种教学策略,以及启发、讨论、交流、合作、辩论、场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打造语言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交互活动,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了具有跨文化意识的专业性和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1.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改革后的英语课堂上推广了CDIO教育模式中的“做中学”策略,将教学进度弱化,而是重视教学效果,并且最大化学生的参与程度。在CDIO理念下进行项目中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完成任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跨文化的教学内容和第二课堂的文化动,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模拟各方面真实的语言场景的小组项目展示,让学生通力合作学习,将图片,场景和实物等现实因素还原在课堂,将联想、编纂、自测、竞赛、表演、报告等形式运用在学生活动中,学生通过在项目式的研究学习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直接参与到对文化的观察和讨论研究中,培养了他们强烈的获取知识的兴趣、开放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研究能力。

2.培养了学生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价值观

以CDIO理念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大学学生形成工程价值观。工程教育的本质是不断地修正和改善现有产品以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和新功能的过程,坚持产品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因此,在这种类型的工科院校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具备以下多种优势:(1)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工程思维,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过程实际包含了人际互动、技术能力以及时间管理等多层面的基础技能。(2)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主动寻找资源,涉猎信息,使学生了解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他们的终身化学习意识。(3)小组成员只有进行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自行设计流程和对制作效果进行反思,因而他们会更加追求专业性,并且学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分析问题,将严谨和务实的工程专业的工作方式带入进小组任务的完成中。(4)在与小组成员的沟通合作中,不断交流分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5)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展示,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自控力,经过多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通过将CDIO理念运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实现了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以CDIO模式为教学手段,培养应用型和跨文化型人才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将课本与跨文化以及专业学科的应用型实际场景相结合,合理设计成三级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构思与分解;方案设计;任务实施;任务运行和成果展示四个步骤分析任务、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吸纳运用课内外多种资源,进行合作和思考创新,最终通过情景模拟表演、演示文稿、访谈、日志写作、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并辅助以演讲、辩论、话剧、拼写、配音、歌曲等多种方式进行成果展示。这种方式的英语教学,既顺应了CDIO教育改革的趋势,加速实现CDIO大纲中各项培养目标,又同时能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大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真正的一箭双雕。因此,这样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娟.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3,(26):149-152.

[2]彭元峰.CDIO项目教学对工科英语教学的启示.山东外语教学,2010,(6):42-46.

[3]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23-35.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是切实保证大学生在校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和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保障。后续教学的开设将有助于大学生完成由英语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到英语综合能力初步应用阶段的过渡,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及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现有学历教育体系中教育范围最广、教育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竞争日趋激烈、交往日趋频繁的国际环境。人才的素质,除了专业水准外,还要求有较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一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合作项目的成功,与其说 取决于参与者的专业知识, 不如说取决于参与者的全面素质,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语言和文化素质。因此,基本功扎实,专业口径宽,同时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的要求。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教学,达到大纲规定的基础阶段教学目标后而开设的高年级英语教学,旨在使大学生完成由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习阶段到英语综合能力初步应用阶段的过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获取并掌握专业所需的英文信息和基本技能,以英语为工具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sup】[1]【/sup】。新大纲把它称为运用与提高阶段。后续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英语应用与提高方面下工夫。

1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依据

1.1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可以分为两部分——语言共核(common core)、语言变体(speech variety)的学习。Longman《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的解释, 语言共核是指语言的某些基本成分,例如: 词汇和语法方面。然而语言由于使用的语域(register) 不同,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各个变体都有其独特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同时学习英语的语言共核和语言变体,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要通过两个阶段完成,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sup】[2]【/sup】。基础阶段( 大一、 大二) 主要是语言共核部分的学习。学生结束基础阶段学习后尚不能熟悉相关专业的语言变体,因此,完成基础阶段学习仅仅是标志着英语学习的一个新起点,表示英语学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应用提高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颁布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高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各校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为学生课外自学创造条件,从而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不断线”。“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sup】[3]【/sup】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下,对高年级学生设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符合大纲的精神。

1.3 外语应用能力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中国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之一。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力和执行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不断线”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2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必要性

2.1 学生英语语言水平下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经过一、二年的英语课堂组织学习以后,由于缺乏适当的英语后续教育,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二年级末达到顶峰后, 在高年级期间逐渐下降。在高年级不开设英语课是英语教学的失策,仅靠学生自学,进步幅度甚微。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 由于缺乏教师的课堂指导,学生难免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上舍近求远, 费时又费力。第二、 由于没有教师的引导,很多学生只为准备英语六级考试或研究生考试 而埋头于题海中, 忽视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第三、 由于英语学习的中断, 解除了对学生的约束力,学生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往往失去保障。

