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场景汇报材料

场景汇报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场景汇报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1. 能给有关四字词语合理分类,巩固“启航”“友好交往”和“战胜凶险”这一思路,并能依此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重点)

2. 让学生在看、说、读、想、写中感悟,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努力的情怀。(难点)

3. 借课文语言材料,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选准切入点

1. 复习成语,导出标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知道了他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他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这部分有不少四字词语与郑和第一次远航有关,下面请你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词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出示词语:

人山人海 扶老携幼 镇定自若

浩浩荡荡 惊叹不已 波峰浪谷

2. 学生汇报发现。启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3. 教师随即板书。启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二、 夯实训练点

1. 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看中感悟)

(1) 出示课件:

默读第1―3自然段,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标出其中表现郑和远航“规模宏大”的词句,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并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在书旁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默读、写阅读体验、汇报。

我从“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一千多人”“二三百人”读出了人多。

我从“两百多艘”“六十多艘”读出了船多。

(3) 感知宝船,感悟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妙处。

师:同学们,课文中这“雄伟壮观”的六十多艘大船,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宝船”)

师:(随即出示课件:宝船图)数字是冰冷的,但它放在具体描写宝船的语境中,我们却能感悟到作者自豪的情感。请同学们带上自豪的感情读读这句子――(点击课件):

生:(读)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过渡:郑和每次远航,规模都是如此庞大,当时,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海船都无法与之PK。所以说――

(齐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过渡:就这样,郑和带着他的船队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浩浩荡荡地启航了。

2.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说中感悟)

(1) 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与别人友好交往。

(2) 请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你们从哪些句子看出郑和远航的船队倍受欢迎,与各国交往是友好的?

汇报①: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汇报②: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汇报③: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

汇报④: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过渡:下面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欣赏郑和跟各国交往时的场景图片以及各种陶瓷和丝绸的图片。

出示: 交往场景的课件

(4) 结合场景和图片发挥想象,进行口语表达表达。(可任选其中1―2个)

穿越时空,如果我就是大明使者郑和,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接受明朝国书与礼物的国王,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郑和把礼品赠送给君臣,君臣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岸边的老百姓,我会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当地的商人,我会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结:郑和带领的船队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

(6) 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看屏幕读):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过渡:然而,这次航行也不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途中也充满了凶险。

3. 学习第5自然段。(读中感悟)

(1) 从哪儿看出征途之凶险?请在第5自然段中圈画并品读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指名朗读)

(2) 欣赏风浪的视频。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4) 狂风之大,海浪之猛,面对如此险境,引读: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5) 这句显示了郑和的大智大勇,显示了郑和过人的胆略和智慧。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生读相关句子)

(6) 除了狂风巨浪,他们第一次远航还遇到了什么困难?(海盗袭击)但都能一一克服。

(7) 所以说――

(出示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过渡: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4. 学习第6、7自然段。(想中感悟)

(1) 归纳写法:郑和7次出使西洋,本文详写了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略写了其余6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既突出了第一次远航的时间之早、意义之大,又符合《郑和远航》这一题意,还可以避免详写7次可能出现的内容重复和情节雷同)

5. 以后我们在习作中要学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1)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如何介绍的。填空,说说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先填再读后悟)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到过(30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2) 课件演示7次远航的时间。

郑和7次远航的时间表

永乐三年 公元1405年

永乐五年 公元1407年

永乐七年 公元1409年

永乐十一年 公元1413年

永乐十三年 公元1415年

永乐十七年 公元1419年

宣德五年 公元1430年

小结:郑和远航,意义非凡,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感受英雄的伟大壮举!

(3) 怪不得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不仅如此,人们还用写诗的方式来纪念郑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小短诗,记住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吧!

天记得你,海记得你;

山唱着你,海唱着你。

三、 激活迁移点(写中感悟)

经过600多年的沧桑风雨,你面对郑和的塑像,不禁心潮澎湃,你肯定有许多感慨,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结束语

课文学习完了,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世界上伟大航海家的名字,那就是――郑和!记住这次伟大的航行――郑和远航!课外阅读有关介绍郑和的书籍。

板书: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顺利通过笔试之后,公务员面试又摆在了考生面前,公务员面试技巧是很多参加面试的考生关注的问题。其中,回答材料题需要什么样的策略?

