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雨的散文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雨天的散文

恩,又下雨了。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曾经在同龄人的圈子做过一个调查,下雨天最适合干什么?结果不外乎这几种,如果有三五成群的朋友,相约吃火锅,然后打麻将;如果一个人,窝在床上听音乐,玩手机,外加一堆零食;如果两个人,直奔咖啡厅,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三种情况大致可以用洒脱、慵懒、惬意这三个词来形容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笔下的春雨细微;“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笔下的春雨知性;“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春雨空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的春雨诗情画意。春雨更像是一个妙龄女子,任意姿态,皆可深得人心,文人骚客大赞其美,各领。

可是,我眼中的雨天却是这样的,我看到行人三步跨作两步,用手遮住头顶,狼狈不堪的找寻避雨的场地;我看到路边摆摊阿姨脸上的惊慌失措;我看到往来车辆轻溅路边行人,司机的熟视无睹;我看到商店门口贴出了售卖雨伞,里面的小男孩一副胸有成竹,津津乐道的样子;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雨天呈现的生活常态,偌大的城市,斑驳,苍凉的景象。我拿着放大镜,想要看的更远,想要看的真实,我想要看到更多满目苍夷,千疮百孔。但是,我看到了清洁工叔叔打着雨伞,手里拿着夹子,清理沿路的果皮纸屑;我看到快递小哥开着电动小三轮走街串巷的送快递;我看到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安全;我看到公交站牌那三三两两的行人共用一把雨伞,谈笑风生,好像这场雨从来都没有改变什么。生活还是那么的晴朗,温暖,如出一辙,这座城市只是暂时的退掉了繁华,反而留下了真诚,善良,美丽。

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在被忘记里红色的花瓣开放;友情原如土地一样,在人理解中灌溉、在并肩中汲取养分、在被懈怠中提醒脚踏实地;亲情原如蓝天一样,在人不屑时常伴、在体谅时收获阳光、在被阻扰时依旧不离不弃,抬起头,一片晴朗,一片温暖。

雨天,离愁别绪,爱恨情仇通通涌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总是容易毫无预兆的带你飞跃另一个时间载体,在神经元脑细胞的怂恿下,把难忘的事情历历在目,把珍贵的人细数掂量,把年少荒诞的时光细细品味,把记忆中的我们,不思量,自难忘。

全文阅读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

摘要:

余秋雨是新时期散文家的代表,他的散文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长幽远的文化意境,本文主要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态度取向。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取向

余秋雨的散文作为新时期散文的代表,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长幽远的文化意境而广为流传,而且余秋雨擅长用理性与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引领你走进他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当历史的战乱与喧嚣过后,人们渴望用一份宁静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体尝生命的喘息。而林语堂、梁秋实等人的散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但是时间总是会消磨掉人们的耐性,人们渐渐发现这些恬静的散文已不能滋养他们日渐苦涩的神经,同样的也不能填补他们内心那份莫名其妙的空虚感。所以余秋雨的散文品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冷静清晰的条理,充沛的人文情怀抚慰了人们灵魂的焦躁与不安,成为当代散文的一种范例。而评论界对于余秋雨散文的研究也是基于多种层次上的,尽管褒贬不一,但是这并不妨碍余秋雨的散文在广大读者心中的地位。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余秋雨热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取向是顺应大众意识的。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余秋雨在散文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其中所出现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对于饱经战争摧残的百姓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再有就是余秋雨散文中对社会人格的思考与肯定。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中有着与与众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而也正是这些文化态度取向才让余秋雨的散文能够经久不衰。

