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梦想的诗歌

关于梦想的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1篇

植树节手抄报图片大全【植树节手抄报图片:1】

【植树节手抄报图片:2】

【植树节手抄报图片:3】

【植树节手抄报图片:4】

【植树节手抄报图片:5】

20xx植树节手抄报资料诗歌1、《植树节的诗歌》

植一个生命

我也无法选择这土地的肥沃与贫瘠

阳光和风雨给了你

从此你就要承受磨砺

挣扎你把根钻进缝里

希冀你把梢向着天际

你或许枯瘦

你或许丰腴

历沧桑有多少辛酸

你却是默默无语

谁能解你百年千年的屹立

2、《植树节的诗歌》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

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

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

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

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

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地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

3、《植树节的诗歌》

我在心里

种下了梦想即将收获成功

你在心里

种下了希望即将收获幸福

我在虹桥

你在斜桥不知不觉

种了同一棵树叫做美好未来

4、《植树节的诗歌

就在三月

就在今天

风是绿的

笑声是绿的

歌声是绿的

用心植一片草

就会翠绿一片大地

用爱种一棵树

就会留下一片绿荫

5、《植树节的诗歌》

在今天请种一棵树吧,

仅为证明你曾来过这个世界。

既然没有曹雪芹的才华,

既然没有爱因斯坦的大脑,

既然没有则天皇帝的胆魄,

既然没有居里夫人的勤奋。

平凡的你起码可以种一棵树,

一棵在你百年之后,

仍郁郁葱葱的树。

6、《植树节的诗歌》

从三月潮湿的手中

我们接过一个日子

接过锄头、铁锹和成捆成捆的树苗

然后,走向田野、荒坡

栽种着一年一度的形式

黄土不再流失

让风沙止住流浪的翅膀

让裸露的岩石回归久远的风貌

我们逐水而居,佳木苍苍

背靠大树,谈情说爱

度过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7、《植树节的诗歌》

种下一棵树苗,

在那山水佳地。

越长越高越大,

但愿越长越美。

那一个星期天,

急急跑来看树。

眼泪哗哗不停,

小树被人折断。

我准备埋了它,

但总那么不舍。

我轻轻抚摸它,

它是我的朋友。

8、《植树节的诗歌》

春风吹,花儿笑,

植树节,来到了。

栽好树,把水浇,

爸爸对我微微笑,

等到明年再来看,

谁栽的小树长得高!

9、《植树节的诗歌》

小杨树,长绿叶。

风吹来,哗啦啦。

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打。

长得笔直又挺拔,

小朋友们要学它,坚韧不拔顶呱呱。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2篇

新诗百年的话题很热,而时间区分的意义恐怕仅在于梳理的方便,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诗人们追求的自由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是灵魂之歌呼喊而出的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自由并不等于没有节制,就形式和内容而言,新诗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提出控制的时候。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诗意,收敛应该适用于哪个范畴?在鲍勃迪伦代表的抒情诗歌获得嘉奖的节点,我们就这些话题进行了对谈。 “诗歌在技术主义道路上愈走愈窄”

阿斐:杨老师,今天跟您一起来做这个对谈,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我对当年如何给您写信、您如何引领我进入所谓的“诗坛”,依然记忆深刻。一晃,快过去20年了。您也亲眼见证了我们这一代诗人的发生与成长。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聊,可以说,我心里是很惶恐的。

我们今天聊的东西,其一是关于新诗百年的,其二是与鲍勃・迪伦获诺贝尔奖有关。关于前者,我一直在想,中国的诗歌从们开始,一直到我们这一代诗人,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脉络?有没有一条可以捕捉的明晰的线索?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这辈诗人,包括杨老师您,与们,其实同处于一个大的历史阶段。就像一个人的人生,们是我们的婴儿期,中间经历了波波折折、弯弯曲曲,但终究还是在长大。到互联网诗歌时期,到我们这一代诗人,已经不再只是“玩积木”、“过家家”的年纪了,我们已经可以“加冠”了。总体来说,白话诗以来的中国诗歌,一直在寻找诗歌的“成品”。之前一直在实验,一直在推倒重来,一直在“”,现在,从80后诗人们开始,诗歌可以出“成品”了。中国诗歌到了可以逐渐收获的季节。

