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读后感

2011年1月5日,我读到雷主编写的《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教师的浓浓情意,殷殷期盼,内心也为之触动。随之“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成为《中国教师报》标志语,“报中刊,刊中报”:特别报道,教学家、现代课堂、教师生活周刊等板块——每一个部分都是心系课堂、心系教师。“四化新风骨”(四化:新闻杂志化、内容专业化、服务精确化、风格独特化):——读每一篇文章,我已经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冲动。

跳出报纸,想我的课堂,想我的老师,心中有了目标,有了想法——虽然不能让中国教育因我而改变,但我可不可以改变这三尺讲台,这一亩三分地?

三十年的教师行程,我终于读明白了怎样才能实现我的梦想——用“情”成为“梦想”行程中的gps。

这个“情”就是我的教育情结与伴随我成长的《中国教师报》的教育情怀交融。2002年《中国教师报》创刊,我们一天天,一周周情系孩子——情系教师——情系学校。

因情而变,因情促变。认为是对的就立即去做,这样成本最少。《课改中国行》的连续追踪报道,那种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令我这个专职教师不能不想:教育为什么要创新,创什么新,如何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课改我写过《建构主义与辩证法》。李镇西校长的《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对教育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着实让校长们有了思辨的判断基准,我写出了《说真话,做真事——科学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下育人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我们创建生活化教育特色学校,育人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创立了开放式书屋——“读书吧”,建设了“山外海”鱼池,开展了小树认养等活动,学生活动学生作主,请他们当管理员,让学生在服务上学习服务。以爱育爱,看到孩子们精心呵护小鱼、小树时,感觉真是花开无声。我们努力着用青春与汗水献给这春的事业,献给这阳光的事业,有什么事业比教育事业更伟大?

《课改路上,我们碰撞智慧》使我更加清晰地明白:最重要的教育是‘给的教育’。今天的不少教育者往往把素质教育的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方法、设备、考试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需要教育英雄吗?》——当然需要。教育需要树立品牌,塑造教育英雄,将学校中的好教师向社会推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真正落实教育均衡。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现代教师,一定要具有五心: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帮助学生要热心;教育学生要耐心,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教学岗位要有事业心。我朝着这个目标,培养与引领。

《教育是什么》丰厚了我的感动之心:我看过一重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他却轻松地说:“我得的是懒病”!一个重病的人,能长久的挺着,一定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追求才是最好的良药!那么,健健康康的我们,面对我们的时时刻刻,又怎敢怠慢!读两年来的《教育家周刊》,鞭策我快速地成长——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马鞍山市导师团导师、名师、从教师成为校长,以“健康、友善、体验、成长”为办学宗旨,我们探索着管理学校的管理模式:单位时间内的承包责任制;在单位时间与单位时间之间,实行滚动链接式管理模式;首发责任处理制——践行着实实在在的全员育人。

《每一天都是教师节》相信尊师的春天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的精神呢?我想一个人一定要向上,向上,再向上。相信自己,永不放弃!但我们的心境是否更多地调整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

全文阅读

教师读书读后感

____《教师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暑假里,我借阅了赵国忠的《教师的第一本书》,其中李春梅的《从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做起》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班主任的价值与魅力。

名字好比是一个魔术瓶,呼唤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了解的第一步。接手新班,掌握大局的第一步就是“知彼”,和学生拉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等,这些材料掌握得越详实,在课堂上就越能发挥主观、客观方面的有利因素,收到良好效果。而这无疑要从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某个角度说,换位思考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第一步。在现实中,我们有太多的老师就是因为缺乏换位思考,才出现打骂训斥学生的现象,致使学生拒你于千里之外,虽同在教室,咫尺之遥却成了天涯之隔。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是深谙换位思考之理的,只有换位思考才会爱学生,才会真诚的对待学生,才会尊重学生,才会与学生民主地相处。在这方面,李镇西老师是最好的例子,他总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时时处处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他都能以此为出发点和评判一切教育教学优劣的重要尺度与标准。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啊!

