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刘明辉教授治学严谨,开拓创新,打破“就会计论会计”的思维定式,主张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多种方法研究财务、会计、审计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他的学术专长主要集中在独立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理财等领域。

在独立审计领域,刘明辉教授是最早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研究与建设的学者之一。作为独立审计准则研究的资深专家,自1994年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以来,直接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一至第七批共90余个项目的研究,起草和修订工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著的《独立审计准则研究》《高级审计研究》是国内该领域主要代表作之一,他主编的《独立审计学》《审计与鉴证服务》均为国内该领域第一部系统阐述独立审计和鉴证服务的教材,主编的《审计》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精品教材。刘明辉教授认为,建立和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是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计准则的实质在于规范,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误、保护审计人员、为审计本身提供可信性等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制定独立审计准则必须考虑经济环境、政府部门、法律体系以及审计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审计环境相一致。

刘明辉教授在现代财务管理与分析领域颇有成就,先后发表、出版了大量著述,如《财务管理原理》、《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成本管理》《公司财务理论》(译著)、《厂内银行的理论与实务》等著作和论文,着重研究了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问题。刘明辉教授指出,会计报表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晴雨表,经济活动分析是引导企业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信号弹。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应不断加强预见性、及时性、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财务分析要向制度化、系统化、电算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会计研究方法 原则 类型 程序 作用

一般认为,会计学研究方法分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两大类。盖地等(2007)认为,这种分类是从会计研究的性质层面进行划分的,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以比较为首要或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计学研究是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研究方法相互之间是交叉关系,可以同时使用。潘琰等(2003)指出“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信息含量的比较研究,为哪一种会计准则对信息用户更具决策相关性提供量化证据。”会计是发展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不同国家的会计各有特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会计也在发展。这是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客观基础。近几年由于中国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中外会计准则比较成为研究热点,运用比较法的会计学论著大量出版。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一样,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原则

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tbugh,1987)认为“所有的比较方法都必须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只有在可比较事情之间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美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学家西里尔・E・布莱克(cyril E.Black)认为:对人类进行概括,比较单位的问题是关键性的。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Smelser,NellJoseph,1992)曾提出选择比较分析单位的标准:分析单位必须适合于研究者所提出的那种理论问题;应该与被研究的现象有贴切的因果关系;考虑到对分析单位进行分类的标准;分析单位的选择应该反映与这个单位有关的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应该以标准化的和可以重复的程序为基础。借鉴各学科运用比较研究的原则,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原则是比较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比较对象属于同类同层次,存在一定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研究对象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可比性是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前提、可能和基础,需要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 比较研究需要在双方或数方之间进行。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比较研究。“特点”、“特征”的实质是不同点,这类论文的比较对象有时候不是很明显,但仍属比较会计研究方法。葛家澍(200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一文结构为:引言――关于各国CF的简单比较――主要CF特点及解释(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C概念框架;英国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文以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澳大利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和加拿大“财务报表概念”等五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比较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第三部分着力阐述和综评了前三个的各自特点。赵建勇(2004)《政府会计的显著特征――兼谈政府会计教育》一文结构为:基金和基金会计――预算和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综合应再――其他显著特征―――关于政府会计教育。该文从基金和基金会计、预算和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综合应用、其他显著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政府会计的显著特征。表面上看,只有“政府会计”一个研究对象,好象运用分析法。实际上它的另一个比较对象是“营利性企业会计”,也是比较法。

(二)比较对象应该同类 按性质归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可以各分为不同的类。如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循环等类。一个国家的会计基本假设可以和另一国家的会计基本假设比较,一般不能与另一国家的会计要素比较。比较对象应该同类,彼此之间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具有某种共同基础或具有各自特点。吴荣国(2004)《财务报告列报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财务报告列报的原则和依据的比较――财务报告列报的形式和内容的比较―一财务报告列报实现机制的比较。该文比较了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意见稿关于财务报告列报的的异同,探寻会计环境影响财务报告列报模式的方式和机理,以及在准则制定方面的启示。《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同属报告类准则,而且从列报模式角度比较,具有可比性。郭永清、高伟(2004)《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及国际趋同的思考》一文结构为:引言――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类及国际趋同策略。该文从中国B股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双重审计的制度背景出发,以111家B股公司和7家金融类公司2003年度报告中的中国、国际两份财务报告为基础,对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对存在的12个方面差异做出了分析与评价,并提供了有关的政策建议。该文的比较对象是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性质上同类,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一般既要比较相同点,也要比较不同点。该文这种“差异”类论文只比较不同点,不比较相同点,也是会计比较研究方法。

