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
论文关键词:传统节日;民族性;设计;文化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璀璨的历史,形成了诸多光彩夺目的民族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一个产物,鲜明的印记了农业文化烙印,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社会规律和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它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伦理情感、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影响力从古至今,无处不在。
所谓“节”,是针对一年中气候变化而言的。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后来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统称为“二十四节气”。据《礼记·曲礼上》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由此观之,节日是一种固定的风俗,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取缔,它只能继承发展,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补充,这就使节日风俗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二)关于设计文化
1、文化的定义范围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文化总是在连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没有继承,文化就会断裂;没有创新,文化就会枯竭。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同当前国际经济潮流的发展趋势一样,设计也是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活动。
2、当设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现在正流行着一种说法,“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的时代是设计文化时代也是文化设计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至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色彩、造型、文字也会各有偏爱。而这些偏爱也会反应到传统产品的设计中。
有史以来,东西方文化就有过积极的交流,这种交流和对话,为地区之间的了解、交流做出了贡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真正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设计艺术正朝着“民族化”大流发展。例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文化正大规模的影响着亚洲国家,由圣诞节衍生出的设计就是运用了西方节日文化内涵,这些西方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时,已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产品,而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进行一种文化熏陶。可见,设计艺术民族化,已成时代的潮流。对今天的学者来说,只有在世界史的宏观视野中,在各大文化的比较中,中国的特色才得以显示出来。
二、现状和问题
(一)关于传统节日放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放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这些年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二是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针对在法定假日调整方案进行了网上民意调查,由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2个结论:1、有利于保护民族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2、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放假是顺应时展的一种趋势,是迎合本族人民对于复兴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
(二)设计,不能没有文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民俗和文化,更没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半个世纪来,人类科学技术又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因为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就会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在城市规划方面我国卷起各种“狂潮”,短短不足20年的结果,尽管房子建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
(三)由反思回归论述的主题
因随着黄金周、洋节日的增多,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逐渐被人们遗忘,由节日文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不能不得到正视。黄金周出游是批发式的旅游,对旅游景点压力很大,不少地方政府、旅游经营部门都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热衷于在风景名胜上建星级宾馆、桑拿等,导致了景点的“城市化”,法定假日调整势在必行,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淡薄也说明文化遗产的流失,而从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才是设计创新的出发点。
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如中国人的筷子与西方人的刀叉,设计师应秉着“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的设计哲学从传统文化和思想根源中汲取设计思想,但同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也不能忽视。设计文化的重点不只是强调文化的差异,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设计师的根本责任与任务及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创造美的、健全的、平衡的与环境协调的适合人类生存,体现人类文明的和谐空间。由传统节日传递出的中国文化其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也正体现了这点。
三、结语