师生平等交流不仅意味着师生间在平等基础上的心灵沟通,还意味着对学生的激励,赏识,它有助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平等地交流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法宝,它使每一朵小花都展开美丽的花瓣,它使每一轮朝阳都发出灿烂的光芒。

蒙娜丽莎让世人猜测不透,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老师的微笑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学生犯错误时,一个微笑是对学生的宽容;学生进步时,一个微笑是对学生的激励;学生遇到挫折时,一个微笑是对学生的理解……老师的微笑是化解师生隔阂,拉近师生距离,沟通师生心灵的良方。

全文阅读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这本书,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解答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读这本书,就如和作者朱永新面对面对话,娓娓到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我深思,也令我忍不住将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

作为一线老师的我,面对班上性格各异、智力不同的孩子时,难免会厚此薄彼。朱老师在《致教师》一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解释道: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孩子是“借”学校这块地方成长的,教师的职责,是要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的乐园,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每个孩子真的都是天使吗?是我把天使的翅膀折断了,他们不能飞翔了吗?所以,我决定还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

我们班上有个小男生,患有先天性癫痫,每天靠药物控制病情,在学校里的前两节课,他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从一年级起,家长和老师都没对他的学习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到现在三年级,我接班后发现他的拼音都没学好。他也是上天派给我的天使吗?但我决定尝试改变。

于是,每次课间,我都留在教室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为他补习汉语拼音,每天坚持。他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我怕他在家没法复习,于是给他买了一套“拼音有声挂图”,让家长在家根据挂图配合辅导。现在,他不仅会读拼音了,而且一年级下册的生字也能在本上工工整整地书写出来了。一次早读,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我展开一看,是一张画《我最喜欢的孙老师》,惟妙惟肖。从那以后,只要有绘画比赛,我必推荐他参加,结果不负众望,他屡屡获奖。这个案例让我充分体会到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挖掘他的潜能,学生就会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奇迹,显示出天使的真面目。

新教育实验的五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这就是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我们没有发现的潜在力量,无论他是迟钝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他们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与朱老师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的意义所在。

朱老师说:“教育要关注一切的人,要关注教师,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我们作为教师常常会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他们的成绩有优有劣,性格有好有坏,家境有高有低,但他们都是“借”学校这块地方来成长的。我们不能因为家庭造成的千差万别作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而是要发现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精彩。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用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曾被我们忽略的。

全文阅读

教师我的阅读观读后感

学校近期组织老师一起参加图书漂流活动,我阅读的是朱永新老师的《我的阅读观》。实际上以前在书店里见过朱永新老师的著作,可能是没有人引荐,所以就与他的书擦肩而过了。迫不及待的打开书,看到了优秀的朱老师的卷头语,就更加期待在后面的精彩的内容。

朱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看到朱老师受阅读的巨大影响,也知道在犹太民族里在阅读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名字。所有的这些都使更加坚定的继续走着在阅读路上。“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美景,体验精彩的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我们一定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会 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有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当阅读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读一生的书,做高尚的人”……这一句句话语如清风般拂过我的心田,是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和作者产生共鸣的这个词的含义。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后觉得浑身上下非常的轻松,走在路上自己感觉迈出的步子也是非常有力,眼睛看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柔,亲切。心中油然而生的一份自信、骄傲。

朱老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这一章里详细的列举了小学,中学,大学和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各100种。非常惭愧,我在推荐教师阅读的书里一共才读了5本。虽然看到这时有些着急,但我知道着急是达不到任何的目的。我很有信心,虽然不已经30多岁了,但我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尽力的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就像雨亭老师在天不设牢的故事中讲的一样:“如果只为名利所诱,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这时,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我不会去计较太多的名利,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做为一个教师,要有用大的眼光去观察,体会教育。朱老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改变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但我可以在一个学校里去改变我周围的环境,可以在我的班级里去改变我的学生。当然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心中一定是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班级的。我要做一个小小的火把,去照亮我周围的世界。我期待着开学的日子赶快到来。也更加清楚我应该在假期结束前要好好的梳理自己的思路,为开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话: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新教育这个词,知道了它的含义。期待着和新教育零距离接触。

全文阅读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非,这个大名闻而久之。那是因了他的《不跪着教书》,遗憾的是我没有读那本书。最近朋友借我他的《致青年教师》,我因了钦羡作者,而渴望读这本书。当我拿过这本书时,心里有点忐忑了。自己教了十五六年书了,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还是希望倾听这位名师的教诲,所以虚心的一页一页的翻读。剔除了午休,课间见缝插针的读。两天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

了。心里满满地全是收获,回到家想把这些收获梳理一下,让它变为我永恒的财富!