一、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中的历史反思

从传统文学的意义上来讲,散文原本处于是是漫写风花雪月,轻吟歌赋还是执笔百年大计,亢辞雄辩这样两难的境地中的。而相比于诗词、戏剧等文学形式,散文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传承千年。而从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作为一名对文化有着独特感悟力的学者,余秋雨毫无疑问的选择扛起社会责任与历史重担,以一个文人的笔深刻的剖析着现代社会的晦暗与肮脏。在他看来,现代的中国人所需要的是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它能够帮助我们解析我们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余秋雨正是用这样的历史坐标深刻的猛烈的抨击着时代的污浊,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实进行重组和改造。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最深层,在面对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膏肓不吝笔墨,他的散文始终带着沉甸甸的历史,剖开历史,解读现实。余秋雨认为人类的发展依靠的就是通过文明来摆脱蒙昧与野蛮,而现实是我们尚没有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约束,所以文明才显得弥足珍贵。而且余秋雨是呼吁文化公开化的,他希望文化能够得以传播并发挥其真正效用,只有这样才能抵制逞强、恃弱这样的偏执。所以我们看见,余秋雨的散文中是饱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批判的。

二、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中的忧患意识

许多评论家对于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评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提及其散文中所存在的那份忧患意识。而强烈的文人忧患也正是余秋雨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热潮以及多元文化的抨击下,余秋雨先生始终秉持着文人特有的那份良知和时代使命感,这种忧患的意识是存在于他的骨子里的。彭志芳在对余秋雨先生的进行评价时认为余秋雨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化传播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而在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格外理性的余秋雨。他总是在用一种诚实的态度面对历史与现实,不过度褒扬也不过度贬损,一切都是那么有理有节,充满逻辑。从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用理性的思维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恢弘气度,这是一颗虔诚的文化之心。而余秋雨这种理性的思维模式是与他的忧患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首先从整个文化领域来说,在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无论是百姓还是文人都在潜意识对任何事物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敌意,但是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其巨大的阻碍。其二,当社会的多元文化趋势逐步蔓延,必然要形成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恶性碰撞,而这种面对这种恶性碰撞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思考去分辨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所以余秋雨始终在保持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来面对曾经与未来,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他在散文中对于现实生活最理性的思考与解读。

全文阅读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摘要】主要对余秋雨的散文文化态度取向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其散文中的魅力所在,并宣扬余秋雨散文中积极进步的一种文化态度,发现其散文的真正价值,为今后余秋雨散文研究提供可用的素材。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取向

1 前言

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别具一格的味道,是在经历了上世纪中期动乱和狂热后,用恬然淡雅的态度体味人生的佳作,因此,余秋雨的散文广受读者欢迎。另外,余秋雨散文中有许多值得赞赏的文化态度取向,如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以诚实和理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对中国群体文化人格的关注、对隐秘状态下的文化现象深入研究等,思维独特,散文结构也新颖,为20世纪中后期的文坛带来别样的精彩。

2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分析

2.1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

余秋雨用散文昭示出自身的文化态度——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他就采取这个文化坐标,深刻而有力对姓氏正统论及民族正统论进行了批判。中国姓氏正统论体现在同族同姓者继承王位,外族人觊觎,即使能力在继承者的百倍以上,也是会受到批判的;民族正统论则将异族掌权划为逆端。但是余秋雨指出清朝满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其中康熙皇帝和唐太宗站在同样的位置,都让中国人感到骄傲。余秋雨“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文化态度形成的过程在于作者文化革命三年后的苦读,期间研究了人类几千年的各种思想流派,自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作者研究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以及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巨人,最终在这场文化洗礼中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此种文化态度。余秋雨这个文化态度的出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构筑了一个平台。

2.2以诚实和理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

全文阅读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

摘要: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

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全文阅读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全文阅读