还有一个思路,我认为,白话诗以来的中国诗歌,是一个“挣脱束缚、寻找自由”的过程,新诗本就是为“自由”而生。最初,自由只是尝试;而今,自由成了常识。也就是说,们开始,诗歌的自由成为一种尝试。后因时事发展,一度停滞。一直到伴随互联网而崛起的80后诗群,诗歌的自由成为一种常识。任何对诗歌的“规定”,都是对诗歌自由的戕害。我曾经提过这么一句话,“不要让自己的写作成为诗歌自由的绞索”,就是基于此。

这是我的想法,新诗至今的发展脉络,一是成长,长成“成品”;一是自由,诗歌的自由成为常识。

杨克:新诗百年的话题最近很火,但客观地说,百年仅仅是一种划分方式,因为99年与101年的诗歌,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发生任何断裂,无非是以一个完整的时段,对新诗进行梳理。因此,你说“到我们这一代诗人,从80后诗人们开始,诗歌可以出‘成品’了,中国诗歌到了可以逐渐收获的季节。”这个推论在我看来也没有任何事实或者学理认证,仅仅因为你是80后。们开始了一个新的向度,那是他们的写作与之前旧体诗词截然不同;北岛们矫正了一个方向,也是他们的写作与之前30年的诗歌背道而驰。可80后跟之前之后的诗歌在大的趋势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很难说写得更成熟、更完满。年龄断代仅仅是为了叙述和简单归类的方便。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当即回答了另一个媒体的询问,说这对诗人是一个提醒。这并不意味着诗人要按照诺奖的口味来写作,我也没有要求任何个体诗人非要修正他的写作不可。我要表达的只是一种大的走向,诗歌在技术主义的道路上愈走愈窄了。我们要不要恢复更开阔更撞击胸腔更与人们生存的公共空间有某种关联的写作。从惠特曼到洛尔迦的歌唱,从李白到坡的抒发。至于歌词我以为无需讨论,好的歌词肯定是诗,自古“诗歌”一词已说明问题。宋词,更是百分百照曲谱填的词,请注意这个“填”字。

我看重诗歌的自由精神,可就形式和内容而言,汉语诗人已经到了该收敛的时候了。鸡毛蒜皮皆是诗,但题材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诗也不是写得越随意越好,越不讲究越好。诗歌的不自由,也就是诗的控制,我以为到了提出来的时间节点了。 “我们继承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

阿斐:是的,百年仅仅是一种划分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说话的由头。它的意义确实如您所言,借此“对新诗进行梳理”。事实上我们的对谈也正是这样一个工作。您说我关于诗歌“成品”的说法仅仅是因为我是80后,这是我不认同的。的确,因为我处于80后这样一个“序列”之中,我才会去反思包括我在内的这样一个诗歌群体的方方面面,但不是“仅仅”,而是基于我的一种判断。这绝不是说,之前的前辈诗人们没有出“成品”,也未必意味着我们写得很好。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3篇

提到模特,人们大多只想到她们在秀场上酷酷地走台,在镜头前拗造型的样子,而说到诗人,横竖逃不过情思细腻、情感丰沛、举止文气等形容词。看似泾渭分明的两者在宝玉陈杯・新丝路模特诗歌朗诵会上来了一回大胆的结合,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独具匠心的创新之举。

活动现场火花不断,佳丽们或三两一组,或独自上阵,在数位著名诗人组成的评委小组面前动情地朗诵。她们吟诵着风格各异的诗歌,或哀怨,或凄婉,或愤慨,或高亢……就连台下担任评委的原作者们都不禁动容,掌声不断。

