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传统文化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之发展、形成与这种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历史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思想;历史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4-02

中国古典舞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刻紧随中国传统文化无形的脉搏,其审美原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土壤之上生长结成的累累硕果之一。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门类,中国古典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且应该反映、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合外来文化,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重“和”,这意味着对内聚之力、融合之力、向心之力等的重视,各种对立皆可和。“和”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世间万物最本真、最常态、最具有创造性的状态,是生命之依托、生存之力量,“和能生万物”。无论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事,还是在工作与生意上与人打交道,我们都“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其实“和”也意味着忍让、低调、内敛等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奉行的做人原则,这些都是达到“和”的必要条件。

“和”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标举的就是中庸思想。他对乐舞也颇有研究,其乐舞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所提倡的艺术美,讲求“刚而不拙、柔而不弱”,反对背离“中庸之道”、“中正平和”。孔子曾在观赏过歌颂武王克商的乐舞《大武》后评价其“尽美未尽善”,而在看过以赞扬舜的文德为内容的《大韶》之后倍为推崇,给予“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评价。想必正是由于《大韶》符合中华民族“和”的审美标准,而《大武》则由于赞颂的内容与武力有关而未达到“尽善”。

全文阅读

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语文组 吉林 通化 134000)

中图分类号:A14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文明正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机。

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源远流长篇:

从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

长久以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像四道江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在中国大地。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起初,《诗经》《楚辞》并称,一富写实精神,一带浪漫气息,构成了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历经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超迈前贤,成诗歌之盛世,蔚为壮观;其后的宋诗,虽不似唐诗的典雅丰腴、意气浩然,然亦瘦劲冷峭、精细澄澈;与此同时,唐宋词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宋诗争奇斗妍;元明清三代,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诗词成就虽不及唐宋,但就具体诗人而言,也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可供后人欣赏。两千多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全文阅读

鉴赏古典诗词,传承传统文化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方略,以促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点,改进目前的课堂教学,真正达到古典诗词鉴赏陶冶情操、涵养心灵的审美目标。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鉴赏方略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宋词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开《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你一定会目眩神迷,流连忘返。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言说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年轻一代似乎越来越少吸取古人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于窘境。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

从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把古典诗词当文言文教,将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翻译成苍白无味的白话文;二是有的教师“满堂灌”,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生平,从思想内容讲到语言风格。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审美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曾经说:“现在教古诗文像教第二外语一样,是不行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古诗文对有的语文老师来说就像是一门外语,另一方面说明在古诗文的教法上存在问题(这也是后面将提到的古诗文变成了一种操练的一个原因),以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收效不大。而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对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也似乎很明确,但远远不是古诗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对语文科的学习似乎也只有“以硬对硬”,用书面作业形式或考试测验手段来“坚守阵地”,结果他们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字、词、句的操练,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赏析,缺了品味。尽管学生在这种操练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并不大,学生本来有一点审美情趣,但最后练弄得兴趣索然,变得十分功利。这样,学生厌学古诗文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古诗文,收效又怎么可能大呢?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从语言入手由景入情入理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传统文化,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

二、古典诗词鉴赏方略

1.感悟、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应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展示其内在的韵律,显示其音乐性,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愿意阅读。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同时也可作一定的示范朗读。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带着感情,学生们会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学生感情投入,再结合教师对意象、意境的适当点拨,也可以播放相关情景的幻灯片或者辅以音乐,从而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距离。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体会诗的美感。

全文阅读

吟古诗诵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摘 要:一时、一角、一群学生构建经典文化诵读平台,一卡、一本、若干书,承载经典文化。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力保诵读时间,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调动诵读积极性,开展多样的经典文化实践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诵而有所得。

