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发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自愿学习美术,就必须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如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场绘画教学并让学生练习等室内教学方式,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写生练习或是田野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应用,还能使学生通过的亲眼观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得到更多的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而是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丰富教育资源
首先,应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拥有丰富教师资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或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对于缺乏美术教师的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前去支教的美术教师一定的补助,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并且鼓励美术教师前去支教,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其次,应丰富教学设施和教学类别。中学的美术课堂大多只是教师口授、展示图画的教学形式,枯燥的美术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购进美术器材,甚至是开设单独的美术画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听课、练习绘画;补充图书阅览室的美术书籍,供学生借阅学习。美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单包含绘画这一类别,开设类别丰富的美术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美术,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课的魅力,如陶艺课程、手工创意课、剪纸课程等都对丰富美术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以分数高低、就读的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来评价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少关注一点升学率与排名,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能发展得更好。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这种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逾越性。尤其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提倡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由的成长环境按照天性自然发展。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明,4~6岁左右的儿童智力发展尚处于感性阶段,是以眼看、手触、耳听为基础的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的发展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且保持的实践比较短;天性活泼、好动,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锻炼和发展。然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反而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与机会,把幼儿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内接受深奥知识的灌输,严重限制了幼儿身体机能的锻炼、思维创造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长时间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内接受知识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极易导致幼儿疲劳和厌烦;而且由于幼儿的自控力比较差,常常坐姿不够端正,导致驼背,甚至因为长时间的学习会影响儿童视力、骨骼的正常发展。幼儿园是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幼儿在这里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性群体,开始学习和小伙伴、老师等家庭外群体的交往,因此幼儿阶段的游戏应更多的是社会性的学习及锻炼,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锻炼身体各项机能。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使本来生性活泼好动的幼儿在局限的教室里无法获得正常的交流与发展需求,从而日渐孤僻、木讷。儿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重压下,会逐渐丧失对外界环境的兴趣与好奇心,失去探索和思考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与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策略
1.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全面提高幼师的素质地方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一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和应试教育潮流而不顾幼儿发展规律开设小学课程的现象,同时加强对幼师质量的审核与把关,杜绝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不合格人员上岗的现象。此外,要从根本上帮助家长和幼儿园认识到:
(1)幼儿园是以孩子天性为基础、促进孩子自由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应实施以游戏为主要教育与活动方式、以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社会习得为目的的教育,帮助培养对幼儿一生发展都产生长远影响的良好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与心理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
(2)幼儿的学习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之上的学习,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以学生亲身参与取代教师教授,用亲自观察、触摸与体验取代抽象的思考,幼儿的成长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出来的。
2.培养家长正确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态度与观念对孩子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很多家长由于自身学历与专业知识的局限,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比较落后。比如他们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调皮,是不够乖、不听话的表现;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不优秀的表现,期望孩子能安静地坐在房间内学习,获得比较高的分数。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会影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反而倾向于一些过早开设小学课程的学校,从而助长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趋势,违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与需求。
科技进步、信息化的成熟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各国都必须以前所未有的警惕或姿态来面对国际政治及经济形势,特别来自科技和教育地位的竞争压力。在这些深层次的背景下,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目标首先定位于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如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目标很明确: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对世界格局的掌控能力,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德国国际化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学习、研究和管理的高质量,提升德国高教的名气,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更多的实际经济利益也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追求的目标。很多发达国家都已把招收留学生的“教育出口”作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甚至规定了教育服务业经济收益占GDP的百分比目标。如澳大利亚通过向留学生出售教育而获得出口收入,留学生教育成为了其最大的服务出口业。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内容:系统性
