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剪纸艺术 教育途径 成效

论文摘要:本文以嵊州市石璜镇校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该校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等教育实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教育之路。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交融于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近年来,嵊州市石璜镇中心小学把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开拓创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教育之路。

一、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背景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实用性强、工艺手段简单、流传广的民间艺术品种。她与生活、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便可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样图案来,流传到千家万户。一方面,嵊州剪纸在民间流传较广,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每到节日,经常会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灯”、“端午五毒”等花样的剪纸露脸,从影壁墙上的“福”字灯,到天棚顶上的顶棚花,窗户棱上的窗花、角花,馒头上的馒头花,鞋垫上的鞋花,门顶上的“过门笺”等,无处不有。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报名参加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生比较多,“剪纸”兴趣小组的规模比较大。同时,学校有不少教师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为数不少的女教师擅长剪纸,并有了深厚的剪纸功底,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再加上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石璜中心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托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创建省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将剪纸列入学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大基地开发力度。并坚持教育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效,营建富有特色的剪纸艺术教育。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自2001年起,石璜镇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结合校情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之路,通过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纸艺术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实现:

(一)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学校剪纸教育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抓不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布置三结合,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各班每周开设了剪纸课,要求人人多懂一点剪纸知识,多会一项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剪纸课程排入课程表,并不断增加剪纸课的新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信息网络和现代技术装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学生初步学会剪最简单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等。课外主要通过课后社区培训学校、兴趣小组等阵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挥。在校园布置中,开辟了“艺术长廊”、“特长生专栏”对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荣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还有在走廊、教室内外也都能见到学生的习作,把“苦练”变成“乐练”,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并通过班级布置,班班学习园地有剪纸等校园氛围的创设,营造一种学习剪纸的良好气氛。

(二)通过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宣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形成了以校闭路电视、学校网站和市文联主办的《青少年文艺》报为主阵地,以电视台、报社为窗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编写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书主要介绍单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及团花剪纸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骤与方法,并附有图解和例图。而且利用现创作的一批作品,编集一张配套光盘,既可作辅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赏。

(三)通过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真正展示学校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对学校校剪纸教育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剪纸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该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石璜镇小学剪纸展,出席展览的领导、专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档次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市越剧节民间工艺大展;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师生现场剪纸比赛。对于剪纸,学校不仅把应用于教学上,而且又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配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表示全镇师生的一份信心,特创作了一幅2米长,0.8米宽的剪纸图,这幅《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赞赏。更为了向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石璜镇全体师生一份真诚的敬意,并把这幅图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嵊州电视台特为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等殊荣正是对学校剪纸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能已基本趋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开展了一次剪纸现场比赛,这次活动有25名教师,135名学生同台展技,选手们用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现场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作品。

(四)通过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科研”直接影响剪纸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不断增强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改革实验意识,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课题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拜师学艺”寻找机会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同时与市文联、美协联姻,使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成为可能。二是“苦练内功”在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求艺术教师“回家内化”,把理论不断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素养的同时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多年的积淀和校本教材的试行,以及与绍兴电视台“名市文化”和嵊州电视台“现代教育”栏目合作,拍摄的剪纸教育专题节目播放后,使学校在剪纸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响誉市内外。迄今为止,师生作品在国家级获奖有4次,省级获奖或发表31次,县市级获奖100余次。其中创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风貌的,如《越剧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间艺术的,如《天女散花 》、《幽幽沈园》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该校的《越剧十姐妹》在本次展览中荣获金奖,还有许多作品于本次展览中获银奖,铜奖。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传承人队伍。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苦练内功”现在学校的传承人队伍,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2人本科毕业,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篇在嵊州市级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小学生学剪纸》校本教材按计划实施后,经过总结、论证,现已修订为《越乡剪纸》并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应的资源包也制作完毕。由此,学校已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为教学实践正确导航。

