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礼仪

儿童礼仪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形式

一、在儿童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基本礼仪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全文阅读

童蒙学规与现代幼儿园礼仪教育

摘要:童蒙时期以及幼儿园时期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利益教育能够保证幼儿形成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习惯,在未来的发展中,童蒙时期和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时期,学习规矩与礼仪是人生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于童蒙学规以及现代幼儿园礼仪教育出发,研究家庭、幼儿园对于幼儿日常基本礼仪、家庭礼仪以及公共场所等的礼仪的教育,并提出促进我国幼儿礼仪教育水平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童蒙学规;幼儿园;礼仪教育;建议

引言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传承五千年的礼仪系统,在新的发展时代,广泛开展童蒙学规以及现代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传统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在幼儿时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不仅是能够实现幼儿将礼仪放在心上,还能够从实践中培养出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童蒙时期以及幼儿园时期开展礼仪教育的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道德品质甚至是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将文明礼仪的内涵渗透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对于实现社会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概念界定

1.童蒙学规的内涵

童蒙,主要是幼年或者是无知的儿童,所谓童蒙学规主要是针对于儿童进行的礼仪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蒙学教育的类型。根据《童蒙须知》可知,在童蒙学规阶段,主要是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且是更为注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行事的培养,包括培养儿童的基本伦理道德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等。

2.现代礼仪的内涵

全文阅读

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培养儿童的礼仪教育,提升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在儿童教育教学中显得极其重要,对于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调查的方法,从儿童礼仪教育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家长、老师、邻居等进行二次调查问卷之后,分析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进一步阐释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对礼仪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礼仪教育;儿童教育活动;实践意义

一、儿童礼仪教育的内涵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全文阅读

探究儿童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形式

所谓礼仪,就是人们用于表现尊重的各种规范、可操作的具体形式,它普遍适用于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而儿童礼仪就是指儿童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一些简单的基本行为规范。当前,我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对礼仪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礼仪教育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也成为时下热门的话题。

一、在儿童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基本礼仪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全文阅读

谈《 教育漫话 》对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

【摘 要】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 教育漫话 》中系统阐述了绅士教育思想。其中,礼仪教育是绅士教育的重要一环。洛克细致地阐释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目标以及实施途径。对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与思考,能够为当前儿童礼仪教育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教育漫话 》 儿童礼仪教育 启示

一、《 教育漫话 》中礼仪教育的基本观点

洛克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礼仪是绅士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品质之一。他在《 教育漫话 》中写道:“礼仪是在一个人别的一切美德之上加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他还认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礼仪教育。因此,为了将儿童训练成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绅士,洛克对礼仪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释。

1.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对礼仪教育的阐释与论述往往被研究者忽略,然而并不妨碍其本身已有的光辉。首先,洛克十分重视礼仪与教养。洛克认为,礼仪不仅是绅士四大品质之一,而且是第二种美德。他对礼仪与德行和才能的关系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德行与才能比作是未经打磨的钻石,将礼仪比喻成为对钻石的琢磨与镶嵌,礼仪是使德行与才能熠熠生辉的方式。虽然洛克没有给礼仪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论述礼仪的句读之间可以窥见:礼仪与教养是一个人找到了符合于自身地位并且把自己内心对别人的尊敬、重视与爱恰当地表示出来的举止。即使一个人有胆量,有学问,有才智,率直而温和,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那么这些品质是不容易发光来吸引众人的,有时反而会对他不利。因为“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必以野蛮来看待;没有教养的学问则变成了迂气,才智变成了滑稽,率直变成了粗俗,温和变成了谄媚”。礼仪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态度,一个人若能够娴于礼仪,那么“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界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此外,洛克著名的“白板说”是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孩童生下来就是一块纯洁的蜡,任凭你将它打磨与塑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可以通过训练在儿童心灵中留下痕迹而逐渐显成效的。因此,礼仪教育是可能的。

2.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洛克看来,礼仪是绅士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德行的外显。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绅士的礼仪教育问题。毋庸置疑,洛克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娴于礼仪”,即使所有人都能够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成为实实在在的绅士。他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优雅有礼”。一个人若是具有良好的礼仪,坦白、公正、明智,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

