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肿瘤

骨肿瘤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骨肿瘤骨病

带血管蒂自体骨植入灭活瘤段骨在肢体恶性骨肿瘤中的应用 宋金纲,杨蕴,张瑾,赵军,程明,邢如维

15例骨和软组织内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蔡雷,高子芬,黄啸原,邹万忠

限制型肩胛骨假体置换治疗肩胛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王晋,沈靖南,付明,黄纲,廖威明,李佛保,韩士英

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再手术的原因与策略 于秀淳,刘晓平,付志厚,宋若先,周银

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假体置换的软组织重建 刘立成,孙成良,路小勇,高聿同

昆明地区正常人群骨矿密度观察 胡侦明,康晓鹏,劳汉昌,浦波,杨庆秋,张宝华,吴志丹

胸腰椎转移瘤98例的手术治疗 胡豇,刘仲前,王跃,庞健,胡云洲,樊征夫,宋跃明

骨科几种恶性肿瘤热休克蛋白表达免疫组化初步观察 汤宇,崔雪梅,袁玫,卢世璧

全文阅读

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002~2009年在本院诊治的41例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损31例,骨质破坏较轻行病灶刮除,瘤壁灭活,自体和(或)异体骨、人工骨植骨12例;病变范围较大或合并病理性骨折行病灶刮除,瘤壁灭活,自体和(或)异体骨、人工骨植骨后行内固定19例,其中带肌蒂髂骨瓣3例。内固定方法包括股骨颈病理性骨折空心加压螺纹钛钉内固定,粗隆间病理性骨折DHS、PFN内固定或倒LCP内固定。恶性骨肿瘤10例,原发性恶性肿瘤行广泛切除人工假体置换4例;转移性病灶切除,骨水泥充填,DHS或PFN内固定4例;原发恶性肿瘤髋关节离断术2例。结果: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损31例中2例失访,29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均获得满意功能恢复。1例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后再手术。原发性恶性肿瘤6例,随访12~30个月,其中1例死亡,余未见局部复发,生活均可自理,可独立行走。转移性骨肿瘤4例,其中2例于1年内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病理性骨折。结论:应根据股骨近端肿瘤的病理性质、病变范围选择个体化治疗,以减少局部复发,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肿瘤;治疗;诊断;骨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095-02

股骨近端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病变可造成股骨近端支撑力下降,常常并发病理性骨折[1]。其诊疗不当将贻误病情或影响髋关节功能,甚至丧失治疗的机会。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本院收治的41例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初步临床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1~68岁,平均39岁;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1例,其中纤维结构不良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囊肿6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样骨瘤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巨细胞瘤4例。恶性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转移瘤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2例。

1.2 治疗方法

全文阅读

原发性骨肿瘤统计分析

在人类肿瘤中,骨的原发性肿瘤相对少见,但是骨肿瘤却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其病变特点决定了其诊断和治疗的困难,对骨肿瘤的各亚型及发病率等资料尚缺乏有意义和价值的资料。我们统计分析了2002年1月~2011年10月间珠海市人民医院经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的骨肿瘤共计646例,按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骨肿瘤及为我院骨科肿瘤诊治积累临床研究资料。

1材料与方法

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手术患者中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例,复发者只计数为一个病例,均经病理及临床影像学证实。共计646例,其中男366例,女280例;年龄1~77岁,平均年龄31.9岁;其中良性骨肿瘤60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39例。

2结果

646例良恶性骨肿瘤的类别、性别、年龄及分布情况见表1。良性骨肿瘤607例中,骨瘤和骨软骨瘤的发生高于其他良性骨肿瘤。其余依次为软骨瘤、骨巨细胞瘤,另外几种骨肿瘤发病较为少见。原发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与软骨肉瘤为主。在骨肿瘤的发生中,男性多于女性,且好发年龄小于30岁。