2.2 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不足: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满足社会分工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社会需要的,既精通专业技术技能,又具有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扩大招生,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制约了英语教学的正常完成。同时,四、六级考试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迫使他们仍然以应试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的专业英语以及交际能力比较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3 有限的英语能力制约其科研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资金短缺、师资匮乏、设备落后等因素的束缚, 英语后续教育一直未纳入正常的轨道上来,从而大大制约了学生的日后发展,导致大多数学生为考试而学英语【sup】[4]【/sup】。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他们在阅读英语科技文章时还感到很吃力,更不要说阅读相关外文文献了,应用能力的欠缺将会严重地制约他们今后在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3 实施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策略

3.1 实事求是,明确教学目标: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目标定位要实事求是。要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专业发展要求、岗位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能力要求目标,对学生不能要求太高。教学目标中要强调与学习者职业相关的英语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避免听、说、读、写、译“全面出击”的模式,而是应突出一到两面,有所侧重。

针对那些已顺利完成基础阶段学习任务,并通过全国大学英语“ 四、六级” 统考的学生,可根据他们英语基础比较好,学有余力而又具有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动机,开展听说强化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如广播电台、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办好校园英语广播,放映英语电影名作,开展各类英语竞赛和英语节目表演,在校园报栏内张贴英语报纸等等,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此作为后续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解决“ 开不了口”、“ 哑巴英语”的现象。 转贴于

3.2 专业英语培训:这一阶段的后续英语教学是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及今后工作对英语的特定用途的需求,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本专业研究与处理业务工作时应用英语的能力。其宗旨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或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服务。因此,应注重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侧重扩大词汇量、扩展知识面,理解词汇的发展、 变异和灵活使用,了解文章的体裁、翻译技巧、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翻译、写作、听说的能力和水平。课程的设置包括:专业英语课程、高级听说、高级写作、报刊选读、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

3.3 应用英语培训:除专业阅读外,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应开设各类迎合学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后续教育课程,例如,商贸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商务英语、外贸口语、外贸写作等。开设应用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使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如接待外宾、对外业务谈判、起草英文合同、写英语科研报告等。在应用英语课程的建设中,要致力于寻找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因地制宜地把所设专业和周边企业的行业结合起来,开设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直接应用于企业培训的专业课程,在教育资源方面,大力加强校企分工和合作,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构成开放性的教学一实践一培训模式,形成校企资源共享“一条龙” 。

4 师资培训

后续教学师资良莠不齐。目前的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基本上由语言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语言教师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了解,他们往往侧重语言教学而忽视专业知识讲授,对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专业知识的匮乏使他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精通专业学科的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他们往往侧重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语言规律和语篇特点,难以扮演好语言教师这一角色【sup】[5]【/sup】。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数量少,制约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育的开展。因此,英语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再提高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两种途径:第一,加强对原有师资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外语教师进修学习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对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进行培养,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可以使他们担负起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如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这种培训应包括两方面:专业培训(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与语言培训 ( language improvement )采取鼓励跨专业读研究生,选送教师到国外培养等措施。第二,招聘有专业英语知识的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

5 结束语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关键的一步是更新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外语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要把大学英语教育的重心定位在英语应用技能的提高和获取专业信息能力的提高两方面。学校职能部门应更加关注后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应有长远规划,统一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教学汁划和方法。要一改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现象,做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对于学生来讲,眼光应看得更远些,应把英语学习与自己将来应用知识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联系起来。英语是工具,它能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最新科技信息,帮助推动和发展 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唯有此才能真正使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海,孙凤薇.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学生需求对策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 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交际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语而喻。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人才市场对单一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却日渐减少。这是因为,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既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又有丰富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状态无疑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英语将会获得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外语+专业”的新一代高素质创新性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努力培养出适合实际工作的外语人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民生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教育发展关于支持什么和限制什么的明确指向,即职业岗位(群)需求旺盛的教育类型、层次及其专业加快发展;否则,不予发展,或加以限制或调整。[2]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的蔓延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用人单位开始裁员,用人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特别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3]因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就成了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当前我国的国情而秉承的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调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有必要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在《社会对各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需求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一文中,作者围绕社会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分析。从该文作者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的数据来看,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具备英语各项技能以外,还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而该文中对各企业的访谈记录也证实了英语交际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4]然而,通过对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虽然一些学生获得了英语等级证书,但他们的应用能力不强。除了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消极反馈,现实中我们都能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国际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赛中,中国大学生表现往往比国外的大学生逊色,但我们中国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都是理想的。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外语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5]由此也可见,一般的外语语言技能,或单纯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已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理论指导

首先,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就业导向给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由此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在不断改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模式中激发出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规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训、实践的练习。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具有实践性强、行为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大量进行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技能。基于此三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或“灌输”,而是学习者对新信息的转换、加工和处理,即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同时,学生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6]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7]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到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真实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感受真实情境下的就业压力,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产生提高英语交际的综合能力的动力。建构主义的“协作”、“会话”精神通过英语课堂讨论和辩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得到体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感悟到社会对交际英语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提升英语实用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构建符合大学英语实用教学原则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需要在教学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实验基地建设、测试、考核体系和学生的职场交际素质培养等方面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观念,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认真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交际素质。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大多数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8] 因此,需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这种模式践行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顺应了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积极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创设各种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话题发表意见、既兴演讲、同学间自由对话、开展话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竞赛、英语电影和英文广播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外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辩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整合ESP和EGP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听说课程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本科前两年为听说课程的第一层次,定位为初中级英语听说训练阶段;本科后两年为第二层次,定位为高级英语听说阶段,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二循环,以校公共课的形式开出,做到本科四年不断线学习。鉴于很大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语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掌握发音要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高质量的真实有声资料加强语音教学。