(三)比较对象应该同层次 美国会计学家诺比斯(C.W;Nobes,1983)曾借用生物学术语,提出全世界会计实务分类系统,共分5个层次:纲、亚纲、族、种、个体。笔者认为,其实全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处在的不同层次中。如会计理论――会计循环――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循环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财务报告等。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基础、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应用原则等。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比较对象的层次一般应该是并列关系。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三者虽然都属会计循环类,但层次不同,是包含关系,不能比较。如盖地(2000)《我国海峡两岸会计法比较》一文结构为:海峡两岸会计法的基本结构比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比较――“会计人员”的比较――“法律责任(或罚则)”的比较一几点思考。该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中国海峡两岸会计法的异同,比较对象是两岸分别=1=1998年、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同属具体法律,层次相同,具有可比性。

二、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类型

中外许多学者以各自的理解对比较研究加以分类。归纳起来,有纵向与横向比较,数量与质量比较,局部与整体比较,形式逻辑

与辩证逻辑比较,原生与派生比较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又对比较史学、比较教育学等进行分类。笔者无意对学者们划分的类型加以介绍和评述,只对分类提出几点认识。首先,比较会计研究方法分类必须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同一子类的标准必须相同统一,标准必须穷尽或完全包含所有子类。其次,分类要体现学科特点。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类型对会计学科不一定适用。最后,分类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以常用的比较类型为主。为此,笔者结合会计学科特点,按三个不同标准,把比较会计研究方法各分为两类。

(一)会计纵向比较和会计横向比较 这是以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为标准分类。具体可以分为:(1)会计纵向比较。会计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国家、同一会计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某一会计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探索其前后联系,并由此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会计纵向比较至少要比较两个或多个时点的情况。如朱海林(1999)《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的新旧比较》一文结构为:旧准则的主要内容――修订旧国际准则的背景――新准则和旧准则的比较(一般比较;具体比较)――新准则的示范性披露。1981年IASC批准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1997年IASC批准了新修订的分部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部报告》,从199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文在介绍旧准则的主要内容、修订旧准则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对新旧LAS14进行比较,其中具体比较有14个方面。该文是对不同时期的分部报告准则进行纵向比较。(2)会计横向比较。会计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不同国家会计比较、中外会计比较、同一国家不同行业会计比较等,是最常用最广泛的比较会计研究类型。如周红(2001)《对法国和中国会计新制度的比较分析》一文结构为:法国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比较一制约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经济条件――会计制度的模式选择。法国1998年实现了国家会计管理机构的改组,1999年完成了《总会计方案》的重写,决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新的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决定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该文通过对法国和中国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论证了会计制度的形成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属横向比较。

(二)会计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这是以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为标准分类。具体可分为:(1)会计宏观比较。会计宏观比较是站在整体角度,对重大会计问题进行贯通的或高度概括性的比较,以获得对会计问题宏观的系统的认识。侧重揭示会计的普遍规律、本质和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摒弃偶然因素,重视高度抽象与概括。比较对象在时空的跨度上相对要有较长的延续段与较大的覆盖面。比较所得的结果,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一般是对第一二层次会计问题的比较研究。如任永平(2001)《中德财务会计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关于会计目标的总体定位――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关于会计规范制定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关于会计规范体系――关于会计基本假设与原则――关于会计要素――关于会计信息披露。该文在会计环境论指导下,比较了中德两国财务会计八个重要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异同,论证了会计环境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并指出了中国会计的相对优势与德国会计的可供借鉴之处。以“中德财务会计”为比较对象,选题宏观。(2)会计微观比较。会计微观比较是站在特定角度,对各种局部的、个体的会计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微观比较相对于宏观比较而言。大多是会计的个案比较。比较对象在时空跨度上时短面窄。研究的范围多带局部的含义,就事比事,不求宏论,只求精细。如綦好东、张孝友(2006)《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比较与思考》一文结构为: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比较(关于准则规范的范围、关于生物资产的确认、关于生物资产的计量、关于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两点思考。该文对中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异同点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就国际会计趋同过程中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生物资产准则进行理性思考。以一条具体准则为比较对象,研究切入点较小,是微观比较。

