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法制教育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教育中提高法制教育效果的途径

摘要: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知识正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误区和提高途径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探讨。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is the society ruled by law; the law knowledg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basi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law educational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mistaken ideas in law education for collegers and the improving approach.

关键词: 法制教育;途径

Key words: legal education;wa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36-01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法制教育通过改革成效显著。但总体上仍存在着许多“硬伤”。“十二五”期间,国家正在筹划重大改革。在社会转型期,如何科学高效的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和盲点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中地理法制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法制教育的渗透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对其渗透途径进行了介绍,这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法制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法制教育;作用;途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人类长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对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对环境改善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高中生的学生来说,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渗透法制教育是十分重要,对实现我国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低碳观、节制观和资源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大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加强环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1]。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需要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比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环境保护和破坏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危机感,构建正确的成产和生活观念。(三)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通过法制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是法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的地理知识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包含着部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教材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有组织的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教学内容,用更加现实的手段来展示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养[2]。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方面的问题不断突出,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其中的地区经济差异、人口问题、资源匮乏、植被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另外在地理教学中还包含着部分环境保护国家法方面的内容,比如《南极条约》、《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等,同时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如《海洋公约》、《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强调时机[3]。(一)教师需要加强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首先就需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在日常的行为中更加注重,体现出一定的护法、用法以及守法的自觉性。另外,为了使法制教育与地理教学更加的贴切,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出最佳的渗透结合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渗透法制知识,注重双边活动的开展,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法律知识。(二)加强对法制渗透教学的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所有教学的主体还是地理知识,要将知识文化课和法制课有效的结合,加强因材施教,把握好渗透的“度”,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首先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与法制教育内容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其次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既能够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发问题也能够很好的处理,把握渗透的时机;最后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心理和年龄方面的特征,在讲解法制知识的需要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来适当开展[4]。(三)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在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有效的延伸,学生就能够将地理知识向相关的法制内容拓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环保事件相联系,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分析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发展现状。这样一来,教学的现实性得到显著提高,法制渗透教育也能够更好的开展。比如在学气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引导出《维也纳臭氧层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结语:总的来说,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法制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了解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实际渗透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其次是加强对渗透教学力度和时机的把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相应的法律知识,实现地理教学内容和法律知识的有机结合;最后是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教育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子宜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全文阅读

高中生法制教育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依法治国”政策的确立,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生,只有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避免因法律知识单薄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深化高中生的法制教育显得分外重要。本文主要从高中生法律素养现状、高中生法律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和深化高中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素养;法制教育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建设不断深入,目前已经构建成为较为完善的法治社会。作为高中学生,应该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素养。学校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活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加强了法制教育。

一、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明显不足。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针对高中学生的普法活动力度,媒体也针对普通大众制作了很多普法节目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但是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十分淡薄。

1、法律意识薄弱

目前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由于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较弱,即使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也不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再加上高中学生正处在学习压力最大的时期,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冲动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更有甚者,高中学生的权益被侵害了他们却仍不自知[1]。