针对很多高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效果不佳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课程进行整合。ESP和EGP整合的课程模式有三种可供选择:基础课渗透型、选修课型和必修平台课型。[9] 在基础课渗透型的课程模式中,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因素,做到因材施教。ESP的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大到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小至语言点的操练亦不忽略,如在让财经专业的同学练习issue的用法时,可引导学生用专业词汇来谴词造句:The General Motors has issued new stock.(通用汽车公司发行了新股票)/make a debenture issue(发行债券)/the inflation issue(通货膨胀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强化了对所学EGP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对ESP术语的学习也不再感到疏离,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础课渗透型易于操作,而选修课型和必修平台课型涉及到教材的选择和编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产业界的行业专家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ESP的双语教学,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交际英语实验基地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一批英语实验基地。英语的交际能力在大学生求职和今后的工作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而大学英语要想取得实效,实验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可能花大资金建设实验基地的情况下,不妨以见习和实习的形式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定期安排大学生在高校的外事部门和社会的企业单位,尤其是在外企中进行见习和实习。这种方式保证了双方的共赢,操作性较强。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了职业英语,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了学生“以用代练”和“以用代学”,确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当然,建设英语实验基地需要做调查研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英语实验基地必须在各种发展阶段中都有其代表性,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语教学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测试体制和评价体系

目前大学英语的“标准化”测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交际测试的介入。大学英语测试应该对传统题型进行调整,减少客观题型,增加表达式的主观题型,例如听写填空、翻译和听答题。[10]交际测试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摈弃了“标准化”测试中不正确的学风,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把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尤其是英语“潜能生”)学习英语,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1]过程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英语课堂语言运用的表现以及合作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以笔试(必要的理论知识)+口试(语言运用能力)的形式进行。将口语考试正规化有利于激励学生课内外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场交际素质

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反复训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就业前的一些英语求职技巧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英文简历写作、应用文写作以及常用的英语口语交流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和社交礼仪。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五、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必经之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既能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又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余琳.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3] 吴永顺. 金融危机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探索[J]. 决策与信息, 2009(7).

[4] 郑丽萍. 社会对各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需求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J].科技信息, 2010(1).

[5] 李岚清副总理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N]. 文汇报, 1996-09-05.

[6] 李慧敏. 基于建构主义和网络的自主性大学英语学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4).

[7] 李秋丹.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今日科苑, 2010(16).

[8] 王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改进,在原有以教材为本、多媒体授课为方式、学期考查和考级为目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创新环节。从增添课堂乐趣和加强授课流畅性的角度上讲,这无疑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在安防专业外语的教学上需要将通用英语与实际应用、专业实践知识进一步结合。专业英语的培养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以基础英语为根基,学生需熟练掌握运用大学英语,并取得大学英语考级证书;第二,专业领域知识的拓展,需要在基本掌握相关安防专业技术后,有针对性地学习技术词汇、识读安防产品的?⑹?指标,并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目前学生对于安防英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教材和课堂内容上,缺少课后的巩固和再学习环节,这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因此,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目的性的基础上,培养其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是衡量此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安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安防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式训练,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第一,过于强调阅读技能,忽视了听、说、写能力的训练;第二,课堂教学过于依赖教材的通识性内容,忽视了必要的技术性文章的扩充;第三,教学普遍停留在通用英语模式下,缺少从书本到实践的职业技能认知训练,专业词汇缺乏;第四,在教学中只有讲授环节,缺少专业知识方面的互动交流,反馈信息较少。

这些弊端是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安防专业词汇量的扩充,尤其对安防行业技术类职位涉及的词汇给予用法分析和专业解释;第二,结合选定教材,添加必要的操作性和说明类文献;第三,在听说训练的英文材料中,融入安防行业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层面的分析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第四,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结果。

三、安防英语在教学内容上的偏好分析

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阶段性教学效果反馈和对教学内容的偏好调查,以及整合在外实习学生的反馈情况,得出初具参考价值的教学材料内容权重。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的权重最高,其他权重较大的有电子类仪器设备操作、网络技术和操作系统。对于多媒体应用技术、通信技术、视频监控压缩编码以及图像处理技术而言,其应用领域相对具体化,在安防专业英语教学上需要合理编排相关内容,达到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将专业英语教学划分为基础通识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两个模块。基础英语教学旨在增加学生的日常交流,丰富其英语文化素养;专业实践英语教学则是将基础英语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从而达到用英语获取专业技能、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中,基础通识英语的教学与大学英语的普及性和多元性相比,应更加注重职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输入性能力方面(听和读)。输出性能力(说和写)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输入的准确性和前期对知识的整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是学习基础英语的关键。经过实践教学探究,外研社顾曰国版《高级职业英语》针对职业规划、职场交流方面的听读有较强的引导性,学生以完成课堂任务为目标,识记常用句式,可有效提升职场交流能力。