认认真真地读着《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篇短小精悍、道理浅显易懂的文字。真的让我读出了他出版本书的目的——“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吴老师的书中所举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吴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翻卷而读,掩卷而思时,沉淀在我记忆深处的东西都是吴老师赠给我的“礼物”,今生受用。

他说: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一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养——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他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已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述。它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前面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当然,作为一盏灯,他未必需要一直亮着;但是在他亮着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耀眼的、夺目的,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能照亮学生走过一段路……

他在做个“做个有胸襟的教师”那一辑中说:

面对青少年的冷漠,你能悲伤地哭出来,说明你有真诚的情感。

全文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是指教师要注意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他们的目的就是抛好球、接好球。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第三、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

这学期在推荐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而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这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书中娓娓的叙谈,诚恳的告诫,他像一面镜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你、我、他。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那就“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读点书吧!”在100余条的建议中我重点读了P315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现在就谈谈我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论文中用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们走上台展示时,足足地吓了一跳,不光是我还有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来:“蛇!”再仔细看原来是青竹棒上缠绕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吗?我又看到那个学生神秘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去上美术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我是当事的那位老师,我肯定会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更不会把教棒借给他。但这位老师用包容、欣赏的眼光来接受了一个孩子别样的童真,同时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这位老师也同样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师的一声呵斥,那或许一件杰作就飞灰烟灭了。所以,我们不但要抛好球,还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在上《太阳》一课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轮到学生自己下笔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慌忙把自己的画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开开眼界?”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她说:“那就等你画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她点点头,过了会,我又走到她的身边,她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画。她慢慢地把手从画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太阳。我于是说:“你画的太阳很特别,但老师希望你的太阳能早点高兴起来!”那个小朋友笑了!也许是我的话,不一会儿她把太阳的表情改了,还给太阳涂上了特别美丽的颜色。这回她再没有用手把画挡住了。当画好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她也勇敢的上来了,结果我当众表扬了她。我看到了她冲着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建立信任基础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因此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课堂内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建立起“信任”这朵娇嫩的花。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隐喻也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要相互信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呼吁老师们:“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被人尊重,师生间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总结的。

全文阅读

《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做教师这么多年,可能性格所致,一直以一种淡然对待这份工作,不为利益、荣誉所动,但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那就是让我的学生在经历初中阶段的人天生长中没有遗憾。

翻开《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全兵法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教育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永无止境,这是我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最大的收获。翻开首页,一段段文字让我对教育,对教师工赵长红作有了更深的熟悉。

在“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中,作者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渴看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纵目标,这才是把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大的教育!”高瞻远瞩看教育,假如作为教师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不能培养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

“什么是最糟糕的伤残?了无生气、不负责任、欠缺野心和渴求,这才是真正的伤残!”“走进学校,你们要学习怎样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而不是学习平庸!”“假如我们不停的朝前走,就会不断的满足,就会快乐幸福,”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前面永远有梦想和希看在等待我们往收获!教书育人自古以来经久不衰,她的魅力就在于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培养人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对人的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东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爱与教育形影不离,有了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技巧,而是从心地散发出来的人性芳香。”读到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感慨很多,爱是教育成功的条件,但爱需要通过教育艺术、教育技巧和教育策略来实现。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和老师抱怨说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强,总是跟家长或老师对着干。在抱怨之后,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对他付出的爱打折扣了吗?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爱永远是博大的爱、无私的爱。但孩子理解了你的爱吗?懂的了你的爱吗?接受了你爱的方式了吗?

