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间小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故事,二诸葛与三仙姑滑稽而生动的行为话语,在那个时代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继而被以各种文艺方式搬演、传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辐射力。《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在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特色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性元素。
一、民俗性的载体:富有民俗色彩的叙述和情节
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赵树理写三仙姑时,他说:“刘家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如今,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小说叙述中提到的求仙、扮神、鞋子绣花、裤子镶边这些迷信色彩和她衣饰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普通老百姓当中的习俗。
在布局谋篇和组织情节方面,民俗性描写几乎成了小说情节的骨干。在《小二黑结婚》中,小说开头即推出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于新时代的迷信、落后的小人物个体,更是蕴含几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节内容。故事的发展更是围绕旧的民俗展开。小说中新旧思想交锋,作家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笑骂,幽默的文采都借相关民俗得以发生发展。
二、民俗性的表现:小说中带有民俗印记的人物形象
具有整体统一特征的民俗性,同样充分体现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借用封建迷信和民俗心理塑造了两个惟妙惟肖的经典人物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赵树理是这样描写二诸葛的:“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一句话就把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老实农民形象刻画出来。作者还给他添加了与当地民俗风情恰好能融为一体的特色。春一下了雨,人们都抢着下种,他却掐指算出“不宜下种”,结果不仅误了最佳的播种时机,还凭空给自己添加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外号。三仙姑之所以称为三仙姑,是因为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设香案并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一项迷信活动,如果分析仙姑的由来,就会看出三仙姑的跳大神其实并不只是搞迷信,而是一种在困厄的环境下,不得已舒展个体生命的手段。在刚嫁给于福时,她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媳妇。由于生性活泼,常常引发一群小伙子来家里红火。这样快乐的日子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限制,于是,这个女子不得已变换了一种方式,以另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民俗方式――跳大神达到自己的目的。三仙姑跳大神的活动不仅展示了民俗的权威性,而且展示了迷信与娱乐活动的微妙转换关系,而一种民俗的保留传承与其自身的娱乐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民俗性的外显:幽默诙谐的民间语言特色
《小二黑结婚》彰显了赵树理朴实简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的个性化、生活化、民俗化的语言功力。三仙姑是作者着重刻画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她好逸恶劳,爱享受。作者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让这个老旧时代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着粉,穿着花鞋。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辈没有脸红过,偏这会儿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闪开路!’一伙女人们哈哈大笑。”这里的记叙生动形象,没有作家的议论,而是对一个平易真实的故事的讲述,语言朴实无华,有音响、有色彩、有情状,三仙姑的尴尬狼狈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三仙姑都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段话中“虽然”、“却”、“仍”、“盖”、“只可惜”这几个词,既真实地刻画三仙姑的“老来俏”,又辛辣而讽刺,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她的畸形性格。“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句话极为口语化,风趣幽默,使三仙姑的形象丰满生动,呼之欲出。
赵树理的小说描绘的环境带着泥土气息,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民间俗语,可以说是成功地摄取俗语的典范。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威胁小芹与别人订婚时说:“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这句话是由“前世姻缘一线牵”衍化来的,是一句充满了宿命思想的俗语,过去在民间十分流行的这句话,对三仙姑对这样的人而言应该是不陌生的,但由于她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所以在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改动,这样听起来更贴切,更符合一个装神弄鬼的人的身份。
四、民俗性的传承:借鉴和创造性地运用民间文艺表现手法
赵树理向来都注意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增强自己作品的民族特色,他的小说既注意情节的迂回曲折,又做到上下连贯、有头有尾,他往往把许多小故事连接在一起,或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设计出波澜起伏的情节。
1、第一部《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2、第二部《蛮荒记》,是著名作家树下野狐创作的东方玄幻蛮荒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也是《搜神记》的续集。该书的主要人物有拓拔野、蚩尤等,共分为六卷。