材料的引入更加有利于对考生真实能力的考查。这种给出材料的形式,使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更有针对性,考生可根据题目材料所给出的具体情景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出题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常规的结构化命题中考生背答案、泛泛而谈的弊端。这更有利于选拔出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策略一:

入情入境,人题合一

解答材料题,尤其是案例性材料题,考生一定要深入题中,能够结合给定材料中的设定的情景,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给定的任务。

如:2011年2月25号下午,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厦门边检、辽宁统计局直属调查队)中的第三题:

小张是借调到某单位的年轻职工,他和该单位领导及该单位职工老赵一起去某县调研。该县是领导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在调研中小张发现该县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他对老赵说要向领导汇报,老赵建议小张谨慎点好。调研结束后还没等到向领导汇报,两人就被邀请去吃饭,席间小张对该县情况插话较多,而且把他发现的问题直接提出来了,导致当时现场气氛尴尬。

问:你觉得小张做的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本题中,小张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不听老赵的建议;二是在饭局中插话过多,发言把现场气氛弄得很尴尬;第三点,也是最主要的,小张这种做事的方式不符合组织程序,未经汇报就发表意见。考生只有把自身融入到以上场景中,才能够有自己切身的体会。

策略二:

认清角色,扮演得当

解答材料题,必须做到认清角色,到位不缺位,得体不越位,牢牢树立权责意识,做好自己的工作,把给定角色扮演得得当、得体、得要领。

同样是上面提到的那道真题,其中第二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是一种角色扮演,考生要答出自己的特色来,就必须注意材料中的人物关系。

本材料中有小张、老赵、领导、参加聚餐中的该县同事,其中显性人物有:小张和老赵,别的人物在里面可以归为隐形人物。特别需要注意给出的角色,小张是“借调到单位的年轻职工”,注意“年轻”字样,同时,注意小张只是“借调”来的,而非本单位的在编职工。在问题中,考生的角色既作为“第三者”,又作为“第一者”,因此,角色“转化”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迅速跟进。

策略三:

寻找措施,圆满解决

解决问题的题目经常以“你怎么办?”来考查。考生首先要分析问题有哪些,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使问题最后得到圆满解决。解决矛盾,是材料题的宗旨所在。

从材料中提取对策、运用材料和相关知识思考加工,形成对策,可以将其归结为四种方法:就材直取、转因成策、归纳整合、演绎成策。

1、就材直取。即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对策。材料是对策生成的源泉,有时材料中会直接谈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思路、办法等,而这些往往可以直接引用。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时事背景类的材料题中。

2、转因成策。即将原因转化成对策,立足对原因的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破解思路或办法,即为对策。很多时候,原因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些会揭示问题原因的材料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因有果,措施得当。

3、归纳整合。即归纳零散信息,把分散在材料中的对策信息梳理、整合,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对策,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材料的有价值信息有时会较为零散,甚至是潜藏在不同的材料中,此时就要善于挖掘,善于抓住不同材料反映问题的共同点,在比较合理与否、重要性大小及价值高低的基础上,选出备选对策项目,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内容合理、逻辑严密的对策。

4、梳理成策。把普遍适用的原则、方法、经验具体应用到某一领域的问题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当材料中的信息量不足,难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时,就需要启用背景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最终形成解题方略。

策略四:

吃透材料,超越材料

在回答问题前,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关键点,尤其要抓住“题眼”,是要求“怎么看”还是“怎么做”,题中设定的身份是什么,具体的场景是什么,是要求我们提出大方案还是落实小环节等等。回答时,可以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分三种方法进行。

第一、引用材料。如果能够结合材料答题就结合材料答题。材料的最大作用是为答题提供了一些素材,其中的一些题目需要引用材料中的某些内容。

第二、发散材料。材料可以提炼出主题来,考生需对此主题下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依托材料进行发散式的答题。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热点材料进行的结构化面试,考生要了解一些社会热点。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10048)

高中英语语法涉及面广且内容枯燥,成为许多学生英语学习的“拦路虎”。如何将语法课教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不再畏难?2014年3月19日,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马世飞老师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用热点话题创设语法教学情境。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 Unit 1“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语法课上,他自始至终紧紧围绕2014年在南京市举办的青奥会这一热点话题,创设了一系列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语法教学情境,为语法教学任务的设置及学生的语法操练和运用,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依托。现撷取部分精彩镜头进行赏析。

一、导入环节——以宣传青奥会的经历创设“对话”情境

【镜头1】

在导入环节,马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了多幅他在加拿大进修期间,手持青奥会会旗向各界人士宣传青奥会的照片;同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这段难忘经历,令学生感觉非常亲切生动,自然而然地对青奥会话题产生浓厚兴趣。师生对话如下:

师 One great thing happened on lst August

1986 in the world. What was it?