在专业实践英语方面,根据教学分析与就业需求,能力培养可分为安防技术文献识读和英语环境下的安防技术实际操作。为了实现国际化接轨,安防学生亟须掌握与安防主流技术(视频监控、门禁控制、防盗报警等)接轨的技术性英语运用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学科有电子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刘小芹和刘骋主编的《电子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在内容的编排和专业知识的解析上符合安防技术能力培养计划,可结合现有教学计划摘选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技术性导读材料。而计算机网络部分材料可摘选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张乐君、国林、杨永田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英语》,阅读材料的选取秉承涵盖基础技术、联系实际推敲理论依据的原则,可以提升在英语文献中对安防技术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其中,电子与通信技术部分的知识讲解附带阅读材料,可供学生练习,以巩固理论基础,网络部分的文献附有参考译文。

在实践操作的教学环节中,应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原有电子制作、单片机课程设计等电子实训项目中加入英文描述实训原理、操作过程和结果,以及所使用的元器件清单几部分内容。笔者在校企合作实习项目的反馈中获知,学生的外文阐述能力普遍薄弱,这是由于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学生在理解文献的同时,需要加强实际操作的迁移能力。而在实训报告中添加外文阐述实现了安防技术的理实联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实操能力。

五、教学测评和反馈机制

教学考查是衡量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安防英语的教学测验应针对专业领域的概念理解、技术问题解决、实际操作、仪器仪表识读等方面设置题目,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考查内容。

概念理解,可在理论教学部分抽取专业名词解释,并设置与名词相关的技术问题,如“Please explain what is Intranet”等。

技术问题解决,可给出一段技术性文章,给出判断题回答正确与否,并将错误的地方纠正,或设置英文叙述的问题请求给出英文解法。如write T(True) or F(False) besid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about the text: Amplifiers are necessary in many type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such as radios, oscilloscopes and record players.

实际操作,可结合现有的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手册的英文叙述考查部分。

仪器仪表识读,可参考仪器仪表说明类文章对常用的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考查。如Please write down three basic settings to accommodate an incoming signal.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动态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当前所学内容设置阶段性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适当调整下阶段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普遍反映的薄弱和疑难环节,可适当增加课后习题,并对平时的课后作业作计分处理。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法律·政治

