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论文

一、取得的成果:特色课堂

1.以“儿童”为基本立场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儿童”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立场“。儿童数学教育”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进一步,我们需要提炼能反映儿童数学教育系统本质特征的因素。英国学者欧内斯特(P.Ernest)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出了数学教育哲学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参考这一框架,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观。(1)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儿童观”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使得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因此,儿童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及与同伴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活动,是一个自产生、自组织与自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儿童成长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发展。(2)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价值观”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浸润人格。为此,教师要教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数学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要教相互联系的数学,在学习新知识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在沟通联系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教有思想的数学,注重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收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美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为形成美的心灵和情操奠定基础;教能完善人格的数学,使学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和会自省”的品格。(3)数学观关于数学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对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J.Dossey)。M.Niss更是强调数学教师数学观的重要性,他有一段应当引起所有数学教师深思的话:“缺乏多元多维的数学观也许是今天数学教师的致命弱点。”对于“多元多维”的理解,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而是包括着数量、关系、图形、规律、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内容。数学不仅仅包括静止的结果,更包括生动活泼、富有创造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数学不仅仅需要演绎推理和证明,还需要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等火热的思考,还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实事求是…………

2.以特色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吴正宪团队创造了体现儿童数学教育的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心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用真情营造学生敢说敢为的学习氛围;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运用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用学生经历过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激发学生在“问题串”中不断深入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促进学生在解决“冲突”中提升。“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梳理学生心中的数学;在联系中启发学生新的生长。“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鼓励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创造。“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体现数学发生和发展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积淀生活经验回归数学。

二、“再起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的提炼与创新实践

2014年12月8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为了真正体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价值,促进实现既体现教育真谛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儿童数学教育教学,提炼北京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正是对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深化。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深化。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应该在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第二,在价值分析、学生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儿童数学教学实践,离不开对于教育价值全面实现、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叩问。本研究将选择小学数学的某些核心内容开展教育价值分析、学生学习路线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和评价的整体设计。第三,在实践效果检验下的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做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1.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儿童数学教育思想”

全文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生的社会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学校以追求成绩为目的,加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全文阅读

电视广告负面影响儿童思想教育论文

一、电视广告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是多面的

道德认知主要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电视广告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儿童。儿童缺乏对信息的完全掌握和辨别能力,电视广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错误的引导儿童的的判断力,从而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电视广告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儿童在大环境的作用下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例如当前电视广告中的学习商品广告层出不穷。步步高点读机的广告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原来的“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到《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后明星父女田亮、cindy的加入,广告词更改为“有了步步高点读机,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广告用儿童感兴趣的小明星来提高儿童的关注度。小天才学习机的电视广告也是不断更新,最新的由马伊琍和童星小葡萄代言,还配有儿童喜欢的喜洋洋动画,让儿童眼前一亮,从喜欢动画到喜欢学习机,很多儿童便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台来试试,在广告的作用下产生了利用学习机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心理。

二、电视广告会使儿童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的评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电视广告中表现的强调自我满足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勤劳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形成对立,与中国重视人格修养和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教育观念相背离。当电视广告对物质与消费的极大赞美与儿童无法拥有的现状形成对比,就会使儿童对拥有这些物质产生追求。电视广告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宣扬直接导致儿童的物质主义倾向,使他们把物质消费当做获得幸福感的途径,而一旦未能获得想要的物质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电视广告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

物质主义价值观一旦形成,儿童会觉得拥有品牌商品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奋斗的目标。广告往往对商品赋予一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意义吸引儿童去购买商品,一些儿童觉得广告介绍的商品都是名牌,拥有名牌商品在别人面前显着很有面子,这其实是潜意识的激起了儿童的炫富和虚荣的心理。在物质的占有与品牌消费的过程中,儿童陷入了攀比和虚荣的陷阱中,吃哈根达斯、坐豪华汽车、穿阿迪耐克都成为儿童间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就使得儿童希望拥有名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炫耀,感觉这样能有面子满足虚荣心;反之就会感觉到自卑,丢脸。追求名牌其实就是要追求金钱,因此,一些儿童会将“我长大要成为有钱人”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滋生了这些儿童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很可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达目不择手段而走上邪路,成为物质社会的牺牲品。

三、电视广告会对儿童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当各类电视广告向儿童灌输相似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就在儿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它所引发的影响会存在于儿童的潜意识中。在广告的多次播出后,影响就逐步加深,慢慢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依据。

(一)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方向

全文阅读

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及现代启示

教育的演变发展占据了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教育学重要的分支领域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教育家针对幼儿教育观有许多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较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幼儿教育实践、教育制度,以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理论的梳理,分析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观的发展演变,论述西方和谐教育思想下形成的和谐儿童教育观,从而更好地了解掌握外国幼儿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史规律,汲取有益的经验,提高理论素养,为当下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1西方和谐幼儿教育观的嬗变