3、第三部《云梦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云梦泽传说》只是《蛮荒》第三部《云梦记》的序曲。在搜神结束后,树下野狐写的一个短篇,开始说《搜神记外传》,后来说可以看成是第三部的前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福陵社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的西侧,有满族居民826人。他们中大多数为福陵守陵人的后代,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传承着满族的文化传统。记者在福陵社区采访时,对社区的满族民俗博物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满族民俗博物馆于2013年10月建成,是沈阳市唯一一家位于居民区中的博物馆,由沈河区政府投资建设,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博物馆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福陵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来英介绍说:“去年,福陵社区被沈河区政府列为‘全区五大文化特色小区’之一进行整体改造,确定福陵社区为以满族民俗风情为特色、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化特色社区。社区现有包括满族民俗博物馆在内的多个特色文化项目。社区能成为满族文化特色社区,肇恒昌党支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成立于2011年3月的肇恒昌党支部现有党员22名,其中满族党员17名,是福陵社区4个“特设”党支部之一。成立以来,肇恒昌带领支部党员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和地域特点,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经过不懈努力在促进民族团结、创建精神文明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肇恒昌党支部的党员们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阵地,依托板报、宣传栏、条幅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在福陵社区的宣传栏里,记者看到了以“啊!福陵”为题的清福陵简介,“话说满族八旗”为大家讲述了满族八旗的历史,而“满族传奇故事”则再现了义犬救主等传说。福陵社区文化墙上随处可见“温馨楼院、和谐邻里”,“爱心接力、传承文明”,“满韵清风、异彩纷呈”,“民俗故事、演绎传奇”等宣传标语。这些都是肇恒昌党支部的党员精心制作的。这些标语、图片、小故事散发着民族团结的气息,使人置身于满韵清风之中。
肇恒昌身为满族民间故事传承人,对满族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肇恒昌党支部通过定期举办民间传奇故事会来弘扬满族文化,使社区居民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了民族团结。在民间故事会上,肇恒昌栩栩如生地为居民讲述了清朝的建立、满族的传说、清代历史名胜介绍以及满族民俗民风的形成等内容。每次肇恒昌讲述时,居民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讲完后,居民们会饶有兴致地就一些故事情节与他交流。肇恒昌从祖辈起就生活在这里,头脑里装满了故事。很多单位也找到肇恒昌,邀请他去讲课。不管是政府部门、学校,还是企业,只要受到邀请,肇恒昌都会认真准备,根据听众的需求讲不同的故事。去年肇恒昌受到辽宁省文化厅的邀请,作为主讲人之一参与了非遗大讲堂活动。肇恒昌告诉记者,他的新书《民间故事精选》即将出版。此书收录了48篇故事,涵盖了传说、故事、谚语短故事三个方面。《民间故事精选》的出版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肇恒昌说:“我将继续努力,把弘扬满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搞好满族民间故事的传承当作毕生的任务,不辜负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民族团结模范’的光荣称号。”
开展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新世纪小学重阳节活动方案
10月9日是重阳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将开展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重阳节敬老活动。现将有关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敬老主题活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展现龙王小学少先队员尊老敬老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激发全体队员孝老爱亲的内在自觉,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二、主要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各中小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展现新世纪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
1、以中队为单位,班队课上各班开展以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为主题的班队课,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
2、小小真心话。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3、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少先队员们开动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用实际行动感恩爷爷、奶奶,旨在进一步唤起少先队员们尊老、爱老的意识,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风尚,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关爱。共同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三分钟小故事演讲。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5、自选活动。各中小队围绕主题,自主设计,鼓励创新。
6、孝歌我会唱。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三、总体要求
1、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中队要充分认识敬老爱老活动对少先队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积极动员,广泛发动,使尽可能多的队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2、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中队要结合实际,围绕各项重点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要充分考虑队员的特点,注重活动实效。
