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刮痧是中国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在医学尚未成熟的年代,一旦有头晕身、感冒感冒等,人们都会利用刮痧来治疗身体不适,时至今天,更有指刮痧可以排毒瘦身,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本期[女刊瘦美人]微信频道让你知道刮痧到底有何功效?是否人人都适合刮痧?从中医角度,逐一解答刮痧的种种疑问!
刮痧可以治感冒?
中医的刮痧疗法,涉及脏腑、穴道、经络等理论,通过良性刺激经络穴道处用便充血,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改善身体气血循环,达到疏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的目的。从而增强身体免疫功能,减少患病的机会。故此,感冒刚刚起来r,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汗腺分泌,对疏散风热有作用,并可促进痊愈速度。此外,长时间在办公室维持姿势工作的人。尤其加上空调环境,肩膀和脖子特别容易酸疼,刮痧能有效纾缓肌肉紧张、肩酸背疼等顽固痛症。郑秀文在社交平台指自己对传统刮痧非常信任,以此清除身体的湿毒,并幽默地写道“不要怕,只要刮”。刮痧会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汗腺分泌,对治疗感冒初始有效。
刮痧后皮肤一定会红肿?
“痧”是形成诸多疾病和加速人体衰老的有害毒素,便会打扰碍气血走运和新陈代谢,引发身体组织器官病变,故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刮痧时会把致病物质伴随穿红细胞放压我们,因而形成皮下血,这个过程称为“出痧”。即使如何健康的人,刮痧均会使皮肤出现来红、红色、紫色红色斑或斑块,病重者“痧”会出得多而且颜色越深,相反病情较轻,“痧”少些,颜色也浅些。一般情况下,“痧”会在3才5天内逐渐消退,皮肤会恢复正常,甚至因为活血化损,促进血液循环,会使人的气色变好。
痧斑的颜色深浅反映病情轻重,出痧后一般3才5天会消退。
刮痧愈大力愈好吗?
刮痧可以根据针灸学上的补泻手法,“补”即补充身体不足,“泻”即将身体有害物质带走。一般来说,顺着经络的行进为补刮,逆着经络则为泻刮。刮痧工具可用边缘圆滑的物品。如匙羹,但若作长期治疗。用刮痧板会较为适合,刮痧前,若怕疼痛,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而为防止刮损皮肤,须涂上香油或润肤乳,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力度方面,若是要清热去湿或治疗肌肉痛,力度要强一些,相反若只打算纾缓不适,力度可稍轻,不必强出痧;使用补泻手法进行刮痧,泻刮每个部位一般要3-5分钟,补刮则要5-10分钟。
刮痧是中国传统自然疗法之一,
在医学尚未普及的年代,
一旦有头晕身乏、伤风感冒等,
人们都会利用刮痧来治疗身体不适,时至今日,
更有指刮痧可以排毒减肥,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究竟刮痧有何功效?
是否人人都适合刮痧?
注册中医师许懿清从中医角度,
刮痧作为中国传统医疗保健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爱美的女性朋友对刮痧是又爱又恨。爱它,因为它可以祛除体内邪气,带来健康;恨它,因为满身的红痧影响了美观。很多人在想,怎样才能刮痧不出痧?如果刮痧不出痧,能达到美容保健效果吗?
刮痧能做到不出痧吗?
一些美容院推出了新项目,刮痧后敷热毛巾,可以做到背部皮肤不出痧。很多女士就想尝试一下,但又有些犹豫,如果刮痧不出痧,还能达到保健的效果吗?刮痧后真的能不出痧或快速退痧吗?
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附属医院李慧鑫医师介绍,从中医理论讲,人体感染风、湿、火等邪气后,阳气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刮痧可以帮助宣泄邪气,出痧是祛除邪气的必然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出痧是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血斑的一种表现。如果想让刮痧起到治疗作用必须出痧,这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标准。想做到不出痧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在刮痧过程中,还没来得及处理,痧就已经出来了。美容院里的刮痧属于美容、保健刮痧,如果不出痧,其作用也会打折扣。
毛巾热敷、多喝水更易退痧
刮痧后,皮肤上的黑紫印有碍美观,怎样能让痧早点退?
