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课程设计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1.在课程设置上引进具备丰富工程及管理经验的行业专家,成立课程改革开发与建设团队;2.通过对相关行业进行深度调研,提炼出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岗位职业标准。3.在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与开发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职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4.以建筑电气系统中弱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与任务,务求切合岗位工作实际。5.将针对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早总结,开发建设虚拟教学资源,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开展与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建设。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

1.依托最新教育教学思想,奠基终身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将教师的讲为主导,改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为主导。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工作任务锻炼技能,进而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实践的方法。2.以就业为导向建设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深刻变化,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要围绕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相应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3.建立科学的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改革了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考核与评价体系。每个任务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工作报告、态度4方面考核,考核主要依据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多元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答辩、实操和过程考核等多种方式综合完成。

三、课程内容开发

依据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改革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开发,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学内容进行层次设计。第一层面:为建筑弱电课程基本知识,针对工具和设备,进行常识性概述。结合系统规模进行结构性分类,内容引入行业标准、设计规范、选型标准、系统搭建、安装施工、系统投运以及项目验收等内容。增加行业发展趋势介绍,以拓展学生视野。第二层面:根据概述部分,进行实践强化训练,以加深直观理解,引入线缆、接口标准、平面简图绘制,各类探测器、传感器、硬件设备、控制器、编码器、集成显示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第三层面:工程项目案例教学。通过实际住宅小区、楼宇、校园等建筑弱电工程设备安装与调试任务进行实际工作操作,完成一系列工程的检查过程。

四、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采用“学习情境+任务”式课程模式选择不同载体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学习情境构成及内容分配举例:1.情境一:楼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14学时)(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BAS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情境二:校园安全防范控制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20学时)(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报警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门禁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情境三:电视及多媒体系统的安装及调试(18学时)(1)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公共广播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音、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全文阅读

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电气与电子课程设计内容,应该从简至难,由浅入深慢慢推进,训练的内容可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设计的基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并掌握多种元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后期进行设计、调试和测量电路的基础知识。因此,课程设计必须要涵盖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可以安排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各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间的时序关系,还能够掌握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综合技能。不同的专业对电子设计的需求各不相同,致使传统的电子设计不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对于电子与电气综合设计,可以开设在三年级。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课程已经结课,最需要的是如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自己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学生在三年期间已经具备了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一些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等等,已经能够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搭建电路、排除故障等方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电子与电气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选择岗,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予以延伸,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为走上岗位打好夯实的基础。3)专业技能。强电是电气工程的专业特征,强化弱电是电气专业的发展方向。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要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因此在这个设计阶段,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与前两个阶段的内容有重复,可以选择大规模集成器件,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积木式、模块化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所设计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如参数检测、传输处理、计算机控制等等。

二、课程设计方法

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展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整个课题设计中,方案选择、电路分析、参数计算等方面必须要以理论设计为基础,之后选择正确的的测试方法,元件采用以及搭建电路。根据这个原则,可以选择多种实现方法。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电子产品陆续推陈出新,缩短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增长的是新元件、器件的出现,它们也不断带来新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在电子与电气综合课程设计中,要摒弃落后的知识和技术,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成套的开发装置。实验在保留必要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做到与实际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设具有灵活性的设计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科技的不断进步致使信息时候扑面而来,电子信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术,在巩固理论知道的同时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蕊 单位:开滦高级技工学校

全文阅读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摘 要:《电气工程导论》涉及的专业面宽、内容新、不涉及过多的理论;包含了强电、弱电、通信技术等主要内容,对电气工程类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本文根据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学生及教材问题,提出了通过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如何指导学生重视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重视并“会”学本专业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导论 教师 学生 教材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34-02

1 电气工程导论教学的重要性及内容

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电气工程图、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信息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特别大的支配性影响。信息技术持续以指数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工程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基础。

(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MEMS)。21世纪中的某些最重要的新装置、新系统和新技术将来自上述领域。

(3)快速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

全文阅读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气工程基础》是电气工程专业及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一门重要课程,以介绍35KV及其以下电力系统为主,介绍工业企业供电系统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尽管没有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涉及到解决实际电力工程所必需的一些实用和估算公式、经验参数,以及电力系统在设计安装中的诸多规范和规定,使课程各章节显得独立性很强。

设计内容与过程

从应用和设计角度看,要求各章节间的完整性,让学生能够把多而散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实际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及故障处理等技术问题。理论教学由于学时少、学时分散不集中等原因,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近两年在笔者所在学校新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工程训练,强化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完成既定的培养计划,教师在运用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角度出发,对《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根据教学计划,《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授课时间是一周。为了在一周内尽量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变电所设计的步骤和基本工程设计方法,我们在设计内容上进行了精心安排。车间变配电所设计包括: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偿方案、地点、方式及容量的确定;变配电所所址的选择;供电方案的优化设计;短路电流计算,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动稳定和热稳定校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布置全部校验或部分校验);变配电所二次回路方案的选择及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与整定;变配电所防雷保护与接地装置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作);绘制变配电所主结线图(采用AutoCAD或Protel);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过程中,教师在讲明设计总体思想、设计要求、注意事项以及设计中的没有硬性要求的地方后,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爱学习、将来有志于从事供配电系统工作的学生放开手,在他们完成要求的设计后,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一步的设计和思考,如变电所的防雷、接地等问题;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示和重点指导,使其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综合运用工程手册、国家标准和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要求的设计任务,并能提高他们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对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实行严格考勤重点指导,在讲清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路,帮助他们通过设计把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克服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甚至相互抄袭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设计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在设计时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及创新性。如在供电方案的优化设计时,要求学生就常规变电所和无人值班变电所、负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初步确定两种以上合理的电气主结线方案,引导学生就不同方案的灵活性、可靠性、性价比等进行比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注重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的论证,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支持学生用不同方案进行设计,尽管有的设计方案可能不是最佳的,但只要可行就支持学生做下去。这不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进一步能够验证书上的实用公式和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Protel等绘图软件绘制供电系统图,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使之更符合实际电气工程设计的要求。