论文摘要:节日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习尚和风俗。在节日期间,广告主往往巧妙利用消费者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设计广告诉求的内容。本文针对节日期间广告传播习俗现象展开了具体的文化分析,并从中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通过诸多节日期间特殊的广告现象来对这一传播习俗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化解析,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若干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积淀在了节日的传统风俗中,同时也使得这些节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众多的传统节日也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并不时召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为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文化心理是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情感,甚至连深处于其中的本人都是无法察觉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早就指出“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并且它不是通过生物性的遗传而继承下来的,而是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对被指定的文化符号不断接受、置换和变形而形成的。并且,一个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们是有着相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也正是节日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的图腾崇拜到铁犁牛耕时代的祖先祭祀活动,以及“恶月”“恶日”的禁忌和众多的神鬼崇信等,这些富含中华文明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形成传统节日的源头。
从远古时期起,先民的各个氏族就会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来崇拜,如对蛇、牛、鱼、树木等的崇拜。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是对龙的崇拜,这也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图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实上,龙图腾不仅仅在许多社会文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它还是一系列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形成的来源。例如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日也是与此有重要关系的。
从传统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视伦理观念和礼教作用。人们每年在年节、清明、中秋、腊八等节日举行的祭祖活动即是重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祭拜活动传沿下来,就演变成了节日期间要对长者和亲友进行拜访和馈赠礼品的活动,这无疑对当今的节日风俗也有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从一种文化心理上来判断,中国人很早就对现实中的数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这表现为人们对于双数的喜爱对于单数的嫌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讲究双日双月、成双成对的,人们普遍认为双数吉利会带来好的运气并且厌恶惧怕单数的日月,将单月单日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在一些“恶月”“恶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达到冲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驱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虫驱邪,九月初九则要登高望远,以避灾病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结论,出于“心理补偿”的缘由,人浦门对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一些仪式或活动来达到驱除鬼怪的目的,从而也在主观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补偿作用。远古时期的这些仪式和活动虽然有着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却在民间节日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节日习俗,如人们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挂桃符(今天已经演变成贴春联)、张贴门神以防恶鬼纠缠等。
新的时代,随着一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内容,而是一些比附于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载体所折射出来的民间文化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传统民俗节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流传下来,但已经蜕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学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时代风貌。并且在新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长辈,走访亲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欢聚团圆的重要习俗。而过去的许多民俗节日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和改变,特别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如过去传统节日里用以驱鬼辟邪的活动和物品则转变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春联、门神、爆竹等物品,而且这些物品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人们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工具,成为节日文化的特殊符号。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日、纪念日也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传统节日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们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和特别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并逐渐具备了其特有的节日文化和习俗。