李慧鑫指出,退痧的时间长短因体质不同而有区别。体质好的人,一般2~3天即可消退;体质差的人,一般需要4~5天。如果刮痧后用热毛巾敷,使身体处于温度较高、较热的环境,可以改善出痧局部血液循环,缩短痧存在时间,加速痧的消退。刮痧后多喝水,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因为刮痧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适当补充液体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体虚者不宜刮痧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淤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操作方法
(1)摆好,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淤斑,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护理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关键词: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痧病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84-02
摘要:壮医刮痧排毒疗法是壮医治病的特色疗法之一[1],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疗法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创新以及临床研究等,壮医刮痧排毒疗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可行的壮医特色疗法。
痧、瘴、蛊、毒是岭南和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痧病排在首位。刮痧疗法是壮族民间使用最多、流行最广疗效显著的治病方法,笔者经过近30 a对壮医痧病的发掘、整理和临床研究,逐步形成了壮医一套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现将该疗法浅析如下。
1 起源和发展
壮医刮痧排毒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所见考古资料[2],柳州一带旧石器时代的柳江人遗址、南宁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桂林皮岩遗址等古人类所使用工具中,有用于医疗的砭针、陶针、骨刮等,是后世壮医常用的针砭、陶治、骨刮的起源。《史记补三皇本记》所述“神农氏以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路史》关于“伏羲尝草制砭”的记载等,不仅是中医药萌芽时期的传说,也是壮医学起源的写照。壮族先民多居住于崇山峻岭地区,草木茂密,毒虫猛兽出没无常,气候多雨多湿,瘴疠横生、毒邪为患,壮族先民不得不求助于当时的原始医疗手段治疗疾病,开始有壮族医药和壮族毒论学说的萌芽。随着生产的发展,壮医对毒的认识也不断提高。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岭南俚人(壮族先民的称谓)防治痧毒、瘴毒、虫毒、箭毒、蛇毒的经验;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详细的记录了壮医对瘴病因病机的认识:“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在宋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有壮医“挑草子”和针刺放血治疗“斑麻”(又称麻痧)的记载,壮族民间大量的口传资料表明,民间壮医对痧症的分类已达数十种之多,治疗方法主要有刮痧、挑痧、捶痧、刺痧(刺血)等;唐代刘恂《岭表录异》称:“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蓄湿之地,毒虫生之……”等文献对壮医的“痧”和“毒”都作了记载和论述。在治疗工具方面,由砭石、石针逐步发展和演变成骨片、骨针、陶片、陶针、银具、银针和现代实用的牛角刮痧板、不锈钢针。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并非愈痛愈黑愈有效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用力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错误外,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身体太虚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过猛造成伤害。据介绍,刮痧的适应症主要有: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40岁的林阿姨,因晚上开冷气睡觉,早上起床后便觉头痛、鼻塞,继而出现恶风、颈背痛、神疲乏力,她难受得不行便到医院针灸科就诊。主管医生诊断后表示,林阿姨患的是风寒感冒,采用刮痧治疗一次后症状基本消失。
然而同样是感冒的刘伯,在家里刮痧却越刮脸越苍白,人也更加虚弱。老人、小孩往往是夏季感冒中暑的高危人群,然而,刮痧对于他们真的是行之有效的家庭实用救治方法吗?恰好相反,这些人群最好不要自行刮痧。
“由于刮痧是一种刺激疗法,操作不当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身体不适。”专家强调, “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与这些疗法一样要遵循施术的四个原则:一是明确诊断:二是辨证施治:三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四是补虚泄实。”
就拿感冒来说,吃药再配合刮痧疗法,效果十分明显。主要在天柱骨、双侧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双侧肩甲骨内侧缘、印堂穴、胸前风府穴刮拭,刮完后再喝一杯热凉茶,出一身汗,确实整个人会感觉身心舒畅。但是,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中医认为,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由此可见,刮痧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巧,不是谁都可以自行操作的。
【摘要】目的:通过刮痧疗法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探讨刮痧疗法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新思路。方法:对儿科门诊2010年1月~2010年6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60例儿童进行刮痧治疗。结果:刮痧疗法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面疗效显著,其中治愈45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关键词】刮痧疗法;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2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87-1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RRTI诊断标准[1],将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次数频繁,超过一定范围的儿童,定名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简称复感儿。据统计,儿科门诊中呼吸道感染占80%,其中20%~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目前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研究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为探讨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方法,笔者于2010年1月~2010年6月间,用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O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治疗的6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儿科门诊,其中男孩35例,女孩25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5岁,发热温度38.1℃~39.2℃。