生 Sorry, I don´t know.

师 I was born on that day! Another bigevent will happen between 16th and 28thAugust in Nanjing. Do you know whatit is?

生 The 2nd Youth Olympic Games.Ji师 Yes. Now please look at the photos Itook to promote the YOG during mystay for further education in Canada. Itis really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forme, which I will cherish forever. Nowit´s time for you to read the followingtwo groups of direct speech related tothe 2nd YOG and do the exercises of fill-ing in the blanks of reported speech ac-cordingly. Please pay great attention tothe grammar rules of how direct speechis changed into reported speech.

然后,马老师提供了两组由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句型,要求学生填空:

第1组:People told the officials,“Citi-zens of Nanjing did wonderful preparations.” People told the officials that Citizens ofNanjing had done wonderful preparations.

第2组:Lele said,“The 2nd AsianYouth Games was held one year ago.”Lelesaid that the 2nd Asian Youth Games hadbeen held one year before jearlier.

【赏析】教师以青奥会这一热点话题作为导入环节的切入点,同时结合其本人积极宣传青奥会的经历,为这节“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语法课创设了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照片的形式,巧妙自然地利用青奥会话题创设师生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阅读与“青奥会”相关的两组直接引语短句,并要求学生以填空形式将其改成间接引语,从而引导学生高效总结归纳陈述句由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语法规则,如时态、人称、时间和地点状语的变化等等。

二、操练环节——以青奥会准备工作的问答创设“转述”情境

【镜头2】

在操练环节,针对将疑问句由直接引语转变为间接引语这一教学目标,马老师提供了一段问答视频(视频中,一名外教提问“青奥会准备工作”相关问题,由马老师回答),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根据视频中外教的提问进行转述,从而对疑问句由直接引语转变为间接引语进行了巧妙的操练。以下,为视频中的提问和课堂上学生的转述:

提问1: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the 2nd Youth Olympic Games?

转述:The foreign teacher asked Mr Mawhether/if he could tell her something aboutthe 2nd Youth Olympic Games.

提问2: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toprepare for the games?

转述:The foreign teacher asked Mr Mawhat he had been doing to prepare for thegames.

提问3: Can I possibly take part in somepreparations?

转述:The foreign teacher asked Mr Mawhether/if she could take part in some prep-arations.

另外,针对将祈使句由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这一教学目标,马老师设置了游戏环节——“悄悄话”: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由每组的第一位学生阅读一句关于“青奥会志愿者应如何做好青奥会接待工作”的祈使句,然后挨个向后传话,每组最后一位学生负责向全班转述本组的“悄悄话”。以下是每组的第一位学生分别阅读到的祈使句:

(1) Try to be well-prepared before theathletes arrive.

(2)Think about interesting topics for theconversations with the athletes.

(3) Don,t hesitate to turn to the teamleader for help when necessary.

(4)Accompany the athletes to visit sometourist attractions.

(5) Treat the athletes to delicious localfood.

(6) Show respect for the foreign athletes´cultures and customs.

(7)Present the athletes some gifts as re-minders.

(8)Don,t forget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athletes.

每组的最后一位学生负责将这些祈使句转化为间接引语,句式为:The teacher askedjtoldjadvisedjencouragedjrecommended us(not)to…,并归纳出祈使句由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语法规则。

【赏析】教师通过让学生对“青奥准备工作”的提问进行转述的情境设置,既训练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又高效操练了学生“说”的能力。游戏环节“悄悄话”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将机械的语法演绎激活,使学生愉悦地参加活动,进而在操练中习得将祈使句由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语法规则,如肯定式用“to”连接,否定式用“not to”连接等。

三、巩固环节——以青奥会的记者采访材料创设“汇报”情境

【镜头3】

在巩固环节,马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一段青奥会的记者(简称“Reporter”)就青奥会的准备工作相关事宜采访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简称“Yang”)的英文材料,然后要求学生将材料中的对话内容转变成间接引语,并进行口头汇报。以下即材料的部分内容:

Reporter:How did people respond when yousucceeded in winning the bid for the 2nd YOG?

Yang:l am happy to be invited here.People in Nanjing were very excited at thegood news 4 years ago. Today,I still remem-ber the happy faces of people. That is theproudest thing we have experienced.

Reporter:What have you done after thisgood news?

Yang:We have come up with many goodideas, and many good programs have beencarried out. For example, we have builtseveral subway lines, and most of them willbe in use in four months.