广告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中的产物,而它在现实形态的描述上也充满着文化的意味。事实上,在每一则广告的背后均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其背后悄然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自古至今节日习俗的运行轨迹也是这样的,就是在以广告传播为其具体征象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大量具有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现实的内容反映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内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进行认识的各种心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样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团圆欢庆,休闲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契机。每逢这些节日,人们必然要互相致电送去祝福,拜访长辈和亲友,当然更少不了相互馈赠礼物。而节日期间互赠礼品的行为,往往使那些适合作为礼物的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种情况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 Michael Schudson)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圣诞节期间送礼拉动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条件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今天各种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先纯粹的民间节日风俗转变成为今天大规模的广告策划和广告营销活动,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直至今日,众多的广告业主也已发现了节日销售这一商机,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制定详细的广告宣传战略,展开强大的广告攻势,以期利用欢愉的节日气氛取得优势的商品营销。同时广告主也发现“商品被作为礼品馈赠时,其质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广告塑造起来的有关该产品地位的文化意蕴更为重要”。因此广告业主在利用民俗节日商品广告时,大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号元素,在营造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也营造出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这从而使得自己的营销策略在众多的广告市场中脱颖而出,能够搭上文化的“便车”实现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的节日习俗中出现的大量广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众多的广告形式采取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符号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们大都习惯于过年要贴春联、剪纸窗花、贴门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节就得闹花灯、耍龙灯、吃元宵;端午节还要悬挂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就不像节,如此等等。这种节日文化一经形成,它的约定俗成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它演变成为一种集体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着现实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节日习俗也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对节日的认识观念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节日广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节日习俗进行广告传播的众多案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乐公司抓住了我国人民重视节日习俗的心理,积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将可口可乐的春节广告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结合起来,在2001年春节期间推出“春联篇”电视广告,2002年推出“剪纸篇”宣传广告,都起到了不错的广告效应。2004年是我国的农历鸡年,该公司就应时性地推出了“金鸡舞新春”的广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公司也在200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厂告,运用独创剪纸形式的门神形象,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在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中,上述的节日民俗符号也被大量运用,以此来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如在“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商场就会在店内的招贴画上大量使用中国结、对联、财神、福字等具有明确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契合喜庆而有文化韵味的节日气氛,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点,也达到了广告促销的宣传目的。
二是在利用传统节日符号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我国传统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等等。这些色彩元素与形象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文化韵味也从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以红色为例,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习俗。按照大致的划分,后来凡是遵从周礼崇赤的人们也都被称为“华人”,这些“华人”也大体上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红”的文化情结也由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的节日广告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这种色彩元素。从春节的红春联到剪纸窗花,从大红灯笼到爆竹,从红色的“中国结”到压岁钱的红包,从舞龙灯的红绣球到扭秧歌的红绸子,无不洋溢着富有中国民俗传统的节日气氛。