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对象简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是很多,但求知欲强的学生对这课《海底世界》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与此同时,通过国际互联网让学生扩展延伸到课本外的一些海底生物知识并让他们自己交流、表演,并下载资料制作电子作品,扩展、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1、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知识目标:
①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②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③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海底世界》是一篇非常浅显的说明文,如果不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是看不出它的精妙之处的。学习母语,融入品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一份情怀,发现语言的秘密,感受表达的精妙,那就要品析语言的关键处,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一、口诵心惟,品析语言关键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吟诵,心里思考,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读读、想想,触摸语言文字,体会精妙之处,发展思维能力。
【案例1】
师:大海的神秘让人遐想,今天,我们要去海底看一看那里的世界。一起读读课题。(生读)“底”就是最下面,最后一笔是点,指石头,石头落到了最下面。海底就是大海深处。(出示句子: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谁愿意读?(生读)
师:(出示图)同学们,海底也是高低起伏的,距离海平面一千米以下的地方才是深海,大海最深处有一万多米,能淹没世界上的最高峰。让我们一起读出大海的深。(生读)
师: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创新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理念、合作型学习理念等已经深化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新理念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动力保障,目标定向,操作指向等作用。正当我们如火如荼地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尘封了几十年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如春雷召唤着春雨滋润大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确有启示,文章以《海底世界》的教案为例,论述了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努力践行 “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70-01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文章以《海底世界》一文的教案为例,讲述的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教学思想。
1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2、学习作者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学生学会写具体的方法。
3、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口头表述能力,能用流畅、较严密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学习这篇课文,适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
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孩子们好奇心强,奇妙的海底世界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学习这篇课文,孩子们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学目标:①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参”,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喜欢的段落。③能抓住重点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④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大海的兴趣
(课件出示波涛澎湃的大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
师:你们令老师大开了眼界,大海真是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这神秘的海底世界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懂得搜集资料也是―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版画是通过制版与印刷的手段来完成的具有复数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欣赏、探究版画的制版,并在游戏中掌握凸版画的制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合作制版过程中,培养集体主义合作精神,树立热爱生活的意识,善于发现美的东西。
【教学重点】
构思制版,印刷工艺。
【教学难点】
动手能力培养,正和反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了解围绕中心写一段话的构段形式。
2.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学生预习时,运用勾、画、圈、点有关字、词、句、段的方法,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各种资料等,多渠道尝试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堂上向老师、同学提出来。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科普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往往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那么这类课文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教出“语文味”,同时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呢?我们不妨通过这几个方面教学:提问激趣——研读课文——延伸探究。下面就三下《海底世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谈谈科普文教学。
一、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以读书为主要手段进行的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引擎、思考的动力。在具体的科普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同学交流,教师梳理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交流预习,梳理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读书收获的平台,引导学生梳理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于教师找准科普文学习的切入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疑难点组织教学。我们来看教学设计:
1.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海底世界。
2. 问题回顾。出示第一节课梳理的提问。第一节课上,大家提出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也找到了答案,但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重点的、关键性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
二、 研读课文,品味欣赏
问题的解决方式很多,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问题是学生读懂的,不是靠教师讲懂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通过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试一试等途径,力争自我解决问题;可以在自我细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等途径,在组内交流,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体读一读、抓住重点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师生共同释疑解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给予探究方法的点拨、示范和帮助,并参与到研究中去。我们来看教学片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学互动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新课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我常采用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插图、音乐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名言导入法,谜语导入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例: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
点评: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样的导入语直奔主题,但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减弱,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设问导入法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根据这一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一、案例背景
问题解决是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关注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强调问题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问题解决并不只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注重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角度,突出问题解决从提问能力的培养开始,因此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主题图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案例,谈谈本人粗浅的看法。
二、案例描述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一节计算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设计了生活情境:书架上有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9本《淘气历险记》、8本《学校》。让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问题后,再进行加法的计算教学。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看,这是学校图书馆新买来的书,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书,各有几本?