西方幼儿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5世纪,主要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幼儿教育为主。随后,文艺复兴时期及宗教改革时期初步涌现出一些先进的儿童教育观,到了近代,西方教育者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的理论思潮开始蓬勃发展直至现代。本文从和谐儿童教育观的萌芽及雏形、发展与升华、科学化与实用化等三个时期,通过这三个时期内对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阐述、梳理,汲取积极的和谐儿童教育观。

1.1西方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萌芽及雏形

在西方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期间,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普鲁塔克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虽然这一时期专门论述幼儿教育的著作很少,但是仍提出了许多对幼儿教育颇有价值的观点。当时,奴隶制国家雅典城邦比较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在雅典城邦的学校教育中形成了最早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柏拉图在自己的《理想国》中,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实行地越早越好[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家,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注重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2]。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因此在婴儿期就注意不能娇生惯养,人的教育应从摇篮时期就开始了,周围的一切环境、事物、人都应保持幼儿的纯洁性而努力。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和谐教育被重新发掘出来,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人物[3],他们在培养的目标上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4];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后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并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1.2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和谐幼儿教育思想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捷克的夸美纽斯。他的《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等著作,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并提出要改革学校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5]。文艺复兴后的17至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方法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绅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体健康、心灵完善、身心协调发展的人[6]。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7]。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出儿童本位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一生致力于贫苦儿童的教育,使教育走出了贵族的藩篱。他在《天鹅之歌》中这样说:“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8]裴斯泰洛齐认为,应该对儿童的天赋能力加以培养,使其逐步发展,直到成熟,他把教育理解为儿童天赋才能的和谐而自发的发展过程。

1.3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实用化

全文阅读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儿童文学》,即为未从事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学习文学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课程,教育学者和专家都抱有极大的重视,一方面,《儿童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为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了解相关儿童文学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承载,《儿童文学》的学习方向和特点就注定了儿童文学普及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却存在有各种弊端,这些问题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价值观的缺乏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当等。因此根据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和个人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全文阅读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初探

摘要: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现实层面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改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区 山寨 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儿童”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定义留守儿童应考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是父母同时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儿童年龄是14岁,还是16岁,亦或是18岁。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中国是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总面积中比例高,约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边远省份。以湖南为例,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怀化市、永州居住着全省总人口10.13%的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一、二、三产业。为了生存,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被迫将孩子交由其他亲属代管,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极为普遍。山寨留守儿童在民族地区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间特征注定其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少数人中的少数地位,注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监护人时间、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监护人既要忙农活,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管理孩子,很难对留守儿童有效监管,多数监护人道德观念落伍,缺乏道德培养的科学方法,也不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道德价值偏离,道德情感脆弱,道德伦理紊乱。二是父母外出引起亲缘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有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控,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边缘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儿童德育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现实层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客观现实,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性论文没有。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归类如下:第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黄应圣、刘桂平的《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诸如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2]第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叶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从社区的层面调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径。谷佳媚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问题,需要优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育对策。廖鸿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体系上、家庭教育上、社会职能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议。[4]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探索性文章数量相当有限,说明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较零散,学术性表达多于实践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只停留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层面,研究缺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理论建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文阅读

2000―学前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摘 要 通过检索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从2000-2010年,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共53篇。通过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儿童发展、儿童教育与各领域教育、教师、课程与教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教育政策和等,其中,以儿童发展为选题的论文最多, 以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教育政策等为选题的论文甚少。最后,提出加强其他主题的研究,加强国外教育理论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 博士学位论文 选题 领域分布

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创新性,也反映了某学科领域关注的主题。为了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状况,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2000-2010年53篇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对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摘要、目录以及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发现选题特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并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对学前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选题基本情况

(一)样本基本情况

(二)研究领域与主题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全文阅读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摘要: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对于鲁迅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从大的方面有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哲学性、文化性等等,还有作品中的伦理、宗教、心理、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小的方面也细致至极,尤其是对鲁迅小说的解剖。而对于从鲁迅的儿童教育方面也一直有相关研究,为此,分析罗列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鲁迅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近三四十年集中研究鲁迅儿童教育方面的专著、专作、专人。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71

鲁迅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不仅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而且还因为他在思想和教育方面都有极其高远的建树,是后来众多大家无法超越的高山。鲁迅在其短暂的一生当中进行着许多问题的探索,主要表现为对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方面的关注。然而对于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伴随其一生。

《狂人日记》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小说和散文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鲁迅对于儿童深切的关爱,对儿童教育的独特见解及其对儿童文学等方面的重视。鲁迅还写下了《我们怎样教育儿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等专门的儿童教育文章,在这些著述中,有许多独到之处和精辟的见解。在自己的后代教育中鲁迅写下了这样的话:“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其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育实践中,能真正的做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这是柳亚子先生对于鲁迅的评价,足以说明这位20世纪的文化巨人对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儿童教育问题极为重视!