根据上述材料,学生写出了内容并向全班进行了口头汇报:

The reporter asked Yang how people hadresponded when they had succeeded in win-ning the bid for the 2nd YOG. Yang told himthat he was happy to be invited there and peo-ple in Nanjing had been very excited at thegood news 4 years before. He said that day hestill remembered the happy faces of peopleand that was the proudest thing they had everexperienced. The reporter continued to askwhat they had done after that good news.Yang replied they had come up with manygood ideas and that many good programs hadbeen carried out. He added that for examplethey had built several subway lines and thatmost of them would be in use in the followingfour months.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一、合理的小组构建

贯彻分层教学的管理原则,教师可根据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和第二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把全班分成A,B两组,把A组成员平均分配在各组中,B组成员主动找A组成员组成小组,每组6-8人。各组自建组名,自选组长,自定组规,放手学生自主管理。每组组长都从A组中选定,是全组学习、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督者。主要任务是:负责每天本组作业的检查和每日小测评分及组织小组编演对话、话剧等工作。定期召开组会,完善本组各项制度,总结小组成员近期学习、纪律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组长由科代表管理,教师对科代表的学习和工作进行直接管理和指导。全班实行分值竞争制,每周两个英语早读课前10分钟(7:10--7:30)由各组轮流表演英语剧,教师及各组分别给予评分(包括A++,A+,A,A-,B+,B,B-等几个级别)期末进行积分排名,评出“最佳合作组”(the best hand-in-hand team),给予嘉奖。为了方便小组合作,在座位安排上专门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成6个大组,每组6-8人。通过分组,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小组活动因临时编组而浪费的时间,同时使小组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活动更方便、管理更容易。

二、精心的任务设计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独具特色、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

1. 单词教学小组帮助型

牛津英语初中教材中英语单词的词汇量比较丰富,每一个单元所需要完成的单词教学任务都很重。一节英语课下来,教师所教授的单词学生只能记忆30%-50%左右。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正确的掌握英语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小组帮助型指导学习。

单词教学帮助型的分组教师应该多以两两对应(pair work)的方式,一般就是以学生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为主。在这小组学习过程中可以形成相互纠音、合作识记等设计以利教师掌控和完成教学任务。如一个学生在识记museum这个单词时采用了形象识记的方法,和小组同学讨论时说:博物馆一般都是对称建造,这个单词也像是差不大多,利用对称的原理一下记住单词,其他同学受益匪浅。

2. 句型教学小组辅导型

口头辅导型。每一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句型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体验:学生只能学会句,而不能形成型。也就是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的进行句型的口头操练,而一旦让学生跳出书本或老师指导,学生将一筹莫展,这是学生对句型没有形成定型的缘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的时候让负责辅导的学生强化口头训练。如在学习weather时,教师通过小组口头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家乡的天气情况,由于小组分组的时候注意了地区的划分,让每一成员都了解了各地气候的不同,并学会合理应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your hometown?让学生有话可说,也用介绍家乡的愿望激发学生敢于发表言论。

书面辅导型。教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直接由学生完成,而一些较难的则由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部分同学的差错就是在be动词的选择和缺漏上,小组辅导后,让各组总结经验教训,并针对某几位同学相同的错误找出解决的方法。经过这样一个小组辅导总结的过程,一般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错误会大大降低,比教师直接讲授更为实用。

3. 语篇教学小组任务型

分享成员材料。语篇教学的内容较多,同时也较为枯燥,教师创设情境较为困难。而我们学生的手头有许多现成的材料可以借用,如在教学8A Unit 6 语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设周末活动的场景,把各自小组成员的材料和他人分享,结合课堂教学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活动会话,并能加以复述。

明确小组目标 。语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对各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一组员明白只有完成任务才能参与英语教学活动。一般的教师会在语篇的重点之处设置多项任务,分别给每个小组完成。如教学Listening,可以在整体听完材料后,教师在多媒体上设置几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复述。一般同学先完成问题的回答,再在小组内轮流复述,然后推荐一位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把复述形成系统向全班展示,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基本发展,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角色的分配。在教学语篇时,小组成员必须履行各自的角色人物。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各自的岗位:材料员负责教师材料的分发和收集管理,记录员负责在语篇教学时摘记必要的信息来源,协调员负责小组内成员的安排布置分工协作,汇报员负责语篇讨论结束后小组的结果及小组的未解决的问题,计时员督促各个组员迅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积极的评价机制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法语教学。它是一种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提倡语言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其目的是把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使用目的语言教授目的语言,而且还用目的语言教授其他课程。因此,目的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更是学习的工具。这种教学方式把传统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学生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都“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来运用语言技能。

