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发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西南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1》(声乐作品集),进行声音的发声训练及作品演唱。学生对象为某学校音乐教育专业12级本科班的学生。授课方式是一对四,学生性别为男生。时长为45分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1.掌握歌唱的呼吸技巧;2.通过母音与音阶的级进训练学生的发声及音域;3.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作品,并能初步完成二度创作。教学过程如下:1.气息练习。首先,教师口述发声基本要求:口鼻同时吸气,吸气扩展肺部,吸入气息后发声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小腹支撑发声等。发声母音为lv,尽量拖长,力度呈渐强式,音高走向为向上式。然后,教师示范,学生集体发声。教师偶尔先示范,让学生模仿自己,再让学生集体发声。时长约2分钟。2.母音训练。训练1:首先,教师口述发声要求:喉打开稳定,吸气扩张肺部,腰部紧张,口腔打开等。然后教师在钢琴上弹出音阶,五度下行式,教师示范母音为mima后,弹奏音阶,学生集体开始唱。练习曲呈级进式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a2,下至A.约6分钟。训练2:首先,教师口述发声要求:喉稳定,吸气扩张肺部;吸入气息后发声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小腹支撑发声,腰部紧张,口腔打开等。提示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然后教师在钢琴上弹出音阶,大调音阶级进式练习,教师示范母音mima后,学生齐唱,级进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B2左右,下至A.。中间,教师偶有停顿,让学生模仿自己,并提示学生注意发声要求,并比喻,如发声像给声带按摩等等。时长约8分钟。训练3:首先,教师口述发声要求:喉稳定,吸气扩张肺部;吸入气息后发声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小腹支撑发声等。此过程中,腰部紧张,口腔打开,提示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并告诉学生这是条跳音练习,要求气息断开。教师弹奏练习曲旋律,为大三和弦式级进式练习曲。教师示范母音mima后,弹奏提示音,学生齐唱,中间偶有提顿,提示学生注意发声要求,音域上至b2,下至A.。时长约5分钟。3.声乐作品演唱。教师讲解作品风格,让学生齐唱声乐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师伴奏时利用伴奏推进学生情绪和音量。学生齐唱时,遇到个别句子,教师停下示范。时长约15分钟。
二、案例分析
1.优点:首先,教师在发声训练开始前讲解学生基本发声理念,让学生的发声实践有规可循;其次,教师在训练过程有基本示范,让学生的实践有听觉基础;再次,教师在作品演唱时,对作品进行讲解及示范,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感悟,学生演唱时,教师能充分利用钢琴带动学生的情绪。2.缺点:首先,练声区母音的选择过于单一,几乎都采用母音“mima”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发音问题,丧失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如有些学生边音鼻音不分,有些学生发声闭合状态差;其次,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集体发声,没有关照个别学生的发声情况,如,练声区2中,有学生在起音时声带闭合严重漏气,声音发虚,急需单独解决并量身定制练声曲;再次,教师在练习曲的音域选择上未顾及学生的能力,高音区延伸过高,疑似揠苗助长,让学生滋生出挤喉、跑喉及身体僵硬使劲,甚至声带闭合变形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科学发声系统的建立;最后,在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并未给每个选择合适自己的曲目,而是统一演唱一首曲目,未顾及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及声音表达能力等问题。
三、改进建议
1.实施前提
“活学活用”路径强调的是“用”,即学生会使用新学的单词,扩充自身的语料库,增强语言交流能力,以“用”来强化记忆,来激发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语言储备不够,尤其是语法储备不足,往往会难以融进教师的讲解情境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例句式讲解,在此种被动的信息接受中,学生原有的语言储备未能积极调动,加之教师语言知识的积累又直接影响语言情境的创设,如果单词情境设计得僵硬、死板,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区也就更不能得到强大的兴奋刺激,从而降低了自身单词记忆和运用的学习效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高涨的教学热情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问题设计、积极思维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高水平的教师修养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保证。
不得不承认,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双边都有极大的热情投入。笔者所在的全国最大的预科生培养基地南昌工学院的教学管理规定,根据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等,教师可有权给出占学生该门课程学期成绩30%的平时成绩,所以笔者以小组回答问题来加减平时分这一奖惩性措施,来提高学生参与到问题启发式教学当中去。
2.实施过程
符号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学说,即语言作为符号,伸向能指和所指这两级。语言符号的能指即语言的发音和书写这两种表现形式,所指即语言的意义,这其中所指又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所以,笔者在语言教学中,力图肃清学生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范围内的困惑,以此来设计问题情境,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案。下面笔者列举一些适合在单词讲授时启动的问题情境。
(1)翻译
单词讲授中,如果能设置汉译英,学生可较好地体会单词的使用方法以及英语意念的表达和中文的不同。例如,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impress).Impress,作为动词,impresssb,即给某人留下印象,所以中文中的名词宾语却要在英文中转换为动词谓语,翻译为:Heimpressedusdeeply.而英译汉,更是能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
(2)填空
填空题的设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据题目情境选择词汇表中的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一种是补充完整与单词有关的词组,即补充单词在表达意思时,在英语的语言结构中还需的介词、副词等。英语是表音文字,大量的意思表达还是借助与单词相关的短语构造,所以,填空题的设置可以触动学生理解英语和汉语语言元素的差别,从而适应英语式思维和语感。