关键词:营造氛围;力保时间;关注过程;调动积极性

一、一本、一角、若干书,营造经典文化氛围

(一)巧用校园空间,搭建“经典”舞台

宋代学者朱表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经典文化传播先从调动他们的视觉感官开始。

1.巧用黑板一角,搭建“经典”舞台

黑板肩负着知识传承的使命,充当知识传递的媒介,可以利用黑板为经典古诗文的传播服务。教师列出一周要背诵的经典诗句交于书写漂亮的学生,请该生工整地抄写在黑板右上端,并给生僻字注音。以此吸引全班学生的眼球。耳闻目染,熟视“有”睹,让诗文的熏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文阅读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很多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则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启发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念、做、打”四大艺术手段综合表演的戏剧艺术形式,它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的美融为一体,充分运用各方面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中国古典文化有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部分来自于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身段,但又将其发展变化,故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就此联系进行研究,浅析戏曲的神韵与古典舞身韵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艺术;继承;发展;审美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6-02

一、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中国的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有着紧密的关系,舞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舞蹈”这个专有的名词,在古代我们称舞蹈为“乐舞”。乐舞不仅只包括舞蹈,还包括音乐、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乐舞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戏曲。然而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创作、表演形式都与西方的歌剧、舞剧有异曲同工之意。中国戏曲艺术是集音乐、文学、舞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因此可以说戏曲艺术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直至中国古典舞的出现,采用对戏曲艺术中提炼动作元素的方法,并进行归纳整理,将戏曲舞蹈中的动作、身段的元素运用于古典舞的身韵、体态、动作语汇当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舞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具体来说,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等元素正是吸取了戏曲艺术的精髓,而这四点也正是古典舞身韵乃至整个古典舞“韵”所在,因此广大学者认为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母体这一观点就显得很贴切恰当,而我们也可以说古典舞是将戏曲艺术用另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所以可以说,古典舞的“韵”是以戏曲艺术为基石,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继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产物,这样的继承与发展,也对古典舞更深远的发展做好了垫脚石。

二、戏曲艺术与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一)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融入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绘画等,使得戏曲艺术的审美呈现出整体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审美特征,并且实现了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完美统一,更使得戏曲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并使得它成为一门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形式。

全文阅读

古典园林显现的传统文化

1引言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建筑是一大文化瑰宝,既反应了各时代的物质文明,也体现了精神文明,而古典园林作为建筑艺术的一大分支,更是体现人类的一种文化意境,它是一种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综合体现,它的选址、立意和布局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世界知名的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就其本身而言融入了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方面,各个时代的造园家们都能以山水林木为基础,以追求自然美为出发点,创造出无数的优美园林,这些园林建造风格、法则也影响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人们审美意识和现代建筑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介绍

(1)以自然美为出发点。与西方国家园林的园林建造风格相比,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西方园林追求更多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以符合人们对大自然不断开拓、不断改造、甚至是控制自然的欲望。在西方园林中能经常看到比较规整的集合图形,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美,这种美往往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形式美,缺少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常见的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不会过分的去强调对称与性状,追求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上,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风格,有时候还会设置一些假山,引入花鸟虫草等更大的去接近自然,虽然是一种模仿,但这种追求自然美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出发点,比如最常见的对园林的评价,就有“宛若天开,浑如天居”,这是对自然美的崇尚。

(2)浓厚的民族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并不表示不以人为本,因为园林最终是让人们欣赏的,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也经常体现着许多民族风格,这些民族风格通过园林中的许多建筑表现出来。这种民族风格更是体现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百家齐鸣的状态。

2.1古典园林建造的设计技巧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千年历史,有许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使山水组合,空间布局恰到完美。在古典的园林的设计上有许多技巧,比如植物配置、步移景异、因地制宜等等。其中因地制宜讲一方面要求根据现状要求,设置景点,使之得到整体需要,另一方面也提出对园林选址的要求,结合现场的情况造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只有切实按照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文中第一点提到的自然美,所设计的园林也才更有活力。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对山水情有独钟,讲究“无水不成园”,因此各个地方的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皇家大园林还是私人小园林,总能看到山水相依。对山水的布置方面,也讲究步移景异的技巧,在园林不同的区域能观察到不同的景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效果,也更能使人感觉到置身大自然当中,步移景异同样也给园林一种活跃的生命力。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也有许多种,比如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最常见的是在园林中融入书画、植物、假山等,人一种自然恬静的艺术效果。

3古典园林建筑传统文化对人们审美意识的影响

全文阅读

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数千年来,作为孪生姐妹的武术与舞蹈互相滋润、互相启发、相得益彰,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妙章佳话,而这样古典舞的身韵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民族文化特质又有时代审美风貌的中国舞蹈文化!

