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探究

【摘要】为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脱贫的号召,香格里拉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因素阻碍当地金融扶贫工作的进行。本文通过对香格里拉县贫困情况以及当地金融扶贫状况的深入了解,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更好的解决当地脱贫问题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香格里拉县 金融扶贫 成效 建议

2015年,曾先后两次来到云南调研,他强调精准扶贫重在提高精准度,让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云南省积极开展连片特区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金融扶贫。香格里拉县作为迪庆藏区的重点贫困县,无论是贫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严重。

一、香格里拉县贫困概况

香格里拉县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贫困状况极为严重。该地区共有11个乡镇,6百多个自然村,其中贫困村数达38个。据统计,2015年年末,该地区共有4万多户人家,乡村户数3万多户,其中贫困户数将近9千户,占乡村总户数的30%左右。此外,该地区的贫困人口为3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扶贫任务艰巨。

二、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状况及成效

(一)金融扶贫状况

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百日会战”项目对2016年新增养殖不超过2亩且每户贫困户只享受1项种植方面补助的前提下,对药材补助500元/亩,林果类200元/亩,蔬菜300元/亩。2015年,中央对当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将近6亿元,云南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将近1千万元。2016年,社会为该地区贡献了5百多万元,其中有1千多户贫困户收益,户均帮扶金额达5千元,社会帮扶覆盖率11%。

全文阅读

乌蒙山片区金融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昭通是云南乃至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是国家新一轮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主战场,全市11个县区中就有10个属国家重点扶持的特殊困难地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2011~2020年间乌蒙昭通片区国家扶贫计划总投资达1.4万亿元,涵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旨在改善昭通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严重的现实问题。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中不可或缺,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笔者就昭通市金融支持扶贫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乌蒙昭通片区基本情况

(一)扶贫开发规划及贫困人口概况

昭通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是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生态脆弱,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时常发生。辖内纳入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10县区为:昭阳区、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县(占片区38个县的26.32%),国土总面积22585平方公里,是乌蒙山片区的腹心地带。2011年末,总人口515.54万人,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扶贫统计标准,辖内还有贫困人口174.94万人,贫困发生率38.57%,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依据2011年新10年《纲要》2300元的新标准,贫困人口有309.99万人。10县区还有5.2万户贫困群众居住茅草房,近30余万人生活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有工程移民需异地搬迁人口近20万人,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革命老区、高寒边远的深山区石山区等。片区内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条件性贫困十分突出,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解决此类问题困难大、成本高。

(二)经济金融发展简况

2010年,10县区生产总值完成350.0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71.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8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2.76倍、4.75倍和4.2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093元和2745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0.97倍和1.93倍,城镇化率由11.5%增长到20.7%。10县(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小贷公司20家,金融机构网点110个,从业人员2890人,金融空白乡镇3个,201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520.35亿元和286.34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5.6倍和3.1倍。几年来,昭通片区经济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贫困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突出,片区内经济金融发展仍然缓慢,困难重重,农业、工业等仍停留在传统的自然半自然状态,产业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不高,自我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收步伐缓慢,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二、乌蒙昭通片区的金融扶贫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把包括昭通在内的乌蒙山片区列入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加之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规划为昭通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新机遇,乌蒙昭通片区的金融扶贫工作也得到积极推进。一是成功推出农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公司+农户”的组合贷款模式,积极开办了适合贫困区需求的巾帼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贷款、小额农户构建房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贷款,从资金供给层面上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二是推广金融扶贫服务新方式。如:建立惠农支付服务点,缓解贫困片区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瓶颈。农行、农信社在抵押足值的情况下,让有信誉能力的贷款人办理生产经营贷款,最高可突破100万元,贷款人可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举办了小微企业融资超市“无缝”对接活动,促进辖内9家金融机构与28家小微企业现场签约,融资额达2.04亿元。推出“补1奖2贷3”政策(即根据贫困户发展需求,先由地方政府补助资金,发展情况较好的政府再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如还存在资金缺口就由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地方财政给予贴息),成功将“农户、金融、财政”三方资金聚集,调动了各方参与扶贫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已为贫困地区80多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向50多万农户颁发了信用证,评定信用农户近32万户,建立了454个信用组和60个信用村镇,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性。四是推出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辖内永善县务基乡组建扶贫互助社,在互助资金发放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户担保,一户贷”担保模式,即以2户联保的方式进行放贷,一户农户提出贷款,提供财产抵押证明,另一户农户为其担保,从而降低金融机构面对千家万户的市场交易成本,架起大银行与小农户的信用桥梁。