(三)会计定性比较和会计定量比较 这是以比较对象的“质”“量”属性为标准分类。具体可分为:(1)会计定性比较。会计定性比较是质的比较,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逻辑分析、内容分析、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比较对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规范会计研究”中使用的比较研究是会计定性比较。如阎德玉(1999)《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比较与评析―――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比较与评析――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比较与评析――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与评析一小结。该文以美国、英国、日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比较对象,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及适用范围四大制定要素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科学选择与完善措施。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属会计定性比较。(2)会计定量比较。会计定量比较是量的比较,运用概率、统计、测量、实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比较对象进行“量”的分析考察。“实证会计研究”中使用的比较研究是会计定量比较。如李晓强(2004)《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一文结构为:引言――文献综述和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分析――研究结论。该文以中国2000年至2002年既发行A股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通过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该文的格式是典型的实证研究。从思维方法看,又是比较研究。作者在“引言”中认为“比较分析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各自作用,在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而且该文以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见,它是会计实证研究中使用会计定量比较。实践中比较会计研究类型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使用,更多的时候是组合使用。同一标准下的分类有时候需要互相补充,如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组合等。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更需要交叉使用,如微观比较与横向比较组合等。

三、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程序

现代比较史学之父,法国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克认为:“比较就是在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两种或数种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之间某些类似之处的现象,然后描绘出这些现象发展曲线,揭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这些相似点和不同点做出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分类和论证,就有可能希望得到对事实做出少得多的假设,而精确程度却高得多的结论。”这一论述大体上勾勒出了比较研究的步骤。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程序与之类似’,具体可以分为下列步骤。

(一)明确比较目的 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起点。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目的,即为什么而比较。研究者在遵循可比性原则的基

础上,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所触及的范围确立比较研究的比较对象、比较主题、比较目的、比较类型,对所研究的会计问题的时空范围、内涵外延进行必要的界说。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目的要有价值取向性,要能够促进会计理论创新,指导会计实务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张苏彤胡永康(2001)《中美银行现金流量表的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构成的比较――银行现金流量表结构――间接法结构下银行净利润调整项目比较――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列示的比较――银行现金流量表中以净额列示的项目――银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该文以中国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集团)、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四家上市银行1999年年度报告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该文作者自述研究目的是“为了使中国会计界对中国外有关银行现金流量表的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将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大的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的现金流量表放在一起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深八的比较,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笔者对制定中国银行现金流量表规范的建议与想法,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为建立与完善中国银行会计报告准则,参照国际会计惯例改进中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与质量,迎接加入WTO后对中国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有所裨益。”

(二)分析个案特征 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基础。个案分析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逐一进行单独研究。通过对材料的搜集、考证、推断、检验、预测,认识比较对象的本质,力求达到专业研究水平。尽管这一步工作内容有时在论文中不一定反映出来,但不可或缺。比较研究要以分析为基础,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盖地(2006)《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一文结构为: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相关性原则的比较、配比原则的比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谨慎性原则的比较)――对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思考。该文对由税法主导的税务会计原则与投资人导向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模式。该文第一部分首先研究税务会计原则,共得11个原则,为第二三部分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绝大部分论文的个案研究成果没有像该文一样,单独安排一部分予以论述。

(三)研究异同之处 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中心环节。要求能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通过“异中求同”探寻普遍性,通过“同中求异”辨明特殊性。研究异同点的过程要确立比较项,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地说,可以把比较对象包含的次一级内容作为比较项。如刘永泽等(2006)《中韩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中韩概念框架的重大差异剖析(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在会计确认方面的差异、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评价与借鉴。2003年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文比较研究了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差别,剖析了这种差别存在的原因,同时评价了两国概念框架的恰当性,最后指出了韩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可借鉴之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的次一级内容是体例结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该文以之为比较项,比较两者的差异。

(四)概括比较结论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归宿。比较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列异同点的水平上,研究者要运用抽象思维方式,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理论判断,最后形成结论,如思考、认识、启示、借鉴、建议等。它代表比较研究的深度。如黄世忠(2005)《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一文结构为: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基础的差异比较――关于现金流量预测要求的差异比较――关于首次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差异比较――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后续处理的差异比较―一关于在资产减值中运用评估值的差异比较――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初步结论与政策建议。该文系统深入地比较了中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与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指l出了在具体实务中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6项重大差异,并从技术层面、管理惯例和监管机制等角度剖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该文第七部分初步结论是“尽管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形式上与IAS36基本保持一致,但实际运用过程中,中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存在着许多实质性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技术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管理惯例和监管制度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全面引AIAS 36(特别是CC.U和现金流量现值的规定)的条件尚不成熟”。该文作者“建议重新审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对于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能够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仍按现行的做法计提减值准备;而对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则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如果经营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证据表明企业未来的经营前景将受到重大的不利影响,则可要求企业以缩短折旧或摊销年限的方式来反映这类资产的价值减损。”