写出了散文的味道

散文集《水西听雨》是诗人、散文家蒋德明的第六本个人作品专集。蒋德明,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作为作家、诗人的蒋德明,他的作品在文学界、社会上,都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诗歌为文学界的同行所称道,荣获过一些影响大的奖项,被著名的专家、学者、评论家评论、引用。社会上、网络上的文学爱好者,也纷纷点击、阅读、转载、手抄他的作品,还出现了书商盗版其作品的现象。我也是在对他的有关评述中,才读到他的一些诗文,知道蒋德明的名字的。所谓陌生,虽然知道他是一位有一定成就的作家,但从未相见过,也没有任何文字的交往,对蒋德明知之甚少。最近,缘于好友、同乡、将军作家吴传玖的嘱托,为蒋德明的散文新著《水西听雨》写序,用了几天时间,才一一认真地拜读了这本近三百页的电子文本。同时也渐渐走进了蒋德明的人生经历、文学世界。更是被一位已有显著文学建树的作家诗人的成就所叹服,我能为其作序,既荣幸,也惶恐。从他的作品中我知道,包括阎晶明、徐成淼在内的文坛大家等都对蒋德明的文学成就有很高的评价,更不用说文学界的同仁和他的粉丝了。我一老朽又能说些什么呢?好在我这个人做事认真,为人作序写评,都要仔细先读原著,有了体会才敢动笔。这里,那就以一篇读后感权当为序吧!读蒋德明散文集《水西听雨》,我感觉到他创作的场域总是离不开故乡贵州西北的山水、人文、风情,离不开他的父母妻儿、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父老乡亲,离不开他从事创作以来文学界的朋友、师长和通过社会媒体接交走进他情感深处的各种朋友等。他爱在雨中回忆、联想,常在雨中孕育和捕捉题材,好在雨中突发灵感,又多在雨中写作、做事。雨丝连着他的情丝,雨滴牵着他的泪滴。雨中事、雨中人、雨中情、雨中梦、雨中雨……甚至这部散文集的书名、各辑的栏目名以及不少作品的题目,都有一个雨字。真是好一个“雨”字了得!正是这样,蒋德明的《水西听雨》,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愁绪,浅浅的忧郁。这是一种婉约的文风么?这是一种幽雅的境界么?这是一种属于蒋德明散文的味道么?联系到作家写的题材和事件、人物,我却在婉约中看到了美好,在忧郁中感受到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乡愁。我甚至认为对《水西听雨》的这本散文集的总体评价,都可以用“乡愁”两个字来概括。乡土、乡愁的味道,就是这本《水西听雨》炫目的亮色。我喜欢读散文,就是因为好的散文,无论写的什么题材,总有一种属于散文特别的味道让人去品评。比如:题材内容上人物、事件真实的原生态味道,行文风格或自由、飘逸、或朴实、闲适、或奔放、洒脱、或清新、自然的味道,作品境界或深沉、隽永、或沉郁、凝重、或活泼、幽默的味道等,在品读散文的味道时,我们感受着散文的艺术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去思考社会、人生、自然生态、科学、艺术等问题,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迪。品读《水西听雨》,从真实的品格中我们去品乡愁的味道,既有作品题材内容上特别的乡土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也有从艺术氛围飘溢出的散文味道让人享受。特别的乡愁味道,属于《水西听雨》,属于作家蒋德明。不忘乡愁,记住乡愁,说小,是对乡土和父老乡亲的爱;说大,就是要我们不忘本,不忘根。是一个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民族情、家国爱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李白是在床前的一片月光中,走进了故乡的乡愁,那么,蒋德明则在他的故乡水西的雨声里,听到了外公脚下缝纫机哒哒的声响中一条老街的沧桑和亲人们的心语;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在那一张小小的邮票中、矮矮的坟墓里、浅浅的海峡上,那么,蒋德明的乡愁就在初恋时田野那如雨点般晶莹的蓝花上和随父亲散步时的父爱子情的无语中;如果说贺之章的《回乡偶书》抒发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情怀,那么,蒋德明的《回家》《花椒又红了》等,则在一切景语事语皆情语的抒写中,抒发了一名赤子作家与故乡及亲人们的血肉之情。“烟雨映南窗”,雨凝赤子情。一棵老屋旁的花椒树,一碗母亲亲手制作的花椒油,在作家笔下无不让人体验到乡情的亲切,感受到乡愁的动人。家宴上机智的母亲用故事为儿解惑,“如诗的母亲”养育出了一位不忘根本的赤子作家。乡愁流淌在作家的血液中,他便以更宽广的视野去写贵州花溪雪的静美,去写瓮安草塘在宇宙生命进程中的神奇和决定红军命运的猴场会议的历史风云,去写青岩古镇悠久的历史和变迁,去写威宁草海的蓬勃生机,去写梵净山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丰富和观看金顶日出的震撼等等。