2、法律知识匮乏

全文阅读

高职教育中的法制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矛盾

1.国家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高层次技师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然而由于其教育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无缘,客观地造成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双重管理的二元现状。因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仍然将“技师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排斥在高等职业教育之外。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问题。从一项对4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一般普通教育的2.5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来看,国家财政仍然是主要的投资渠道,财政性经费约占总经费的60%,其中财政预算内经费占总经费的50%,且增长缓慢。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数量严重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障碍。第四,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目前,从政府、社会到学校都还没有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不同于学科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类型来对待。相关法律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转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来,仍然沿用学科型普通高等学校模式来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加深和扩大,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市场经济接轨,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采取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办学模式,走社会化、集团化道路。与地方经济接轨、走集团化发展的多元化、多形式的办学道路,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路径。然而在法制建设滞后的情况下,由于高职院校本身不可能解决职业教育公益性与行业企业公利性之间的社会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在高职院校执行的过程中失灵,使高等职业教育走与地方经济接轨、走集团化发展的多元化、多形式办学道路受到由于法律缺失的市场机制失灵的干扰和影响。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需要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道路。然而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人主体地位得不到确认,因而导致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关系的动力机制失衡。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失衡,客观地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不对称的被动局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难以做到对行业企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难以实现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高职教育体制与高职院校办学活动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机制的缺失,客观地形成了国有公办高等职业教育大一统的发展格局。国有公办高职学校往往为市属或者省属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或者某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机构框架也如同统招高校,教职员工为国家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经费为财政拨款和自筹相结合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仍然未能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职工大锅饭思想严重,各级管理干部将自身级别的提拔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落后的办学思维必然导致落后的教学效果。国有公办高等职业教育大一统发展格局的弊端,表现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负面作用则是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首先,行政化管理体制人为地形成了公立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垄断地位,制约了民办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其他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有序竞争,导致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竞争机制缺失。第二,行政化管理体制人为的制造了高职院校的官僚阶层,客观地形成了科层制官本位的岗位本位机制,人为地造成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目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形成岗位评价、岗位目标、岗位职责、岗位监管、岗位考评相结合的岗位评聘制度,还不能形成法治意义上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岗位竞争机制,行政的、政治的和人情的因素在高职院校管理阶层的形成过程中还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这样非法治过程形成的高职院校管理阶层,很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岗位目标。人浮于事、工作错位导致较低的工作绩效与较高的岗位收入形成较大的反差,造成了管理阶层与广大教师之间收入分配的明显差距,严重地损害了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法制需求

全文阅读

高中音乐法制教育论文

在当今的这个时期,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新的转变:教育不再是满足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课本的内容。学生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因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党的十报告再次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法制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最富想象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但由于法制教育的空泛和缺失,法制意识淡漠,缺少道德底线,好坏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音乐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那么如何抓住音乐学科的特点,扑捉好法制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适当的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把握学科特点,借助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在音乐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法制教育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的法律因素。要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教学案例:1、在高一音乐鉴赏《生命之歌》这一课中,在欣赏《地球之歌》这个作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观看画面后,教师再从作品的内容,画面这里可以向学生渗透人类大量的砍伐、杀害动物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2、在生活之音这一课中,《永恒的水》这部作品用“水”来创作令人惊讶,在这里可以向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3、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除了给学生欣赏音乐,讲授曲式结构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让他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4、在学习《自然之韵》这一课,可以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的同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

二、与课堂活动结合,提升学生法制意识

高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主要是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音乐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握音乐知识和法律知识。例如:高中音乐选修歌唱《伏尔加船夫曲》,这就可以利用剧中的人物让学生来表演船夫体会呼吸的运用,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和船夫的生活的艰辛。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船夫每天卖苦力得到的报酬和实际劳动形成对比吗?从而引出《劳动保护法》,简要介绍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三、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敲响警钟

现在的高中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有些学生甚至有自己的偶像,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明星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增强法制意识,不要误入歧途。例如: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2009年,满文军夫妻等十名艺人以涉毒吸毒为由被行政拘留14天,其妻获刑一年,吸毒后现身的满文军一头白发,满脸忏悔之情。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不要违法犯罪。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法制教育论文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兴衰荣辱的承担者。有德有才者,精品;有德无才者,半成品;有才无德者,危险品。由此,立才育人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重要职责。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的基础性学科,就更应该承担起渗透法制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渗透;法制关爱

高中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不断富强的承担者。正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少年渐趋成熟,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好奇心盛,模仿能力强,追求个性,在追求新奇刺激的体验时,易受不良思想影响陷入犯罪泥潭。据有关媒体的报道与权威部门的公告,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约占违法犯罪的16%,部分城市甚至高达20.4%。这一严峻的数据与现实给我们学校、家庭与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也是当前学校要切实开展的工作之一,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即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必先育德,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法制教育。但语文课不是司法课,把法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把普法知识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1深究教材,定“法”切点

高中语文学科更多的是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教育,几乎没有直接进行法制知识讲述的,要在没有法制知识的文章中进行法制教育,就要努力对教材进行再挖掘,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苏霍林斯基说过:“课堂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得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处于一种思索活动。”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课中法制教育的契机和教育因素,把握课堂时机进行思索活动,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的熏陶,避免空洞的说教。如《氓》,女主人公惨遭男子抛弃,就可渗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四十五条: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思索女主人公为何被夫家休弃的活动环节时,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到古代“三从四德”“七出”等对女子的束缚,加深学生对男女平等的法律知识的认识,让女生树立平等观念,加强维权意识。