(一)学生流动政策
学生流动是国际化政策中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为促进社会、大学进一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获取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纷纷出台战略措施,招募国际学生和输送本国学生到海外攻读学位项目或进行短期学习。首先,各国政府都充分重视吸引海外学生,如英国的“首相倡议计划”;日本的“留学生30”;韩国的“留学韩国计划”等。其次,各国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促进本国学生出国,如美国的《包尔赛门参议员国外研习基金会法案》和吉尔曼奖学金项目,都是用来资助美国学生赴海外学习。德国联邦政府设立了“走出去———在全球学习和研究”、“提升德国大学生流动性项目”以及“到东部区”等三大资助项目。
(二)教师与学者交流政策
教师交流的政策分为国际教师流入与本国教师流出的政策。为了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前往本国高校任教或从事科研工作,各国政府增加了资助项目与金额: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包括多项资助教师、学者和专业人员的国际交流项目;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设立了“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洪堡教授教席”奖,和“青年教授席位”;俄罗斯联邦政府则颁布了《关于吸引知名学者来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措施》。而欧盟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则鼓励欧盟国家的学者到国外的大学学习或者工作。
(三)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国际课程是国际化政策的核心,为构建满足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学习者需要的有效学术环境,许多国家在政策中明确提到增加国际性课程,实施融合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如美国将国际教育的要求纳入主流课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澳大利亚则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增加课程中的国际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开设涉及多国的交叉学科科目,引进语言学习和地区研究,采用比较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等。[1]
(四)语言政策
语言作为国际化政策中主要的沟通要素,在吸引生源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外语教育政策受到各国家的重视。英语作为世界第一的通用语言,使得英语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具有明显的语言优势,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架设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积极制定政策,鼓励本国学生学习外国语种。如美国2005年实施的“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学习俄语、中文、日语、朝鲜语和阿拉伯语等语种。其他非英语国家的语言政策导向是双向的,一方面鼓励高校利用英语授课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在国外开设本国语课程,建立研究机构,促进国外本国语言的学习与推广。
(五)跨境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各国开展了多个层次的合作办学,一般分成以下几类:其一是由教育输出国的大学与他国大学共建一所新大学,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二是输出国的大学与外国大学联合培养学生,授课的方式分为在全境外实施教学和学生在当地和输出国各完成一部分;其三是由一些全球知名的大学在国外设立分校;其四是向国外提供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各国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措施,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制定了“德国海外教育项目”计划,韩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则吸引外国优秀大学在韩国设立国际分校。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保证
(一)立法保障
法律规范的设置是各国用来推进教育国际化强有力的工具,各国政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法制化,有效保障国际化各项活动的深入发展。美国作为法治国家,通过联邦立法保证了“富布赖特计划”和《高等教育》第六款连续50多年的顺利实施,同时《2006财政年健康、服务和教育机会法案修正案》、“林肯计划”等法案的提出和通过,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稳居国际领先地位。德国历来重视教育立法工作,先后对《联邦德国高等学校总法》、《高等教育结构法》等法律政策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学位二级制为本、硕、博三级制,引入学分互认系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其合法地位。澳大利亚《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的颁布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为国际教育立法的国家。
(二)设立专门机构推动政策执行
对一个国家来说,设立管理国际化的机构对促进其国际化政策的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执行,英国大学联合会内部设立了英国高等教育联合会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联合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作为对外执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机构,已在世界200多个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推广英语教学,提供英国大学课程资讯,开展留学生教育咨询服务。法国为了在海外推广高等教育,在各国领事馆新增设法国留学中心,2007年3月,法国创办了法国校园管理局。澳大利亚针对处理国际教育事务设立了“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处”,为拓展国际生源,设立了“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
(三)政府资金支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资金保障,各国通过多种途径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美国国际化项目众多,其中“富布赖特计划”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国际交流计划,2000年以来,被资助人数持续上升。为了保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执行,德国联邦政府提供了最主要的财政资助,在2006~2010年期间,联邦政府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每年分别投入的经费均占其每年总经费的80%左右。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实施影响
(一)人才流动加速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不断实施,全球学生、教师、学者国际交流的规模持续扩大,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留学生。2011年,在美国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723277人,创下历年来最高纪录;同时,27万多名学生在国外攻读学位课程,在过去的10年间增长了150%。[2]“首相倡议计划”开启了英国教育国际化的国家战略时代,经过10年的实施,2010年,英国高等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占世界高等教育留学生总人数的13%。2011年底,法国教育服务中心已在世界103个国家设有137个分中心和37个办事处,目前在法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约有27.8万人。而德国2011年时出国留学生和外来留学生分别为102143和183249名,其中外来留学生比十年前增加了28%。[3]在亚太地区,2005年日本接受留学生已超过12万人,为此继续推行“招收30万留学生计划”。同样,随着“留学韩国计划”等各项措施的不断推进,韩国外国留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十年间增长了10倍。[4]