四、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2007)认为:“比较是任何一种理解和任何一种思维的基础。我们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世界上的一切,要是我们认识一件新事物,但又无法将它与任何其他事物作比较,无法找出它与任何其他事物的区别,那么,关于这件事物我们不可能形成任何一种思想,并且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本质 比较会计研究的每一个论题,可供比较的内容可能会很多,坚持本质的比较是一个重要原则。从思维过程看,比较研究常常是从现象的比较开始,随着认识的深化,逐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向本质的比较转化。通过对特定范围内的具体的比较对象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比较出它们之间质的差别和量的比例关系,研究彼此的内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和本质属性。如耿建新和房巧玲(2004)《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一文结构为: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总体比较――环境会计研究宏观视角的比较――环境会计研究微观视角的比较――结论与建议。该文作者认为西方国家所指的“环境会计”与中国所指的“环境会计”在外延和内涵上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直接将国外的某些经验和结论对应于中国的“环境会计”,有时难免会产生偏差。有鉴于此,该文对西方国家和中国环境会计的主流研究视角分层次作一系统比较,从而辨明双方所指“环境会计”外延和内涵的差异,以澄清有关概念,推动中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健康发展。该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环境会计”。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双语融合教学 会计专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精通英语并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如何培养具备双语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成为高等会计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会计专业双语融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高教[2001]4号文件规定: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成为全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着陆点,双语教学能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成了教育界的关注点。高校会计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将满足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有利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

中国公司大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这些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需要一大批能够理解与熟练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在全球会计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高校会计专业实施双语融合教学有利于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发展眼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会计专业人才。

(三)促进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实施双语融合教学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或者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高校讲学。这些都既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又有利于促进高校会计学科与国际接轨,也有利于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四)满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这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校会计学专业实施双语融合教学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一定双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二、会计专业双语融合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这需要教师在进行双语融合教学前要合理评价授课水平与学生素质,明确双语融合教学的基本条件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些教学资料应该包括全英文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专题摘要、练习题、辅助阅读材料、自测题、小测试等,这些教学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完善,并根据授课计划进度及时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适应双语融合教学的节奏,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前预习,使一些基础的语言问题在课前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用英文授课,可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这要求双语教师要提高英文表述水平,能够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三)恰当安排习题答疑、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在双语融合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授课得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习题课和答疑课的时间。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专业双语融合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双语融合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难以表述的理论或难度较大的课堂案例等采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来辅助讲解,使教学内容直观、趣味、多样。而且,将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但要注意多媒体与板书并用,因为在教学中有些推理过程用板书逻辑更为清晰,也更能带动学生逐步深入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平台和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专业网站,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也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等与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等。

(二)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双语融合教学中根据授课进度恰当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点、引导、启发思维,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尤其会计学是一种方法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成为连接知识点与业务实践的桥梁,使知识的传递更加主动、迅速、高效。这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个案所处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小组发言和讨论,外出调研等多种方式,将课程学习与其学年论文甚至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决定了会计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采用双语融合教学法,改革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探索新的高效优质地培养出会计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会计专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云鹏.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路径[J].财会通讯,2011,(05)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培养“商务专业能力强、英语语言能力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化商务人才。该院会计学科设立于2005年,专注于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既通晓国际会计与审计惯例又熟知中国会计与审计实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会计学科现有会计学(CPA方向)、会计学(ACCA方向)以及审计学3个专业方向,拥有会计学科学术硕士授予权(2011)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2014)。会计学(ACCA)是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和省级特色专业(2011),拥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国际会计教学团队。《财务会计》为国家级和省级双语示范课,ACCA核心课程F7《Financial Accounting》和专业阶段课程P3《Business Analysis》为省级资源共享课程。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3)。

经过近10年发展,会计学科已初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核心教师为中心、青年教师为基础的“阶梯式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6名,其中外籍专职教师1名,教授、副教授占60%,博士与在读博士比例达到80%,建立起跨国企业财务与会计问题科研团队。近5年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含SSCI)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

会计学科是全国外语类院校及省内高校中较早将国际权威执业认证资格(ACCA和CIMA)植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的学校,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国际会计人才的支持。2014年8月,与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签订 “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合作备忘录”,MPAcc学生参加ACCA全球统考,将享受F阶段9门课程免试资格。