二、沉浸式教学对英语口语课堂的启示

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让学生充分“浸泡”在目的语当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会练成“哑巴英语”,就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和方法还不到位。所以借鉴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高职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改革。

1.学习内容的“浸泡”沉浸式教学是用目的语教授学科课程。在授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他们将来的工作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根据国贸岗位的工作要求,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国贸流程分成四大模块:在机场接待客户;带客户入住宾馆;带客户参观城市和工厂;送别客户。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几个次场景,涉及到接待外宾时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日常英语话题。有这样的专业背景作为支撑,学习内容才不会空洞或过于陈旧。而且把英语和专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的“浸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要改革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在目前的招生规模和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很难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机械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操练句型、背诵词句。偶尔有一些被点到的学生可以站起来做对话操练,但涉及面非常有限,这跟理想的语言学习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主体。在大班教学的状态下,可以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汇报、打分。把每组学生分成外商和外贸业务员,根据所给的工作场景开始对话模拟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展示。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浸泡”在开口练英语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进行少量的指导或者参与某一小组的准备和展示。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变“一人说众人听”为“大家说大家听”。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点评。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内外相结合,以“影片配音”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又好面子,会在课堂上选择被动听课。所以教师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后,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课余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电影配音这项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自主选择喜欢的影片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在课后录制完后再到课堂上来演示,让大家一起欣赏、点评和学习。这种生生互助的形式更有助于让学生在同伴的赞赏和肯定中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影片的选择上,采用分阶段处理。第一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动画影片进行配音练习。目的是让他们爱上配音,并在语音语调上有显著的进步。第二阶段,选用和专业背景相关的商务交际片段作为配音目标,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场景自主编写对话,以此让他们逐渐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为就业打好基础。

4.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主性活动形成性考核应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步,日常汇报、话题讨论、电影配音等活动都有师生当场共同打分,并计入最后的期末考核。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去找材料,去准备,逐渐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结语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空间叙事;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展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依托当前文化展示领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是当前极有效的国际竞争力,而博物馆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展示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项目,需要不断发展其视觉形象与展示理念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当代展示设计观念与教育发展是博物馆展示设计有效的推动力。文章以构建展示设计新思维为目标,将叙事空间理论纳入博物馆展示设计新策略教学研究,为寻求有效的展示设计教学手法,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培育新一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人才,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叙事

叙事即讲述故事,是人类知识传播与延续的最直接方式,也是人们最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之一。将叙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兴起于法国,叙事学的发展一向以时间维度的研究为主,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认知的发展,叙事学的研究发生了空间转向。空间叙事理论主要研究从空间的维度理解事件。叙事理论从视角来看关注的是“讲述人—讲述—听众”。博物馆展示空间是指承载展览内容的空间,观众进入其中游走、观看,获取展览信息。它们之间的对应点在于“空间”和“叙事”两要素。文本空间是读者通过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想象的三维空间,它对应博物馆实体的三维展示空间;文本中的事件对应博物馆展厅的展示内容。当展厅中的展品陈列变成一个个故事,赋予空间一定的内涵,会更有利于展览信息的传播和观众对信息的读取与理解,其关键在于讲述的方式。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叙事的教学策略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主要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以往的课程教学以视觉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训练各项要素的造型手法为途径,教学重点停留在视觉表现能力训练层面。对于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而言,展示信息庞大,信息之间存在连续性、相关性特征,信息本体构建了一个故事。仅对展品逐一进行造型陈列处理,是对故事的消解、对信息的弱化。将叙事理论纳入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深入表达的能力,在展示形象上的达意与对阅读者认知的关注才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根本。

1.教学进程安排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历时4周,共80学时,课程内容对应教学时间确定为4阶段:脚本撰写—空间生成—情境塑造—视觉表达。学生每周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并进行成果汇报,在确定阶段成果方向的基础上开展下阶段的设计工作。设计的过程控制使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结果呈现,不同语言的转换、技术的使用、思路的延展是课程重点。