(二)国际化服务体系完善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化教育市场化中,获得消费者(留学生)的认可是国际化政策能否获得顺利执行的关键,从吸引留学生到留住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国积极构建完善的国际化服务体系。首先,为了方便海外学生求学,各国积极改革签证制度。如《2006财政年健康、服务和教育机会法案修正案》为学生签证办理过程中的快捷性制定明确标准;英国在海外增设了签证申请中心,简化签证手续,以便缩短签证时间;法国议会2006年7月通过了一项关于外国移民融入法国的新法律,对留学生学历要求、延长留学居住签证、实行多项优惠政策;德国的新移民法为攻读学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外国学生和学者提供逗留便利,放宽外国学生打工限制。其次,为了吸引更多世界精英人才,各国不断完善奖学金及资助制度。美国近年来逐年提高富布赖特项目的资助金额和人员范围;英国对于来自欧盟国家的学生,不仅可免交在英教育费用,还可享受英国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保险;法国为了吸引高素质的外国留学生,外交部设立了艾菲尔奖学金和第一名优秀学生奖;德国政府三次修改了《联邦教育促进法》,为家庭收入中低下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出国留学。最后,各国为留住精英人才,不断调整留学生的就业政策。如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留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首相倡议计划”中在就业政策方面放宽留学生兼职打工的限制,支持留学生在学期间积累工作经验;而日本在产学官三方配合下,吸收50%的国际毕业生在日本工作。
(三)经济效益提升
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国际化政策尤其是留学生政策为教育输出国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除带来直接的留学生学费收入外,留学生的旅费、生活费及其家庭的花费等,给留学生目的国带来了巨大的教育出口收入。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的报告估计,2011~2012学年全美留学生及其家庭对美国经济的净贡献达到约218.1亿美元;据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的研究报告估计,2008~200年英国通过留学生学费及其他花费所获得的净收入(扣除了奖学金资助额)达到67.87亿英镑,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2009年留学生带来的各种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72亿美元,教育服务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服务出口产业。
(四)文化交流广泛
随着学术交流、海外办学及留学人员的增多,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国家人员间、学术团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依存,加速国际文化的渗透与融合。留学生来到异国求学,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输出国许多的文化规则和价值观,同时,学成归国会将这种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开去。同时,语言政策推动了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非英语国家特别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如法国政府每年举行语言博览会宣传法国语言,在世界各国设立法语培训机构,派出志愿者教师到别国教授法语等。
(五)带来消极影响
虽然教育国际化是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高等教育优势,成为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输出国,不可避免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其次,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和众多的文化输出渠道,将其社会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政治观点等方面随着知识技术的输出而传播到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殖民主义。最后,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诉求会从根本上转变教育国际化的宗旨,淡化其教育意义。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国家一些教育机构以牟利为目的招收海外学生,忽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属性。
五、国际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趋势分析
未来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将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态势,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也会紧跟时代潮流,更加丰富完善。
(一)继续完善人员流动政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留学生的规模继续扩张,而留学生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潜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几乎世界上所有重要国家都将继续参与留学生市场的竞争中。美国将继续利用丰厚的奖学金、颇有诱惑力的移民条件等政策,更便利地将各国的优秀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转变为美国雄厚的人才储备,尤其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争夺印度、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才市场。为了保持欧盟国家在教育国际化上的领先地位,欧洲各国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对国外学生的吸纳能力。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及总数下降趋势,各大学面临生源危机,日本政府将继续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
(二)扩大规模转向保障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本质上应通过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因此,在强调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贸易额增长的同时,世界教育国际化政策最重要一个走势就是各个国家与国际社会将注重建立具有世界共识的教育质量标准及测定质量水准的核心指标。未来,将有更多国家签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国际性和区域性《关于学位、学历、文凭互相承认公约》,促进师生流动、合作教学、学分互换、学位联授,保障学生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权益,国际质量保障体系日趋成熟。
(三)更加注重市场驱动与效益
在国际市场中,教育被视为服务业,被纳入国际贸易的第十四项服务业项目,会员国必须依其承诺开放教育市场,并给予其他会员国最惠国待遇。在未来争夺国际教育市场尤其是留学生生源的竞争中,各国的决策者为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扩大政治文化影响,将吸引更多留学生,扩大留学生境外消费,增加本国高校海外商业存在,抢占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同时,为提高政策的效益,各国政府将探索如何协调国际化政策对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遵循,平衡政府政策指导和市场驱动作用。
(四)更关注人文关怀
虽然经济利益仍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很多国家在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得商业利益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国际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参照目前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经验,未来各国为了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将会不断放宽签证政策,在简化签证手续、缩短签证时间、延长居留时间的有效期上带给流动人才更多的便利。同时,为使国外学生更适应本国的学习环境,将会出台措施改善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于学生的外语学习、临时性工作、医疗、配偶的陪读和就业将会有更加优惠的政策。
(五)更受教育信息化影响
(一)无限制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教育的供给,对于传统教育来说,好的学校、好的教师资源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对于偏远的山区我们的教育是无法达到最优化的。网络教育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这也是我们政府为什么针对西部地区的网络教育作出明确要求的原因。网络教育通过这种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将教育资源从城市高校输往偏远山区,让那里的受教育者享受到了同等的教育。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办学方面来说,只需要付出固定的成本就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二)灵活、开放性