2丰富活动,“法”“文”相融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实践活动是一切知识的载体。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法制,达到“法”“文”相融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需要和政教部门的要求,经常开展各种各样含普法知识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实现中国梦,法治伴我行”、“读书使我如此美丽”、“树立理想,告别赌博”等演讲或征文或手抄报活动,甚至可以直接开设法与理的辩论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强化语言逻辑思维,或明或暗地让学生学到法治知识,在不一样的语文第二课堂中渗入法制教育。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激活思想,开发智能,同时也会使他们对政府部门与消费者的责任与权力有更为形象而深刻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能得到增强。

3巧用热点,披“象”入法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提高法制意识

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提高法制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却迅猛增长,且倾向于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建设美好社会主义的重任论文联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务显得艰巨和重要。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法制工作的主阵地,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那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如何理解并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结合课堂常规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通过队列练习和团体操学习,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同时,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灌输违法乱纪行为的不良后果,进行法制教育。

二、结合游戏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程整合中可与美术教师配合,美术课上学习三原色做好教具,体育课上学习交通知识: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课上先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游戏规则和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交通法规和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三、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全文阅读

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探究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非法律类高校中,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基本法律素质的人才,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并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要求,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改变单纯“为学法制而讲法制”的教学观念,将生命教育的意义融进法制教育的全过程,进而构建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彰显生命的价值,凸显法制教育的真谛。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法律类高校的法制教育主渠道为公共必修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公共任选课。而多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是非法律专业的,因而教师只讲授书上列举的有关内容;又因课时有限,法制教育不可能占据更多的课时,也就不可能进行深入讲解。在与有关教师座谈时,很多教师认为,生命教育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在法律和道德讲课内容中不会涉及到。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里,也不会有老师会将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联系到一起来进行阐述,理由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二)高校大学生法制学习的特点。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非法律专业)自主开展法律理论学习与钻研的人数微乎其微。课堂上学习的有关法律内容多是以普法教育形式呈现,相对抽象,缺乏生动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后的法律理论强化学习几乎没有。一些高校的法律实践教学没有深入开展,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质量。(三)高校法制教育缺乏实效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开始扩招,随之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中来。在我国,除法律类高校外,其他高校进行的法制教育,只是停留在法制理论讲解的层面,对于学生的实践需求远远没有达到。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但不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多数大学生反而采取了“走极端”、“托关系”或“能忍自安”等方式来解决,有时,适得其反,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使事态向着更糟的方向发展了……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行为方式上又违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另一方面,还有极少数大学生以身试法的情况发生,有知法犯法的,也有抱有侥幸心理的“法盲”。如:有大学生认为拿了同寝室的人的钱物,不能算盗窃,都是熟人,至少不应该有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想法确实令人担心,连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都不能正确理解。

三、法制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是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直接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命教育。法律意识的弱化直接导致法制观念的缺失,使人不能把生命放在法律角度去审视其庄严与神圣。法律虽未以明文规定的方式来调整自杀、自残等行为,但法律是保护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法律精神实质是绝对不鼓励人自杀、自残的。法律意识的弱化导致人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由此或将对他人生命进行伤害,这极有可能上升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行为。而生命教育将更加直接地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如:生命教育成功将使人倍感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不会去以身试法导致故意伤害生命。法制教育的匮乏是限制生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反之生命教育没有达到法制教育所需要的高度,也不可能促进个体法律素养的提升。因而,法制教育中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彰显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