最终,北京赛区的40号选手张紫琦获得了冠军,来自山东赛区的8号选手鲁丹妮和来自河北的28号佳丽邢嘉妮并列获得亚军。

热情活泼的张紫琦是个多才多艺的姑娘,不仅在大赛的新闻会上献唱了一曲,今年刚刚从中戏表演系毕业的她在走台、话剧表演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诗歌朗诵对她来说自然不在话下。表现突出的她不光在朗诵会上完成了精彩的朗诵,还担任了整场活动的主持人。对流程、串场、念旁白,现场最忙的人就是她了。大气的主持和朗诵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这个第一可谓实至名归。张紫琦说自己来参加这次新丝路模特大赛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了。父母的身材都很高挑,当模特也是自己母亲的一个心愿和梦想,得知进入了决赛,张紫琦的父母都非常高兴和支持。

如果不是亲历了朗诵会的前前后后,很难想象得到台上这群姑娘们的精彩表现是两天突击出来的成果。刚抽到自己要朗诵的诗歌时,女孩们根本不得要领,不知道何谓朗诵,多数像对着白纸念对白。朗诵会的前一天,评委们给选手进行了一次统一指导,一个一个地调整,让她们领悟每一首诗的内涵和要表达的情感。高人指导后的姑娘们才像开了窍一般找到了门路,于是在紧张的形体和走台训练、外景拍摄之余,选手们见缝插针地练习诗歌朗诵。有时是在开集体会时小声呢喃,有时在吃饭的餐厅里就开始高声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的选手还把自己的朗诵录下来一遍遍检查提高……正是在这些小细节上,我们看到了姑娘们的认真和努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来自北美赛区的6号选手刘婉,作为华人的她一直生活在温哥华,只来过中国三次。第一次是在5岁的时候回到母亲的故乡武汉,第二次是15岁时利用自己的假期回国探亲,现在19岁的她还是个金融系在读的高材生。她被分到的诗歌是诗人肖江的一首《初夏的心情》,中文不是特别好的她在和其他三个女孩一起合作时得到了工作人员以及队友的特殊照顾。她在白纸上把诗歌认真抄写下来,并标注了每一个字的拼音和诗歌的英文解释,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朗诵。虽然在练习朗诵的时候,台下不时有善意的笑声,但这个乐观的姑娘说自己有了很多进步,“只要有了这些improvement(进步),我就很开心了。”

“中国诗歌万里行”是由全国诗歌报刊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诗歌公益项目,遵循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宗旨,以团结全国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一如既往地弘扬民族文化、向广大群众传递诗歌精神为主题,以丰富和提高广大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为目的,增进诗歌与人民的联系。活动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先后走进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品牌。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②

    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网络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歌最显着的特征在于它的新的民间化写作倾向。要分析和讨论网络诗歌,“民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网络诗歌就是一种新的民间诗歌。传统的民间诗歌写作强调的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表现的是劳动者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其中最关键的是强调诗歌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网络诗歌与传统的民间诗歌创作在对待这一关键点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新的方式中。

    (一)网络诗歌的崇低性特点。

    就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姿态而言,崇高和诗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的文学精神向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由崇高转向崇低。与传统平媒诗歌相比,网络诗歌更多的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解构。很多的网络诗歌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消解神圣、崇尚鄙微的倾向。网络诗歌是一种平民文学,与平民的价值取向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使得入网者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回避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他们倾向于远离那种不现实的崇高,甚至讨厌那种虚伪的崇高。以这样一种心理进入网络诗歌创作,便是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方式规避传统观念,鄙视主流文化,清除本质主义、直至嘲讽或者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采用非正统的、前卫的、后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社会、生命和生活。如飘云的《我也玩玩诗歌行不行?》:“远看烤箱生紫烟/近看烤鸭挂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种戏仿经典、解构经典以抵制崇高的网络诗歌写作在网络比比皆是。很明显,这是一首戏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诗作,作者用戏仿的手法来颠覆了崇高的概念。