全文阅读

礼仪教育对儿童社交焦虑的作用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的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习惯性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等特点[1]。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2000年Liebowitz等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社交焦虑障碍在常见精神障碍中居第四位[2]。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学者研究发现,社交障碍者的终生患病率达到10%以上[3]。如此看来,社交障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礼仪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样也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和德行。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并非是最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在后续交往中的态度、评价和效果。由此可见,礼仪对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可以实现对儿童社交焦虑的预防、疏导与塑造。所以,对礼仪教育的探索已势在必行。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作者:张文霞 赵灼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全文阅读

六朝儿童礼仪教育思想探微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历来注重礼仪教育。儿童时期是培养文明礼仪、道德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小对儿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养成其良好的文明礼仪,有利于端正儿童的思想品德,可以使其受用终身。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非常注重儿童的文明礼仪规范的教育和濡养。

六朝时期文化多元兴盛,童蒙教育也极为兴盛,涌现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蒙养教材。一般我们提及古代蒙养教材,言必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千字文》就诞生于六朝时期,同一时期的《开蒙要训》也对当时的童蒙教育、儿童的品德的培养与塑造产生了深远的教育影响。

我们试着透过六朝的文明礼仪教育,探讨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规范,包括基本生活规范如何形成,家庭内部有哪些伦理要求,以及如何预热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对这些文明礼仪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的同时,能合理发扬和继承优良的礼仪教育思想,以对当今儿童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六朝儿童礼仪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中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养的道德发展路线,认为修身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是道德发展的关键环节。实际上各朝各代的儿童教育都非常重视修己立身,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教育也是如此,包含了丰富的修身思想。

《千字文》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思想,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等,这些要义的基本意思就是,男女要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女性要梳理贞洁的妇道观,而男性则应该效仿贤良之人。还有知道自己的缺点要及时改正,如果有能力办成一些事情一样要竭尽全力。不要随便去议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于仰仗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不思进取。又比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意思是说,养成了好的道德,就有好的名声;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要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千字文》本是一千个字的识字书,但因为涵盖了一些德育诉求,且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所以儿童在进行识字学习的同时,也受到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六朝儿童礼仪在于基本生活规范

古代的儿童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基本生活规范和生活礼节。可以这么说,古代的蒙养教材有两大功用:一个是道德教育的培养和塑造,另一个就是生活规范的养成和培养。《开蒙要训》是六朝马仁寿所著,是六朝时期重要的儿童教育课本,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用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视为六朝时期底层儿童读书学习的重要的学习起点。《开蒙要训》中归纳了起居卧室、女红服饰、器用饮食、库仓宅舍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涉及了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如“帷帐床榻,毡褥威仪。屏风倚鄣,幔幕悬垂。”等体现了对于生活起居卧室的整洁、规矩的基本生活规范。还有一些生活用具的摆放、布置等,所以好的礼节也是从生活的细节中逐步培养的。《千字文》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细节和生活规范,如“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就是说,穿着要整齐端庄,平时仪态要从容,高瞻远瞩。“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就是说平时的饭菜,要适合口味,让人吃得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

全文阅读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之文明礼仪教育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同时受生活环境和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

现实社会中,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过多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对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②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

③社会关爱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阅读

试论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儿童生活礼仪

摘 要:儿童生活礼仪的形成,对其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儿童的学习是需要耳濡目染的。文章主要从进餐盥洗、积累社会经验,组织游戏、内化行为品质,融入教学活动、渗透规则教育等方面,探讨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儿童生活礼仪。

关键词:幼儿教育;礼仪教育;一日活动;养成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15-01

俗话说,“有道德有礼仪有知识的人,方为人才。”只有既有道德礼仪,又有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把科学文化知识用在正确的地方。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受周边影响最深刻的时期。每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影响幼儿的意识。要通过一日活动,使幼儿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下面,从进餐盥洗、积累社会经验,组织游戏、内化行为品质,融入教学活动、渗透规则教育等方面,探讨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儿童生活礼仪。