3讨论

目前,对于骨肿瘤的的发病原因和发生过程尚未确定。以前为数不多的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民族间骨肿瘤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差异,说明骨肿瘤发生受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

本组统计结果显示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性别构成上均是男性多与女性。良性骨肿瘤与恶性骨肿瘤男女性别比分别是1.29∶1和1.6∶1,这个结果与国内黄承达、辛林伟等人[1~4]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在良性骨肿瘤中,骨瘤和骨软骨瘤发生较高,两者的病例数相差不大,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稍有不同,刘子君[5]和黄承达[1]报道的发生率最高为骨软骨瘤。而骨瘤居于第五或第六位,这种情况可能与本院的病例选择有关。良性肿瘤中发病年龄在30岁以前的占70.67%(429/607),慕小瑜[6]统计的青海高原地区的数据是11~30岁组的发生率为72.86%。而黄承达组为59%,刘子君组为61.51%。这些数据的差异可能与各自的病例选择相关。我院的数据中恶性骨肿瘤主要为骨肉瘤和骨软骨肉瘤两种,恶性骨肿瘤所占比例较低,占6.0%(39/646),这种情况可能与本院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患者就医的选择性相关。慕小瑜[6]的研究结果认为,高原地区恶性骨肿瘤的发生偏少与环境因素可能相关,但是我们研究的病例是处于低海拔地区,尽管数据较少,缺乏分析价值,但从数据上看,仍然是恶性骨肿瘤较为罕见,因此对于环境因素在骨肿瘤的发生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尚待进一步统计更多的数据进行研究。

全文阅读

“深藏不露”的骨盆肿瘤

2012年1月7日,在中华医学科技奖(2011)颁奖大会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蔡郑东教授主持的项目“提高骨盆环肿瘤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提起骨盆肿瘤这个医学名词,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的确,与肺癌、肝癌相比,骨盆肿瘤的患病率较低,在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不过,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时,那个坐在轮椅上,用身体捍卫圣火,高呼“中国加油”的女孩吧?这个被人们称为“最美火炬手”的上海女孩金晶,八岁时因罹患骨盆恶性肿瘤,失去了一条右腿。巧合的是,蔡郑东教授正是当年为金晶做手术的医生之一。那一年,蔡郑东27岁,师从我国著名骨肿瘤专家刘植珊教授开展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研究工作。

骨盆肿瘤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通常是良性还是恶性?患了骨盆肿瘤以后,非得截肢不可吗?提高骨盆肿瘤疗效的“关键技术”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于近日专程采访了蔡郑东教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骨科蔡郑东

专家简介

蔡郑东

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疗专长:从事骨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精通各种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手术,骨盆肿瘤与巨大骶骨肿瘤的切除重建,以及各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荣誉。主编《骨盆外科学》《实用骨肿瘤学》《现代战伤外科学》等专著。

专家门诊:

全文阅读

骨盆肿瘤的术前栓塞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的术前栓塞对骨科手术的价值。方法:本组9例栓塞前先作造影,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将供血动脉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并造影复查证实。结果:本组9例栓塞后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完全栓塞,肿瘤染色较前显著减少或消失,6例疼痛缓解,9例术中失血在730~3000 ml,平均 1640 ml与传统未经术前栓塞失血少2倍以上。结论:骨盆肿瘤的术前栓塞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和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是骨科手术前重要的辅治疗。

关键词 栓塞;骨盆肿瘤;手术

骨肿瘤特别是骨盆肿瘤由于血供丰富,其外科手术治疗中失血过多,手术视野不清,往往难以全部切除,或失血过多导致术中休克、甚至死亡,而成为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骨盆肿瘤的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为骨科医师解决了这一问题。1998年以来我院利用术前栓塞治疗骨盆肿瘤9例,初步结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材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4~59岁。术前照骨盆平片、CT或MRI并作活检病理证实。其中脊索瘤、软骨肉瘤、神经鞘瘤各2例,骨母细胞性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巨细胞瘤各1例。发生部位:骶骨5例、骶骨及髂骨2例、髂骨2例。

l. 2 方法:在局麻下,应用Seld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插入腹主动脉下端,或髂总动脉先做造影,明确肿瘤部位及供血动脉,后将导管选择性插入供血动脉,并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栓塞后复查血管造影见肿瘤血管完全闭塞,手术一般在栓塞后3d内进行。