一个作家,记住了乡愁,他就会自觉地扎根到生活的深处,扎根在人心之中,他就能永葆创作的活力,就会不断有创作的灵感光临,为我们奉献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美文佳诗。我读蒋德明的这些作品,和他一起在“听雨”中,也听到了他乡情的心声,乡愁的情韵。乡愁使蒋德明的散文情深意浓,乡愁又使他的散文有很特别的一种散文味道。我在读《水西听雨》时,和过去读过的散文比较,还有一种特别的散文味道让我迷醉。而这种味道就是从他散文的故事中散发出来的。用散文来讲故事,而且这本散文集的多数文章都有故事,恐怕也是蒋德明散文味道的又一大亮色。蒋德明散文中的故事丰富多彩,在乡土和乡愁的雨声书写中,外公、外婆、母亲、父亲、兄弟、姐妹的人生故事,充满酸甜苦辣的味道。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乡村、一个县城、一条老街、一座矿山、一个家庭变迁的风声雨声,人生的沧桑紧连着时代的节律的跳动声。《难忘的年夜饭》写饿饭年代大年三十外婆送来的一个骨头的故事,从骨头上剃下来的一碗肉,被少年的我“偷”了一半揣在身上……一个细节演绎的时代悲剧溢出的辛酸年味,让人读了无不动容,禁不住泪湿纸笔。德明散文中的故事,无论是他人生初恋和文学经历中与众多纷丝之间的情感纠葛,如《萨克斯倾吐的认忆》《没能握住的手》《没有玫瑰的情人节》《往事中的往事》《琵琶语声》以及长卷散文《雨吻花艳》等,还是述写人生经历中所见所历所闻的《往事》《空门斯人》《小城故事》等,大多善于用散文这种文体自然、亲切、活泼的文风特点,以“我”的目光和感受来切入写故事,把散文中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充满真情实感,既生动幽默,又情彩飞扬,耐人寻味、引人共鸣。这就使散文中的故事,更有散文的味道而和小说中的故事不同。德明故事中的散文,他在注重散文这种文体的艺术个性特点的同时,又以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把小说、戏剧、影视、诗歌等文体形式的一些艺术手法,融入在散文的写作中,使他散文中的故事,充满了艺术百花的绚烂色彩与活力。他散文中的故事像《琵琶语声》《萨克斯倾吐的记忆》《雨吻花艳》以及描写文学大家的《在艾青家作客》《核桃树下》等,都有像小说一样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常用的误会巧合的手法,这些故事又大多是通过一个颇有张力的生活细节来结构情节、描绘人物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就使他散文中的故事具有小说戏剧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同时,也通过跨文体写作的方法,扩大和丰富了散文这种文体的艺术空间,这无疑是对散文文体的革新,使散文所有的艺术味道变得多味而耐品。散文和诗,本来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甚至被称为文学上的并缔莲。历代不少诗人又同时是散文大家。一些散文家,也把散文当成诗来写。在散文和诗歌文体中,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散文诗和诗散文。蒋德明是诗人,他首先是从写诗登上文坛的,因此,他的散文集《水西听雨》,不少作品都很有诗味。他散文中的诗歌味道,又是德明散文创作的一个亮点。德明的这些散文味道中的诗味,主要在于他的不少散文都有诗的构思像《琵琶语声》《贺卡上的小诗》《蓝色野花》《水西听雨》等,通过联想、想象的构思,使这些散文具有诗的艺术空间引人去想象和进行思想内容上的补充。其次,德明有的散文作品,虽用的是散文的形式,但在写作时,却又是当成诗来写,读文如读诗,让人感到诗意盎然。如《雨中雨》这样的散文,首先以散文的叙述方式使之保持着散文的形式,但在构思和语言的使用上,又尽显诗歌艺术的长处。“雨中雨”,诗的联想引读者去品这“雨中雨”两个雨字的不同意味,从而使这篇散文具有诗的内核而充满诗意,行文上连续几段“听雨”的充满诗意的排比句和古诗词中有关雨的名句的妙用,就像朗诵诗一样,使之有声有色,诗意盎然。这样的散文,它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的内核,是真正的诗散文。再次,德明写散文,善于用诗歌的修辞手段和锤炼、挑选最恰当、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写叙事、记人、写景、抒情,如《花溪雪》中写雪花飘落在在水中:“雪养在溪水中,养雪的花溪水,……我……的影子也在其中养着”,一个“养”字妙不可言,充满了原生态的生命力,也更有诗味;又如《雨中雨》里的“青花如梦,梦醒花雨厚”的“厚”字,《古老的大利侗寨》中“有鸟被惊飞,叫声满含水滴”,“一朵雪……是三百年前丢失的莲”,“梵净山的落日像一滴血滴进烟青色的沧海里……”等,见证使用诗歌的各种修辞手段来写散文,从而增强了散文诗歌味道的艺术魅力。关于蒋德明的诗文,文学大家的评论和纷丝的点赞不少,我仅从在阅读他这本散集作品时,品出的味道,说点个人看法,不敢为序,读后感而已。见笑。(作者系鲁迅文学奖评委、《边疆文学》主编。)