一、进餐盥洗,积累社会经验

儿童生活礼仪的形成,对其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生活礼仪教育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更是必须用行动来完成的过程。民以食为天,幼儿同样如此。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生活礼仪教育。例如,进餐之前,教师要带领幼儿洗手。在洗手过程中,要教育幼儿不争抢,不打闹,不能相互拥挤。有一次,在洗手过程中Y弄湿地面。教师马上对Y说:“不小心弄湿地面,要自己去擦干净。老师帮你一起擦好吗?”与此同时,教师马上把抹布递到Y手中,并蹲下来和Y一起清理地面水渍。清洁过后,教师拿起Y手中的抹布,对Y说:“刚才老师帮你一起把地面擦干净,对于老师的帮助,是不是应该说谢谢呀?”Y马上赞同,点点头并说:“谢谢老师,下回我洗手会多多注意,不弄湿地面。”与此同时,要引导其他幼儿给不能独立完成洗手任务的L提供帮助,让幼儿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要指导幼儿洗手过后及时擦手就坐,等待老师发餐。在教师发餐时,幼儿要对老师表示感谢,并双手接过碗筷等。以进餐盥洗等日常活动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游戏,内化行为品质

幼儿天生好动,喜爱玩乐,难以长时间地做到坐姿端正、安静地听老师讲解。因此,注重玩与学齐头并进的游戏更适合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加相关游戏活动,在娱乐幼儿身心的同时达到内化行为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情境,让幼儿参与购物游戏。早餐过后,教师可以带领Y、H、D等几名幼儿开始“超市购物”游戏。在这个购物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讲礼貌用语,遵守购物规矩。进入“超市”之后,教师先带领Y、H、D等几名幼儿在购物筐存放处排队,以领取购物筐。购物时,规定每人只能选择三件商品。在购物过程中,H挑选了四件喜爱的商品,但游戏规则规定只能选择三件,于是H对老师说:“老师,我能选择这四件吗?”身为教师,要教导幼儿无论是游戏还是做事都要按规则执行,要做守规矩、懂礼貌的人。所以,教师可以对H说:“咱们的规则是每人只能买三件商品,对不对?咱们都要遵守规则。”H 听了老师的话后决定放弃一件物品,只留下其中三件,然后把不需要的商品递到老师手中。教师对H 说:“老师之前教过大家,应该把不用的物品放回原处,在超市里也一样呀。”H 马上接过老师手中的商品,归还到原处。每位幼儿选好商品之后,排队去收银台结账。可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能使幼儿心中善良的花朵渐渐绽放,达到在游戏中内化行为品质的目的,让幼儿成为一个有耐心、懂礼仪、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弱小、尊重他人的人。

全文阅读

传统家庭礼仪与现代儿童教导

作者:彭林 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不少孩子手上有各种才艺证书,但就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连礼、义、廉、耻都不知道,甚至连对父母的尊重都没有,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将来如何走上社会和社会上形形的人打交道?一个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操守都不懂得、不遵守的人,将来会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建设性的人才?现在,整个社会对儿童教育中才艺和德行孰轻孰重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到了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并着手解决的时候了。纵容放任,毫无规矩有些家长认为,儿童时代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能束缚他们的天性,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孩子只要不偷不抢不犯法,就不用管他。把法律底线当成了人生标准。结果,许多孩子连起码的生活准则都不懂。因为家长的宠爱,有的孩子在家里骄横跋扈,但是一旦踏上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却又手足无措,焦躁不安。有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的能占到学生总数55.4%,情绪时好时坏的占34.8%,52%需要依靠别人,48%惧怕失败。许多女大学生缺乏自信,经常为一些小事苦恼和烦躁,情绪容易波动。这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女大学生,是当今时代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的一个缩影。孩子缺乏人生阅历,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究竟是谁之过?鲁迅说过,把糖果和毒药放在孩子面前,他们是不知道怎么选择的。在孩子最需要给予指导的年龄,家长不要只做安全上的、营养上的、生理上的指导,还应该提供行为准则方面的指导。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过于忽视精神成长大家都知道,人人生而追求幸福,但是,谁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不少家长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吃过不少苦,所以认为幸福是体现在物质上的,占有大量财富,过富足的生活就是幸福。因此,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就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这就带来了孩子之间的攀比风:同学之间谁的手机好,谁家父母的车档次高,谁的父母是达官显贵?有的家长一心要给孩子“终生的幸福”,小学就送他出国,甚至在国外买了豪宅。家长这种包办代替式的好心,使得孩子只想坐享其成,无穷无尽的占有,而不想有丝毫地付出,更别提精神追求。最近有媒体报导,上海20多名女中学生,嫌零花钱少,而去做“少女”,其中最小的两名年龄不满十四岁。他们彼此之间还介绍客人,意在获取几百元的中介费。她们沉溺在这种的生活中,不知自拔。由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扭曲,不少年轻女性不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幸福,信奉的人生理念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宁嫁富二代,不做杜拉拉”等,一心想过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社会上有不少家产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富人,按照人们世俗的理解,似乎他们一定很幸福。但他们有的并不幸福。除了钱多,什么也没有,精神非常空虚,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不少人沉溺于到澳门赌博,寻求刺激。这些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其实,幸福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一种东西。只有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人,才能体会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古人怎样教育孩子