……
师:你们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培养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主动学习能力,主要在于教师的激发、尊重、引导、激励、培养等几个环节,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敢于想象,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许多幼儿一生下来就会对颜色产生兴趣,表现出美术方面的才能,喜欢涂涂抹抹,写写画画。然而一个孩子有无美术才能,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兴趣和主观努力。可当幼儿想要自己描绘自己心中的图画时,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讲,应该如何引导幼儿在美术教学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激发幼儿想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愿望
要想让幼儿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精彩的范画、足够的实物或教具是缺一不可的。例如:大班一节折纸“小燕子”,上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很多个折好的大小不同的“小燕子”,并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来,把“小燕子”抛向空中,抛向在座的孩子们。当孩子们接到飞向他们的小燕子时,一个个强烈提出要求,让我马上教他们折“小燕子”。看到孩子们想要学的欲望那么强,我马上发给孩子们纸张,开始一步步地教他们折了起来。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就连平日不爱动手的小朋友也不由自主地折了起来,很快有的孩子就会折了,但马上他们又向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您折的小燕子那么漂亮,我们也想让自己折的小燕子变漂亮些,您说能行吗?”“当然可以了”。接着,孩子们便纷纷拿出彩笔,给小燕子的身体上涂上了黑色或蓝色。就这样一节轻松的美术课圆满结束了,当然老师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逐步实施的。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前几天美术课上给孩子们讲“海底世界”,我采用了直截了当的形式引入新课后,用白色的油画棒先把海底世界的图案画在白纸上,再用蓝色水彩一下子把画面显示出来,也包括板书课题。然后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海底世界吗?你们见过海底世界吗?”这一问题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异彩纷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一律报以微笑,不做评论。待大多数孩子发言后,我告诉孩子们,海底的世界真地是那么地丰富多彩!接着请孩子们欣赏我搜集到的海生物图片。通过图片(有代表性的海生物:形形的小鱼、乌贼、海马、海星、海草、珊瑚等)欣赏,孩子们了解到,海底的世界确实是太美了,从而激发了他们想自己动手描绘大自然的愿望。然后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印象和想象与本组同学讨论,“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海底世界?”至此他们的设计方案已基本成熟了,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孩子们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的采用了单色线描的方法,有的运用了勾线平涂的方法;作品的图案或简洁粗犷,或优美细腻;色彩有的亮丽、热烈;有的柔和、宁静。很明显,孩子们的设计构思和笔法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班里有一个叫琪琪的小朋友,平时对美术课并不感兴趣。可那天放学后却兴致勃勃地对邻居家的小哥哥说:“今天我们上美术课,美术老师让我们画海底世界。我画了很多海里的生物,有鲸鱼、虾、海豚、海马、海星、海草、海龟、螃蟹等,可漂亮了。放学时妈妈来接我,看到我作的画,妈妈可高兴了,以后我要好好学画。”
三、教师要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大胆创作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万物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大海航行靠舵手,幼儿学习靠教师的细心指导。例如:大班的一节绘画课“秋天的菜园”,孩子们首先分别讲了参观郊区菜园的情景,描述了秋天菜园的丰收景象。然后我让孩子们开始画画。下课前,当我走到小朋友明明的身边时,仔细一看,发现明明的画面上,画了好多好多绿色的西瓜,绿色的豆角,绿色的茄子,绿色的西红柿,绿色的玉米棒子。我有些诧异地问到:“你画的西瓜、豆角、茄子、西红柿还有玉米棒子,为什么都是绿色的呢?他扬起了葵花一般的笑脸,不假思索地对我说:“我画得是绿色食品嘛!”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创意和他的美好意愿,并且鼓励他长大后要当一位科学家,要培养出绿色的玉米来,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说:“那么茄子、西红柿、玉米棒子还有没有其他颜色呢?比方说紫色、红色或黄色?”听完我的话他又继续画了起来。课后我想,如果当时我没正确引导他的话,我想那个孩子以后画画肯定不敢随自己的意愿画,这样也就抹杀了他的创作积极性。然而,画出绿色的玉米棒子,又是多么良好的思维品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