2.脚本撰写

叙事理论主要研究叙事文本结构与文本内容。脚本撰写是开展一项设计工作的基础,它以文本的形式描述空间特征与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从而生成设计概念。在展示设计脚本撰写之前要确定展陈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图像、模型等馆方提供的一系列展览对象。脚本撰写的工作是挖掘出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将这些展品看作故事素材并构建故事文本。故事发生场——空间作为故事的承载地,既诱发故事也推动故事的发展,所以,脚本的撰写需要从展品扩展到空间。从空间的维度展开叙事打破了时间叙事的发生逻辑,故事中多方位的可变因素如设计者背景知识的差异性、空间的复杂性、故事的叠加性、信息读取的多维性使故得更精彩与饱满。本阶段,学生以2人为一小组,自选展厅内容,拟定一个故事主题并展开脚本撰写工作。脚本力求紧扣主题,展示信息明确,故事围绕展品开展,有相应的情节设定和手法运用。故事建构后将进入师生交流环节,小组进行概念陈述,由2至3名指导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听取学生想法。本阶段属于初期阶段,关注学生对展示内容的了解程度和视角,初期想法可以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或经历,绘画、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均可,探讨的关键是故事主题与展示内容的契合度。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属于平等交流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扮演思维推动者的角色,鼓励新思维、新理念。经过几轮讨论后,通过对素材的收集、筛选、整理,故事框架逐渐清晰,在其中选取几个关键点生成涵盖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场景,生成脚本。

3.空间建构

空间建构是将文本实体化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首先要做好空间的分析工作,包括空间的形态、空间之间的关系、路径等,要和故事中的场景寻求对应,确定思路后将故事布置其中。故事在时间中发生,同时在空间中发展。空间是故事发生的承载地,空间建构是对一个个故事场的组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故事组织的基本程序是:开始、发展、、结尾。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之间呈现复杂的连接关系,空间中的路径作为故事发展的时间维串接这些故事场景,使其能准确的表达故事结构。在时间与空间维下的故事产生顺序、倒叙、并序和插叙的新表述形式,故事结构变得更加丰富。不管何种组织方式,都是对故事结构的逻辑表达。小组在这个阶段需要将文本与图纸结合起来,首先分析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基础条件,如平面大小、空间形态、进出口位置关系。其次,将故事场景组织到平面中,然后转换到空间中进行观察和推敲。平面先行意在先将故事的结构初步确定下来,而空间观察可以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如空间形态呈现出来的特质——封闭、开敞、流动、停滞等,这为故事发生的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结构一经确定,故事要素就可以一一安排进各空间。至此,故事的空间框架基本确定,完成了文本到空间转换的第一步。

4.情境生成

情境生成是空间建构之后的重要阶段,是赋予空间以精神的阶段。所谓空间精神是指主体对空间的感知。一方面,光、形式语言、材料与色彩等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特定的场景意义,营造场所氛围;另一方面,不同空间的承接形成了路径设计、视线引导等。后者主要通过“故事发展的变化—空间场景的转移”控制观众的情绪,产生起伏节奏感,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提供更明确的设计图。在单场景设置中,首先要根据展品的背景文化确定其在空间中的具置,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疏密节奏,使展品之间形成合适的场。其次,围绕展品进行展台、展具、灯光、地面、顶面等一系列整体性环境设计,这里需要学生对符号学有一定的了解。故事的生成并不是指场景还原的方式,而是将具象的素材转译成抽象的符号融入环境要素,从而使场景能包含更多的意义。学生要对形态、照明、材料、构造等有较高的综合设计能力,在单空间的处理上强调主次,通过展品的疏密、光线的明暗、空间的高低等予以实现。多个单元空间的关系处理十分重要,场景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对前期脚本的撰写。学生在本阶段的汇报,主要通过较准确的平面与三维图纸呈现设计思路,画面应反映明确的层次、明暗、空间关系及基本色调,空间的转换通过平、立、剖面进行表达。教师在本阶段主要对学生设计思路诠释的方式和力度给予一定的指导。