应该说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已经走了很多的弯路,我们现在应该悬崖勒马,重新厘清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是与非,把儿童教育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寻找智慧,去重续那几近断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来拯救我们的下一代。(一)修身为教育之本,修身为教育之始中国古人对成才的概括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包含伟大理想同时也涵盖了巨大功利的历程,是从修身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学习做人。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大家学做人呢?做人,换个说法,就是不做禽兽。古人常说,“要自别于禽兽”,就是自觉地与禽兽相区别。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质,二是心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但心灵的进化,相对滞后,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例如贪婪、自私、无序、残暴等等。实际上,不少人还停留在“半人”的阶段。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真正的人,就需要修身,修炼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变成一颗美好的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是万物之灵;人身上有仁义礼智等善端,禽兽没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长为君子,而禽兽没有这种可能。仁义礼智四者,仁最重要,居于统领的地位。孟子还说: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你听到他的哭喊声就会起恻隐怵惕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会有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国式的教育,应当借鉴古人的智慧和见识,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开始,唤醒人的良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要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人生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孟母三迁”是古人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典型。孟子能成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和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他的伟大是从他妈妈殚精竭虑地搬家开始的。《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成王做太子的时候,为了保证他的根性纯正,让周公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太师、太傅、太保,分别负责太子的身体、德义和知识技能教育。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从他周围逐去邪人,不让他看到恶行;又挑选天下品行端正、孝悌而有学问的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使太子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都是正人。长期与正人相处,自己岂能不正!就好比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语一样。孔子说:“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太子上的小学,有东南西北四处,称为“四学”,所学的内容各有侧重:东学如何尊亲,南学如何尊老,西学如何尊贤贵德,北学如何尊重有爵位者,以此来树立太子良好的道德基础。古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殚精竭虑。(二)知行合一,注重礼仪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由于年龄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着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途径是学习礼仪。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践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礼仪:早起要向父母请安,美味可口的饭菜要先请父母品尝;要关心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召唤要“唯而不诺”(唯,是紧凑而明快的回答,表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书、吃饭、玩耍,要立即停止,尽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懒懒散散,不以为意)。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规范孩子的习性,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养他们的恭敬之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抱负,必须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做起。东汉名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只扫一间屋子?”薛勤反唇相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劳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儿童。学习什么样的人,崇拜什么样的人,预示着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人深谙此道,并运用娴熟。古代的儿童读物总是把历代的忠臣良将作为重点来介绍。京师的孔庙和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东西两庑还有历代先贤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对国家和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例如岳飞、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等,都在这里受到人们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学宫一般还祭祀当地的乡贤,以此激励青年后学。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儿童时代,看到学宫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像,谥号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于是发奋读书。他在衣带中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古人特别重视正面人物对社会的垂范意义。因此,《二十四史》大多有《孝友传》、《忠义传》,内容极为丰富,里面的杰出人物,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例如青年将军霍去病,出生入死,打击匈奴,屡建奇功,皇帝要奖励他一栋豪宅,他不为所动,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如今大家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殊不知,他是一位清正、廉明、无私奉公,声望极高的政治家。另一位北宋的名相范仲淹也是如此,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类似的教材,对学生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应该很好利用。

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古代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迪