2 结果

术前血管造影均表现相应区域内的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增租。本组9例均进行一次性栓塞,共栓塞21条动脉。栓塞后造影示肿瘤供血动脉中断,肿瘤染色明显减少,6例患者疼痛立即缓解。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失血量为730~3000ml,平均失血量为1640ml,而且使肿瘤部分坏死,肿块完全切除,手术过程顺利。

全文阅读

骨肿瘤诊治3大新趋势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发病率约为0.01%。在恶性骨肿瘤中,骨肉瘤最为常见,好发于青少年,80%~90%的骨肉瘤发生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过去,由于诊疗技术水平有限,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低,截肢率高,术后功能恢复差,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近年来,随着诊治理念的不断更新,骨肿瘤的预后大大改善。

新趋势一:从单纯化疗到新辅助化疗,变截肢为保肢

新辅助化疗概念的出现是骨肉瘤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所谓新辅助化疗,就是在实施手术前先进行全身性化疗,术后再继续化疗。

在新辅助化疗出现以前,骨肉瘤的手术方式多为截肢,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20%,主要死亡原因是肺转移。新辅助化疗能缩小肿瘤范围,使肿瘤边界更确切,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使术后5年生存率从原来的不足20%提高至60%~70%。同时,自体或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瘤段骨灭活回植、人工假体置换术等保肢手术方式的出现,也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使许多骨肉瘤病人免于截肢,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比如,瘤段骨灭活回植是将瘤段骨取下来以后,通过化学、高温、冷冻等方法使其丧失生物学活性,随后再植回原处,以保留肢体功能。

新趋势二: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更积极

除原发性肿瘤外,骨也是其他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膀胱癌、肺癌、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转移瘤可累及全身各处的骨骼,多见于脊柱胸腰段。骨转移瘤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当肿瘤或病理性骨折累及神经时,会出现特征性放射痛、束带感或截瘫。传统观点认为,肿瘤一旦发生骨转移,外科治疗意义不大。而目前的普遍认识是即便肿瘤发生骨转移,也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预计生存期较长的骨转移瘤病人接受合理的手术治疗,如肿瘤病灶刮除骨水泥植入内固定、人工假体置换等,不仅可以清除部分肿瘤病灶,还可以治疗和预防病理性骨折、解除脊髓压迫、缓解骨转移引起的压迫性疼痛、恢复肢体功能。

新趋势三:争取早发现,减少误诊率

了解骨肿瘤的常见症状,早期发现骨肿瘤,对于医生的治疗以及病人的预后非常有帮助。骨或关节的疼痛(包括脊椎的疼痛)、肿块、肢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的三大主要征兆。然而,骨肿瘤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部分病人的症状并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综合分析,三者缺一不可。X线、CT、磁共振等影像学资料能帮助明确肿瘤的范围,而病理检查结果帮助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

全文阅读

骨肿瘤的影像学解析

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多见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仿,好发年龄20~40岁。典型的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长骨的骨端,而短骨、扁骨、不规则骨也有可能发生。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部的疼痛和压痛,骨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本组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部疼痛。

骨巨细胞瘤病理学分为三级:I级为良性,Ⅱ级生长活跃,Ⅲ级恶性。绝大部分骨巨细胞瘤为良性,部分为生长活跃,少数为恶性。本组19例患者根据镜下病理分级标准:I级13例,Ⅱ级6例。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以骶椎多见,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椎体可见压缩塌陷伴发病理骨折,本组发生在腰椎的一例即发生压缩塌陷。发生在骶椎的病灶破坏范围较大,往往累及2~4骶椎,平均大小4~5cm,由于盆腔气体及其他结构重叠,病变显示欠清。