而这些民俗广告中对于红色的使用则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广告本身也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某些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传统形象符号,但对传统色彩元素的喜欢仍然可以从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如红色宣传版、红标语、红黄相间的图文表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色彩元素仍然是节日广告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三是节日广告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特定意象的借鉴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是族群集体智慧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在历代为人们传承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其中许多还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具有了另一重的文化内涵,如月亮、倒“福”字、龙的形象、中国结等。从古到今月亮负载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具有着深刻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品味的具体表现,所以每当中秋节到来时的月饼广告中,就自然少不了一轮明月。有些广告业主更是独出心裁,将月亮团圆的意象运用在广告中:圆圆的月饼象征中国,而从月饼上切下的一角则代表台湾岛,一块月饼一轮圆月,将祖国统一的情思表现无遗。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1、文章题名
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
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
4、关键词
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5、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
6、正文
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
7、注释
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调研报告范文(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认同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是认同了男女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做法,抹杀了爱情相伴相守的美好,可能导致更多女性把恋爱和婚姻当做谋取物质条件的工具。
调查中,44.2%的人认为“大叔控”倾向于选择成熟成功的中年男士,可能助长社会“不劳而获”之风。38.5%的人认为这颠覆了传统的婚姻道德观。
40.8%的人认为“大叔控”与大叔年龄差距大,有代沟,难以保持稳定感情关系;30.3%的人表示这对正在奋斗的年轻男性来说很不公平;29.3%的人觉得这会造成年轻“剩男”增多,不利于保持正常的两性平衡;26.8%的人认为这影响了当代女性自信独立的形象。
关键词:姊妹节 性别身份认同 兴起原因 赠信物 社会功能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州,一年四季,各种节日众多,故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其中有以男性为中心的节日——牯藏节,以老人为中心的节日——老人节,以小孩为中心的节日——赶场节等等,其中也有以女性为中心的节日——姊妹节,姊妹节是以黔东南台江县为中心区域的苗族传统节日(苗语称为“脑嘎良”),台江县位于黔东南中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总面积1108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5万,苗族人口占97﹪,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堪称“天下苗族第一县”,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以青年女子为中心,期间的礼仪事项主要有邀情人相聚、叙旧交新、共吃姊妹饭、赠信物、结伴游方、对唱情歌等。女性是姊妹节的主人,一个个打扮得花团锦簇,与后生交往,寻觅伴侣。
“身份”常用来表示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社会地位的依据或尺度,如性别、阶级、种族等等。“认同”则是某人个人或群体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追寻和确证。[1]而身份认同则是指“人们在个人或集体这两个角度,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这种认识是如何由文化建构而成的。”[2]P365,那么,何为文化呢?文化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个方面,即器物(物质文化)和风俗(精神文化)。文化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赋予人类以一种生理器官以外的扩充、一种防御保卫的甲胄。[3]姊妹节属于文化中的风俗方面,它的产生既满足苗族女性的某种需要。“拉康文化心理学认为,身份认同是自我对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根据德里达的解构延异观,身份认同则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形成的去中心过程”,[4]如果说湖南江永及其周边地区的女性用女书(在湖南江永地区发现的,仅在女性中流传的一种文字)来构建女性身份,以达到被男性社会认同的需要,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以台江县为中心区域的苗族姊妹节,则是苗族女性借“姊妹节”这种以青年女性为中心的活态节日文化来讲述女性为追求自主婚姻,构建女性身份的需要,传达该地区女性一直以来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及向男权社会发出严肃的声明:作为女性,她们不再甘于被奴役的地位,被任意摆布,她们有着自己的意识,有着追求自由爱情的强烈愿望并勇于付出行动,达到被男性社会认同的目的,实现自己的话语权。
一.“姊妹节”兴起的原因与女性身份构建
关于姊妹节兴起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最能使人信服的是台江县施洞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从前,青梅竹马的阿姣和金丹,双方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但由于他们两家是姨妈兄妹,按照村规不能结婚;因为苗族社会有这一习俗,即如果舅家有儿子的话,外孙女必须要嫁到舅家去做媳妇,也就是舅家儿子享有优先娶婚的权利,如果没有舅家的许可,女子是不能外嫁的。阿姣的父母遵循此规矩,把阿姣嫁到舅家(还娘头),尽管成婚,但阿姣死活不认可这桩婚事,因而据理力争,要求离婚,舅家却坚决不允许。此后,一方面,阿姣通过各种方式百般刁难折磨舅家人,以达到摆脱此婚姻的目的。另一方面,她暗地里去野外与金丹约会。十一年过去,舅家终于同意离婚。阿姣与金丹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阿姣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终于获得自己幸福美满的爱情。许多年后,施洞地区的三百多个姑娘找不到男子出嫁,大塘地方有三百个男子找不到女子成家,老年人就教姑娘们用阿姣的方法,请大塘的小伙子们吃“姊妹饭”。姑娘们在当年三月间,百花盛开时,邀小伙子们吃“姊妹饭”,结果个个都找到了称心的伴侣。从此,每年三月就有了青年男女们寻找伴侣的“姊妹节”。[5]