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他身逢乱世,常年漂泊,经历了侯景之乱等大的社会动荡,经历了梁、北齐、北周、隋四朝,但依然能有所作为,官拜散骑侍郎、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隋东宫学士等,非常罕见,他把这一切归结于自己的门庭有整密的风教,“吾家风教,素为严密”,教育有方,格局清高。他目睹太多大起大落的人物和事件,阅尽沧桑。他晚年最关心的事,是教导后人如何在乱离之世安身立命、保持节操。他以长辈的身份,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如何治家、为人、为学等经验教训,著为七卷、二十篇,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强调的几点是:(一)宽猛相济,慈严结合父子之间,既要有严格要求,不得狎昵;又有骨肉之爱,不能隔膜。两者要处理得当,很不容易。他认为,爱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北齐武成帝的第三个儿子琅琊王,是太子的同母弟,武成帝和皇后都喜欢他,衣服饮食,与太子完全相同。武成帝还常常当面称赞他:“这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太子继位之后,他的待遇处处僭越,高于其他兄弟。十岁左右,就骄横恣意,没有节制,器物玩好,一定要与天子一样。只要有一件东西没满足,就勃然大怒。结果,年仅十四岁就被人杀了。颜之推认为,他实际上是被溺爱自己的父母害死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大的老师,两人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严父与慈母,一个主管孩子的德行学艺是否达标,另一个负责给孩子亲情与温暖;俗话说是红脸与白脸,但目标是一致的。(二)风范与节操并重颜之推说,在动荡的年代,找书很困难,但是,有些学问很好的君子,为了保持自己的道德与风范,便“自为节度,相承行之”,就是自己制定礼仪规范,传承推行。世人仰慕他们,称之为“士大夫风操”。由于他们有操守,世局再乱,也能做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颜之推以大量的篇幅,介绍士大夫的风范与节操,是当代家庭教育值得认真研究学习的重要思想。(三)仰慕贤达之士颜之推说:千年出一位圣人,五百年出一位贤人,圣贤之难得,可想而知。因此,如果遇到罕见的明达君子,怎么能不攀附景仰呢?我生于乱世,长于戎马之间,颠沛流离,闻见很广,但对于所遇到的明贤,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慕的。人在少年之时,神情未定,接触的人,形形,即使无心去学他们,但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中,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君子必慎交游!《颜氏家训》使该家族十几代都极为富贵荣耀,如颜真卿、颜师古,都是一时之选。颜氏族人在世所得家产最终往往散放社会,只留给后辈这本祖训,并训谕后人谨遵不违,这才有了颜家十几代的兴旺。江南无锡荣氏家族,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如今,荣氏家族已经有第五代了,除少数继续留在大陆外,大都旅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和港澳等地。荣氏家族百年长盛不衰的秘密何在?笔者最近在无锡发现一本《人道须知》,大概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答案。这本书由荣宗铨主编,民国16年初版,现藏无锡图书馆。书的目录是:卷一,孝悌;卷二,忠信;卷三,礼义;卷四,廉耻;卷五,家庭;卷六,生活;卷七,自治;卷八,处世。目录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教育思想的精华。荣家的兴起和兴盛正是以这样的文化自信为依托的。(四)启迪1.教育要早《易经》说“:童蒙养正。”儿童在开蒙的时期,一定要让他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这一点非常重要。童年时代,心理单纯,受外界的污染少,这时进行教育,成效最好。一旦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大戴礼记》引了一句民间的谚语,叫“: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非常有道理。新娘初次来到婆家,公公婆婆要先告知家里的生活习惯以及相应的规范,这样她就能比较迅速地融入新的家庭生活。相反,一开始不作要求,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去处理,就很被动了。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婴孩时期开始,才最为理想。孩子的教育,行胜于言。《弟子规》是一本非常适合于儿童行为教育的读本,与侧重于知识教育的《三字经》、《千字文》不同,它的特色是教孩子怎么做,对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优良的习性,会有较大的帮助。2.礼仪为先中国是礼义之邦。礼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行为准则。《礼记》说:“礼者,理也。”古人把儿童教育的理念,例如孝顺、尊重、敬畏、谦退,乃至优雅、文静等等,都揉进了礼仪规范之中,让孩子天天学习,天天实践,以求培养出君子的气象。颜之推十分看重儿童的礼仪教育,他说,“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每个仪节都经过精心设计,都有深刻内含。司马光也说,“治家莫如礼”,应“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行为规范的学习,比理论容易得多,孩子容易接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礼的涵义,并且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中国古代至少从先秦时期以来,就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基本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德性和礼仪教育。《颜氏家训》开启了家教与门风的传统,从南北朝到隋唐,知识界普遍重视制定家庭的礼仪规范,私家仪注屡见不鲜。宋代的程颢、程颐和张载等,在自己的家庭中施行儒家礼仪,司马光的《书仪》和《家范》,谈了很多立身处世、成家立业的道理,足称楷模,值得我们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