5.视觉表现

视觉表现阶段是将概念呈现出来的关键,包括背景分析、概念表述、设计呈现几部分。前期信息的来源比较广泛,一方面要收集、整理展示的内容信息,另一方面要根据展示内容挖掘背后的文化,给出灵感来源的素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立主题与框架。概念表述阶段是一个故事从文本到图形的生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反复推敲语言使用的方式和准确度。最后的视觉表现是对作品最终的呈现,前期是思路的形成阶段,而如何表达是关键的一步。一个故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采用电影、戏剧等连续帧的方式表述很容易理解,而在设计图纸上进行静态反映就需要对话语进行反复推敲,以准确表达设计意图,让读者读取、理解整体故事。小组的表现成果以图纸的方式表达为主。总体上包含以下特征:其一,采用剖面的形式显示单个展示空间内容和不同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观者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如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在画面上有明确的表达。其二,场景注重细节表达。细节是对事件的暗示、对信息的补充,包括各种固定和非固定的道具设施、形式与材质、空间位置等,使故事更饱满。其三,叙事视角。读者角度的叙事,丰富而细腻。全景式的故事表达强调故事的整体性和节奏,是全知角度的叙事,通常这种表达采用轴测剖切的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表明对事件整体的把握。剖切通常是整个建筑的全剖或是一个场域,里面并存无数的小故事,可以在其中一一读取,共同构建宏观的大叙事。采用客观叙事——第一人称的角度叙事,体现的是身在其中的透视设计理念,画面构图即人物视角,呈现不完整性和个人性特征。不论何种叙事手法,最终以完整、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为根本。学生在本阶段做成果汇报,要求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作品,主要看作品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力度。教师在本阶段对设计表达采用的角度做出客观评价,和学生共同探讨更多的语言可能。

结论

当前,设计教育在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理论下更多的是拆解的技能训练与组合的能力训练,而人往往处于设计系统之外或是参与度很小,表现图中的人物通常最后被考虑,行为方式与场景没有很强的联系。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给高校的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采用叙事理论开展设计是对设计本源的回归,关注人、人的行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叙事理论带入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博物馆设计教育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博物馆是以人的精神建设为目的的,从设计伊始就以故事的方式思考、表现设计师对人与场所关系问题的积极态度。文章阐明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步骤,提出了阶段控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就当前来说,教学思路还不够成熟,但目标是明确的,未来将会逐步调整,期望今后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能逐步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戴秋思,杨威,张斌.叙事性的空间构成教学研究.新建筑,2014(2).

[2]刘乃芳,张楠.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华中建筑,2015(10).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以“漫谈一次性物品”为主题,以学生搜集信息、自由辩论、合作探究为形式,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依托活动,加强语文实践,增强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展示交流、自由辩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锻炼思维,发展语言。

2.正确认识一次性物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填调查报告、写建议书、书信等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往。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1.本次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课前,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查询、报上查找、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况,井填写调查报告;课中,学生在汇报交流、自由辩论、合作探讨等过程中认识到一次性物品的利与弊,完成调查报告;课后,通过贴宣传画、标语,向有关部门递交建议书等形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一次性物品,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实效。

2.学生分工: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为三组:第一组到社区去调查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和回收情况,获得感性认识;第二组通过采访,调查市民使用一次性物品的程度及使用人群,深入实践;第三组通过网上查询、报上查找等方式查阅资料,获得理性认识。

四、活动过程

1.以导激趣,启迪思维。【课件出示带有“生活”字样的配乐画面】同学们,我们红领巾电视台又和你见面了,欢迎大家走入我们的“生活”演播室,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们的口号是——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生齐答)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漫谈一次性物品”,有谁知道什么是一次性物品?(指名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一次性物品?(生畅所欲言)看来,一次性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2.创设情况,在体验中提出问题。【放CAI课件,出示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场景】包括:菜市场里,人们手提一次性方便袋购物;医院中,病人使用一次性输液管;餐馆里,人们吃饭使用一次性碗筷。

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根据所看所想自由地表达)一次性物品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响呢?在这次节目之前,你们已经去搜集了有关一次性物品的信息。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将本组的调查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组的同学出示调查报告,交流本组的调查成果。使用情况:80%的家庭使用一次性方便袋购物,普通餐馆每天使用的一次性碗筷达几百双。医院使用一次性针头、输液管给病人治病。回收情况:垃圾堆的一次性物品堆积如山,废品回收站里一次性物品的回收率很低。利:外型美观、便宜,使用方便,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弊:会毁掉森林,造成白色污染,绿色植被遭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组的同学出示调查报告,汇报采访结果。在采访的50位市民中,有8位不使用一次性物品,10位偶尔使用一次性物品,32位经常使用一次性物品。可见,使用一次性物品的人群非常广泛,大多是家庭妇女及工薪族人士。

第三组的同学读一读有关一次性物品的资料,进一步获得一次性物品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作相应补充。

从同学们调查的情况看,使用一次性物品有利有弊。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呢?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他们重新分为两大组:赞成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同学一组,为正方;反对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同学一组,为反方。在两组同学中间开展一场辩论赛,以双方的辩论结果论输赢。