【拓展阅读】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重阳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象征长寿。
饮酒
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教育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直重视智力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教育。孩子也在我们搭建的牢笼中,低着头,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身体素质渐渐下降,甚至出现很多潜在的疾病风险。因此,要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明白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以游戏的方式,则更加容易让幼儿接受。
一、创造环境优势,建造环境优越的民间体育游戏场所
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场地永远都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说,设立出的场所,首先要具有绝佳的安全性,其次就是要有吸引性。可能很多的幼儿园在场地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可以多安排一下前一代经常玩的游戏,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勾起了大人们的回忆和乐趣,也增加了参与性与互动性[1]。就比如,几条简单的线条就可以被反复利用,“丢沙包”、“跳房子”之类的都可以,场所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施,在幼儿园这样的场所,如果色彩鲜艳,是非常容易吸引儿童们的兴趣的。
二、创造合理的时间安排,达到最佳效率
时间安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要学会如何有效的安排时间。首先,不能占用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而且时间也不能过长,四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足矣。当然了,这是最起码的,很多在孩子们的间隙,也可以更多的加入民间体育游戏的时间。在这其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有利于促进孩子们感情的团体项目,让孩子们有团体意识。
三、让一切民间游戏尽可能地适应孩子
很多的游戏,适合以前的我们,可是未必就是和现在的孩子。所以,有些游戏可以适当的进行改编,加入音乐来调节气氛和增强节奏点,这样也可以与时俱进,毕竟音乐和游戏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跨越,孩子们一瞬间就很容易接受和学会,非常容易融入其中。老师们也可以按照班级和年龄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根据民间体育游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设计[2]。就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木头人”这个游戏,本身其实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调味剂”,就比如说音乐,加入一些非常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就非常容易让孩子们进入气氛中,这样也可以培育孩子们的节奏感。老师们也可以根据音乐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列的动作,比如“停止”、“转身”、“减速”等一系列的指令。
四、民间体育游戏和课程的相互融合
这种民间体育游戏,不应该只仅仅体现在课间活动中,而应该渗透到方方面面,比如早晨的活动和课间的休息等等。老师也应该尽可能地融入,不要只单单的进行游戏,而是要透过游戏让孩子们懂得更多,比如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前这些游戏的小故事,这样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让他们自动去探索,就像是去寻宝一样,一定会收获颇多。
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融入新鲜内容
我们是民间的业余DV玩客,因着对影像同样的热情与挚爱,大家组建了“HEAVEN STONE――天石”DV摄制团队,在追逐影像梦想的路上,“天石”遇到了《爱拍电影》,也因此有了《除夕前的一分钟》。
这是我们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们在动画制作之外对于影像所作的一次探索。动画由于前期投入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问题,若是想对影像进行大胆探索,不可能每次都做一部动画来练习摸索,而DV短片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后期剪辑进行最直观的练习,再将经验所得带回到动画当中去,二者互为所用。
我们没有任何大制作、大成本或是专业结构严谨的剧本,但在忠于影像本身所传达出的感染力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来源于民间情感的魅力,我们拿起摄像机,为了可以永远留住一些转瞬即逝瞬间的感动。
真人真事
这部短片中的一号男主角,张志峰――张师傅,就是一位纯正的北京的哥,和我们的相识,也算他“倒霉”,不但不能正常工作挣钱(光是对戏就四次,挣钱?做梦吧!)而且由于没有表演经验,居然在嘴唇上急出了一个大火泡!本片里的小故事是他众多经历中很平常的一段,正是这些点滴的感动,让他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儿,在夜风中依旧充满活力地完成了拍摄。
故事中男孩的扮演者陈允涛在现实中是一个爱好电影动画的专业闪客,女孩的扮演者冉冉则是电影爱好者,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两个人,表演稍显程式化,人物极易流于表面,于是戏痴张哥亲自上场指导演示,让两人找到了些感觉。而导演王霖不但一直调动大家的情绪,使得整个拍摄过程顺利又开心,而且她极快的现场反应力和细节的控制力更是保证了我们整个片子的质量,她要求每个演员回去务必苦背并用心领会台词,用最真实的表演来感动观众。
虽然冉冉最终也没能按照计划流出几滴珍贵的眼泪,陈允涛也没能完全变成剧中那个憨厚的呆男孩,但从我们的影像表演中,还是能看到那份宝贵的真诚。
幕后风波
前期准备差不多后,大家开始分头行动:选景、租机器、画分镜、准备服装道具和出租车麦克风,因为整个故事发生在晚上,所以灯光也必须装备齐全。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正式拍摄的那一天却风波不断。刚出门就摔坏了带遥控手柄三脚架(后来赔了将近千元大钞!),画好了整本的分镜也忘带了,拍摄时还差点摔了摄像机。
都说夜戏难拍,除了夜晚光线不好控制之外,从晚间七点一直拍到凌晨三点,寒冷的天气也让众人备受考验,所幸拍摄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让寒冷的天气中增添了一些暖意。比如张哥认为男孩出门追女孩时应该是在非常着急没有准备的状态下,所以不能穿外衣,扮演男孩的陈允涛只能穿得很薄,寒风中又跑又追的他竟然热出了一身汗。最逗的还要数张哥――这部戏的制片,兼灯光和录音,一米八的壮汉,为了避免穿帮,不得不一手举着灯一手握着麦克风,缩着脖子窝在本来空间就狭窄的车里,几乎看不见脑袋,非常好笑。