(1)论取保候审的法律适用 刘作凌

(4)论姓名权商品化的民法保护 李林启

(7)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刘军

(10)业主委员会成立的法律困境及出路 王理

(12)政府在经济法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刘光勋

(15)论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喻笑然

(19)中外票据信用交易制度比较研究 李阳春

(22)公安院校刑侦专业学生职业承诺干预研究 段水莲 杨元花 郭子贤

(25)东亚法律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方旭

法律·政治

(29)“风闻言事”在清代的变化——以《钦定台规》为中心的考察 李晶君

(32)从“809佛山邮政储蓄案”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贺遥

(34)和谐社会:保证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的社会治理模式 王凤明 徐开金

(38)纪检监察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 杨名

(40)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耻感教育 葛新辉

经济·管理

(43)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与选择 陈凌建

(46)物业税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 刘娟娟

(48)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探析 许?@

(50)从博弈论看中日能源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李叶光 范永强

(52)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彭浩熹

(56)中国出口制造业问题论析 刘洋

(58)深化融资改革 放大林改成效 舒爱华

(60)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甘红云

(62)基于bcc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卿文洁

(65)论高校的筹资渠道和筹资风险 李巧萍

(68)公共管理视域中的新公共物品供给观之比较 周燕

(70)论高校内控制度的设计 张爽 徐雪婷

(72)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潘斌 杨云

(74)论管理思想演进下的成本发展历程 郭枚香

(77)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指导研究 蔡海燕

(80)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女大学生恋爱 范梅 周华兰

(8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 程昌

(85)论如何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侯海琴

(87)论加强中小学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 徐泽琼

哲学·语言

(89)美狄亚的愤怒——读《塞涅卡伦理文选》有感 张琴

&nbs

p; (91)对自然观的当代价值的几点思考 刘修洪

(93)连词“以至”“以致”和“甚至”的语义语用比较及认知分析 范立珂

(97)论话语强刺激的方式 羊芙葳

(100)湖南汝城方言“?睢弊智乘 袁利盛

(102)贵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周艳

(105)电视散文中的节奏层级简论 廖广莉

(108)论英语脏话的话语标记功能 石? 罗晓南

(111)基于网络写作的“合作学习”与外语自主学习观念相关性研究 徐晓琼 王谊

(113)“什么”和“what”有指用法对比 曹丽红

(117)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僵化现象化解分析 宫军 庞果

(119)距离产生语言美——英语交际中时空概念的语用含义与礼貌 黄绍胜

(121)英语口语的交际策略和话语技巧 应晓东

(124)英汉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状态对比研究 李茂莉

(127)以wuthering heights的三个译本谈翻译中的理解问题 吕旭红

(130)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研究 陶曙教

(132)英语头韵与汉语双声、重叠等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 罗小杰

(135)语境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姜水红

(137)汉英翻译中的中国英语——基于改革开放30年热词英译分析 向仍东

(140)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陆兮婷 蒋学军

教育·教学

(143)高职工科人文教育立体化互动模式研究 周大力 沈飞跃 樊敏

(146)中外高职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李宇才 龙伟

(149)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解读 彭玲艺 陈梦稀

(15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瓶颈解析 陈洪星

(153)基于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研究 鲁瑛

(156)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杨慧清

(158)新时期师范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吕中元

(160)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陈刚

(162)关于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李应建

(165)初级日语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方法革新之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 潘红娅 罗子琳

(168)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校内实训考核方法研究 邓玉喜

(170)基于潜科学分析理念的“卡诺循环”教学课件设计 白静 赵龙

(172)高级英语教学中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周瑞英

(174)句法象似性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邹辉

(176)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

自主学习能力 王佳棋

(178)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肖敏

(180)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提升刍议 马二虎

(182)大学英语教材应及时增补,与时俱进 许美华

(184)隐喻教学促进隐喻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赵明

(187)英语教学中“聋哑英语”的评价与缺陷分析 丁华 曾祥华

(189)英语学术词汇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析 张颖

文学·艺术

(191)辩证求真,全面系统,阐释精当——评蒋芳的《巴尔扎克在中国》 伍光辉

(193)一曲文化的挽歌——老舍《断魂枪》赏析 陈朝晖

(196)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朱洁

(198)死亡叙述——赫尔曼·黑塞小说艺术初探 吴华英

(200)《一天的等待》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张俊

(202)元明玉箫女故事演变分析 庄小珊

(205)北欧音乐史上不朽的“丰碑”——格里格 李文正

(207)论我国民族传统图案对平面设计的渗透 罗芳林

(209)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当代平面设计研究 曹涛

(211)文化自觉理论观照下的高校艺术教育 伍春辉 黄梅学

历史·文化

(213)“三战三捷”与的军事战略艺术及其历史经验 余小勇 侯卫刚

(216)国家安全利益与外交战略 韦世强

(218)侗族萨崇拜仪式的象征及其历史文化积淀 佘小云

(221)明末清初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王芳

(224)略论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 方慧

(227)通俗史学作品与史学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余敏娟

(229)湖公祠窗花符号研究 宁丹华 宁丽丽

(231)青海塔尔寺酥油花灯会调查报告 周加才让

(235)论四、六、七世达赖转世的“非常态” 曹寻真

(239)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曹勇

(24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与健康管理师职业接轨的可行性探讨 贺洪 姚水玲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1-03

外语教学资源包括外语教学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及人力资源等一切有利于外语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可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因此,针对外语教学资源的研究不应只侧重于对软资源即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研究,而应该全面地对外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建设优秀的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传统课堂、多媒体课堂、网络自主学习以及校外实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外语教学资源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专业高级人才。百色学院属于广西2006年新升本科院校之一,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具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从院领导、系领导到专职教师都形成共识,必须依托西部的地理优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才好就业,学校才有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我院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起点低、任务重、资源有限。由传统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应用型高校起点低,但是为外贸、外经、外资企业和外事服务单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专业高级人才,任务却很重。同时,基础差、底子薄、资金不足致使应用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校园网的建设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起步得比较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资源都相对比较匮乏。

2.办学理念有待提高。关起门来办学,忽视校内外丰富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整合优化,往往造成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重复。整个教学体系相对封闭和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偏低。

3.双师型师资匮乏。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师整体年轻化,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弱,不仅需要自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教师互聘互访、进修深造及基层实践,以弥补师资知识面单一和师资的不足。百色学院外语系目前有教师59人,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21人,无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位教师正在接受相关培训。

4.缺乏实践机会,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基础上,将语言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中,应当注重和社会实际挂钩,增进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百色学院外语系目前已建有4个实习实训基地,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及充分有效地利用。

百色学院作为2006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存在上述的现实问题并亟待研究和解决。

二、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感官的信息符号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强调大脑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形成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

2.多模态话语理论。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官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来实现与世界的互动。一种感官官能对应一种模态,如果使用两个以上感官或使用同一种感官的多种符号进行互动则被称为多模态,所形成的话语被称为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互动可以使学习者通过多通道获取信息,在组织教学资源时需要尽力为学习者提供多通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信息资源,以帮助学习者清晰全面地完成意义的建构。

3.花盆效应。花盆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基本原理之一。花盆作为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局限性,还需要人工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花盆里无法栽出万年松。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就会产生花盆效应。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思考、探索、实践的机会。