1.2治疗方法
刮痧虽然简便,但也有几条基本手法的规律,以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既直观,又好记。
拿刮板法
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图1、图2)。
刮拭方向
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图3、图4)。
刮拭角度
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度到45度进行刮痧(图5、图6)。
刮拭力度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一种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丈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电影《刮痧》以传统中医的疗法“刮痧”为焦点设计了一场中西文化冲突。刮痧,是中国民间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疗法,在美国却被视为虐待儿童的罪证。《刮痧》的作者试图通过许大同一家的命运的沉浮来揭示中美文化走向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必然性。
[关键词]电影 文化冲突 刮痧
引言
《刮痧》这部影片的再生产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时空上的差异,造成文化、观念上的不同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冲突。差异性从时间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传统与现代两者的矛盾。这不仅是局限于中国或西方世界抑或东西方,而是全球性的。从空间上来说,由于各国在地域、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西方的差异,表现为民族传统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哲学背景。这种差异性不可能避免地存在衍变为冲突。但由于全球化的形成和人类文化的共趋性使这种差异性最终走向互解和融合。
1《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1 文化冲突在电影策略方面的表现
《刮痧》是一部以中外文化冲突为由头,却始终在讲着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影片《刮痧》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刮痧”(治病)和“打孩子”(管教)两件事,这是典型的中国人从肉体到精神上对人表示爱心的方式,表现中西方不同文化认知,教育方式和关注方式的事件,或许也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思维和行为特征。这在戏剧结构上构成了一个契机。当中国文化的方式被放置到异域的美国文化时空中时,一种文化认识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就当然爆发了。作为电影作品的戏剧也就随之出现了,就电影的戏剧而言,这是戏剧冲突和矛盾的巧妙起点,也是电影主题和倾向性展开的基本点。影片从两种文化的冲突入手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情境,却并未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而很快转入了情与理的冲突,从此展开发展脉络。在接下来的故事中,矛盾的重心始终放在法律与人情的对立上。不知不觉间,中国人的骨肉亲情成了该片表现的主要情节,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被牵引。他们认同许大同的角色视点,为许家的分离和团聚唏嘘不已,而影片所要表达的那一点文化的,理性的微光早就随着人物感情的起起落落消失在视线之外,而在人物设置上,《刮痧》也采取弥合矛盾的策略。许大同一家遭遇纯粹是误会引起,之后他们想方设法的要解除误会。戏剧化的故事,紧张的节奏,煽情的情节,夸张的表演,大团圆的结局,为了更好的表现文化冲突,郑晓龙把拍摄地点选在了“以居民的顽固著称的密苏里州”,而不是自己熟悉的纽约或影视人才集中的洛杉机,因为这两个城市“太国际化”,“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文化,在美国人眼中他们什么都不是”。其潜台词是,真正代表美国本土文化的地方,对外来文化是排斥的。而这也恰恰证明所谓的“文化冲突”绝不仅仅是外来文化者的主观感受,具体到《刮痧》这部影片,不仅中国本土观众会关注文化冲突这个主题,美国本土居民因其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感,也会对其感兴趣。
1.2 文化记忆与主体认同的冲突
如今,打开电脑浏览网页、翻阅微博,经常可以看到“刮痧美容”“刮痧减肥”这样的宣传字眼;走在街头,打出“刮痧”招牌的美容院、理发店、养生馆更是随处可见……而在刮痧普及的同时,关于这种乍一看有些不可思议的医疗手法的争议也一直不断:早在10年前,一部电影《刮痧》便将西方现代医学与中医传统疗法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国内,关于刮痧是否真正科学、有效的争论也一直未平息。
古老刮痧也有“国家标准”
其实,和拔火罐、针灸一样,刮痧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属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的原理,就是通过刮痧板刮拭皮肤,促进皮下毛细血管血液循环,从而加快局部身体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人体免疫调节机能。从古代传下来和文字记载的刮痧,在经络系统的观念没有形成的时候,人们往往是哪里痛刮哪里。后来了解经络系统之后,人们开始寻经走线,按经络去刮。”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金生介绍说,关于刮痧的理论著作,早在明代就有郭志邃所著的《痧胀玉衡》一书,里面完整记录了各类痧症达百余种,“根据书上记载,完整的刮痧流程应该是三法合用:刮痧、放痧、药痧――也就是相应的病配合药物治疗。”
然而,同样和其他一些中医治疗的手法相似的是,由于刮痧还无法为现今西方的现代医学体系进行精确的定性、量化解释,因此不同的人在学习、理解、掌握刮痧上会有很大的偏差。现在很多人肆意夸大刮痧的治疗范围,甚至对刮痧的方向、角度、时间、适应症、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的规范任意发挥。人们对于刮痧的理解不深,往往会导致对刮痧的误解。
为了解决对于刮痧理解的偏差,很多中医专家一直在致力于刮痧的标准化进程;2005年,国家已出台了《刮痧操作规范》、《保健刮痧师国家标准》,以及《中医刮痧师国家职业标准》。而杨金生教授便是中国刮痧标准制定的首席专家,制定这个标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⑴古文献记载;⑵现在各种临床论文报告;⑶征求全国110多位医务人员意见。把这些东西汇总起来,最后编制出这个标准。从事刮痧相关行业的医务、保健人员,都应考取相应的资质证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关于刮痧的行业标准却并没有被人们广泛知晓,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少人对于刮痧的误解。
刮痧莫要强求出痧
刮痧越来越普及,不少医疗、保健类的书籍也在向人们介绍各自刮痧保健的方法。对此,杨金生教授建议大家对此要谨慎对待:“刮痧是有适应症的,医生只是把刮痧作为一种治病技术,一种病具体是要用药物治疗还是针灸按摩治疗,医生要考虑其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比如偏头痛属神经性疾病,给病人刮刮痧效果比较好。但如果病人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这时刮痧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需要与药物结合治疗。患者在选择刮痧治疗之前,首先要让医生进行诊断,确定是不是刮痧的适应症。”
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场合中常见到刮痧把后背刮得“伤痕累累”的画面,很多人误以为刮痧一定要刮到这种程度才算“疗效好”。对此,杨教授更是不赞同,“虽然名为‘刮痧’,但刮痧却不能强求出痧;如果刮痧面积过大、手法太重、出痧太多,易导致血液外渗、外流,会引起人体不适。所以说,刮痧的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根据病情一般选三到五个部位,每个部位刮上二三十次即可,不可强求出痧,以免损伤皮肤,造成疼痛或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