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问题的调研探析

调研分析表明,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总体处于中间水平,且存在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在生源地上并不存在差异,但在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更好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文章从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学策略、数学学风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新课程;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

一、研究背景

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张大均教授认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这里的“内部心理状态”,可理解为学习者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内心所具备的一种较为强烈的愿望、心理需求以及行为意图.一些国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98%正相关.特别是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与其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思维水平等,都有重要关系,大量事实表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影响初中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值得通过调研进行深入分析.

二、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某市3所中学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的抽样学生,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46份,剔除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328份,有效问卷率为94.8%,其中男生176人,女生152人;初二年级168人,初三年级160人;来自城镇150人,农村178人.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抽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在武文学的《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实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问卷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结合专家意见与实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分两部分:首部分为《内部学习动机量表》,共有5题;第二部分为《外部学习动机量表》,共有5题,其中第1题和7题属于测谎题,第7题采用反向计分,其余采用正向五点计分法.

三、结果与分析

1.问卷适用性分析

全文阅读

初中生数学有效解题思考

摘 要 几乎所有的教师与家长都认为,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个多加练习、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反复去训练、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有了,实

则不然。我们可以从身边初中生数学的成绩上看出,并非一味的、机械式的做题就能达到提高成绩、熟练技巧的目的,从初中生做题习

惯到数学解题思维都需要有效的方法。文章就是以初中数学有效解题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

关键字 初中数学 解题方法 思维转换

一、引言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生数学的考查从知识转向了能力,注重了对数学解题思维方法的考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与生命,是搭设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

华罗庚先生曾讲过:“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更要让学生看做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设法使数学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数学的教学不是表象性地堆砌知识积木的过程,而是实质性地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深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当前初中生数学解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初三数学“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构建的实践研究

摘 要:旨在探讨构建一种适合初中学校初三数学总复习课的课型范式;从学生学情出发,根据初三数学总复习课的特征以及导学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分别研究了“三步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呈现问题与教学策略等。初步确立了操作性较强的初三数学总复习课的课型范式,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复习习惯,提高了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三步六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构建的背景分析

(一)初三数学总复习的低效教学影响了中考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三数学的复习教学,注重“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巩固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由于受复习教学方法传统、时间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处理好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导致复习教学实效不强。尤其是在初三下学期的复习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一基础二专题三综合”的复习方式,使得复习教学“高耗低效”,不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复习教学中,往往采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内容超标,试题偏难,不符合复习教学的要求,制约着初三中考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是课改实验教学的时代产物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虽然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许多一线初三教师在实践中看到了许多隐藏的教学危机。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初三中考的教学质量,是许多课改实验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对任教学校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访谈,访谈分析反映出初三学生数学总复习阶段的四个问题:一是不熟悉中考数学考纲的考试要求和考试目标,没有明确的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方向;二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没有完整的认知结构,对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三是数学基本解题技能掌握不足,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把握不清;四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欠缺,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的实践研究,能转变教师复习课的教学理念,建立更加适合本地区教学实际情况的初三数学“三步六环”复习课型的范式,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形成优质的初三数学复习教学资源,提升初三教师的数学专业能力,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被动的枯燥复习为主动的兴趣探究,从而提高初三数学的教学质量。

全文阅读

初中数学学习的迁移探讨

【摘 要】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初中数学学习迁移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全面吸收新的知识,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了初中数学学习迁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实现初中数学学习有效迁移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己学习以及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分析以及归纳各学习阶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系统。学习迁移有助于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数学能力,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方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迁移方式

1.新旧知识的迁移。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类属关系时,主要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到学生旧知识系统中,从而发挥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作用,建立起新旧知识两者间的有机联系。

2.共同要素的迁移。初中数学学习中,在具有共同要素的并列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可有机结合新知识学习需求,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结构。例如,在完成苏教版初一数学中的“有理数”的学习之后,在以后学习无理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结构,有效建立起“实数”这一上位概念,从而全面吸收与迁移有理数与无理数两个概念。

3.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初中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相关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各知识成分,从而有效建立起一种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初二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之后,学生可将其知识技能与约分或通分等知识技能进行重组,进行相关的分式运算,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全文阅读

促进学生基本教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初中函数教学研究

摘要: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成果和调查不难发现,中学教师在函数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函数内容是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进步一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生普遍反映函数较为抽象,对函数存在畏惧心理,很难学到函数的精髓,领会其本质。本文主要把初中函数教学和数学基本教学活动经验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考量,探究促进学生基本教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初中函数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函数;基本教学活动经验;函数教学;经验积累

一、学好初中函数的重要性

函数在初中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中学数学成绩的好坏 。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迈进的标志。初中函数的核心意义反应出两变量间的关系,即: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使原本静止的数有了动态关系。函数的学习能使学生弄懂实物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相互练习,相互制约的。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之所以重要与函数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紧密相关。下面着重介绍初中函数渗透的重要思想:

(1)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即通过数与图形间对应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初中函数阶段,数主要指的是:代数式、方程、函数、数量关系式等;形指的是函数图形和几何图形。将几个图形或函数图形搬到直角坐标系中,便于在数量关系与图形转化中沉入挖掘数学的直观性和细微性,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敏锐性,加快学生的解题效率,化抽象为简单,使问题更为直观,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且方法简单。

(2)渗透模型思想。理解函数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记住一些函数具体模型。初中数学阶段,学生应重点掌握基本函数模型,把函数概念的整体理解与具体的模型结合起来,便于记忆。在实际函数模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像、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来理解函数概念,培养学生借助具体模型思考抽象问题的能力,化复杂为简单。

(3)待定系数法。中学函数内容中还体现了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可用来确定函数解析式参数值,无论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都需要用待定系数法来确定解析式。

(4)分类讨论思想。当问题结论有多种情况存在,那么就可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按对象本质属性分类,按类解答。此法能清晰解题思路,解答过程调理通顺。

全文阅读

一中教学工作计划

2007年一中教学工作计划上学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高考上省大专线103人,上本科线30人,上重点线3人;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全科合格率、全科优秀率以及单科两率的排名均列全市64所参考学校的第一位;高一市统考总分平均分名列市同类学校的第一位;高二省会考,初一、初二镇统考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本学期围绕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全文阅读

社会互动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理性分析与研究

摘要:社会互动理论把教师、学生、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将社会互动理论引入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强调化学教师、学生、化学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强调只有把化学教学建立在多方互动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初中化学;教学;理性分析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初中化学教学的应试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初三学习任务重,更加忽视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流,这些因素使原本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低下,更会引起初中化学教学上问题的积累,最终会形成对学生成长的制约,丧失了初中化学课程设立的目的和初衷。

二、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耐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费厄斯坦认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互动)实现的。维果茨基与费厄斯坦均强调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周围人(教师)的中介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而对学习者而言教师是其最好的互动对象。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全文阅读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全文阅读

初中三年级化学学习方法探析

摘 要:一开始学习化学,学生可能会被有趣而又绚烂多彩的化学实验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又会碰到一些障碍。在初三阶段,化学学科就进入了总复习,初二阶段一整年学习的知识点都会重新学习一遍。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认真讲,做好总结。主要从初中三年级化学学习方法入手,探讨初三学生如何学好化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背诵方程式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运算的方法和意义;第三部分为学生介绍系统性记忆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复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运算能力;系统记忆

一、背诵方程式

化学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知识是各种元素,初中学生一定都背诵过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经过中文翻译后,元素周期表形成一定的口诀,对学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各种化学元素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元素之间反应的中介,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是无数化学家一点点观察、总结出来的,方便后人学习的同时也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视角,即用数字或等式来表达现象。对于化学方程式,初三阶段的学生一定见过不少,对数学、物理等理科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背诵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实际上,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更没有必要对化学产生恐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生物和化学都是比较偏向于文科的学科,计算没有数学和物理那么多。化学方程式说到底就是几个大写字母和几个小写字母之间互相组合起来的等式而已,学生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将字母被赋予的含义或者表达的化学元素联系起来。对化学方程式的背诵,要掌握如下原则,即将化学方程式与实验有机结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每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教师都会为学生演示具体的实验或是带学生亲自到实验室做实验。在观看教师做实验或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重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学生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跟着教师的步伐独立完成实验,那么学生将不必刻意去背诵化学反应方程式,只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记住,课后稍作复习便可。

二、平时多运算

化学尽管有些偏于文科,计算不如数学、物理多,但还是需要做一定的计算。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随时计算的准备。对方程式,不是仅明白原理或者背诵下来就万事大吉,还涉及配平、高阶计算等内容,仍需要大量计算。基础性的配平,没有什么特殊的捷径,熟练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练习与积累。所以学生要尽可能多练习,在练习中不断熟悉方程式,深刻地理解方程式,这对总复习是非常有益的。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犯了最基本的错误,就是审一道题,有了思路和解题方法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不再继续计算下去,这是消极的复习方法。事实上,有解题思路与做对一道题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同学们不可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因为运算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只要认真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大量而又细致的练习。平时练习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或粗心大意。因此,学生应该多练习,多运算,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巩固,其效果要好过死记硬背。运算能力提高了,在考试的过程中就更加自信,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三、系统性记忆