三、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

1.第一课堂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应该包括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应用性的技能以及通识性或素质性的知识,因此第一课堂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主要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第一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授型、研讨型、体验式(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到旅行社开展见习、实习)、模拟式(实训室模拟教学与实践)等,构建一个结构优化、有较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①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传统的外语专业,不仅名称上相对笼统,课程内容上也缺乏针对性,仍以纯语言的外语课程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以实现语言的良好沟通。然而,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外语专业的方向性应该更明确,如翻译方向、商务方向、旅游方向等,同时课程内容应该更丰富,在适当减少纯语言的外语课程基础上,增加实用性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等,使学生不仅具备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也能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②构建外语教学资源库。资源库适应新时代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仅是课堂教材的有力补充,同时也可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和检索使用的便捷性,资源库可以按语种分类,每个语种的教学资源应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听说训练、词汇学习、语法讲解、阅读训练、翻译技巧、写作指导;音频、视频资料;英语专业四、八级,大学英语四、六级,TOFEL、雅思等考试题库。③建设相关实训室,如同声传译室、导游实务实训室、商务实务实训室等。将早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毕业前的实践活动,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如果不对知识进行重新强化,则实践活动往往事倍功半,收效不明显。而通过实训室进行教学和模拟实践,可以使学生将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一时间学以致用,现学现用,通过模拟的真实情境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实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④作为民族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区域特色和学院生源特点,需要编写特色教材服务于第一课堂,如《民族典籍英译技巧》;同时开设相关特色通识选修课,如民族典籍翻译课程,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第二课堂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第二课堂包括传统第一课堂外校内其他地方以及校外环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是第二课堂外语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目标,主要通过实训平台、实践平台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实现。①建设交互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百色学院目前已有较完善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10间、多媒体教室52间以及校园网站,为学生外语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支持。外语教学资源库属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自主学习系统。除此之外,平台还应该包括教师管理系统,由教师对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进行管理并跟进其学习情况,对其自主学习进行检查;网络互动系统,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实现在线学习讨论、答疑解惑、经验分享及作品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②搭建实践平台。依托区域优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通过参加翻译志愿服务活动、学科竞赛等真实语境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目前主要的翻译志愿服务活动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田阳)―东盟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平果国际青年男篮四大洲挑战赛、田阳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百色・田东芒果文化节等;主要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广西翻译大赛、广西英语戏剧比赛等。同时,组织相关指导老师和参加活动或比赛的学生,将活动或比赛中的常见情境、常用语句、主要禁忌、突况应对、经验教训等形成书面素材,编写培训手册,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见习实习,将英语语言技能、相关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熟悉所实习的业务领域,掌握相关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

3.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即培养应用能力强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①建设团队。首先,以教研室为载体,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其次,以教改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申报各种项目并通过项目立项组团,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再次,以导师制平台为载体,由副高以上职称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带动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促使青年教师更快进步和成熟。②引进人才。对虽已退休却教学热情不减的同行专家、本院其他相关系部或有合作关系的相关院校的优秀同行,通过引进或聘请的方式,扩充和丰富本院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活动,聘请企事业相关人员进行授课并实际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最优结合。③师资培训。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参加双师型师资培训,逐步发展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撰写调查报告;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或通过脱产、在职等方式继续学习深造,进一步提升学历和学位,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如口译证、导游证、秘书证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改变传统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实施开放式办学,为适应社会对高等学校熟练掌握外语的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合理地利用和整合优化校内外外语教学资源,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教学过硬、科研能力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立体化的外语教学资源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专业高级人才,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学院自身的良性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小麟,袁长青,刘晓霞.广州大学城外语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97-100.

[2]华文斌.校园网外语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32-135.

[3]李红波,刘柳.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高教论坛,2004,(4):149-152.

[4]李艳叶.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生态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3-175.

[5]强臻.社会书签对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60-63.

[6]魏笑梅.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资源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2(6):20-21.

[7]周秀苗.网络视阈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百色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5-27.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的重要前提。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理工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面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积极推进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为学校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重任。工程创新人才是指那些能紧密联系社会环境,能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集成和创新,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系统性工程问题的人才。这种人才是通识型人才质量与多样化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有机结合,除了需要具有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统一技能,包括:(1)工程科学(分析)、系统集成(综合)、工程设计、产品实现的能力;(2)跨学科知识整合、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3)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4)全球视角、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创新和决策的能力;(7)继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具备解决“大工程”、“大系统”、“全过程”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

上述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获得需要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一直沿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论”式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这种模式下的公共基础课着重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学科基础课着重建立宽厚学科知识基础,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学者比喻这种课程模式下人才培养犹如建造大楼,先打好地基,再建大楼结构,最后是内部装修。我校在借鉴这种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即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比喻成种树,可以让树根、树干和树叶同时生长。为此我校提出贯通式课程设计理念,力保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l一4年级的培养目标,根据各年级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并妥善安排好每门课程的修读顺序,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贯通式课程体系为例,该专业对传统层次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其区分为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科学性系列课程和侧重工程实践的工程性系列课程,并把后者提前与数理基础课程并行讲授,为实施本科全过程课内外结合的贯通式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通过体现在“贯通式课程”中的阶段性知识融合,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的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形成“宽深厚”的知识体系(图见下页)。