(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民族剪纸》教材的课堂实施、特色弥新、师生创作的民族剪纸作品融合时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从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需要,为剪纸艺术传承弘扬、研究提高、活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儿童剪纸艺术的鉴赏[J].教育导刊.2000.2.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皮影; 人文; 教育; 传承

一、海宁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盛于宋代,中国皮影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南派就是以海宁皮影为代表的。[1]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语言表达方面方面海宁皮影戏将官话与方言结合,唱腔方面保留了海盐腔和弋阳腔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曲调,流露着盐曲的影子,慢慢成为海宁的独特剧种。

而在影偶形象方面,海宁皮影保留了“少镂刻、重彩绘、单线平涂”的宋代“绘革社”影偶,绘画风格是中国画“工笔重彩”画法的直接运用。[2]鲜艳的服饰色彩,精细的表情刻画,灵活的人物关节衔接打造了海宁皮影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二、海宁皮影戏的教育功能

皮影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强调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都是青少年阶段最需要接触和培养的几项能力,同时皮影戏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一)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小组合作”以及“团队合作”。在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台皮影戏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单是负责皮影道具操纵的“灯底下”就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员,除了道具操纵以外还有负责演唱的称为“前声”以及掌管各类乐器的“上档”和“下档”。一台好的皮影戏不仅在个人的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合作。皮影人物的一举一动节奏踩准器乐伴奏和人声演唱,各部门紧密合作,才能为观众呈现一台精彩绝伦的皮影表演。青少年也能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收获友谊、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

正常情况一台戏需要两到三个“灯底下”,一个“灯底下”需要一只手操控一个皮影道具,也就是一只手要操纵三根皮影木杆,表演时还要考验手指的灵活程度,几根手指交替使皮影人物充满生气、活灵活现,撑起一台大戏实属不易。不仅皮影道具的操纵培养动手能力,皮影的制作也是一系列非常精细的工作。传统的皮影制作需要经历几十道复杂的工序,让青少年们参与到皮影形象的剪裁、雕刻、描绘等几步工序中能在培养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细心和耐心。

(三)有利于审美水平的提高

皮影戏作为一门优秀的古老艺术,囊括了皮影的剪裁、雕刻、色彩描绘以及舞_美术、器乐演奏、戏曲表演、皮影人物动作设计等等,能在视觉、听觉上带来艺术冲击。青少年能在皮影道具制作上色的过程中,提高平面剪裁的操作能力以及色彩搭配的美学素养,在欣赏皮影戏的同时,提高对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力,接触与皮影戏相关的传统乐器,了解海宁皮影戏的独特唱腔特点,甚至学会唱几句经典的皮影曲调。皮影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散发着传统、原汁原味的魅力。

(四)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

皮影戏表演中一些具有难度的动作,例如一些包含打斗场面的剧目,该如何利用合适的操纵技巧将打斗翻飞的画面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中体现出来都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精心设计的。除此之外,皮影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剧目也会随着历史变迁重新编排。如海宁皮影艺术团编排的剧目《水漫金山》,依靠表演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让新兴剧目呈现,让经典剧目再现。在对皮影戏的剧目编排有一定了解后,青少年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改编故事,甚至可以新编一个皮影剧目,为皮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五)有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虽然海宁皮影戏是留存下来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下得以留存至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的信息时代,电视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皮影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人来保护传承,通过一些皮影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们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好的同时,树立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将老祖宗赋予我们的财富继续传承给后代。

三、海宁皮影戏的教育融入方式

固然海宁皮影具有较好教育意义,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教育融入方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展校园皮影文化活动

中小学校方、民间皮影团体以及政府三方合作。在各大中小学开展特色的皮影艺术节等皮影相关的文化活动,邀请富有经验的皮影艺人为青少年们带来精彩的皮影戏表演,并提供皮影的简单制作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皮影的由来、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皮影知识,了解皮影戏的发现状,在接触之后发自内心地去宣传、保护皮影,引导学生更深入接触了解皮影,爱护皮影,培养中小学生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