全文阅读

金融支持湖南省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建议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位于罗霄山脉西南段及其与南岭连接地带,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受自然禀赋和资源要素等瓶颈制约和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发展难题。2012年中央出台的《罗霄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湖南省罗霄山片区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针对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金融支持扶贫攻坚,推动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加快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困难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总面积8290.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2%,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河流众多,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蕴藏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已发现36个矿种,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拥有独特的地热资源,拥有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9%,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野生动植物繁多,中草药资源丰富,拥有2000多植物物种,中药材资源1800多种,素有中华“动植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之美誉;片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极具开发潜力;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包括郴州市的宜章、汝城、桂东、安仁和株洲市的茶陵、炎陵共计6个县,国土总面积为11987.6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229.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8万人,乡村人口148.81万人,片区内有瑶族、苗族等27个少数民族,人口8.98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3.9%。

2012年湖南省罗霄山片区6县GDP总值36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9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9亿元,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数3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8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2个,银行业从业人员2610人,融资性担保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尚未获得中央财政贴息扶贫贷款,无其他贴息来源扶贫贷款,金融资源相对贫乏。

(一)贫困发生率高,老区振兴任务重。湖南省罗霄山片区6个县全部是革命老区县,其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仅相当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5.3%和43.1%;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农村有132.4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53.5%(以片区总人口计算);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大。2010年,湖南省罗霄山片区人均GDP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和34.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6.7%和20.1 %,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5.05: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1。片区GDP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2.3%下降到2010年的1.6%,且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拉动力不足。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瓶颈制约明显。片区内主干道路网络尚未形成,有3个县未通高速公路,占片区县总数的一半;有4个县没有铁路,占片区县总数的三分之二。436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26.7%;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358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22.1%。水利设施薄弱,病险塘库总计达21076座,有24.8万户饮水不安全。区域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物流成本高。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标准和覆盖率较低。2010年,片区平均每万中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少13.8人和15.6人,每万人拥有的医院病床数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少8.7张和11.5张,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少10.7人和17.6人,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全文阅读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调查报告

一、庆阳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6.47万亩,约占庆阳市总面积的16.39%。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19万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庆阳市贫困人口17.42万人,贫困面7.59%。金融系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行政村68个、2106户、9477人,其中贫困村31个、贫困户1126个、贫困人口5628人;参与精准扶贫人员1462人,占系统从业人员总数的34.98%。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努力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模式,积极解决贫困村实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生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一)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出台。近年来,人行庆阳市中支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20多个,精准实施“双联惠农”、“牛羊蔬菜”、“精准扶贫”、“金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户贷款,及“惠企通”、“果业通”等小微企业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和“降、让、贴”、“一对三”(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等精准扶贫工作措施。(二)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边。截至2017年3月末,庆阳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基层金融机构380个网点,从业人数4477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72个、转账电话3291个,全市1261个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别为1.41个和2.61部。金融网点、金融支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便民服务点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布设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纳入现代化金融服务之中。(三)金融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42.04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412.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30%;农户贷款余额达214.58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05.11亿元,同比增长26.42%(详见表1)。(四)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全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管理特点,加大产品创新,竞相推出了适合贫困户的双联惠农、食蓄草业等不同类型信贷产品,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流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项目,加强信贷政策宣传,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减了信贷时限。三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有效解决“排长队”、“等服务”问题,各金融机构均实行了网点转型和系统升级改造,在营业网点设立了客户理财室、高柜区、低柜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配备了专兼职大堂经理和排队系统,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提高了临柜业务的处理效率。各家金融机构加快了农村自助机具的布设,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也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安装布放ATM机1006台、自助查询终端、存折补登机等其他自助查询终端500台,POS机10047台,特约商户9538个;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633.75万张,信用卡26.47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94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

