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体育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摘 要:传统体育指的是历史悠久的体育文化在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保留下来的文化模式。其具有的独特文化特质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传统民族文化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反应了人们内心深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并且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制约着人类对传统体育的选择和理解。学校又是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场所,传统体育只有以学校为依托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传统体育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学校要发挥其载体的优势,在学校文化中提出传统体育文化,使之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关键词:传统体育 文化 学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传统体育的内涵

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质。这种独特的价值在于,它组成了世界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我国有56个民族,这种多民族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传统体育丰富多样的样式。在学校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逐渐突破语言、地域的限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

二、传统体育的特性

(一)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的具体体现就是民族性,传统体育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反应了民族的心理和意识,是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然而这种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并不是单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多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共同体。随着时间的迁移,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这种文化中有保存各自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既体现了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有体现了传统体育的独特性。

全文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全文阅读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表现

1.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零碎”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都推行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收效甚微,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沦为“零碎或失效”。首先,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内容常常是能够“技术化、程式化”的农村传统文化“大拼盘”,最为突出的就是“手工制作、歌舞排练、双语教学或各类民族文化知识文本阅读”等。虽不能说这些活动无意义或价值,但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定位于此无疑是不周全或不到位的。如此的教育教学只得传统文化之“形”而遗其“神”,因为传统文化之“神”必须得在“活”的文化环境中“浸入”学生的“大脑”,化为其思维或行动的自然、自觉,而非单一的记忆或训练之“获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濡化”过程。其次,与“拼盘式”的教育内容对应的是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化或应景性”,许多情况下农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为了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开设的,并非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实践选择,其结果是农村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付式地来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将其当成一种“娱乐或消遣”活动,而缺乏精心组织设计或连续性的贯彻实施。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碎片化”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优势。

2.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

毋庸讳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发展质量“水涨船高”,相反却存在着众多社会矛盾问题。其中之一即为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破坏,如农村传统人生观或节日礼俗、语言、建筑、服饰、音乐歌舞及传统民间组织等不断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冲击而“消逝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在内容或形式上不断“缩减、异化”以至消失,而这种趋势往往一方面使农村社会成员以“文化旅游增收”为“旗帜”而对农村传统文化“大刀阔斧”地“拆卸包装”令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当做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踢开”,视物质现代化的生活为唯一价值圭臬。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熏陶”过程日益降低,他们或者过着“半吊子”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远离其精神,或者不断被充满物欲的现代化价值所裹挟。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意味着一种“活”的潜移默化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认同的教育形式不复存在,代之以深受外来植入式“主流文化”价值的同化,且都是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为代价。

3.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的“割裂化”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的“染缸”,农村家庭村落生活则是“染料”的制作者或设计者,以农村家庭和村落成人为主体成员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生活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观察、参与、体验、模仿的对象和时空环境,而传统文化生活内容、方式对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产生作用离不开成人榜样的教导和指引。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处于“割裂化”状态,一方面为了增进家庭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而使得农村村落的留守学生“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双方经受着“骨肉亲情分离”的“煎熬”,此外还带来了承担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的基础单位“家庭文化生活”之断裂,因为在作为家庭文化生活组织者或核心的青壮年缺位下,许多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被“简化”。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公共生活逐渐远离了村落,被当下一个个家庭为了“盖房、购车”疲于奔命的生活所“遮蔽或分割”。往昔村落成员互动、互助、互爱的温情乡村“集体生活”不复存在,农村社会生活不断走向了“家庭原子化”的“内敛保守”而无“开放性或交往性”。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社会人员、生产结构的变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加以“维护”,农村中小学生不断疏远于宁静、亲和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被所谓的“攀比、名利”的现代生活所捆绑。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全文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在校学生管理和毕业学生综合素质现存的德育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孝道、感恩、奉献、节约、吃苦、行善等优秀品质。我校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阶段性实践,初步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达到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初步效果,得到家长、企业、同行和主管部门的认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技工院校 德育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在教育的意义上是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文件还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

1.在校生的管理问题

(1)不良习惯多,违纪犯罪率高。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贪图安逸享乐,虚荣心极强。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存在抽烟、酗酒、旷课、早恋、网瘾、打架斗殴、传播视频等现象。

(2)对学习缺乏动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双差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上技工院校只是学技术,不用学理论,导致许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了,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文化生态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用文化的视角从其产生的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增进我们对当代教育性质的探索与开掘,也对当前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古代传统教育 文化生态分析 教育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古代传统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的载体,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教育史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教育理论,表现在传统教育目的上,主要有“明伦”说、“成人”说、“入仕”说等。这些传统教育目的论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影响分不开,而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是密切相关。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和探索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本质内涵,也增进我们对当代教育性质的探索与开掘。