(二)皮影元素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

现今的中小学生教育不仅是注重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基础教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也占到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皮影戏本身就是多种艺术的融合体,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皮影拆分为不同单元。在音乐课上可以开设海宁皮影戏的唱腔专题,为学生们介绍海盐腔和弋阳腔的历史;在美术课上可以开设皮影人物造型分析、舞台表演设计等专题,让孩子们在上课时间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三)海宁皮影戏编入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即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在重视学科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青少年在本土文化知识上的教育和引导。海宁皮影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是浙江皮影的典型代表,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其编入乡土教材是对当地本土文化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乡土教材能增加学生对本土知识的了解和关注,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3]让学生们在教材中读懂艺术读懂历史读懂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思嘉.海宁皮影戏光影人生[J].今日浙江,2015(6):60-61

[2]姜尚礼.海宁皮影戏的特色与传承保护[J].如皋・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3]蔡伟、孙娇.乡土教材的德育教育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1):8-9

项目基金: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56024);

2.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1988年师从于中国美术学院胡良勇教授

1994.8毕业于浙江师大美术系,现为浦江仙华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

获奖情况:

浙江省中等学校美术专业教师绘画特长现场比赛中获一等奖

金华市中等学校美术专业教师美术现场比赛获一等奖

金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现场写生比赛获一等奖

浦江县校园文化艺术节获教师作品一等奖

浦江县中等学校艺术讲座比赛获一等奖

论文《地域化、生活化对美术教学建构的思考》获县一等奖

执笔课题《书画特色资源与乡镇中学美术课程合理整合的研究实践》获金华市第四届

教研课题成果一等奖

执笔课题《地方课程资源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获浦江县2009年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市“教改之星”银奖

主编校本课程《书意画韵》在金华市中小学优秀校(园)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

山水作品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比赛中被评为优秀作品等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黄老师,您好!您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不但教学成果颇丰,而且教育研究成果突出。请您谈谈浦江美术教育的现状。

黄红光(以下简称黄)浦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而浦江民间文化艺术也名震中外,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麦秆剪贴画,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剪纸艺术,被中外人士称为“迷人的艺术”,风格秀丽,质朴大方,令人叹为观止;而起于明代的“迎会”,以会桌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称华夏一绝;“灯会”,融书、画、工艺于一体,人物灯、竹丝灯、板龙灯、走马灯、灯种繁多,各呈风彩,深受中外人士赞誉;“浦江乱弹”,曲调激越高亢,优美流畅,为婺剧主要声腔,流行于浙、赣、皖等,浦江有“中国书画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其中的浦江乱弹、板凳龙、麦秆剪贴、郑义门营造技艺、迎会和剪纸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彰显书画艺术,自1995年始,县里每三年主办一次中国书画节、每年的书画展销会、以及平时活跃的高规格场馆作品展等等,这对我县美术教育氛围的形成有很大的益处,无形中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和思想观念,社会上学习书法和绘画的风气很盛,与此同时,浦江教育局也为书画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相应平台。先后建立了马良艺校、书画小学及一些大专院校的书画教学基地等。我们的美术教研员针对当时的特色教育曾提出“错位发展?分层递进?多元综合”的美术教育理念,多所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实际,综合地域文化特点、自然条件等因素,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特色教学发展方向。如:浦江实验小学的书画教学、浦阳四小的纸版画、中余小学的树叶拼贴画、杭坪小学的剪纸、岩头中学的中国画教学等等,在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域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中有的学校已成为国家级、省级的特色学校。浦江的美术特色教育可谓色彩纷呈,美不胜收,教研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美术教师参加地域文化(麦秆贴)博物馆的开馆仪式、每学期的写生教研和常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结合师生书画展等等,用活动促进教学,尽力打造学科的独特个性,这也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美术课题研究也硕果累累,近几年,“基于星级激励的写字教学研究”、“从兴趣到素养——儿童水墨画课内外活动资源的整合与实践策略研究”、“书画特色资源与乡镇中学美术课程合理整合的研究实践”等十几项研究课题在省市获奖。可以说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加上浦江美术教育的欣欣向荣,我作为美术教师其中的一员,深感荣幸。