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学生可以从网络或者学校的网站下载制作好的教学课程和辅导材料来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还打开了终身教育的大门,这就是网络的开放性给我们带来的优势。而且网络教育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宽松的交流环境,这种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三)资源整合性
教育资源的多样化使得我们的教师资源角色也逐渐多样化,教师的职责和分工也更加细致,在对于各种课程的设计上,不仅要将新的教育理念植入其中,还要在设计上要求出新,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智能软件,创造互动、合作的平台来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对于网络教育的帮助作用。网络教育的优势不仅仅只是显现在了这几个方面,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也可以感受到网络教育带给我们的便利,我们相信未来的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新的科技手段帮助我们学习。在国外,网络教育成为了一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式,在我国则是将网络植入到了各个教育阶段。网络教育凭借其绝对性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方式,成为了我们业余、自主学习的好帮手,在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和国外的发展路线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网络教育的实施需要制定和研究网络教育的政策,这不仅关系到教育部门,并且与信息产业部门建立完善的网络设施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的信息产业部门不仅要提供优质、高速的上网服务,还要做到对于偏远山区的网络普及。
二、如何发展网络教育
如何更好的开展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工作已经成为了政府和各大院校最重视的问题。
(一)法律化
对于我们国家的网络法律法规目前还不是特别的完善,那么为了能够使网络教育发展不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同时也为了保护网络教育的知识产权,实现网络教育制度的规范化,网络教育的监督实现法律化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将各个方面的权利明确,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同时国家要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健全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教育更好的开展。
(二)市场开放化
网络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还要注重对于课件生产公司的发展。网络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模式,课件的制作和生产能够帮助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课件制作公司可以按照书本的大纲要求和考试安排对于课程进行个性化的制作,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出满足不同需求的课件。
(三)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陕西;发展趋势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文化土壤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西安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 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陕西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市场是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模式中最具活力、对民办教育发挥经常化影响力的要素。民办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陕西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陕西民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壮大的过程。办学规模扩大了,培养质量愈发重要。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办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民办院校就将面临生源匮乏、难以维持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民办高校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民办普通高校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才能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民办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的新观念,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进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接轨,使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2、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民办高校要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走出去”就是专职中青年教师要定期走向社会,走进高新技术产业,要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学实践知识。“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加盟民办院校任教。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在校生吸收学习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是社会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起逐年迅速增长,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必须认识到,学校把学生招收来只是进行“加工”、“培养”,社会是学生的归宿点,让他们顺利地就业,他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有生存权、自主权和发展权,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整体发展很快,像西京、西译、欧亚、外事等都在2万人以上,就是因为“出口畅”才保证了“入口旺”。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大胆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
4、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民办高校多项硬性指标皆名列全国前茅,如此成绩固然可喜,但陕西民办高校,同样面临与公办院校一样的资金压力。而相比公办院校,他们更不易获得银行的支持,生存和发展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由于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在近两年,高校扩招以及各地独立院校纷纷崛起等因素造成生源分流、资金分流等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亟待锻造和稳固它的“资金链”。
5、民办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从一次性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与企业的横向联合更加密切
随着陕西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与民办教育相联合,而民办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满足社会,满足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民办教育逐步形成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作用、并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企业、行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学校为企业、行业培训在业职工、下岗职工,将为社会、为企业、为经济提供更多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克荫.陕西现象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7.