3.开展辩论赛,在辩论中探究问题。【显示CAI课件,创设法庭辩论的场景】第一轮,陈述观点。正、反两方各选派三名代表陈述本方观点。随着辩手的发言,课件相机显示双方观点。第二轮,自由辩论。要求辩论双方针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若在5秒钟内不能反驳对方观点,即为输,对方则为赢。第三轮,总结陈词。双方各选派一名代表总结本方辩论的结果。

4.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刚才,正反双方结合本方观点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表现非常出色,一时之间老师也难以分出胜负。不过,从辩论的情况看,一次性物品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及森林资源带来了危害。那么,面对市场上充斥的一次性物品,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合作交流,达成共识:(1)通过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一次性物品,奉劝家人、朋友少用或不用不易回收的一次性物品。(2)改用易回收的材料做一次性物品。如用麦秆为原材料做一次性碗,大量生产已经开发出的一次性纸杯、纸袋和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一次性碗、筷。(3)运用高科技将不易回收的一次性物品转化为原油。

5.活动结束,延伸课外。大家在今天的“生活”节目中,展现出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相信大家长大后一定会为我们的生活添砖加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场景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86-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通过提高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课本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全新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案例1]我在一年级的《两只小象》的歌词教学中,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基本熟悉旋律的情况下,我向每组(四人一组)发放了与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几幅画,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根据歌词内容把图画按顺序依次排列。当范唱开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歌词,眼睛也机灵的搜索着图片,一一排列。范唱结束,学生也通过图画的排列,把歌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向每一小组发了歌词的字条,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看图片,把每一歌词字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教学到这一刻,班里的学习气氛简直到了沸点,每个孩子的耳、眼、手、脑都积极的运转,然后我请每一组出事图片和歌词的并排列顺序,答案都不约而同,这时,我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跟着音乐伴奏轻声唱歌词,这样两三遍练习下来,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歌词内容,这节课的歌词教学就借助了几张画,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顺利将学生带如了这教学过程,期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些情境中,把耳朵的感受用画来体现,再用画面的内容与歌词相连接,最后再用声音来表现歌曲,把枯燥的歌词教学化做有趣的活动之中,美的教育也贯穿始终。

二、演绎生活体验,提供研究材料,拓展研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新音乐课标也大力提倡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认为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有好的影响的,可予以积极的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2] 常用的速度标记“慢速、中速、快速”的教学片段(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时候,布置了回家的研究作业:关于我们身边的音乐的速度的研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常见的音乐速度标记,请说说是什么?生:慢速、中速、快速。

师弹奏三个音乐片段,请学生聆听,并说说它们是什么速度。

生边听边说。师: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了你们身边的音乐,有那些音乐是慢速?那些是中速?那些是快速?生1:我家楼下的老年活动室经常播放的音乐是慢速的。生2:我觉得我们学校早上升国旗时演奏的《国歌》音乐是中速的,还有上次我们开运动会时进场的音乐也是中速的。生3:我妈妈告诉我迪吧里放的音乐是快速的,但我没有听过。……师:这些音乐如果随便播放可以吗?生:不可以的。(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速度对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作用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不必进行理论上的说教,点到即止。)师:老师这里有三种情景,需要你设计不同速度的音乐,你怎么选择?出示图片:妈妈给婴儿摇篮;国庆阅兵;赛龙舟。生小组讨论,反馈:妈妈给婴儿摇篮时用慢速的音乐;国庆阅兵时的音乐是中速;赛龙舟时用的音乐应该是快速。

音乐本身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提升和概括。我们身边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原型。音乐课堂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取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他们周围熟悉的情、景、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产生对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愿望,并得出结果。

三、多角度运用教材,促进多渠道获得知识

小学音乐教材的各课或是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条循序渐进的“双基”的隐线。多角度运用教材,加强学习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

[案例3]舒伯特《摇篮曲》的教学片段

背景说明:我以“人生第一歌”为学习主题,围绕摇篮曲这一题材的音乐展开教学。学习感受多首摇篮曲,来探究摇篮曲题材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另外将一首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与舒伯特《摇篮曲》一起进行教学。并安排了课外的两首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作为欣赏内容。1、设问:人生第一歌?2、引出“摇篮曲”。

3、欣赏《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4、唱唱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练声和初步感受音乐特点。5、学习舒伯特《摇篮曲》。6、师:刚才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摇篮曲,请同学们说说摇篮曲有什么特点?7、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8、汇报1:它们都比较柔和,优美,抒情。

汇报2:它们的速度都是慢速。

汇报3:它们的力度一般用弱或中弱。

汇报4:它们大都表现安宁、温馨、亲切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