    (二)、网络诗歌语言的口语化。

    阅读网络诗歌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大量口语、网络词语迎面而来。网络诗歌的出现是对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挑战。由于创作门槛的无限制,创作队伍的迅速扩大,各种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大面积且迅速的抵达了网络诗歌的创作领地。网络诗歌把诗歌口语化的特色推向了一个。网络诗人在创作时,描写平凡人的生活,讲述平凡人的心情,表达平凡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语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反讽、调侃、幽默,甚至是嬉皮士语言,成了众多网络诗人的语言追求。如张稀稀的《四季歌》:“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夏天来了/小草长高了/秋天来了/小草的叶子黄了/冬天来了/小草啊小草/它不见了。”作者简单的语句描写了一年四季小草的生长状况,从小草的生长透视四季的变迁。贺建飞的《大街上很嘈杂》:“他拿着喊话器/朝马路对面的一群人/喊着什么/对面的人群无动于衷/正欲发火/他突然发现/原来喊话器的开关/忘了打开。”作者的用词取自生活,取材也源自生活,记述的是生活中点滴小事和隐藏的小幽默。

    (三)、网络诗歌创作的广泛参与性和交互性。

    网络诗歌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为载体,谁愿意创作作品,谁就可以发表作品,只要轻轻点击一下,就可以实现当“作家”的梦想。网络诗歌使诗歌创作走向了人民群众。因为网络是虚拟的大众化的共同空间,网络诗歌因此也具有全民性、公共性和大众性的特征。欧阳友权说:“网络文学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⑩网络诗歌的网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作者,一部分是阅读者。网络诗歌的交互性是由网络的交互性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诗歌阅读者既是信息的参与者,又是诗歌信息的接受者。一首诗歌一旦在网上发帖,很容易立即引起大量的评论跟帖,这种近距离和快速的交流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是诗人和读者之间的顺畅交流体验。如网上炒得很火的“赵丽华”恶搞事件。以赵丽华的《红提》为例:“我原来买红提/买过60元一斤的/还都是蔫蔫的/那时候我想/什么时候我能买到2元一斤的提子啊/今天在新华路和花园楼的街口/我又遇到卖提子的/真的2元一斤/而且很新鲜/我买了5斤回家/一路上我想:/我总算买到2元一斤的提子了。”这语气说是口语诗,不如说是“口水诗”。大量的网友在阅读赵丽华类似的诗作之后,纷纷仿效赵丽华的这一语体在论坛留言。韩寒在其博文中《诗人急了,不写诗了》中写道:“我建议我们把赵丽华的诗歌先排成横的,然后让赵丽华自己再分一次行,看看能不能分的和原诗一样。我情不自禁要写一首诗。”韩寒的这首诗就是《行》:“你行/你就分行/不行/你行行好就别分行/别行不行就分行/免得分的行又不行/诗人决定你分的行行不行/行不行你的行就不行不算行。”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读罢叫人哭笑不得。

    本文对“网络诗歌”这一概念的争论进行了概括式的总结,并试图做一个可供研究者研究参考的界定。在对“网络诗歌”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本文继续对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较的标志性特征——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网络这一平台的出现和大量普及实用,一方面促进了诗歌写作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诗歌在很大程度和很大范围对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向度进行了解构,带来了新的发展,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重塑网络诗歌的人文关怀,凝聚新的文化精神,引导和驾驭网络这匹野马,使网络诗歌向着人的价值全面实现的精神指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②

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网络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新的民间化写作倾向。要分析和讨论网络诗歌,“民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网络诗歌就是一种新的民间诗歌。传统的民间诗歌写作强调的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表现的是劳动者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其中最关键的是强调诗歌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网络诗歌与传统的民间诗歌创作在对待这一关键点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新的方式中。