[2] 朱国维,朱斌,陈晃.民办高校办学的趋利性分析及其对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12.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基本是课堂面授教学而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本身较为复杂,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使远程教育发展充满了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如果仅凭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很难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另一方面,作为新兴教育形式的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尚属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有待于探索和开发的领域。因此,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不应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应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和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思考、探讨和研究有效的解决办法,并能够对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炼为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促进自己对远程教育教学发展的适应性。
2当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贯穿教师工作生涯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就目前而言,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和专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它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仍属于探索阶段,远程教育发展各方面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资格认定均有较为健全的制度。在远程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和专业资格认定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制度障碍。当前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认定基本是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进行认定,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的工作要求与职责也大不相同,不应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考量。由于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和专业资格认定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是十分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及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2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的开放大学,依然秉承全国电大系统办学的模式即“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分院———市级学习中心———县级教学点”,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教育办学系统里,不同层级间教师的分工与合作问题目前还没有厘清。现实中,从开放大学总部到分院,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是课程管理教师又是专业指导教师,还是教学资源的制作者和提供者,还负责面授导学课,承担巡考或监考等临时性工作任务等等,老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各类量化的教学任务和各种繁杂事务占用,留给老师自己支配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往往忙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或进行学科专业研究。[2]还有些是因为受招生专业变化的影响或受制于学校内部关于教师工作量的规定,不少老师往往要担任非专业的课程教学,有的经常处于课程教学变换之中,难以形成自己固定的核心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做到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专业发展受限。
2.3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
电大系统的老师参加普通高校学科专业方面的培训或研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学科专业的知识更新和理论前瞻方面有所欠缺,专业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学科专业研究无法深入或难以找到研究的视角,专业素质提升较慢。即使是在电大系统内部,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之间的深层次专业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也不多,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骨干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远程教育理论素质与技能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老师反映很有收获,更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适时地开展,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参与学习。在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针对重点专业(多年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和新开的招生前景看好的专业)教师的扶持和培养方面的规划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的进修安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教师仅仅为了“能够出去一趟”,没有考虑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或教学需要进行进修学习。
2.4教学团队建设薄弱
在远程教育中,教学团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实训平台。教师通过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教学合作、针对问题商讨研究解决办法、团队成员的相互促进和启发,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提升,也使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得到磨练,更能有效激励团队教师对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电大系统的教学虽然是按照各级电大“层层负责”的原则开展,显示出系统的协作,但远未形成团队合作,尤其是在资源建设和网上教学方面各电大基本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教学团队建设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明确提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中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建设,此举对团队中各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开放大学体系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中,教学团队建设的日趋成熟及其有效运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5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事物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内部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还是要看教师自身的努力。有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受限于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有些教师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意识不强,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满足于固有的知识,教学只是被动地完成工作量的考核要求,觉得参加培训学习费时费劲,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有些教师学术研究意识淡薄,创新意识薄弱,对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缺乏探究精神,缺乏创新的眼光和视野,无法有效开展专业研究或教学研究。教师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导致其专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3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机构的电大,应致力促进其教师成为符合职业特点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专家,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等,[3]这些措施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我们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加强教师培训学习,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自我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1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外部制度的保障和支撑。