肺腑之言
虽然最后片子出来后有很多并不完美的地方,但却非常体现合作精神,与其说这部短片是我们得以顺产的孩子,还不如说是我们最推心置腹的朋友,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新的启示与进步。
《除夕前的一分钟》(剧情片/8min50)
编剧/导演:王霖
今天,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一个永恒的时间——汶川大地震纪念时。让我们为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默哀。
去年的地动山摇,历历在目。一年了,国人倾注着怎样的热情来关注灾区的人们?这从百度搜索数据中,从百度贴吧中,可以时时感受。我们,能够为汶川人民做些什么?或许,就是这一年来,所有国人最大的心愿。许多热心国人,这一年间先后走入这片土地。我们希望与灾区人民更多地贴近在一起。在那片土地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灾区人民的坚强。在过去的365天,灾区人民正一步步勇敢地站起来。当我们缅怀死难同胞的同时,也更有信心地认为,从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的家园将更加美好。
有一个小故事,打动了我们的心。
关键词:寒地黑土;北派二人转;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30-01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民间戏曲曲种之一,它吸收与融合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北派二人转凭借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审美特征,成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派”二人转的文化生境
“北派”二人转系黑龙江二人转的别称,主要指松花江以北的双城、五常、呼兰、宁安、阿城、绥化、海伦、安达、拜泉、富裕、嫩江、齐齐哈尔等地的黑龙江省范围内流传的二人转流派之一。从地理气候方面来讲,黑龙江省处于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即寒地黑土地带。这一地带四季气候鲜明,土壤肥沃,适于农耕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素有“龙兴之地”的称谓。自大清定都北京后,大量的移民不断涌入关外,汉族、满族、蒙古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 人群的迁徙伴随着中原文化的涌入。中原文化向北一直延伸、发展,与本土文化相交织、融合、碰撞,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丰富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为寒地黑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河北莲花落也随着北迁的人群来到了寒地黑土,与东北大秧歌相结合,形成了以唱功为主的北派二人转。2007年列入黑龙江省和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绥棱二人转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北派”二人转的本体艺术特征
二人转从产生到现在,素有“南靠浪(扭),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四大流派之说。而“北派”二人转以黑土地的文化精神为神髓,讲究唱功,以唱为主,广泛吸收其它各种艺术的音乐精华,如东北民歌的曲调、萨满跳神曲调等,呈现出粗犷豪放、热烈火爆的大荒气魄与阳刚之美。其独有特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形式的包容性:它二人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戏曲、歌舞、曲艺、小品四种艺术的元素,呈现鲜明的包容性审美特征。誉为二人转界的泰斗和常青树的那炳辰教授认为,可以用“四个不全是”来表达其特征: “不全是曲艺的曲艺,不全是戏曲的戏曲,不全是歌舞的歌舞,不全是小品的小品”。
2.表演方式多样。(1)说口丰富。“北派”二人转的说口十分丰富,有:“故事口“,多是讲段儿完整的小故事、小笑话等;“专口”,多是剧中人物说白,有准词;“零口”,是演出中的即兴口;“脏口”,多是低下流、猥亵之词。(2)表演的功夫较为丰富,有:扮相,包括傻相、笑相、哭相、怒相、悲相、喜相等等;舞。主要是“浪三场”舞蹈;绝活,包括手绢绝活、扇子绝活等,带有杂技性质,富有黑龙江地域特色。
3.表演曲目丰富。(1)注重唱功技巧的代表曲目《小王打鸟》、《大西厢》、《蓝桥》;(2)注重扮相、身段优美的代表曲目《双锁山》、《杨八姐游春》、《回杯记》、《寒江》;(3)注重表演五功唱、念、扮、舞、绝的代表曲目《密建游宫》、《冯奎卖妻》、《包公赔情》。此外还有流传较广的唱段如《小拜年》等。
4.本土性。北派”二人转,顾名思义,是北方二人转黑龙江二人转的称谓。属于俗文化和“草根文化”范畴,本土性是其鲜明的审美特征之一。它是黑龙江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东北方言为表演语言,通俗易懂、活脱顺畅、生动形象。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通过审美过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
随这现代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艺术的广泛传播,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同时也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带来强大的冲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责无旁贷。第一,收集、整理宝贵的音像、影像资料。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开展记谱、录音、录像等工作,保护“非遗”的宝贵资料;第二,积极开展采风活动,深入到地方文化馆,积极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代表作品,对“北派”二人转的本体艺术进行传播;第三,系统化教学模式,规范课程设置的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学,同时邀请优秀的二人转艺人来校讲座和演出,为广大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总之,“北派”二人转作为极具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我们应不断的传承、创新,才能使其发扬光大,让这块民族文化瑰宝在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1.绥化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XR120302;
2.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4C04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