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师生法治素质,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师生法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迫切需要通过中小学校进行广泛的基础性的法制教育,提高依法治教水平。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政府支持和社会联动为两翼,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新格局,扩大法制教育的覆盖面,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法治实践活动,是新时期法治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挖掘课程法治文化内涵,培育法治理念

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要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语文课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教材的法治文化内涵,在情境导学、分析探究、活动展示、作业考试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讲故事、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法制教育点,增强法制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增强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提高。

二、开设法治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法兴趣

法治课程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治素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开设法治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培育知荣辱、守法纪的文明风尚。笔者注重整合社会法制教育资源,利用广州市地方教材《中学生法律读本》,下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发《新闻法制1+1》校本课程,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加强法制教育,发挥了法律对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注重时事教育,发挥了新闻对思想和行为的示范引领功能,深受学生欢迎。

三、开辟多元法制宣传阵地,强化法治意识

提高师生法治素质,必须整合法治文化的历史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基础建设,推进法治主题橱窗、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书画展等载体建设,培育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提高电视、报刊法治节(栏)目水平,扶持法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同时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全国和地方“两会”、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节点,集中开展公益宣传、法律咨询、旁听庭审、法治文化下乡、法治影视评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文化建设实效。

四、完善依法治教规章制度,培养守法习惯

全文阅读

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是指中学生能运用政治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能运用学过的政治学科术语组织答案;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不断掌握学习本学科的特殊方法,能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科素养意识。

一、充实学生政治学科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掌握相对抽象的知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将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对联系紧密的知识要进行合理运用。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不能简单重复,而应深入探讨。如在九年级人教版教材中虽然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的内容,但是对其阐述不多。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过深入探讨,学生就会对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解和认知。

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正确地分析、解决一些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中学思想政治科的知识带有具体性特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构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注重从健康人格的形成、道德的习性、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国情的教育等公民生活基本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思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课堂教学

积极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紧密结合,及时地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认知复杂的人文背景。不但积极创设问题和情景,而且鼓励学生在现实矛盾的冲突中主动探究、自主感悟和体验,做到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把课堂教学的时空打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政治学科专业素养、政治学科人文素养和政治学科实践素养。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积极利用如班级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让学生能更真实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浅谈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大力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可以促使其思想政治水平有效提升。研究发现,现阶段高校诸多大学生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负面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养;大学生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社会权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其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这种社会栋梁来讲,更是需要对法治内涵充分理解,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全文阅读

论法治社会视野下的人文素养

摘 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公民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成熟法治社会的基础。公民应坚持广阔的视野、批判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通过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开展全社会性的文化素养提高活动和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公民的人文素养,促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法治;人文素养;提高

最近宣判的一起案子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众多法律专家、社会各界群众和网民都给予了极大关注。这起案子就是药家鑫故意杀人案。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驶雪佛兰小轿车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案发后,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公诉,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药家鑫死刑,。一审宣判后,药家鑫不服并提出上诉。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作出核准死刑的裁定。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的核准和宣判结果的执行,此案已经尘埃落定,但由此案引发的思考并未结束。人们在思索:为什么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竟然做出如此凶残而且近乎愚蠢的事情?本来是一件交通肇事案,竟然由于一念之差变成了血腥的故意杀人案。类似此类案件还能列举很多,归根到底是人文素养的极度欠缺,他们缺乏一种对人乃至自然的尊重之心、敬畏之情,想问题做事情以个人为中心,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后果,甚至不择手段。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当前国人的人文素养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人的人文素养并没有实现相应的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倒退。因而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广大公民的人文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人文素养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侧重于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高端能力,主要是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和对人文精神的遵从。人文知识是指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万事万物的珍惜敬畏之情和栖居意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际之间关系和谐的追求。掌握人文知识是树立人文精神的基础,只有在广泛吸取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及言行,才能真正地树立人文精神。

公民的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北京市申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三大申办理念中,第一项就是“人文奥运”。如果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在药家鑫一案中,一味地强调杀人偿命,把案件审判作为寻求心理平衡的办法从而在宣判后欢呼的行为不是人文素养的体现;而无视客观现实与公平正义,仅从人权的角度对罪大恶极的凶犯滥施同情心的做法显然也不合乎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公民人文素养的提高

全文阅读

对治安民警执法素养的几点认识

摘要:警察是国家的执法者,而治安民警作为警察队伍的一员,他们是与社会接触最多、与民众交往最频繁的警种,其执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但目前治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都明显偏低。因此,治安民警的执法素养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治安民警;政治素养;业务素养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承担了大量的治安、交通、消防、户口、边防、出入境、计算机安全保护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基层派出所,民警除了执法办案、接处警、治安防控、纠纷调处外,还要完成维护稳定、协查办案等任务,其管理面之宽、工作之分散、任务之繁重,使治安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之中。但是,治安民警的工作涉及到人民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他们是与公众接触最频繁的警种,其执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警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影响法治国家的建设。法谚有云:奉法者强则国家强。考虑到治安民警执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治安民警强则国家强。

面对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治安民警自身要求不严制约严格执法,业务素质不高影响规范执法,缺乏人权意识干扰文明执法,法律意识淡薄削弱公正执法。治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漏洞百出,这与治安民警的执法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治安民警执法素养的问题所在

(一)政治素养

治安民警是法律的执行者,是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工具,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治安民警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其自身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将直接影响执法水平。