另一种传说是金和娥的故事:
金是清水江畔帅气的小伙子,娥则是此带美丽的姑娘。俩人偶然相遇并一见钟情,且私定了终身。娥跟随金私奔。光阴似箭,一晃一年过去,娥既思念自己的父母,又害怕自己的婚姻未得到二老的许可会遭来父母的责备,因而她心情十分矛盾……最终娥的父母得知娥已经嫁给的英俊善良的金时,内心里也原谅了娥,并认可了娥的婚姻。此后,寨子里的很多女性都加入了娥和金的这种自由念爱的行列,而非服从包办婚姻。
由上文可知,不管是阿姣和金丹的传说,还是金与娥的故事,还是施洞地区的三百多个姑娘找不到男子出嫁的传说,尽管故事主人公不一样,但这些传说都有着共同的因素:苗族青年女性为实现自己的婚姻自主,或与男权社会中的“还娘头”制度、父母作坚决的斗争,或为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而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吸引青年男子前来,以便她们挑选自己的所爱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之人,她们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自身的婚姻自,她们这种行为也得到男权社会的认可,她们的这种行为标志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用活态的节日文化形态来实现自身女性身份的构建。
二.“姊妹节”赠信物与性别身份认同
节日前夕,苗家青年女子纷纷上山采摘鲜花野草并榨成汁液,这些天然的汁液搅和糯米并蒸熟做成红、白、黄、绿、紫五种颜色的姊妹饭。至于苗家姑娘为何要在此节日里制作姊妹饭,《姊妹节歌》明确说明了做姊妹饭的意图:来说姊妹节∕来唱姊妹节∕看那远古时∕姊妹七十人白手开成田∕田中种糯谷∕养鱼大如席∕女大嫁不出∕姊妹来商量∕大家献计策∕三月十五日∕下田捞鱼虾∕筹办姊妹节∕糯米五样色∕送给后生拿∕那是这年头∕再看远古时∕谁创姊妹节∕阿娇兴节日∕米饭凑九篮∕尽送金旦拿∕待转到后世∕学得阿娇样∕才做姊妹饭……苗族女性为解决自己的婚姻,找到对象,主动想出方法吸引年青男子前来,因而置办了姊妹节,“人是铁,饭是钢。”前来参加节日的男子们自然也不是铁,因而聪慧的苗族女性从此角度找突破口,做美味可口的姊妹饭给他们吃,这一举措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解决后生们的吃饭问题,又赢得了年青男子们的心,姑娘们用花篮携带糯米饭赠送给前来参加节日的自己心仪的小伙子,并在其中放了精心选定的信物巧妙地表达她们对小伙子们的情意。如:“她们在送给年青后生们的盛姊妹饭的篮子里或包姊妹饭的帕子里,放有松叶,代表针,表示要后生们以后回赠她们绣花针;放包谷须则表示回赠绣花线;放竹勾,暗示用伞酬谢,放几个竹钩则希望送几把伞;如放两个相连的竹勾,表示邀请后生们日后多来交结;放香椿草,表示姑娘情意已定,愿意嫁给后生,叫后生来引(“娶”)她过去;放棉花与芫荽则表示她们纯洁的爱情与盼望快速嫁娶的心情;如在盛姊妹饭的竹篮或箩筐里挂活鸭送给男方,这是姊妹们集体表达的心意,表示希望日后男方集体回赠她们一只小猪给她们饲养,来年吃姐妹饭时大家再度杀猪联欢;若放辣椒、大蒜、树叉则暗示以后不再来往。”[6]苗族姑娘在糯米饭中携夹各种饰物,含蓄地表达她们对小伙子的情意,故有学者把它称为彩色的无字情书,有首歌也很好地表达了此意:“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故姊妹节又有“藏在花蕊里的节日”之称。从表面上看是她们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小伙子们喜欢、接受、拒绝与反对,从更深层的本质上看,这是苗族女性用女性特有的方式传达出女性群体反对包办婚姻的思想,即她们有自己的意愿,她们有选择和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利,有拒绝自己不喜欢的男子的权利,而非无条件遵循父母的意志而葬送自己的青春、葬送自己的爱情、葬送自己作为社会两大生理性别之一的女性应有的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及话语权。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姊妹节里赠姊妹饭并富有表情达意的饰物这一节日内容显现出对女性角色模式的重新界定,是苗族女性强烈自我意识的显现,在姊妹节中,吃姊妹饭、游方,都是作为主体地位的苗族女性主动地邀请男性、选择意中人、确立恋爱关系、婚姻关系的显现。苗族女性一反男权社会女性在婚姻中处于被选择、被欣赏地位,相反,把前来参加姊妹节的小伙子们作为女性选择、征服的对象,以征服者、支配者的主体姿态呈现在男性面前。这正是对千百年来男权文化传统中对男主女次、男尊女卑角色定位模式的挑战!
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如历史、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天文、历法、农耕、宗教、传说、禁忌、音乐、舞蹈等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都可以通过其传统节日集中表现出来。[7]P223黔东南台江地区的苗族女性正是通过传统节日姊妹节表达她们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即她们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要求,争取实现女性身份认同的强烈愿望。
三.姊妹节的诸多社会功能有助于实现性别身份认同
首先,姊妹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深受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来宾的喜爱并得到他们乃至世界的一致认可。喜庆、热闹的节日使众人沉醉、陶冶在其中,这对于现代生活压力颇大的人们来说有利于放松紧张的情绪、缓解压力,从间接目的来看,众人在认可此节日所具有的这种功能的同时,也就有利于苗族借姊妹节以传达出女性身份认同的设想。
其次,全国各地民众前来参加此节日,共享欢乐时刻,有利于拉动地区经济消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更有利于人们摒弃男权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有利于苗族女性身份认同愿望的实现。
结语:
可见,不论是姊妹节兴起的缘由,还是其主要环节送姊妹饭,都彰显女性既有选择、决定意中人的权利,也有拒绝不中意异性的权利,在这选择与拒绝之间淋漓尽致地体现苗族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及实现男权社会对她们这一群体身份认可的强烈愿望。
姊妹节本身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社会学意义,一定程度上为苗族女性实现身份认同开辟了道路,但笔者认为苗族女性要真正实现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完全认同,仅仅依靠姊妹节本身的意义来推动和实现,还远远不够,她们要想得到男权社会的认同,必须要从提高自身能力的方面下苦功夫,这是实现苗族女性身份认同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女性自身能力提升了,才会真正拥有话语权,才能与男性平起平坐,其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得到男性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傅美蓉.女书与性别身份认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4,02
[5]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主编.贵州苗族民间故事[M].香港:海鸥出版社,1975.
