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析语言,学习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底世界》是一篇非常浅显的说明文,如果不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是看不出它的精妙之处的。学习母语,融入品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一份情怀,发现语言的秘密,感受表达的精妙,那就要品析语言的关键处,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一、口诵心惟,品析语言关键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吟诵,心里思考,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读读、想想,触摸语言文字,体会精妙之处,发展思维能力。
【案例1】
师:大海的神秘让人遐想,今天,我们要去海底看一看那里的世界。一起读读课题。(生读)“底”就是最下面,最后一笔是点,指石头,石头落到了最下面。海底就是大海深处。(出示句子: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谁愿意读?(生读)
师:(出示图)同学们,海底也是高低起伏的,距离海平面一千米以下的地方才是深海,大海最深处有一万多米,能淹没世界上的最高峰。让我们一起读出大海的深。(生读)
师: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生: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
特点。
生: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选一句最能概括全文的。
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学生读文章,往往提取的是零散的语言信息。教师让学生找找、读读、想想,对语句进行再整理、再选择,终于发现了文章表达的精妙。
【案例2】
师:“异”字是什么意思?
生:不同。
师:“奇”字呢?组个词说说。
生:奇妙、惊奇、神奇。
师:是一种感受。海底的奇就是因为它的不同,哪里不同呢?我们现在来读课文。
抓住中心句,提取关键词,聚焦关键字,这是品味语言的关键。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奇在不同,哪里不同?再读文本,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中思考,在饶有兴趣的思考中,理解、记忆,达到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表达的愿望,这样,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二、阅读积累,体味语言的关联处
在精读中积累表达方式,积累思想,学会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感受特点,学会有联系地读书,看待事物,积累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案例3】
师:声音哪里不同,奇异在哪呢?小声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生:海面和海底的声音是不同的。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师:(出示“波涛汹涌”)看看“波涛汹涌”这四个字的字形。
生:都有三点水,说明波浪又大又急。
师:我们配合来读读。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
生: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师: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声音都没有呢?
生:也不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师:(出示:“窃窃私语”)海底动物在说悄悄话呢!
生: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师:深海,我们很难身临其境,但作者的描写却让我们如闻其声,他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用我们常见的小动物和人发出的声音来描写。
师:其实,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也都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生:像小猫一样喵喵喵。
生:像闹钟一样叮铃铃。
生:像刮风一样呼呼呼。
师:说也说不完,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
生: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师:真是处处体现了因不同而奇异的景象啊!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和区分。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评析,在评析中关联想象,读读比比,积累对海底的认识,再发挥想象,学习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想象。像风,像猫,像闹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语言表达被激活。
三、读写结合,拓展语言的发展处
海底世界的读写设计,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先进行阅读材料的指导,再练笔。
师:同学们,海底动物活动特点和他们的外形、生存环境有关,在遇到自己的敌人时,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看,出示图片,这是石鱼和金枪鱼,它们是怎么迷惑敌人的?
生:石鱼的外形和石头一样,它趴在水底一动不动,就像一块石头,敌人很难发现它。
生:金枪鱼的腹部是银白色,与天空的颜色相似,在它下面的敌人从下往上看,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天空。
生:我补充,金枪鱼的背部颜色比较深,与海面的颜色相似,在空中的敌人从上往下看,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大海。
师:石鱼和金枪鱼都有自己的伪装,可以对比着介绍。海胆和乌贼,它们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就像刚才那样,把它们介绍清楚。
朗读从倾听开始,写作从模仿开始。口诵心惟,教师教在规律处,引领学生品析语言关键处;教师教在疑难处,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关联处;教师教在发展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央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