读《做卓越的教师》,像这样的收获还有很多很多。在《做卓越的教师》中,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给人很多启迪、启示、引导、督促。

全文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摘要:《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专著,文中既有生动的实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处处闪耀着实践的光芒。本文仅从其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观几个角度出发,简要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几个方面,以期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9-03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且都是来源于他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总结,本文只选取其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观等几个方面。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的迥然相异[1]。素质教育立足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2]。它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师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境地,分数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子,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人被忽视[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观显然是倾向于素质教育的。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因为这样,我们就“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么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会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落[4]”。

同时,他认为,教师和学校的舆论不能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学生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许多人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只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能力,它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个生活。对于那些有学习之外兴趣和能力的人,教育,关键是要开发其潜能,并使其得到合适的发展。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观:生成式学习

全文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

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习。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近。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习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全文阅读

教师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教师,而教师中最难得的莫过于班主任。学校为了让我们都能成为优秀的班主任,近年来加强了对年轻教师的业务培养,经常向我们推荐一些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还要求我们看完了要有所体会。这件事情是最让我发愁的了,因为平时我最怵的就是读理论性的书籍。刚拿到《班主任兵法》的时候,我也是那么想的,随手就将它束之高阁。终于有一天,无所事事之际,拿起书来随便翻了翻,却一发不可收拾,厚厚的一本书,没多会儿就看完了。通读了书中“实践篇”的三十招,又浏览了“理论篇”的二十五章后,不得不叹服万玮不愧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看问题非常冷静理性,做事非常细致严谨。

万玮的经历让人倍感亲切,像许多年轻教师一样,万玮刚走上讲台时满怀热情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讲“民主”讲“平等”,结果却失去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痛定思痛,万玮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群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教师和学生天生就是两个阵营的人,......而且永远属于两大阵营。”有了这些认识为依托,在以后的工作中,万玮大胆地运用长期阅读积累起来的兵法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状况迭出,均能用一套又一套令人惊讶不已的高招将这些调皮基至有些刁蛮的学生一一收服。可以说,万玮的《班主任兵法》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上的一个突破。

万玮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但是我们学到的如果仅仅是将管理学生的方法看作“兵法”,把管理学生看作是向学生开战,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立起来,那就背离了作者的初衷。在我看来,万玮最值得学习的是应该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在“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核心思想指导下树立自己的多重角色,“随机应变”不断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处理好各种状况。

“知己知彼”是战略战术的最基本原则,像我们一样,万玮也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了解学生,本书一开篇就给我们分析了现在学生的成长环境:“当他们对世界开始有感知时,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他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思想的不断冲击,……以至于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即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都有了‘代沟’”。万玮分析了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指出了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学生个体的沟通困难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早就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万玮在《素养篇》里也说班主任所要具备的第一个素养就是“要德才兼备”。在人师和经师之中,万玮认为做好人师是首要的,“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还不稳定,行为习惯上可能会出现反复性,但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向上的思想认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言传,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身教。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就应能率先垂范,以无声的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万玮说:“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是决定其行为的最重要原因。这个“体验”和“感悟” 不是粗暴的说教和简单的限制能教给学生的,这只能靠教师长年累月细水长流的影响。

要能够影响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佩服。学生最佩服的教师是什么类型的?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让学生佩服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了。所以做好一名经师也很重要,有时候做好经师能够对做好人师有关键性的帮助。

在《捭阖术》一文中,万玮告诉我们做学生工作必须掌握“捭阖之术”。所谓“捭阖”就是“开合”,也就是学生的心灵开启和闭藏的两种状态。做学生工作,最好的时机是学生处于开启状态。然而这个机会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我们的学生心中其实有很多的困惑,但他们又逞强,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这时,教师如果再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喋喋不休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到学生的头脑里,学生不但不领情,还会向你永远关闭心灵之门。我认为要让学生处于开启状态,教师应充当起朋友的角色,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分享学生的欢乐,分担学生的忧愁,为学生排忧解难,同学生休戚相关。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万玮在《刚柔篇》里强调做班主任应刚柔相济。在我看来,教师的“刚”不是对学生凶神恶煞、冷若冰霜,教师的“刚”应该是对待学生要像父亲一样严格。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尚差,难免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毛病。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严父,学习上严格要求,纪律上严加管教,特别是对犯严重错误的学生,绝不姑息,该批评的批评,该检讨的检讨,必要时就该“家法伺候”,严肃“军”纪,以儆效尤,让学生彻底认识到错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