在当前远程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定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开办远程教育的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普通高校和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电大系统)应根据《教育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采取政府的支持,促进政府层面制定和完善远程教师任职条件、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为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指引远程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根据《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要“办好开放大学”的良好契机,电大系统应努力争取政府对开放大学建设和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为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2进一步完善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高质量的教育将是空中楼阁。[4]因此,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的电大或开放大学,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在开放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重视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在教师管理理念上,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能把老师当作一般的人事管理来对待,简单量化教师的工作和时间安排,而应承认并尊重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属于复杂劳动,专业积累性强,这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有较多的时间自由度,要赋予教师钻研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课程教学以及推进资源建设以更大的空间;其次要完善电大系统内部的教师分类分工管理,按照远程教育的两大教学职能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完善主持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和资源制作与发送)、辅导教师(主要负责答疑、批改作业等学习支持服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让两大类教师专注其职,促进其专业发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自我发展要求,提升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3.3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
培训、学习和交流是促进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性举措。教师的培训应是持续性和终身性的,信息技术和教育以及学科专业都是不断发展的,教师要跟上教育发展形势并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或结合教育发展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就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电大应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鼓励校内外学术交流,组织或支持其考察学习电大系统、国内外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和成功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应重点培训广大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教学和辅导能力;二是完善新任教师的培训,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解决角色定位问题,熟悉远程开放教育,促进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进修、攻读学位、参加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的进修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教师参与外界竞争、提高业务能力的进取心;四是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对一些远程教育取得典型成功经验的学校的考察学习和交流,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并能够借鉴其有效经验促进本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4加快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教学团队的“老中青”相结合以及“传、帮、带”的合作机制,在推进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团队合作,可有效促进团队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开放大学全面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建设进程中,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学校教学改革工程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放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当前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快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开放大学总部(即国家开放大学)可按学科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师资的基础上组建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省级开放大学可按课程或科研项目在本省电大师资基础上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加快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搭建一个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使教师通过教学团队能锤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并通过团队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进而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5教师自身要强化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
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政府在政校企协同机制建设中的主导性和保障性地位。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政府管理工作的一大分支,在关系民生、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实践中,要从提升劳动力整体能力水平上,积极加快对经济与教育、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与规划,从多个方面来保障高职教育的稳步改革。
1.政府要发挥产学研联盟中的协同优势
产学研是高职教育推进技术创新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功能优势,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动力推进的主要力量。产学研联盟作为强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兴组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其特点是能够从技术创新与教育发展上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综合收益。我国对产学研联盟的投入还处于实践阶段,尤其是对于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需要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家组织的共同参与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共同的利益目标来确保各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学研联盟作为未来技术合作、交流、转移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组织,对于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从高校教育实际上解决人才培养方向问题。政府要从自身角色定位出发,积极从产学研联盟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政校企协同合作搭建有力平台。