CT扫描能避免结构的重叠干扰,能清晰地显示椎体破坏大小范围,并且可以显示骨包壳是否完整及软组织肿块。发生骶椎的病灶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范围较大,骨皮质变薄,骨性包壳可以完整或不完整,往往可以形成软组织肿块,病灶边缘清楚,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图1)。

MRI病灶信号变化较多,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灶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当病灶内有坏死、囊变合并出血时,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改变,并可见液-液平面。

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母细胞瘤、脊索瘤及骨转移瘤相鉴别:脊柱血管瘤,最常见,典型X线表现为栅栏状或网格状改变,在CT上表现为椎体内多发粗大的骨性斑点,病灶区表现为增粗的骨小梁呈纵行排列,间隙增宽。MRI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

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颈胸椎,且以椎体附件多见,CT或MRI可见病变内多发的液-液平面。骨母细胞瘤,好发于椎体附件,呈膨胀性改变,病变内部可见有钙化,周边可有硬化。脊索瘤,平均发病年龄约50岁,部位多在第二骶椎以下,病变软组织肿块较大,其内常有残存的骨片或钙化。

骨转移瘤,常多发,有原发肿瘤的病史,软组织肿块较少见。发生在手、足骨骨巨细胞瘤,由于手、足骨体积较小,病灶常常占据骨的大部或全部。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往往不完整,甚至消失,骨性包壳可以不完整。CT能清楚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及骨性包壳。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MRI扫描,病灶在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图2)。发生在手足短骨的骨巨细胞瘤需要与软骨瘤骨囊肿相鉴别:软骨瘤,好发于手足短骨,病变有膨胀,但一般膨胀较轻,密度低,常常多发,病变内部可见斑点状、不规则的钙化。

骨囊肿,发病年龄20岁以下,呈囊状骨质破坏,病变好发于短骨末端,很少突破骨皮质,病变周围可出现反应性骨硬化边。CT扫描病变密度均匀,呈囊性,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MRI扫描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主要的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与长骨的骨巨细胞瘤比较,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更明显,骨皮质膨胀变薄或者消失,可出现骨外软组织肿块。CT能更清楚细致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病灶呈膨胀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主要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20~70Hu,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可达到100Hu以上。病灶可突破骨性包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全文阅读

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96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资料完整的颌骨病变265例。

1.2方法

病理分类参照WHO2005年口腔领面部肿瘤分类新进展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版,并着重对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征、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颌骨各种病变相对发生率及在上下颌骨的分布

在住院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265例患者中,男151例,女114例;性别比为1.32∶1。其中牙源性囊肿134例,男女性别比为1.53∶1;其他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01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感染性病变13例,男女性别比为1.17∶1;恶性肿瘤17例,男女性别比为0.7∶1。其中位于上颌骨的病变112例(42.26%),下颌骨151例(56.98%),上下颌骨皆受累2例(0.75%)。

全文阅读

治疗骨肿瘤 保肢保功能

[作者简介] 范清宇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骨外科学临床工作,尤其在骨肿瘤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造诣颇深。开展的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在体灭活治疗骨肿瘤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委员,全国软组织疼痛学会副理事长,全军科委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学组常委。199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癌症的治疗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远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俗称骨癌)的治疗仍是困扰人们的疑难问题之一。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等相比,骨肿瘤恶性程度高,且多发于青少年,转移发生较早,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骨肿瘤外科治疗方法的探索。时至今日,对80%左右的病例而言,传统的截肢术已被保肢技术所代替。现有的骨肿瘤保肢外科治疗方法,基本上是“瘤段截除加结构重建”模式。但是,一些特殊部位如骨盆、脊柱的肿瘤,“截除”尚无法达到“外科安全界线”;“重建”后肢体功能亦不能尽如人意。不少患者最终失去肢体和生命。在与骨肿瘤斗争的过程中,为避免种种悲剧,特提请病人、家属以及骨科同道正确认识骨肿瘤、正确诊断骨肿瘤、正确治疗骨肿瘤!