全文阅读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

摘要:曾经兴盛一时的散文创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便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一直到9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复苏的景象。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成为催生这一时期散文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力量之一。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对其创作风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余秋雨,了解其散文创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创作 特点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

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在其作品《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这些文化创作一方面体现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通过山水名胜把握文化脉络的典型写照。

二、通过历史文化名人来感慨和反思

全文阅读

以《文化苦旅》为例谈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上世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余秋雨本人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带有戏剧性。本文将结合《观众心理美学》、《戏剧十五讲》等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戏剧性;悬念;注意力

一、引言

戏剧、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下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文类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因此二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在探寻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得弄清楚“戏剧性”的概念。广义上的“戏剧性”可以理解为戏剧手法的运用,用“戏剧人文”可以大致上认为文章具有了“戏剧性”;狭义上的“戏剧性”,本文将主要引用《戏剧十五讲》里的观点:

第一个层面上的回答:戏剧性存在于人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第二个层面上的回答:戏剧性来自人的意志冲突,普遍的说法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本文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戏剧性”的定义人手,浅谈余秋雨将戏剧人散文的手法和对读者心理的掌握。既是实践也是验证,对学术理论的实践,对理论可行性的验证。

二、广义“戏剧性”――戏剧手法的运用

1、悬念的设计――观众的注意力

全文阅读

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受降雨后向散射增强影响分析

摘 要:降雨对毫米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对于毫米波系统的地—空通信,毫米波雷达、制导等作战系统,主动和被动遥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降雨的多重散射效应,并将降雨的多重散射引入到雷达方程中。计算了由降雨的二阶散射机制造成的雨杂波回波功率,发现当考虑降雨的二阶散射时降雨的回波功率将会增大。分析了降雨的后向散射增强对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的后向散射增强会引起雷达接收信杂比的降低和杂噪比的增加。

关键词:毫米波雷达 探测性能 散射增强 影响

中图分类号:TN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022-02

毫米波波段雷达、通信系统具有及宽阔的信息带宽、独特的电波传播特性以及良好的设备小型化潜力,故其军用前景十分光明。民用方面,毫米波系统在遥感、通信、射电天文学、生物学、医学、气象、测绘、测量、交通工具防撞、口岸调度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电子武器系统已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毫米波雷达、制导等作战系统既具有微波波段全天候的特点,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分辨率高、频带宽、隐蔽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毫米波雷达抗干扰、反隐身、反低空突防和对抗反辐射导弹(四抗)的能力,使毫米波武器系统成为电子作战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1]。然而,由于毫米波波段频率较高,在信号传播过程中,对流层物质如水汽、氧气以及水凝物(如雨、云、雾、雪、冰)对传播信号的影响较为严重。当频率大于10 GHz时,降雨的影响最为显著[2];且对毫米波雷达、通信系统,其试验与理论研究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首先搞清楚降雨对信号的影响,然后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尽量减小其影响。因此,降雨对毫米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对于毫米波系统的地—空通信,毫米波雷达、制导等作战系统,主动和被动遥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