古代教育及其文化生态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传递形式,能够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文化的生产尤其是文化的传播、增值有赖于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人类的科学与文化正是通过教育这一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制度化特征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状况、文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此外,文化的诸要素都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产生影响,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的价值取向来体现的。

古代教育的文化生态。生态,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人文过程,如果我们把文化称之为“人化”,教育则是“化人”过程,它是在文化生态这一有机体中发展的。

古代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有一个形成发展环境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总是受到外部和内部双重影响,内部影响是先前的教育传统,外部影响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因素。在外部影响中,对教育传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教育是传递、选择、发现和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会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换言说,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形成、发展的,带有文化的时代特色。

中国文化的社会存在生态受到其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促生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持久性、多样性、凝重性和伦理型。中国文化生态由三个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组成:文化精神的生长点和归宿;文化精神运作的内在机理;文化精神生长的根本意向。在中国文化的社会存在生态中,人们对情感予以了重视并导致了情感在文化价值中的绝对意义,情理成为中国文化生态的重要结构,血缘本位、情理机制培育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入世意向。因此,血缘、情感、入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生态特征。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是在多元文化盛行,国学衰微,高职学生价值观混乱的背景下,通过改革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将本属于两门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采取“四维空间,多方联动”的教学方法和“三三三式”评价办法来实现的。这种耦合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促进,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成本,同时实现提高高职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目标,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保障社会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

耦合教育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内容整合,构建成一种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综合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则是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中华传统文化教授为手段,挖掘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并以此为主要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的必要性

(一)完善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乐意接受、切实需要的东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这一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实现中央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以高职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和方法,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助力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高职学生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了,如果缺乏科学的价值体系引领,就会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问题。因此,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通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保障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途径。

全文阅读

后奥运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辩证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旨在寻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道路与方法。研究结论指出:后工业时代人类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及对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强烈渴求,都在呼唤偏重养生、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性回归。并提出建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有赖于民众深层次意识里本土化觉醒,以及教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主战场。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扬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4-03

引言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奥林匹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某个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本文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语境下,从文化多样性视角重新审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在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笼罩全球的环境中立足,必需发掘自己的精髓,传承并发扬不同于其他体育文化并且在某些方面凌驾于他者文化之上的精粹,需要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并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优势文化,是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瑰宝。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价值与功能

相比竞技运动过度商业化、职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既弥补奥林匹克运动的先天不足,又能使人感受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属于大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意义。提倡探索体育人文观的过程,其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离不开体育人文价值观的确立。以西方体育为参照系,反观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会发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俱来的和谐价值,顺应了后工业时代体育的需求。它是自然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原生态体育,为后现代休闲娱乐的回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顺应自然的和谐价值、体现多元的文化生态价值、其游憩养生特征都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繁荣提供可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竞技,富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竞争是人类自进化起经自然选择验证的崇高精神品质,人类自诞生至现在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种顽强的竞争精神,作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生产劳动、宗教祭奠、军事战争等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具有竞技的本质特征,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价值功能。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凝聚与民族识别功能――文化多元化在民族中的完美呈现

全文阅读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学校素质教育推动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2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基于竞技体育教育盛行的现状,立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中缺失的现实,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强身健体和素质培养作用。除此之外,发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也顺应了我国教学师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民族众多的现实,据此,作者提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立足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教学改革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尽沧桑,经久不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即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三个特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的缺陷日益明显。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有利于学校教学素质的提高。

一、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的现实。毫无疑问,从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劳卫制体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日美国家的快乐体育模式,我国的体育教育取得了很显著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着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的缺陷。很多学校仅仅把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增强学生体质、素质和教学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很少有学校真正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少有学校真正做到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轻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文化没很好普及。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与我国惩恶扬善、除强扶弱、尊师重教、孝悌为先、救厄济困等传统文化价值观不想符合。而由于教学体系中轻视民族传统体育,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教等与国人民族情感相吻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而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借鉴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并走向世界。

竞技体育的标准较高,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的热情。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足球篮球等竞技运动项目对于学生自身的体能和技巧要求过高,而广大学生由于自身对体育的兴趣、身体素质、基本体育技巧等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学生部分对竞技体育的热情度不高,失去了体育课本身具有的生动活泼,身心愉悦的特点。