二、实践中的困惑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视我们的传统教学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正像李政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都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陈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谈谈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可以启发我们……;有的说:可以了解我们的……;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答”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差,一提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
2、害怕别人笑话,担心自己的问题档次不高,遭人取笑;
3、不善于积极思考,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4、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
5、学科教学内容呆板;
6、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只注重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分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都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7、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目前,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而试卷上往往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地写出解答过程,几乎从来没有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不管问题多么不着边际,也不应遭受人格的污辱。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师和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是引导和分析;还要引导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也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创新思维的空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想问”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是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杂志铺小论文。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地理科学的意义的教育,经常给学生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及周围有识之士的故事,结合教材阐明学习地理的价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科学知识的可用性和学习地理科学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引起新的探究要求,从而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地发挥大脑潜力,引导展开以提出问题为主题的学习竞赛活动,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思维,使他们置于“愤”、“悱”的状态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打开一个个思想的窗口,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1、引导学生把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们在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如下疑问:为什么有的土壤层次颜色较深;有的层次颜色较淡;为什么有的层次较为疏松;有的层次比较紧实、黏重;此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提出来,并与他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较中发现问题: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地理事实与地理事实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与课本、课外的资料练习的对照中发现问题。如在讲到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时,可让学生列表、比较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表格进行提问:如特点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在发散思维中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野外考察时,就会提问:山坡的两面树的颜色有差异。在此,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着手来具体解决这种问题。
4、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中的地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留意观察,问题便会滚滚而来,有些问题可能立时可解,有些问题又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柳暗花明”。例如,在居民区中生活的学生就可发现,为什么有的季节底楼有阳光照射,有的季节底楼没有阳光照射,为什么有些楼房的底楼终年可见阳光,而有的底楼终年就见不到阳光?同样在夏季的晴天,走到有些地方,就感到热浪滚滚,而走到有些地方就凉爽无比?……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既学习到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重要性以及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
5、在想象中找问题:在平时,我经常告诉学生,不仅艺术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一下子就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未知成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发展史告诉我们,假说为地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论”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所以要学好地理,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想象出以下问题:⑴未来的人居环境会是什么样的?⑵人们未来是否可以到其它星球上生活?⑶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地球上的环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⑷再过20年,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哪些将会大放异彩,哪些将会被淘汰?……
6、在研究性学习中找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每次研究性活动之前和之后,都要让学生想一想:
①今天实践、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否换一种方法?
②今天的观察是否仔细?还有好点子吗?
③今天的活动遇到了那些问题和困难,我能解决吗?