(一)网络诗歌的崇低性特点。

就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姿态而言,崇高和诗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的文学精神向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由崇高转向崇低。与传统平媒诗歌相比,网络诗歌更多的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解构。很多的网络诗歌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消解神圣、崇尚鄙微的倾向。网络诗歌是一种平民文学,与平民的价值取向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使得入网者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回避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他们倾向于远离那种不现实的崇高,甚至讨厌那种虚伪的崇高。以这样一种心理进入网络诗歌创作,便是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方式规避传统观念,鄙视主流文化,清除本质主义、直至嘲讽或者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采用非正统的、前卫的、后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社会、生命和生活。如飘云的《我也玩玩诗歌行不行?》:“远看烤箱生紫烟/近看烤鸭挂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种戏仿经典、解构经典以抵制崇高的网络诗歌写作在网络比比皆是。很明显,这是一首戏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诗作,作者用戏仿的手法来颠覆了崇高的概念。

(二)网络诗歌语言的口语化。

阅读网络诗歌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大量口语、网络词语迎面而来。网络诗歌的出现是对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挑战。由于创作门槛的无限制,创作队伍的迅速扩大,各种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大面积且迅速的抵达了网络诗歌的创作领地。网络诗歌把诗歌口语化的特色推向了一个。网络诗人在创作时,描写平凡人的生活,讲述平凡人的心情,表达平凡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语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反讽、调侃、幽默,甚至是嬉皮士语言,成了众多网络诗人的语言追求。如张稀稀的《四季歌》:“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夏天来了/小草长高了/秋天来了/小草的叶子黄了/冬天来了/小草啊小草/它不见了。”作者简单的语句描写了一年四季小草的生长状况,从小草的生长透视四季的变迁。贺建飞的《大街上很嘈杂》:“他拿着喊话器/朝马路对面的一群人/喊着什么/对面的人群无动于衷/正欲发火/他突然发现/原来喊话器的开关/忘了打开。”作者的用词取自生活,取材也源自生活,记述的是生活中点滴小事和隐藏的小幽默。

(三)网络诗歌创作的广泛参与性和交互性。

网络诗歌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为载体,谁愿意创作作品,谁就可以发表作品,只要轻轻点击一下,就可以实现当“作家”的梦想。网络诗歌使诗歌创作走向了人民群众。因为网络是虚拟的大众化的共同空间,网络诗歌因此也具有全民性、公共性和大众性的特征。欧阳友权说:“网络文学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⑩网络诗歌的网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作者,一部分是阅读者。网络诗歌的交互性是由网络的交互性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诗歌阅读者既是信息的参与者,又是诗歌信息的接受者。

本文对“网络诗歌”这一概念的争论进行了概括式的总结,并试图做一个可供研究者研究参考的界定。在对“网络诗歌”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本文继续对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较的标志性特征――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网络这一平台的出现和大量普及实用,一方面促进了诗歌写作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诗歌在很大程度和很大范围对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向度进行了解构,带来了新的发展,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重塑网络诗歌的人文关怀,凝聚新的文化精神,引导和驾驭网络这匹野马,使网络诗歌向着人的价值全面实现的精神指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6篇

我不懂诗,无法评价邵风华的诗歌,在我的印象中,他写高加索的诗歌大气豪放,而近期的诗歌则细致内敛,或许这构成了他诗歌风格的不同侧面。邵风华最近的小说可以说是典型的“诗人小说”,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忧郁而敏感的人,小说主要写这样的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遭遇,家庭的纠纷,婚姻的羁绊,工作的烦恼,等等。在邵风华的笔下,这样的主人公是“不成熟的人”,当然这是从世俗角度的命名,这些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坚持与追求,在他们身上带有邵风华的某些特征,比如对诗歌的爱好等,在《不成熟的男人》中,邵风华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春节》虽然以第三人称叙事,但是作者与叙述者的角度几乎是完全重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与其说像故事中的人物,不如说更像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他们更贴近作家的内心,是从作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当邵风华的“抒情主人公”从诗歌走入小说时,带来的不只是文体的变换,他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进入世界之后,会经历怎样的心灵冒险,在这个意义上,邵风华是在以小说的方式写诗,只是他所写的是更加复杂的诗,是“诗人”在尘世中的遭遇。