我在长期创建美术特色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美术特色教育,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受教育虽是大众性的,但不是全面普及的特色教育,即使有的学校编了校本课程,也是为特色而特色,那么如何把本地域文化融合到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了解和传承本地域的文化特征又能借助其为更好的理解、学习现行美术教材服务,使特色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而且现行美术教材本身也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师生的需要,首先,新编美术教材强化了美术设计的工艺性。现在使用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美术教科书(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淡化了美术门类,同时改变了过去以画种为主线的编法,拓宽了美术的文化背景,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增加了工艺设计的比例,但实际上给一些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出了道难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上工艺课难度相对较大,学生不可能看到精彩的制作工序或者是优秀的设计作品,也没有制作空间和展示平台;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不足,在工艺课上,学生在材料的准备上遇到了困难,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制作材料和制作工具,有的也只能是小部分。其次,新编美术教材本身留有空间给教师安排课程资源开发,本次课改“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材的设计者在设计时留有20%左右的课时由专职美术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这其实是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地域文化与教材的整合很有必要。

沈:黄老师,你作为浦江一线美术教师,请谈谈怎样去完善浦江现阶段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黄:新课程标准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而浦江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犹如取之不尽的宝藏。筹建地域文化资源库,重新梳理,找出文化共性,与美术教材整合实践,最终形成新的特色。我把整合研究大致分成三个过程:

1、思想

我的老家在浦江县岩头镇辖内的礼张村被称为“中国书画之乡”中的书画之乡,当地民间书画群众基础雄厚,许多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涂涂画画,具有浓郁的书画文化的氛围,特别到过年过节时,浦江风俗中有迎会、迎龙灯、挂太公、摆祭等等,这些都与美术有关系,自己有时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学校后来把书画,特别是中国画艺术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方向。乡下初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要想有所发展其实是很难的,当时学校聘请同乡著名画家来校讲座、当课外辅导员,邀请县内外的美术专家、名师到校指导,鼓励美术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等等,在教研室、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特色教育发展很快,随着美术教育观念的提高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我从为指导学生的获奖为最终目的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逐渐把中国画元素纳入到美术课教学的尝试中,从而起到传承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当时以市教研课题为研究平台,编辑校本课程,改善校园艺术氛围,中国画教育成果斐然,后来评为省书画特色学校。

2、探索

1、整合教学,是在原来教材基础上把优秀的地域文化元素引入、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想象空间。但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过分强调“地域性”,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解祖国的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念所背驰,因而我们在讲述地域文化时,能把它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也可与世界上其他艺术进行横向比较。

通过教学,让学生从教材单一技法的学习中转换到置于中国艺术的大传统、多维立体的动态学习中,使学生对中国画的花鸟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用线上都有一个比较和认识、想象和拓展的空间。

(1)以线为载体,从生活中感悟美、体验美、表现美

我把用“线”的表现作为学生课堂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用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常见、最主要的表现技法,从出土的石器时期的彩陶、岩画、地画上发现,我们的祖先很早用线来描绘对象。早期的书画理论中,古代的画家和理论家就把“骨法用笔”定位为中国绘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记》等,线是最具抽象意义的,能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发泄,不同形态的线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在不同情绪下画的线,其形态也不一样。易于表达是线的特性,因而更适合学生课堂练习。浦江的特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书画、麦秆贴、剪纸、竹根雕、迎会等等,这些地域文化特色中的艺术元素都有“线”元素在其中,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整合课程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统的线教学模式偏重线的“提、按、顿、挫”的变化,着重线的韵味和对象客观的描绘,这种过于关注和强调线本身变化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生来说无疑会挫伤他们的想象力。用“线”描绘生活,如何用线快速描绘对象的基本特征,在抓住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张开学生个人的想象空间,允许发挥,进行大胆的再创造,线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尝试构建有别于小学的纯线描和大学重技法(速写)的美术教学方法。