[6]杨昌国、张文生.亲历“姊妹节”——施洞苗族“姊妹节”的人类学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关键词】渗透 本土文化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地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而言,让学生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必须的,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际。然而,现在不少教材尤其是中学英语教材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注重中国文化的输出,对中国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却很少介绍。学生学了这样的教材,对西方的事物和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对自己国家的东西却说不清道不明。比如说,许多学生知道“万圣节”来历[1],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知道情人节的确切时间,却不知七夕节是阳历还是农历的七月七。只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失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究其原因,英语教师一味地强调英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入英语文化,片面的理解和吸收英语文化,对母语文化一直很少涉及,使母语文化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
我们在大肆宣扬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将本土文化渗透在各个方面,并且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是在仔细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渗透中国的文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同时收获中国本土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立足教材,渗透熏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的教学中,我巧妙的将中国的常见的饮食名称进行文化渗透[2]。如tofu(豆腐)、soybean milk(豆浆)、clay oven rolls(烧饼)、fried bread stick(油条)、(boiled)dumplings(水饺)。egg and vegetable soup(蔬菜蛋汤)、tomato scrambled eggs(番茄炒蛋)、rice-meat dumplings(肉丸)等等。这样,课堂中学生除了知道西方的汉堡等饮食外,还清楚的记住了我们自己吃的东西该如何表达。
2 英语表达中国古典诗词与格言谚语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的情况,学生会背诵出很多西方的谚语格言,而对中国的很多名言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中国有许多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后也朗朗上口,而且与英语的一些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hours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There is no ending to learning. 学无止境[3]。So said, so done. 言出必行。同学们拓展了英语知识面,而且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对于古诗词的翻译,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英语课堂上如果能尝试把好的古诗翻译成英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 人日思归 Home Thoughts on Man’s Day(人日思归)。让学生大胆尝试翻译,适当加以引导,必然能一举两得,既能复习古文,又能中西文化结合。
3 渗透节日渊源,传承民族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独特。在中国人心目中占重要位置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4]。在人教版必修三U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文中讲述世界各地几个国家的主要节日,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春节是放在文章的最后,而且只是寥寥几句。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机会巧妙地将关于中国新年的历史文化渗入其中。尤其是要说到为什么中国人过新年要吃饺子以及饺子的来历,为什么要放鞭炮,等等。
4 让中国的艺术大放异彩
在人教版选修六U1“Art”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我们的国粹之一国画的认识是少的可怜,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了,比如中国的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国画的画技等等。如果我们将这些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国画的认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意识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这正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结合各种富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张 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八期
[2]陆 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4年第五期