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则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建议政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式单一的现状,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按照“1+20”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殖、林果、蔬菜、小杂粮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要求、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以点带面,不断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应立足主业和自身优势,积极扩展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在政府政策、致富项目、金融资金、企业的全面支持与带动下,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产业,与其他农户和企业抱团发展,改变贫困现状。(二)不断强化扶贫贷款的风险控制。一是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信贷资金的有偿性,强化农户的法律意识。二是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切实重视和加大信用乡(镇)、村和农户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精准扶贫信用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回收考核力度。设立政府扶贫类贷款风险保证基金和考核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金融机构当年扶贫贷款增量按市场占比给予奖励;对既脱贫又守信用的贫困户给予奖励;把各级政府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出台“贴费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开发扶贫保险产品、创新扶贫保险服务。由政府比照“贴息贷款”出台“贴费保险”政策,为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生产提供必要的“贴费或免费保险”。(三)切实提高政银精准扶贫凝聚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一是突出政府扶贫主导作用。政府要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建立扶贫项目库,做好扶贫特色优质项目、重点发展产业的推荐工作。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大力维护金融债权,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二是凝聚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合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精准扶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机制,把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结合起来,定向精准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户就业创业。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确保扶贫贷款的完整和合理增值,形成良性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作者:郑芙蓉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金融精准扶贫难点与对策研究

新疆作为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实现国家2020年全国脱贫的总目标,金融精准扶贫对于新疆脱贫的目标实现具有积极地影响。而如何推动金融精准扶贫,最终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全文阅读

扎实推进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 人民银行召开金融单位暨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工作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1月12日组织召开金融单位暨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工作会议。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23家金融单位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人民银行各司局、直属企事业单位、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郭庆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这次会议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主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交流了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情况和经验,研究安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郭庆平指出,金融单位要深入学习落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到“五个要”:一是领导要重视,各金融单位都要明确工作机构,明确责任人,每年到对口扶贫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二是目标要明确,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定点扶贫的目标、资金和措施以及干部的主要精力要落到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上。三是措施要精准,要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科学帮扶。四是干部要得力,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定点扶贫地区去挂职,到贫困利任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要做挂职干部的坚强后盾,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去除后顾之忧。五是资源要用好,金融单位制定的帮扶计划,要与当地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项目的落实相协调,金融单位掌握的政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形成扶贫台力,放大扶贫效应,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郭庆平强调,定点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各金融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牵头联系机制。成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推动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二是要建立定点扶贫政策信息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各金融单位应树立金融定点扶贫“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联动,共享政策信息,交流经验做法。将各自的政策优势、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相互叠加、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三是要建立定点扶贫考核机制,以扶贫成效为导向,按照有关办法对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

郭庆平指出,人民银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对定点扶贫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要抓紧调研,制定具体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尽快建立人民银行帮扶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机制,帮助定点扶贫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和定点扶贫县尽快摘帽。

会上,国家开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中国金币总公司等金融单位,介绍了近年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做法和体会。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同志介绍了金融扶贫相关政策。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单位陕西省铜川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做法和下一步规划。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文阅读

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摘 要:本文分析和w纳了当前金融扶贫的现状,通过选择机制建设、金融服务满足情况、存贷款基本情况、扶贫开发各类贷款、扶贫开发其他金融服务、扶贫开发各项贷款风险和效益管理、外部条件影响等涵盖8个方面的15个定性指标和18个定量指标,综合构建金融扶贫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提升效益和风险管理水平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扶贫;效率;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38-05

一、引言

扶贫开发工作是消除区域贫困、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是为了让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民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指出,金融业要在支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省级政府也明确了金融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金融部门要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做好联动扶贫开发工作,让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贫困地区,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扶贫人口金融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尽可能地实现金融“造血”功能。总之,做好金融扶贫开发,是顺应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进程、扩大社会扶贫效应的必经之路。

本文试图建立较为科学、系统的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方法,归纳和分析影响金融扶贫开发效率的各种因素,并用于检验地区金融扶贫开发成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金融扶贫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一)金融扶贫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全文阅读

金融助力地方扶贫工作中的可行性建议

摘 要: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历来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金融部门似乎对扶贫开发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直到2013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通知,才真正把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到地方经济工作的议事日程。对此,以土右旗为个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谈谈金融助力地方经济工作的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机构;支待;扶贫