二、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1.夯实基础,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我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加强大学英语、工程制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大学化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我校基础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对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数学系列课程、物理系列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等进行了重点改革。

(1)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改革。为适应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制订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大学英语必修学分为8学分,开设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更高阶段3个层次模块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即基础阶段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类全英教学课程。通识类全英教学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A班、B班和创新班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初有以下情况之一可申请免修(或申请以考代修)第二学期4学分的提高阶段英语:①第一学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600分以上;②雅思成绩总分达到7分以上(单科成绩不低于6.5分);⑧托福成绩达到90分以上。申请免修的学生课程成绩单以相关科目记载,不计学分,学生须选修其他4学分的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此外,雅思成绩达到7分以上或托福成绩达到90分以上,可替代英语六级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英语资格条件。

(2)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用数学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制订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数学类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基础要求与专业需求设置基本模块和选择模块,基本模块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实验4门课程,选择模块包含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3门课程。各学院根据学科、生源进行选择,实行分类教学。

(3)物理系列课程改革。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制订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大学物理按学科分层次设置课程,充分考虑各层次方向不同和所需物理课学时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侧重;同一层次的课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授课内容有所侧重,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理论铺垫。

2.强化素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是我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中最基本的领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

学校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涵盖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等十大模块。根据目前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我校建设200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人文科学领域100门,社会科学领域70门,科学技术领域30门,各科学生也需要修满相应学分。

3.打造平台,实施学科平台课程计划

按照现代高素质创新性工程师质量规格要求,学校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确定了平台课程建设方案。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

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二是同类

或相近专业。第一类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做到基本统一;第二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必须要有80%以上的相同课程,构成专业学科基础大平台。各学院原则上不能重复开设相同的平台课程,只能由教学质量较高的学院为主开设。大平台的系列课程按系统化思路建设,重点搞好课程内容取舍及其编排顺序、教材建设和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等。每门课程也按模块化建设,促使系列平台课程向精品化、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横向平台课程是指教学覆盖面大的学科基础课程。一方面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学大纲,统一组织考试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2005年以来,重点建设了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机械类平台课程、化类平台课程、电类平台课程和计算机类平台课程5个系列的平台课程。

三、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化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创业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本科教学工作重点。学校要求各学院根据专业所属行业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构建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联合设置课程和培养学生,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各专业积极开设体验型、自学型、研究型、讨论型、网络型等特色课程,开放部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修。各专业设置若干满足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跨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1.新生研讨课建设

2010年以来,学校从本科生综合培养方案的修订着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开发建设新课型,着手实施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计划。新生研讨课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一种以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的新型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推动名师上讲台: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缩短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下为新生提供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打破常规的单纯考试形式,而是充分结合课程的学习特点,通过小组讨论、陈述、英文翻译、师生互动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后对相关课题所撰写的科技论文水平来综合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引发对相关学科领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学校目前在创新班中率先开出新生研讨课程,要求创新班在大学一年级中每学期至少开设1门研讨课程,同时要求至少开设l门学科导论课,由学科带头人主讲。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纳入本专业培养计划中。

2.创业课程建设

(1)构建创业教育核心课程。该核心课程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学、创业概论、创业实务等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构建创业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三创”(创造、创新、创业)类课程组成,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风险投资等课程。该系列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满足学生专业培养和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3)全面铺开“三个一”创业通识必修课程。每个专业必须开设“三个一”创业课程,其中基础类专业开设一门学科前沿专题课(可与专题研讨课相结合)、完成一份专业调研报告、提出一项创意;应用类专业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创业教育课(经济与管理通识课程模块)、完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此外,所有专业至少开设一门专业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

3.双语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

学校自2001年开始启动双语教学工作,通过选派教师赴国外专修双语教学、安排归国留学人员承担双语课程、开设双语教学试点班、制订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标准和教学规范等措施,稳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全校己开设200多门双语教学课程。

为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学校2011年启动全英语教学专业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对全英语教学专业和全英语教学课程(语言类及体育课程除外)采取立项申报的形式进行建设和管理,2011年立项建设了5个全英语教学专业和66门全英语教学课程。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遵循“整合优化,集成系统”原则,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了基础实践(工程训练和基础实验)、专业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学科和科技竞赛、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各类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文化艺术实践等)4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创新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英语实训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涉外会计;实践;教学

一、三本院校涉外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大力建设,河南省吸引了大量省外甚至外资企业进入中原市场,随之带来的是对于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我们应以时展和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