2.强化高职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行业、企业等人才需求上进行调整,以顺应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需要。当前的高职教育专业链建设,对于各专业内的结构优化问题较为欠缺,特别是不同地方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性,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带来影响。近年来,高职教育从发展实践中逐步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加剧,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难以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结构的失衡,也给学生就业带来干扰。为此,加快对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建设与完善,迫切需要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中来优化。研究发现,对于各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特别是对产业服务专业,由专业门类来优化高职教育资源,才能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才能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学研联盟机制的协同,迫切需要从区域产业竞争力上来拉近产业发展与高职专业链的对接,依托产学研平台来整合专业教育资源、破解专业建设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对于专业配置失衡问题,要从企业、行业岗位群结构优化中来及时调整,促进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职业教育岗位能力同步提升。
3.注重校企合作模式中政府的导向与支撑
创新高职教育发展,要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中,尊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尊重企业行为规律和教育特点,要从两者的共同利益诉求上实现深度合作与融合。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企业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中,要参与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去,发挥各自合作中的积极性。产学研联盟的稳步推进,政府要在主导中创造合作的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合作培养上,关注企业岗位用人实际。如订单式培养、合作教育培养等模式,要从产学研联盟上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合作制定制度保障。政府是构建产学研资源整合平台的战略家,要从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搭建共享平台,发挥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能动性,积极完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师资融合、课程优化、教学创新等作用,构建“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培养新模式。
4.立足服务域和发展域,构建高职教育协同合作新机制
依托产学研联盟机制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要从区域经济、产业、企业等领域拓宽服务域和发展域,坚持“服务的宗旨,就业的导向”,从发挥自身教育功能,顺应区域产业转型,改善区域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突破人才培养上的瓶颈问题。同时,在教育实践与理论教育中,要从高职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上,提升高职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多元化发展。立足产学研联盟在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的积极优势,积极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窠臼中突破服务瓶颈,积极参与到企业、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中来,建立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校企人才对接新机制,发挥高职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结语
(一)缺少对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认可度普遍偏低。继续教育在我国是以教学能力和学历补偿为目的起步的。但是发展到今天,继续教育仍停留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忽视“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教育宗旨,无法可持续发展,这种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已形成了继续教育的理解误区,进一步拉低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如大部分在职人员对在职进修的积极性不高,或参加进修的人员陷入认识误区,他们只追求学历的获取,而忽视了个人在接受继续教育后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很多人将取得资格证书视作唯一目的,而将继续教育视作一次性的培训。还有为数不少的单位管理人员对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工作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在职培训既影响了公司的日常工作,又增加了经费支出。这种种对继续教育的模糊认识和消极态度,增加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上述问题的出现,还是与社会管理阶层管理观念普遍的陈旧有关。不少管理人员和在职员工仍持有狭隘的思想,忽视了在时刻变化的时代浪潮中更新知识的必要性,因此落后于经济时代的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国继续教育行业缺少制度性的体系规范。中国继续教育行业发展至今,始终缺少完整的体制和健全的法律规范。我国的《继续教育法》至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实践层面的体现是管理缺乏明确稳定的规范依据,现行管理体制混乱。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继续教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三)继续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缺乏实际应用性、培训内容空泛的问题。大部分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出发点是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且通过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但是,因为培训教师能力差,培训内容滞后,授课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目前国内的一部分继续教育不能满足时代与众多在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单纯地注重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规律性和经验性的问题却少有涉及,这样的培训性价比极低,难以培养专家型的员工并形成高瞻远瞩的气魄。一个中国现行继续教育的通病,即在培训的过程中不能顾及到被培训人员的心理感受,直接采用强行灌输,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这就使继续教育培训失去活力与新意。
(四)继续教育机构资源分散。中国现阶段承担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分为两类:高校自身和民办院校两类,其也分别代表了高低两种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民办院校,曾在继续教育的初级阶段,学历补偿阶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依然发挥着作用。但相对整体的社会变革,民办院校因为缺少高校教育资源并且培训项目单一,发展速度却很缓慢,这就使得大量一线员工难以取得明显的进修成果。
(五)关于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公司对继续教育的财务支出少,也是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如部分地区的中层管理者参加培训的经费得不到保证,甚至有部分公司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由参与者承担。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有些地区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因此继续教育培训更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以上涉及经费的问题,已经逐渐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推动与发展。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历史意义
(一)以成熟的学校教育为起点,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是世界各国在布林顿森林体系时代进行的重要历史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成人继续教育被誉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成人继续教育发展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战略,构建成人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原则目标。但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层等方面的需求和现实基础不同,对继续教育理念认识上的差异,作为教育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在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模式也形态各异。在欧洲各国如英、法、德等国家,成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规模,将成人教育定位在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现场的培训等领域,并在继续教育和学院教育体系之间建立起相互承认和资源共享机制。而另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则大力发展了在学院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生活和终生学习的状态。进入21世纪后,为了经济复苏和扩大就业,很多国家都加大了发展继续教育的力度。