……
所以,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好,想过了,即使是错的,也比不想为好。
参考文献,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这样就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起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矛盾,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
自学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三点:
1.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前后知识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便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学科体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网络,理顺体系结构。
2.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新教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往往将知识点置于夹叙夹议之中,置于正文和辅助资料之中。自学思考题应在宏观上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说明问题和理论论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高二年级的“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时,我预设了如下的自学思考题:①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③这种判断的意义是什么?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⑤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辩证认识?⑥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⑦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⑧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政策和主张是什么?这些自学思考题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自学
首先,通过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泛读。注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深入阅读。以自学思考题为指向,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主干,又不忽略教材的枝叶。再次,完成自学思考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力争独立解决。对较难的问题,可作为下个讨论交流环节的重点。
三、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阅读过程中的小范围交流。如学生对教材中的个别词句,涉及其他学科的概念等,这一般不需教师指导,学生小范围的讨论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全班范围的讨论交流。这种大范围的交流,教师一定要针对所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并及时记录研讨成果。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使讨论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二是注意聆听,特别要对学生一些有问题的发言进行思考,及时引导辩论,如果还不能解决,应在启发指导环节做好启发,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启发指导
自学启发式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但教师的启发指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指导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为学生解疑释惑。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一节时,教材是这样解释价值的: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范畴,又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范畴。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当然会联系到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而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的焦点之一。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各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外,还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做到既锻炼学生学习和甄别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双重目的。二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以及教材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使每个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五、练结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巩固知识。
知识的系统巩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时,有目的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二是新知识学习之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巩固新知识。
2.加强思想教育。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正懂得事物,真正明白道理,真正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因此,课后练习题要尽量联系学生的思想症结和改革开放的事实,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文明行为。
3.提升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生动有趣的实验,或在课堂传授中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抓住其与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承上启下的教学方式,创造新颖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及自主思考当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空气阻力”这一章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空中下落速度的快慢是否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不是.此时老师可以将两块大小不一的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一致.正当学生得意时,老师话锋一转: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但是日常生活中真的一直都是这样吗?接着老师可以将一片纸片和一块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发现铁片先落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并促使其将已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此时老师可再次发问并引出空气阻力的概念.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弹力这一节的时候,可以先拿一个乒乓球在地上弹几下,并提问学生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并分几次使用不同力弹起乒乓球,由此来引出弹力的大小,并设问学生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样生动的例子就会使得课堂显得生动,激发学生的解决疑问的兴趣,同时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思考能力.这样,通过设置两组不同的实验将学生带入课堂情景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带动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二、诱导给解题创造思维条件
诱导可以给解题创造一定的条件,适当的诱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题.例如在讲授“内能”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自主思考推导问题,老师可以在演示了地面运动的排球后问学生: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答:动能.老师再问:那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是否会运动?分子又是否具有动能呢?学生会回答:分子在不停运动,应该也是具有动能的.然后老师可以将排球举起,问学生:排球和地球相互吸引时,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势能.老师再问:那分子间有没有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呢?学生答:分子间互相吸引,也有引力作用.老师:那分子是否和排球一样具有势能呢?学生答:相互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弹簧实验,将弹簧压缩后问学生:被压缩的弹簧之间存在什么力?弹簧各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回答:弹簧各部分有斥力作用,弹簧具有势能.老师再将话题引到微观层面:分子间是否有相互间的排斥力?学生答: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作用.老师:那相互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呢?学生:相互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老师最后再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在这一案例中,老师通过逐步推进,由宏观讲述到微观,用排球和弹簧作为宏观层面的对照物,通过设置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一直到微观层面,从而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诱导,使得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意识,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阶段,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透彻.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并没有生硬地将物理学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通过诱导,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平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之后一般仅仅具有感性的认识,启发式教育便是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透过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使得学生透过感性的思维,利用推理能力,使思维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一过程需要的就是老师通过设疑、诱导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给学生一个争辩、推理、解惑的过程.如在讲述摩擦力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分别演示将一张纸夹在一本书中的情景以及将两本书每页互相交错夹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问学生:将它们分开所需要的力是否一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回答:两本书夹在一起的情况更难分开.老师此时可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同时发动同学们自发讨论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两本书每页互相夹在一起更难拔开.此时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摩擦力的印象更为深刻.之后,老师还可以再次发问:自行车的车轮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呢?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引发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同时,通过对自行车车轮的受力分析,指导学生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对于受力分析图更为得心应手,将知识掌握地更为牢靠.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便会互相研究这一课题,并开展相互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模式的规划整合,以专业核心课程《发动机检修》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套新型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随着实验条件、授课地点、授课教师和课程安排等内容的不同,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是教学资源没有实现优化整合的体现。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整合所有教学资源,进一步研究课程授课的实施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