全文阅读

浅析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摘要]大学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本文从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必要性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 传统文化 教育

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深刻指出,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实践,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普通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透析

(一)拥有一定的文化储备,但重理轻文倾向明显。调查显示,青年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了解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但重理轻文倾向明显,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储备缺乏自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缺乏清晰的认知。少数学生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背景,缺乏哲学思维的借鉴和学习,显示出知识储备的短板。

(二)重视学习和自我锤炼,但思想问题仍然存在。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个人学习和自我锤炼。大多数学生借助书籍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获取文化知识,但还有少数学员,虽然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但在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面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甚至较少阅读相关书籍,这对锤炼综合素质,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为不利。

二、普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只有关注文化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综合素质提升,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因材施教,在发挥个人特长、提高创新能力、强化责任意识的基础上,突出青年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合格,又有特色,从而更能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全文阅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寓德入教策略

摘要: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寓德入教的道德教育须先行。道德教育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说教,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则是道德践行的现实根基。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之目标展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切实得以践行。

关键词:中国道德文化;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践行;寓德入教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001-05

要想实现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的践行,对道德主体进行教育应先行。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一个前提性条件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文化的认知,易言之,对道德文化的把握,是道德主体践行道德文化的前提。“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对道德文化认知,也即“知”的获得,在很大层面上倚赖于教育。多维教育措施的实施,必将为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基础。

一、道德践行――道德教育须先行

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核心策略在于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教育是对道德主体的道德灵魂进行熏陶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明鉴。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史。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在一定层面上是道德教育的力度与强度使然。《礼记》言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此语阐明了个人践行道德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即进行学习和教化。道德教育是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现代践行之先导,宋明理学的总结与开新者王船山说:“唯立学校以教俊士,而德明于天下,则民日迁善而美俗成矣。”船山此言点明了教育在优序良俗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社会在相对长时间内能实现相对意义上的优序良俗,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古代有识之士密切关注,历代统治者亦从现实需要的层面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推动道德教育的合理化。“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形成了统治者重视,知识界推波助澜,由此为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了基础。

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传统,奠定了道德文化在古代社会践行、化民成俗的原始根基。自古及今,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依旧需要现实立教。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那么何谓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获得德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同时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这样才能够实现所设定的目标。道德教育是促使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践行的一大法宝,因为“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的”,即是说,人之德性的获得,并非完全是天赋,是生之俱来的;但人天生都有良知,通过教育可以把人身上良知变成行动的指南,这又是自然的。人之德性的养成,既需要内在的道德禀赋,亦需要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在禀赋和外在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成就其理想人格。

古代社会重视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在古代社会,从贫民界到知识界,再到上层统治者,道德文化的践行呈现出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系列道德信仰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如何践行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学术界、政界都有热议,提出的解决办法多种多样,如有人提出利用宗教解决道德信仰与道德践行的问题,但亦有人持相对意义的否定态度:“正式的宗教教育对于道德的发展,并未占有特别重要或独特的地位,至于公立学校和家庭则相反,应该扮演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即是说,从纯粹宗教的角度不能解决道德践行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教育,而不是其他。我国虽然主张自由,但依靠宗教教育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道德践行问题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优秀道德文化的践行,教育是促使古代优秀道德文化践行的一种内驱力。道德教育对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在于使道德主体成为审美之人,通过道德教化而具有美德,践行美德之人,内心世界激荡着一种审美愉悦。正如德国教育大师席勒所言:“教养的最重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践行是可行的,因为审美愉悦的内驱力在发挥作用使然。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了解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进而使人树立耻感文化,产生道德焦虑,促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对道德文化进行美德分析、美德评判。正如西方现代教育学家艾德勒直言:“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即传统上作为美德分析的东西。”此言表明了道德教育促使道德文化践行的方式,遵循的路径为:道德教化一审美的人一美德分析一耻感文化一唤醒良知一道德焦虑一道德践行。由此可知道德践行的源头在于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道德践行这个大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道德教化这个大系统中,首要的任务是唤起道德主体的道德良知。通过良心的发现,促使道德主体产生道德焦虑,进而促使道德文化现代践行。“凡人之为不善者,虽至于逆理乱常之极,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是以物有不格,意有不诚,而卒入于小人之归。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己。由此,道德教化,发明本心必不可少,通过道德教育,使道德主体的良知由“坎陷”到呈现,最终促使道德文化的践行。“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通过良知的呈现,去遵守传统道德文化规则,在规则指引下,真正促使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由此,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化应首当其冲。

全文阅读