(2)挖掘学科间的共性教学

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是学生审美和想象共同参与结果,除到生活中去找寻创作源泉外,我们尝试与语文、音乐、科学、计算机等学科进行“关联性”教学。如:在一个语言文字形成的意境中,通过音乐的情感渲染、多媒体的直观呈现等等所形成的创作情感气场,使学生能动的对文字描述展开想象,进行有情感的创作。

(3)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思维能力,参照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建立新的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

①新课标要求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而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增加一定数量的艺术欣赏课,通过教师的点评、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懂得外表美不等于“美”,心灵美才是真美,是永恒美。

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评价的建立要从学生的合作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等各方面去构建,实现以美术教师为主、同学、家长、学生自己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第一步,美术活动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对活动(课堂作业)进行评价、老师点评;第二步,家长以写评语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平时的创意);第三步,同学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和总评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缺优点。

3、整合

以课题带动学校的美术教育,提升美术教学质量,营造学校艺术氛围。

把省规划课题作为我多元整合教学研究的平台,课程整合与课题研究同步进行。课题的结题阶段作为我多年研究的总结。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传承和创新是每个美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突出地方美术特色教育,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在开发、利用和整合过程中与教材相融,传承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在课题的研究期间,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从而超越自我。

课题以“线”为表现手段,研究学生如何用画笔以线的形式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研究地域文化中的线性与绘画用线的关系,发展学生个性、开拓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形成具有新课程教学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构建引导创新、积极学习与开拓的教学理念。

沈:黄老师,浦江的美术教育经过一系列的完善,取得了哪些成果?

黄:在多年的美术整合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特色从县级、市级到现在的省级书画特色学校、主编的校本课程作为教材一直在学校使用、与执笔的课题《书画特色资源与乡镇中学美术课程合理整合的研究实践》都获得了市一等奖。成绩的取得与教研室、学校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1、重视师资培训,送美术教师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与特级教师结对到湖南大学 培训、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等等,促进了美术教师的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特别为校园艺术氛围的形成做了大量的工作:重建、配置完善美术教室,国画教室等专用教室,用书画作品装饰教室外走廊、办公室;计划下学期筹建书画长廊,展示学生美术教学成果和陈列地域文化作品的场所,使之逐步具备美术馆的功能。

2、参与学校活动,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都有美术参与的身影,如: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在我校的揭牌仪式上,200名左右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现场互动,我校学生把现场画的速写作为礼品赠给留学生,并获得了好评。在我校承办的浙江省生活英语实验室现场观摩会中,学生参与了实验室的外墙装饰和室内设计。语文课读本的插图和封面设计等等。

3、2011年12月,学校申请立项了一省规划美术课题《地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线、面”整合研究》,邀请省、市教科院(所)和教研室专家、中国美院教授来校指导,对美术课程和浦江地域文化的挖掘、整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承办县初中生书画现场比赛、金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现场比赛、中国美院学生留校速写作品展等等,这有益于学校艺术氛围的形成和全校师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1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是各个人文教育学科综合公共艺术学科形成的,该学科的内容是针对公共艺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践证明.该学科包括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本质内容、价值观念、创作技巧、审美方式等内容.对于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包含的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怀,并将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也因此使得公共艺术的教育成为了美学学科教育以及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里,公共艺术教育是不或缺的内容,所以各大高校也对其越来越关注.而之所以要设立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国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各大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不过,就因为各大高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公共艺术的教育发展并不全面.