土右旗是包头市农业大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扩权强县试点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土右旗人民银行协调各金融机构立足帮扶村实际,结合单位职能,将践行“两学一做”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务实举措,准确把脉民情民意,认真落实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关怀到位,扎实推进地方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基本情况

土右旗共有金融机构25家,其中包括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家证券业金融机构,78个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金融从业人员1399人。土右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61亿元,同比增加9.41亿元,增长11.88%,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6.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5.48%。辖内289个行政村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383个,覆盖率100%,完成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工程,共设置自动取款机119台,布放POS机1051台。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扶贫思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工程

2015年,土右旗人民银行按照旗委旗政府的“四个切实”和“五个一批”扶贫开发工作要求,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特困地区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改善贫困村户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着力在一个“准”字上下功夫,创新扶贫思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工程。从20个精准零分项目村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贫困户290户、772人,提供给旗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具体做到“五到村到户”和“四落实”,即贷款贴息金融扶贫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进一步明确了帮扶任务、措施和帮扶时限,全面实现了组织人员、建设规划、管理机制、资金投入“四落实”。

全文阅读

金融扶贫的贫困瞄准与风险控制

金融扶贫被认为是开发性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金融可以通过分散风险、突破投资门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等手段来降低穷人的脆弱性,提高穷人的收入和能力。但是,贫困人口具有风险高、信贷需求规模小、居住偏远且分散、抵押物缺乏等特征而经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为了推动金融扶贫,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扶贫贴息贷款。同时,小额信贷、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区发展基金、贫困地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等金融扶贫模式在各地不断涌现。一些学者讨论了这些金融扶贫手段和模式的实施效果,发现虽然有效地增加了贫困人群的收入,提升了贫困人群项目管理、理财、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贫困瞄准偏离”、“还款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贫困瞄准偏离”、“还款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全国各地开始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本文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介绍并解析其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金融精准扶贫。

内蒙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机制创新

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程,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和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开始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2013~2017年五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年安排4.75亿元用于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农户贷款的担保补偿金;2014年开始,从增量扶贫资金中拿出不超过2.1亿元,并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约2.1亿元用作这57个旗县农户贷款的贴息资金。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合作,按照1∶10的比例撬动约50亿元信贷资金,解决贫困县贫困村农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内蒙古各地区结合《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具体要求,纷纷开展了因地制宜地创新。虽然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如产业选择、组织保障体系等)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地的创新整体上均是通过贫困瞄准机制、项目选择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来确保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瞄准和风险控制。

贫困瞄准机制创新:贫富联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与扶贫互助合作社

由于金融扶贫所瞄准的对象是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且有还款能力的贫困户,而这一类型的贫困户一般属于贫困户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游离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对于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农户,金融对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的偏好和扶贫对经济条件差的农户的偏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要照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对富裕户的偏好,又要兼顾扶贫对贫困群体尤其是特困群体的支持。也就是要选出有发展能力的、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瞄准目标尽可能地下移到经济条件不好的贫困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从选村、选户、贫富联动、扶贫互助组织等角度进行了努力。

全文阅读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信贷扶贫情况调查与思考

摘要:信贷扶贫政策是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三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政策性金融扶贫举措,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国家和省市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非重点县的贫困村,支持能够带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流通企业,具有区域性、低利率、长期限等政策优惠特点。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贫困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信贷扶贫政策在该地区的贯彻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信贷扶贫;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12-03

一、兴安盟农村牧区贫困现状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境内居住着蒙古、汉、满、朝鲜、回、达斡尔等22个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占多数的半农半牧区。总人口16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有113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67.3%;蒙古族人口有70.3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41.8%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万人,占5.1%。兴安盟6个旗县市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个,即扎赉特旗和科右中旗;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个,即科右前旗和突泉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扎赉特旗北部、科右中旗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科右前旗北部。目前全盟的870个行政村有贫困嘎查村418个,占总数的48%;农村牧区贫困人口33.48万人,占全盟农牧业人口的3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48万人,低收入人口l0万人);仍有不通公路的村115个,尚有未改造的危草房22800户、土坯房12000户,无畜户26万户,无水浇地人口14.64万人。在全盟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就占了81.9%。兴安盟集老、少、边、穷等特点为一身,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程度比较深,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因灾致贫返贫人口比较多。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08年,兴安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92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29元,这些指标均居自治区12个盟市末位。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