1 毫米波雷达基本原理

常规毫米波雷达主要由五部个分组成:雷达发射机、雷达接收机、信号处理器、雷达收发天线和显示器。雷达发射机发射电磁信号,由雷达天线辐射到空中。辐射到空中的电磁信号遇到目标时被目标拦截并向多方向散射,其中散射的信号被雷达接收天线接收并送至雷达接收机。在接收机中,信号经过处理以检测目标的信息(位置、速度等)。根据雷达发射信号与目标回波信号间的时延(实际上经过一个来回的路程),可以求出目标的距离R。而目标角度的位置是利用雷达天线波束的定向性来完成的,雷达天线方位波束宽度越窄,测量方位角的精度越高,而俯仰波束宽度越窄,俯仰角测量精度越高。此外,目标的径向运动速度可利用多普勒频移来求解[4]。

雷达对目标角坐标的测量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实现的。当目标处于天线波瓣的轴线时,它从雷达接收到的能量最大,反射回波也最强。当目标角位置偏离波瓣的轴线,则接收到的雷达照射能量较少,回波较弱。当目标偏离波瓣的轴线更远,就无法接收到雷达的照射能量,雷达接收不到回波信号。所以,可以利用天线方向图,让它在雷达所搜索的空间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同时观察接收机输出的回波强度,这样,当天线方向图的轴线对准目标时,回波最强,在其他角位置上,目标回波较弱或消失,以此确定目标的角位置。

2 降雨的多重散射效应

全文阅读

户外配电箱柜防雨防虫散热孔设计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户外配电箱柜防雨防虫的散热孔结构,通过本文设计的散热孔结构,户外配电箱柜能有效的防止雨雪和蛇、鼠、虫等小动物进入配电箱柜内部,破坏箱内电器元件和电路,避免电路短路、断路和配电箱柜爆炸等事故发生。

关键词:散热孔、防雨、防虫、扁长D形状

【中图分类号】TM594

1引言

配电箱柜中一般都安装着大量的热继电器、断路器、电容器等器件,这些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可能烧毁这些器件,严重的话甚至引起配电箱柜爆炸等严重重果。最常见的配电箱柜的散热方式是在配电箱柜散热量大的电器元件集中区域柜箱板上开设散热孔,利用配电室自然通风或者空调,达到配电箱柜内空的热交换。最容易实现的散热孔是在配电箱柜板上冲切跑道形散热孔,这种散热孔用于室内配电箱柜无疑是最经济有效的,可用于室外,则防雨水效果很差。另外室外小昆虫进入配电箱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昆虫在进入配电箱柜后,在各电器元件之间爬行,有可能会导致电路短路,且电击死亡后的尸体对电器效能无疑也有影响。

2防雨水设计

普通设计的散热孔,是在箱柜面板上直接开孔,丝毫没有遮挡,一旦天气下雨,雨水必能进入配电箱柜,造成电器损坏。本文设计一种配电箱柜散热孔,能有效防止雨水浸入配电箱柜。本设计为突出于配电箱柜板面结构,其特征是散热孔下沿切口平齐呈扁长D形状,散热孔切口向上延伸与配电箱柜板融为一体结构,且散热孔为矩形阵列排列。举个例子:普通设计的散热孔,就好比是高层建筑光滑侧壁开的窗户,略有斜风细雨,就必须关闭窗户,否则雨水就很容易进入屋内,打湿地毯和家具,并且上下层之间毫无关联。本文设计的一种配电箱柜散热孔下沿切口平齐呈扁长D形状且呈矩形阵列排列,这种设计就像宝塔的塔檐,一层一层的排列,雨水打在外伸塔檐上,无法进入塔内,且上层塔檐的雨水顺势流到下层塔檐,层层而下,最终落于地上而丝毫未进塔内。如图1和图2所示,本文设计的散热孔能有效的防止雨水进入箱体内部,而散热孔的通风面积未减少,对散热效果基本不受影响。

1-箱体面板 2-散热孔 3-防虫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