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课程的行动导向任务、情境模拟类型及其实施方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标准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学导师团队、评价考核指标等内容,构建行动导向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简称SOP),并根据该作业流程统一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示范性课程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不同课程主讲教师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1课程教学SOP硬件平台。《发动机检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拆装与故障检修的专业技能,根据课程建设特点,教学环节必须在发动机一体化课室内进行。结合行动导向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发动机一体化课室须搭建的实验平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桌椅、发动机解剖仪、发动机(拆装用)及其拆装和测量工具、发动机调试运行试验台、发动机电控系统试验台、整车(故障诊断用)及其故障排除仪器、其他常用设备与工具。
2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要求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于一体,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完整、理论联系实际操作的方式完成课堂知识传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轻松实现课程的学,并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习模式。
搭建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必须汇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教学日历、电子课件、学习资料、实(验)训指导书等内容,通过构建课程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发动机检修资料库、课程习题库、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等平台,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示范性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分别配置不同权限的资源库账号和密码,教师的使用权限高于学生。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查阅课程教学的流程及其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料,也可以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查阅每个学习阶段的测试题目。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进行课程学习,但没有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的权限。
3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发动机检修》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一个很好的尝试。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学校为专业所配备的课程学习指导团队,主要承担该专业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期间的主体性教学和课后指导任务,一般课程教学导师团队由3-4名专任教师组成,采取轮值坐班的形式,学生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找到相关指导教师求解。通过实施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制,探索高职课程教学规律,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知识链条进行有机的整合,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4专业教学研究平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研究团队,在传统的教研方式中,同一课程不同的专业教师独立备课,授课资源共享的程度有限,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这种方式不能构建专业发展所需的相互研讨环境。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程序不可能由个别教师独立完成,必须组成专业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研讨。专业教研团队运行思路有如下几点:
(1)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会是一种优化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整合不同专业教师的授课经验、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等内容,形成统一的多媒体授课电子课件和习题资源库,制定统一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授课模式,并由此生成该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
1.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引他们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求真意识,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向上。教师系统地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能从其中掌握和理解多少,又有多少能为学生所用呢?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有效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与提高能力,要依靠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目标任务。
1.2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求善于提问、激发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再者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最后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启发诱导贯穿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内容更抽象,难于理解和把握。采用传统讲授方法很难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于自己难以把握的内容很容易丧失兴趣,选择逃避方式消极懈怠。如果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启发诱导,从导入课程到作业布置,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
2.2设置启发式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创设出各种情境,让学生质疑探究。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导入新授课时,可以设置一个相关问题情境,从教师提出的问题中通过联系、思考和想象,发现内在联系,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同时还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对生物学习的热爱等。设置启发式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每位学生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3教学内容灵活化直观化
高中生物内容的抽象性决定了它难以被理解,所以可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灵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教学内容不应死板,墨守成规,通过运用多样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灵活化,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引导学生踊跃思考。教学内容不应抽象偏离实际,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和模型再现等方式给学生以形象可感而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利于解决生物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观察探究事物的能力。
2.4实施启发式讨论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更强调会思考运用知识,培养探究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讨论法是学生以教师提供的线索为依据,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探究讨论,以达到辨明其是非、寻求真理的目的的方法。通常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组内成员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启发。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力。
3.结语
(一)体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体育老师们都为此伤透脑筋。由于学生们各自的身体素质都有所不同,体育教学的始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几套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体质弱的学生逐步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此外,个性也可以实现学生练习动力的增长。对每位学生予以照顾但又保证学生的自由,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实际上不单单指大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们,更多的还是指学校中各个年级的普通的体育课。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课是形成健康个性的重要途径,过于严肃、沉闷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健康发展,而中国的教育中大部分为课堂内部教学,学生们很难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体育教学正好给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间的相互作用
体育教学摆脱了课堂上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们一个可以自由发散的空间,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些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健康的个性化差异又可以推动体育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去参与,而参加者(主要指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比如篮球与足球,参与的学生可以在运动中形成沉着、冷静的思维,并且可以锻炼机智灵活、敢打敢拼、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对于学生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另外,对学生意志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命令和体验,想方设法克服一个个困难与障碍,对学生“坚持”意志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健康个性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健康个性,对于体育教学又有着良好的反作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心情就会非常愉快,老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与培养方面就会十分顺手。同时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予以重视,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分组的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自然不必担心。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锻炼方法,对体育教学的成效提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