几年来,在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学四年ACCA14门专业课程全科通过率达到20%左右,9门以上通过率达到70%以上,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明显提升。ACCA专业方向学生中,15%左右进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12%左右进入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35%左右攻读国内外研究生,38%左右就职于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人才培养效果在业内外具有较好的口碑,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社会效应。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国会计史

 

(一)中国古代会计史

 

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较早,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会计的历史可追溯到很多年前,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记数的必要。发明了“刻木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会计活动。后来又出现了更先进的记录方法是以“收、付”为记账符号,上面记录收款,下面记录付款的单式收付记账法。有了古代时期的会计记录方法对会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中国近代会计史

 

中国社会进入明清,尤其到后,中国又闭关锁国被迫打开国门随着西式先进文化、西式企业的大量涌入,中国的会计引进了借贷复式簿记法。

 

(三)中国现代会计史

 

建国以来中国已经进入现代会计的阶段。这个时候工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他们开始采用借贷复式簿记。会计制度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范、统一,真正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会计制度的建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史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国家的学者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二、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长时间以来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会计史研究也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1.对会计史研究不够系统化。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为后代积累了雄厚的文化遗产。如果对这么多年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你的话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由于种种障碍,我们只是完成了伟大的工程里边的小部分而已,离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体系还需努力。研究会计需要历史资料,并且要正确地解读、整理、利用这些资料脱离不了对历史的研究。会计史研究的基础是会计史资料,研究人员对会计资料的真伪辨别、使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为会计史研究提供了物质前提。

 

2.会计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过去的研究的结晶。

 

由于过去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很多障碍。会计史研究不是简单的研究,它不仅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探寻会计发展规律,给予以后的发展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现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必然依靠过去的研究经验,有了经验,会计发展会少走很多弯路。

 

3.会计史研究人才稀缺,宣传和出版工作做的不全面。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学习会计的人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能研究会计历史的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进行会计史研究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查阅很多历史文件,了解很多历史状况,要有长时间的积累与付出。工作的难度导致了很多感兴趣的人都放弃了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目前很少人有研究会计史。更何况对会计史研究很透彻的知名学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会计史方面的研究的成果明显都不如其他领域。

 

4.会计史的研究方法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对会计史研究的建议

 

1.会计史的研究需要建立全面系统会计史学,中国的会计史学体系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形成。过去几千年的发展当中我们国家对会计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对建立会计史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而更加艰巨的任务是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

 

2.目前会计史的研究虽有古三阶段之分。但研究重点依然是对现代会计的研究。首先得对现代会计进行重点研究并通过获得的研究结果,推断会计史发展的的规律,为以后的研究或者为现实会计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要研究好会计史必然要求对各个时代的会计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现在我们国家处于现代时期,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代会计史研究上面来。

 

3.进一步充实研究组成员。

 

近年来,在会计史学界又出现了一些比较活跃的同志,研究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这些人的意愿,有选择地吸收一些有能力、有成果的会计史爱好者到研究组中来,以充实力量。还有就是宣传的方法不得当,不能把正确的思想传到大众的耳朵里。

 

4.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世界上还有众多的发达国家,它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比我们快的多,在文化领域的历史研究方面有更多我们只得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勇敢地向别的国家学习我们不足的地方。尤其是研究方法方面需要向他国学习,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

 

三、会计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了解会计的历史发展规律

 

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简单的揭示历史规律而在于让人类了解这些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现实当中遇到的问题,甚至推进社会往前发展。自然而然,会计史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目的同样也是发现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指导现实的工作,使现实的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了我国与国外的会计交流和发展

 

我国多年来都没把会计放在重要的地位。会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但是最近开始有不少中国学者的会计史论文曾在很多国家发表过,并且也得到了外国人的一直认可。这不仅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且我们都很期待这些学者对会计史研究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弘扬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

 

(三)传承会计历史文化

 

一部会计史既包含着古代人的成就,也承载着几千年来全体人类为会计发展做出的贡献。站在现实的角度来看,过去、现在和将来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展现着社会及其各个方面走向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成就和新的历史运行规律。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介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剖析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最后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超级秘书网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会计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年1月召开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字方针。见1983年1月22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北方经济报》,2007年8月2日23版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一、科研选题不当的主要表现

1.选题偏大且重复。相关学术刊物上的会计法学科研论文,绝大多数选题不具体、不明确。近几年来,选择热门会计法学问题进行研究的人较多,如关于会计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但大多数仅围绕会计法律责任的内涵、类别及其构成要件等方面进行论述,缺乏新意。