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通过了提案《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即《教育和培训2020计划》,提案中指出,信息技术革命、低碳经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竞争带来的就业和社会结构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首要问题,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必须接受挑战并向新的社会问题转变,发挥成人教育在在职员工和流动人员中的关键作用。在可预见的5年后,即2020年,30~35岁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40%,而以低技能人员为主体参与成人继续教育人数也将打到15%。在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指出,2020年,美国拥有的大学毕业生比例要居于世界首位,从占人口总数的40%提升到60%。而美国联邦教育部公布的《2011—2014财政年度战略规划》第一个目标,就是为青年和成人提供更多中等后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是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只有依靠高素质的生产力和人才队伍,我国的积极发展方式才能得到尽快的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充分认识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统一。我国在职人员基层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水平比较低,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亟待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人口受教育结构还是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只有基础教育水平的人数占总人口的65.68%,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仅为9.7%,而2009年联合国统计的25~64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0%,相当于我国的3倍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大踏步前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达到68.8%。他们在城市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来充实和提高生活和职业技能。
三、建立继续教育体系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成人教育系统和高校系统分离,形成体制,优势不能互补,优势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即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系统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基层人员职前与职后培养缺乏整体性与协调统一,其结果是形成培训内容的重复、资源的浪费。因而,通过建立网络课程、创业管理、成人培训、在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继续教育体系,使已有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互相衔接、相互融通,最终形成一个知识覆盖面广的成人继续教育网络体系势在必行。在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上,从学院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平行相隔离双轨教育体系,向衔接完整的融合式终身教育体系转变,构建成人在职教育的课堂化,网络化发展,完成我国终身教育概念体系的初期构建。
近年来,随着以成人教育为依托的终身教育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已经被视为广义教育与学习邮寄整合的综合性理念,是学院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的整合,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方式的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成人继续教育或非正式教育的学习获得的记忆、知识和能力,已经普遍的获得认可,与完成学院正规教育课程所获得的技艺、知识和能力一样,通过国家学历资格框架对个人的学习与培训成果进行登记认证,而不再局限于培训的形势。学院正规教育已经于成人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等之间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立体化成人教育体系,架起了终身教育的大方针。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和经济的告诉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曾经采用双管齐下的方针,扩大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规模和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失去学院教育的在职人员尽可能地提供与正规教育相当的教育机会和技能培训,而成人教育的正规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招生、培训、毕业和证书制度等多个环节,学院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分割时中国教育体系的传统模式。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学院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结合可以给双方的教育资源带来极大的整合。整合后的教育体系将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并会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广泛的各种不同机构及组织中的学习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接。建立终身学习框架下的继续教育体系,破除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壁垒,增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通过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评估、积累和转换,在继续教育和正规教育之间建立相互承认、部门流动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学习机会、多样学习途径和多种成才途径。
四、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的策略方针
(一)完善从继续教育到终身教育的战略体系:目标任务做细做实,开展监测评估。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完成终身教育初步体系的建立。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推动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全国从业人员年参与率超过50%。但全民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不断发展和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实践的角度看,难点在于如何加强以成人教育为基石的终身教育,和开发与就业相关的学习机会、工作能力培训,更加细致地关注将既定目标转化为行动方案和对实践结果进行系统评估。建立符合国情的评估体系,落实对地方推进终身学习政策的基本要求,保证最低水平实现目标的同时,为地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变化预留了空间。评估的标准包括:有参与终身学习的平等机会和权利;基本的学习时间长度或成果;一定的人均终身学习经费等,目的是衡量各地终身学习发展情况与成效,检查既定目标的达成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总结和发现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从而为终身学习的持续发展指引方向。
(二)建立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借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合作平台,建立社会系统性的终身学习模式,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贝伦行动框架》强调成人学习和教育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代表权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并维持使各级公共行政当局、民间社会组织、社会合作伙伴、私营部门、社会、成人学习者以及教育者组织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价成人学习相关的教育政策及计划的机制。拥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是在我国实施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的政策优势,但这项错综复杂的工程不能完全依赖与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在资源、财政、制度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支持,地方政府主导的创建学习型城市,建立学习型政府,以政府工作进展和政绩为主要评估内容,忽略了真正的主体“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政府在发展继续教育、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要从继续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向终身学习制度的设计者、推动者、监督者过渡。积极培育并引入各方社会力量,社会各部门和各行业负责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度建设、行业标准和机构管理办法;同时,推动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地方社区、大众媒体及作为用户的学习者等更大范围地有效参与,形成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