涉外会计从业人员要求既熟悉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就业,提升学生竞争力,很多三本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提出了“双证”甚至是“三证”的要求,即在毕业之前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书以及计算机二级证书。对于涉外会计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英语方面的学习,除了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CIMA、ACCA等考试,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证,面对企业的实务操作却无从下手;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却不会运用会计软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却看不懂英文财务报表,这已经成为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学生更加关注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践操作能力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会计实践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单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考核标准不健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依然存在,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三本院校涉外会计实践教学

与传统书本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已经在会计课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地位和作用也收到了广泛认可,但是实践教学的地位依然从属于传统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非常有限。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并完善其中的每一环节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一)完善校内实验教学。首先,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性特色。为了满足涉外会计人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应从涉外会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到课堂的讲授都能够体现实践性的特点,尤其是涉外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专职教师闭门造车的研究方式,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融入实践性就必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所谓“走出去”战略,一是选派教师参加国家财税部门组织的各种相关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涉外会计相关资讯,与时代同步发展;二是让专任教师走到涉外企业中去,参与企业实际财务处理,尤其关注外汇业务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处理、关税缴纳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等涉外业务的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及时与其他教师研究讨论,总结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请进来”,就是请进涉外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涉外会计的人才培养。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中的专任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两者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双方取长补短,人尽其才,更能满足涉外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要求。通过“走出去”,教师在讲课中能够穿插更多亲身经历的实践案例,而不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照本宣科。通过“请进来”的兼职教师,又再次弥补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有限的短板。这样的双重保险是校内实践教学的有利保障。

其次,建立涉外会计仿真实验室。为了增强涉外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很多高校与开发会计软件的企业合作,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建立仿真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模拟涉外企业的日常业务处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仿真实验室必须能够高度模拟企业中的真实环境。传统的校内实训方法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企业某一期间的会计事项处理全过程,一个学生需要充当多个角色,同时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这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同时,学生在不同角色之间的频繁转变容易造成学生对角色定位的认识不清,不能分辨每个岗位的职能和责任。实训课程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会计主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模拟实验平台提供的不同角色,合理分配职责,使之尽量接近企业实际情况。此外,涉外会计仿真实验室应在传统会计仿真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涉外会计的特色,应针对涉外会计的特点,设置外汇业务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处理、关税缴纳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核算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体验涉外企业财会的实物环境,从宏观层面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账务处理了如指掌,提升对企业财会实物环境的认识。

最后,加强校内模拟实验的考评制度。大多学校将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实训课程的最终成果,以此评定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实现每人分配不同的考核项目,因此实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统一标准,导致抄袭现象经常发生,无法确定学生的真实水平,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对模拟实训进行考评时,教师应多元化考评标准,将学生的实训态度、动手能力、实训结果等内容均列入考核范围,给以综合评定。除此之外,可将实践考核纳入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考试中。具体来讲,就是针对涉外会计工作各环节的特点,设计实践操作性质的考题,让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这样一来,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对涉外会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实训课程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二)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加强社会实践。与校内仿真实训相比,校外的社会实践则是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举世瞩目,是德国经济崛起的人力资源保障,许多国家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完善本国的教育体系。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接受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中,学生在完成学校的理论学习后,学校安排其到合作的企业中继续实践学习,学员既是学校里的学生又是企业中的学徒,导师则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里的师傅构成。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以及企业出具的实习证明,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竞争力,缩小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断层。

将“双元制”运用到涉外会计教学中,学校可与涉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稳定的实验教学基地。针对可选择的企业,学校应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最好选择那些具有大量涉外会计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理念超前的企业,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选好企业后,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和开展实习,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功能。一方面,学校要将课堂搬进企业,要求学生不断反馈实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理论上的指导,而企业会计人员则给予学生更多关于工作经验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实习,能够加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但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国家办学为主,企业参与教育的意识比较单薄,并且由于会计岗位的敏感性,企业接纳实习学生,难免会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作为新手的实习学生,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错误将给企业带来损失,与学校相比,企业承担了更高的风险,获得的利益却寥寥可数,形成了“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因此,为了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和政府调控力度,引导企业树立起大教育观,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同时,学校应加强对企业的“反哺”。如可以利用校内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师资力量,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问题,做一些课题研究等,从而增加企业的收获,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办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高等院校以学校现有资源为基础开办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公司通过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依赖学校平台和资源走向市场,学生通过实习获得实践锻炼,一次达到双赢的目的。就会计专业开说,学校可以成立会计公司,承担本地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报税纳税、工商年检等工作。公司将这些财务工作交由学生完成,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学生通过为公司工作很好的达到了全面、市场化的实训目的。

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参加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之余,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投简历、熟人介绍等方式自己寻找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现代社会中,多数学生长期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庇护之下,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校外实习,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断层,而且能够使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看到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给涉外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三本院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涉外会计的特点不断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从而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涉外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施颖.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主要内容[J].财务与会计,2008,(2):58-59.

[2]汪佳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技术,2012,(6):16-17.

[3]由敏.大学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会计学研究,2012,(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