2.研究深度不够。会计法学科研是一项与会计法制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从近几年来看,应用性问题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多数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更低,选题中忽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与研究;而基础性问题探讨又落后于会计法制建设实践的需要,使得应用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缺乏后劲,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例如,“会计执法监督”、“会计执法保障”等应用性强、价值大的会计法学应用性问题很少见到,即使有也难于在实践中操作,理论深度不够,而“会计法基本原则”、“会计法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会计立法中如何处理会计技术问题”等基础性问题几乎无人探讨,直接制约着我国会计法制建设水平。

3.简单移植、生硬照搬其他学科的较多。移植是会计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近几年,对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未结合会计法学特点加以改造而进行简单移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很难发挥相应理论与方法在会计法学研究中的真正科学价值与意义。

4.描述性研究多,因果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少。任何一门学科就其发展历程而言,均存在诞生、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描述性研究是一门学科在诞生初期的研究方法。目前,中国会计法学正处在发展阶段,其研究方法应由描述性研究向分析性研究过渡。但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较多描述会计法学领域中的有关现状问题,而较少分析有关各种会计法学现象的关系、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会计法学研究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的功能,缺乏对功能或机制的深入分析,妨碍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二、改进的对策

1.从思想观念上重视科研选题。在会计法学科研中,发现并选择具有意义的会计法学问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如果选择和确定的是会计法学学科发展和突破的前沿,则表明其是高起点、高水平的研究;如果是重复他人的研究,则整个研究工作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2.努力培养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①培养创新精神与敏锐的洞察力。日常工作中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各种新事物的习惯,尤其是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偶然现象,作为发现和提出会计法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②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想像创造力。直觉和想像是会计法学科研选题中主要的思维品质,而想像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会计法学研究者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③注意积累相关和必要的会计法学研究背景知识。在会计法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会计学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经过研究人员的长期积累。

3.遵循科学选题准则。会计法学科研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科学准则。

(1)创新性准则。创新性准则是指对所选择的会计法学科研问题应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能提出新的见解,导出新的结论。会计法学科研选题的创新程度必须成为衡量其研究成果质量与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得出新的结论,真正体现会计法学研究的价值。为贯彻这一原则,应深刻理解创新概念,建立创新的体制,营造创新的文化,提高创新的能力。

(2)价值性准则。价值性准则包含两层意义:一是选取的会计法学科研题目要满足会计法制建设实践的需要;二是选取的会计法学科研题目要满足会计法学研究自身发展的理论需要。就现代会计法学而言,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会计法学研究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及客观条件,选择最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可行性准则。一是从会计法学科研题目本身来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二是从会计法学研究者来说,必须具备本学科相当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并熟练掌握与运用有关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三是从客观条件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辅助力量、适宜的社会背景条件等。

(4)效益性准则。效益性准则就是在既定的人、财、物条件下和单位时间内,充分考虑会计法学科研题目的效益。具体地说,会计法学科研题目的选择要求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在目前会计法学科学研究经费不足而又急需展开会计法学科研的情况下,尤其要遵循效益性准则。

4.规范选题程序。从整个会计法学科研选题过程看,它包括查询信息资料、科研题目系统化、初步确定题目和题目论证四个步骤。

(1)查询信息资料。在会计法学理论学习与会计法制建设实践中发现相关问题后,必须查询有关会计法学问题的信息资料,以全面认识和了解该会计法学问题。通过查询相关会计法学问题的信息资料,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该问题的科学背景怎样,前人是否研究过。②如果该问题被研究过,取得过哪些成果,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是什么。③如果该问题没有被研究过,那么围绕该问题进行的类似研究取得过哪些成果。查询信息资料是选择会计法学研究题目时比较艰苦又特别重要的工作。

(2)科研题目系统化。在广泛查询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即可进入会计法学科研题目系统化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研究方法论及系统思想指导下,初步理顺和具体解决会计法学科研选题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确定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研究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化,习惯的做法是用一句话来陈述会计法学科研的总目标。②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不仅影响到会计法学科研之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而且对研究结果与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具有影响。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会计法学科研具体目标来选择会计法学科研的研究对象;要明确会计法学科研之研究对象的空间(地域)范围、时间范围和条件范围;要考虑会计法学科研的可行性及研究对象的数量。③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具体研究目标相联系,同时还受到研究总体的性质、特点、数量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基本研究方法,要在选题阶段作出系统的考虑。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