人的大脑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经过后天的训练,也会更加有条理,系统性也会更强。由于初三阶段是学生准备中考的复习阶段,因此教师相应地会准备系统的复习计划带领学生复习。其实对于所有的学科都一样,在总复习的时候教师都会带领学生系统复习,将学过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完整、连贯的认识,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构建,更是对学习能力与方法的不断完善与追求。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按照知识的先后顺序,逐渐将知识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去背诵,而是运用联系的思维去复习。同时,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知识框架不能仅仅停留在脑海当中,更要将框架输出到纸面上,并将其放在显眼的地方,时常查看,达到烂熟于心,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意义非凡。

全文阅读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一地接受,更重视对于知识吸收理解之后,自主应用和自主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是一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学科,这注定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更为自主、更为独立地融入数学学习,去理解数学概念,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生动个性的,应该是主动积极的,应该是充满趣味的,自主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新课标还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讲授教学与自主性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获得充分的数学实践经验.可见,在初中数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学,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学科的内在要求.基于此,现就初中数学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进行实践探究,总结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趣化数学内容,让学生喜欢自学

初中生显著的性格特征变化就是主观性的大大增强,初中阶段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萌芽生长阶段,这种自我意识成长因为不够成熟而表现出主观性过强等特征,他们开始十分关注自身感受,并对于自身体验不佳的事物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样的个性特征对于初中数学自主教学的最显著影响莫过于学生“愿不愿意”是基于他们“喜不喜欢”.因此初中数学要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就必然要从兴趣二字入手,将数学教学兴趣化,使数学成为“招人喜欢”的生动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趣化初中数学教学,我认为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既是要趣化教学内容,使原本相对单调枯涩的抽象概念转成生动有趣的数学形象;亦是要趣化教学形式,使简单程式化的学习活动变成活泼多样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教学趣化,让学生喜欢学,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教学开始之前,为了增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设计了“小先生与弟子”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两人分成一组,两名学生在活动开始前进行抽签,抽中“师”的学生当“小先生”,另一名学生则成为“小先生”的“弟子”.确定完身份之后,“小先生”就要开始“备课”了,备课的内容正是《一元一次方程》;完成备课之后“小先生”要给另一名学生上课,上课可不能含糊,因为上完课之后“弟子”要给“小先生”打分的,教得不好的“小先生”可是会不及格的.因此,当“先生”的学生为了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分数,都认真自学课程内容,以便能够上好课;而另一名学生虽是“弟子”,却也是“检察官”,也要认真“听课”,看看这位“小先生”到底讲得好不好,好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于是一来二去,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兴趣大增,积极性很高,有效促进其自主学习.

二、导清学习方法,让学生懂得自学

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盲目的自主修行并不利于个人成长.如果将自主学习比作是行船千里,那么有效的方法引导有如船之舵、指南之针,是确保千里航行最终能够成功抵达彼岸的重要保证.所以说初中数学开展自主学习,除了要让学生喜欢自学,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懂得自学.教师应该通过多样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程序,领会自主学习的内在涵义,形成灵活应变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有效推进初中数学自主学习.那如何有效引导自学呢?我认为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步骤,帮助学生自学方向不偏倚;一个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学思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思维.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我便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我首先问学生:“我们学习首先要有个对象吧,那这次课的对象是什么呢?”学生答:“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既然是加法和减法,那必然有运算法则,所以我们还要学习它们的运算法则,对不对.”我接着引导,学生回答:“对.”学生回答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既然知道加法的法则,知道减法的法则,那还要学习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应该了解它们的异同.”我说:“对,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理论离不开实践,我们要检验学习效果就需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就需要练习.”至此,学生已经清晰了解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自主学习了.通过这样进行思维引导,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思维,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三、丰富交流形式,让学生优化自学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包括新知识的自主获得,也包含旧知识的自主总结和温故知新.因此开展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对于学生自主知识总结、自主学习优化能力的培养亦不能偏废.如何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优化?我认为基于初中生表现欲望强、渴望在集体中获得认可的性格特征,以及集体合作能够激发行为人主观能动性,利于发现问题、了解不足、交换经验、促进提升等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活动,将是促使学生自主总结、自我矫正、优化提升的有效教学手段.例如在完成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后,我组织了“我思故我在”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自学优化.我让学生六人围坐一圈,围绕“我是这样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的主题,各自写下自己的心得,然后分别开始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因为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六个人里面常常能有好多种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说是通过识记公式来掌握全等条件,有的学生则是通过理解图形来掌握全等条件等等,多元的观点碰撞能够有效打开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优化自身知识理解和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总之,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在初中数学课堂地位的上升已经是大势所趋,既然形势如此,教师就应该顺势而变,在充分体现初中数学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喜欢自主学习数学,懂得自主学习数学,学完数学之后还能自主应用,懂得自我分析总结.我很确信,当教师的自主学习引导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必然促使学生将这种自主学习方式演化成自身行为自觉,到那时,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将得到极为显著的提升.

作者:王彩霞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