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

电气设备发展迅速,在指导设计过程中,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例如:在主变压器型式、型号的选择时,要介绍优先采用低损耗、体积小、重量轻的S9系列变压器,尽量避免采用体积大、高损耗的SL系列的变压器。对教材上较少提到的高层建筑或易燃易爆的企业所使用的新型不燃或难燃的变压器、多雷山区使用的防雷变压器等特种变压器,也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介绍,使学生增长、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收集国家电力系统的新的设计标准、规范,供学生设计时使用和参考,使学生的设计成果与国家供电新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在高低压开关设备的选择时,向学生介绍高低压开关设备的发展趋势及智能型低压电器等供电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可充实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新设备、新知识及所学课程和将来的就业前景表现出浓厚兴趣。

全文阅读

新编机床电气课程设计探索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理论多,实践少,而且教学远离职业工作环境,这就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生产一线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职业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人生之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整体设计入手,探索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改革,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领会职业活动的实质,建设“教、学、做”的一体化情景,使学生获得能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课程定位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PLC原理和应用、继电控制与PLC控制设计等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基于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继电控制与PLC控制改造设计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并把这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的PLC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机床及机械设备,设计出现代化的机床PLC控制系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培养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熟练阅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和接线图;2)掌握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3)会正确选用PLC型号、分配PLC控制系统I/O设备、编制并调试PLC程序;4)熟练掌握PLC控制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二)方法能力目标1)能正确选用机床电器;2)能安装、改进(造)、调试、维护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3)能设计简单的PLC应用控制系统。(三)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内容设计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是通过专业岗位需求分析,广泛深入到机床生产企业现场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调研,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多次研讨后,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来确定课程设计,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因此,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将《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为4个项目、14个任务和若干个学习活动。项目1是电气控制线路基础知识,以机床电气控制常用电路(如正反转、降压启动等)为基础,重点介绍机床电气制图和识图知识、常用低压用电器的结构、原理及图形符号,以进一步分析、阅读、绘制和设计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项目2是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排除,以几种典型机床(如C650卧式车床等)为基础,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机床的结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项目3是PLC知识及应用,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基础介绍基本指令及应用,以自动门控制系统为基础介绍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及应用。项目4是机床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分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用PLC对几种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改造,第二方面是用PLC对新机床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系统的设计,重点介绍改造\设计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案的确定、方法等知识。内容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课程的内容是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教学与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设计

全文阅读

电气控制类创新课程设计论文

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全文阅读

如何设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引导文

摘 要:文章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介绍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教学法设计引导文的依据,引导文的构成,并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给出示范性应用案例的引导文。

关键词:引导文;专业教学法;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9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1]。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2]。当前,国内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师多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引导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3]。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引导文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设计引导文。

1 设计引导文的依据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题组成立专业调研小组对地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结合地方经济确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面向岗位以维修电工岗位需求量最大,职业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确定维修电工为核心岗位。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岗位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2)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将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调光台灯电路等作为课程载体,开发形成学习项目课程结构,制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以学习项目为主线,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引导文,确定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 引导文的构成

全文阅读

国家精品课程《矿用电气设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笔者对自己担任、荣获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矿用电气设备的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并针对今后课程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创新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下面,笔者围绕矿用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己做法与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大型企业―平煤集团承办高职院校,《矿用电气设备》是我院全国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三门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其定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宗旨围绕“服务于工矿企业”。教学设计基于煤矿岗位用人多且基础应用的电修工作岗位。结合岗位标准要求,将学习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由专职与现场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实施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三段式”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煤矿电修车间;借助现场实训设备等教学媒体,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参与考核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个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多方位能力。

全文阅读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 要: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培养职业能力的有效性,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任务化的课程,且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直接对接。项目和任务的选取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但又要考虑内容的先进性、普遍性、代表性、易操作性。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体现“做中教,做中学”,每个项目的实训完全按实际工作环节完成训练,了解工作流程的同时,对学习内容也加深认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以及时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设计;项目化;任务驱动;核心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M3-4

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辨、轻实干,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断层,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培养职业能力的有效性。

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局面,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每一个项目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要求所有的项目或任务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结合学校设备优势、设计理念优势,实训基地优势,增添一些企业无法实施而在实际工作中又非常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技术含量,为学生多方面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以下是电类专业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整体及单个任务的教学设计案例,从教学目录看,打破了传统的“章,节”概念,学习内容不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而是按工作过程编排的项目和学习任务进行。全书5个项目,17个任务。

学生经过课程的各个环节的学习,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各个工作过程,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提高综合能力。

下面以项目二中的任务二为例说明一下,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过程。

全文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也正在向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时展中的新挑战。如何构建出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义务。基于此,本文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然后详细论述了高等教育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特性和发展因素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使其能够逐渐形成一套动态的、科学的、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关键词:电气工程;课程体系;构建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28

0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电子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其发展的基础,因此,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都设有与其相关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很多时候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乱,缺乏实务性,并且在整体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练习不足,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慢慢或表现出一种职业能力不足的现象。正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服务社会实际需求和就业为主要的目标,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行业服务、管理兼并,有理想、有目标、有较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要求。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很多高等院校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并且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等,但是由于应用的不是很合理,导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混乱。一般情况下,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学科类别进行设置的,基本上与本专业的观点和理论相一致,而其他类别的学科或者是相关专业的学科都没有涉及到。这种课程体系被称作是静态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要求和标准,不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扩展视野[1]。因此,为能够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对我国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