2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教育相关部门就颁发了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对艺术教育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非校内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艺术课程、校内的艺术活动等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教育设施先进的学校把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公共艺术的教育相融合,二者彼此补充,使得二者的教育水平都有所发展提升.不过具体的实施过程里,却遭遇了很多的戳着和困难,而且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高校中的研究人员或是授课老师对艺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比如因为现实功利的心态,高校中艺术教育的表现就是各种学生艺术组织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的艺术文化,还有美学学科的教育只是通过各个名目繁多的公选课来实现,这与真正的艺术教育内容相差胜远.根据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以及讲课形式还有最终的艺术考核来看,艺术教育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只以书本内容作为重点,并没有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没有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且授课是有课时限制的,所以很多高校的老师主要注重书本知识内容的讲解,比如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的类别以及各个艺术家的艺术理论等等,有时会带同学们参观相关的名人艺术.实际上,艺术的价值是在于其拥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并且能够表达自由的思想,而各大高校的教育形式,使得艺术的教育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完结以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依然只是片面的,只记住了相关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发展史,或者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名词等,这和艺术内涵的本身就不相符.其实,在艺术教育中,并不用过分强调艺术学家的成就,也不用过分强调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于艺术的概念只需简单带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思维,并给学生们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而不是让其成为纸上谈兵的艺术生.

2.2艺术教育在讲课形式上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只以老师为讲课中心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里,每个班级都是有相应的人数限制的,而且课堂上老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主动的,课堂氛围也比较死板,对于艺术教育,学生大多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录和背诵.此外,很多老师因为受教育时代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当下信息时代的授课方式,对于多媒体教育缺乏了解,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艺术交流,更是比较困难.所以课堂的讲课方式缺乏多样性,艺术作品的展示不够生动,所以学生不能真切地接近、感受艺术.还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不会进行变通,也不会拓展知识,教条式教育使得艺术教育失去了本真.因为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艺术教育缺乏生动而丰富的授课方式,使得艺术教育古板而失去了艺术真正的内涵.

2.3艺术教育的最终考察知识针对理论知识,并不能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艺术

因为以上提到的原因1和原因2,艺术教育的考察形式也是考试,采用闭卷或者是开卷的方式,通过概念性内容的填空、艺术名词的解释以及相关名人名言的简答理解还有对某一艺术观点的论述等考核学生的艺术知识掌握情况,在以上考核的题型里,只有最后对某一艺术观点进行论述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写作,其余的基本都是通过背诵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依然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由各种概念、各种专业术语等组成的艺术早已失去了其生命,就算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学生依然对艺术并不了解,对艺术的创作也没有作用,更不用说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放到公选课中是对艺术学科的认可,也可以普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与学校中存在的艺术组织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不过都能够发展艺术,只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情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就是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即可,从而忽略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忽略了艺术思想的传播,也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引导.就目前而言,国内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大高校所进行的教育皆是为学生以后的生存打基础,并且在教学时老师所传授的教育目的也是此,使得学校的教育过于现实功利,学生在学习时的功利心过重,导致其最终学以致用时的心态也过于现实功利,缺乏审美情趣.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3.1对各个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培训,并对其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培养