《不成熟的男人》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会因为没有太阳而情绪不好,但是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朋友牛一不择手段发财的梦想、路小铁关于开咖啡馆的幻想,妻子丁妍的闺蜜纳纳的故事,丁妍与前妻的儿子小蓄构成的家庭生活。这些因素组成的世俗生活,对他构成了一种压抑性的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发现生活的琐屑与无意义,当他打量眼前的这个世界时只能感觉陌生,恍如梦境,“让我吃惊的是,这张脸变得如此陌生;如果不是在同一张床上,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是谁。”――这是“我”在深夜看到妻子时的感受,而在故事的最后,他选择了逃离。

《春节》写的是过春节的故事,其实所写的也是主人公“他”与妻子丁妍的矛盾、隔阂与疏离,到最后“他”仍然选择了逃离,一个人到北京去过春节。小说写了主人公与妻子之间关系变化的细微过程,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的细微感受,小说的写作方法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中间甚至插入了一首诗和几篇日记,丰富了文体的表现力,看似随意,却具有一种散淡的诗意和游戏的美感,让我们在直面人生的尴尬、难堪之后,可以在其中发现行云流水般的随遇而安,及其带来的曲折游荡之感。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7篇

他说这个诗意的世界需要大家共同去构建,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李少君对海南的文化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以诗人的眼界和情怀。探索和推广海南文化发展。新年伊始,“2012・中国诗歌海南年”活动在海口启动。“2012・中国诗歌海南年”将采取“一月一个活动”的形式,在持续一年的时间里掀起一个又一个海南诗歌热潮。李少君说他想把海南这种诗意的文化,诗意的文明推到一个极致。

海南应该做

新型文化的创造者和先行者

现代青年:首先谈谈对海南文化发展的看法吧。

李少君:海南是个小省,人口比较少,相对一些文化大省,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要根据海南的特色来定位文化的发展方向。热带、岛屿、海洋,这应该是海南最基本的情况,海南也围绕这个情况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在体育活动开展方面就比较重视发展与航海、航运有关的项目,比如帆船赛、游艇。因为这些项目别的地方做不了,海南利用这个优势,应该说还是找准了这个方向。

现代青年:那么围绕海洋文化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李少君:从文化工作的角度来讲,海南应该注重海洋文化的发展。因为海洋文化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属于比较新的,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是建立在内陆文明基础上的一种文化,比如说到山水画,就是江南,山水诗也是建立在内陆文明的基础上。海洋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基本上是没有的,历史上写海洋的作品基本上没有。海洋文明是在现代才出现的,而且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欧洲国家很多是岛屿,海洋文化发展比较快。但是中国的海洋文明是特别新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海南应该重点把海洋文化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现代青年:这是一个新亮点。

李少君:对,欧洲国家、日本早就有画家画过海洋,但中国历史上没有。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作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突破点,可以从两方面来做这个工作,可以邀请一些国内著名的画家来开画展,以海洋为主题,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新鲜的题材,没人画过。往往新鲜的题材,没有人做过的事就很容易有突破。

现代青年:那海南本土的画家来画海洋是不是更有文化特性?

李少君:这个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本省的、熟悉海南这片土地的人就更应该来画海洋。现在确实有些海南本土的画家已经在从事这方面的创作,而且有所突破,但是还没形成气候,所以我们要像打造国际旅游岛一样,在文化方面重点打造海洋文化。

海南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南洋文化,就是海南岛与东南亚的交流,它本身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发展海洋文化应该把南洋文化纳入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来源和传统。

现代青年:除了发展海洋文化,作为一个岛屿,海南历史形成的一些文化应该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应该如何去挖掘和发展呢?