任何艺术形式中,总有一种最为本质的内核。由于它的存在,决定着该艺术的基础特征和系统构成。中国古典舞虽基本脱胎于戏曲舞蹈,但在其内容上却间接地吸收与发展了武术的身法韵律,从而使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形式的内核形成了“以阴阳辩证,对立关系为基础的划圆艺术”。

中国古典舞之路之所以走到今天,是总结提炼了众多人体文化的精髓,经过继承、发展与创新,用鲜明的民族形式表现了中国民族的生活内容、中国式的思想感情,从内容到形式自成了一个体系,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性与鲜明民族风格的舞蹈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体现,其本身就渗透和唤起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舞蹈作为一种精神表现形式,身体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积累的过程,也是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国古代先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当感情迸发时“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手执兵器的舞蹈最早起源于“干戚舞”,当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有苗不服……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而在《诗经・邶风》中有“硕人俣俣,公庭万舞”。万舞便是手执兵器的舞蹈在中开展娱乐。军事战斗的武艺和娱乐表演的武舞双源,汇流合成了中华武术的早期形态,是“武”与“舞”完美结合的范例,从而进一步突出阐明了,舞蹈这一高度概括的中国人体文化中所包含的其种类多样,形式繁多的特征。到了汉代以后,我们古典舞的传统已经失传了,现在也找不到当时那个时期具体的舞蹈资料,而武艺和武舞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切合点,就是说不仅有一个发展娱乐表演的优越环境,但是,由于宋、明礼学在思想上的统治与禁锢和戏曲艺术勃兴发展的替代,汉族传统的古典舞蹈失传了。而那些在千百年来曾经声光灿烂的舞艺所独有的人体审美特征和动作遗产,逐渐被武术与戏曲舞蹈所吸收,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和戏曲舞蹈的表现中,得到了某些充分的展现与珍贵的保存。

特别是1949年之后,老一辈舞蹈家通过挖掘、吸收、整理、创造,以传统舞蹈文化精神为统辖,以现代审美意识与时代精神为规范,创建了新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

我们现在的中国古典舞之所以成为当今舞蹈界的核心,就是吸收了传统舞蹈文化精神,大量吸收了戏曲舞蹈中的极为丰富的舞蹈艺术,不但精深地研究了文化精神,还大量地吸收了戏曲舞蹈中极为丰富的舞蹈艺术,更加精辟地研究与汲取了中华武术的传统理论。取其优长,去其缺短,随我所化,为我所用,使我们古典舞教材更加丰富和全面。为培养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基本能力和技术技巧,以及为此相联系的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韵律和艺术表现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舞自然渗透着中华武术的外部形态及气韵内涵。数千年来,作为孪生姐妹的武术与舞蹈互相滋润、互相启发、相得益彰,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妙章佳话,而这样古典舞的身韵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民族文化特质又有时代审美风貌的中国舞蹈文化!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国的古典建筑中,而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所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理解了中国的古典建筑,也就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es in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plent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fore, to kn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better guide our modern architectures.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古典建筑;特点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classical 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34-02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渗透在建筑之中,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1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体现

全文阅读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摘 要:汉代以来,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不断创新发展的机会。而古典诗词又反过来活跃了节庆气氛,拓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全文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为了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并大

力普及其精华。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经》被视为儒家

经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列入其

中,足见诗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

“诗言志”(《尚书・尧典》)揭示了诗的本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