现在依然会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还有一些老师受教育的学校就是艺术学校,虽然其具有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教育方式并不够丰富,而且很多老师在受教育时重点也是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艺术教育的老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但是给学生们授课,还有学校中与艺术相关的工作都会有所涉及,比如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讲座等,但是这部分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报酬,教师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就会过于应付,而且,过杂的工作内容使得教师无法对艺术进行自发的深入的研究,对于其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来不及思考.而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首先要求教学的老师本身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对于艺术学科不仅有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学科的评价等,除此之外,还要求授课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所以在各大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不但可以对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有所提升,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建立符合每个学校本身状况的通识教育艺术课程系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相关项目表示:“每个高级院校都能够依据学校本身所在区域、学科建设等具有的教育特长,同时还有老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可以建立多种具备特色的艺术性选修课以及各种类型的专题演讲,从而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对于某些学校来说,这类选修课也可以加入学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其学科较为丰富完善,教学能力也非常高强,对于艺术学院里面有关艺术的教育方面能够建立综合科目以及艺术选修课,同时对于课程的教育上可以采用自由选修的方式进行,对于课程的构架上实行横跨型方式进行.对于某些大学来说,其不具备完善的学科系统以及分布不均匀的师资力量,对于艺术教育这一公共教学课程来说,可以实行分布必修方式以及核心课程模型教学,有关课程的构架方面可以实行并列性架构,从而达到完善课程构架不完善的缺憾.某些高等院校由于历史的关系出现了比较单一的学科结构或者是单科性学校,这使得他们在专业面上非常狭隘,在创建通识教育系统上非常困难,艺术教育要联系上团委、教务处以及美育等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建导论科目、跨学科综合科目以及共同核心科目.当前中国很多大学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高校联合体,他们连同建立了共享性通识教育系统,并且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远程教学、评价以及考核等.同时还能够请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家以及民间艺术大师来做指导教师.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达到学生和艺术家的现实交流,从而让艺术方面的课程得以完善.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科目在建立过程中应当有固定的学分,具有一定的课时量,具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一定的师资资源,同时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有效率的进行,不需要过于专业化,但是要做到覆盖度更广,并且在教育全程中应当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时每个学校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符合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比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师资资源以及学科条件等.

3.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和普通的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不但要完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对于艺术的创作能力、艺术思想等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针对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在评估方面,考试的方式就可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但是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思想等的评估,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所以要做出评估并不容易.进行科学的评价时必须考虑到教育以及学习这2个角度,这样才能确保教与学能够可持续性的增强.在评价老师工作成效以及学生学习成果时必须以通识教育的目的为评价基础.在评价教方面应该考核课程管理.艺术科目具备课内外练习、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既严肃又活泼的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必须加强规范化建设.在评价与考核学方面,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方向.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哈佛大学使用的方式大多数为家庭作业、论文、参与讨论问题的程度等等;1980年左右很多美国大学都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来考核学生,这种方法主要是收集整理学习的有关作品以及创作和表演的数据、影像、文章、报告等资料,然后在总体评价学生.我国在建立艺术教育评价系统过程中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融入自身的条件来建立.

4结语

“通识教育”向我们打开了一种新型的理论以及教育思路,让我们能够深层次的考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以及实行方法.传统的艺术选修课程是不能够达到教授艺术知识目的了,而且当前课程中融入某些实践型、体验型以及研讨型等课程是具备时尚和前沿优势的,同时还应当转变成创造性以及审美鉴赏方面,从而上升到审美人格的高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大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建立一个第一、二课堂互相提高、第二课堂同学校文化建立相互促进.在当今高等院校中,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以及生命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本人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教育应当是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本人认为只有品质却没有知识是很脆弱的,而只有知识却没有品质同样很危险,时刻威胁着社会.当人没有完整的人格,同时还不能够认识到生的意义时,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危害.艺术教育需要用其独特性,在艺术欣赏以及创作阶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人格以及心理构造,帮助大学生建立成具有生命和人生充满热情的“综合人才”.这种综合人才具有很多优良的素质,其中包括视野开阔、思维独立、想象力丰富、胸襟宽广、抱负宏大、使命感强烈等,这些优良品质都应当在通识教育的引导中让教育者明白,然后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得到塑造.在各大高校中,艺术学科的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的帮助下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通识教育也对艺术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教育标准,各个高校的老师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与专家都对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做了相应的规划.完善艺术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的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对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实践,在将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会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会有所改进,而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晓明.加强师资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

〔2〕孙亮.高校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DB/OL].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2006-03-08.

〔4〕冯元元.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下的艺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5〕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革新与实践研究[J].教育求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