李少君:海南是一个岛屿,相对来说与外界交流比较少,比较封闭,封闭不一定是好事,但是封闭能产生一些独特的东西。因为跟外面接触少,受影响就小,就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现代青年:虽然边缘化但是也有独特性。

李少君:对,我觉得在这方面,海南可以挖掘一下传统历史文化,包括黎苗文化、红色文化、贬官文化、天涯文化等。其实海南历史上文化的弱势边缘地位,反而使其获得一种没有包袱、轻装上阵的便利,而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已由内陆转向海洋,又使海南幸得天时地利,由原来的边疆、偏僻之地,一跃而为时尚、先锋的前沿。

现代青年:你刚刚还说到热带。在这方面海南的优势应该也是非常明显。

李少君:是的,最特别的是原始森林,最能体现热带特征。我觉得原始森林这个概念在当代最流行的是生态文化,我们经常说海南是个生态岛,它有国际的这个生态概念。所以我觉得除了海洋文化。生态文化也应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发展。目前海南推出的热带雨林旅游、原始森林登山等项目大受欢迎,我们也有意识地做了些工作,邀请了一些著名的画家来画热带原始森林。内地的一些山水都比较秀气,原始森林比较粗犷,像椰子、菠萝蜜,中国传统水果很少有这么大个的,是吧?所以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现代青年:海南文化发展的前景你怎么看?

李少君:海南现在是国际旅游岛,对外文化交流也成为海南的一个强项,像博鳌国际论坛在海南,这是中国唯一的永久性的国际论坛,那么围绕这个,海南应该加强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当然目的是要发展海南本身的文化,发展海洋文化、生态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谈,海南有可能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领潮者,就是说创造一种比较新型的文化,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先行者。因为海洋文化在中国来说是新的,而且是世界潮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展的新型文化,那么海南就有可能在这新一轮的文化发展中占据一个有利的比较靠前的位置。

天涯,一片流淌着诗意的美域

现代青年:你的文章里提到:天涯,一片流淌着诗意的美域。怎么理解?

李少君:我在这里已经把天涯文化做了一个转换,因为天涯文化一般被认为是贬官文化,而在当代来说,

“天涯”其实是一种诗意文化。我们说生活在远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都向往远方,向往一种比较浪漫的地方,“天涯海角”符合了现代人的这种心理,遥远,充满浪漫的想象。所以说现在的天涯文化就变成了一种诗意文化,以前是贬官流放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大家向往,充满浪漫想象的地方。

现代青年:说到诗意。我注意到你在推广的一项活动:2012中国诗歌海南年。是在打造“诗意”这个概念吗?

李少君:是的,这个活动是想把海南这种诗意的文化,诗意的文明推到一个极致。因为对这种“新的天堂”的构想需要一些文字来记录和体现。鼓励诗歌创作,其实就是想把海南变成这种诗意的地方,把诗意这个概念打造出来。

现代青年:本土的海南人,可能是一直生活在这里,其实没太大地感觉到它的诗意。你在海南也生活了20年,你一直都感受到它的诗意氛围吗?

李少君:可以这么说吧,这是对比得来的感受,相对内地忙碌的生活,海南还是一个比较休闲、舒适的地方。海南的空气、环境、海洋,国际性的开放,就会让人产生想象。诗意就是想象,能激发你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感,就是诗意。

现代青年:这个诗意的地方对你的创作、你的生活是怎样一种意义呢?

李少君:我1987年第一次来到海南,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来这里旅游考察,一眼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对于我来说,这里是使我身体放松、心灵超脱的地方。所以,不管后来海南经济上怎样起起落落,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过这个地方。海南还激起了我的诗情。我这些年来主要写诗,我的诗歌全部诞生于这片土地。

现代青年:那你是在这片诗意的地方继续寻梦吗?是关于什么的梦?是文学吗?

李少君:这对我来说吧,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梦,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比较诗意的生活方式,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是一个梦想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构建这诗意的生活方式和诗意的世界。

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第8篇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