网络的假日营销与实体店铺的假日营销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也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假日营销需要有效地对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趋势进行有效的研究,假日营销应该有效的贯穿于营销全过程,假日营销需要积极满足假日消费的需求,充分的把握假日商机。服装类淘宝店进行假日的营销对于淘宝店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服装类淘宝店进行假日营销的手段来说还是存在一些盲目性,针对性和精准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服装淘宝店营销的特点
(一)营销贯穿于经营全过程。
对于服装类淘宝的店铺来说营销应该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因为对于目前的淘宝店铺,已经与数年前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因为目前的淘宝店铺已经将要达到10万左右,所以淘宝店铺,尤其是服装类淘宝店铺脱颖而出是很困难的。对于服装类淘宝店铺来说营销应该贯穿于每时每刻。吸引每一个流量,以及实现每一个好评都需要营销以及服务的努力。营销从每一个客户,打开店铺的页面开始,直到完成对客户的购买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因为对于淘宝店铺来说关键就是形成良性的信誉,并且淘宝存在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于其信用机制的存在。
(二)营销应该体现精准性。
服装类淘宝营销的关键在于精准性的营销,因为起到最后关键性作用的并不是流量的比拼,而是在流量的基础上的有效流量比较,所以说需要精准性的营销达到这一目的。精准性的营销需要达到比较高的匹配性,因为高匹配性是高转化率的基本条件之一。精准性的营销是对于产品和对于客户的有效把握,满足客户的最大需求。并且需要完成完善的售后服务,这样才是完成了精准营销的全过程。
(三)营销应该体现出专注性。
对于服装产品来说体现的专注性就是打造服装类淘宝店的爆款。应该来说爆款是淘宝店铺的一个专有的名词,并且已经日益的成为了在淘宝生存的不二法门,在淘宝服装店没有爆款,就几乎难以有效地生存。爆款需要精准的对于市场形成有效把握,形成对于顾客的吸引,这应该说是一种产品的吸引,在另外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形成信誉的吸引,也就是吸引更多的顾客对于产品形成关注和购买。应该说爆款最大的特点在于引领和示范,带动更多人的购买。
二、服装淘宝店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服装类淘宝店来说,几乎每一个店铺都在积极的进行营销,但是在具体的营销中却很难做到效果的卓著,原因就是对于淘宝假日营销的基本本质没有形成一个详细和准确的理解,在没有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是很难对店铺形成精准性营销的。
(一)营销中重视产品,而忽视文化。
节日的营销与日常的营销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因为节假日的由来都是具有独具特色,以及自己的文化的。在文化飞速的发展,以及世界日趋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的节假日不仅仅有本身的传统节日,还已经引入了很多的西方文化节日。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和圣诞节等节日。但是目前的多数服装类的淘宝店铺在自己的营销中,没有对于节日的文化进行有效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店铺产品作为根本进行一成不变的营销,这已经给服装类淘宝店铺的营销带来了很艰难的困境。
如果对于每一个节日的内涵,以及来龙去脉不能形成良好的理解,那么以自己的固有服装来应对所有的节日,可能不仅仅不能形成快速的销售,还有可能给自己的店铺销售带来困境。节日销售的关键是让自己的产品和节日形成良好的联系,只有在形成良好联系的基础上,才可以让客户对于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才可以带动自己的产品快速的销售,但是目前很多的服装类淘宝店铺没能够完成这一切。
(二)营销只有自我计划,没有沟通交流。
假日营销的成功在于进行有效的计划,对于任何的营销都应该做好完善的计划,但是其中假日营销做好计划更为关键。论文格式很多的服装类淘宝店在自己的产品销售中一成不变,所以造成或者产品能不能引起顾客的关注,或者是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造成了在销售的高峰期断货。对于假日的营销需要因时、因事而动,所以说对于店铺来说,在淘宝的营销中仅仅的考虑自己的营销计划,对于竞争对手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是很被动的。服装类淘宝店铺的营销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因为需要与自己的老客户,以及与自己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在节假日的营销仅仅准备一套方案是不够的,因为往往会发生快速的变动。营销中的沟通还在于积极的对自己的老客户进行问候,因为一句问候可能增加n个流量。但是遗憾的是很多的店主因为节假日时间紧的原因,没有能够对于自己的客户进行有效问候。
(三)假日营销的调查和公关不到位。[ LunWenData.Com]
一起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基础上,所以说精准的网络服装市场,以及实体的销售市场对于服装类的淘宝店铺是必须进行有效调查的目标之一。另外,还需要对自己的客户进行有效的调查。一些店主对于差评,以及中评很恼火,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虚心的接受,并且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经营的宝贵信息的。但是对于调查不能长久性的坚持,对于意见的收集也经常是虎头蛇尾,所以很多的店铺不能形成自己良好的假日营销调查,不能掌握最鲜活的第一手数据。许多的服装淘宝店铺假日营销的公关做的不好,原因很简单,因为店主认为在假日里自己的营销可以比较方便的展开,所以说对于媒体置之不理,或者是没有时间与媒体进行接触,其实者对于店主都是及其错误的。优秀的门户网站媒体对于淘宝的店铺永远都是最佳的宣传路径。还有就是对于淘宝官方的攻关也很关键,不要认为自己的服装店铺比较小,自己不违规就与淘宝官方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也是及其错误的。毕竟淘宝店铺的生死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在淘宝官方的手中,淘宝店铺不是自己的商城,所以说假日营销最容易出现低级失误的时候,更需要与淘宝官方保持良好的关系。