四、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提炼与概括

当前加强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使尊重、热爱并珍视生命成为大学生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高校加强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生命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其意识到生命是其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不仅给予其生命,而且倾一切力量给予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大学生没有理由不感激生命、勇于接纳自我,保护自我,进而不伤害他人。这样,法制教育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使得法制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成为可能。(二)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提炼。法制教育的宗旨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一项人身权利,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力捍卫生命安全;二是绝不伤害生命!这里的生命的主体是指自己或他人,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个体,保护生命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一项义务。当今时代,社会在高速发展,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而当个体以有限的精力无法把握如此之快的生活节奏时,压力感就会与日俱增。当压力增大到个体无法承受的限度时,有部分大学生个体会选择有悖于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宗旨的“非正常”方式方法来解决。毋庸置疑,这时又必将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非正常”方式解决问题在违背法律的同时,势必伤害了生命。有的甚至选择了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或他人。法制教育中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生命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的配合。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主线,达到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的最低标准。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事是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家长,敬畏知识!而敬畏生命被排在首位,就是说:这件事没有做好,其他事情将无从谈起!(三)法制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个案例证。大学生不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已不是偶然现象,我们不能将此仅看作是心理问题的表现,更应从生命意识缺失、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脱离的角度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症结所在。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复旦投毒案件等等。当这类大学校园中的案件发生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评论多为主犯心理严重扭曲,家庭教养方式不够科学,成长环境不够健康等,一时间,心理学范畴的评论铺天盖地;或者单方面直接认为是法制教育的缺失、漠视法律的结果等等。但是,归根溯源,是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没有奏效所致。有理由相信在上面提及个案中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和其他父母一样会全心全意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只是教育效果在个体身上发挥的作用不同罢了……个案中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他们在高校接受着正规的高等教育,由于自身道德的沦丧、法制教育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不仅仅是几个家庭之痛,也是高校之痛,更是社会之痛!

全文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究

【摘 要】高中是学生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高中生物教材含有许多法制教育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生物学科特点,找出生物知识中法制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而让学生远离犯罪、珍惜生命和保护环境。文章主要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在新课改背景下,法制教育能够向社会公众传授法律知识,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基础要求。高中生物知识蕴含了丰富的法制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物科学知识和法制教育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们不仅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能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四有青年。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在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对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生物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有部分犯罪分子借助生物技术实施犯罪行为,破坏了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法制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对新课程深入改革非常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高中生是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在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同时,需要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融入法律知识,渗透与法制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②虽然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也融入了与法制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找到生物学科的法律知识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足,从而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并且学生的违法犯罪意识比较薄弱,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受负面因素影响,容易从事犯罪活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制理念,减少学生犯罪的发生率,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1)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即是教师通过提出与生物有关的法制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制知识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而不要使用法律专业术语,从而方便学生理解、领会。例如在“遗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白化病的遗传图谱提出适当问题,然后将《婚烟法》中“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内容融入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进行主动探究方式让学生了解白化病人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正常人结婚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如果白化病人和三代以鹊呐韵笛亲结婚,后代患有白化病的机率达到17%;与其他正常人结婚,后代患有白化病的机率仅有0.33%。通过问题探究法进行渗透法制教育的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潜移默化得接受法律知识,而且贴近学生,可使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法律知识。

(2)任务驱动法。在实际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安排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整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并探究其中蕴藏的法律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相关法律知识。例如在“基因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前设置“能不能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课外资源来查找与转基因食品和生物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主动探究。这样的做法使学生不仅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起源和应用过程,提出自己对转基因食品的见解,还可从本节学习中间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又如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为什么要保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制内容。这样的任务设置不仅可使学生们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掌握草原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后,草原可能出现沙漠化的生物知识;还可使其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全文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摘 要】生物教学内容中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也不少,通过几年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有了一定成效。本文从生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 法制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82-02

如何使高中生物课中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中学法制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促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成为摆在我们高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除了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要扎实,还要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并使其成为中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现就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加青年学生学法和知法守法意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浅谈。

一 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找准结合点

在生物学课堂上,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观念、法律法规教育。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一节内容时,讲到“人工种子”采用的是微型繁殖的技术,但是只需培育得到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包上人工种皮、人工胚乳就可形成人工种子。人工种子与微型繁殖得到的幼苗一样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另外还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说到种子,我们来谈一下当前市场上的种子。有不法商贩出售假种子、劣种子;那什么是假种子,什么是劣种子?引入假种子的概念。提问假种子带来的危害?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问:出售假种子会不会违法?答:会。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四十六条: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下列种子为假种子:(1)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2)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下列种子为劣种子:(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3)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4)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5)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生讨论后明白,农户要是买到假种子、劣种子,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还要做法律法规的宣传者,让全社会的人都能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

二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

可采取教师直叙法,将法律法规条文直接叙出,内容较多时,可利用录影、幻灯片、图表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亦可利用上课后3~5分钟进行“案例评说”。例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一节课时,可以适当地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先让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收集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有的学生拍摄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的照片,有的从网络上搜集了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若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也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因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