一、正确认识骨肿瘤

广义而言,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组织及其附属组织结构的、既可多组织起源又可多部位发病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包括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纤维组织源性肿瘤、骨髓源性肿瘤、血管性肿瘤、神经性肿瘤、脂肪性肿瘤、滑膜性肿瘤、骨转移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等同其他癌症一样,骨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恶性骨肿瘤的治疗虽属不易,但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亦绝非全属不治之症。经正确处理而得到良好预后的病例比比皆是。因此,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广大患者,均有必要了解以下情况。①与其他常见多发肿瘤相比较,骨肿瘤似属少见罕见病,但中国人口众多,发病群体基数庞大,每年新发生的骨肿瘤病例绝对数并不少。大多数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多发生于青少年。病程进展较迅速,远位器官或脏器转移发生较早,预后欠佳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不仅意味着局部复发、截肢,还预示着癌肿转移。②骨肿瘤多发生于肢体邻近关节部位,并对肢体结构造成破坏,进而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发生于骨盆及脊柱的骨肿瘤,由于部位特殊,解剖复杂,极难达到切除肿瘤的安全界限。③恶性骨肿瘤虽发生于骨组织及其附属组织结构,但病变的危害决不仅限于病变局部。骨肿瘤实为全身性恶性病变,可谓“病始于局部,祸及全身”④骨肿瘤是较为罕见的一类疾患,不少的基层骨科医生缺乏对骨肿瘤基础理论、基本实践的专门训练,致使误诊、漏诊、乱治、错治屡见不鲜。如果将恶性骨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或骨结核、骨髓炎等,并实施错误的治疗,就会导致不得已的截肢并促进肿瘤转移、⑤完善的骨肿瘤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化疗及放疗等仍属辅助手段。特别应注意手术时机的把握,一旦失去手术时机,即意味着失去切除骨肿瘤局部病灶的机会,骤增肿瘤转移的风险及不良预后。

二、正确诊断骨肿瘤

癌症,包括骨肿瘤的诊断,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临床、放射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原则,并突出强调病理检查或活体组织检查诊断的重要意义。对一些临床常用的或特殊的检查方法,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对待。

活体组织检查(包括穿刺活检、切开活检等)对明确肿瘤性质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带来的不利影响亦应引起足够重视。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骨肿瘤,在其生长过程中,均会与周围正常组织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的外被膜。这层外被膜或称肿瘤外层间隔,是机体限制肿瘤生长的自然屏障。活检操作是个双刃剑,穿刺或切开活检可造成肿瘤细胞播散、污染,甚至转移入血循环系统。就此而言,活检破坏了,手术时本应达到的“安全界限”,而不恰当或错误的活检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活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放射影像学检查主要指x光检查、CT扫描、磁共振检查、同位素扫描等。选择何种检查方法,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诊断骨肿瘤愈早愈好。恶性骨肿瘤尤如一团火,应争分夺秒地扑灭它,否则它会将人体化为灰烬!切记:首诊难以确定的应严格随访;不打算作最后治疗者,轻易不用有创检查。

全文阅读

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0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均未出现呼吸异常,且未有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和局部换药后治愈。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和积气,给予相应的穿刺抽液和抽气治疗后痊愈。患者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0±5.5)d。术后随访3~5年,未有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恶变。 结论 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肋骨;原发性肿瘤;肿瘤样病变;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189-02

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对20例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0例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5~65岁,平均(40.0±5.5)岁。病程10 d~ 9年,平均(5.5±2.5)年。11例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肋骨发生病变,7例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肋骨出现局部疼痛,2例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肋骨出现局部肿块。其中有13例患者在查体时能够触及到肿块,压痛为阳性。

1.2 影像学检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