(四)假日的气氛营造不到位,完善营销过程缺乏。
网络的店铺虽然和实体的店铺存在一定区别,但是也需要在节假日营造出欢庆的气氛,目前的多数服装淘宝店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不愿意这样做。如果服装类的淘宝店铺在节假日连自己的主题广告也不进行更换,没有节日元素的添加,那么很难引起顾客对于店铺的粘度,对于这一点来说百度和谷歌做的不错。对于节假日来说需要有专门的网站导购图,这样对于各种客户都可以轻松的实现自己店铺的营销。可以在自己店铺的显要位置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介,突出产品。此外是对于节假日营销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对节假日的营销早动手,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很多的店铺动手晚于自己的竞争对手,造成在经营中的被动,对于节假日的营销时间节点,以及服务的节点来说,一些店铺很晚进入,宣传不够,收尾不及时。
三、服装淘宝店营销对策
(一)服装淘宝店假日营销中,产品和文化紧密结合。
节假日的营销其实就是打的文化牌,所以说需要在营销中突出文化的特色。从对于服装的营销来说,需要紧密的结合服装文化与节日文化的有效融合。例如目前在淘宝比较火爆的节日是光棍节,这是在淘宝网出现之前一个并不是很引人瞩目的节日,但是在淘宝的众多商家,以及淘宝官方的运作下,已经成为了网络购物者的天堂。这样的一个节日对于服装类的淘宝店铺来说,就应该顺应节日的潮流这是最根本的,甚至于需要实现在此节日突出自己的特色销售,以及特色的活动。比如在光棍节回馈老客户的集体活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店铺的知名度。
而对于一些西方的节日,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比如对于父亲节和母亲节,其虽然是起源于西方,但是却可以有效地为淘宝商家所利用。因为目前的父亲和母亲们也很年轻,所以年轻的儿女孝敬年轻的父母,可以有效地支持服装类的淘宝店铺的销售发展。而教师节仅仅是一个群体的节日,但是因为对于教育的重视,所以服装淘宝店铺问候和尊重教师不仅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实实在在地形成对服装的有效销售。将自己的服装与节日的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硬结合,也就是直接对于节日的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对于节日的文化有一个明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淘宝店铺的产品产生兴趣,进行浏览。另外是软结合,也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尽量的与节日联系在一起,并相关的优秀故事体软文,通过增加外链的模式快速的实现浏览量增加。
(二)在充分的酝酿中,展开自己的假日营销。
做好自己的假日营销计划是进行营销的第一步,假日营销的计划不能临时抱佛脚,因为对于营销的计划来说越早做,自己可以越早准备好。有效地制定自己的全年营销计划,才可以快速实现自己的假日营销。在做假日营销的计划中需要充分的考量到自己到底可以为客户做到什么,以及如何才可以为客户做得更好。如果对于节日的计划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完全可以放弃,准备后一个节日的营销。在确立自己的营销计划的同时,需要完成自己的营销日志,并且将其作为自己全年营销的蓝图。假日营销的关键在于沟通,以及在沟通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原来的计划进行动态化的修正。对于服装类的淘宝店铺来说季节性比较强,所以说在考虑节日的同时,也需要将季节性因素有效地考量进入,同时还可以反其道进行反季的宣传,与节日的内涵有效的吻合。对于服装类淘宝店的营销需要更体现出温馨和体贴,不仅仅与自己的老客户的个人身份相互吻合,爱需要与最流行的时尚和环境相互匹配。服装类淘宝店铺进行假日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需要体现出一定的优惠,因为如果假日销售的产品没有平时的优惠力度大的话,很可能造成自己的老客户流失。那就是在自断手臂,自毁生意。假日的营销需要体现出明显较之于以往的优惠,这对于服装类的淘宝店铺是很关键的。对于自己的老客户进行节日的问候是很关键的,因为一些小礼物,以及一句小问候可能形成一位多年支持你,从你这里购买服装,甚至于给你带来很多新客户的坚定支持者。
(三)充分的调查,强力进行公关。
其实对于服装类的淘宝店铺进行假日营销的调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于自己的客户调查,这很关键,也很方便,可以单独进行礼物赠送,以及需求的调查,也可以对于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对于自己的假日营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资料。第二个方面是对于自己的供货商和自己的雇员调查,因为对于在皇冠以上的服装类淘宝店铺,一般进货都比较多,甚至于拥有自己的品牌,进行代工生产,所以需要与自己的供货商进行良好的沟通,还需要与自己的雇员进行交流,毕竟他们处于销售的第一线。第三是对于竞争对手的调查,紧紧的把握业界的最新动态,才可以有效的对于自己的店铺进行完善的调整。对于计划和调查来说,关键还是在于长期的坚持,以及有效的提升和改变自己店铺经营的服装质量。
对于调查可以通过向自己的客户赠送礼品,以及在假日直接对于自己的会员进行打折销售。在自己的店铺公开自己的邮箱,以便于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服装类店铺的公关主要是进行媒体的公关,因为所有的营销都不是服装店铺自己可以完成的,任何的营销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依附于百度,或者说依附于门户的网站,所以说服装淘宝店做大、做强自己的假日营销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实现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应该说媒体对于店铺始终是开放的,但是这需要店铺自己进行有效的把握,需要与媒体取得良好的关系,以及积极地使用关系网。
(四)烘托节日气氛,完善营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