1.自身定位不准

全文阅读

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材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法治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而自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学界热词。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势必因应时代要求,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参加编写的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就在教材编写理念、呈现方式和实施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编写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为本”历来被视为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成为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教学真经”。但在当前的德育学科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这一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从教材编写的表现上来说,就是以训导的口吻给学生树立标杆,以所谓“正确的道理”作为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成为定论的接受者。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宣称“是为学生考虑”,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很多学生因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达,对于德育学科望而却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今后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据。“学生为本”的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和“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要面对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是与前述问题密切关联的。以此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对于“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课程标准》对于“负责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确底线思维、责任意识,从基础理念的层面突出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同时,对于《法治大纲》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科学、充分地落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和修订前的版本相比,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更多,这些内容的指向也更明确。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材面对的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理念下,学生不是学科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发展中的人和变化着的社会,因此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体会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这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首要法则,也得到了充分落实。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呈现方式:

体现学生视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达到八个字的要求:老师好教,学生爱读。一本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法治大纲》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老师好教”要求教材在相关教学点的落实上要明确到位,这样才能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课程的任务要求;“学生爱读”要求教材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文本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

全文阅读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下教育教学主流方向,对于高中政治课亦不能外,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治素养;法律意识

培B高中生的法制道德观念 《新课标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标准》中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高中教师身负的重要责任。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道德知识以及法律案例,是进行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良好的资源,于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中渗透法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培养高中生法制道德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心中对关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心中的法律心理。横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的心理,法律的观念,法律的相关思想等,而纵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一个人对于法律的认知,关于法律的信仰以及进行的法律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现代教育课堂的现实为基础,一步步的实现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现代化的整治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法律的使用价值到底是什么,而不是按照传统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法律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仅仅当做“法律知识”进行传授。

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交谈,都可能面临着法律问题,出现法律现象,人们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可能就会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使学生的话语能够法治化、严谨化。接着就是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养成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普法教育也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政治教师应当在充分利用政治课堂,实现对学生法律思想的渗透,为学生进行法制启蒙,奠定学生养成法律观念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通过政治教学课堂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一个有素养的良好公民。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要想实现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能够有良好的法律观念,懂得法治知识,能够在课堂教育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和优秀的引导者。传统的政治教育课堂中,学校往往更重视教师对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而大大忽视了教师的法制素养,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法制素养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教材解读。所以,在现代化的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法律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法治素养的重要方面。其中,教师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法律――《宪法》,在提高宪法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高屋建瓴,才能够提高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实现在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全文阅读

美国、法国对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

杜威在《民主主义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应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需求,目的在于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社会。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各国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美国民主的运行实际上是建立在公众对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公众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民主制度的合法性来源,是民主制度的社会支撑。因此,美国中学生民主政治素养的培养,核心就是民主知识的获得、民主参与技能的培养、民主价值的理性认同。

民主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政治体制的基础、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美国与世界事务的关系、公民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社会与政治发展趋势、政治的实际运作等基本知识。

民主参与技能是保证公民有见识、有效果和有责任地参与政治过程和公民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技能主要包括:一是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影响政策和决议的能力。二是清楚表达利益,并且让那些制定重要决议和政策的人也明白这些利益。三是形成同盟,协商、妥协,以及寻求一致。四是控制冲突。

民主价值的理性认同包括对公民进行自由、民主、人权、公正、公平、法制等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社会状况和政府职责的信念、对国家的信念。

美国中学生民主政治素养的培养途径:一是学校学术性课程。二是课外活动。三是社会环境及大众传媒。

学术性课程包括公民科、社会科、历史科、地理科等,16-18岁的学生要学习《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人权宣言》等,学校所有课程都在进行渗透教育,以传播美国的政治文化,培养效忠美国国家的公民,具有鲜明的政治特点。教学方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讨论法、角色扮演及模拟、价值澄清法和道德两难法等。

课外活动也是学校进行民主政治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智力技能与参与技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起草校规,对校规进行诊断、修改;出席公共会议,从学生自治会到学校董事会、市议会、区域委员会和立法听证会;观察法院活动,接触司法系统的运作,并在有见识和熟练的良师益友指导下,很好地进行交流。让学生体验民主,把民主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通过民主的实践训练学生,促使学生学会使用投票、请愿、演说、在公共机构前作证、参加特别游说小组、组织联盟等技能和手段。

全文阅读

基于法治素养的初中法律知识教学的研究

【摘 要】法律知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以法治素养为价值追求的初中法律知识的教学,需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可从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梳理知识脉络;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精选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巧设课堂习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法治素养;法律知识;教学策略

素养是指通过自学和接受教育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法治素养,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形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具体包含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法律知识;二是法律意识;三是法律信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要融合法律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6年9月,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从中可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法治素养根植于法律知识,没有了法律知识,所谓的法治素养将荡然无存。而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主阵地在课堂,关键靠教师,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才能引导学生自身的行为,并经过理解、认同、内化成为自身法律素养。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法治素养的初中法律知识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梳理知识脉络

初中学生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而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比较零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注意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内容的选择要与初中生这一阶段的成长认知规律相适应,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情感、需要和能力,不仅使他们“好学”,而且使他们“乐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细致地对每一册的法律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清晰法律知识的脉络。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二、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精选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和践行“为学而教”的教学策略。因此,关注学生法律知识的理解,需要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为学而教”的路径与方法。

全文阅读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基于法治素养培育,通过分析培育高中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论述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三大策略: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创设情境、课外延伸,从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关键词】法治素养 高中政治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37-02

法治素养培育是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是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在全力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加强公民尤其是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所以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思想政治课学科,也符合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养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学生马上要步入成年,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其法治素养高不高,法律观念强不强,是不是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通过高中政治教学培育高中生的法治素养,加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尊法守法,形成科学完善的法治思维,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