国内外关于鲁迅儿童教育的探讨研究颇多,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全文阅读

解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心理以及智力的发展,为提高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审美需要而专门编写的为儿童所接受且适合他们阅读的一种文学作品。以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丰富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构想,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雪孩子》是一篇关于舍己救人的优秀童话故事,像人一样地表达思想情感。儿童文学作品在丰富有趣、吸引儿童阅读的同时,能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为了符合孩子的美好想象的文学作品还有《纸船和风筝》、《称赞》等作品,这些都真切地展示了童话世界的丰富多彩,抒发了鲜明的情感特征,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做好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可以尽情地吸取知识,作为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第一平台。

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以及文明礼貌习惯。文学作品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章思想的影响。儿童还处于未接触社会的状态,生活经验缺乏,知识面狭窄,因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成人的教育与指导。然而,儿童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这一教育任务,为儿童的心智发展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启发与指导。针对儿童的兴趣,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儿童相关的大量事物,引导儿童从平常的生活现实中,从事物的表象中对广泛、复杂的生活进行深刻的理解。

(二)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的审美作用

全文阅读

诗意童年的人文畅思

儿童问题是教育世界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观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教育观。当前,面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漠视儿童甚至压制儿童的现象,儿童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及至全社会的重新关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博士的《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作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之一,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对于儿童精神世界及其人文文化之品性的观照和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心灵及其文化世界的思想之门。

我国较早系统、深入地论述儿童精神的基础性理论著作,当数刘晓东博士所著的《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该著作从个体精神发生的维度探讨儿童的精神科学,以人类文化史为立足点,将儿童凸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在诸多学科的理论背景下,通过审视不同维度中的儿童精神现象,完成了对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哲学把握。而《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堪称是国内有关儿童精神哲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基于儿童精神哲学研究已有思想成果的启示与借鉴,同时又融入了作者本人所特有的经验积淀、生命感悟和缜密的哲思理性,循着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和逻辑线索,将童年精神的宏阔景象与文化意蕴及其教育诉求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作者以其敏锐的学术感知将自己的思考聚焦于儿童精神的人文品性,置儿童精神于人类进化与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而予以整体观照。在哲学、人类学、生物学、文化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视野下,从儿童精神历史生成的逻辑演绎,到儿童精神基本特质的阐发及其与人文文化的品性比照,完成了儿童精神之人文性本质的论证。这既是对已有的儿童精神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与理解儿童的新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树立“儿童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化的教育”这一理念提供了最根本的观念前提和逻辑基础。书中对于儿童人文性精神之于个体、类、文化、教育的意义阐释,饱含着作者本人在现代文化与教育背景下倡导一种新的儿童观的殷切期盼和人文情愫。作者关于儿童人文性精神诸如原生性、混沌性、游戏性等特点的探索,不仅弥补了当前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对儿童阶段关注的不足,也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复归提供了一种有益启示。

总体来看,《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一书的特色可以从意义陈述和风格表达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意义陈述

作者将儿童精神世界的人文价值定位为儿童自身的情感、欲望、体验、幻想、志趣等内在精神与天性的一种自由表达与和谐发展,体现出对儿童本体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作者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实施人文化的教育,呼吁成人真正走入儿童的生活,真正体会与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人文价值。

在方法论意义上,首先,就人类整体的精神文化世界而言,作者在把握儿童精神人文性的同时,试图把握人类整体的精神文化世界的人文性,找到深入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思路。黑格尔的精神进化论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方法论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霍尔提出复演论,来解释个体的心理发生。不仅心理学,其他人文学科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体与类发生的一致性作为方法论原则,从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到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这些著作都有将原始人与现代文明中的儿童进行类比的内容。《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同样秉持了儿童个体与人类总体的“生成”学说,提出儿童精神是人类原始文化“活化石”的理论假设。可以认为,这种假设对于积极的、乐观的儿童观念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通过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够进一步帮助成人找到反躬自身的新途径。作者认为:“向童年回归,向儿童学习,其实质就是为了克服现代人人文性缺失的精神异化,从现实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束缚中抽身而出,到儿童那里接受一种浪漫诗意和本真性情的精神洗礼。”这正如泰戈尔向人类所承诺的“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当然,回归童年不是让成人回到生理年龄意义上幼稚的、不成熟的状态,而是让成人在世俗化的生活片段和场景中保留一些儿童精神层面的心灵和天性,穿越一些成人真实生活中的障碍,在诗意童年与生活现实之间随时化入化出,终生葆有一种本真的情怀和梦想的能力。童年的世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年代,童年就深藏在我们心中,我们应当用梦想挖掘它、发现它。异化了的成人生活尤其需要并且应该在童年的回忆中寻回一种久违了的精神家园,儿童的生命和儿童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成人来敬畏和赞美。

二、风格表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